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杰尼斯·纽沃纳,萨宾·塔布瑞亚,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卢卡斯·贝奇,罗珊妮·杜兰,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迈克尔·格兰特斯琴,马蒂亚斯·哈比希,安德烈·赫尼克,伊丽莎白·卡内蒂斯,罗曼·约翰尼斯·科恩菲尔德,约翰内斯·克里施,松妮·梅勒斯,杰里米·米里克,乌韦·奥克森克内希特,基达·拉马丹,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艾丽莎·施洛特,杰西卡·施瓦茨,艾米利亚·舒勒,马里乌斯·西奥伯德

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剧照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2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4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5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6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4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5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6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8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19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7

详细剧情

  年轻的戈德蒙德(詹尼斯·尼沃纳)由他的父亲派去马里亚布龙修道院学习,并会见了虔诚的n修道院学生纳西苏斯(萨宾·坦布雷亚)。水仙致力于修道院的禁欲和严格的生活规则与心脏和灵魂,起初戈德蒙德试图跟随他。两人之间的亲密友谊很快发展起来,但浮躁和爱好乐趣的金嘴很快意识到,修道院给他的生活视角与他的自由思想不一致,在水仙子的鼓励下,踏上了充满冒险的旅程,在此期间,他终于遇到了他伟大的爱勒尼(亨利特·康布里乌斯)。但多年后,水仙和戈德蒙德在戏剧性的环境中再次相遇...

 长篇影评

 1 ) 化无常为永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创作于1928年到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既兼有其早中期浪漫主义风格与探求内心自我认同的奋进,又不乏开启晚期致力于穷极追索精神理想主义之序幕,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交替期作品,也是黑塞本人最爱之一。书名原为《歌尔德蒙走向慈母之路》,可见黑塞初始就打算以歌尔德蒙为主要视角,在原著和电影改编中,纳尔齐斯的叙事成分都明显偏少也合情合理。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

故事起始于中世纪德国一座名为玛利亚布隆的修道院中,两名引为彼此知己的年轻修道士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共同渡过难忘的少年岁月后,走上各自选择的人生道路——纳尔齐斯在远离尘嚣的静寂中苦修冥想、体悟永恒,最后成为修道院院长;歌尔德蒙则在滚滚红尘中孜孜以求寻母,见证人间哀喜生死;直至多年后重逢,他们最终在对方身上发现永恒的存在。

原著采用古典手法的线性叙述,也刻意模糊明确的时间节点,即他们何时分别,何时再聚首,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来呈现精神世界的深邃气质;电影则对时间线有清晰处理,从两人初识推进到七年后长成、分别,直至十五年后意外重逢,再以倒叙方式回溯这些年来歌尔德蒙所经历的一切。影片对原著一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如原著中歌尔德蒙大篇幅的风流韵事被删减到只剩几个特别典型的,第一次杀流浪汉的经过,丽迪娅/尤利娅姐妹替代了伯爵情妇阿格妮丝的存在(甚至还包括姐妹俩与歌尔德蒙的三角恋被其父当床发现,丽迪娅出于嫉妒而告发歌尔德蒙),父亲与歌尔德蒙的关系(母亲的死因),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重聚后的再次出走原因,以及最终的死亡方式,虽然对整体结构并无大碍,但对两人的性格成因和相对关系都有影响。当然,这些整改对剧情的紧凑度来讲是有贡献的,原著中的大量过场人物是歌尔德蒙生命中的流星,选取几位作为生命里程碑亦可反映他在漫游途中的经历;并在尽量保留事件的前提下,将繁杂信息匀给紧要人物。

从原著角度看,结尾的改编是最大败笔——心怀怨怼嫉恨的神父不仅在歌尔德蒙幼时便对他极为严苛,多年后依然与之处处作对,更对歌尔德蒙呕心沥血创作的祭坛施以毒手,凸显世人对这位孤寂漫游者的无法理解,也更显出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从心灵深处的赞赏与倾慕。另一败笔是关于歌尔德蒙的父亲,影片决意将之塑造成杀害母亲的凶手,若从歌尔德蒙身上洋溢的“母系”精神着手,可理解为与“父系”的对峙,但深究黑塞原作,所谓“母系”(感觉敏锐,富于幻想,情感充沛热烈)与“父系”(崇尚理智,克制欲望,追求精神的纯粹)更多源于性灵与气质,过于具象坐实,显得流于平庸。

