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汤姆·汉克斯,艾伦·艾克哈特,劳拉·琳妮,杰瑞·费拉拉,安娜·冈,奥图姆·瑞瑟,霍特·麦克卡兰尼,克里斯·鲍尔,杰米·谢尔丹,安·库萨克,莫莉·哈根,马克斯·阿德勒,萨姆·亨廷顿,韦恩·巴斯楚普,维勒莉·玛哈菲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剧照

萨利机长 剧照 NO.1萨利机长 剧照 NO.2萨利机长 剧照 NO.3萨利机长 剧照 NO.4萨利机长 剧照 NO.5萨利机长 剧照 NO.6萨利机长 剧照 NO.13萨利机长 剧照 NO.14萨利机长 剧照 NO.15萨利机长 剧照 NO.16萨利机长 剧照 NO.17萨利机长 剧照 NO.18萨利机长 剧照 NO.19萨利机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6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9年1月15日,萨利(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在全美航空1549号班担任机长,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到飞鸟攻击,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萨利决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155人全数生还。但之后的调查显示他做了错误的抉择,认为大可选择返回拉瓜地亚机场。机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当汉克斯用毛孔演戏的时候,IMAX就派上用场了

同样的剧本,换个导演不会这样精彩,换个演员更不会这样精彩。

影片改变自2009年全美航空的一次事故,在两个发动机全部失效的情况下,萨利机场成功把飞机迫降到哈德逊河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想必大家当年都从电视里看过这则报道。但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的英雄行为居然引发了一场争议,根据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萨利当时本可以迫降到临近的机场,但他却不顾乘客安慰冒险迫降到哈德逊河。

“为什么一架飞机会降落在哈德逊河里?”
“是浮在哈德逊河上”
“这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事在第一次发生的前都是史无前例的。”

萨利和副机长杰弗里调侃的回应着NTSB,电影在对英雄的质疑声中展开了。

故事用了剥洋葱式的手法,通过片段式的危机重现,委员会的报告以及萨利的回忆渐渐拨开真实的情况。86岁的伊斯特伍德显然不乐意拍一部充满戏剧冲突和灾难场面的电影,他选择了一种极为克制和内敛的叙事风格,电影里没有人物间的争吵,没有义正言辞的抗争,萨利唯一的抱怨是和副机长的那句:“在过去40年里我虽然安全搭载了超过50万名乘客,但到最后还是得以这208秒作为评判。”

面对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英雄称赞和委员会的质问他萨利陷入了焦虑,他会在睡梦中被惊醒甚至产生机毁人亡的幻觉。他在家的妻子也饱受舆论围堵,在电话里向萨利抱怨起了生活琐碎,本最应该得到安慰的萨利还要反过来安慰妻子。年轻的副机长更是忧心忡忡,他相信萨利是个英雄,却无法帮助萨利和他自己解开困局。

萨利的表面是宠辱不惊的,即便被噩梦缠绕,聚光环绕,也能保持着正常的心跳,这是他职业造就的非凡本能。也因此他显得愈发孤立,因为没有人能够看穿他沉着外表下的惶恐。他只能选择深夜独步,或在酒吧小酌,反复思索到底是该相信40年的经验和直觉还是委员会和电脑分析。

影片中段,酒吧的电视报道把萨利拉回到了飞机迫降河面后的营救现场。当所有人登上救生艇后,萨利冷静的回到即将沉入水中的飞机舱内,确保无人遗漏,当所有乘客被营救上岸后,他一再的催促救援人员核对乘客的名单数字,这是全片中萨利表情最急切的时候,当得知乘客全部获救后,萨利如释重负,眼含热泪,这是萨利在片中唯一动情的时刻。

通过这一幕,观众也明白了,萨利根本就不关心他到底是英雄还是投机者,他的压力是来自于这155位乘客的是否安全,以及当初的迫降选择是否真的危机到了这155位乘客。萨利也恍悟到这155名乘客对于他的意义,在他毕生的航天经验下,208秒的生死定夺和全机人员的安然无恙,未必是NTSB评估的所侥幸和赌博。

大部分时间里,镜头都对准了汤姆·汉克斯的面孔,而且特意用了IMAX胶片来捕捉面孔的微妙,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呀。张艺谋当年用4k拍摄《归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放大角色的表情,但《归来》的表演是情绪化的,而汉克斯的表演是不动声色的,因为萨利机长可是拥有40年航空经验的老司机。尤其当飞机引擎全部失效生死攸关的刹那,为了体现萨利的的镇静,汉克斯的表情是静态的,只有眼球间的细微转动又让人感觉到人物内心正在进行着十万火急的抉择。这种戏换个演员基本就面瘫了,但谁让汉克斯的毛孔都会演戏,也只有汉克斯的毛孔才配的上IMAX。整部电影,汉克斯以最稀松平常的姿态完成了丰富的独角戏,而饰演副机长的艾伦·艾克哈特以更完美的低调衬托了汉克斯,功不可没。

