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情片大陆1962

主演:刘侠声

导演:谢晋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7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8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9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2:50

详细剧情

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大李(刘侠声)是个热心人,却有个不雅的“气象台”绰号:他工作虽积极,身体却由于不运动十分糟糕,一到阴雨天就会腰酸腿疼,邻居只要见他手拿雨伞出门,效仿着准没错车间主任老李(范哈哈)认为工作远比体育重要百倍,很是不满成日嚷嚷要在厂里搞种种体育活动的儿子小李(姚德冰)。厂里职工大力士(关宏达)自认力气大过天,对体育活动也是一脸不屑。 小李和其他热爱体育的同事商量,决定选出一个体协主席带领大伙展开锻炼。老李听闻,和大力士一合计,有心推选大李做主席,一来不得罪儿子,二来体育活动很快就会有始无终。哪想大李竟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老李很是尴尬。可是老李认死了体育无用,哪怕大李老婆、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昔日与他站在一条战线)积极投身锻炼,他也不为所动。

 长篇影评

 1 ) 十七年歌颂性喜剧

歌颂性喜剧。主要矛盾生产与运动孰轻孰重。滑稽戏演员惟妙惟肖,精彩之至。歌颂性喜剧“寓谐于庄”的创作规律:一、在这类影片中所描写的都是正面积极健康的环境, 而不是否定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其态度是歌颂而不是暴露。通过笑肯定生活, 证明生活是美好的, 使观众热爱生活”。 (9) 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以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正面人物为主, 没有消极落后的反面人物, 因而对反面人物的讽刺消失了, 诞生了对正面人物的赞美。三、既然是要赞美而不要讽刺, 那么喜剧手法中误会、巧合与诙谐、幽默、风趣成为营造喜剧气氛的主要手法。在歌颂性喜剧创作规律的制约下, 丑角化的变形是不允许出现的, 必须要保证角色美的一面, 要排斥任何的讽刺和嘲笑, 美化的变形应运而生。所谓美化变形,其首要标准就是极力回避角色的缺点, 而夸大角色的优点, 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2 ) 大家换个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用美化的,设计的,审美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今天是8月8日。从2009年起,中国每年8月8日为 “全民健身日”。
此前我又看了一遍《大李、小李和老李》这是一部关于全民体育运动题材62年在上海拍摄的黑白老电影。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年的上海时尚风貌。和多数人欣赏的角度一样,我也觉得片头和片尾的动画做得有很有美术片的特点,突出了电影的喜剧基调。

由于当年的动画条件和经费限制,这样的动画设计虽稍微简单一些,但每个画面衔接上面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作为60年代早期的黑白胶片电影,里的黑白动画上面都是注重人物特征形体线条的简单刻画。不过作为片头和片尾也只要人物特征的勾画和角色的定位交代出来也就可以了!毕竟花用国家的钱,不像现在商业目的强烈的商业大片动不动就花大价钱去搞片头和片花。用国家的钱要计算着用这样才体现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用主义的作风,我认为这些动画设计的繁简适中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早期的黑白胶片的感光度都不高,不象现在都是的全光全彩的黑白胶片。由于是黑白片的特殊原因所以总观全片所有室内镜头里如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来充斥了些人造光的痕迹,一些简单淳朴的反光物体总是闪闪发亮极具舞台效果的.

影片布光里自然的顺光很多,户外活动取景时候 基本都是晴天少云的中午前后,比如那些爆笑的做集体广播操的镜头。显然户外做广播操的好处很多,户外的大太阳既解决了黑白胶片的感光度不高时候的照明问题,拍摄时候还可以让演员有做操后真实的大汗淋漓,不用化装另外喷“汗水”。这是黑白电影的好处之一.

