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

剧情片美国1972

主演: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詹姆斯·肯恩,理查德·卡斯特尔诺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剧照

教父 剧照 NO.1教父 剧照 NO.2教父 剧照 NO.3教父 剧照 NO.4教父 剧照 NO.5教父 剧照 NO.6教父 剧照 NO.13教父 剧照 NO.14教父 剧照 NO.15教父 剧照 NO.16教父 剧照 NO.17教父 剧照 NO.18教父 剧照 NO.19教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20:34

详细剧情

40年代的美国,“教父”维托·唐·柯里昂(马龙·白兰度 饰)是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首领,带领家族从事非法的勾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 因为拒绝了毒枭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纽约其他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激化。圣诞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 父”的参谋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因为内奸的出卖,“教父”的大儿子逊尼被仇家杀害;小儿子麦克(阿尔·帕西诺 饰)也被卷了进来,失去爱妻。黑手党家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 年老的“教父”面对丧子之痛怎样统领全局?黑手党之间的仇杀如何落幕?谁是家族的内奸?谁又能够成为新一代的“教父”? 血雨腥风和温情脉脉,在这部里程碑式的黑帮史诗巨片里真实上演。©豆瓣

 长篇影评

 1 ) 拿屠刀的优雅绅士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这就是他的谈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优雅绅士;是谈着肮脏买卖,穿着高贵西装的职业刽子手;他只需要一个手势,便可以让别人身家难保;也只肖一个微笑便足以将干戈化成玉帛。他们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时也是善舞的刺客,无论是政客还是殡葬馆老板,似乎永远都在等待聆听着他温文尔雅的召唤,只因他那高贵的承诺“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正义,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那么,是什么赋予了教父如此深邃的魔力?让他只是坐在那里,那间黑暗屋子的一角,就仿佛置身于宇宙黑洞的中央。人们尊敬他,爱他,也畏惧他,他是如此复杂,也如此深沉。红色的血与礼服的黑色是电影《教父》中最凝重的基调。教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深知自己作为“地下皇帝”所肩负的责任,如《蜘蛛侠》中那一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样。所以他永远恪守着自己的信条,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教父》告诉了我们,只要你可以体面地面对这个世界,你也就可以体面地活着。所以,他可以漫不经心地与政界高层人物游刃有余的交往,从社会的最底层到最上层,他也可以编织出一张无形而繁杂的大网。于是,无论是家族利益的纷争还是手足相残的诡计,教父似乎永远拥有掌控一切的能力与气魄,孤立于芸芸众生之上,俯瞰苍穹。
 “是什么让男人们如此迷恋《教父》?”《电子情书》里的梅格.瑞恩疑惑不解地问。汤姆.汉克斯诡秘地回答她:“它就是我们男人的圣经,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2 ) 《教父》三部曲的前世今生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电影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个常用词汇,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电影影响之广、之深,很显然,《教父》三部曲就是这种电影,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没有之一),《教父》系列给黑帮片重新标注了定义,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诺,也成就了黑帮电影的巅峰。
        
        世上为文歌颂《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让大部分人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一个死忠,我想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不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说是当年美国的重磅畅销书,作者马里奥普佐因此一炮成名,当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艺小青年,专注非主流小片创作,死磕着没去拍商业片,但是市场经济和电影公司的压力迫使他最终接下了《教父》的拍摄任务,没想当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父》最终成就了科波拉,成为其扬名立万之作,或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有时候不是导演选择电影,而是电影选择导演,就像奥逊威尔逊和《公民凯恩》一样,科波拉的电影气质反过来也成就了《教父》,电影和人的缘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导演的气质就是电影灵魂的一部分,而电影本身也创作者灵魂的体现,或许《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种万幸吧。
        