影片对于歌尔德蒙寻母之路的描摹完成度较高,从圣母像上的乳房到世俗女子的胸部,从接受一个吉普赛姑娘性启蒙肇始,从乡间村妇的怀抱到大家闺秀的耳光,他在世间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急切地搜寻着「母亲」的存在,想把这人间所有的痛苦与怀念都投射于某张脸,这张脸他永远无法看清——即使父亲濒死时恶毒地说“你长得太像她了”。 歌尔德蒙跋涉千山万水,除了在官能享乐中想象母亲作为人类之母的存在,也幸运地将寻找母亲的执念付诸于雕刻。瘟疫期间有两个桥段拍得甚好:酒池肉林的末日狂欢气氛中,他恍惚的意识仿佛被吸附到离天国或地狱只剩一步之遥;追寻母亲附身符的下落。在历经人间地狱一季之后,他终于找到让母亲“复活”的方式,洞见到“在人生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存不衰的一件东西:艺术品。”唯有艺术才能镌刻住人类易逝脆弱的情感,才能化无常为永恒,歌尔德蒙把对母亲的思念、对所有女性的爱恋与悔恨、对人世的冷暖生死,全部投进雕像创作,从而实现艺术的绵延与精神的不朽,通过作品,他不仅“找到”了母亲,更实现了自我。

影片将歌尔德蒙的圣母成像改为祭坛群像(暗指他所游历的悲苦人间在艺术形式上提升至悲悯圣洁),以及尤利娅为歌尔德蒙画的人像神似耶稣躺在圣母怀中(暗喻他回归世俗与宗教上的两重意义),这两处改动也属妙笔,不仅贴合主题,也将之前的多处细节线头捏在一起。

纵观两个少年的成长之路,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两人代表了艺术和美的双面意义,更是黑塞本人最直接的艺术观——“艺术是父姓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结合体,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藉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作为生活/艺术的一体两面,分别指代理性/抽象/隐遁/道德与感性/声色/放纵/热情,他们选择的道路表象上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因此彼此能成为对方的引路人和心灵皈依,这个概念与另一部作品《德米安》有相似处,也散落于其他作品。他们之间的羁绊超越凡俗模式,是人类理智与情感的互相融合与互为补养,也是每一个个体自我矛盾的调和之道——我们既需要神的启迪和知识的力量,也需要爱与美的浇灌;因此,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互为镜像,照见彼此的光辉,也目睹对方的缺憾,歌尔德蒙临终前问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就不能死啊。”“母亲”使歌尔德蒙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力量成为艺术家,也使纳尔齐斯借助雕像从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当他孤身一人漫步于当年他俩嬉闹的小径,想到歌尔德蒙对他说:“你要快乐”,于是他微笑了。

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

 2 )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先看的电影才去补的原著,可能跟一些原著党的感受不太一样,个人感觉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来看的话,这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算是翻拍小说的电影里很走心的一部了,原著中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美感都呈现得超出预期。

无论是两个少年交错相伴的成长主线,还是他们两人之间那种soulmate的羁绊关系,都处理得很细腻惊艳,让人不自觉被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诗意吸引,精神上的平行宇宙也是越往后看越有趣味。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很难简单地判定这二者的高下,好在电影中并非只是把这两种人性和神性改编成简单的二元对立。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个少年分别作为理性派和感性派的代表,也分别对应了严谨禁欲的父系思维和浪漫自由的母系思维。这样两个在性格和思想上都各自极端的人,看上去永远都不会有相交的可能,却在人生种种奇妙的际遇中各自成长,最终成为了彼此懂得、彼此成全的知己好友。这样的冲突感很奇妙,也足够引人入胜。

