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2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3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4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5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6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3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4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5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6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7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8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19八月:奥色治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49

详细剧情

  Beverly和Violet(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是一对老夫妻了,如今的他们,一个靠喝酒,另一个靠嗑药来维持这段夫妻关系。一天早上,Beverly出了家门后就再也没回来,Violet只能把他们的三个女儿还有她的表妹、表妹夫叫到家里来。二女儿Ivy来到了,之后大女儿Barbara(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和丈夫Bill(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也带着14岁的女儿远道而来。噩耗随即传来,警察在湖里发现了Beverly的尸体,死因是自杀。小女儿Karen带着未婚夫赶到了葬礼。葬礼后的餐桌上,嗑药过头的Violet开始发脾气,而各怀心事的女儿们也如坐针毡。大女儿Barbara受不了母亲的刻薄,两人大声争吵起来,这个家庭潜藏着的种种矛盾和那些刻意隐瞒的真相也渐渐显露出来......  本剧改编自同名话剧,由原话剧作者Tracy Letts改编为电影剧本。

 长篇影评

 1 ) 最后,她得了口腔癌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2 ) 八月将逝

从饭桌大闹那场戏开始突然特别想念唐顿庄园英范带来的尊重。我痛苦所以我有理由发疯?梅姨的演技无可质疑,但剧情反复在“毫无节制的谩骂后说你看,我病了好可怜,可以理解吧”,又加“无底线的互撕后,说你看我们都很痛苦,她还嗑药了,可以理解吧”的逻辑里,这不仅仅是戏剧夸张尺度的拿捏问题。恶的江水滔滔不绝,失了人物性格,内心表现和剧情的平衡。就像人们有时需要些甜味平衡饮食,但要把一个人浸在糖罐子里24小时,当你问他:怎么样,甜吧?人早已窒息。

 3 ) No Such Thing

I just found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real world
Just a lie you've got to rise above


这部电影是2013年里我比较偏爱的一部,虽然画面有点粗燥、光线略显黑暗、主演缺点颜值。

Sam Shephard饰演的Beverly虽然出场很短,但是是我最爱的角色。电影开头,人到黄昏的他是真的觉得人生太漫长了吧。敞开大肚子,对刚请来的看护娓娓道来人生其实有点太漫长。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央,往水里一跃之前,想到的会是什么呢?嗜药如命身患口癌的妻子。让自己希望落空的大女儿。还有那个不能相认的小儿子查理。温柔保守一直在身边的二女儿。至于小女儿,怕是已经无暇顾及了吧。人生真是讽刺。死了后,也就落得连襟这样的评价:不管怎样,虽然有缺点但他是一个正直的男人。哦,对了,还是著名的获奖诗人呢。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最最性感吗?得了口癌的Beverly夫人告诉你,不多话的神秘男子尤其性感。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性感的挺着个大肚子的老男人觉得人生活够了?后续就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

虚伪做作,炒作忽悠,堆砌梦幻、追捧主题的的好莱坞总是不断的用一些忽视生活本质的英雄主义梦幻篇去鼓吹特定的价值观,但这部电影却非常认真严肃的探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Beverly夫人,拥有可怜的童年,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不是那几个女儿能够了解,也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想当初,你们的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们的母亲在家天天被家暴,你们的父亲住在车里度日,可我们都靠自己的努力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你们呢?衣食无忧的整天就知道矫情,到底干成了什么?可是啊,自己的丈夫出走,自己最挂念的是在银行的保险箱。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一腿,绝对不是选择了high ground而是不想和自己的老公闹翻,将就着过吧。

三个女儿。大女儿,据说是父亲的最爱,老父亲本来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作家。对,这很像现在大多数人父母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但是这大女儿估计是受不了这样的期望和压力远走高飞了,如今自己的婚姻遇到问题。小女儿,就是小女儿的样,虽然在外面也混了多年,也算是体味到了人生艰难,自己带来的男友和侄女乱搞后也会一边哭着一边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小女儿,估计内心笃定了,天塌下来还有老大老二,父母的事是绝对轮不到她来操心的。

