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卫士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刘大为,白庆琳

导演:汪彪

 剧照

卫士 剧照 NO.1卫士 剧照 NO.2卫士 剧照 NO.3卫士 剧照 NO.4卫士 剧照 NO.5卫士 剧照 NO.6卫士 剧照 NO.13卫士 剧照 NO.14卫士 剧照 NO.15卫士 剧照 NO.16卫士 剧照 NO.17卫士 剧照 NO.18卫士 剧照 NO.19卫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2:51

详细剧情

刑警队长为公安局长沈思明在一起涉及洗钱、爆炸,凶杀等连环案件中,挺身而出不惜受伤,带着队伍寻找线索,最终在他的领导下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长篇影评

 1 ) 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影片传递了一个观点,艺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因为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一旦被摧毁,那个时代就等于被剥夺了灵魂,残缺不堪。乔老爷说,“即使纳粹消灭了一部分人,但剩下的人可以继续繁衍后代,而艺术品,如果被盗窃摧毁了,就等于文明,被活生生的斩断了”。在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参观圣母像,他们讨论,做笔记,瞻仰这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雕塑。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像一篇歌颂稿的常规结尾,高调指出Monuments Men拯救艺术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崇高性,从那些欣赏艺术品的年轻人身上,你似乎也可以看出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艺术品的确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瞻仰和汲取精华。

整个影片的叙事时段处于战争的末端,对于战争的基调也都是比较轻松和缓。不妨想想,战地里可以吃到家里寄来的高级饼干;大家一起听着听悠扬的Jazz处理病患;巴黎女人又可以开始涂红嘴唇和摇曳浪漫了;为敌人点燃一支烟,席地而坐,大家就可以愉快把枪支放下,为对方留一条生路;最最重要的是,两名夺宝者的死,可以说并不是在直接维护艺术品的时候发生的,导演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比较积极正面,镜头简单,一笔带过。因此,跟着整个叙事节奏走,观众很容易接受Art价值大于life的论断。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简单的接受Art大于life,是因为Art 和life 并没有在同一时刻陷入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中。当事人并没有被尚冒着烟的枪口戳在胸前,被一脸凶恶的纳粹威胁“不给老子这幅画就一枪喷死你”,类似于这样的冲突被导演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催生不了我们维护生命的本能欲望。另外,死者一了百了,其实是无憾的,但是死者身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模糊弱化了,这个人就是家属。导演遗漏了死者家属的状态描述,而是以一种为国捐躯牺牲光荣的追掉会形式,给家属扣上一个举国上下你最伟大的大帽子,这还让别人如何正常的发泄丧夫、丧子、丧父之痛呢?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对艺术有着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吧,至少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自动扫码”功能的人。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在废旧的矿场中,找出一幅又一幅的名画和雕塑,看着表情、听着音乐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啊,可是,本人因为“扫不出”那些艺术品,心里没法掂量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价值。实在是自惭形愧,尚不具备扫码功能,只觉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2 ) 谁把分拉下来的= =

其实也没多好看
只是看了分数居然下了六而白日焰火还在七分之上就觉得我的审美貌似跟不上豆瓣潮流了
只要贴上文艺获奖血性的标签看不懂都能打高分
就是这样
导演就是喜欢拍的意识流然后让你们去猜
越多讨论就越高分数
再加上点做爱镜头
喔好像电影院版删节了
我在想盟军夺宝队里面matt那一晚在巴黎留下点香艳镜头没准分数会高点哈哈哈哈

怪就怪在这类似历史记录片的剧情
而且是宏观历史剧还不是二战当中平民啊或者个别人的小故事
所以没有美丽人生那么赚眼泪
而这个剧选的角度还太小众
没有战争的大场面又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么轰轰烈烈跑走在战壕里
看的人就不会觉得爽
而这个小众又偏偏选了art
普通人对于艺术的感情根本无法支撑他们全部兴致满满的看完整个片子
对于片子里出现的艺术家恐怕除了毕加索和莫奈还有那几个大雕塑家别的都不认得了吧【反正我是不认得啊喂
我想除了art fanatic和欧洲人之外没人会对这种宏观主题又不带色情的剧情感兴趣
= =反正我一开始是冲着乔治克鲁尼去的
>w<不管多老眼睛还是那么好看哈哈哈哈

