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南屏晚钟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导演:相梓

播放地址

 剧照

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 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2:52

详细剧情

  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她的家庭避难所就成了礼教的束缚。

 长篇影评

 1 ) 南屏钟声远,自由未可知

属于我们自己的LGBT电影,整体可以给到八分,为社会意义再加一星,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 先简单说一下技术层面,虽然不是很懂,但是电影的构图、布景和拍摄都算是完整,尤其是母亲出现的压抑不安的镜头,黑色的房间配母亲独自一人和父亲的话外音,简直恰到好处。中间两段开车的镜头,很像狗镇的处理,那种强烈的喜剧感和讽刺一下子就出来了。两场下雨的戏也很好,突如其来的狼狈和失落,是生活的常态。 再来说故事,比起李安导演早年在《喜宴》里对LGBT群体的呈现,那种重视男性和家庭观念的尝试,那种略带隐忍的温柔,南屏晚钟一定是向前一步的,不只关注到了他,也关注到了她,而且更为诚恳地反应了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压迫,那种在不够包容的社会环境里的压抑与自我压抑,与自己的苦苦斗争,所造成的家庭悲剧,令人看完也忍不住背脊发凉。

一、明线,我的父亲是同性恋

母亲把父亲所有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终于有一天踹门撞破了父亲的婚外情,和一个男人。她愤怒羞愧觉得父亲丢人,指责父亲天生有疾病和残疾,一直和父亲关系不好。母亲早年流产,是个儿子,于是觉得父亲为此没有得到传宗接代的机会埋怨他,才会变成同性恋。

她先是嫉妒女儿,之后又要求女儿做粘合剂去使父母关系融洽,之后又指责父亲和同学的关系,让父亲养狗去转移注意力,甚至开始信邪教,只求菩萨慈悲能做法让父亲恢复正常。

乍一看,这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的压迫的女性,做了同妻却还是爱丈夫,苦苦挣扎的故事,她还埋怨女儿不是儿子,没法给自己撑腰,只是一个可怜人的故事,可是进一步呢?

二、暗线,我的母亲是同性恋

结合开头的第二个镜头和结尾的倒数第二个镜头,加上婚礼上那句你俩好好的,我们可以判断其实母亲自己,也是喜欢同性的,只是她所在的社会环境并不准许。

唾沫星子淹死人啊,女人年纪大了不结婚,别人会说你有毛病的。其实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说闲话的旁人,只有邪教的人罢了,其余人也根本不关系母亲的生活。

相较下一辈人两个同结婚的坦诚,上一辈人受到的压抑真是太多了。母亲本人很少受到外界的评价,但与家人的关系总是不够好,为了克制自己,她加入了荡妇羞辱和向男性强权低头的路。

说女儿有恋父情结,因为女儿和老师的关系羞辱她,字里行间提及好友的孩子不结婚是上辈子的业报,荡妇羞辱的霸凌使用地得心应手。女人到了还是要结婚的,我要是生了个男孩也不会这样,要是你哥哥在可以给我撑腰,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不断假想一个男性强权给她安全感,但她随即发现并不存在这样的男性。父亲的懦弱回避和冷漠让她感受到转向男性世界的无用,于是她走向了“宗教”。

三、社会是怎样贬低和排斥性少数的

首先,把他们归为病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疾病,是病本身就和正常再无关系,就被排斥在正常之外。

进一步是道德上的贬低,一定是因为德行有亏,淫邪不堪之人,或是上辈子有什么孽缘,才导致今生的报应。

整体来说,社会对性少数的排斥就是建构一套话语,这套话语被普遍接受的时候,就有压迫人的权力,而一旦接受现代科学的新的建构,将之看做是正常,马上那些污名也就不攻自破,话语的力量很强大。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

家庭不是理所当然的避风港,在本片里,将之看做是遮羞布或许更好,于父亲而言,是传宗接代和做正常人的掩饰,于母亲而言也是同样。若不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家人就是最好的背锅侠,在母亲那里,是父亲让她蒙羞,女儿让她过不了好日子;在父亲那里是,母亲思想不正常,而自己是为了女儿才不离婚;两个人说不上谁更不自私。

尤其是父亲的角色,表面上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实则从来不愿意承担责任,无论是婚姻开始前的坦诚,还是离婚后照顾女儿的压力,美其名曰是为别人好,实际上就是懦弱,比起喜宴里那个什么都明白却包容的父亲,好太多了。

女儿的家庭观念明显会正常很多,尤其是一个外国老公,强调个人的边界和责任,不应该允许母亲伤害自己,不应该过多介入父母的婚姻,告知好友不该为了自己而隐瞒性取向,害别人女孩子一辈子。其实如果带入母亲的角色,很难承认女儿才是正常的,但是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大众的观念在变得更为开放包容,没有对错,只是生在不同年代。

家人之间,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是基础,进一步才能去聊相濡以沫相互关照。

五、女性的生活意义和出路在哪里

离婚对女儿和父亲来说都是值得的选项,为什么对母亲而言如此困难呢?原因就在于没有出路。母亲一辈子给自己的思想贴封条,早就习惯了家庭婚姻这一整套父权制的东西。母亲自己有工作,甚至有钱,却完全没有自我。看到她虔诚地下跪一遍又一遍磕头,指责女儿劝自己离婚时,我有一瞬间明白了这个母亲,她没有自我,她所有的生活信念就是在家庭里争斗,若离婚了,她的整个生活就崩塌了。

