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猴子

剧情片土耳其2008

主演:Yavuz Bingol  海蒂斯 阿斯兰  里法特·桑贾尔  Ercan Kesal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剧照

三只猴子 剧照 NO.1三只猴子 剧照 NO.2三只猴子 剧照 NO.3三只猴子 剧照 NO.4三只猴子 剧照 NO.5三只猴子 剧照 NO.6三只猴子 剧照 NO.13三只猴子 剧照 NO.14三只猴子 剧照 NO.15三只猴子 剧照 NO.16三只猴子 剧照 NO.17三只猴子 剧照 NO.18三只猴子 剧照 NO.19三只猴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16:34

详细剧情

在一个阴沉的雨夜,准备参加竞选的老板塞维(厄康•吉赛尔 Ercan Kesal 饰)驾车撞死了一个路人。他极度恐惧,于是选择了找司机伊约(里法特•桑贾尔 Rifat Sungkar 饰)顶包,并许诺出狱后给他一笔钱。伊约的家境非常不好,孩子厌学,妻子海瑟(哈提斯•阿斯兰 Hatice Aslan 饰)也对他颇有微词,为了能够改善家庭环境,他毅然决定接受塞维的条件,充当替罪羊改善家人的生活。然而,事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为了救出丈夫,海瑟希望塞维出面求情,并以身体交换作为筹码,这种超越底线的交易,最终让这对夫妻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困境…… 本片导演尼瑞•贝利奇•锡兰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俗套连续剧剧本成功易装。

我认为这个导演很是会炫耀啊,并且炫耀的很乖巧。电影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住要说两句了。

在电影前3分之一,在官员没和妻子搞那事之前,我真的为导演的控制力和纯熟大气的叙事折服。我还在暗暗赞叹真是个好导演。用懒散无成的儿子和温良退让的母亲将一个普通家庭描写的丝丝入扣。一开始交待儿子和不良少年鬼混以及妻子说“你早晚要出事”,我还以为在丈夫出狱之前大段时间要拿儿子开刀,让我一度误认为儿子是主角。结果仅仅是儿子被打,但这也是为了说溺爱的母亲决定为完成儿子要钱买车的愿望去找官员做铺垫,重点还是拿老婆开涮了。

用儿子来说事会有很多的可能性,但用母亲出轨来说真的不太高级并且无聊,拍成连续剧来说出轨母亲嚣张官员带绿帽的丈夫和不争气的儿子或许更精彩吧。。?

当搞了那事之后,很多情节开始很不靠谱了。儿子打架后眼睛疼以及吐血我还以为他得了什么病,但后来也没有交待。是的,吐血也仅仅是为了说他回了家看到了少儿不宜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铺垫真的很是矫情。我本期待故事可以很精彩。但看完一半之后我的期待已经完全走样。

官员的性格最苍白,苍白到本身就是一个大漏洞,这个官员是选举的候选人,一个玩政治的人,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应该非常清楚身边的人是碰不得的。何况因为她丈夫是你的抵罪羊,她跟你关系已经很微妙了。再说他的身边缺美女么?为什么勾搭一个一身麻烦的半老徐娘。这应该是一个政客最起码的智商啊,你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后来儿子打母亲那段也很不靠谱。不太现实。面对母亲的不轨,本来很期待导演刻画出这个少年丰富的性格。但导演却在此让儿子成为一个大配角。自己一事无成,凭什么打母亲,打得那么干脆?母亲也是为了你才去找官员。总之这个桥段很武断。也是一个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铺垫。

后半部居然还有妻子在树丛中幽怨的看着官员和他的红色轿车的桥段,并且官员还能在回首时在百花丛中发现妻子并和她对视数秒时,我大腿都拍疼了,如此桥段不拍成连续剧居然拍成这么一部电影真是亏啊。

一直比较真实不矫情的是丈夫这个角色,因为导演给他的东西比较单纯,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大男子主义的丈夫,父亲。他面对妻子,儿子,是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