另外黑白片可以让我们在所有色彩和服饰、物体的材质上面有自己的主观想象空间。比如,大李在体育宫时候穿的一件剪裁简单的白布衬衫,如果你的想象力够丰富,一件原本普通的衣服,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件颜色亮丽(比如,柠檬黄色);采制精良(比如,天然蚕丝+棉麻混合织物)的衣服。

诸如此类,在演员的衣服上电影里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个演员每次出镜衣服都不一样,五只小老虎每次都很可愛,衣服也花花的。特别是医生的打扮是完全西化了的,双排纽扣西服,精致的阳伞和拎包等等。在当时完全就是一个偶像剧!医生的光学设备三大件(眼镜,望远镜,相机)也是十分的精良!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绝对是个十足的时尚“老克拉”。

说到时尚和现代化“富民屠宰场”里就是个典型的集中点,(现在这个场叫“1933老场房”是个的时尚餐饮娱乐中心)在老李办公桌周遍的那些钢化玻璃水杯和藤编外壳的热水瓶, 现代设计感很强的保温茶桶、大茶缸、茶盘都是当时十分普及的搪瓷器皿。就连屠宰车间的工作衣服上的“屠”字的字体设计都设计的很有水平。

还有几次出现在不同场合如老李办公区,食堂,美术商店的3个大挂钟,我从熟悉的字体设计上可以看出洋货的痕迹。(因我家曾有一个一样的洋挂钟)。

片中常见的2种白色玻璃灯罩,一种是公共部位常用的圆球形状的,还有一种就是花瓣状的室内炽灯罩,这个灯罩使用广泛,老上海家庭有很多这样的灯罩,连我家也有2个!这个是个轻盈细巧成本低廉的灯罩。

有些朋友认为此片缺點是:男演員好醜,女演員好土。我到认为这个是优点!

男演员的丑,其是多是本土化的老滑稽演员,解放前的老滑稽演员面部表情是丰富而夸张的,着也正是喜剧电影所需要的。

女演员的“土”其实不是“土”,而是体育题材的需要,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吃的不丰富,自然不会都那么“结实”本片里的女演员除了“嫩娘”都很“结实”,这个和宣传画上的要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有体育教育范例的模特范本。

扮演新华书店店员的女演员相当标致。
出场四次,大李去书店两次,第一次还教
大李学习广播操的“前后曲” 运动外加甩鞭子。
小李去买体育宣传画的那段,她的头发盘起来,有赫本的感觉。后来还在工人文化宫跳艺术体操的那段,最先吸引我的不是腿粗有些“火鸡身材”的很那大辫子姑娘……
而是那段动人的钢琴声,
后来的特写镜头我一看那居然是一架第一高档的德国钢琴Bluthner钢琴!
最高质量演奏用琴!
那段琴声现场感染力很强,我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但听起来有一些《黄河》的旋律的小变奏。

富民的职工去叶塘坐的汽车很拉风!62年拍的电影,汽车款式很自然还是50年代的款式。
但从车头上五角星的装饰和汽车电镀保险杠进气口的设计,似乎还看的出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奢华痕迹。

大李家的大格玻璃窗和窗帘看上去很宽阔,整体房间层高也很高看上去很舒服。有现代设计风格的职工楼里面,有几个跨楼拍摄的镜头 虽然是剧情的视觉需要
但也正展现了那楼里漂亮的现代设计的楼梯与扶手。

大李老婆在江湾体育场自行车训练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江湾体育场的开阔的原貌!这种开阔在现在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设计的体育场多数的座位安排的角度很陡!相比之下江湾体育场的看台座位设计的就是十分缓和也十分的开阔!如果站在当时的江湾体育场的正中央,最上的座位正好和远除的天空相接,这时整个体育场就好象独立的存在与广阔浩瀚的天空之下了,这种开阔的感受现在在江湾体育场里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了,因为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体育场周遍的楼房漫漫的高了。。。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自行车比赛和“自行车运动”是十分时髦,更不要说是女自行车运动了!电影里面不会推崇周末郊游野餐的传统休闲活动,而是刻意推崇和展示了周末天全家一起去市郊体育场参加自行车体育锻炼的一种运动和休闲相结合的活动。

影片在主题上是积极的,都是由生活出发的小细节,小笑料来推动剧情。用的东西和生活环境却是十分高档和十分小资的。虽然 时代久远,今天的生活和昔日不同,但观看影片时,仍然能从看出很多在现在依然存在的经典和时尚的元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在别人来说,这像一句套话、官话,而对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3 ) 56年前的喜剧片,让你笑出的都是格调