只不过给到四星的理由还有偶尔被感动的剧情
战争剧本来死人不是哭点
但是在中间家人唱的圣诞歌曲温馨的响起的时候
另一边一面说着he will be fine一面加大吗啡量一面找着牧师
当时哭也不知道是为了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凄凉还是那边死去的战士
那段音乐成为了这场电影里面最安静的一段
还有就是后面Matt猜到地雷那段
每个进来都问一句你怎么踩上去的简直是一群损友
然后又不肯走 留下来一起等哑雷爆炸再骂骂咧咧的出来

╮(╯▽╰)╭感觉自己的感动点和旁边一群穿校服的高中生一样了
至于后面穿着西服带着女朋友的人
以一直踹凳子的频率来看一定是觉得海报上那四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排列欺骗了他


-----
btw 这好像是唯一一部自己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3 ) 藝術是亡國之本

在《The Monuments Men》中,喬治克隆尼想要保護藝術品,以做為民族國家的見證。
就似他在開頭說的:一個民族可以被殺盡,卻不能沒有藝術,因為藝術可以保存這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正氣凜然,不是嗎?
這就是老喬治在這部片的極限了。也是本片的經緯與隱藏的核心:藝術屬於民族。
所以,這部片努力把德軍妖魔化,邪惡化,將這群從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等地強奪藝術收藏到柏林的德軍變成無腦又貪婪的哥步林,努力塑造德軍是一群到處偷竊的搶匪與小偷,而喬治明星軍團是從壞蛋手上搶回寶物歸還的英雄。呵呵。二元對立,清晰又好懂。

可是試問:藝術品真的屬於誰過嗎?

摩羅倫斯全才達文西的著作蒙娜麗莎,現在在德國的羅浮宮收藏。
北晋畫聖吳道子的著作《八十七神仙卷》,世紀末由英屬香港的收藏家購得。
達文西時代的義大利城邦也是國家,但不是現在的義大利國;如果我們現在以國族為理由要求蒙娜麗莎歸還到義大利,合理嗎?
魏晉亂世的吳道子更別說了,國都沒了好千年,現在《八十七神仙卷》給香港人收藏。請問《八十七神仙卷》是屬於英國,屬於中國,還是屬於香港,屬於誰?
藝術是收藏,但也是文化。文化可以持續脈絡,國家卻會改變而消逝。假如想用藝術去保存國家意識,就像是叫永生去保存短暫一樣荒謬。
反之,如果妄想一個國家有收藏些藝術品,就可以保留國家意識於長久,恐怕亦是空想。

寄存這種想法於藝術收藏的國家,恐怕離亡國也不遠了。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今天德軍得逞了,元首博物館成立,柏林取代巴黎成為新的藝術之都(事實上希特勒也是一直如此夢想)。這些在元首博物館的藝術品,供人參觀,哀悼,讚嘆......跟他們在巴黎,在英倫的時候並無二致。
請問:那喬治克隆尼這些The Monuments Men得作為,還有意義嗎?既然藝術品還是照樣發揮他所稱的"保存歷史"的作用,他們這種一來一往得搶奪戰爭,豈不是無形消耗著藝術品的保存價值,增加藝術品損壞的風險?畢竟他們在片中都差點因為打翻馬克杯就毀掉一格壁畫了。