        关于原著小说
        
        《教父》的原著小说本身就非常有看头,文风硬派,可读性非常强,小说细部纹理既不繁杂也不简单,一切都是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务,而马里奥对于人物内心爆发的控制也非常精准,不滥情,不反复,在合理之中爆发,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说里对黑手党的描写非常之多,以至于人们回去怀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党有瓜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小说内容的可读性很强,普佐说起故事来滔滔不绝,你不会觉得唠叨、厌倦,而是在环环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小说之中考利昂父子四人的性格都非常的鲜明,丝毫不吞吐,而电影也成功的塑造出了这父子四人的形象,相比其电影来,小说在叙事方面似乎更为的细致明确,而电影里的故事脉络的处理相比其小说里来会更乱很多,如果不读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许会摸不着头脑。原著小说里也丝毫不乏强烈的男性主义,女人在故事里完全是边缘的存在,而电影在着墨时非常注意提醒考利昂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在小说之中,对于这点的着墨没有电影重,小说之中对于谋杀、死亡的描写非常的露骨,一些杀人的细节写的非常详细,以至于读完有一种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体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强烈的破坏欲吧。
        
        很多人把小说《教父》尊为男性的圣经,说白了就是一种男权主义的体现,男性体内的破坏欲、操控欲在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论是深埋心底的阴谋、性欲扭曲的发泄、变态血腥的杀戮,对于男人们来说,都是潜意识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纵势力、杀戮、铲除异己、复仇、性欲,男性体内的恶之花在此娇艳的绽放。考利昂老头子,一个打不倒的黑帮帝王,一个内心深不可测的男人,一被无数男人尊为神的男人,他总能用他独特的逻辑和道理来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会法律接受的东西变得合理化,而且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西西里的恶劣生存状况使得男人们变得暴力,为了生计杀戮、争夺,考利昂老头子把这种生存状态带到了美国,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脆弱的人之能成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说是为家庭奋斗,还不如说是男性主义的完全爆发,变成狼,变成男人。
        
        教父的哲学在文字的表现下变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国资本社会下的复杂使得这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从根本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这种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就使得这个社会体现存在漏洞,而考利昂们,就是看到机遇主宰漏洞的人,教父的哲学在这种不公平之下变得合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高度认同了这种哲学。这种存在变得合理而且有必要,有这种需求,就存在了提供服务的人。有个理念说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而对于黑手党家族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提供了公共服务,他们的运营也愈发的往企业靠拢,所以可以说考利昂家族就是一种小型的政府雏形,存在即是合理,这种存在就是因为有需要服务的需求,所以他们存在,而这种存在合理不合理是很难下定义的,你站在什么立场,它就是什么。考利昂们的合理是建立在非法活动上,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是谁的法律?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而教父的哲学在这个社会漏洞之中就是法律,也没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了,一切都归结为利益之争和人趋利性,这两点是我们社会存在的根基,也是《教父》体制之中的支撑点。我们社会本来就是建立在杀戮和罪恶之上,杀戮的人多了,我们称之为国家,而杀戮少的,却被定义成了“犯罪分子”,占利益大头的人为了维护秩序,定义死了利益小头者,那些漏洞里的小头利益者被冠上了“非法”,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教父》的表达虽然没有在以上的论述之中体现过深,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印证了上面的东西,只是《教父》在绝大层面上是停留在社会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教父》三部曲已经覆盖性很强的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民情,马里奥普佐并没有提升整部小说的高度,也没有很精准的体现什么“现实主义”,但是却在另外一些方面达到了高峰,毕竟人家最初的定位就是为畅销。
        
        女性在小说之中是边缘存在,女性只是性工具、男性的附属品,在这部雄性占绝对主导的小说里,四处可以嗅到男性的荷尔蒙气息,里面的女性角色大体上停留在不问世事的家庭主妇层面上,麦克考利昂可以眼睛都不眨就杀了自己的小舅子,丝毫不考虑妹妹的心情,而麦克妻子的设置也比较有意思,当麦克考利昂继承家里的事业以后,其身上的考利昂家族男性特征开始显现,妻子是可以欺骗的,女人只是自己伟大家族事业的边缘之物,蒙蔽了心的麦克走上了他父亲的路,而跳出小说之外的几部续集,麦克却逐渐开始回归,说实话第三部的确拍的有点失去前作的韵味。“永远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这话听起来很厚黑,但这种厚黑也是男性智慧的一部分吧,低语境文化之下,能有这种高语境的觉悟,实属不易,所以它能给美国社会惊讶。《教父》之中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权谋斗争算是管理学中的经典教材,它比课本更生动、逼真、写实的体现了一种管理学思维,只是浓墨重彩的覆盖上了文学的外衣,对于人际的处理、组织的经营、如何做出决策,《教父》之中的管理思维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的,觉得滑稽者可以当看客,觉得深刻者自然会当教材用。
        