二女儿呢,也许是不够优秀,也许是不够坚强,一直待在父母的身边。家里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听到老妈说大女儿才是父亲的最爱这种话。也难怪,她会爱上小查理。一直被忽视,没人关心的她和总被嘲笑的小查理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看上去柔弱的二女儿才是最坚强的人,那个得了口癌还坚称自己是最强女人的夫人才是最要去依靠别人的人。当二女儿得知真相时,奇葩的大女儿还坚持为自己辩解殊不知有的时候责任在谁真的没那么重要。一边跑着追二妹的车,一边叫着二妹的大姐也是需要二妹的咯。

这部片子很棒,每个角色都真实的让人恶心,让人讨厌。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我们一边讨厌着那样的他们,在背后对他们充满鄙夷可一转身自己也活成了他们。

人生,大概是生不由己的。命运,或许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人活着终究需要些什么来支撑自己。

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和胖胖的趴踢飞阿姨的老公一样靠Smoking a lot of grass一样勉强度日。
别担心,这和taking pills以及drinking没什么不一样。

 4 ) 每一个家庭都千疮百孔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他在痛苦什么?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他在痛苦什么?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5afb035ea7d64841ae8edd85d95eaa25_1&cid=f9bac0e91b47403d80390882eb075ca7_1
 

 5 ) 评八月:奥色治郡——人生很长 苦难如是

 有人说,一部片子成色是好是坏,看个十分钟就能看出来。我认同,在看《八月:奥色治郡》(以下简称“八月”)十分钟之后,我更这么觉得。
 十分钟,这也许是能呈现影片故事大致内容和自身气质的最短时间。当然,每部影片都有种区别于其它的气质,而将气质分解,就是使影片成型的个个工种最终的工作完成情况,尤其重要的是,我想说的是,在十分钟内决定影片成色的最主要单元是,摄影、影调、表演、和台词。前两者决定影片的外在气质,背景环境、天色光线,明亮欢快或晦暗抑郁,后两者决定内在,传达情绪、情感、和意义。
 “八月”透露出的情感和内涵是复杂的。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一群深陷沼泽的家庭成员,始终是好莱坞探究人性的标准配置之一。本片中,离家自杀的父亲,一个早早离场的人物,将离散的家庭成员再次组织到了一起。成员之间一直隐而不发或者一直避之不及的种种矛盾,有如火山喷发一般涌动而出,淹没了生活,留下了厚重的灰烬。
 影片以父亲如独白似的对白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仿佛延长了人物的在场时间,也以T.S.艾略特的“人生很长”一句,直接营造了一种苦涩的情绪氛围。后来父亲自杀,再想这个开头,才发觉这些话语就是一种独白,呈现了影片的叙事视角。死去的父亲在天上,拥有了上帝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家庭的荒诞剧尽收眼底,而“人生很长”,明显就是上帝悲悯世人的发声。
 人生很长,苦难很长,但仍要经受。这是一个恒久的命题,重要的是,如何来呈现这种苦难。纯粹的苦难并不值得夸耀,反而带些荒谬的,不可名状的,笑中带泪的苦涩才更令人回味,就像“八月”带给人的感觉。酗酒、嗑药、偷腥、吵骂,所有这些无非是人失去控制的表现,对生活也是对自己的失控,而失控的根源,也许只是生而为人的疲惫和空虚。无法正视这种残酷,就无法善待自己和他人,无法和生活和解。
 传达这些可能的意义,演员功不可没。
 此片的阵容绝对可谓强大。前阵子看斯特里普上艾伦秀,才明白她早已人戏不分。因嗑药而精神失常,神经敏感的老母亲,被她演绎的入骨三分,几乎一人挑起了整个影片。就算只是用单单几句话讲一个故事,也能激人眼泪。编剧一个巧妙的峰回路转,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原来她表面上精神混乱,易怒毒舌,十足尖刻可恶,但实际上又是先知先觉,始终掌握着揭露还是隐藏真相的主动权。三个女儿,四个家庭,先后离开。本以为只剩下大女儿芭芭拉和老母亲守着一堆真相,然后和解,有如《饮食男女》的结局,但到了最后老母亲自私自利的本性仍旧将最后的希望驱逐边境,真是冷酷到底。
 除斯特里普之外,其它众人无不是演写实戏的实力派。想说的是大嘴和她“女儿”阿比盖尔。为什么说斯特里普撑起整片只是几乎,就是因为还有罗伯茨。想来,也只有大嘴有功底有魄力能和嗑high的斯特里普正面对抗而不显势弱。无论隐忍还是爆发,每一帧表演都充满了张力,特别是长桌聚餐一段,实在太震撼,无愧我的挚爱。
 阿比盖尔演什么都让人想起《阳光小美女》时的可爱傻样。想说她是想说《阳光小美女》。它和“八月”是同一块磁铁的两级,同样的命题,却是不同的风格表达和引力。小女孩长大成人,从“阳光”下的橙黄色,步入了“八月”中曝光过度的惨白和家中内室沉重的黑灰。成长残酷,真相残酷,人生残酷。
 片尾的民谣袅袅不绝,Last mile home. Tripping on the last mile home. 看着芭芭拉开车离家远去留下的扬尘,也许home并不只是一座房屋一种陪伴的概念,它也是远行、承受、反身默识。
 还记得芭芭拉对想要逃逸的母亲说的话么?What are you doing?Where the fuck are you going?There's no place to go.人生很长,苦难如是。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6 ) 家人即地狱?