最后一幕,应萨利的要求,在NTSB的听证会上,播放了按照当时飞机事故数据的模拟飞行,以此判断飞机当时是否可以飞到临近的机场。在所有证据都对萨利不利的时候,这个老机长反而释然了:“你们忽略了人性因素。”

“没人警告过我们,没有人说过我们的两个引擎会在史上最低的飞行高度双双失灵。没有人接受过应对这种意外情况的训练……”

萨利从容不迫的称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也正是这一段话,让全片隐忍的气氛拨云见日,其实这部电影不需要影评,萨利的最后的念白就是最好的影评。

电影在最后才将完整的迫降影像呈现给了观众,洋葱也剥完了最后一层,味道一出,人们的鼻子也随之酸楚了。

导演把一个本可以拍成俗套大场面的救援戏拍成了一部的精致的现代寓言,结构巧妙,对白有味,用英雄的代价反证了英雄的不凡。不得不仰慕86岁的伊斯特伍德依然能游刃于各个类型,而且无论在题材还是思想上都能与时俱进,发人深省。老牛仔其实就和敬业的萨利机长一样,深藏若虚,临危不惧。

 2 ) 右派保守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习惯

如果选一位在世美国著名导演中最突出最著名的右翼-保守主义者,毫无疑问便是前不久还为被大部分好莱坞影人唾弃的特朗普站台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日暮之年的伊斯特伍德,越来越像晚年的黑泽明,对于自己一生信奉的那套价值观、人生法则、处世态度丝毫没有怀疑,并且在作品中用更为坚定的姿态斩钉截铁的宣扬出来,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迹。《萨利机长》又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中国知识界一直为左右之争困惑,常常为左右之定义与分辨纠缠不清,其实如果我们以最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切入,区分左右派并不困难。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核心思路,永远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远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谓保守主义,最核心的思路,永远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义在中文的语境中似乎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它的要义其实是要准确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后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维是保守主义者最根本的思维。如此来看,这两种立场本身没有先验的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的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比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按照好莱坞近些年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拍成事件化电影。像是《逃离德黑兰》、《菲利普斯船长》,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戏剧性的事件发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离兰事件》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事件类电影有一个顽疾,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确实紧张,投入,认同,但看过之后又很容易淡忘,要记住情节总是困难的,而鲜明的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利机长》正好与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没有将紧急迫降的奇迹事件给予高度悬念化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让观众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这样的悬念所牵引。换句话说,事件本身的戏剧化程度并非他所关心的。影片一开场就给出了奇迹般降落的结果,之后以并不连贯的策略,以正叙、插叙,倒叙的方法,不断的还原、拼贴事件的经过,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议题:萨利机长选择在哈德逊河降落的方式是否违规操作?因为电脑模拟证明,返回机场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这里,人性、人情、人伦与工业化生产、工具理性、程序正义这些人类启蒙时代以来产生的最经典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当然影片并非简单的反理性主义,而是强化经典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将此种冲突设置为影片最核心的冲突,而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成为展现这种冲突的关键。当观众越是认同萨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认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坚守的价值观。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来得心应手。汤姆汉克斯罕见的以白发、白须的形象出场,虽然苍老但是沉稳又不失矫健,估计老牛仔要再年轻十岁这角色就他亲自上马出演了。

让角色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作出抉择,从来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径,伊斯特伍德当然深谙此道。萨利作为机长,天然的就要承受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压力毋庸置疑。事件结束后面临的调查,是英雄形象再确认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压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后一分钟登机乘客的形象设置最能看出编剧的用心。这三位登机者,从不幸、到幸运、到不幸、再到幸运,之间戏剧性的奇迹之旅,正是这次奇迹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会有幸运、有奇迹,还是因为萨利机长的英雄行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现在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萨利机长形象之伟岸。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乘客、同事、媒体报道、妻子家人的视角中,萨利是当之无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调查委员会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客观”的方式评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并非是通常此类电影常常会出现的机长最后一分钟拯救成功,而是在听证会上,用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了萨利机长关键时刻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上。高潮段位是对萨利机长英雄形象的封闭式盖棺定论式终极打造。

约翰•福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电影的古典时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话的方式再塑美国的建国起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去魅化的电子-虚拟-平面时代,不论我们对保守主义价值观怀有如何的偏见,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历史的存在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萨利机长》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点。

 3 ) 155名乘客的水上迫降——北美新片《萨利机长》漫谈

去年,老汤姆·汉克斯出演了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今年,他又出现在了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中,同样的真实人物故事,同样的重量级别,虽然两个事件不适合横向对比,但是这样时势造英雄的角色,非汤姆·汉克斯出马不可。你很难想象,还有谁比他更加的合适。就连多伦多电影节期间,短暂来加的冯小刚导演都在采访中提到,想去电影院看这部名为《萨利机长》的新片。