这把年纪了,离了家庭怎么过,更不用说还找什么情人了,她逃往强权和宗教,所有这些都是在逃避自由,逃避那改为自己生活负责的自由,这一块她从来没有规划过,难免不知所措。

于是我想,这个社会留给女性足够的去处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一直隐藏的父亲可以心安理得地照顾狗,可以做一个受到同学尊敬的老师,可是母亲什么也没有。

她表现的情绪化,神经质,谨小慎微,阴阳怪气,尖酸刻薄。可这一切之下,她还是给自己规划为照顾孩子和老公饮食起居,给女儿带孩子的传统母亲。如果离婚了要跟着女儿,从来没有享受过,甚至没想过,自我。自我究竟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呢?有和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观念和想象还是把女性固定在传统的角色了,让女性变成没有自我的依附性他者,再进一步嫌弃她没有自我,这一系列的闭环让人窒息。最后一场戏,本来一家人在游乐园翩翩起舞,忽然天下起了大雨,别人都走了,只有母亲自己,独自在雨里。别人都有出路,可以避免镜头前的狼狈,她却还要被放在灯光下审视。

所有心理学的分析呀,停下对女性的标签和敌意吧,解释问题固然重要,给她们指一点可以走出去的方向,不要让她们在辛苦付出和狼狈之后,还有收到怨怼,她们才能有自我。

六、性少数群体的解放

即便是占大多数的异性恋,也存在很多危机和隔阂,就更不用说性少数群体所面对的压力了。我们高喊和盼望一个更好更包容的社会,但要是没有行动,要是这些提倡改变的内容只是女性和性少数圈子的自娱自乐,那确实,相思有什么用。

 2 ) 柏林电影节观后感

热烈庆祝该片喜提69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之评审团奖 (意思是全部同性影片第二名)具体解释请看大家的回复。

作为导演处女作,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肯定了。因为柏林电影节一向有关怀弱势群体偏好,所以同性题材的佳作不少。导演能把特中国的一个故事和文化内涵,表达的老外都能看明白(我旁边一老一少在看剧的时候好多次发出叹息和共鸣),从小处着手,又抽离出来表达了对人性共性的关怀,可大可小,可上可下,是非常精彩的!

(柏林电影节的票是真的好难抢啊!!!)

很幸运,刷了几天之后,我刷到这部影片的票。去之前只是大概在网上搜了一下简介,只知道是同妻,对导演和演员完全不了解,就这么冒蒙去了。到了才知道居然是首映,而且导演就坐我前排!!!!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影片本身才是最棒的!

根据柏林电影节一贯的调调,看影片以前我的预期就是那种沉重的无奈,黑色的痛苦,让人窒息的抑郁等等,但是影片展现的东西更多元。与其说同妻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个trigger或者视角。歇斯底里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婚姻,沉默无奈的父亲,还有在家庭冷热暴力的折磨中长大的孩子,这哪里只是同妻的家庭,这是这个社会千千万万个悲剧家庭的缩影。只不过在这个家庭里,起因刚好是父亲的性向问题而已,没有这个起因,那千千万万个家庭也有别的原因陷入同样无边的痛苦和折磨。所以这部电影涵盖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性向问题,夫妻关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尊重信任和理解还有伤害,以及90年代末到现在的大的社会环境的等等。这么多复杂的内容放到107分钟里面讲述,导演的功底很厉害!

导演的剪辑很有意思。导演喜欢用定镜头和长镜头,这更能表达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和演员细腻的情感。但是这很考验演员的演技,甚至是背景群演的演技和导演的构图以及对全场的把握。电影里看到的一些细节,比如反复出现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的部分,让我想到李安的喜宴和推手。电影放映完毕观众访谈环节,导演也说李安导演是她最喜欢的导演,这部片子也有受他的作品启发的部分。

几场话剧场景虽然有点突然,但是没有让我以为沉浸在悲伤地心境里面,有点魔幻的色彩,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资金紧张的缘故。

差点忘了,导演展现了对取缔邪教的坚决支持,也用她的视角跟外国观众解释了邪教在中国的危害和手段。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本片还是坚定的政治正确哈!希望看着这上面,国内能允许上映啊!

当然,有瑕疵的部分,比如剧中会突然出现配音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后期制作的问题;还有妈妈年轻时候的两个女演员有点过于青涩。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一个感动人也发人深省的好电影。电影和导演一样都很有性格!希望能有更多人的看到这部佳作!

下面放几张照片:

等着这部影片首映,排队进场的观众

进场后每个观众会收到一个打分卡,这是正面,

这是被面。1是最高分,10是最低分。如果想参加抽奖,就在下面写自己名字和地址,不想参加就不用填。

开始前导演上台向观众致敬

放映结束,剧组主创人员上台回答观众问题,从左到右,主持人,导演,女主,制片人(导演老公)观众掌声很持久!说明了对这个创作的认可

电影放映后,就填写投票卡,并且放到外面的投票箱里,我大概看了一下,大家普遍反应很好

影片结束,访谈完毕已经深夜了。这是影院楼下。

 3 ) 再见!爱人,妻子,母亲。

原创:修修(首发于公众号:杰克的仙女岛)

电影里,父亲黄涛深柜骗婚出轨为女儿不离婚,实际不愿面对社会压力逃避真实的自己。母亲李久梅身为同妻心有不甘误信cult只为治好丈夫同性恋的病,而青葱岁月时她心里也有过真心相爱的女人。女儿黄筱萸海归跨国结婚怀孕归来只为劝父母离婚,虽然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但是仍然无法逃离父母对于她的影响,当她面对千疮百孔的家庭,她很难不责怪自己。

