圣杯骑士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乔·曼根尼罗,杰森·克拉克,尼克·奥弗曼,乔尔·金纳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妮基·韦兰,伊莎贝尔·卢卡斯,迈克尔·维克特,托马斯·列农,凯蒂娅·温特,凯文·考利甘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圣杯骑士 剧照 NO.1圣杯骑士 剧照 NO.2圣杯骑士 剧照 NO.3圣杯骑士 剧照 NO.4圣杯骑士 剧照 NO.5圣杯骑士 剧照 NO.6圣杯骑士 剧照 NO.13圣杯骑士 剧照 NO.14圣杯骑士 剧照 NO.15圣杯骑士 剧照 NO.16圣杯骑士 剧照 NO.17圣杯骑士 剧照 NO.18圣杯骑士 剧照 NO.19圣杯骑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2:50

详细剧情

  瑞克(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混迹于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弟弟巴里(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的死亡和父亲(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的衰老让瑞克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虽然他这一辈子看似过得热热闹闹,享尽了人世间的快乐,但仔细想想来竟然充满了空虚。  女演员戴拉(伊莫珍·波茨 Imogen Poots 饰)、脱衣舞娘凯伦(泰莉莎·帕尔墨 Teresa Palmer 饰)、模特海伦(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前妻南希(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和情人伊莎贝拉(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这五个在瑞克生命里短暂停留的女人又带给了他怎样的改变呢?

 长篇影评

 1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圣杯骑士》展现的是失去自我的人的迷茫,及其尝试找回自我、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

全片没有高潮,甚至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它有意让观众感受到脱节、迷茫、无意义和宿命感。镜头有时特别近地拍人的脸;有时则保持距离,亦步亦趋,游离于角色周围;有时忽然被水、棕榈树或角色目光所及之处吸引过去;有时朝圣般笃定地拍云、拍沙漠、拍地平线的光。呢喃般的旁白穿插全片。观众听着角色们关于人、事、物主观而抽象的自白,看到的是他们在工作、在party、在做爱、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仿佛他们在那里,又不在那里。

泰伦斯·马力克以塔罗牌命名的章节为基础,把主人公Rick与其他人物(弟弟、父亲、前妻、各色女子等)交织离合的片段,与无数碎片化、充满隐喻意味的生活片段拼组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人物来来去去、走走停停;Rick半睡半醒、时好时坏;一切似曾相识、周而复始,仿佛是受了诅咒,被遗弃在某种循环中。当观众尝试解读Rick与其他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时,看似毫无关系的片段突然切入,将观众的思考打断;当观众困惑其中某个片段的意义时,画面又被切走了。

是想象吗?闪回?还是隐喻?

似乎混乱无序的编排让观众经历了“从不断寻找意义;到质疑‘寻找’这一行为;接着迷失于电影中,或诧异,或无言;最终,再次踏上寻找之路”的过程——这也是Rick所经历的。

索伦·克尔郭凯尔的《致死的疾病》(The Sickness Unto Death)里有这样一段话:

“Bu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a man has become fantastic in this fashion, he may nevertheless (although most commonly it becomes manifest) be perfectly well able to live on, to be a man, as it seems, to occupy himself with temporal things, get married, beget children, win honor and esteem -- and perhaps no one notices that in a deeper sense he lacks a self. About such a thing as that not much fuss is made in the world; for a self is the thing the world is least apt to inquire about, and the thing of all things the most dangerous for a man to let people notice that he has it. The greatest danger, that of losing one's own self, may pass off as quietly as if it were nothing; every other loss, that of an arm, a leg, five dollars, a wife, etc, is sure to be noticed.

(我没有哲学专业的学习背景,阅读克尔郭凯尔纯属兴趣,也不通晓丹麦语。关于这段话的翻译,我参考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克尔郭凯尔文集》。对比起来,我先读的英译本与此处我的表达更接近,故权衡后选择引用英译本。下文谈及这段话时,翻译出自本人。)

马力克要表达的恰如克尔郭凯尔所写:一个缺失自我的人,即使常常处于超脱且绝望的状态中,他仍然能够——表面上看来——正常地生活,投身于各种事情(结婚、生子、工作等)中。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人在更深层次里缺失了自我。自我的缺失最为危险,它的发生如此难以察觉,以至于就像没事发生过一样。克尔郭凯尔很微妙地举了“缺胳膊少腿”、“丢了五块钱”和“老婆跑了”为例,和“缺失自我”比较,强调后者发生的隐蔽——相当地“存在主义”,跟这部电影一样。