並不是說:德軍這種偷拐搶騙是正當的。偷是事實,占據私人財產是事實,不管今天偷的是金礦還是藝術品,都該要替當初的擁有者討回公道。
但這部片是談藝術的,是真人真事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如果喬治克隆尼打出奪回藝術是為了文化,那就該有文化大道的格局,而非僅僅是社會公道的水平。
而我在這部片,是看不到這種水平的。我看到的只有短窄的民族主義。
這是個美軍替同盟國討公道的故事,而不是關於一群文化人的故事。
不信?
假如喬治克隆尼真得像他說的,是要將藝術品的歷史價值保存在正確的地方,又何以在片尾蘇聯入都時,他們急急忙忙運走所有藝術品,只為了怕俄國佬來"接手"?
俄國可不是德軍,他們是友方,美國軍隊憑甚麼毫無理由的就堅信自己才有對這些藝術品最後的處決權,而不惜用偷渡的方式運走?這是正義,還是和平後的強搶?我並沒有看到電影中有合理的解釋。

我想,老喬治自己在片子裡拍著拍著,應該也有意會到自己的劇本邏輯講不過去吧。於是他多添了一段德軍燒毀藝術品的惡行,企圖將德國扣上藝術殺手的帽子。
可惜,觀眾是眼尖的。敵人的可惡,不一定代表自己的可親。
在這裡,我要先向各位談談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1722/
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
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The Monuments Men》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The Monuments Men》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我實在很不解......The Monuments Men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
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4 ) 在文艺与商业边缘徘徊和迷失

二战期间,纳粹对侵略国进行大规模的文物,艺术品掠夺,希特勒的计划是通过这些掠夺品在德国兴建最大的博物馆,但因希特勒个人古典主义的艺术偏好,只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艺术保存,对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近现代艺术定为“堕落艺术”Degenerate Art,从马奈到毕加索的作品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计划性破坏,故事讲述这期间盟军成立的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专家们组成的非军事团队,为维护这些数以百万的被纳粹掠夺物而作的努力和牺牲。

成功跻身一线的马特达蒙扮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鉴别专家(原型人物后来成为大都会的馆长),银幕女王凯特布兰切特扮演法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原型人物记录了2万多条艺术品的流向记录),还有喜剧传奇比尔穆雷,唐顿老爷-Hugh休大叔,奥斯卡影帝Jean Dujardin加盟,再加导演,编剧,主演乔治克鲁尼,这么梦幻的军团!加上人类史上最大的艺术夺护!这些远足以引起影迷们的期待,看似一切成功元素都在,好电影会水到渠成,包括预告片阶段还是给人很鼓舞,但正因前起制造的期待和电影观后平淡的反差,让也许原本还可以说中规的制作,变成对一大堆最优秀的演员和封印保存的题材的浪费,可谓遗憾至极。。。制片方之前因为错过了年末冲奥季上映遗憾着,我想这2月份上映后,他们是没遗憾了。。。

电影本身确叙事松散和冗长,人物间联系牵强,有些拼在一起的感觉,应时刻都充满悬念的故事,始终无法营造紧张感和高潮,只有显得硬生生的煽情,感觉比较突然的轻松喜剧场面(笑点本身不是问题,只是放在剧中场景让人显得很突兀,如果他们是为了致富的夺宝军团那会妥当很多,不知是不是拍Ocean’s Eleven剩下的一些灵感在此片继续发挥。。。)我想乔治导演(兼编剧,主演)始终徘徊和犹豫在史诗哀歌式文艺片和好莱坞杂烩式商业片边缘是影片让人希望的最大原因,最后两者都很难迎合。很多制作团队是跟去年最佳影片Argo重叠的,我就知道去年给Argo最佳影片奖是错中之错了。。。