        小说里着墨的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在电影第二部中才出现,老教父的发迹史较为的传奇,而在对教父发迹史的描写之中,关于家庭对于老考利昂的影响有很多着墨,老考利昂当初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妻儿,老教父在言语之中经常提及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儿女,家庭才是第一位之类的话,但是在实际之中,考利昂家族发迹以后支撑其的并不是家庭,而是男人膨胀的野心,小说之中老教父临死前说了句:生活如此的美好。这可以为维克多考利昂的人生哲学标上一个注点,而之后麦克的发迹史几乎是翻版了老头子,在电影的最后,麦克的心最后还是归附到家庭之爱,虽然孤寂而死,但是死之前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女儿,意大利男人们最后的乡愁还是家庭,这和老教父死时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维克多考利昂死在天伦之乐时,麦克死的时候相对凄惨,因为麦克做的比他老爹更绝,麦克是生长在美国的,他并没有老爷子的西西里男人情怀,或者说是没有西西里人的乡愁,虽然麦克最后还是死在西西里。麦克对待家庭并没有他老爹精明,但是这也决定了麦克的事业会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后还是画龙点睛,应了第一部的东西,关于家庭的归属放在这部完全男性主导的电影之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使得电影更具韵味,马里奥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怀。
        
        邪恶和正义本来就没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如今社会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据法律和道德来评判的,而这些都是统治上层所主导的,如果按法律评判,《教父》之中没有一个好人,整个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内斗,犯罪分子的区别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坏,有些没那么坏,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崇尚“教父精神”呢,是现实社会的不公让人们开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下复仇者?还是纯粹被教父中霸气外露的男性主义所吸引?这是个问题,这种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说明了一种隐微的诉求,不论是什么,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深刻的影响到了电影、文学。
        
        关于电影
        
        科波拉在接手《教父》之前还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之前拍摄的电影都没有很好的反响,人们开始记住科波拉地确是源于《教父》,科波拉自身的编剧功力很强,他为《巴顿将军》写的剧本,赢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所以和马里奥普佐联手改编《教父》,自然是算强强联手,三部曲中,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一直联合编剧,所以《教父》的剧本一直维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的风格上,三部曲中,第三部的剧本相对较弱,由于拍摄中间有几十年的跨度,所以这种小失水准还是可以理解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为宏大的,为教父系列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第一部制定了规则,塑造了人物性格,这种规则、气质、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贯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现的人物应该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节也最为的复杂,第一部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其实就是两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马龙白兰度主导的前半部分和由阿尔帕西诺主导的后半部分。对照原著小说和电影,笔者发现电影对于脉络的处理并没有小说清晰,有一些地方处理的很混乱,早期科波拉的镜头语言还是略有瑕疵的,但是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分,整体的感觉就好起来了,最后大复仇的剧情爆发在小说之中并没有很强烈,而在电影之中,这段畅快淋漓的高潮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而且结尾段落的处理余味无穷,深化了教父的艺术内核,而在小说之中,这点也是不存在的,《教父》第一部电影的表现力和深意超过了原著小说,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前半部分脉络的处理上较为粗糙。
        