影评里面许多影评打低分,质问为何女主角不和外国老公逃离出来,为何还非要去面对家庭里那些无解的问题?但现实是社会里很多很多LGBT人士,已经如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深陷泥沼。大部分人难以脱离充满被催婚,社会压力,流言蜚语,父母期望,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的生活。

看完《再见,南屏晚钟》,我好感动,之前给过一部美国同志片打一星,写了这样的影评:大陆能出一部同志片就谢天谢地,而美国真的啥烂剧本都可以拍,虽然被这部电影气到,但是有点点羡慕这种无脑同志片都可以被拍出来。

《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好作品,是的,资金不足导致电影有些许粗糙的地方,但是我也不是啥专业的电影人,我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这一部实在让我动容。从外来看,这部电影是女导演相梓的处女作,而107分钟的时长里,加入同妻,女同性恋,中年深柜骗婚男同性恋,母女关系,cult等元素却不显得拥挤,我看得直呼过瘾。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下拍出这样一部从人物性格,到剧情都不失真的电影实属难得,看背景前期投资不足,但是导演四两拨千斤,许多镜头场景用巧劲儿拍出了质感,佩服导演。

从内来看,影片中令人崩溃的亲子关系,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夫妻相互怨恨纠缠不清,母女相互责怪难舍难分,爱与恨的转变就在一瞬间。即使没有酷儿身份的观众,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本质——痛苦源于本身。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循环往复,所以筱萸渴望父亲真实的关爱,而不是一昧的欺骗与隐忍。从小时便渴望母亲放下得到解脱,却屡次三番遭到母亲的伤害。她想要解决问题,为了年少时痛苦的自己,为了肚子里的孩子,为了和老公开启新生,可是问题却一环扣一环,循环往复的痛苦让她身陷其中难以自拔。外国丈夫能理解她吗?其实相当难,丈夫代表了脱离在外,不被家庭所限制的一个形象,他最重要的一句台词就是:你不应该让你的母亲这样伤害你——可是筱萸无法脱离,她尝试去面对家庭真实的问题却遭受到更大的痛苦,最后仅剩下无奈,在大雨中乘坐纸飞机,远离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她的原生家庭。

影片结尾响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李久梅直面她的众多身份,作为爱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与众人齐舞,然后下起了一场大雨,爱人屈于社会压力同她一样嫁作他人妻,丈夫也许选择了面对真实的自己与他的爱人走到了一起(私心希望最后学长和他也在共舞),女儿和她相互拉扯不肯放手,但当大雨来临时,她依然乘坐那架飞机,远走高飞。曲终人散,她苦苦维系的家庭只剩下她一个人,全身湿透,继续等待着,等着等着,她关掉了灯。结尾的共舞实在戳中我的泪点,令人动容。共舞时舍不得放手,想要抓住与舞伴相交融的某一瞬间,心中却暗自期冀着永远。

看完这部电影,看其他影评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恐惧十分真实,但是站在李久梅的角度,她只是苦苦在维系整个家庭,坚守在她所有身份上面,作出了在其社会环境下十分真实的抉择。她求女儿不要毁了她的唯一信仰,否则她会疯掉。却在前往冰城(影片中cult头子所在地)的途中,向观众揭露了她曾在年轻时迫于社会压力选择与同性爱人分手,并走进正常的婚姻。她最后还在欺骗自己了吗?她放下了吗?导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答案,但在我看来,社会中,咱身边都有这么一位坚韧的女性,她们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像李久梅一样站在众多角色的立场上苦苦维系着一整个家庭。女性总是更坚韧的,而当一个女性放下众多身份和被贴上的标签,她是谁?我希望抛开所有身份后的李久梅也许做出了一个选择,选择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是谁。

父亲与其情人的角色也没有脸谱化,被沦为工具人,也许在许多观众的心里,只认为父亲的情人是破坏家庭的小三,父亲是骗婚同性恋恶心至极,在心里对他和父亲这个角色只有厌恶之情。我理解,但是父亲的情人对筱萸说他等她父亲离婚等了两年,筱萸对学长(父亲的情人)说,你是我父亲的爱人,又……更像他的儿子,他把他知道的都教给了你。而我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教诲,却没有机会。父亲的角色一下子立体了起来。既点明了父亲黄涛和其情人之间的爱,只不过学长爱错了人等错了人,黄涛也不应该骗婚,又点明了筱萸对于父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以及父亲的角色在她和母亲的生活里有多么缺失。而中国大陆大环境下,即使不是骗婚的同性恋,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父亲一角的缺失也相当严重,在此就不赘述了。再看整部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沉默寡言,对于真实问题的隐忍不发和忽视,以及满口谎言,实在符合咱们父母一代中大多男性的性格,女性角色的控制欲,细致入微,委曲求全,偏执寻找出路却深陷泥沼又符合大多女性。黄涛和李久梅的角色代表了多少同妻家庭悲剧的缩影。

筱萸在电影最后洞悉到母亲和同性爱人的过去,她想要伸出的那只手却遭到忽视,接着又慢慢收回。就像我们总是舍不得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却无法解决从原生家庭那里所遭受的创伤。放不下父母的爱,但是同样也放不下父母带来的恨。这一切大概就是无解的。

