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大盗

动作片美国1967

主演:沃伦·比蒂  费·唐纳薇  吉恩·哈克曼  吉恩·怀尔德    

导演:Arthur  Penn    

 剧照

雌雄大盗 剧照 NO.1雌雄大盗 剧照 NO.2雌雄大盗 剧照 NO.3雌雄大盗 剧照 NO.4雌雄大盗 剧照 NO.5雌雄大盗 剧照 NO.6雌雄大盗 剧照 NO.13雌雄大盗 剧照 NO.14雌雄大盗 剧照 NO.15雌雄大盗 剧照 NO.16雌雄大盗 剧照 NO.17雌雄大盗 剧照 NO.18雌雄大盗 剧照 NO.19雌雄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2

详细剧情

 1930年大萧条中,邦妮•派克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西小镇的母亲家中看到克莱德•巴罗正在偷自己母亲的汽车。克莱德对邦妮一见钟情,向她炫耀自己曾因持械抢劫入狱,并当着她的面抢劫了镇上的小超市。二人从此结伴浪迹天涯,以打劫为生,转战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奥克拉荷马州,并拉上了负责修车的莫斯和克莱德的哥哥巴克•巴罗及其妻布兰奇结成巴罗帮,名噪一时。  本片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八项提名,并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埃斯特尔•帕森斯)和最佳摄影奖。

 长篇影评

 1 ) 《邦妮与克莱德》:缺失的男根

《邦妮和克莱德》作为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他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暴力的艺术化渲染,对传统强盗类型片的颠覆性阐释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而影片中对性别意象的解读也是全新的,在这一点上甚至有着更激进的先锋意义。
  
  克莱德作为一个性无能的形象出现,这是之前传统类型片所未曾有过的内涵。一个简单的象征解释是“他没有象传统强盗片中匪徒因为过剩的里比多所导致的滥杀无辜,喻意着的是社会的性无能。”这种解释无疑太过简单化和模式化了,克莱德性无能恰恰在此显示出其复杂的多样性——它和邦妮女性位置的变化、和社会大他者的凝视纠结在一起,随着雌雄大盗神话的破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社会秩序的无能,更潜在的是女性的革命意义。

  在此我们要重新理解男根的象征意义。男根在根本意义上是空洞的——不仅在于它始终压抑着阉割的恐惧,而且在于它永远不可能完全弥补“前阉割”的空洞。克莱德的性无能直接的反映了这一点——在没有性能力这一意义上,他是被符号阉割的。所以在邦妮问的时候,他主动拿出了枪——他用枪来补偿自己缺失的男根。在这里更具象征意义的是邦妮的位置,她主动去触碰那把枪,完全没有吃惊反而用戏谑的口吻质疑克莱德使用枪的勇气,“你真的会用这把枪吗?”等同于一个相同的问题:“你确实有那个家伙,但你不是照样性无能吗?”恰恰在这个时刻,克莱德作为男权中心主义的最小距离瓦解了——男根被解释为阉割的能指,这是男根倒错的逻辑,克莱德之后为证实自己勇气而去抢劫的尝试必然是无用的——力量的展示成为了对基本性无能的证实。

  之后影片引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倒置:邦妮和克莱德发生了争吵,邦妮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克莱德性无能的事实,克莱德无言以对转身离开,邦妮赶紧上前去安慰。这不是和我们的生活尝试恰恰相反吗?太多的时候是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崩溃,而男权转而用一个伪善的面孔将其重新符号化。而在电影了,克莱德在面对邦妮时只能是软弱的姿态,主客体的逆转重新定义了两性——女性不再是被阉割的男性,相反,男性不正是有阳具的女人吗?阳具的出项仅仅是重复了一个对理想化器官的想象性认同。更直接的说,在这一刻,邦妮成为了克莱德的男根,在这里是拉康的那个著名判断:“女性并不存在。”女性没有男根,所以也不存在阉割焦虑,女性应该是男权社会的“并非全部”。

  如果电影对性的解读就停留在这一时刻,停留在“邦妮作为克莱德不可能的欲望客体”这一结论,影片无疑是女性色彩强烈的,但却少了更深的批判力量。《邦妮和克莱德》的深刻在于,它继续叙述了男根的重塑——正是它恢复了能力,“加倍”解释了阉割的空洞。电影后段,邦妮为两人写了一首诗并在报纸上发表了,看到报纸上的诗,克莱德激动地对邦妮说:“你让我在历史上留名。”他的性能力在这一刻恢复了——这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征兆点,克莱德在此时实现了从想象性认同向符号性认同的转化。它不仅仅是在追求“更像自己”,而且是追求“在他者眼里的自己”。主体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此刻他超越了阉割恐惧的性无能,恰恰在于他和符号秩序的妥协——当我在我之外看我时,我一定是强有力的形象。

  因此从这一刻开始,影片就不能再简单的理解为邦妮克莱德和腐朽社会的对立,超越的死亡驱力和大他者的二元对立。真正的对立变成了邦妮与克莱德之间的对立——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颠覆,邦妮就不能局限在两性的符号关系之中,而是要成为这个二元对立的基础,成为抵制符号化的剩余。换句话说,邦妮不仅要成为克莱德的男根,更要成为父权中心的符号秩序的不可能的男根,从而揭露符号秩序的基本对抗和矛盾。