如果不是1962年国内政治环境放宽了,谢晋的电影序列可能会缺少一部极为独特的影片。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诞生于1962年的《大李小李和老李》都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成就。

它不仅在内容上没有那种纯粹脸谱式的人物,而且形式上,也不是什么“三突出”,“两对立”,甚至不存在什么正邪对立,每一个人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只是在某个时刻碰到什么稀罕事,从而转变了固有观念。这是真正的家长里短,生活小品。

从一个沪上的普通家庭切入,一家七口人,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五个儿子,在收衣服摆碗筷中展开了茶米油盐的生活。一家之主大李本是猪肉加工厂的员工,他勤勤恳恳,除了家人和工作,他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而在加工厂中却有一帮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分子,尤其是以厂长的儿子小李为代表。不过事与愿违,厂长老李却对体育锻炼相当反对。他自认为工人们如果花费时间在体育锻炼上,那么加工厂的工作便会被耽误。

于是父子两人之间的对抗转移到了本没有立场的大李身上。

老李支持大李当体育主席,毕竟,让一个对体育没兴趣的人当主席总比让热忱的人当要好;而小李也同样支持,他觉得让大李当主席总比父亲的反对要强。

这种各自“心怀鬼胎”的安排,颇为谐趣,而老李的如意算盘也在大李面前败下阵来。从教工人们一起做早操,到鼓励妻子学习自行车,再到让工友们一起去运动会看各种体育比赛,大李从一个对体育毫不感冒的工人,到带领着大家成为践行体育理念的号召者。

更为重要的是,他将原先极力反对体育运动的老李都带到了打太极拳的路上。谢晋用一个颇为“中间”的人物宣扬了体育的力量。

如果将这个故事放到当下的电影市场来看,《大李小李和老李》只是一部体育推广片,并没有太多的价值,然而它却在电影形式上不拘一格,而影像中又充满时代意义。

于是当这部六十年代的国产片,在修复之后被上海电影节隆重展出,甚至作为谢晋专题中最有观看价值的电影,便不足为奇了。

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大李等人居住的浦江新村尽管有着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某些特点,然而这种政治所造成的民居环境,并不能掩盖老上海的特色。

看过周星驰《功夫》的观众都知道片中的九龙城寨,这个地方虽然有着“藏污纳垢、鱼龙混杂”的恶名,然而其中却自有一方天地。它既有食物和水源的保障,也有理发店、小餐馆和服装店等便民服务设施,而香港的九龙城寨,其实就是照搬了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建筑风格,因此香港和上海常有“双子城”之称

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一片中,浦江新村连同猪肉加工厂一起,形成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生活环境,不管是育儿、还是文化消费,大李和他的妻子都能得到满足,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化之后的九龙城寨。

影片为了将这种共生关系反映出来,在开始的时候,便用了一个升降镜头将大李一家下楼梯的景观收纳进去,用带伞的情节将其他的住户一一展现。

这种卓越的形式感在六十年代的中国连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时候的角色必定是作为某种政治立场而出现,必然会以宣扬某种政治信条而登场,必须是显示某种政治动机而入幕。

而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下楼梯的这段长镜头里,角色只是一段喜剧场景中的符号,建筑才是真正要表现的主体。这种前卫的影像触感,在1967年雅克·塔蒂拍摄的《玩乐时间》中,我们才看到这种有趣的表现方式。

这个楼梯镜头不是孤立的,影片中多处地方都有这种符号感所带来的喜剧味道。

比如在小李为了感化父亲老李投入体育锻炼,他不惜去书店买了二十多张体育宣传海报,把家里贴的到处都是。所以当老李进门之后,开始被家中接二连三的海报弄的很是恼火,镜头此处在狭小的空间中,给老李惊慌的脸和满是笑盈的海报人物进行正反打地特写。

谢晋继续用有力的画面符号造成情绪反差,让喜剧效果跃然幕上。

而在所有的符号中,恰如老李惊慌失措的脸庞一样,《大李小李和老李》中每个角色的面孔和身体都是最有表意效果的符号。

在影片中,谢晋也经常给大李等人的面孔做特写捕捉,让他们瞬间的情绪在银幕中占据最大的空间。有趣地是,这些演员的表演也相当“夸张”,他们往往会在欢乐的时候,失去连贯性,欢乐或惊悚的嘴角不再蔓延开来,而是会静止在某个表情的中间。