不是说影片一无是处,欣赏几位演员的卖力表演,优秀的场景服装设计,加上有发现著名画作的乐趣,只是不要抱着期待看,这只是一部“没有任何了解时看了还行”的电影。。。


影片几个花絮有兴趣可以了解:
1) MONUMENTS MEN,这个是历史上存在MFAA的简称(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实际由300多人组成,电影中角色一定程度都基于原型人物
2) 达芬奇继蒙娜丽莎之后的一幅代表画作“抱着貂的女人”会在结尾真实记录照中出现,现藏于波兰的一座博物馆
3)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雕像如电影描述现藏在比利时,影片30年后在老的乔治角色访问此地,角色正是由乔治的父亲扮演。
4) 乔治角色跟罗斯福总统阐述行动计划时用到一幅拉斐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拉斐尔极少的自画像,被纳粹掠夺后,一直下落不明,影片中描述的是被烧毁
5) 成为开场和结尾的“根特教堂祭坛画”,是由油画创始人之称的凡艾克和其弟弟创作,是被盗次数最多的画作之一
6) 另,有机会看一下近期片中Mad Damon, Bill Murray, Hugh Bonneville三位做嘉宾的BBC Graham Norton Show, 刚首映结束后奔到节目录制现场,一开场把座位前的香槟干掉,之后不可收拾的搞笑访谈,如Mat Damon所说是参加过的最好玩的脱口秀。

 5 ) 胜者即是正义

纳粹收藏艺术品就叫破坏,同盟国收藏艺术品就叫拯救?马勒戈壁。犹太人就是聪明,自己干不过德意志帝国,然后跑到美国雇了一堆穷苦人家的孩子替自己报仇,本就是成王败寇的事,偏要分出正义邪恶。
所有控诉纳粹罪恶的不外乎集中营(犹太人通过控制财富然后世代奴役别人的手法引起希特勒的厌恶),艺术品也能拿来攻击纳粹太可笑了吧,人家对艺术品的鉴赏和爱惜绝对不亚于所谓的同盟国。

 6 ) 略扑街的二战拼图


全明星阵容加夺宝题材的《盟军夺宝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十一罗汉》系列,但是身兼数职的乔治克鲁尼显然不会简单的炒冷饭来忽悠观众。他的本意是想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挖掘出生命诚可贵,文物价更高的牺牲精神向世人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二战故事。但全片时常游走在商业娱乐和沉重的历史之间,既有猝不及防的冷幽默,又有面对危机的悲壮时刻,因而总会给人有种重心不稳的蹩脚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倘若被摧毁了还可以凭着精神死而重生,但是如果代表文明的艺术品被付之一炬,那么整个国度的历史和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全片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八位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所背负的信念和重担。有趣的是当这些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弱病残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二战前线阻止希特勒的阴谋时,他们首先要面对的竟是士兵的基本体能训练。如此令人捧腹的设置几乎渗透在了全片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千钧一发的生死线,还是感伤的抑郁时刻都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黑色幽默 ,只是这些笑话过于贴近美国人的口语习惯,内地观众也许会有些许水土不服。

笑点的设置是把双刃剑,一边讨好观众另一边却与影片战争背景的厚重严重不符,这便导致了八位影帝级演员的表演也略显轻抚飘摇。由于整体的风格并不趋向于严肃,所以每当剧情深入到主旋律情结的宣扬时,会过渡的十分生硬,而直白的说教台词也总显的做作和煽情,令观众的好感顿时大减。毕竟如今煽情和说教显然已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死穴,如果不能把握好尺度就会让影片的政治立场显得过于暧昧。
影片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画面复古,质感怀旧,那种泛黄的色调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我们都知道二战场景是比较难塑造的,包括战场,矿坑和大型博物馆等大的外景,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影片竟逼真还原超过千件艺术品,无论是图画还是雕塑都能做到以假乱真。细节上的精心打磨多少还是弥补了剧情的过失,至少给予观众的视觉还是极具说服力的,当然情感和阐述历史才是影片真正想要展示给观众的。

纵观全片除了告诉大家希特勒残忍自私的掠夺艺术品和文化遗产这段故事外,更是为了歌颂那些在战火中匍匐在硝烟之下的无名英雄。其实此片一直纠结于牺牲生命去拯救文物值不值得的问题,而影片在最后利用一个极其感人的结尾给出了答复,但所谓见仁见智,个人意识不能强求,只待大家自行从影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7 ) 故事不错,拍得有点呵呵

