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米铁增,高冬平,张永强,李光复,王刚,班赞,刘一辉,雷佳

导演:徐昂

 剧照

十二公民 剧照 NO.1十二公民 剧照 NO.2十二公民 剧照 NO.3十二公民 剧照 NO.4十二公民 剧照 NO.5十二公民 剧照 NO.6十二公民 剧照 NO.13十二公民 剧照 NO.14十二公民 剧照 NO.15十二公民 剧照 NO.16十二公民 剧照 NO.17十二公民 剧照 NO.18十二公民 剧照 NO.19十二公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2:51

详细剧情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本片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

 长篇影评

 1 ) 淮南为橘 淮北为枳

很久前看过十二怒汉,这几天看了十二公民后又温习了一下。在十二怒汉中,我可以感到那种很纯粹很强烈的正义感、使命感。跳出个体,这种正义感、使命感只有在法制、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更好体现。十二位陪审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有股票经纪人、有推销员、有钟表匠等等,无贵贱之分,他们经过了控辩双方认可,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影片的主线紧紧围绕证据是否有效而展开,当8号陪审员以及众人逐渐发现了证据的疑点后,铁证变成铁筛,从而不能断定嫌犯有罪。影片的巧妙除了通过对话将各项证据抽丝剥茧,并且利用情绪的波动、伏天的气温制造怒值,再来一阵大雨降温,最终扫除偏见回归理性。此外,影片不在于证明嫌犯是否有罪,只是用心说明证据是否有效,在无罪推定的法律体系下,颇具法律意义。而且,十二位陪审员的表演都比较出色,因为这些角色本身在道德方面没有瑕疵,所以演出方式很生活化,整部影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即使有一些貌似脱离主题的对话,也很自然并且收得很快。 至于十二公民,首先像是一场儿戏,脱离实际远矣。剧情设定高等法律院校某班的西法课挂科同学补考,居然要求学生家长来根据同学的模拟庭审表现行陪审团之职责,同学们能否及格是怎样和这个陪审团的判定挂钩的?这是何德何能问谁考谁呢?从纸面上看,铁证如山,流程合法,辩方也已尽力而为,判定有罪是最合适不过的结果,大家轻轻松松开开心心,这是帮自家孩子过关,不是送别人孩子去死,没有道德良心上的压力,毫无行使正义的必要,何必胡搅蛮查浪费时间呢?而且为了强凑十二人,小卖部老板、学校保安也来凑数,这是过家家吗?我看这是检察院和学校教授为了验证检方观点而联合整的一场戏吧,把学生家长搞得群情激奋,从而歌颂了检方的逻辑能力和洞察能力高人一等。 其次,影片像是一个包子,想把各种馅料包进去。嫌犯是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富二代,1号是个缺乏控制力的年轻人,2号是个腻到恶心的老好人,3号是个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到极致的出租车司机,4号是个富商干爹,5号是个受冤做过班房的人,6号是本片中无足轻重的医生,7号是对社会不满但还是会卑躬屈膝的贩子,8号行本职工作,9号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老者,10号是一个痞气十足并带严重偏见的房东,11号是学校保安,12号是保险销售。从而把各种社会问题标注到影片身上,有富二代、不孝、弑亲、包养、仇富、文革、冤狱、子女教育、小贩、城管、房东、甚至河南人等等。而且,很多闲扯淡直接达到了让观众出戏的目的,再硬生生靠演员来一句“不讲了”扯回来,导演太想表达各种想法,结果却是一地鸡毛。最后还要包一个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外衣,看着终有些发毛。可见,影片中的法律问题无法讨论太深,因为那个螺帽对的不是这个螺栓,只能加点情怀作为补充了。 再次,影片想两面讨巧,又要舞台剧的好处又要电影的好处,可惜1+1未必等于2。就影片的内容,如果作为舞台剧,倒是比较合适(虽然还没看过国内的舞台剧版本)。舞台剧能减少影片中很多画蛇添足的情节,不需要空间变化,不需要时间穿插,故事情节和舞台剧表演的张力能够有效制造戏剧冲突,演员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能极尽发挥,甚至能与台下观众互动,让观众获得现场感和不断变化的同理感。可这是一部电影,而且不是科幻不是穿越,是一部理应严肃的法律电影,片中的京城痞气、地域歧视、仇富心态使整体格调过于市井,与原作出自内心的道德力量相去甚远,这种表演还是更合适在舞台上进行,而非在大屏幕中。电影基本成了这出舞台剧的纪录片。当然,以韩童生、何冰为首,诸位老师的表演是很好的,我相信他们在舞台上会做的更好,带领观众一起入戏。写实作风电影的表达,应通过各种手法形成波澜不惊但暗涛汹涌的感觉,舞台剧则基本由演员个体来主导,需要表现需要夸张。 另外,本片真的有不少画蛇添足的事情,尤其片尾“一个月后真凶落网”毫无逻辑可言。按照中文的语义,真凶落网就说明原来被抓的是“假凶”。这是严重误导观众,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来的嫌犯不是“真凶”,所有的情节只是在说证据不足以证明原来的嫌犯是“真凶”,导演编剧你最后妄下定论,有没有一点法理素养? 国内电影的通病之一就是缺乏专业性,所以,天马行空的青春校园爱情片、大秀脑洞的喜剧恐怖奇幻片、抱牢大腿的主旋律神迹片充斥屏幕。当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那些观众就没有那么大量的脑残电影。所以,本来想给这部电影一颗星,但是害怕这种高分电影的守护者,还是给两颗星吧! 附:无他,只是觉得换了环境,故事就要变了,变得是否合适,还看编剧导演功力,我觉得本片改动还是牵强了一些;另外,改编后的故事最好用舞台剧体现,戏剧冲突更直接,演员的表演也更有发挥之处,观众也更具有鉴赏力。顾言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2 ) 本应只在CCTV6放一放而实在不应该拿来和《十二怒汉》比较