回头来看,妻子在官员办公室翻找手机的情节,铃声的歌曲是说明妻子是个情感丰富的女人。但在故事线索上仅为后来丈夫接听到了官员电话服务,看似高明的很低调,其实很做作。

不过不得不说Nuri Bilge Ceylan是个非常有控制力的导演。妻子最后和官员在海边整治那段一直用远景长镜头表现很是高妙。削弱了演员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而是为观众冷冷旁观做了强有力的引导,并制造了可能被发现的不安全感。四个演员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他非常缜密非常清楚自己要表现什么也,更是非常有野心的将电影制作成了“最佳导演片”。

不知从何时起,戛纳开始喜欢这样“娴熟”的导演,上一届的<四月两周三天>豆瓣就有人戏谑它是“戛纳得奖法则”。在我看来,这位导演则过于冷静,这种老成放在非商业片上恰是我不喜欢的。有一些导演总会在电影里流露出自己极个人的偏好和小感情。而这位土耳其导演真的很大气的“藏了拙”,精致冷静的讲完了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全力为了得奖,功力心太强。

   导演自认为他藏起了个人观点深沉冷静的讲了一个深刻故事留下各位以思考。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俗套连续剧剧本。导演很是耗费心机精致的为它画了厚厚一层“朴实的浓妆”,是的,这种“营造真实”的影像加上故作平淡的叙事再加上每一部戛纳电影都必不可少的长镜头,然后再刷一点政治的睫毛膏。SO,味道就出来了。导演是个深谙此道的高手。

   在说电影的名字《三只猴子》,也是很矫情的。想用“三不猿”来象征什么呢?用这个象征整部电影很片面。难道不看,不听,不说问题就解决了吗?这个故事要说的原不止这些。

   哦,电影还提到3K党,导演粗浅了刷了点政治意味又想怎样呢?不就是高官勾搭良家妇女的然后引起了人家的家庭问题的破事儿么?现在我觉得让丈夫住进监狱都没必要了。

耀过后,还不忘安静的做回自己的座位上。而不是像一只穿着彩色衣服的公鸡得意了就收不住了。是啊,这样的控制力不愧为最佳导演。


   

 2 ) [三只猴子]:猴子出把戏,是用来“看”的。

      大量的虚焦及有源音效、犹如琥珀一般的滤镜效果、“三不猿”(三不猿,即三只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不看、不聽、不說。)的隐喻蒙太奇,时长109分钟的《三只猴子》残酷而又克制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某一个侧面。

    细说起来,导演已经在关于《三只猴子》的选题问题上做出了极为精彩的论述:“Today "Three Monkeys" is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to be involved in a situation, or someone willfully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immorality of an act in which they are involved. ”(摘自《Filmmaker》)正可谓中国的俗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所谓的道德隐喻,影片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交代。一辆来车,面对被Servet撞倒在地的陌生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悄然驶过。

    但是,当这样的“视若无睹”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影片的悲剧产生了。Servet用一笔钱买通自己的司机Eyüp为自己背黑锅;Eyüp同样也用一笔钱买通茶馆的伙计Bayram为自己的儿子背黑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懦弱的,在面对“事若关己”的时候选择了逃避。纵向来说,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在躲避(说谎),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与此同时,整部影片的封闭性结构也显现了出来,大雨起、大雨结,大有将渺小的人物置于浩大的自然环境之中。雷声隆隆又与轰鸣的火车声形成对仗,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现实现象,两者发出的巨大声响对于影片的主人公来说都是无力的。父亲、妻子、儿子,纷纷走过震耳欲聋的隧道。值得一提的是,《三只猴子》不仅在机位、长镜头、焦距的选择上独具匠心,更是在利用有源音效方面出类拔萃。除了上文提到的雷声、火车轰鸣声、自然风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漂浮的窗帘配合被放大的自然风声,人物的宿命感,仿佛流沙般脆弱。

    显而易见,整部影片的通调,基本上讲是无力到近乎虚脱的。这点,影片一上来的长达1分多钟的“瞌睡镜头”以及紧跟在后头的纵深镜头,表露无遗。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唯一的冲突就是Eyüp与妻子Hacer的“上床”);没有刺刀见红的暴力场面(儿子Ismail对官员Servet的残杀被完全省略);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场面(Eyüp在回避妻子自杀时的默默流泪),《三只猴子》非常克制地把控着人物的情绪以及观众的观影情绪。于是,仿佛第三者姿态出现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承载了这份虚脱。譬如:母亲与儿子的对话。第一次,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一起吃饭;第二次,母亲等儿子晚归;第三次,两人一起看电视节目。生活的琐碎与枯燥,强烈地压抑着人物的情绪。