记得之前看影评看到一句:成功的电影不一定要有漂亮的镜头,没有坏镜头就好了。《the Monuments Men》不能算一部好电影,不过它至少没有坏镜头。算是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
剧情很散,一支寻宝小分队分成几路各自出动,时间线和地点看得我有点凌乱。本来就不到十个人,还分两个一组四处跑。一些细节处的起承转折可能因为听不大懂导致不大明白,比如为什么他们要去XX(抱歉忘了是哪儿)因为有消息德军把艺术品都运去那里,可是消息是哪儿来的?而且还这么确凿?还有那个博物馆记录员跟主角之一的调情是怎么回事?表现美国汉子心有大义坐怀不乱么?弗兰克审问德军军官斯塔尔时说的话完全无感,像是在拖延时间,搞毛啊……
最后,俄军要来占领阿尔陶塞,而小分队在矿洞里发现了被偷走的米开朗基罗的“圣母玛利亚和小男孩”。镜头在俄军开着皮卡经过指向“阿尔陶塞”的路牌和四个人努力推着矿车迎向光明之间来回切换,营造紧张气氛是很好,问题是最后他们还是比俄军先走一步,还在矿洞门口挂上星条旗。感觉就像看着气球升空,期待最后来场烟火或者爆炸,结果它像肥皂泡一样“啵”就没了,然后就没了,整个心里空空的。
作为一个非典型战争片,《MM》还是有战争元素。一个场景是那个营地里的白色圣诞节,大家都受到了来自家乡的礼物和信件。小分队里的小组之一,Walter和Preston在帐篷里拆包裹。Walter收到一张小黑胶,说是自家女儿孙女录的歌,找时间一定要听听。之后他在淋浴房冲澡,全营地的广播忽然变成他家女儿的歌声,是Preston去放的。他俩从一开始就在拌嘴,之后安排分组时互相嫌弃,但还是默默地互相关心对方【这可真是个冷CP】小分队刚失去一个老伙计Donald,他为保护“圣母玛利亚和小男孩”被德军在教堂里击毙。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剩下的人帮助治疗伤员,忽然听到悠扬温暖的女声。不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我只知道看着Walter披着浴衣坐在滴水的龙头旁一脸安逸,我在这边笑着泪流满面。
整体来说,大体故事还行,问题是没有把这个单调的寻宝故事拍得生动,最后只有零散的镜头。为二战保留下来的艺术品和保护他们的人加一星。

 8 ) 二零一四年最強勢問鼎金酸梅賞各大獎項的驚雷大作,就此誕生。

先請各位網友見諒兩件事情。

一,這篇評文提及的劇情跟實際劇情可能有些出入。
為什麼?因為我看到睡著。乏味到睡了十來分鐘,所以我完全錯過了1994年夏天那段故事在講啥;即使我看完後覺得這部電影少了那段也沒差,甚至不看這部電影也尚好,也姑且要補充說明一番。

二,這篇評文提及的所有人物都以演員名稱代號之。
為甚麼?因為我記不住。七位要角從登台到落幕,唱名次數總合不到三回,各別點名未及十次,提及七人殊異的職業沒有五次,提供全體演員在同一幕讓觀眾有機會鳥纜搞懂誰跟誰的時機則是......零次。還是在我睡著的時候有提到嗎?有的話就抱歉了。不過也罷,對部我十年內都不想重看的電影,沒甚麼必要付出這精力。

二戰末期,諾曼地登陸戰開始的時期,美國軍方的喬治克隆尼(戲內當老二戲外當老大)中尉說服了羅斯福成立藝術拯救小隊,以軍隊特遣的方式四處找尋被納粹偷拐搶騙而來的藝術收藏。
喬治克隆尼招集了六個藝術界的高手,包括:
麥特戴蒙(戲內賣張臉戲外賣人情)
比爾墨瑞(戲內戲外都過氣)
約翰古德曼等一干
加上
戲份有跟沒有都沒差的內應凱特布蘭琪(我拿影后超爽ㄉ)
等八人,一起擔負拯救藝術的責任......然後要這些藝術家當阿兵哥衝前線。這就是劇情的概要。