这种异样的表演方式乍一看会被认为是呆板,但是从整部电影的喜剧效果来说,却恰如其分。

原因或许在于影片的故事题材和演员出身有关。谢晋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无疑是想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通过各种诙谐的手段将一小簇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送入体育的怀抱。

但是这个有关体育意识推广的电影,却发生在上海的民间,它要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上海的故事,这对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带头人谢晋来说或许具有某种身份意义。

所以在演员的选择上,谢晋找了一帮上海老派的滑稽戏演员,比如饰演老李的范哈哈,饰演大力士的关宏达。这些自带夸张面孔的演员,往往因为他们沪上喜剧的风格和谢晋的符号化表达产生反应后,整部电影便在一种本土/先锋、通俗/小众的特质效果中引人注目。

这其实和很多人偏爱的各种cult片非常类似,cult片往往借助一些非常规的题材,比如罗梅罗的《活死人黎明》;或者非常规的表现形式,比如昆汀的《落水狗》。它们就是在这种特质性的结合中调和出别样的魅力。而《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特质无疑在于多种因素的混合。

一个诞生于六十年代中国的喜剧电影,这首先便会让观众产生猎奇的兴奋。而不管是片头饶有趣味的动画片段,亦或是片中对于人物情绪使用感叹号和问号的字幕效果,或者是画面之间过场的特效处理,都是活泼而新颖的。

然而最为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在于上海的本土特性,这也正是为什么此次上海电影节上映的版本中为其重新用上海话配音的缘故。

能在谢晋这位第三代导演旗手中看到这样一部别致的作品,就和在鲁迅的文集中看到《野草》一样让人惊讶。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

 4 ) 原配沪语音轨,珍贵

踏入影厅,一眼扫去,怎么多是老人家?坐定抬头,望见银幕上的大标题,明白了。我们这些由影迷组织通知自购票的却是入了人家的夕阳红专场,顿时感觉自己的腿脚也不灵便起来,有点哆嗦了呢。 听完了一位居委阿姨样的领导的映前讲话,还额外听了段戏,提前体验下退休生活。 沪语开场,心中一声“嗲”!从来看得都是普通话版本,这经2K修复后带1962年原配沪语音轨的版本颇为珍贵,原版沪语音轨的版本远比普通话版本有更浓的生活气息,亲切得很。这种能在影院观赏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也确实不枉我这特意请的半天休假。 其中有两小段有些遗憾,也带来了困惑,这两段都是音轨正常,但画面却使用了重复片段来填充。一段是在小李在电话中误把老李当大李之后衔接的是小李和老李的面对面谈话,此时沪语音轨继续,但画面却又重复了之前老李的电话画面;第二段是在体育宫,弹钢琴时的画面,却穿插了之前老李看乒乓球时的画面。是这两段原始拷贝有胶片损失,因而采用了重复素材填充,还是沪语音轨与普通话音轨有别,所以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因为记不清普通话版本这两处是怎么样的了,无法比对,也只能猜测了。

 5 ) 大李、小李和老李

张泠

         1962年,中国的文艺政策松动,电影界也出现更多喜剧,大约是“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出产喜剧最多的年份之一,有代表性的如《锦上添花》、《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也是中国首部立体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及《哥俩好》等。其中,戏剧家于伶等编剧、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可谓出类拔萃之作,将日常生活中人情之明快活泼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正确”(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恰当糅合,却毫无牵强造作及生硬政治宣传之感,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才令喜剧桥段妙趣横生,不会流于低俗或尖酸刻薄。

        《大李、小李和老李》关于上海“富民肉类加工厂”的三位职工:小李热爱体育,父亲老李反对体育,原本对运动无甚兴趣的大李被任命为体协主席后,不但热爱广播体操和长跑,还鼓励妻子、“五虎将”(五个男孩)的母亲秀梅骑自行车。一段时间后,逢阴天下雨腰酸背痛而被同事戏称“气象台”的大李的腰疾竟不治而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取得好成绩,工厂里也兴起锻炼的热潮,连顽固爱面子的老李也加入打太极拳的行列……同厂职工住“浦江新村”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上下班都有亲密的空间和人情关系,充溢集体生活的亲切热闹。1962年,正是“大跃进”(1958)、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后不久,人们需要笑声,也需要丰盛食物,所以选择在“肉类加工厂”拍摄一部轻喜剧,有十足的时代意义。