剧情上虽然看上去侧重讲述歌尔德蒙只身闯荡世间,在寻找生母的过程中结识众多女性、感受各式各样的死亡,最终找到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故事,但纳尔齐斯的理性思辨部分也有兼顾到,导演把更多自我辩驳的空间都留给了观众。

古典主义色彩则是影片的另一个惊艳点,选角很契合人物气质,影片中描绘的人物的情欲、痛苦、挣扎等等细节都很有中世纪油画的代入感,视觉上是很享受的。特别是故事中穿插的几段体现德国民间风情群像的场景,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带着那种时代背景里独有的诗性,可以说是拍得美轮美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被影像化,想想也能感受到难度之大了,看得出主创们下了不少功夫,值得推荐。

本文首发于:盗梦观影团(nicemovie),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观看影片可移步公众号留言【盗梦精选第十六期】,约稿可带需求私信,谢谢。

 3 ) 人生或许没有寻找,只有发现……

木雕家对Goldmund评价到:

“其他人都只想迎合,但至少他在和自己的恶魔斗争。”

Goldmund付出一切地寻找,他以为自己是想找到亲生母亲,其实他想找的是心中的圣母。

寻找是因为感到缺失,童年的经历让他始终觉得缺乏母爱,再深想应该是有母性特质的包容性的爱。因为没有母爱所以母爱在他的心中被一切的想象所美化,是最神圣的,等同于神的爱。

所以,其实Goldmund和Narziss一样,一生都是在追寻神啊……

就如同Goldmund对Narziss所说的,我们的使命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使命,他们的不同大概就是追寻的路不同。

看看其他修道院的人物,有刻画到的人,只有他们二人在心中是真的一心向往着神。因此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二人,才会相互吸引。灵魂最深处的追寻是相同的。

人一生苦苦追寻的东西,应该就在身边,早已拥有,只是未曾发现。

Goldmund的圣母是他母亲,他的妻子,是Narziss,就像他的圣母像,诸人皆是圣母的化身。而所有圣母在他的身边始终演绎着相同的模式。母亲死去了,妻子死去了,Narziss无法爱他。就像是反复的提醒,反复的诉说,反复的演练。

他的第一件雕刻作品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刻的就是Narziss。

最后他死在了Goldmund怀中,圣母的怀里。就像寄来的那副画像一样,他躺在圣母的怀里。

现实中的人生也是如此,处处都早已埋藏了隐喻。我们追寻的东西,其实始终拥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神的温柔便是这样吧,你想要什么神都会给你,如此的仁慈无所不应,只是神不会告诉你,等你自己去发现,然而神始终陪伴不曾离去。母亲没法爱他,有年少的Narziss维护他,以及后来众人。

神始终都在,从未离开。

令我们痛苦的始终都是我们的心。

 4 ) 答应我,要快乐

没有看过原著,仅仅从这部电影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想,最根本的,是关于爱。

歌尔德蒙的一生中,有过很多女人,那是爱吗?可能大多数的都不是,那是在寻找母亲。他以为自己是被母亲抛弃了的,所以他一生都在渴望亲密,渴望爱护。

莱妮是真爱吗?我也不知道。可能那是唯一一个跟他一起过从无到有的生活的女人,跟她一起真正的生活,他从那种亲密无间充满甜蜜的生活里得到了爱? 然后失去的时候,定然万分痛苦。

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的爱又是哪一种爱呢?

“我爱你超过爱自己。”

我知道你去外面的世界会更快乐,所以我不会把你留在我身边。

“爱是需要牺牲的。”老院长对纳尔齐斯说。

在我们的世界,很多人是不懂爱的,他们所以为的爱太过肤浅。但是,除非亲身体验,也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所以,这一生,能遇见爱,便是幸运吧。

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答应我,要快乐。”