改编自十二怒汉,不自觉就会认为要拿来比,为此我还专门重新看了一遍十二怒汉以保证可以写的比较全面。但是其实看过此片之后我越发觉得实在是不应该拿来乱比。

我一直认为以现在中国电影电视剧的现状,应该允许一定的抄袭或是借鉴,就好像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大人的做事方式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里面。十二公民在这一点上做的蛮不错的,因此在这里给了三颗星。本片有很多导演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手法在内,虽然并不是非常成功,但是对它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不应该和十二怒汉比较的。

整个故事的逻辑需要建立在审判团制度上,而中国是没有这个制度的,因此导演想到了通过一群父亲去帮助子女西法补考而进行一次模拟的方式引入了审判团的制度。实际上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片子已经和十二怒汉不是一个题材了。如果说十二怒汉更多的希望表现自己的选择对于他人生死的影响的话,十二公民则是更多的表现每个人心中和自己的斗争,因为片子一开始的模拟陪审团就已经削弱了最终选择的重要性,而是把重点全部集中在了选择的过程。影片中无论这十二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其实影响的都只有自己,甚至都无法影响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一设定,使得导演自己陷入了自己设的一个圈子里面,那就是:十二个人中总有人无法认同这件事情的必要性。因此,影片中,大家不断的在进行激烈的讨论的同时,总会有人蹦出来说:一定要这样吗?而也一定会有另一个人说:就是为了孩子才一定要做啊。导演不断的,不自主的告诉观众:其实我只想表达整个思考过程,因为最终结果并不严重。观众在这种不间断的提醒中看完了整部片子,却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了每一个角色的自我斗争上,而忽略了整部影片的主题。这样导致最终这部片子其实是没有主题的,因为基本上每一个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自我检讨,检讨内容更是覆盖了方方面面,似乎什么都想说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何冰饰演的主角从始至终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的亲近感,观众可以轻松预测他的每一步的选择以及动机,如此高高在上充满正能量的角色实在是太适合在CCTV6播出了。似乎是为了最终将这种正能量烘托到极致,片尾还揭示了主角的身份,不仅没有任何意义,更是将主角和观众的距离拉到无限远,是啊,最终带领十一个所谓的“公民”走向正确选择的“公民”实际上是高于“公民”的,实在是匪夷所思的结尾,希望是导演不得不拍的,否则就太让人失望了。