这次为了贴近真人形象,汤姆·汉克斯把头发全部染白,连胡子也是雪白的,根真人相比,除了身材略微壮实之外,整体的感觉还是很贴近的。而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继前年最后关头杀入奥斯卡的《美国狙击手》之后,又一次贡献了一部可以冲进颁奖季的大电影。

回望今年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老奥利佛·斯通的《斯诺登》,还有这部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1930年生人的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年纪上更胜一筹,其他两位1946年生人的导演,还要管他叫一声前辈了。如今传记片不好拍,真实事件也不容剧本中规中矩的按照时间顺序发生。而老导演们面对宏大的主题、伟大的人物、不朽的事件,他们要如何处理,如何在恰当的地方,给予人物和事件一个定性,最后再让观众和主人公们一起,大获全胜的皆大欢喜,成为了每个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的难题。 以事件调查为主线展开 影片以萨利机长的噩梦为开场,让观众一上来就情绪紧张,眼看着飞机双引擎失控后,坠落在纽约市区。跟着萨利从梦中惊醒后,观众们跟随萨利在纽约街头慢跑,看着清晨有序又繁忙的纽约城,仿佛惊魂未定。影片对萨利机长的内心戏刻画,可谓是贯穿始末,加上汤姆·汉克斯沉稳的演技,你会一点一点,从萨利的沉默、紧张、焦虑、再到最后的笃定,从而了解到这起重大事故的背后,这个被人们追捧为英雄的老机长,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起空难,而是一次水上迫降,他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在完成他的工作——让155名乘客安全落地。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而观众也随着一次次的细节探究,而对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了解。在剧情到达高潮的听审会之前,观众看到的都是萨利机长的片段回忆,真实的展现了一个人经历重大事件后的反应,萨利不断的质问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他如果失败了,后果会怎么样。

这是每个人在经历大事件后的自然反应,通常只会在意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不断的假设,如果做了其他选择,结果会不会更好。而影片在萨利恍惚的一小时里,加入了她妻子的感情线。后知后觉的妻子没有赶来纽约陪伴萨利,而是一直难以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她并没有给到萨利太大的心理安慰,至少一开始是这样。而萨利对妻子说的最多的,是我稍后再打给你,我要去静一静。

这样的处理,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让影片没有变得滥情。而萨利和副机长的搭档关系,也是颇为默契,虽然看得出萨利始终是主导地位,而副机长对他的敬佩也是由衷的。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影片借助萨利的慢跑,特意交代了他曾经在空军服役的背景,冷静和快速的判断,是一个飞行员最可贵的本质。 迟来的真实事件还原 影片伴着外界对萨利和萨利对自己的怀疑,走过了大半,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故事时的录音,影像才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相信这也是萨利自己在事后,第一次如同时间倒回一般,重新去审视当天发生了什么,而自己又都做了什么。换谁再经历一次过去,却又不能改变什么,这样的面对和过程,都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好在萨利的一切反应和动作都完成的太完美,当副机长脱下耳机的时候,再一次赞叹萨利的沉着冷静,而萨利只是对他说了句:“We did it.”。整部影片没有戏剧性的夸张空难的过程,相互支援的空管基地和哈德逊河附近赶来的船只,也没有被烘托为伟大的救援队。事故突然间发生,一切紧张有序的进行,每个镜头里的乘客们,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逃生。萨利说这次的155位乘客全员的安全着陆,是每一个人一起完成的,其中还包括两个襁褓中的婴儿。

整部影片如海报的色调一样,是沉着而收拢的,灰暗的色调,一如纽约上空的阴云,以及整起事件给人的压迫感,令人随时回想起来,都会觉的惊险万分。让人们再一次记住了,2009年1月15日,这架空客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成为了空难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水上迫降。

影片的尾声里,展示了这架小型飞机被打捞后,至今仍存放在仓库里被展览,当年的每一位乘客,依次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号码,最后赢来了他们敬畏的机场: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真人更是带着睿智的面容,亲切跟每个人打招呼,他的妻子也在身边陪伴着他,为他感到骄傲。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一次,没有刻意去拍摄一部煽情大片。在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到:一些认真做事情的人,在认真的做事情,仅此而已。整部 电影的严肃、重量和诚意,毋庸置疑。

这几位西装男真的是帅翻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你坚信的正义,你坚信的必胜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5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像从来没有英雄一样去生活