Rick就是克尔郭凯尔笔下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我的人。起初他并没有意识到。种种迹象(地震、塔罗牌占卜、入室抢劫等)让他从“沉睡”中逐渐苏醒过来,开始了“寻找”之旅。和女人们的关系占据了他这段旅途的大部分:他遇见她;他和她四处游弋,然后交欢;她困惑于两人的关系,深感无力;他保持沉默,不置可否;他重归独身。也许反复出现的Rick在沙漠中徘徊漫步的场景,象征着他在迷失中上下求索;各色女子则好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她们来了又走,他却从未找到他想要的。

片尾,妻儿傍身、生活富裕的Rick似乎没有那么沉浸于超脱与绝望之中了。是他找回自我了吗?此时,沙漠又出现了。Rick迎着石坡,缓缓而上。在乌云难掩的太阳光辉下,他再一次出发,驰骋于路上。虽然他还是在循环中,仍然没有得到解脱,但就像阿尔贝·加缪笔下幸福的西西弗斯一样,迎着光,Rick说:“开始。(Begin.)”

 2 ) 感受(短评写不下)

这部电影全程看的我很难受,这难受一部分来自“无聊”,一部分来自压抑迷茫,一部分来自触动。 说是“无聊”其实就是不懂,我知道在讲述了什么但我看不懂,所以片子的内容对我而言很无聊,没有吸引力。 我承认我的思想境界不高,无法企及这部片子的高度。哦,好吧,这一点也无需我承认,因为它是事实。 我一度看不下去,但凭借着对芭乐的喜爱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然后看着看着,我突然我现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找到了共鸣。 虽然那份共鸣很短很短,只是全影片中一个小小部分(在这之后我又回到了又压抑又“无聊”的状态),但这份共鸣,这份触动,足够我评三分及三分以上了。 我想,经历过迷茫期,或者正在经历迷茫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共鸣。这共鸣或长或短,有些甚至在你未察觉之时,便悄然而逝。 迷茫,是我现在正处于的阶段。电影里的男主角最终找到了答案(呃,或许没有?我也不知道),但我没有,我依然在迷茫我以后该做什么,该干什么。我无比痛恨着现在自甘堕落的自己,但我仍沉迷于虚幻然后在偶尔的清醒中鄙视自己。所以这部电影看的我很压抑,电影所释放的感受激起了我对自己的痛恨,唤醒了被我强压下去的迷茫,让我很难受很难受。 这些所有的看起来很矫情做作的感受让我决定给这部电影四颗星,最后一颗,献给贝尔。

 3 ) 短评写不下

Knight of Cups是至今我看过的 把加州景色拍得最美的电影了 超级喜欢以塔罗牌作为标题的设计 最喜欢FREEDOM一幕 约1/4出贝尔走进的LA-Universal里的片场 各种激动 hhh下次有机会再看到会是不一样的激动吧 hhh贝尔的站位就是当时去参加Studio Tour观光车开过的地方!!!❤

 4 ) 贤者时间

马力克导演延续独有的个人独白的续写风格把一个男人的“贤者时间”拉长至118分钟,还未看过此导演的朋友有可能觉得他电影话痨呆长,但你可抚心自问在生活中各自冥想沉思的时间正正是如此把时间放到安静而缓慢。
放纵能忘记工作,多情可以验证爱情,发泄可以倾诉亲人,对比可以体验优越。见证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人们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去延续生活,去改变生活,正如此导演的电影一直围绕着“LIFE”。从细细的红线的LINE,到生命之树的LIFE,延伸至圣杯骑士的KINGHT。

 5 ) 《圣杯骑士》:泰伦斯·马力克的一篇日记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寻找自己的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

在拥挤穿梭的人群里,一瞬间失去了焦距和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在狂欢的派对,在喧闹的KTV,人群和笑脸,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是无法与环境融合的个体;你是不是也非常强烈的感受过,那种在水里的感觉:失重,漂浮,自由和窒息并存,身体的每寸都被裹挟着,可是身体的每一寸,却一样的无处着力,无依无靠;你是不是也迷茫过,生活像一团五颜六色的光影,前方是虚妄的迷雾,看不清去处,而可以回望的来处,看得清楚却怎么都回不去;你有没有曾经得到过最想要的东西,可是得到的一瞬间却空虚的仿佛失去了一切;你会不会有时候知道自己明明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却打从心底里蔓延出一阵又一阵无法抑制的悲伤;你有没有低声问过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又是谁;你有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存在的意义;你是不是,也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若是你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你一定要看看《圣杯骑士》。