    虽然《三只猴子》的片名是一个寓言式的隐喻,但是整部影片并没有沦为教条的晦涩。试看39分钟时,儿子Ismail对母亲Hacer和官员Servet通奸的偷窥镜头。这里导演撇清了儿子的主观镜头,观众只能在钥匙孔里看到Ismail转动的眼球。自然,“视若无睹”的“睹”成为了整部影片显性的隐喻主题。到底谁在看?他们又看到了什么?什么是他们刻意回避去看的?对仗地说,我们可以从影片中两个穿梭在现实之中的超现实画面,透析“看”对于整部影片的调度作用。其一,儿子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死去的兄弟(虚焦至实焦);其二,父亲背对死去的小儿子没有回头(固定机位、固定焦距)。有趣的是,在父亲出狱之后,正是这父子两人结伴去“看”(上坟)了死去的小儿子。直到影片结束前十分钟才出现的合影照片(父亲与两个年幼的儿子),其实早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挂在了房间的墙上。

    说到道具的密度,除了挂在Eyüp一家墙上的合影照片,另一幅挂在墙上的油画,颇有讽刺效果。正如前文所提,整部影片通透着无力、窒闷、颓唐的质感,恰恰墙上却挂着类同“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著名印象派画家,1830-1903年)”式样的印象派绘画。自然、明亮、斑斓的油画,黑色幽默地对这个家庭的悲剧性命运开着小小的玩笑。

    种种“看”来,《三只猴子》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电影,它的风格化、它的内敛克制、它的叙事结构,一个世俗的故事完美地倒影了人类中灵魂的某一个侧面(“This is a specific story created specially to be able to show certain aspects of human soul.”锡兰语)。

图文版:
http://www.mtime.com/my/renzhi/blog/2744431/#Comment

 3 ) 第一部錫蘭

第一部錫蘭。

距離:錫蘭善於把握被攝者與鏡頭的距離,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人物都在遠景處,父親與兒子對話卻用了特寫。另外,錫蘭將距離這個概念融入到畫面的縱深調度中(演員)。

聲音:雷聲、雨聲、火車駛過造成牆壁的震動聲等。(自然與非自然的)結尾時特寫給到父親的臉上,有一個很明顯的過曝(相對於其他畫面),聯結最後一個鏡頭中的雷聲,與清真寺。有一番神的審判的意味在(神的眼底是沒有容納罪惡的地方在)。

超現實:升格攝影下的弟弟走向兒子、弟弟撫摸父親的脖頸這兩段超現實承擔情感作用,前者很像《鏡子》的片段,但《三只猴子》中的超現實仍處在情感層面。

 4 ) 不看,不听,不说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问自己为什么如此普通的故事能够赢得戛纳电影节的青睐,什么是最佳导演。最佳导演就是能够将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拍出诗意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土耳其导演锡兰在这部影片中所做到的。

不同于《革命之路》中演员充满激情和爆发力的表演,这部影片的表演是内在化的,是依托于导演的摄影之上的。除了丈夫和妻子一场直接的争吵以外,全片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然而,锡兰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捕捉演员们表情和眼神细微的变化。在处理人物关系的时候,导演尽量简洁演员之间表演的痕迹,而是通过摄像机来确认两人的关系和心理状态。大量的室内近景占据了影片,且镜头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而演员却自由的出入画,说明本片的表演是依靠空间的来表现的。几场室外景多以远景为主,用来烘托电影气氛并渲染人物情绪,如同《乌扎克》导演对于天空的表现能力极具美感。然而,在妻子与老板最后一次见面的一场戏中,人物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语言对白完成在大全景下的出色表演。摄影出身的导演锡兰在片中展现了卓越的镜头表现能力,电影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展现人物内在情感变化,辅以辽远萧瑟的大远景渲染气氛。影片摄影突出却并不喧宾夺主,扎实的人物表演和细节刻画使得一个本来平淡的故事具有一种纵向的寓言式的深沉。