        很多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厂,是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工作、休闲、保健、学习、娱乐,一条龙。《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的肉类加工厂,有理发师和医生;“浦江新村”不但有集体宿舍,也有新华书店(可能还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所以五个男孩的妈妈秀梅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同事/邻里亲密的空间关系,主要为以楼梯为连接点的垂直面向,摄影师卢俊福与导演谢晋巧妙以升降摄影机提供的运动镜头一气呵成,贯穿人物的流动交往:大李一家七口鱼贯下楼上班上学,经过老李和小李家,然后大力士、理发师、医生……在此,当代人们与学术界关注的“公共空间”逼仄使得“私密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似乎并未搅扰影片中人物,除了大李与三虎跳踏木地板使得楼下邻居老李不堪其扰,以拖把敲击天花板(这个勿需多言的信号,足以令双方不伤和气地心领神会)。

        当然,这或许是导演构建的乌托邦,明朗美好、与人为善的轻喜剧,社会阶层讯息微妙地隐埋其间:工厂里大家衣着朴素(老李一句台词交待他在旧社会是底层劳工,常“饿肚子”),医生打扮最洋派,有最先进和奢侈物件:自动雨伞、望远镜、照相机,口头禅或也暗示知识分子的怀疑论和摇摆:“还没一定呢”(这样的人物在几年后,成为被暴风骤雨般批判的对象)。片中“美术宣传画”与片头片尾的精彩动画一样,都是神来之笔。早期喜剧电影的痕迹也不时隐现:银幕上出现问号与叹号,令人想起袁牧之音乐喜剧电影《都市风光》(1935)。关宏达饰演的大力士与滑稽戏演员范哈哈扮演的老李,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则是早期喜剧电影的经典组合,从美国的劳莱、哈苔到中国的尹秀岑与韩兰根。

        与1959年的《今天我休息》(鲁韧导演,仲星火主演)类似,《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也出现从近郊农村运到上海屠宰场的猪群。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无疑给电影院里的观众“画饼充饥”的慰藉,也连接了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的亲密(并无矛盾体现在片中),以年轻人的恋情暗示出来。小李的恋人描云,是郊区叶塘镇的公社社员,与小李一样,她也是运动健将和公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他们促成了一场叶塘镇与“富民”肉类加工厂职工的体育友谊赛,令大力士与老李等反对体育的“落后分子”进一步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而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中力挫群雄获得第一名,与“五虎”合影时,她健康自信的神情,与开始锻炼前略显疲惫无奈的面部特写叠印,运动带来的“焕然一新”面貌,呼之欲出。

           有朋友质疑影片未能充分展开“体育运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让观众看到全民体育运动并非占用工作时间的娱乐(“年轻人爱玩”,老李最初的反对原因),而令职工以更充沛体力和干劲儿提高生产效率?当然,若能在此线索深挖,在导演谢晋和当时观众看来,是否更多涉入“政治宣传说教”意图而有些削弱影片的轻松喜剧效果?或者说,增强体质能够提高生产力,不言而喻,太过直白反倒轻视观众理解能力?

 6 ) 201228:大李小李和老李

没想到63年喜剧片的笑点如此不落俗套,没想到63年电影里居然会有令我动心的聪泼女孩。

只是有了太浓重的新中国早期片的“口号”痕迹。

 短评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5分钟前
  • Mr. Three
  • 力荐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竟然是谢晋的。

7分钟前
  • whyseeimage
  • 力荐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12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15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17分钟前
  • 未然
  • 推荐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23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24分钟前
  • 见习兔
  • 推荐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2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28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32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34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3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4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45分钟前
  • 鹿桥春·韓蕊陽
  • 力荐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46分钟前
  • ==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0分钟前
  • 陈低调
  • 力荐

好玩儿

55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