另外,说一说影片中案情的设计,演员表演,电影节奏。首先,案情设置比较简单但是合乎情理,需要以这样一种手法来让观众了解整个案子的情况下,案情一定是需要简单一些,这样观众才可以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辩论上,因此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导演和编剧的做法还是正确的。但是在演员的表演以及影片节奏上,导演的控制力明显不够。话剧式的表演方式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浮夸,似乎每个演员都在释放而非控制,释放也似乎成了唯一的讨论方式。过分释放的结果就是影片的节奏被过快推向高潮,并且从来没下来过,因此在影片最后只剩出租司机还无法认同无罪的时候,影片就显得有些让人厌烦了。一开始就让审判团团长气成那样还不断给特写真的好吗............虽然通篇高潮,但是每一幕高潮之后必须伴随微弱的情绪放缓,因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导演和编剧显然就没有办法控制了,只好在韩童生和何冰冲突很剧烈的时候叫出老师来打圆场,实在是非常让人出戏。

给三颗星绝不代表本片不值得看,我认为从思考深度上讲,虽然最后导演没有明确表达任何观点,但是观众仍会被他引导而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因此我认为从这一角度,本片已经比我国很多的改编片要好出太多了。

 3 ) 一部不“看脸”的电影

    在如今大制作、大场景的电影泛滥称灾的浮华年代,我一直期望能看到那种场景单一,小而经典的国产片。然而,这算得上一种奢望,因为这不是靠一味烧钱请大明星、玩电脑特技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扎实的剧本和高超的演技——那些扮嫩、发嗲、拼颜值的所谓“大明星”们,真知道演技为何物吗?在上周六,我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场惊喜。

    我看的电影名为《十二公民》,导演挺年轻,叫徐昂,以前拍过话剧《喜剧的忧伤》。熟悉电影史的人很容易想到1957年的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确,这部电影就脱胎于此,但绝非生搬硬套,而是和当下的现实结合在了一起。《十二公民》讲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在政法大学,学生就此案写成论文,由包括家长在内的12人组成模拟法庭,他们讨论的结果将决定被告“生死”。

    电影的看点首先体现在这12个人的角色设置上。他们几乎囊括了各个阶层,有北京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急诊科医生、河南小保安、城乡结合部房东、校园小商贩、保险推销员、不良青年等。除了8号之外,其余人一开始都认定富二代有罪。为什么?有的认为证人和证据不容置疑;有的是对“富二代”“外地人”等标签有偏见;有的对讨论根本不感兴趣,只想举手后赶紧走人;有的光愿发泄怒火而懒得追问真相……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目前很多中国人对社会热点及公共事务的态度。而8号则凭借一种“想讨论讨论”的坚持,一步步抽丝剥茧,推翻口供,其他人也渐渐被吸引并加入其中。人们不再模棱两可,而是逐渐阐明自己的态度,最终实现反转。其间,每个人的故事也一寸寸浮出水面。可以说,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电影给观众上的也是一堂法律意识启蒙课。

    电影最突出的亮点还是演员神一般的演技。韩童生、何冰、钱波等主演的名字,让感觉陌生,甚至根本提不起兴趣,但当你看过他们的表演后,就会发现他们绝对会甩各种“男神”“女神”们几条街。因为他们都是演话剧出身,很多是北京人艺的“老戏骨”,甚至国宝级演员。这部电影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密闭的废弃体育馆内,场景单一,完全凭借凭借对话来推动剧情,而演员的表演是观众唯一能看见的东西。尤其是韩童生,最近他主演的生活剧《我为儿孙当北漂》刚谢幕。在这部电影中,他演活了一个受挫的老北京的哥形象:油滑、固执、蛮横、懦弱、善良。他口口声声说“百善孝为先”“儿子跟父亲顶嘴就该枪毙”,而现实中他却被儿子伤害得一塌糊涂……他们用演技让观众在一孔之中,窥见生活的真相、人性的复杂,把一场讨论变成一个社会的切片。而试想,假如把那些俊男靓女放在这样的场景中能做什么?恐怕除了“过家家”就剩激情戏了吧!