        第二部开始于古巴战乱,主要叙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勾勒出麦克考利昂的内心蜕变过程,应该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简单,脉络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双线叙事,时空并不在一条线上,小说之中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电影之中,穿插并叙,其实第二部电影的肌体主体应该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这两段交插是是父子俩在不同时期、同一个年龄的对照,这样安插、对比加强了电影的深意,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非常精辟的,虽然剧情简单,但是却一点都不单薄。第二部没有第一部恢弘,时长也是三部之中最短的,但是却是三部之中最为余味无穷的一部,其寓味丝毫不逊于第一部,第二部末尾段落的留白也算的上是神来之笔,震撼无比。影史上同一系列电影两部连续占据奥斯卡最佳电影宝座的也只有《教父》了。两代教父的对比并叙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显,麦克并没有继承老教父的处事哲学,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基于两代教父的成长经历差异,创业容易守业难,麦克承担的压力是甚于其父的,老教父的威严来至于他的“讲道理”、以心换心的处事哲学,而第二代教父的威严是建立于冷酷的手腕上的,这差异的来源还是要归于不同的经历,老教父发迹于上世纪初期美国移民潮时期,社会复杂、制度不健全、经济混乱萧条,可以说是身处乱世,老教父独特的处事哲学使其能在乱世之中大有作为,他的处事哲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乡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应手的经营家族事业。而麦克考利昂和其父亲的成长经历差别甚大,麦克是完全生长在美国,自幼受美式哲学的影响,希望当一个安分守法的模范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观念也是美式的,与他父亲相处的乱世美国不同,麦克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太平盛世了,美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政府壮大,这些挤压了家族事业的发展空间,麦克面临巨大的家族转型危机,而第二部之中对峙公堂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业合法化,麦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远远大于老教父,他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已经基本上摆脱了老式黑手党的思维模式,在夹缝中求生并不容易。而电影对此的勾画也在侧面宏伟的临摹出了那个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史,以一个家族的转型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宏大转型,这种转型过程极其尖锐犀利的描绘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观大框架,这也是教父系列电影最为伟大的地方之一!特殊个人的奋斗史呈现出的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巨幅浮世绘。第二部电影胜在此。
        
        《教父》系列的第三部相对来说较为失水准的,长达16年的时间跨度使得第三部教父没有很好的继承前两部的辉煌,科波拉拍摄第三部也是动机不纯,80年代是科波拉事业失意的十年,为了重振旗鼓,还清欠款,科波拉着手拍摄第三部教父,教父这个牌子太响亮了,不仅有深远的文化影响,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论第三部的拍摄是不是自砸招牌的行为,都无法影响《教父》系列在影史中的地位,虽然第三部逊色于前两部,但是也算给教父划上了一个句号。基于前两部的优秀,第三部再努力也没有达到70年代科波拉创作黄金期的水准,第三部围绕一个融资阴谋展开,老年的教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于家庭里短和自我利益的维护,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丢失了前两部的精神气质,满脸皱纹的阿尔帕西诺并没有满脸皱纹的马龙白兰度充满威严,阴冷威严的教父转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资本家,诚然,这种转型是极其明智的,但是基于前两部的整体气质,这种转变不禁会让人失落,电影末尾教父最后的权谋施展的威严在阿尔帕西诺抱着死去女儿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烟消云散,教父老了。想想第一部中马龙白兰度看着死去大儿子威严、收敛的悲恸,第二部中马克谋杀二哥时的沉默、阴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不可战胜的Godfather,而是一个老年丧女老男人的无助。这也预示着教父时代的终结。
        
        第三部里面塑造的教父仍旧是成功的,虽然没有前两部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对于教父这个人物的归属,第三部还是处理的非常好的,剧情方面虽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却也有所指,老麦克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美国不论黑道白道,生存规则是一样的,表面上合法的资本竞争并不比黑道运作更干净,本质上都是肮脏的利益斗争,西装革履之下,仍旧是弱肉强食的那一套,晚年的麦克沉浸在救赎之中,坐拥资本帝国,老麦克内心却被罪恶压垮了,数十年的血雨腥风,这位黑手党领袖双手沾满鲜血,有亲人的也有敌人的,忏悔和救赎基本上成了这部的主题,谁知道这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灵魂有多么的脆弱,他的救赎之路也是他自我摧毁的道路,最终一代叱诧风云的枭雄在孤寂和忏悔之中死去。他没有死在为自己家族开疆扩土的战场上,而是像一盏孤寂的枯灯,在风中燃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0年代的科波拉已经过了创作的巅峰,他也和教父一样老了,20年前锋芒毕露的科波拉在80年代一连串的失败之中丢失了往日的锋芒。但不论如何,第三部作为教父的收山之作,可圈可点的给教父史诗画上了一个终点。
        
