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洛拉与儿子

剧情片美国2023

主演:伊芙·休森,奥伦·金兰,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杰克·莱诺,艾米·胡伯曼,基思·麦克利恩,艾斯琳·麦古金,Margarita Murphy,玛塞拉·普伦基特,保罗·雷德,凯莉·桑顿,索菲·瓦瓦塞尔,唐·威彻利

导演:约翰·卡尼

 剧照

芙洛拉与儿子 剧照 NO.1芙洛拉与儿子 剧照 NO.2芙洛拉与儿子 剧照 NO.3芙洛拉与儿子 剧照 NO.4芙洛拉与儿子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11-17 00:38

详细剧情

  弗洛拉(伊芙·休森 Eve Hewson 饰)是一位住在都柏林的年轻母亲,很久以前就失去了抱负,在努力抚养儿子麦克斯(奥伦·金兰 Orén Kinlan 饰)的同时,她要兼顾一份维持生计的托儿工作,并与不友善的前任进行令人忧虑的共同抚养孩子的安排。 母子俩关系紧张,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挣扎,弗洛拉伪装成自私之人来寻求自主和自爱,麦克斯渴望独立和自我表达 ,走上了犯罪之路,成为一个小偷。 警察鼓励弗洛拉为麦克斯寻找一门爱好,弗洛拉送给儿子一把被丢弃的二手吉他作为生日礼物,但被后者拒绝,她决定自己通过Zoom向一位热爱音乐的老师学习。在母子两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麦克斯自己的音乐天赋显露出来,音乐将让生活重新充满活力,唤醒沉睡已久的梦想,并让孤立环境成长的人建立新的联系。

 长篇影评

 1 ) 银幕上的粉色:情欲的和剔除情欲的

今年或许是粉色回潮。除了以粉色作为代表色的《芭比》,《不要见怪》中的詹妮弗·劳伦斯也一袭标志性的粉色紧身裙宣告了自己激进的性姿态。此外,更有趣的是,两部主题上跟粉色似乎毫无关联的电影《伯爵》和《芙洛拉与儿子》也在海报上选用了荧光粉色,或许是作为吸引眼球的设计。

银幕上的粉色绝对是值得深挖的议题。从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到《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里的乌姆里奇、《杀死伊芙》里的Villanelle,粉色早就在电影电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美丽的印记。有篇视频论文(video essay)简单回溯了粉色的银幕史,认为粉色曾是最女性化(贞洁或风流)的颜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粉色重新成为了颠覆与自由的先声。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要更直接地区分,电影中的粉色归根究底只有两种:情欲的和剔除情欲的。这两种类别也暗示了男性凝视下女性非黑即白的处境,即一个女人要么是贞洁欲女,要么是禁欲卫道士。前者有了《不要见怪》,后者有了《芭比》。

情欲的

事实上,粉色与女性特质(feminine)的绑定,并非自古有之。近代以前,粉色是男孩子的颜色,欧洲贵族家庭普遍喜欢用粉色来装饰自家的男丁,而有权有势的贵族男青年也都喜欢穿粉色的衣服。二战后,粉色才渐渐被女性化,且总是与情欲相关联。到今天,We can easily picture that当一个女人决定去引诱一个男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她总是首先在外表上下一番功夫,而在着装的选择上,经常是不假思索的粉色——这就是《不要见怪》里所发生的情节。这种与情欲挂钩的粉色,通常在影像表达上被辅以昏暗的光照、暧昧的氛围,比如《德州,巴黎》里Jane工作的场所西洋镜俱乐部,在那里,性感的女郎们浓妆艳抹,等待被客人挑选。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似乎与情欲背道而驰的粉色,意在强调纯真、贞洁、无邪的粉色,某种程度上也是隐含着向情欲转化的潜在可能。正如银幕上的各种淑女形象,她们最终依然要走进婚恋系统,走向父权制下的异性恋规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虽然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禾本分别是风流的粉和贞洁的粉,但她们依然殊途同归,成为男性凝视的两大代表性客体。