    《十二公民》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电影。乍一看,它讲的是“疑罪从无”的法律常识,但实际上它在告诉人们如何独立思考。它反标签化,反冷漠,更反戾气,那种只问态度不问结果,只进行道德批判,而不追问真相的传统式思维,是电影重点批判的标靶。在网络戾气弥漫,自媒体众说纷纭的今天,这样一部电影值得认真看看,假如愿意的话,我们每个人也能以此为鉴,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毛病。

 4 ) 神一样的演技,一场话剧也能成为好电影。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虽然没看过原版,也知道此剧翻拍,在国内要改编得合情合理又不失精髓相当有难度。影片开篇的设定,简单几句话带过,几个补考的法律系学生模拟西方法庭,拉来家长亲戚来当陪审员,又在那么破旧的类似废弃仓库之类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个设定真的不是很容易让我接受,怎么看怎么觉得诡异。北京的大学条件有那么差吗,就没个好点的会议室让家长们讨论?然而当这些人从不经心的应付差事慢慢变成认真讨论后,我也越看越投入,已经遗忘那个让我不太信服的设定,只关注讨论本身。

听说导演是位有名的戏剧导演,但其掌控影片非常纯熟。全片的剪辑、节奏把控都极好,每一次冲突和情绪转换都显得顺其自然毫不突兀,戏剧张力十足。

整场戏几乎全在一个场景中拍摄,像极了一场戏剧,这对演员的表演是相当大的考验。一个希望多给嫌疑人次机会理性分析各种信息的检察官;一个擅打哈哈的和事佬;一个和儿子闹过矛盾非常看重孝道、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一个自信的房产商;一个蹲过冤狱的前小混混;一个尊重生命态度平和的医生;一个为了自己生意被硬拉来的学校小商贩;一个渴望被重视的老头;一个歧视外地人的房东;一个曾经努力求学积极上进的保安;一个吊儿郎当和稀泥的小市民;再加上一个不大耐烦的组织者。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观念、思想和经历一层层展现,刻画得深刻又略带幽默,让我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感慨。仅仅一张桌子周围,仿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感受到了种种当前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而每一位角色刻画是否深刻,全靠表演来展现。这些人的表演几乎都可圈可点,韩童生、何冰、小商贩、最为突出。一部戏能出现十余位优秀演员同场飙戏,真的太久没见过了。有人可能觉得他们的表演太有戏剧感,看不习惯,我却认为这个影片的设定正需要这种戏剧化的表演才能感受到讨论中的矛盾和冲突。

上面说的都是影片的优点,再来说说一点美中不足。
一个是在于主持讨论的那个学生,表演功力略显欠缺,我几乎看不出他是何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的焦躁、无奈到后面的认真思考直至改变判断,都表现得不够深刻有力,没有撑起这个角色。所幸他并没有发表太多言论,只负责维护秩序,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另一个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方已提到的开篇设定,还有回避了刀上是否有指纹这个问题,以及讨论中忽然下雨(下雨鸣雷打闪可以理解为烘托气氛)后 屋顶为何漏雨这个细节有什么意义我没看懂。
至于很多人说最后给何冰安上那个检察官身份,是为了过审成为主旋律略画蛇添足了,我倒不这么认为。既然设定是一次模拟法庭的讨论,但讨论过程中那么的真情实感,作为看客的我也投入了进去,当然希望这次讨论不是那么毫无意义,希望能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实际影响。最后的真凶落网字幕作为一个光明的尾巴也无可厚非,让大家相信尊重生命多给他人一次机会是值得的。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和观众想法做些适当的调整未尝不可。

抛开那些强调法理、揭示社会面貌的部分,这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商业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戏就让人昏昏欲睡,而这部戏可以做到全程无尿点,从头至尾保持让我兴奋,比很多所谓的大特效大制作剧情空洞表演浮夸的大片要难得的多。一个好故事一套有深度的表演更值得我去看。