        《教父》系列成就了一群演员,或者说是他们成就了《教父》,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重新诠释了什么叫做黑帮领袖,几十年过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脑海中会出现马龙白兰度的伟岸身影,他对教父的独特诠释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他让教父这个角色不朽于电影史册,他所饰演的教父成为电影界一个不老的神话!不可颠覆的神话!阿尔帕西诺虽然只有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却可以被称为电影演员之中的拿破仑,他赋予教父的精气神让他成为好莱坞的无冕之王,而他之后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更是证明了他的实力。沉默、冷血之中的运筹帷幄、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幽暗内心使得第二代教父也充满了非凡的魅力,而第三部最后阿尔帕西诺无声的恸哭更是成为影史中经典的一幕。《教父》三部曲的辉煌和这些伟大演员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
        
        《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基督色彩,第一部教堂受洗之时的经典暗杀串联,第二部弗雷德向圣母祈福之时的谋杀,第三部则整部和梵蒂冈教堂挂钩,教父三部曲里宗教的氛围是很浓的,基督的普世教义于黑手党放在一起的时候居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教父本身的含义在为婴儿洗礼的时候保证其宗教教义的人,而在《教父》之中,这种保证受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整个地下社会,黑色的势力包裹着整个社会,这种“教父”与宗教教父的反差变得很有寓意,让人浮想联翩,每一次宗教仪式后就有一次谋杀,这种反差产生了非常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而老麦克最后的忏悔和救赎也非常的符合基督教的宗旨,《教父》并不反宗教,相反,《教父》三部曲都深深的烙上了西方基督教义的精神。犯罪分子也是有上帝的。这也算教父的一个独有气质,另外《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西西里风,片子里存在一股乡愁,或许这指西西里人的文化认同感吧。这些气质都影响到了电影的配乐和布景,教父的配乐较为的古典,有很浓郁的意大利西西里风格,尼诺·罗塔的神来之笔让《教父》在听觉上也魅力无穷,那一曲经典的speak softly love也成了《教父》灵魂的一部分。
        
        不知道有多少人把《教父》深藏进了自己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人因为《教父》爱上电影,而《教父》或许真会成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那一个个经典鲜活的人物将永远活跃你我心间,在那个在阴暗处把玩猫的教父、在落地窗前一语不发的教父、在剧院前恸哭无声的教父.....
        
        当这一代的电影工作者逐渐退出电影舞台,回望他们留下的一路辉煌,笔者内心不禁情绪激荡,我们必须饱含深情的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每一个永恒瞬间,感谢他们给电影史铸造的神话。时过境迁,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被尘封,面对伟大的传世之作,我们需要思考,也需要缅怀。谨以此文向伟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3 ) 《教父》中老教父维托·唐·柯里昂的经典名言你喜欢哪一句?

1.爱家的男人

“不抽空陪家人的男人,不是真的男人。”

男人是家里的支柱,教父告诉你男人就要顶天立地,在家庭中为所有人的幸福负责。

2.坚定的男人

“我会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要求。”

一个男人在事业上一定要坚定,不能畏缩,并且一定要成功,不许失败。

3.睿智的男人

“别让外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想要做一个强大的人,就不能让别人利用和看穿。

4.勇敢的男人

“我绝不当傻瓜,让那些大人物在幕后操纵我。”

这也是一句很关键的话了,因为人们总觉得黑手党是坏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就如纸牌屋所说的:“不做猎人就要做猎物”。社会法则是残酷的,唯有能够自保才能不被别人操纵。