这部电影,我打了五颗星,就像我之前说的,虽然看过好多同志烂电影,但是想看一部大陆本土同志电影却难上加难。《再见,南屏晚钟》就是我期待看到的大陆同志电影,没有失真的剧情,让人能够产生共鸣,反映社会现象,导演审美,演员演技全在线。这部电影拿下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但是在国内却完全遇冷,甚至在LGBT群体里都无法与同年中国台湾地区上映的《谁先爱上他的》掀起的热度相比拟。同样的同妻题材,同样的女导演作品,我就不在此赘述谁比谁好了,在我心里,以华人为主角的同志电影越多越好。仅仅以难产程度这部电影的诞生实在难得,作为自来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部电影,多多支持中国大陆的本土LGBT电影。

2020年的冬天很冷,来年也许不够明朗,中国大陆酷儿电影的未来依然困顿,但我们仍不要忘了起舞,在心中期冀永恒春天的到来。

 4 ) 看完说点浅显易懂的话

首先,原来妈妈是深柜,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总是妈妈在作妖,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走上了她认为对的路,而你为什么就不能放弃。中国千千万万人儿的想法,这算是一种报复吧。但最痛苦的不还是孩子么,孩子有什么错,全片最通透的人,最隐忍的都是女儿,不要为别人活,既然俩个人在一起不开心,为什么不离婚,孩子不需要你因为她而保持这种没价值的婚姻。 再者,一开始觉得女儿的确有点偏袒爸爸,但是后面我才明白,爸爸原来都知道,母亲也是同,所以才选择的结婚吧。整个电影每次吃饭那种紧张氛围,母亲信佛跟女儿各种叨叨,我都很想笑,整个电影好像都没有特写的镜头,都是长镜头,或是怼到身上拍,就各种看不清脸,但是就这种拍摄手法我觉得跟这部电影竟然很符合。 最后,为什么国内就不能上映呢?我们国家的同妻都出现了多少了,这种隐瞒别人,把自己的幸福强加在别人身上真的是对的么?真的是道德的么?等着我的国家变好吧!!

 5 )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同妻”电影,却看不到

原创: 再见面条(首发于“不散”)

本文后半部分附上不散跟这位帅气美丽的女主专访

在刚过去不久的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可谓是大放异彩。王全安的《恐龙蛋》和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恐龙蛋》是蒙古电影)。

其中《地久天长》还包揽了影帝、影后两项大奖。这是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四次同一部电影摘得影帝影后,也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创造历史。

《地久天长》影后咏梅 & 影帝王景春

除了在主竞赛单元大放异彩之外,还有一部华语片也进入了竞赛单元、并拿下了泰迪熊奖评审团奖——相梓导演、南吉主演的《再见南屏晚钟》。电影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

《再见南屏晚钟》海报

《再见南屏晚钟》入围的是仅次于主竞赛单元的全景单元,并且最后也拿到了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这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所有单元中LGBT题材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和周美玲执导的《刺青》曾分别在1998年和2007年获得泰迪熊奖最佳影片。

关锦鹏导演《愈快乐愈堕落》(1998)

周美玲导演的《刺青》(2007)

虽然这部电影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拿到大奖的《地久天长》高,也不如同样入围全景单元的娄烨导演话题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高,但它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它的题材和话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电影讲述了无法沟通的两代人的故事,南吉饰演的黄筱萸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她带着欧洲丈夫回到家中。

《再见南屏晚钟》女儿黄筱萸(右)和男友(左)、母亲(中)共进晚餐

黄筱萸的父亲是一名同性恋,在电影中多数是缺席的状态,而她的母亲李久梅(娜仁花 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爱母亲。

李久梅对自己的女儿进行荡妇羞辱,试图治好丈夫的同性恋,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在生黄筱萸之前因流产而失去的那个儿子。后来她还加入了邪教,尽管黄筱萸百般劝阻甚至报警,但她依旧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金钱投入了这个邪教组织。

电影在柏林展映后收获了很多赞誉。BFI称其“令人印象深刻,描绘了一幅痛苦但真诚的家庭图景”。

Cineuropa评价其:“只用了18天拍摄,《再见南屏晚钟》的完成度很不错,漂亮的摄影和表演…就像米罗的那副画一样,它既轻松又黑暗,有时甚至有一点超现实主义。它也很有趣,悲伤,喧闹,温柔,发人深省。

影片的英文片名 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取自画家米罗的同名画

和大部分独立制作的电影一样,粗糙的布景和后期音效都在暗示《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在拍摄初期,电影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导演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导演的剧本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

同时在制作团队上,电影也保持了最简化,制片人之一是导演的丈夫José Val Bal,同时他也是摄影师

《再见南屏晚钟》导演相梓和女主南吉(左)、丈夫兼摄影师(右)

也许是因为成本有限,没办法在硬件设施上做到最好,所以电影在剧本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导演在采访中说:“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剧本:“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

电影横穿八十、九十和现代三个年代,在对三个时代的处理上,导演全面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互文手法,让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互相照应。

在剪辑上,导演采用了非线性叙事,让三个时代穿插在整个故事之中,在增加可看性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过去的对照。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并没有因为低成本带来的粗糙质感而显得逊色一分。女主角南吉的表现非常出彩,“南吉的出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演员的魅力”、“她的表演是如此出色,平静而有力量”。

黄筱萸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一位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女性,南吉很符合角色的气质,在选角阶段,导演相梓就非常认同南吉,“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再见南屏晚钟》女主南吉