纳尔齐斯坐在树下,想起了这句话,嘴角上扬。这是最让我感动的画面。

 5 ) 一个困在上帝怀里,一个浪在艺术之巅

一个好的故事是电影的基本。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么?从基友眼里,不是。

绚丽但不充分的各条故事线

歌尔蒙德寻母,似乎是故事的主线之一,也是他的基本人设,电影最后甚至主角亲口说出了“没有母亲就没有爱”这么点题的台词。但纵观整部影片,寻母的桥段仅仅限于面对垂死父亲的质问。即使观众心里一直在同情这个缺乏母爱的孩子,但剧情却没有给主角安排充分的寻母之路。主角和观众都没有在伤痛中得到母爱的安慰。

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的基情,也是主线之一,毕竟电影是以两个男主角命名。除了三秒钟的两次赛跑,纳尔齐斯的圣母眼神,监狱里的一次营救,没有更深刻的桥段展开两人的关系。基本上,纳尔齐斯困在爱欲和上帝之间,歌尔蒙德浪在女人和艺术之巅。唯一让我心动的,是歌尔蒙德没有听从纳尔齐斯的计谋,打伤他,而是将自己的血抹在纳尔齐斯的脸上。如果这部电影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就尽在于此了:我的痛是我艺术的源泉,我的血是对你基情的慰藉,我对你的爱没有回应,正如你的上帝永不对你回应一样。

歌尔蒙德的爱情,短暂,滑稽,过于戏剧化,很多情节都缺乏连贯性,缺乏合理性,尤其是和雕塑家两个女儿的桥段,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两个女孩的行为已经简化到了舞台剧的效果。

唯一勉强成型的,就是歌尔蒙德的艺术探索之路,但我不能买这个单。毕竟好的艺术电影太多了。

又是一个浪费人设的糟糕剧本。虽然我没看原著,但我相信原著是一本好书。(我真的要找来看,看完后再来补充影评)。一个自带伤感的,跪倒在上帝脚下的同志教士,和一个放荡的,充满艺术气息,却无所依靠的直男,能写出多少纠结浪漫自毁又激烈的故事来啊。更何况两人还青梅竹马,更何况Jannis 那美颜肉体已经把观众迷得可以省掉一切前戏。导演最终浪费了这一切! ————————看完原著之后————————

花了一天时间看了原著。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不过非常塞黑,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人两极。

两人实质上是一人。父性和母性,理智与情感,宗教与艺术,克制和放纵,安分与流浪,精神与感官,都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两种追求,两种相望,但最重要的,这就是完整的人,是黑塞笔下的矛盾又统一的人。既然是一人,也就无基情可言,自己和自己谈恋爱,黑塞的作品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歌尔德蒙的成长和求索史。有宗教元素,却无宗教信仰。有艺术追求,但艺术本身不是目的。有逃离,却是为了追求体验。有抛弃,但不痛苦。有背叛,但忠于自我。姑娘都是为了体验,和冬寒春暖一类的体验。越往后看,就越觉得这就是一个从母胎脱离、受到启发、体验成长、追求艺术、回归内心的成长史。

依然固执的认为,电影剧本对原著的改编不算成功,虽然较为忠诚于黑塞的写作精神。

 6 ) 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看出和尊重对方的本来面目,也即自身的反面和补充。