 4 ) 安息吧,我尊敬的教父

我最爱的电影是《教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同许多男人达成共识。马龙的表演实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时代,我深深着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说话方式,却并不成功。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认真的听众,那个口齿不清的教父,却没人敢忽略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他总是面无表情,背后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种优雅的狂暴、平静的残忍、化妆的邪恶,如同毒蛇与猛虎的混合体。他轻蔑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男人的威权;他温和地说:“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这是男人的价值。而事实不是这样的。那个真实的教父,生活中的马龙·白兰度,是个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则是一窝混蛋。 当然,他们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应该被宽恕的混蛋。 白兰度家族中,女人个个红杏出墙,男人个个酗酒成性,且盛产自杀者。小马龙的童年在阴郁中度过,父亲很少回家,母亲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小马龙生活中惟一的温暖来自一个友善的同性恋教士。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军校开除。 为逃避这一切,他来到纽约,跻身百老汇,阴郁生活赐予他的狂暴气质令他成功出演《欲望号街车》,名声鹊起。“仿佛一觉醒来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这种名气,感觉自己是个骗子,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为了帮助他战胜焦虑,医生甚至为他宣读希特勒的讲演词。 上世纪50年代初,马龙步入影坛,开始辉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奥斯卡提名,两次奥斯卡奖。与此同时,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阴郁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 马龙的大儿子克里斯蒂安·白兰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与父亲的情妇吉尔上床(吉尔后来在汽车上自杀)。切娜是白兰度的小女儿。这个太阳般美丽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就到毒品中寻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马龙生活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死了,颧颊处射进一颗子弹。切娜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面前摆着一杯酸奶。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切娜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记者问马龙是否感到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 然而,马龙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隐然就是他一生写照。 我曾经想过,这个双性恋男人到底爱过谁?也许,只是他那个没出息的杀人犯儿子。我永难忘记《教父》中的情节:儿子桑尼被乱枪打死。他对殡仪馆的化妆师说:“你看,他们是这样对待我儿子的。”昏暗的灯光打在他额头上,脸的下半部隐没在阴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伤的皱纹——我的心抽紧了,紧得发痛。我也有个可爱的儿子。我能够感受一个父亲遭遇这最大的不幸时,那种汹涌的痛苦与复仇的狂怒。现实中,为了给儿子克里斯蒂安脱罪,马龙耗尽家财,穷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狱十年。受此打击,马龙暴饮暴食,体重惊人,昔日的“性感野兽”变成一头肥猪。如果想要呕吐,你大可以去看马龙在大烂片《人魔岛》中的扮相,脸上涂的粉厚过日本艺妓,如同一吨涂脂抹粉的肥肉。 后来,他终于死了。听到这消息时,我愣怔了一会儿。在记忆中,马龙早就死了,永远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问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园里颓然倒下。丧钟鸣响,经典诞生。32年后,他死了第二次。这次,他是彻底地死掉了。马龙的身后,遗留下一长串数字:1个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经典的影片——《欲望号街车》、《现代启示录》、《巴黎最后的探戈》、《码头风云》、《教父》;6个自杀的情妇;17个律师;大约25个不幸的子女;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尽管你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你的扮演角色教导无数男孩成长为男人。仅为这一个理由,我将永远尊敬你。

 5 ) 一切不能回头,按照江湖规矩办

据说《教父》前后三集拍了18年,关于这书和这电影的评论已经是汗牛充栋了。黑帮片和江湖片的经典之作应该非它莫属---最近的《无间道》似有出椽之势。引人的故事得力于原著魅力,其中的音乐现在比电影本身流传更甚,我只能谈演员的表演了。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老教父永远是有些漫不经心有些玩世不恭的绅士派头-----他已经不需要使用外在的暴力和威压了,他混沌不清的话音,每一个字都是可以改变外面世界,都可以引起人间纷乱。这也许就是所谓老男人身上散发的抓人之处----一切尽在掌握。他甚至不需要别人的回报,只要别人承认他是教父,接受他的友谊。这完全是一个强势者的心态,登峰造极的自我实现感。对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之世这么多所谓成功人士/财富精英,都喜欢以一种亲和的示范性的做派示于人前。男人就是需要人们崇拜如神。为了这种幻觉,他们不惜一切手段。我还是喜欢比尔-盖茨的回答,为什么我这么有钱?也许,是上帝给我的运气。所以,我认为马龙-白兰度的表演太真实了,也许这也是他的本色。帕西诺饰演的麦克,从一个纯真的战争英雄好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狠毒阴险的新教父,表演也极有层次。当他在老教父葬礼上冷眼看着其他帮派老大假惺惺的吊唁,他阴骘冷峻的目光仿佛在透出寒意----他已经决定了,一切尽在掌握,一切不能回头,按照江湖规矩办。我在发哥的《上海滩》里同样看到这样的眼神,也许,一个男人当他决定不择手段地成为弱肉强食世界里的最强者时,他接近了男人原始的动物本性。