《三只猴子》片名出自日本宗教中的“三猿像”,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喻意“不看、不听、不说”。影片所表现的是潜藏的秘密对于家庭成员的伤害。电影开头和结尾两次抵罪的行为本身就是掩饰秘密的过程,而贯穿全片的妻子的偷情行为也是家庭的秘密,而秘密的被揭露则导致了悲剧的爆发。而家庭内在的秘密则在于那个被淹死的小孩,尽管没有人提起过,但是儿子和父亲两人的幻想以及一张照片透露了这个先前的家庭创伤。而如果他们期望能够度过现在这个难关,只能够像对待那个死去的幼子一样,对于妻子偷情和儿子谋杀的事情保持“不看,不听,不说”的态度。同时“不看,不听,不说”的三种态度也造成了三人之间不可弥补的隔阂,每个人都试图掩饰真相,但真相却不可避免的泄露,而对每个人造成伤害。

 5 ) 何为最佳导演

我实在估不到我在香港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戏居然是三只猴子(不算之前在电影资料馆看的)……而且还是──三级片!

CELAN是这次HKAFF的“焦点导演”,电影节上可以看完他目前所以的作品,打先锋的就是他今年才折桂嘎纳最佳导演的《三只猴子》。
由于我还没有拿到信用卡……所以在网上定不到票,因为定不到票,就只有去票价全城最高的IFC的百老汇看……75HK呀我操。
不过很奇怪,明明满嗮,但是播映时上座率其实只有一半不到,难道是因为9点45才开映导致大家买了票不来看?

在FTV读书一周,我觉得眼力就又有长进。《三只猴子》着实优秀,但若单看故事本身,其实也就算是一则社会新闻。但是比起国内去年的此类电影,导演功力就高深很多。如何提升“社会新闻”故事的内涵和层次,剧本上来讲,靠的是细节,准确的说就是用“细枝末节”来展现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那个夭折的孩子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个家庭产生变故很重要的内因。整个故事没有什么冗余之处,但反过来讲就有用力太明显的缺点,不过这并不是推理小说,不需要藏着掖着。

照例不诠释情节深度之类的东西,以后一看就明白,导演一点都没有故作深沉办大师之处。但是我一看完就依然想立即再看一次了,点解?手法好犀利啊!

整个故事多数发生在主角一家的住所内部及周边,导演把这个环境拍的非常之立体,XYZ三个轴都有运用到。此外,环境声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影响。引出的值得借鉴之处就是──认识到选址和导演踩点的功力的重要性。这间房子靠海又靠铁路,房间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火车乜时驶过,房间结构几何,机位摆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效果,怎样在这个环境里避免不必要的镜头切换,导演脑子里全有数,这样的前期准备对正式制作是极为有利的。从片中导演拍摄的镜头看,《三只猴子》的家对电影来说无疑是个五星级的家。《三只猴子》的室内戏拍摄,也绝对是五星级教科书。

导演在狭小空间内把故事讲得如此出色,除了得益于他对房间结构出色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他对景别的控制。CEYLAN这点上真是做得太棒,每一次镜头切换所更换的景别都有鲜明的指向性(很多时候他更换景别也根本不需要切镜头)。构图犀利,正确处理前景中景后景内的人物事物分布,这些东西摄影师可以为导演加分,但是,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景别拍,这个是导演决定影片成败的重要技术因素,你什么时候给观众看演员的脸部表情,什么时候进一步切换到眼镜特写,什么时候返到表情特写,导演的这种基础判断力,CELAN的拿捏是到炉火纯青了。
基本上,CEYLAN为何能拿最佳导演?故事本身都不是关键(选最佳影片还是比较看重故事的意义吧),一是前期工作肯定做得好,才有这么好个屋来拍,
二是画面处理得好,三是景别切换得好,音效也用得好,他要给观众看什么听什么,他清楚得很。清楚知道使用的每一个镜头对一部电影的意义,得了。