在采访中,南吉也谈到了她为了塑造好黄筱萸这个角色所做的努力。因为电影中黄筱萸怀有身孕,所以在看完剧本之后,南吉就开始绑着肚子,体验孕妇的感觉。

无论是在家里喝茶穿鞋,还是外出开车喝咖啡,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孕妇。甚至在片场拍摄的18天中,她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的,“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南吉说。

从剧情和题材上看,《再见南屏晚钟》的确很耸动,同妻、邪教,还有千疮百孔的家庭关系。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因此显得苦大仇深,导演反而选择了一种轻盈且疏离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无比狗血的家庭生活

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从黄筱萸的视角出发的,而黄筱萸的视角是抽离的。“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南吉在采访中谈到黄筱萸最吸引她的地方时说道。

妈妈认为爸爸的病需要治疗,但这不怪他,只怪奶奶生他如此

导演运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景别的选取上也偏爱大景别,这是古代绘画带给她的影响。过多的大景别不容易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共情,这正是导演想要的效果,“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景,虽然略显粗糙,但的确达到了导演希望产生间离效果的目的。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自然且克制。尽管这个狗血的故事给了演员很正当的理由去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但是南吉的表演不会让人感到过火,而是恰到好处,既符合黄筱萸疏离的态度,也非常的自然。

事实上,导演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剪掉了一些南吉的哭戏(比如电影开场生产戏的哭戏就被剪掉了)。

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尽管肉眼可见的做工粗糙,尽管还有一些的不足,但《再见南屏晚钟》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无论从那种维度来说,它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关注到了同妻和邪教的问题,导演在微博上写道,“拍摄电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推动社会进步,希望大环境更加宽容。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

导演也说到:“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而在柏林领奖的时候,导演直接修改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一段词:

难道酷儿(Queer)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尽管电影中的种种问题看似是无解的,主角一家也看似生活在巴别塔中,但是在采访中,导演还是流露出了些许乐观的态度

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导演在采访中说到。

《再见南屏晚钟》在柏林获奖归来之后,将会在3月底开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在此之前,我们和导演相梓女主角南吉聊了聊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故事。

《再见南屏晚钟》跟《谁先爱上他的》有着哪些不同? ”同妻题材“的影片在中国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电影能否过审?能否在国内上映? 我们要多久才能看到这部片子…

跟着不散走进导演和女主的专访吧——

导演相梓 不散专访

不散:恭喜电影在柏林拿奖!你领奖的时候,说了一段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台词,是把原著里“Jew”换成了“queer”吗?

相梓:感谢!得奖确实是意外之喜,典礼开始前我已经喝多了,没有做什么准备,于是就改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作为获奖感言。他用的是犹太人,我改的是酷儿。

不散:去年台湾有一部很火的讲述同妻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不知道你怎么评价那部电影?

相梓:《谁先爱上他的》我看过片花,暂时还没看过全片,没看过全片不敢妄下评论。

《谁先爱上他的》男主邱泽

不散:为什么选择南吉饰演女儿这个角色?一开始是怎么找到她的?

相梓:当时是南吉看到组讯之后直接来见组的。选择她是因为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不散:这是一个成本很低的电影,一些评论也谈到了低成本对于电影完成度的影响,如果预算充足的话,有没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相梓:预算充足的话,美术和声音会上一个台阶。

不散:影片的英文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有什么寓意吗?

相梓: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源于米罗的一幅画,中文可以叫《犬吠月》。寓意就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不散:听说你有文学创作经历,文学创作经历对这次的剧本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相梓:文学创作其实不一定发表出来让别人知道,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自我训练,它不仅对剧本写作有帮助,而且也让人耐得住寂寞。此次剧作运用了了古诗词中的互文写作技法。

制作过程中在音效、画面等方面,在80年代、90年代、现代三条线上,全面运用了互文手法。使许多细节枝蔓相连,互有照应。只是,这很难通过一次观影看出来,因为这些细节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体会到的。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不散:电影其实涉及了很多主题,包括同妻、邪教、以及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而片长又只有107分钟,作为处女作,想讲的会不会有点多了?

相梓:我并不认为“主题”很多。我认为它们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

随便讲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中有病人长期卧床服药,恰好他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十分叛逆。他的妻子为了给他治病加入传销贩卖高价保健品。我们并不能说它是太多主题。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只有一个“主题”。

不散:很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有最强烈的个人表达,你也是这样吗?

相梓:我觉得一个导演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是拍不出好东西的。

不散:电影的题材其实很大胆,拍摄的时候会担心过不了审吗?

相梓:我不担心。我觉得社会在进步。广电部门的领导眼睛是雪亮的,头脑是清醒的。在伟大的时代,就应该有更多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出来才对。所有人噤若寒蝉,那就不对了。

不散:我看预告片里有一段舞台剧式的场景,这样做是因为成本限制原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表达?

相梓:舞台剧的形式其实是为了打破节奏,不让人沉浸于故事,不要长久地自我投射到人物中去。想要把观众拉出来,让他们去思考。而且不用舞台化去打断,就太压抑了,我不喜欢太苦大仇深的调调。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但我不想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表现,我把这部片子当我的最后一部片子来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给自己设限。

不散:看介绍感觉女主角和你还挺像的,电影中有哪些是亲身经历改编的?有哪些是虚构的?

相梓:也有相同,也有不同。我的跨国婚姻,母亲信奉变种女德邪教,母女关系不融洽等都是比较像的。但是女主角和我还是不同的。我还是满喜欢开玩笑的,也经常自嘲。

不散:可以谈谈中国古代绘画对你创作这部电影的影响吗?