我会抽空找原版来看,我相信原版的立意更深更有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的翻拍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5 ) 能救我们到底是六位超级英雄,还是十二公民


看完电影之初,我原本只打算写一点短评,但就在刚才标记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想法。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位犯罪嫌疑人,那么评价这部电影的过程,恰如同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陪审员们激烈争吵,最后对嫌疑人是否有罪盖棺定论。好片代表无罪,烂片代表有罪,每一位观众都是一位陪审员,好了,现在开始投票。

不过好在评价一部电影并不真的是审判一位嫌疑人,我们既不需要承受错杀好人的心理压力,也无需一定要做出非好即烂的绝对判断。而实际上,以陪审制度的标准来看,也许根本就无法对任何电影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论它是泡沫般票房神话还是可怜巴巴的娱乐时代闯入者。

作为一名不太称职的“陪审员”,我绝非一个技巧十足的编剧从业者,也没有傲人的西法背景学术知识,我甚至都没有看过原版的《十二怒汉》,更别说俄罗斯的另一个翻拍版本。如果换作是评价其他电影,现在我一定有些露怯,但此刻我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充分的立场。如在片中饰演最具法律精神的8号陪审员的何冰所说,陪审团的功能就是要在假定嫌疑人无罪的情况下,尽量不带感情倾向的最终审视一次所有证据,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拥有天然的客观态度。我所需要做的,只是重新梳理一下我从电影中看到的“证据”。

这部电影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无疑是演员们都奉上了出色的教科书般的表演,这的确为人称道,我在观影过程中几次为之动容。这其中尤以相对冷静的何冰为佳,他对角色在不合时宜相对尴尬的处境仍勉力表达自我,伸张法律精神的状态拿捏极准,我从他那张脸上看到了中国开明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即在理性相对缺失的现实环境里如何自洽的难度。相对来讲,韩童生所饰演的北京的哥形象,虽然是极出彩的,却有过于用力和戏剧化的嫌疑,他身上似乎集合了所有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毛病。

说到表演用力和过于戏剧化,在这部电影里我不认为是演员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导演故意追求舞台风格的意图。这种意图从演员服装,场景选择上也同样有所体现。主观表达,我不喜欢这样的处理,认为是有些幼稚的做派。而且这直接导致了电影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陪审戏前的剧情过少,而演员情绪进入的过快,反应过于激烈,观众(至少是我)则被完全遗弃在了情绪之外。有多次激烈的冲突戏份,我除了惊叹于演员技巧性的精湛表演之外,多少都有些“至于吗”的疑问和好笑之感。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另外一个不可避免被讨论的自然是题材问题。国内与西方审判制度的区别,社交媒体上习以为常的冤案错判,富二代涉案问题,甚至是对于57反右的少量提及都增强了这部电影的话题性和艺术价值以外的意义。至于这些话题是不是真的那么有意义,眼下的判断不值一听。但我私人深感,在复仇者联盟六位超级英雄大行其道救世之际,还有十二位普通公民坐在破仓库里,“过家家”一般认真玩一个人间游戏,已足以令人拍手称快,至于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又或者能不能真的从中国现实里拯救我们,还重要吗?

来,我们再投一次票。

 6 ) 十二公民,就是中国社会的十二个侧面!