圣杯骑士,塔罗牌牌面,意味在感情和行动之间做出决断,学习水与火的融合。他随着灵感而来行动,或由行动而导引出灵感。他学着分析想象和幻想的不同,从无谓的,规避现实的梦想,与能够产生行动和成长之间,了解人生想法的不同。

整部影片就是圣杯骑士自己长长的旅程。片子是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ance Malick)的惯用风格,故事的主线隐隐约约的存在于以碎片式影像和细语呢喃的自白拼接起来的庞大意识里。意向选择和情感主导着整个片子,华美的摄影,迥然不同的大都市和大自然,跳切的剪辑,以及在现实和回忆里的进进出出,都让整个片子跳跃起来,让人难以捕捉,所以看过之后抱怨的人多过赞赏的人。大多数人认为导演马力克是装逼太久,他的文艺范已经超脱了大众理解的境界,意识流的拼贴画让人流失在画面里而完全抓不到主旨,故事情节似乎消失在现实和梦境的真假错乱里,所有的元素混杂在一起扑向观看者,像个色彩斑斓的毛线团,跳跃着,却捉不住。

可是熟读海德格尔,哈佛哲学系毕业,牛津哲学系的高材生马力克真心不是来装逼的,甚至他都没有想要站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上俯瞰众生,悲情吟诗:“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是想行走在大众当中,尝试解答或者提出那个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对自我剖析,对存在质疑: 生命里唯一的真理在哪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那茫茫的黑暗里,那条通向真理的路,到底在哪里。

对这解答的追寻,西方叫“Englightenment”,佛家寻求大彻大悟,王阳明穷其一生追求寻“道”。而这种生命的终极解答,是应当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文化,超越了个体而存在的。就像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在新闻发布会里说到的,马力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看,他就在那。

这是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真的想要阐述开来,118分钟的影片又怎么够。可是马力克还是尝试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容纳尽量多的元素。

答案到底是什么?成功和金钱显然不是,这是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出发点,他已经拥有了这些,可依然在寻找。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影片中走马灯般出现在主人公生命里的美女们,相貌姣好,身材火辣,代表的或是俗世红尘的诱惑,是一晌贪欢的激情,或是物质世界的幻象,总之,不是答案。

人在迷茫之境会想要像外界寻求帮助,这些帮助一一出现过。自己的出身,自己的亲人和家庭,他们只能解释过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在,可是无法指引未来。求助智慧的长者,可是长者说,你以为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切答案都会自然而然的清晰起来,可是并没有。瑜伽和佛教。荒野和海洋。宗教和自然的力量,也不是答案。

我们总寄望真爱的出现会解决所有问题。像《星际穿越》里,爱,是穿越了所有空间和时间的永恒存在。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岁月静好的前妻(凯特·布兰切特饰)不是,现世安稳的新欢(妮可基德曼饰)不是。

答案到底是什么。

我想马力克或许并没有试图要解答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他只是很忠实的记录下来他自己寻找的过程,而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若曾经《生命之树》是一部对哲学的祭典,那么《圣杯骑士》就是马力克喃喃自语的日记。对哲学的纪念有推己及众的力量,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同身受; 而只是自我的一篇日记,那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凭吊,过往或是将来。

因此对于这篇日记,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注定是无法全程参与的。我们只能在某一个片段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受,或在某个片段中,更加强烈的融化在相同的情绪和情境里。可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马力克,所以恐怕不会有人完全的理解这个影片的每一段。

电影是和导演交流的最好渠道。看完《圣杯骑士》之后,你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马力克导演不愿意出现在媒体面前。因为他的影片已经是赤裸裸的自白:你看,你想要知道关于我的一切,我都告诉你了,我的迷茫,我的不快乐,我暴躁的父亲,我自杀的兄弟,我的妻子,我的爱情,我对哲学的忠诚。我把自己剖析到片甲不留的地步,那么,你究竟还有问题要问呢?

若你是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死忠,想要跟他有场深层次的对话,那么,来看《圣杯骑士》吧,这场私人的深度交谈,会让你感动的无以复加:原来我们对生命有过同样的困惑,即便只是部分子集的交合,也是心灵上慰藉,因为如果哲学家电影人依然这么迷茫,那么平凡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躲在迷雾里得过且过,不问意义。

可你若不爱他,那么,虽然日记也可以写的很优美,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消费品,《圣杯骑士》某种程度上或许失去了导演最初想要追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太多的人只能站在故事的外围,看画面听音乐,从塔罗牌的牌面里阅读标签。

你呢,是不是和我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6 ) 马力克到底在搞什么飞机?!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名流,脱衣舞女。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短评