阿,还有,夫妻俩的表演都真犀利!一开始妻子很突出,后段丈夫的戏彻底爆发,精彩啊。

 6 ) 标题党

初看之下,“三只猴子”这样的片名难免让人不明所以。难道锡兰这回开始拍猴子了?猴子有什么可拍的?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里说的“猴子”,是不听、不说、不看的那三只。一直到影片进行到结尾,我才终于看清这个标题的全部内涵,于是不由得惊呼,这名字起得太好、太神,直击要害。

锡兰是一个极善于描绘疏离、孤独和沟通障碍的导演。在其作品当中,锡兰总是以一种超级缓慢的笔触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和伤痛,从《远方》(2002)中表兄弟之间因习惯不同开始吵架,到《适合分手的季节》(2006)里夫妻二人冷眼相对直至分手,最后到《小亚细亚往事》(2011)里为情所困的男男女女杀人自杀,交流的障碍诱发出越来越严重的后果,锡兰眼中的“寒冷”也因此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疏离”的程度之深和表现“疏离”的深刻程度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就算剧情当中双方互相砍杀至死方休,它也仍然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到底有何意义,而且不可避免的,这种单一向度的展示严重限制着故事的重量和厚度,使之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为轻薄的、近似“无病呻吟”的阶段。《三只猴子》则与这样的作品决然不同——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试图在家庭当中展现孤独、不满和疏离,又在这种不满和疏离当中凸显出家庭当中相互倚靠、互相支持的温暖一面,最后在略带悲情的温暖里再给观众泼上一盆冷水,把靠吸食默契和温存为生的观众投入虚妄和黑暗之中。可以说,“三只猴子”这个标题既是在说个体如何通过“不听、不说、不看”保护自己,也是在说作为一个家庭的三个人如何通过血缘维系他们的情感和性命;更重要的是,它还隐隐约约向我们提出一些惊人的问题:其他“猴子”该如何生存?这样往复轮回的弱肉强食又应在何时何处才能宣告终止?

最后,一切回归到锡兰自设的母题“疏离”里,漫溢在整部影片中。政客赛维特在邻近大选之前开车撞死了人。为了逃避刑罚,赛维特把罪责推卸到司机尤波身上,尤波因此入狱九个月。在这期间,尤波的妻子哈瑟为了给儿子筹款买车前去找赛维特要钱,未想二人就此生出情愫,儿子更是亲眼目睹二人云雨的场面,心里愤懑不已。尤波出狱之后敏感地察觉到妻子和萨维特之间必有奸情,但又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冷眼待之。不料一天夜里,警察敲响了尤波的家门,尤波得知萨维特遭人谋杀,凶手不明。应该看到,锡兰通过种种方式为这个看上去十分老套的婚外情谋杀故事注入了不少活力。比如,长镜头和蒙太奇就在片中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长镜头无疑是锡兰的一块“金字招牌”。远在从影之初,锡兰就开始运用长镜头搭配不同的景深展现人物的细部或者远处的景致,呈现出或细腻或辽阔的震撼场面,到了《适合分手的季节》,锡兰开始大量地运用面部特写的长镜头,语言变得不再重要,人物内心的彷徨和无奈完全可以从面部表情的缓慢变化当中露出端倪。紧随其后出现的《三只猴子》无疑承继了这个优点,不仅把演员的心理状态,更把观众的注意力逼至高点。缓缓变化的表情、渐渐盈眶的热泪,类似这样的细节一方面让人物更加细致、丰满,另一方面也让影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诗性。在此基础上,本片又更进一步地用蒙太奇隐去了关键内容,使整部电影悬念迭起,并且富有节奏感。

除此以外,《三只猴子》中的视角选择也有不俗的技巧。举例来说,影片后半段哈瑟与赛维特见面时,作者一直将镜头固定在远处从正面进行拍摄;然而后来,镜头突然之间藏进了树丛里,形成了偷窥的效果。这样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变换其实暗示着确实有人正在从旁偷窥,也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做足了铺垫。