“Life is so long”诗人T.S艾略特说的,他不是第一个说,更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但他为此获得赞扬,只因他写了下来,所以只要说到这句话,后面就得提到他的名字。
由一句恐怕是最不艾略特并且人人都能说得出的诗句开头的电影,伴随老人迟缓而柔和的声线,德州开阔的风光,徐徐晚风。它满足了一切罗马蒂克的场景,但你绝不会猜到后面是一顿饱含怎样暴风骤雨(即使说腥风血雨也不为过,但我仍不忍用这样的语词来形容一个家庭,即便它再不堪)的大餐,这平静的开头也是影片唯一祥和的时候,父亲对新雇佣的印第安人乔娜所言,语毕,还扔给她一本艾略特,那位写下这句诗同时也写下《荒原》的天才。

生命很短暂,生命很漫长。这是人们常常在匆忙之后叹息的话语,它可以被出数次使用而不被透支,因为背道而驰却均有理有据。
短暂是因它美好,漫长是被它缠绕。
昨日翻看《傅雷家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致可以将这短暂跟漫长勉强衔接起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使得这句话尽管略含伤悲但也坦然实在。
在我极其有限的认知中,我本以为,家人应该是他们这样的:严父慈母,孝儿善女,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仿佛拿去了自己一半的生命,剩下的一半自己也只是苟延馋喘。他们感恩上帝的设计,感恩成为一家人的缘分。所以的灾难和幸运都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
伦理、血亲,骨肉,以往被这些羁绊得太多的是我们接受儒文化浸淫的东方人,将科学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用绝对理性的姿态来看淡这些的西方人永远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以绝对潇洒的形象向我们招手,坐实了东方人伦理先行的愚昧。
前几日母亲节不知在哪里看到谁写的回忆录中提到:“她的离世,让我从未感到我与这个世界如此地没有关系。”这是那篇长文中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因为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从小便在捉摸的一种情景,或许是需要拿一生来催眠自己去接受总有这样一天会到来,看看真的到了那种时候我能不能勉强还能站立。

“伦理不是一个枷锁,一个礼教,伦理是每天过日子必然有的情绪、惯性。”我们对这个词说了太多的坏话,不遗余力地想要摆脱它,仿佛它就是绊住我们最大的一颗石头。
我们可以逃开吗,家人是我们的灾难吗?
“我们是姊妹”
“可我并不觉得我们有多亲近”
“我倒是觉得我跟你们两很亲近”
“老是见不到你,你已经很久不在这儿了”
“我还是觉得很亲近啊”
“我没有办法继续玩家族秘辛和姊妹情的游戏了,我们只是凡人,碰巧因为基因扯上关系,是被随即挑中的细胞”
“你何时变得如此愤世嫉俗了”
“或许我会愤世嫉俗是发现照顾父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少来这套,我也有参与”
“知道你因为受不了而逃走,我不是在批判”
“你没这么做并不是我的错”
“所以少来姐妹情这一套,当我离开这里,我不会跟你们一样有罪恶感”
“真不敢相信,你看世界如此黑暗”
“呵呵,那是因为你在弗罗里达啊”
将这场不能仅用不欢而散来形容的最让我憋得慌的唯一一场三姐妹在一个场景对话的戏的台词这样一句一句地敲出来,那种瘆的慌的剜肉般的痛感丝毫没有因为我提前预知这几句对话的残酷而消减半分。
这让我想到邱老师在《20世纪西方文学》课上将《白象似的群山》一行一行念给我们听的场景,也许若干年后我仍然可以如同现今般清楚地记起那天下午的教室以及教室里面回响着的故事:那恰好也是一场有关伦理的对话,谈到最后恰也形成了一个找不到出口的死角。
一个指手画脚,一个怨声载道,一个假装天真。这就是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
我们是姐妹所以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得了吧,你怎么不说你离了婚,
离婚是人为的很不光彩,可是子宫癌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这是两码事儿,
你是为了保持你的完美吧,顺便再一次证明我是瑕疵品,
我觉得我跟你们两都亲近啊,
你多久才回来一次就说这种话,能有多亲近,
你为何想得如此黑暗,
你很光明?那是因为你住在弗州,那个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而我,只有我,五十岁了还独身一人地呆在这个发霉的热炉(又热又发霉的地方恐怕也只有这里)看守着两个老疯子多少年,替你们尽义务。
阳光充足吗?那是因为你只看得到别人的阳光。我的下半身都浸泡在污水里没人看得到。