 6 ) 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教父》,热血沸腾。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冷酷的报复,二是温暖的亲情。一直梦想着能在即将衰老的时候能像柯里昂教父那样拥有着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更梦想着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其乐融融。

大概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那句著名的台词——“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今天看完后才发现所谓经典的台词竟那么多。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几乎在所有的敌对关系中,总有一个强者是可以坚持到最后的。我国的某位大人物曾经也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其实是一个理儿。无论在斗争中处于上风还是下风,只要将对方置之于死地,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或许这个词用得还不太恰当,应该用以绝后患更合适些。

打蛇要打七寸,软肋虽然也很疼,但毕竟是无法致命的。在这场艰巨的恩怨中,许多无辜的人都牺牲了,其中最让我痛心的是麦克在他乡认识的那个可爱姑娘,她竟会在丝毫没有预示的情况下死在车中。这当然足以将一个铁血男儿的狂暴血性激发出来,但幸好麦克不是他哥哥强尼,教父说过,“不要憎恨你的敌人,否则你将做出错误的判断。”——但也并不代表会将仇恨遗忘,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位真的强者拥有着足够博大的胸怀。

“我以我的力量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恶,只是为了保护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或许这句话是这个大家族得以昌盛的根本之一。一个男人,当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那些庞大势力的发展当然也是这项责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种看似自私想法应该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吧?为了亲友们的平安当然可以不计代价的去做一些事情,那些罪恶在内心深处自然有了可被宽恕的理由。

每个男人都应该在成年之后去看一遍这部电影。另外,这真是一部训练纯正口语和听力的好片子。

摘录一些经典台词吧:

"A man who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不顾家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She's very beautiful. To you, she's beautiful. For me, there's only my wife and son."
对于你,她的确漂亮;而对于我,最美丽的只有我的妻子和孩子。(老教父,男人的典范)

"My name is Michael Corleone... There are people who'd pay a lot of money for that information... But then your daughter would lose a father... instead of gaining a husband."
我的名字叫麦克柯里昂……出卖我的行踪你将得到很多钱……但是那样你的女儿会失去她的父亲,而不是得到一个丈夫。(有史以来最拽的提亲)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将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Luca Brasi held a gun to his head and my father assured him that either his brains, or his signature, would be on the contract."
Luca Brasi 用枪指着他的头,我父亲告诉他,落在合约上的要么是他的签名,要么是脑浆。

"My father taught me many things ...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your enemies closer."
我父亲教过我很多事情……亲近你的朋友,但更要亲近你的敌人。

"If anything in this life is certain; If history ha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you can kill anyone."
如果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那就是你可以杀死任何人。

"Your father did business with Hyman Roth; Your father respected Hyman Roth; But your father never trusted Hyman Roth"
你的父亲和Hyman Roth打过交道,你的父亲尊重他,但你的父亲从未信任他。

"But you can never lose your family. Never."
但你永远不会被你的家人抛弃,永远不会。

"The Pope, the Holy Father himself, has this very day blessed Michael Corleone; an' you think you know better than the Pope?"
教皇,上帝的代言,他亲自赞佑了麦克柯里昂;怎么?你觉得自己比教皇聪明?