相梓:中国古代绘画对我影响很大。我非常喜欢《韩熙载夜宴图》《洛洛神赋图》等古画。90年代黄家客厅也特意悬挂了《照夜白》。对摄影风格有影响,大景别,固定机位长镜头,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照夜白》也是一个小细节,有隐喻。

《韩熙载夜宴图》

不散:你知道电影节特供片这种说法吗?以前贾樟柯的电影就被一些人诟病为电影节特供片,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相梓:我个人以为每个导演拍摄电影都是希望受众越多越好。特供片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我是没有那个本事去揣测“也不知道今年是谁的”评审团的喜好,我要有这个本事我一定这么去做。不但要运用到拍片子上,还要去预测体育彩票的号码,万一中奖了,就不用费劲拉投资了。

不散:看你说接下来会继续拍“跨文化三部曲”,为什么会对跨文化这个题材这么感兴趣?可以简单介绍下接下来的作品吗?

相梓:我本人对不同文化的交融体会更多吧,拍摄离自己生活近的东西,才能意切情真。接下来会拍摄一个经历多次失败婚姻依然勇敢追爱的中年男子的故事。

女主角南吉(饰 黄筱萸)不散专访

不散:这是您第一次主演的电影,就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并且拿到了泰迪熊奖评委会特别奖,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下的吗?

南吉:其实我并没有太意外的感觉。接到这个电影剧本,我就知道它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品,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之中。但当然作为演员,毕竟是我大银幕的处女作,我还是很高兴的。

不散:但是这次电影可能就没办法大规模上映,会觉得有遗憾吗?

南吉:没有一点遗憾,作为演员我最享受的是那个过程,我已经全身心的把角色塑造好了。作品也有自己的宿命,它最后怎么样,顺其自然比较好。

不散:为什么会接拍《再见南屏晚钟》?和你以前的作品风格都不太一样。

南吉:因为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她太复杂了,又沉痛又超脱。我觉得那个角色好像离我特别远,但是我又可以和她感同身受。所以就是这个原因吧,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让自己感同身受的角色,一定要去争取。

不散:你觉得这个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儿?

南吉:她从小的经历。她不是普通的女孩子,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她很独特,这个有点像我,我从小也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我自己的生活。

不散:但是这个角色她是一个怀孕的母亲,拍摄前有为角色做过什么准备吗?

南吉:我看完剧本就绑了肚子。那时候也没确定导演要用我,我连导演都没见过。但是不管接不接得到这个角色,我都要体验一下。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出去喝咖啡、穿鞋、开车,全绑着肚子,因为你有没肚子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别人对你的眼光和谦让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要体验一下孕妇的感觉,把自己当成角色。

不散:导演在电影中用了很多的固定长镜头,这种镜头会不会对表演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点?

南吉:其实我第一次跟导演她们开完剧本创作会,她说会用这种镜头时,我特别兴奋。电影本身要的表演是比较自然的,固定镜头对演员来说是特别好的锻炼,需要一气呵成,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戏、所有的点,都是一口气完成的。我经常拍电视剧,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它会切、跳。可以遇到一个电影,一口气完成一场戏,我自己的创作感受特别好,所以我觉得不算是挑战,算是一种享受。

不散:那你在现场是一直沉浸在角色中还是会抽离出来?

南吉:我们一共拍了18天,那18天我基本上是在角色里的。我跟我家人也有打好招呼,不过多的电话聊天,跟我身边比较亲密的人也说不要过多的介入。我想全身心的把这个时间和感情给这个角色,因为她毕竟在你的生命里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

不散:导演在现场是什么风格?会指导得比较多还是你自由发挥得比较多?

南吉:没有,导演她特别尊重演员,她很懂演员,知道怎么样调动演员。她一旦选中一个演员,肯定是这个演员很符合人物,她一定是信任你的。她一旦信任你之后,剩下就交给演员去创作。除非她有特殊想要的点,可能会说一下。除此之外基本就是我们自己完成。很少有这样的导演,她的心跟演员的心是同步的。你在狂喜的时候她也在狂喜,你悲伤的时候她也在悲伤,会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

不散:所以你在现场是属于那种自由发挥比较多的。

南吉:对,因为电影你没办法去过度的设计。基本上走完调度之后,剩下是随机性的,当然会有理性在控制人物,但剩下的全都是随机性的。

不散:那平常拍摄的时候,你是会那种会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的演员,还是会提出一些自己对角色的看法?

南吉:我会在接到剧本和角色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想法跟导演进行一次深度的沟通,但一旦开始了,到了片场,我会听导演的。在接到角色的时候,我基本上会有很多条建议,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会把这些工作做在前面,不会在现场跟导演争,也不会固执己见,因为我觉得到了现场就应该听导演的。

不散:你是如何看待电影中涉及的包括同妻和邪教的问题?

南吉:其实关于同妻这个词,我不太了解,同妻是什么意思?