看完之后大致扫了一下所谓的短评、影评,都以绝高的姿态点评这部改编之作的缺陷,我没看过剧本,也没看过话剧,也未去调查它的改动在哪里,到底改得有多坏。
“《红楼梦》表面上看着是这么一间宅子,但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通道,都可以拍出一个特别长的走廊”——史航
这句话一度作为我衡量影视作品好坏的一把标尺,我没有手术刀,也无法成为外科医生,因此,看东西也仍然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剧情的好坏,故事的好坏。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也许它不完美,跟《密会》一样,过于集中地戏剧冲突增加了它的戏剧感,削弱了它与现实的互涉。尤其是小查尔斯与艾薇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弟这个包袱,是影片下半段最减分的地方。可从另一个角度,它的减分由于牵扯出另一个家庭和另一辈人的故事而又加了分。
另一个减分却也合情合理的桥段在人设上面,印第安女人的出场,那种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平静与超脱于看惯了美式故事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和可恶的剧透没有多大的差别,一个最低等的身份脸上却散发出圣母般的柔光,她就是耶稣在世来悲悯这群可怜的躁动的动物,的确,最终她抱着这群动物中攻击性最强的那个结束了这个故事。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稳定了自己的功能,从电影的角度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人尊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再一次得到彰显。由白种人以外的种族来拯救这些堕落的自以为是的混蛋是美国故事里亘古不变的传统,《汤姆叔叔的小屋》《喧哗与骚动》,沿袭这种传统是编剧们的使命。然而如果这样的设定永远继续下去就证明他们的文化里永远存在种族问题,现实中不能消灭它,仍然要依靠无数的艺术加工来隐晦地反思。可这对于可怕的种族偏见有多大的意义呢,如同茨威格在回忆录中写到罗曼罗兰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艺术崇拜(曾几何时,我们更是如此,但如今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部片子中,不仅是体现在开头那句没头没脑的艾略特的诗句,也体现在他们整个家族唯一都认同并暗自为之骄傲的一点:父亲是诗人。母亲对大女儿没有从事写作而愤慨;讽刺丈夫60岁之后就没再写过诗但也常常拿他出版诗集的事儿作为荣耀;姨妈对姐夫艺术家似的神秘和心思敏锐的欣赏,并对儿子小查尔斯丝毫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好基因而懊恼(事实上遗传到了,只是她没看到)
命题过多也常常是使一个故事没办法无暇的致命伤,种族、两性、养老、育子、嗑药年轻化、婚姻、代沟、南北方。美国故事里面永恒轮换的老生常谈,戴锦华老师曾说过:英国的事儿就是英国的,法国的事儿就是法国的,可美国的事儿却是全世界的。这句话放到这里很不适合,但她所言是事实,在上几周看二战回忆录和奥利弗斯通的纪录片尤其有这个感触。
只是,这些母题是可以推彼及己的,想想看,人类没绝种一天,一天都逃不开这些事儿,也许你想说它们是破事烂事烦神事,最消耗我生命拉低我格局的没事找事。那是因为你不愿意承认经营家庭其实并不是拿不上台面的一项事业,它的和谐可能是外部任何的风光都无法比及的重要。再亮丽的职场都抵不住一个惨不忍睹的家庭放在你身后,它是悬崖,是炸弹,是随时将你的放光放亮撕得粉碎的凶手,是让你不堪一击的利器。
持刀相向的对象通常是你的敌人,这是没有错的。只是,敌人跟家人的身份有时候也是能够重叠的。单纯的敌人也许就向着你开一次枪就跑开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开枪他无暇顾及你了,但如果同时他也是你的家人,那么他不会跑开的,他逛一圈等你伤刚要好的时候再向你开一枪也不一定。因为他的敌人极其有限,他有一生的时间与你周旋。
中国人常常说儿女是冤家,又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俗语都是人们经验的提炼,其中暗含着我们这个乐感文化的民族对于家庭事务的繁琐的毫无恶意地无奈与嘲讽,中国人骨子里认命,我们相信成为一家人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命运,也愿意以全部的勇气去直面这种命运,即使它会耗费你毕生的经历让你看上去一事无成。但从这部片子里我也感受到面对伦理血缘时一切的潇洒也许都只是徒劳和假象。
豆瓣上的短评都以“年度撕逼大戏”来定义这部电影(搞不懂什么时候我们也变成任何话语都离不开生殖器的民族,好像好好说话就有罪一样)其实,一切古今中外涉及到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艺术作品就没有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糟,这一部也不例外。出轨、乱伦、性格不合……写去写来也就是这些东西,借用一句艾薇的话:我们都是凡人。是啊,我们都是人,犯的错误也都差不多。苦情戏也许早已经过时,然而它却以不同的包装仍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凡人,我们是动物,与我们有关的事情都代代相似。《红楼梦》中有大批撕逼戏也有源源不断的诗意,如果只剩其一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精品。《喧哗与骚动》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人设与情节设定,家人变仇人、乱伦、为一正常的人是黑人保姆,但它也有其柔软的部分让你在绝望中有个地方喘口气儿。《雷雨》中也是如此,甚至连“热”的意象也都相似。锵锵在谈到文章出轨事件的时候许老师说他问过网友为何会如此关心这样一件八卦,对这件事的传播度很是惊讶,网友回答说:这件事看似是别人的家事,可搞不好明天就是你我的事儿了。对,还有什么理由比“与我相关”更冠冕堂皇理所应当的呢。我们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只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只明白自己的委屈,只觉得自己无辜。就如同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考虑自己,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家这种东西来将这样一群动物统一到一起根本就是笑话。
话到此处,可以回到标题上了,“家人即地狱”,当然是援引萨特在《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将知乎上的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解释贴过来:

 【涛吴,sapiosexual
Rosier、陈海星、Tyro 等人赞同
可以看别人的演绎,不过最好结合小说自己去理解。以下是我的理解:

在小说《禁闭》(Huis Clos, "No Exit")之中,萨特描写四个人(的魂灵)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预想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

此种情况下,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括号内引自知乎

想想看,这个家庭是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将他人的存在看成是自我存在的障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梁文道在锵锵里说过他观察到我们排队时候的焦虑、我们做任何需要我们等待的事情的时候的焦虑,那种把排在自己前面的人异化成怪物的情绪,像随时可以点着的火药,仿佛恨不得眼前的人全部消失,留下令自己舒心顺畅的世界。
我不愿再去梳理这个家庭的不堪来佐证这种现实。正如姨夫所言:为什么,你们两姐妹说话要那么刻薄,你们面对的是你们的家人,是爱你们的人。
他们相爱吗?这样的家庭还有爱可言吗,我觉得有的。Bill多次主动的示好想与芭芭拉重归于好;芭芭拉在父亲葬礼之后告诉女儿:你千万不要死在我前头;Violet得知丈夫死后刻薄中无法掩饰的绝望;姨夫与小查尔斯的父子情深;艾薇绝境中唯一的甘泉和表弟查尔斯的心心相惜(大卷儿谈情唱歌真的很棒,声音简直了;第一次惊艳到是在夏洛克里面小提琴);凯伦每一次尴尬的讨好般的笑脸相对在她带着未婚夫去找童年的回忆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也许她比任何人都想要依靠这个回得最少的家。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那些无数次FXXK的相互伤害中深深地掩埋了。每一个人都在某一瞬间露出了,我后悔这一切,我后悔我把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的,家本应是相互取暖和疗伤的地方,却被我们亲手变成了地狱,这样的表情。
但是,亲爱的,生活需要前行,即便我们带着原罪,带着诅咒,带着镣铐。
“我已身陷血泊中,即使不涉血前行,回头也同样恼人。”——《麦克白》