面对着一件“子弑父”的悲剧,站在英美法系的陪审团体制中,从每一位典型人物的语言、表情、姿态中,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不同个体间独特的魅力,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无一不在左右着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2#先生,爱笑,第一个发言就在(根本听不下来地)笑,以为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位弥勒佛,随着剧情发展,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东西——是一位仁心宅厚的普通市民,也是一位对数字敏感、对细节捕捉到位的技术工作者。
3#先生,片中极具张力和爆发力的角色,从深深浸淫在中国传统儒教精神——三纲五常——的家庭中走出的一位父亲,热切地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成长为上古先贤所倡导的“正统思想”下的人。但自己的孩子一心痴迷摇滚而离家出走,案例中得富二代弑杀自己的生父——在一个道德约束强于法律约束的国家,如此大逆不道、有违纲常的事情,还有谈的必要吗?——这一切都与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发生着极大地碰撞,让这位父亲无法理解,进而不断陷入对自己的信念和生活现实的鸿沟之中。
4#先生,一位有钱的地产商,精致的西服、眼镜和细心打理过的发型、胡须,还有那根翘在嘴边的烟斗,为自己营造着中国新贵族的气质。他相信符合逻辑的证据,而不是感觉、直觉,说服他就需要将摆在眼前的“事实”一一打破,缺一不可,所以他是坚持到最后的三人之一。这些都体现出商人的严谨以及风险控制的本能。
5#先生,剧中的小人物之一,曾含冤入狱,虽然惜字如金,但他的身世、他的经历,都沉重地敲打着十二公民的内心,赤裸裸地反映着不公和阴暗,控诉着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批判着世俗眼光的冷漠。他用自己最鲜活的例子,告诉大家:我们千万分之一的错误,可能铸就的就是一个(年轻)人的百分之百!
6#先生,急诊科医生,话不多,印象不深,待复看后,再行考量。
7#先生,剧中的小人物之二,在学校里经营小卖部,店铺生意长期受到学校某老师“关照”,而得以维系。但是,这一切是有代价的,需要不断地根据某老师的要求,进行“配合”。而在某老师看来,我已经给予了7#先生极大的宽容(允许他在校内开店),那你还好意思跟我谈其他条件,配合是天经地义的。于是,7#先生就像一只蚂蚁,死活不由自己定夺。这样的人生,法律是否公平正义,已远远高于他的追求——自己姑且食不果腹,还跟我谈什么上层建筑?
8#先生,检察官,伟大的先驱者,理性的怀疑却又不失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激情,引领着徘徊不前的人们,不断探索前方的黑暗。面对思想的禁锢、现实的阻拦、道德的约束,提倡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用合理的推断打开每一位“有罪论”者的心扉,用一颗大爱的心融化了他们的心!
9#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走来的一位老者,经历过建国以来的艰难坎坷:曾经,在批斗会上,同志的一句鼓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如今,他选择勇敢的投出第二张“无罪”票,于是,给了这位年轻人一次可以拥抱真相的机会,也给了十二公民冷静、理智审视生命的机会。
10#先生,典型的三六九等论者(呵呵,才疏学浅,没找到合适的术语形容),对省市地区区分、社会等级划分异常敏感,言语中始终透着对某省人的不满,也透着对自己身份的优越感,所以恐惧自己的孩子有一天高考落榜而成为民工。显然,他是既有体制的受益者,却在内心深深忧虑着不能紧紧抱住大腿、被淘汰被排除。
11#先生,剧中小人物之三,学校保安,主旋律人民,工作卑微却仍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任劳任怨。
12#先生,剧中小人物之四,保险销售员,不问世事,只求业绩,从他变换莫测的在“有罪、无罪”间的徘徊,能够看出他的良知没有泯灭,但是从未有过关于罪与罚、法律与道德、人与社会的思考,他在聆听他人的论述,试图寻找自己的方向,也许短短的一百分钟不足以唤起他的公民意识,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始……

写在最后的话:也许,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以上认识均基于未观赏美原版《十二怒汉》,仅仅是自己看过一遍之后的所感所想,难免有偏颇、遗漏之处,请批评指正

 短评

影片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片子也多次去解释这种假定,如果能接受这个假定,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有《十二怒汉》的剧本基础,剧情终究很有吸引力。台词接的也很不错,且有意植入很多当下社会话题:贫富、歧视等。表演确实太舞台了,但表演细节又很出彩。反正,当话剧看吧。三星半

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韩童生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演得不错,那副嘴脸,令观众简直想上去抽他上几个大耳光,可以提名个最佳男配角。12个人里面有几个很差,尤其是那大学生。最后去拿证的狗尾巴,还有那个尾声,简直了。超级思密达,西边出了个红太阳。

6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话剧式的电影,让话剧有了新的展示方式,镜头语言的运用让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更为强烈和突出。不过,还是觉得最后一个人的处理不够合理,或许还是有所缺失。在主线之外的故事,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更为合理。总之还是不错的。何冰和韩童生的演技也是爆了,期待话剧,期待陈道明!