剔除情欲的

贞洁与情欲并非硬币的两面,在粉色的银幕光谱上,贞洁只是情欲的暂时压制。硬币的另一面其实是情欲的剔除。电影学者戴锦华曾经指出,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通常被类型化为四种:、荡妇(生理性的诱惑)、祭品(如无辜纯洁的少女)、地母(母性,有善良也有邪恶的)、女巫(具有毁灭性力量)。我认为前两者恰好对应了粉色的情欲面向,而后两者则对应了剔除情欲的面向。比如,乌姆里奇就是“邪恶的母亲”,她是一个矮胖的“丑女人”,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她标志性的粉色套装其实是一种反讽;她做作的少女式装扮引起的其实是情欲的反面,是一种不容靠近的拒绝。同理,Villanelle则是“女巫”,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变态杀手。所以当她穿上粉色的蓬蓬纱裙,观众也不会产生任何性幻想,而只会感到creepy和敬畏。

然后是芭比。.芭比作为以女孩为主要消费者的商品,存在许多物化女性的问题,而作为一部开创性的电影,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我并不是要抨击它,它完全是我2023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但导演格蕾塔对粉色大面积的(几乎是泛滥的)应用,加上她对芭比形象的改写,其实也隐含着某些问题。首先,《芭比》中对粉色的明度的选取——通常是明亮得甚至有些刺眼,便在视觉上拒绝了男性观众过去那种舒服而安全的观看位置。这进一步强化了粉色的两种刻板印象,即情欲的粉色总是昏暗的、暧昧的、柔和的,而剔除情欲的粉色则是明亮的、刺眼的、荧光的。

其次,芭比形象的改写虽然是一种进步——她拒绝ken的求爱、拒绝一个kiss、拒绝浪漫爱叙事,甚至一直在向观众强调自己没有阴道(仿佛在说男人走开,别妄想把过去那一套继续加在我身上)——但这种对情欲的绝对剔除,又仿佛在暗示,当一个女孩决定要穿粉色,她必须得先做出一个姿态:我到底是鼓励性凝视,还是拒绝和性有关的一切(芭比显然是后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看不到粉色的中间状态。粉色要么是情欲的,要么是坚定地剔除情欲的。粉色在银幕上似乎不再是一种自然色,而是蕴含着无法剔除的性别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即便女权如《芭比》,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了粉色的牢笼。

不过,粉色的银幕空间不是没有突破和扩展的可能。我相信只有越来越多地使用粉色,在不同的主题、场景、故事、角色中使用粉色(比如前面提到的《伯爵》和《芙洛拉与儿子》),哪怕继续让粉色以它最常见的两种面目出现,只要能注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芭比》),粉色最终会和蓝色、黑色、绿色等其他颜色一样拥有它应有的多义性。

 短评

Movie of the fcking year. PERIOD你永远可以相信John Carney的soundtrack,更惊喜的是他这次居然进化了,开始涉足hip-hop,而且效果非常好。主题也比之前的几部升华了许多。

6分钟前
  • 言若二三
  • 力荐

听听歌

8分钟前
  • another lonely
  • 还行

集纽约和唱街为一体 John carney还是这么小清新!

9分钟前
  • FishWang
  • 还行

爆米花电影。

13分钟前
  • 大芊儿世界
  • 还行

是哪根筋搭错了跑到电影节看个网大

17分钟前
  • 猫猫
  • 较差

TIFF23 | 8.5吧,但就冲着他们首映这个积极程度给个五星!导演又是唱歌又是b box的,还给发小周边让大家一起唱。主要能把tiff ceo搞来主持也是有点东西的

19分钟前
  • Youngling
  • 力荐

没有卖惨甚至大部分生活不太如意的时候女主是嬉笑怒骂对生活的,加上时不时的小幽默是个很不错的音乐类剧情片。都柏林对片子加成有限,加成也就是喝酒这一小部分,甚至片子里大部分时候居然是晴天的都柏林,我倒是觉得一直阴雨的都柏林会显得女主这种性格更可贵一些

22分钟前
  • 佑扯
  • 推荐

CGV

23分钟前
  • 养伯恩山
  • 推荐

Advanced Screening. 是个幽默又有点感人的故事,喜欢里面女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配乐真的都好好听。故事背景设定在LA和都柏林。LA作为我生活了六年的城市对我也有独特的意义,而看到都柏林我又想到我喜欢的歌手的一首歌里提到那里的夜色……确实是适合产生音乐灵感火花的两个地方呢。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感受到了一些温柔的治愈。(另外放映之前看演员表感觉有个人名字好眼熟,看了一半才反应过来是囧瑟夫,笑死(而且为什么电影里的zoom没有延迟啊

28分钟前
  • 休伯利安
  • 推荐

crazy Irish woman

32分钟前
  • 南村
  • 推荐

76/100

35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