 短评

台词犀利深刻,表演精彩爆棚,戏剧冲突的节奏控制得很好。看的过程很轻松享受,看完却难免为角色命运而忧伤。

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too hard to living 为了戏骨大联欢也要给五星。梅姨又是光芒四射,和三个女儿在秋千那场戏太牛掰,刘易斯出场不多也挺抢戏。配乐不多但也算精彩。电影成片质量确实不太完美,就和“杀戮”一样,入戏太深还会过多注意瑕疵么。年度十佳。

8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话剧改编很成功

13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情,,,

14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挺有戏剧性的

16分钟前
  • 神经星星
  • 推荐

本剧改编自同名话剧,由原话剧作者Tracy Letts改编为电影剧本

2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故事非常mean,冲突一个接一个各种抓马好看到爆。片中太多能细想的东西:几乎所有人平常的生活都是cover up很好的日子,只有看别人演故事时候才能说心里想说的实话 #梅姨演技真毒瘤已经没法形容了#!#马脸唱歌很好听#

21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戏剧冲突十分强烈,演员演技也是逆天

26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我为何如此喜欢看女人发飙。

27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真实才可爱

30分钟前
  • 飘过一只路人乙
  • 推荐

4星半。完全不觉闷,反而相当精彩。家庭矛盾伦理剧,四平八稳,细节精彩,那种随时弥漫着的火药味特别吸引人。表演是他妈一大亮点,就群戏而言,完美,完爆美国骗局。就个人而言,梅姨一如既往神演技,真心感觉她已经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了,由内而外,也完全不输给这届Oscar呼声最高的布兰切特。OST赞

33分钟前
  • PsychoBabble
  • 力荐

这片子哪来的8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可以说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类型家庭伦理疯狂闹剧。本来就不懂美国文化,还涉及到州文化,还吵吵闹闹。就连两位皇后的演技都被这改编剧本拖了后腿。美国人都是这么抢着讲话的吗?

35分钟前
  • 喵才怪
  • 较差

剧本在设置伊始就是有目的性的:八月是最炎热的时节,耐心在炙烤下渐渐失效,情绪在酝酿和发酵过后全面爆发,年度飙戏大作,几乎每个演员都奉献了极为精彩的演出。为了体现电影与戏剧的区别,导演也颇费苦心,好多框式取景——门框,草堆组成的框,秋千架构成的框,就像无数的束缚,终究要摆脱。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节奏感很强~

44分钟前
  • 推荐

这个颁奖季到目前为止看过最舒服的一部电影,影片本身各方面倒是一般,但什么都遮掩不住这个出色戏剧文本的光芒,还有一群实力派演员的唇枪舌战,只是在梅丽尔·斯特里普面前,所有人的演技都变得不值一提了。一个让人感觉人生苦长的故事,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有一颗毒瘤,但谁都视而不见。★★★★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戏剧化大过天全是矛盾冲突,奥斯卡影后们同台竞技。

4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好看好看,矛盾刻画的很深刻!大家演的也都很棒!表白卷福~

52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简直是人间抓马大集合(形象点说就是一间公厕在你眼前爆炸了),这家的经太难念。最最糟心的是,在已经过去的以及往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多少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诸如此类的破事(意外地共鸣挺多)。BC唱歌算是比较暖色的地方吧,credit曲好伤啊...以及梅姨的南方口音再次震傻我。

5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这什么喜剧嘛,太残酷悲伤,几次飙泪。这才是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得修复好几日。负能量炸棚的一家子,怨憎会白金会员,悲剧写在基因里,彼此飚泄着恶意,消磨着善意,爱与温情无处生息,唯有出逃或隐忍在大麻叶维柯丁之下。梅姨这地球上最会演的女人,浑身巫婆戏震慑全场,坐拿第四座小金人的节奏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果然是戏剧改编,整部片子充斥着大量的激烈冲突,密集程度让影片戏剧性超级强烈。缺陷就是太超过就不真实了,影片戏剧味太强。演员倒是演得都很过瘾,大开大阖。结尾收的不错,又一种失落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