《大尋寶家》的劇情除去結局的收聲外,皆支離破碎到令人不忍卒睹。
導演喬治克隆尼的人緣極佳相當有名,他似乎也把這手腕伸出螢幕跟觀眾「裝熟」。他完完全全假設了會買票進戲院的都是他的朋友,都聽他在派對談過他修改多時的劇本概要了,所以沒必要再放些基礎中基礎的時代背景在片中交代。
不知道西洋藝術史?
不知道二次大戰史?
抱歉,我判斷你是個糟糕的影迷,判你忍受兩小時一頭霧水之懲罰吧。
八位主角齊聚一堂的時機極少,更多的是兩兩成群,廣散於歐陸各地找尋線索。既是要走多線發展的劇情,每回出任務的前情提要卻都模糊得可以黏磚。
例如,比爾莫瑞如果在這一幕被喬治克隆尼囑咐找尊拉菲爾的人像畫,下一幕他就已經抵達比利時跟神父攀談起來了,觀眾還不知道拉菲爾跟比利時有何關聯,換一幕,比爾莫瑞已經又變到西德邊境,跟同事漫談起比利時其他藝術品的下落。所以...拉菲爾到底跟比利時有甚麼關係?
這類問題,《大尋寶家》都是不想回答的。
so so。缺乏提示的大時代歷史劇,搭配上十幾段毫不相關的冷門史事,這能不演的零零落落,缺頭斷尾嗎?
一盤散沙的情節不打緊,喬治克隆尼太愛說教的毛病,強而有力的替本片的悶味加料。
兩個小時,只見喬治克隆尼很努力的在說教,為了他口中"歷史的活見證"藝術品奔走四方。越是開口,我越懷疑:這個喬治克隆尼中尉他是不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又或著是來自未來的時空旅人。
他的洞見太全知,可以預測到納粹必定戰敗的事實,德軍很壞美軍很棒的角度之二元之單純,也令人不得不失笑。
電影跟小說很像,作者得設計英雄跟觀點進入故事的骨幹上,好安排他自己想說的一些東西。而,如果劇情需要一個英雄,他可以是主人翁;如果電影需要一個觀點,它可以是旁白。當劇中的主人翁身兼劇外的旁白,卻又沒有明顯的抽離身分時,他跟全知全能的神其實沒有兩樣,因為他就是作者的意識本身。作者怎麼可能被劇中人擊敗呢?但是一個太刻意不敗的觀點,可就不一定能被劇外人給接納了。這種彆腳的粗糙說教充斥全片,讓人生煩。
散漫的劇情,說教的空泛,又配上了群明明該很有特色卻從樣貌至個性都模糊得角色打造(我甚至不會說是刻版,因為這部片連刻的力氣都沒費),這回《大尋寶家》實在是喬治克隆尼找了親朋好友來眾星拱月一番的超級自high片。
大家花錢看喬治克隆尼演講兩小時,附贈軍裝帥照,多好!我還能說甚麼呢。總之,爛透了。
我實在很不解......《大尋寶家》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推薦各位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1722/
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大尋寶家》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大尋寶家》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短评

berlinale2014.Day 3.请直接忽略这部片,不要被卡司和题材给欺骗蒙蔽了双眼。真的,向真正的战士致敬。去你的钻石王老五。

2分钟前
  • 鸡头井。
  • 很差

简直太low不能忍,全篇基本不着重点,而踩点部分又无理煽情过度说教,最后还来一个Q&A结尾点题,直接在电影院扶额无法直视,low到爆!!!(以及内核是不是很想来一下十一罗汉啊?呃呵~~

4分钟前
  • 冻冻kirakira
  • 较差

时间空间各种跳,故事乱七八糟,戏份的安排让人时常忘记某些人物的存在,没有半点风格,节奏也不统一,开始你以为它是冒险片,结果它前面还有点喜剧,然后你以为它是喜剧片,结果中间它开始严肃起来,连高潮都可以让人昏昏欲睡,还真是难看到一种境界,真的是浪费了一票大明星。