不散:就是同性恋的妻子。

南吉: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所以我不把同妻放大,我觉得我们电影里想表达的也不是这个,其实我们只是把剧情聚焦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去大胆追求、勇敢的喜欢自己另一半的这种权利,所以同妻这块儿,我们不应该对于他们有太多的歧视和分门别类。

关于邪教,我觉得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存在不同教派,一个教派它只要能带给你的是好的,那它可能就是治愈性的教派。但如果它确实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家庭,像我们电影里这样是真的邪教,我还是希望这些组织可以去自省一下,还是要有一些因果的危机感,你害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你能不能接受得了最后这个果。邪教每个人提起来都还是挺痛恨的。

不散:电影中关于母女关系的表达,也是一个重点,而且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南吉:关于黄筱萸(女主角)对她的母亲,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恨。家族、亲情这种关系是你不能选的,是注定的。好也好,坏也好,其实黄筱萸很有智慧,她从小就是接受的状态,所以她没有太痛苦。

在戏里面当然有争吵、有感情的纠葛,因为黄筱萸其实还是想要保护自己,她敏感脆弱,承受不了生命带给她这么多不同寻常的东西,她为了保护自己,用一个疏离的视角去看待家庭,但更多还是接受和爱。

不散:那你觉得她自己也怀孕之后会对母亲的看法有改变吗?

南吉: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在孕育,也在接受,她的孩子将来也要接受她和姥姥。通过孕育,我相信导演想阐述的东西特别多。电影原本的剧本里有很多哭戏,包括生产(那场戏),(孩子)一生出来,我有一滴眼泪流下来,但这些镜头被剪掉了,导演觉得演员和创作团队不要太满,把所有的情绪给到头,在关键的时刻收住,观众会更难过。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不散:这次导演是处女作,拍之前会有担心吗?

南吉:没有,因为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我当时还给她写了一封信,因为太激动了,还很焦灼,一边痛苦一边欢喜的那种焦灼。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我们才见了面,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她在专业上的能力。

不散:这部电影拍了18天,我了解到成本好像也不是很高,拍摄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南吉:我觉得拍摄成本上的困难,对于演员来说可能就是片酬。但艺术是无价的。我没办法用低片酬去跟电影带给我的东西做比较,这样对它不公平。我觉得作为电影的一份子,你既然进入了这个团队,那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共同承担它的好与坏。片酬低是我承担的一部分,它带来的荣誉也是我享受的一部分,我会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拍摄上的成本问题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利,反而是剧本写得很难,所以在创作上演员是有难度的。

不散:对剧本的挑选有什么标准码?

南吉:每个阶段不一样。刚开始我可能会挑自己能够理解的,和我很像的角色。从今年开始我希望我自己的角色不再重复,我希望我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只有变化才有挑战,才会进步。

不散:看你在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推荐一些电影,包括《江湖儿女》、《燃烧》之类的,最近有什么想要推荐的电影吗?

南吉: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寻找小糖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昨天晚上我又重温了一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带给我的共鸣特别多。

不散:你的电视剧作品《老中医》也在央视播出了,这次饰演的角色是昆曲名伶,是不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南吉:毛卫宁导演太大胆了,因为我是一个北方女孩,又是蒙古族。昆曲名伶这种角色,要不就是找一个这种类型的姑娘,要不然演员就得拼命去塑造。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因为不光是戏里的那一点唱段,而是你生活中的行止坐卧都要有那个人物的属性。接到这个角色之后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大概有小半年时间,我生活中洗脸、叠衣服,都是那个状态。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所以那个角色也是下了一些功夫,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肯定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很差。

不散:看过一些相关报道,你为了这个名伶角色也提前学习了昆曲。

南吉:对对对,前前后后也学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这个戏里面还有弹古琴,我以前会古琴,但这个戏里要弹奏《秋风词》,我在上海找了古琴老师,大概上了20节课,专门练习这一首曲子。因为古琴讲究人琴合一,稍微有一点闪神或者失误的话,出来的感觉就不对。还有就是大量的英文,我这个角色在戏里会英文,有涉及大量的中医和西医的术语,我也有积极的准备。

不散:《再见南屏晚钟》柏林获奖,《老中医》播出收获了好口碑和高收视率,可以说2019年是丰收的一年,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南吉:当然高兴是肯定的,但是说真心话,我刚才在来之前还在健身、练琴,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每一天都是往常的样子。只是可能我现在比原来更加认真了,双倍认真。因为原来你可能更多的陶醉在自己的创作里,现在有人关注你了,你的责任和使命感可能更大,付出的和经历的孤独感可能更多。

不散: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南吉:其实没有特别的规划,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我遇到的每个角色我想都是我该遇到的,所以我都会很珍惜,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还是话剧。再加上我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规划也是一种束缚,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再见南屏晚钟》女主南吉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这是不散的第855期原创文章,感谢关注

不散·公众号(busan-movie

 6 ) 今年最重要的国产LGBT电影,瑕不掩瑜

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

作者|晚不安

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

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抱着烂片的期待去,带着佳片的欣喜回来。导演的田调做得是一等一的!

9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Berlinale2019#三星半的片子,多给半星鼓励,在显而易见的预算受限、演职人员受限的情况下完成度很高,可以感受到电影避免刻意、但还是无意中全程以女儿的视角注视着父母,这注视中充满了怜悯、同情、一些时刻的共情和压制着不要外扬的不齿与埋怨。影片开场前制片人老公夸赞导演老婆的那段真是有意思,讲了不少如何层层过审的细节,在这位西方人眼里他的中国老婆能play with it实在是有智慧极了。其实中国导演们都该做做这种交流,趣事肯定一抓一大把。

14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按理说这样反鞋觉,普及基础性别常识的电影应该在国内被民政局和宗教司大力推广才对,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这片子若送审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地久天长一样有着横跨近三十年家庭史,但只能以一种极为节俭的剪影碎片及舞台实验来粘合。当代中高产妇女思想生活全面被伪劣Cult变种仁波切接管,警察局说管不了,那电影局来支支招?