纳尔齐斯成了院长,并将在修道院度过终生。歌尔得蒙认为那是他的天职,他从书本摄取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并装在头脑里。而他却回应说:"我一辈子都躲在书本后面,大胆地走出去、犯错并付出代价,难道不比在修道院里过着受庇护的完美生活要勇敢得多吗?这里是个时间停滞不前的地方,是个只能将所有爱献给上帝的地方。从修道院的观点看,我的生活是正确的,但却是缺少爱的人生,这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纳尔齐斯心底始终念着歌尔得蒙,却永远不能去爱他。事实上,也许他从未懂得过痛苦,直到失去心爱的人,才能发现上帝之外,爱和痛苦同样真实而长久地存在于自己身上。他也许不会知道,歌尔得蒙在离别的路上也一直在寻找他、受益于他。 歌尔得蒙成了流浪远方的寻母者,在途中他愈发沉溺在一种无常的艺术性中,但始终认为自己的体验还太少、远远不够,不足以是一名艺术家。他认知到自己并不适应修道院的稳定生活,他是一个无常的人、一个不断渴求新的体验和经验的人。他的一生充满着危险和疯狂,甚至最终所创造的最杰出的艺术品也在眼前毁于一旦、自身更是丧命于此,更悲剧地发现:苦苦寻觅多年的母亲,这个扮演着人生使命的角色、航向标,竟死于抛弃自己的父亲之手。 我没读过黑塞这部作品的原著,但我猜测他想表达的是:“无常即恒常 & 固定的韵律,这两者皆为上帝的声音,而人各司其天职,但摸不透其中玄机又总是被下套。”所有艺术的根源来自对无常的恐惧,艺术品对于生活处于固定韵律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欣赏了,但对于无常即恒常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比不上亲身经历。痛苦,只有遭受毒打才能理解,艺术家的生活包罗万象,他被诱惑并敢于去体验真实、去感知到极限。 歌尔得蒙经历过的一切,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雕塑,最后的艺术品,这全都来自他亲历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件渗透灵魂的事。它们充满神性、让基督教友的灵性得以感动和震慑。但令人感到美妙的,也同样地是被教友毁灭,当它们被陈述为亵渎神灵、恶魔的作品时,作为艺术家的歌尔德蒙,就沦为了亵神者。 毕竟,人生是一场愚人的傻瓜游戏(Narrenspiel)。纳尔齐斯在树下微微一笑地念叨——答应我:你要快乐。

 短评

歌尔德蒙的一生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没人能理解纳尔齐斯。

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以现代理念重新创作的官方精神平行宇宙,中古德国风俗展的几个段落让人很是喜欢,嗑药般朦胧梦幻的狂欢节与大瘟疫场面也深得黑塞老师精髓,就是不知为何让粉丝发出了“若不是中世纪就能好好相爱”的新时代同人感言

12分钟前
  • El Guaje
  • 推荐

修道院内外形成巨大反差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 我用一辈子在感受 用一刻来表达 但真相总是太残酷 我不是不爱你 我是没法爱 答应我 你要快乐 剩下的话语 我去和上帝说

16分钟前
  • Jaldasun
  • 力荐

Julia为Goldmund画的圣母怜子倒是挺符合电影主旨,但是黑塞想表达的绝对不止于此。电影比原著还要gay,可惜无法表现出Narziss和Goldmund之间日月相对海陆两隔互相吸引却渐行渐远的羁绊。

19分钟前
  • pluszero
  • 推荐

和原著完全不对味儿

20分钟前
  • Maple·C
  • 还行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23分钟前
  • 劲歌王子小猫咪
  • 很差

歌尔德蒙……让我今天告诉你吧,我是多么地爱你,你对于我一直有多么宝贵,由于你,我的生活变得多么丰富啊!这在你不会很有意义;你对爱情已司空见惯,已让许多女人宠爱和娇惯过。可对我却不同;我的一生缺乏爱,缺乏这最美好的东西。……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沙漠中的甘泉,荒原里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还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到达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

2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孩子长得太帅了,走哪都被扑倒..

29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影20270:改变原作的时间线,成为了一个雕刻家成长的全新故事,还有耶罗尼米斯·博斯的油画嫁接,在雕刻初现那一刻,艺术来源于生活,甚至想到了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不过电影终究有些流水。纳尔齐斯存在感太弱。

34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黑塞一定是我的灵魂家族,有了你我就还能相信灵魂整合的那一天,相信那丰盛的完美,相信我的纳尔齐斯会遇见我的歌尔德蒙//我的黑塞居然也有被拍成电视剧的一天,天啊。。。兴奋又不敢想象怎样才能表现出黑塞那诗一般的精神追求

37分钟前
  • 漩式焰
  • 力荐

除了对两位演员外形没什么意见,也没啥亮点了,老修士纵火焚烧祭坛像并且行凶害人的情节出离了,即使以同人标准也觉得这样改编太过分了,高大上的纳尔齐斯比沦为歌尔德蒙背景板更糟糕的是,他的爱被狭隘成了禁忌之爱,欲爱不能从而饱受痛苦折磨……纳歌太同人化处理了而且是平庸的同人。