一次两次行,老这么拍就是凑表脸。公众号推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yODM5MA==&mid=203006464&idx=1&sn=336989ef987dc2d25b9127fa039911e6#rd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这种装逼犯的电影果断一星

8分钟前
  • swan
  • 很差

演员气息不对,影像也过分任性。想要抓住现代人的空洞,却用这种空洞的MV,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抓不住。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依旧是美轮美奂的摄影,古典大气的配乐,碎片化的故事和画面,以及高深的旁白。一脉相承的马利克,这种剧本只能导演自己写自己拍。

16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如果要选几部电影发射到太空 其中要有马利克 别人负责讲故事 剩下的留给马利克

17分钟前
  • drunkdoggy
  • 推荐

马老您放心,对您无差评

19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人物独白加碎片似的手持广角镜头,配这卡司。你是大导就觉得自己放个屁都是香的?

21分钟前
  • 冲玄
  • 较差

不论是摄影、配乐、旁白叙述、剪辑,还是一样的味道,相比上部《生命之树》这一部更接地气,年代与故事也更具象,大牌更多,这次摄影用了更多超广角。但我更喜欢上一部的精致与考究,哈佛牛津双修“哲学”的马力克,片子对有些人来说真的太过意识流,对于愤然离场我表示完全可以理解。

25分钟前
  • 旅程
  • 还行

从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就把电影当MTV拍

29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较差

蝙蝠侠假死之后离开哥谭来到洛杉矶以编剧身份隐居好莱坞,连交七八个女朋友纵欲无度后感到人生的迷茫和空虚【我完全没有睡着,握拳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自《新世界》起马力克就开始痴迷于微渺个体与永恒时间之中的螺旋结构,《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和《圣杯骑士》全都关于一个男人的人生历程:始于童年的神话或懵懂,在追逐欲望和本能中迭演,末了安静地在荒野空镜中退场。缺少因果粘连的碎片是日常记忆的真实,虚无的哲学无需语句支撑。

3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卡司很强大,可惜每个角色出现时间太短。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手法相当老套。世界确实物欲横流,可是如果在这种充满绝望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影来给我一些鸡汤和治愈的话,那还怎么活。另外佩服一下自己就这样在电影院坐着看完了,说明画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39分钟前
  • Menuett
  • 还行

好电影一定要叙事吗?马力克的意识流新片仿若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心中难以计数的电影片段、如烟往事和思想观点。它能帮你整理自己的情感思绪,审视生活。卢贝兹基的神幻摄影(广角,鱼眼,手持与俯仰倾斜)如流动的麻醉品,令人头晕目眩,搭配碎片式剪辑和呓语旁白,极尽真切地还原了迷茫疏离的感觉。(9.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马力克的故事依旧不是关于故事,一种超脱于故事本身,凌驾之上的情绪与试图用视觉来变现出的回忆感。只有回忆里的人与人,男与女的身体是如此张狂,情节破碎,甚至没有应该有的对白。整个配乐,又仿佛带回到一种中世纪古卷的感觉,拷问一种“当下的存在感”。年度最佳之一。

45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贝尔延续了西恩潘和哈维尔巴登的“我没读过剧本”演法,全程失语飘荡。万恶的生活啊,你怎么可以让他快活成这样还这么痛苦?!马利克神棍三部曲的最终回。由网友的十万次“搞什么飞机”弹幕所组成。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他这么任性——让一堆戏满满的演员变成无戏可演的梦游状态。我也并不反感。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记忆的万花筒,困惑的迷宫。生活有时候就像我们遗忘寻找的珍珠,过着过着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6.3,广角镜头里男性主观视角和女性思维的交融~

5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幻梦墓园”、“电子云层下”加上“圣杯骑士”,我的年度三大催眠电影终于凑齐了。马力克这种毫无关联的画面拼接在一起、配上梦呓般旁白的作者风格看多了真心吃不消,尤其每次还请一堆明星来当人肉布景。这部电影可以切成40个MV,甭管什么歌直接插画面相信我准没错……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生命之树1.5》。只是没有了那般中意的海报、那么青睐的摄影(不是不好,只是没有《生命之树》那般惊艳)、那样让我心仪的自然,单是一如既往地散文诗/MTV表现手法,外加三个喜爱有加的演员,并不能像《生命之树》一样让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优雅的影像之中。—— 泰伦斯·马力克,您能拍《告白》吗?!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较差

波曼小姐出場後才瞬間明白馬力克要說的是什麼。故事本身包羅萬象,不要自掘故事衝突的狹窄墳墓,心胸和眼界都要開闊,我老了後對馬力克唯有敬仰。下次可以用女主角替代貝爾,等十年又何妨。

1小时前
  • 667DJ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