6分钟前
  • Ron Chan
  • 很差

大牌云集,可我真觉得挺难看的。。。笑点有点牵强,刻意煽情的地方又不动人,流水账一样的感觉~ 影院里坐我旁边的美国人看睡了打起呼噜,结尾看到挂美国国旗很多人开始喝彩鼓掌,所以这电影其实大概只适合自卖自夸吧。。。

10分钟前
  • kallen
  • 较差

题材好≠电影好,本来以为只是「平庸」没想到如此「难看」。嫌弃《为奴》太主旋律的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白人自恋主旋律,从头到尾充斥着做作的假大空和说教,奥斯卡级的演员们全成了木头,剪辑配乐无一不恶心,根本找不到任何加分点,几度看得白眼想吐,跟天朝抗日神剧无本质区别,怒打一星。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很差

好比就是打算做佛跳墙的材料却做成了一锅东北乱炖,白白浪费了好演员,编剧导演不给力!

19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我以为会是动作基情片,结果是没有剧情的剧情片。

21分钟前
  • 张无情
  • 还行

2.5吧....超豪華卡司煮出如斯平庸無聊的菜色,太浪費了....Clooney再次證明了他沒什麼當導演的才華...不如專心演戲嘛....拍得很散,多線群戲調度吃力,沒有一線拍得深刻,都在蜻蜓點水,平常似乎想要詼諧一點,但又不時冒出主旋律說教或煽情實在尷尬....

26分钟前
  • 裘笛
  • 较差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28分钟前
  • yicdian
  • 还行

拍的又乱又轻浮,只有Cate Blanchett表演特别稳,其它的角色都特别飘。

33分钟前
  • 小晨
  • 较差

选题相当赞,真实事件永远最震撼人心。最喜欢片中唐顿老爷见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抱子像激动得快流泪那个细节,简直感同身受。只是欢脱的气氛和想表达出来的历史沉重感略不协调,感觉克鲁尼既想拍另外一部十一罗汉又想拍战争史诗,结果弄巧成拙了。不过作为一个认油画强迫症患者,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

35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或者是乔治·克鲁尼太想在真实上做文章,故事太平了。一段段无聊对话,一场场毫无波折的故事。只有伤感却没有冒险与紧张,更不要提惊心动魄了。甚至由于平淡,那些人为保护艺术品所做的牺牲都显得那么轻。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更多的转折与惊险来支撑影片。除了凯特·布兰切特,看点太少。还总放主旋律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对于我来说,看完只想飞奔去欧洲。。

44分钟前
  • 密斯Tracy
  • 还行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没能找到讲故事的角度,其实我很有兴趣听到某单个人物的详尽版本(比如布兰切特的),但人物实在太多了,到最后不知道要说的是保护文化很重要还是体现战争的残酷。编剧竟然是argo的,大概是把自己的狗血都在上一部里撒完了,这部严重缺氧了是吧

4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靠,为什么要把名字翻译的这么萌!!!我乍一看还以为是 萌宝夺军队!!!

50分钟前
  • 豆瓣酱里的鸽子
  • 推荐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52分钟前
  • 假面Vic小飛俠
  • 还行

有制服克鲁尼大叔就够了!

57分钟前
  • 啃啃
  • 推荐

就像看了一场NBA全明星,我说的是近几年毫无新意哈欠连连不断转台平庸至极的全明星

1小时前
  • Fitzzzzzz
  • 还行

观影前看有媒体抨击本片 直言“烂片” 在我看来 是作者看明星耍帅上演全民偶像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 本片虽众星云集却没有纯粹的主角 乔治大叔身兼导演编剧演员 不能不说煞费苦心 纵观全片 虽讲述沉重历史时期故事却惹逗观众不下十次 而重结局轻过程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铭记这段历史 充满人文关怀

1小时前
  • Jason_波波
  • 还行

好多人都提前离场了,在场的纷纷掏出了手机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