"Never hate your enemies -- it effects your judgement."
永远不要憎恨你的敌人——憎恨影响你的判断。

"Politics and crime -- they're the same thing."
政治和犯罪——没有区别。

"The richest man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powerful friends."
钱与权永不分家。

Don’t hate your enemy, or you will make wrong judgment.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否则你将做出错误的判断。

Don’t let anybody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Everything I do with my power, including something criminal, I just want to protect my family and my friends .
我以我的力量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恶,只是为了保护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

 短评

“永远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黑帮上升为哲学流派,一场闷骚至极的隐忍角力。接近完场的暗杀戏甚好,多线分层,与教堂弥撒“绑鞋带”,祷告、誓言、自我反叛,异己他者消亡、教父身份新生。沉郁静谧屡屡响起的曼陀林,一扇缓缓掩上的门。

2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生活是这样的美丽。剧情什么的都很不错,但有一句话我不喜欢,好像是说男人需要考虑很多,承担很多,但小孩和女人不用。用觉得有点性别歧视的意味。

5分钟前
  • ╯^╰
  • 推荐

N年前看过英文原著,只记得是个血腥暴力的故事,想不到电影可以如此沉稳和大气,有一种史诗气质。大银幕上看马龙·白兰度,感觉膝盖好疼...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SIFF2014#三小时内群像毕现,人物笔墨浓淡均匀,无闲笔;很多场面的调度堪称伟大,环境、声音、布光、道具浑然一体,如医院换房间那段,剪辑得太好,百忙之中不忘特写教父眼角泪珠,动静相宜;如洗礼与杀戮并行那段剪辑,可谓惊心动魄,在喜悦和冷血交错中教父二代逐渐升华定格。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无论阿尔帕西诺多卖力,教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的马龙白兰度。时代不一样,要走的路不一样,所以那个黄金时代,讲义气重家庭谈承诺的时代,永远回不去了。

15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男性电影,没有打动我

18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力荐

当一个新生儿在教堂接受教父的洗礼时,教堂之外的死亡正在蔓延……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麦克在西西里结婚一事,我不太能原谅。如果他爱凯,怎么能另娶?还有最后为桑尼复仇,杀了其他黑帮老大,其他老大没有儿子没有兄弟来复仇的吗?注定冤冤相报,因果循环。还是不看2、3了吧。

28分钟前
  • 修齐
  • 力荐

年纪越大,这个片打分越高

31分钟前
  • 闻人林
  • 力荐

科波拉是有厌女症吧?这片子里的女人要么圣母得让人恶心,要么就傻逼得遭人烦,除了哭哭啼啼就是无理取闹。最后一个镜头,麦克成为新的教父,一道门隔开他的妻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相对来说我最喜欢医院里那场戏,拍得相当有张力,第一场婚礼戏也喜欢。

35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无聊有雍长的电影!作为电影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可能阅历不足!但是一部真正经典的电影是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受!阅历多了的观后感到底是脑补出来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意思?都说教父是男人的圣经!也没见圣经拍成电影啊!没有视觉冲击力的故事真的不适合拍成电影!

37分钟前
  • 旅途人生
  • 很差

男人。千万不要记恨你的对手,这样会让你失去理智。

3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3个多小时,从头到尾,没半点沉闷,到最后也是意犹未尽。权利争斗,心狠手辣,阴谋阳谋,博弈算计,人性阴暗,像病毒一样深入到骨子里的人性挖掘。几乎所有权利斗争的始祖,完全彻底的影响整个价值观,不仅仅是电影。马龙白兰度的演技,令教父不朽。面瘫却又如此摄人威严,这正是他的个人魅力!9.6

4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黑帮片的里程碑,也是黑帮片的天花板。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这男人。。。牛逼又孤独吧。。

49分钟前
  • deepwhite2333
  • 力荐

当全世界都告诉你某片特好,不去看是:不对的

50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Because a man who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51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力荐

平缓的节奏蕴藏着巨大的权威和张力,音乐舒缓淡淡忧伤,利益博弈人性冲突。无论是演技还是镜头、音乐的运用,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看这部电影是极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也无论何时翻出来重温都能有新的感受。★★★★☆

56分钟前
  • Q。
  • 推荐

讲述的是一个好孩子怎么变成老大的过程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不做愧疚内心的事,内敛,沉稳,勇敢,爱家庭,不自私,为爱的人挺身而出,虽然是男人必看的片子,但是作为女人还是学到不少。戴安基顿年轻时候太美了!最后一个小时精彩得我都没眨眼睛!

1小时前
  • Q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