7分钟前
  • 丁丁
  • 力荐

还行,真的也就还行。话剧腔搬到屏幕上分分钟出戏,主持人的角色被安排得太差劲太造作了,其他人造作程度也不低,没一个反应正常的。一开始就抛出毫无悬念的案件,观众都知道会是什么走势,每次要推进一点,就要安排各个角色chua一下跳起来撕逼,神烦!

11分钟前
  • 熊脑脑
  • 还行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 故事和剧本本身已不新鲜,但让国内一个新导演依然能拍的如此扣人心弦,非常难得。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过了国产片《十二公民》,毫不夸张地说,本片绝对可以排进年度华语电影前五甚至前三名!从电影技法上说,还有些不足之处,但戴着枷锁跳舞能如此出色,已经让人赞叹不已。本片台词极好,自然紧凑,毫无绝大部分华语电影浮泛做作之病。韩童生老师在本片里表演非常棒。

19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推荐一下《十二公民》,带着镣铐跳舞的好电影。这部电影里浓缩了整个中国的荒诞与光怪陆离。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这电影极其幼稚可笑。电影简直是一面镜子。

24分钟前
  • Fenng
  • 力荐

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平心静气地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对于法律意识的树立 而是对于认识事实态度的纠正 如何才能保持客观 坚持独立思考 不受自身背景的挟持 不碍于面子上的那一口气 何况艺术价值还如此高 老戏骨 冲突激烈 光线和镜头的控制 完美的本土化 稳稳的五颗星

29分钟前
  • 不能吃的小海鲜
  • 力荐

中国版最好的地方在于台词的本土化,融进了很多中国特有元素,文革呀排外啊河南人啊傍大款都融的特别自然。最难得的是4号,还原了我对北京八九十年代那种持弹簧刀斗狠的胡同青少年(又称「顽主」)的想象。

31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是部好电影,颇多值得思考的点。可惜的是,整个电影院只有三个观众。

34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值得推荐的影片,在这个院线烂片横行的时代,能看一部这样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39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推荐

故事王道,50年代的故事放到现代落地中国,依旧能闪光。作为翻拍,俄罗斯版已经加入“车臣”问题,而内地仅停留在讨论富二代与孝道,而且是架空,稍显不足;但是作为一部把农夫山泉都撕掉广告纸的国产,十二个有演技汉子,加一星支持。

44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尽管缺乏所谓的“电影感”,从观感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本土化改编,高校家长组成的“假”陪审团背景讨巧,演员有戏有感染力;“公民”含义的表现或许比起陪审制度的壳更有意义

45分钟前
  • hzjfrog
  • 推荐

不记名投票真是个伟大的发明。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作为国产电影这部片子惊艳到我了,十二个人演技都很棒,没人拖后腿,吵架也能吵得这么燃wow~ 而且整场下来都只是十二个男人在一个房子里叨逼叨却丝毫没让我感觉枯燥和无聊,很精彩。当然和原作比起来肯定还是欠缺的,不过作为国产电影还是一个话剧导演第一次做的,我觉得已经很棒。决定去二刷。

52分钟前
  • 意气风发的少女
  • 推荐

唯一一个疑问,3号不是说儿子跑了吗?

55分钟前
  • 杨迪
  • 推荐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中国还是蛮少的,人物刻画的还可以,总体来说值得鼓励。

56分钟前
  • PPPS
  • 推荐

评价一部电影的优良中差,台词和表演永远都是最基础最精髓的部分,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电影了,虽然没有超炫酷的场面,但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位表演者精湛的演技,片中每一个动作设定、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个眼神所要传递的信息都精准、恰当,导演细腻的拍摄成就了这样一部堪称完美的电影!

1小时前
  • 法蘭琪
  • 力荐

表演基本靠吼

1小时前
  • ᠴᠣᠭᠲᠤ🔒
  • 还行

直男癌的十二种风味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