2009年,锡兰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我深深感到应当作出一些改变……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改变,但我现在还不知道那将会是什么。”事实上,《三只猴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继《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一个有益有效而且激动人心的尝试。可以看出,《远方》里那个与导演本人有着十二万分相似的中年男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城市,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处在完全不同的阶级中的尤波;另一方面,“弟弟”这个超现实元素的加入、冷幽默的急剧减少、偶然事件和不可知因素的出现则给这部影片平添了几分冷冽、诡异,让人更加无所适从。拿弟弟来说,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何时早夭、为何早夭,只有零星的影像向我们暗示他可能死于溺水,但儿子和父亲却双双在他们心情最为低落、心绪最为烦乱的时候见到了他。弟弟的离世,很可能意味着家庭的第一次分裂,揭示了三个人之间疏离冷漠的真实原因。无论是儿子还是父亲,他们都把这个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依靠和幸福的源泉,都把这个“幻影”视作排解苦闷,进行发泄和忏悔的重要渠道,由此,家庭中的疏离可见一斑。不过,这个“幻影”恰恰也成为维系家庭的重要部分,成为三个人之间共同的情感纽带,一切不满、怨恨都会随着这个“幻影”的出现变成无言痛苦与责任,虽不能消失,无法忘怀,却也必须担起,必须承受;正因如此,父亲最终才会选择前去警察局自首,尽管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本以为父亲走出屋门,走到街上徘徊不前,故事也会就此终止,但锡兰的野心似乎远远不能止于此。有评论认为,《三只猴子》现在的这个结尾超出了导演的掌控范围,实与“三只猴子”这个主题不符,“结局需要他做出选择——哪些主题应该被强调”。然而笔者倒是认为,这样的结尾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因为,我们会在这个也许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故事当中发现锡兰真正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看清一切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无论电影怎么变化,锡兰还是锡兰。他的影片永远离不开土耳其,也绝难离开他的亲人。他显然意识到,作为一种结果的“疏离”只有在熟悉、了解甚至藕断丝连的情况下在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哪怕是在《安纳托利亚往事》里,哪怕是在一群因为公事才走到一起的人中间,萦绕在耳边的话题仍然是妻子、孩子,恋爱、仇杀。锡兰期待着某种回归,所以引人伤感,期待着某种温暖,所以让人痛彻心扉。当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倾盆大雨开始降临人间,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并非到达了终点,而是回到了起点;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心里永远无法掩盖更无法抹去的脆弱竟然如此昭彰,绵绵无绝的孤独和疏离竟然如此普遍,生活,竟然如此艰难。

 短评

未完待续。。。

5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悲剧有一种自行生长和循环的力量,有时你摸不清它的起点。逝去的弟弟是这个家庭不可说不可看不可碰触的隐秘伤口,最终它在各种诱因催化与外力纠缠下,撕裂成一个吸噬力极强的破洞。画质渣得令我损失一部分快感,猜到结局又损失一些。半夜看的,弟弟出现的两幕吓尿我。锡兰你为毛不去拍恐怖片?

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颜色有些灰暗 充满金属感 节奏有些慢 情节很现实很闹心

7分钟前
  • VeooeV
  • 推荐

摄影相当不错

8分钟前
  • 卡卡洛特
  • 还行

锡兰的成熟之作,一场探入人心的视听之旅。1.影调灰黄低饱,恍若一幅幅褪色的古老油画,亦契合于心如死灰麻木度日的片中人。2.两极镜头运用极佳,室内以特写近景凝视冷汗涔涔的面庞,直逼心底,室外以全远景为主,融情于景,或黑云压顶或骤雨倾泻。3.声音设计妙到毫巅,不仅有音桥(如不通的手机铃音延贯至孤苦女主的外景蒙太奇中)、声画分离(如车内未张嘴的政客配上他的心绪自陈)与精细混音,放大响度甚至贯穿内景的室外环境音更是一绝,既自然又具表现性的风啸雷鸣鸦蹄火车声,时刻外化着角色的压抑情感与纠结内心。4.罪案为皮、人性之虚&社会积弊为骨肉,后启[小亚细亚往事]。5.超现实段落穿插似[野梨树],一如既是阴影又似慰藉的孩童幽灵与虚实跳切的跃楼之姿。6.不少省略留白。7.墨夜里闪动的灯塔。8.轮回结尾令人骇栗哀冷到失语。(8.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妻子和老板在海边争吵的固定远景长镜头,摄影机在冷静地叙述。下一秒的跳切摄影机退到了树丛中,前景的遮挡物暴露了偷窥者的在场,然而镜头没有交代偷窥者是谁。看到最后,发现显然是儿子亲眼证实了真相,证据确凿,动了杀机。导演在声音的挖掘上走得很远。火车来来去去,就像轮回的命运。