1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拍得很写实、很工整,却也有抽象的段落,过去、现在没有刻意进行区分,却一目了然,台词生活化,行为常人化,是喜欢的类型,拍家庭、拍日常、拍父母,还是女导演最擅长呢!在这个语境下,还能完成对国产LGBT家庭的素描和思考,且不带猎奇色彩,在既定框架内完成无解的探索,自带压抑和捆绑色彩,呈现多数家庭的妥协与窒息的现状,重要的是由一个女导演来完成这样一个沉重的命题,难得了。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好在表达自由,毕竟没有限制之后可以不管不顾。涉及的很多话题都是当下影视作品不能提而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不过表达还是太设计了,大家都说这片很舞台。其实除了调度与场景之外。角色把所有观点,想法都以台词的形式说出来,也是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家人竟然在看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有点亲切。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同志电影,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深柜家庭的真实风貌,所有的吵架撕逼都耳濡目染。导演擅长使用蒙太奇,用极少的经费拍出了创意的画面。中国文化讲究委曲成全,却没想过如何化解隐忍带来的怨毒,求不得而戾气生,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太多桎梏......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中国同妻+鞋叫题材,女导演相梓有栗宪庭和NYFA学习背景,思维独立偏西化,本人很风趣。她说是这样备案的:现在剧本审查只需要交个提纲,所以我就写本片讲述了我父亲的情人...,审查员自然以为情人是女的,所以就过啦!她知道在国内不可能找到投资,也肯定过不了审。“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电影有《喜宴》式中西结合视角,情节略似《谁先爱上他的》,也是母女从头吵到尾气到冒烟,但同时又充满怪趣的笑点,尤其那个全程懵逼的外国老公。能看出成本确实很低,导致镜头调度较单一、个别段落微闷、结尾也仓促,但戏剧设计很有张力,能看出这位青年导演的潜力。尤其要为题材点赞,爱最大!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各方面都挺狠的,我妈如果每天电影里这状态我二十岁前可能自杀了。

35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又一版柔情史。同妻+母亲+中国家长+老法师洗脑中老年的多重身份角色,压制出来一个活生生,“我为什么生下你”的自私怪物。可怜又可恨。对于这种家庭,真的远离就是,不过拍得还是有点硬,以及加入lesbian角色,是否真的有助于微整母亲这个角色呢?选择舞台剧之类的手法,更像成本限制,毕竟场景一眼可见的少,很像剧场版的「日常对话」。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原以为探讨的是在特殊时代下禁忌之恋的家庭伦理剧,结果却是对邪教鞭笞的封建保守,且着笔墨太多,喧宾夺主了,甚至影片最后还强扭了妈妈的性向。而且外国女婿也没有发挥文化冲突应有的功能,沦为摆设。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她知晓她被她爱过,她不容许他被他爱过,尽管那些爱都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其实也是一种玫瑰花蕾叙事了,只是同窗之爱这一条线处理得太生硬。结尾的圆舞曲像是对开场的《南屏晚钟》作一场告别,学生时代曾经拥有的秘而不宣的柔情时刻,凝固成琥珀(所有温暖的影像质感都给了这一段回忆)藏进心里似乎已经足够,余下的人生便任由一种对于安全感的幻想将自己推向并不快乐的轨迹。对我来说这完全不是一部有野心的社会问题电影,代际冲突、婚恋观差异甚至同妻都并非焦点,它终究还是在讲述最隐秘复杂的私人情感,一个女人在年轻时做出了选择,花上一辈子时间说服自己,然而这却是一场自我和解无望的精神折磨,无法停止的自我厌恶、施虐受虐、歇斯底里,都源于那个不能被纠正的错误。

48分钟前
  • 麻友安
  • 还行

粗糙的部分简直好笑,小演员念台词感觉像朗读课文;但是有的地方又很生猛大胆,让我深深地坚信这位母亲并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literally有病。按理说有病看病啊,但是往大了一想,整个体制社会习俗都是病态的,你让个体受害者找谁去医啊。fine,勇气可嘉,但执行还是太简陋,实验的舞台段落并没有给影片加分,父亲和外国女婿的戏份可以再饱满一点,母亲的les线也值得商榷。目前这种处理戏与戏之间全是断裂的,不够连贯。觉得整体有点贪多了,两星半,手松一点吧。

5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56分钟前
  • 别涣
  • 推荐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

58分钟前
  • 突然一朵大荷花
  • 还行

故事和电影名字的气质非常相符,某种属于咱们中国的气质。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但是没钱憋倒英雄汉,导演在几个大场景了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出场方式,角色们坐在椅子上进行戏剧表演,先不考虑这种形式是否有消解电影主题的意思,至少让我觉得在形式感上做得有新意。电影关注同妻题材,更生动展现出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某个侧面,台词对白写得实在棒,被cult洗脑的母亲角色尤其突出,娜仁花老师是位好演员。3.5

1小时前
  • 南悠一
  • 还行

把话剧那套技法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真的不太灵,不仅仅是构图、空间、表演呈现出闭塞的舞台感,而是在文本层面就已经切换至“我大声说、你认真听”的直白输出模式。若真的对话剧有执念,真应该看看《狗镇》是怎么拍的。母亲的人物小传写得过于彻底以至于赤裸,父亲的人物小传则走向另一极端,敷衍以至于完全符号化。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