38分钟前
  • Favillae
  • 还行

纪念我久违六个月后重新踏入影院兼人生中第一次参加上影节!歌尔德蒙的悲歌与纳尔齐斯的圣歌,两个属于彼此的纯洁灵魂相互萦绕触动。音效震撼,景色旖旎,今年两度在大银幕看傻宾,小纳尔齐斯水灵帅气,Jannis Niewöhner哥哥贡献大量全裸胴体!!!中年扮相简直酷似湖南哥和维京风的Travis Fimmel!为什么这么多女人都喜欢歌尔德蒙?“青梅竹马”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一开始便满露基情……“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德国男演员三大宝:裸体扮基佬扮纳粹。看到黑死病横行,人们头戴鸟嘴防毒面具那段差点哭出来,太有临场感了。[四星半]

43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Sabin党根本躲不过

46分钟前
  • ONAR
  • 推荐

终于等到了。也许是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放映厅的观众寥寥无几,刚好让我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沉浸。肯定会有吹毛求疵的人或者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影评人对电影的节奏或者情节的处理指指点点。但这并不妨碍我被打动。欣赏这件事本就有主观客观之分。不能说两位主演的表现有多么亮眼,但能够让人相信纳尔其斯与歌尔德蒙真的就是那样地存在过已经足够。为了不让影迷冒新冠的险,Sabin取消了原定3月13日在哈根市的见面会。电视采访中他表示,虽然影片受到疫情冲击,整个剧组两年的努力如此惨淡让他心里流血,但他更担心的是那些受疫情影响的自由职业演员们。他对我说,能够在电影院中欣赏到总部电影,我还是幸运的。语气中的无奈……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才好。

51分钟前
  • 楼少
  • 推荐

黑塞的原著委实很难被影像化,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辩驳,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冗余无味。电影在保留原著整体故事轮廓的同时,以更显性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情节的曲折与悲欢的跌宕,演绎方式也偏于现代化,辅之以契合原著中具有怀乡气息的美丽田园风光与若有若无的同性暧昧情愫,较好糅合了还原原著精神与观赏可看性的诉求。明确时间线,对原著部分细节有过整合与更改,结尾改编是最大败笔。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一流小说往往只能改出三流电影。。。电影完全表现不出黑塞深邃的思想,变成个普通的故事了。

53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较差

基本忠实于原著(虽然纳尔奇斯演员与原著带给我的想象不同,且原著中的哲理很难予以画面的诠释)。纳尔奇斯以皮鞭惩罚自身同性情欲的一幕让我想起《海》。与这一幕画面平行进行的歌尔德蒙与妓女交欢又让我想起《阿里格尔》。两位男主是两个人,也是人的两种矛盾与极限,两种不完整,至高的永恒与丰饶的生命,永远不可能同时抵达。 历经千回百转的歌尔德蒙最终死在了纳尔奇斯怀里。影像化改编有一种模糊了现实与梦幻界限的诗性之美。

57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你的梦中人是少女,我的梦中人是少男。”第一次读完8年后改编成电影,味儿不太正。

59分钟前
  • 负暄
  • 还行

这剧情真是改得放飞自我,连时间线都飞了,飞得连原著里重逢的震撼都飞得烟消云散。编剧和导演楞是把一盘三鲜馅饺子变成了魔鬼辣椒馅饺子,全程辣得人喘不过气儿来……大家还是去看原著吧~

1小时前
  • 索南夏因
  • 还行

“我走遍世界每个角落,经历过许多善恶,看过恐怖与死亡,见到许多美景,在人生的的愚人游戏和死之舞中,遗留下来长久不衰的只有一样东西,艺术品,它们化无常为永恒。”以为是大闷片,没想到意外的好看,削弱原作本身的哲学性,戏剧感也更浓。不过明明是受规训的艺术家血泪成长,却透着一股基味,重在歌尔德蒙,经历一半受难一半自省,与纳尔齐斯开始得潦草,结束也唐突,几段极具德国风情的民间群像和致幻场景不错。

1小时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