凛冬的纽约,机长萨利从恶梦中醒来。他出门去慢跑,呼吸保持着均匀的节奏,心里是一遍又一遍的潮水冲刷。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飞机迫降水上事故,马上又面临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调查。前一秒还是拯救了155人的英雄,后一秒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我在40年的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为208秒被审判。”片名《Sully》一语双关。既是机长的名字,单词本身又有污点的意思。

这部电影,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意外改编。没有什么空难特效,也没有什么高光聚焦。86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他一贯的古典派手法,平实克制与一点点的疏离,讲完了这个意外的故事。全程IMAX的拍摄令触感真实,冷静后的回味,像是老爷子迎面一个轻轻拥抱,带着夕阳一般的余温,驱散哈德逊河的寒流。

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机长萨利驾驶的飞机空中客车A320-214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机突然遭受鸟群撞击,双侧引擎都失去了动力。千钧一发的时刻,到底是要折返起飞机场还是降落邻近机场?空管人员指引他迫降地面,萨利却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紧急迫降哈德逊河。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飞机如果能在陆地降落,会比水上降落安全得多,遭受的损失也更小。萨利迫降水面成功,挽救了全机人,也让所有美国人感到振奋。“纽约好久没有这样的好消息,尤其是跟飞机有关的”。这句赞扬暗指8年前的911事件,诚实又尖锐。人民需要英雄,但人民没想过,如果萨利迫降失败撞上纽约大楼,他就会成为一个罪人。

NTSB启动了调查,对萨利的决策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数据显示左侧引擎似乎仍有动力,并不像萨利报告的那样双侧失灵。二是模拟机的实验表明在双引擎失效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成功迫降地面。萨利仅凭个人经验就可以决定全机人的命运?


人性经不起放大镜下的审视。当NTSB质疑萨利的决策时,媒体也立刻跟进,问出了“萨利机长究竟是英雄还是骗子?”

破灭英雄形象的是人性,挽救全机人的也是人性。

面对庭审,萨利反驳道,“If 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如果你想找出人为失误,那么先像个人一样来看待问题)。模拟机能够成功迫降,是因为不需要萨利那样208秒的决策时间。但我们始终是人,不是希腊式神。

人性有着缺憾,也有着奥妙。在飞机迫降的整个过程中,副机长对机长保持始终如一的信任,空姐保持冷静,反复告诉乘客“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抱紧,低头,趴下)”。机上的乘客在紧急疏散的时候,没有哄抢拥乱。一对失散的父子始终牵挂着彼此,儿子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刻让人欣慰。轮渡船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纽约警察与消防队员也及时出动,潜水蛙人在空中就跳下直升机分秒必争。

面对飞机事故与庭审始终冷静的机长萨利,在得知机上所有人都生还的时候,也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把领带往脖子上一挂,身上那套已经湿透冷透的制服久久不愿脱下来。他的皮夹里始终揣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延误好过灾难)”

我决不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东木平等叙述事件中的每一个人,不用冗词赘句渲染感情,由人本身组成了这部影片,而非特效与情绪。就像萨利机长在片尾所说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力而为,所以我们幸存下来。”这是完美的一天,只因为每个平凡的人都在他们生活的轨道上,尽职尽守。

最后的彩蛋,萨利机长真人现身,简直是个惊喜。他跟导演东木、演员汤姆汉克斯有着如出一辙的气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冷静与平和(这是演员Jesse Bradford对老爷子的形容,我觉得这几个词特别到位,mellow,layback,infectious calm.)萨利当过美国空军飞行员,伊斯特伍德当过美国海军,他乘坐的A-1也曾经坠落大海,游了5公里死里逃生。萨利在29岁退役加入联航,而东木在服完兵役之后跑去念戏剧演意大利式西部片。

早年握着44 Magnum问你“是不是觉得今天运气不错”的东木,是来自浪漫主义的西部英雄。但在他晚年导演的片子里,英雄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可饶恕》里,坚持原则的老牛仔莫尼,因为朋友的死而大开杀戒血洗啤酒馆,《老爷车》里,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为了宽恕自己的罪,倒在了亚裔小孩的枪声下;《百万美元宝贝》里,拳击女孩麦琪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梦而赌上一切,最后却被实施了安乐死。《美国狙击手》里,海豹突击队的神枪手杀敌过百,回国后却死在同胞的抢下。

同样,《萨利机长》也是一个去英雄化的过程。萨利在面对NTSB质疑妻子哭诉的压力之下,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当妻子流着泪说,我差点也忘了,你也是155个人中的一个,萨利终于脱离水面,回到陆地上。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平静的着陆。波澜壮阔都落地,四散的潮水才真正涌入心里。

 6 ) “无料可挖”的感动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短评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4分钟前
  • 科科 BLM
  • 推荐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1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18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30分钟前
  • Mo
  • 力荐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3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4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44分钟前
  • faɕjɑŋ
  • 推荐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5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5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6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1小时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1小时前
  • Iberi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