14分钟前
  • Shelduo
  • 推荐

镜头处理很有质感。锡兰应该尝试一下恐怖片

17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导演,摄影,和演技都实在太棒了,每个镜头我都想截下来。用景来描写内心的画面相当浓郁。这是一部关于不看不听不说的电影,也是一部情节为次,心理为重的电影。这片子在无语和暗示中,胜过无数直白的描写。

2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非常理想的拍摄距离,始终保持着清晰规律的纹路式手法,以情绪引领画面切变,近远景的来回切换隐匿着宏观与微观的流动性(远为景,以景出情;近为情,以情入景);手机铃声的多次插入,以疑问-质问-诘问的逻辑顺序暗藏两种视角(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雷声是天问,与其相结合的雨水则是汗水与泪水(过程所示)的交融,炼造成感染社会的“赎罪的传承”暗流;而画面与声音的间断性失调,是多重空间介入的隐喻(存在于摄像机外的间接性),暗示着“人”的闯入(婚姻和行凶),难得的是锡兰保持住了客观视角的统一(同上所述理想的拍摄距离),勾勒出了异常宏伟、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原罪图。

24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不看不听不说,一家三口就这样把自己憋成三只“猴子”,被困锁在如同牢笼的局促房间内(从外部远景看楼型狭窄,还被铁道马路围住),尽管面前(窗外)就是开阔大海,却迈不出那一步。披上惊悚犯罪外衣,锡兰讲的还是人的困境。由逃避问题开始,反应内心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压抑(乌云、雷声),困境不断外扩,直至最终大爆发(杀人-暴雨)。然而问题依然未解决,替罪羊模式传递开去,不仅家庭危机将继续如同多年前溺死的小儿子一样阴魂不散,还将问题映射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视听做得太棒,在影院看修复版非常享受。

2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没有人的命运在自己手里。雷声、风声呼啸了将近两个小时之后暴雨终于在最后一个镜头落下,压抑的情绪终于能跟着一泻千里。这本是一则社会新闻栏目的狗血故事,情节(尤其结尾)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分用力,但竟被锡兰用自己的风格讲出了诗意。声音和画面的连贯性交替用在剪辑上,效果出奇得好!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听非耳聋,是听而不闻谓之聪;不看非目盲,是视而不见谓之明;不说非口哑,是知而不言谓之智。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18-10-2008 5:30pm bc

37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处深邃的乌云,伴随着阵阵的雷雨之声,电影落幕。三只猴子,影片的三个人,他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不得由知。

3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真是很不喜欢这一部,还是《远方》《小亚细亚往事》《五月碧云天》最佳。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重看#锡兰真是太适合拍阴霾天气,阴云翻滚中洒落的耶稣光,配合天雷滚滚,整个天地间都充斥着戾气,一场豪雨过后,「不看不听不说」三只猴子的古老模式---罪恶的链条继续衍生。贴近脸部的特写逼仄压抑,人物间的紧张关系一触即发;每一方都是原罪的一部分,贪嗔痴妄无一幸免;家庭内部的无爱氛围更令人绝望,被恨意捆绑的一家人,心结早在小儿子夭折之时便已种下,几个代表心魔的幽灵镜头惊心动魄。从这部开始,锡兰逐步走出小镇。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情介绍即已超过电影,电影则呆板令人难以忍受。

51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摄影大赞,结尾的镜头牛大了。勿以恶小而为之,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有点狗血,风格有点匠气,但锡兰的构图实在太棒了,每个镜头都像含情凝视的双眼。片名有意思,日本三猿像没出场就已满满的存在感...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摄影太赞

59分钟前
  • kalcium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