  克莱德和符号秩序的妥协同时是“一无所能”(他是性无能的,他什么也做不到)和“无所不能”(社会可以强制的压抑一切违越)的契合。《邦妮和克莱德》在这里揭示了男根的最终定义——“男根”终究是“先验能指”,主体/大他者把自己的严重局限体验为构成性力量。在电影的结尾,邦妮和克莱德在乱枪中同归于尽,这当然不是社会暴力的胜利,而要理解为一种革命的胜利——邦妮和克莱德的对立以双方的毁灭告终,一场革命唯一合法化的道路是否定性质的,它是一种与过去包括自己决裂的意志。

 2 ) 我是世界壮丽的伤口——个人主义的挽歌电影


        让我们先记住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他们分别是电影《雌雄大盗》,《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的主角。对我而言,这三部片子有惊人的相似:都是情侣以极端方式对抗社会(注1 :《末路狂花》的两名女主角有惊人的lesbian嫌疑,该片有很强烈的女权主义暗示,此处先不论。 注2:极端方式:持枪杀人,甚至滥杀无辜);都是不被社会所容的通缉犯;在片尾都经过了一番生死决战。
 
          但是三部电影的结尾却大不相同:Bonnie和Clyde被乱枪打死; Thelma和Louise 是在警车围捕下,不屈地驱车跃下悬崖(跃下悬崖的定格是我无法忘却的画面,多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宣言);而Mickey是Mallory是被抓进警局后,一番浴血奋战后全身而退,其壮举被电视台一不怕死的编导全程跟随直播。考虑到这三部片子的成片年岁,结局的逐步更改很有意思。

        这样的片子,不能用俗眼去看它们。在它们的主角杀人越货,挑战传统道德界限的背后,唱的是同样一首,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挽歌。


        去年,曾在CNN网的头条读到过一条新闻:一对银行破产的年轻情侣,抢劫了七百万美金潜逃,后被抓获。有趣的是,新闻特别提到,他们在远走高飞前,还悄悄在房东的门口停下车,往邮箱里放进了当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觉得诧异,该记者借一位受访人之口写道:如果我是抢劫了七百万的在逃犯,谁还会记得付几百块的房租? 该记者似乎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讲述了房东对他们的好评价后,还引述了其中男孩子(似乎就二十出头,确实就只是一个男孩子而已)的博客,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看就深深地记住了,在他的最后一篇博客中他写道:”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新闻里的这句话不正是我们三部电影主角的宣言吗? 曾经的家庭主妇Thelma & Louise面对男性世界的冷漠与猥亵,一旦举起枪反抗就不能放下;在小镇生活中压抑烦闷致死的Bonnie跟Clyde第一次抢劫后,兴奋得一路对他狂吻; Mallory在 Mickey的帮助下凶残地杀死了总是猥亵她的父亲,却温柔地对弟弟Kevin说:你自由了,跑吧,跑吧。从此天涯海角的反叛路,是要走到山穷水尽玉石俱焚也不肯低头不肯妥协。



        我爱他们的决绝。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决绝的出处。--是俄底浦斯,西西弗斯那样的人物奠定了西方的基调:英雄与命运的抗争。从希腊时代就开始的航海与探险,一直到近代的美洲拓荒,西方文明一直由这样的英雄主义与个性主义担当重任。
        一个英雄,或者立志做英雄的人,如果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他可以去发明飞机火箭,电灯电话,唱片电影。生在一两个世纪前,他自可以到美洲拓荒,与天地战斗,错误而英雄主义地屠杀土著,又将殖民者赶出美洲获得独立。再早一点,他可以随哥伦布,麦哲伦去航海,与海盗浴血厮杀,在新大陆发现丰美的资源和财宝。再早一点,他可以是古堡外守护的骑士,为美丽的公主效忠。
         -- 可是,不幸生在今天的西方的人们,注定没有生在产生英雄的时代…...一切发明早已奠定现代文明的基础。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舆论监督都设立了。银行,社保,工会,教育体系…… 政客的虚伪,机构的冰冷,媒体的喧嚷,一切都被那么天才地设立了。一切体制的过失都被预先谅解了,被过度诠释了。Where are the individuals? Where is the individualism?

           摇滚吗? 大麻吗? 性自由吗? 嚎叫吗? 海洛因吗? 后现代吗?
           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彻底,如同歇斯底里地自慰迎来的高潮,如同任性自私却不知所措的孩子。

           电影里,我们的三对主人公出发了。 他们一开始总是受压迫的对象,出自对彻底反叛的需求方才走上漫漫不归路。 他们青春美丽,是报纸的头条,他们时尚前卫,被人们热爱崇拜,他们有青春的暴戾,又饱含青春的热血,激情,爱与勇气。Mickey & Mallory的照片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 Bonnie & Clyde们的Barrow帮,也常被人认出围观。他们受欢迎,因为他们做了每个人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他们挺身而出,以个人之力向发达而冷漠,整齐划一的体制挑战。他们是耶稣的另一张面孔。他们是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文明在现代化,工业化,体制化的世界中,个人主义的最后的挽歌。

        你看见吗? 当 Bonnie & Clyde 落入陷阱,被乱枪射死,前来检查他们尸首的警察们,是那么忐忑而萎缩,如同射杀了神的凡人,在检点自己犯下的罪。你看见吗? 当 Thelma & Louise飞车跃下深谷,镜头停滞了,如同时间停滞了,如同一切人都在向她们致敬。你看见吗? 在更彻底的《天生杀人狂》里,Mickey & Mallory浴血扫除敌忾,全身而退,摇滚乐响起,似乎在宣扬为英雄而唱的颂歌。我喜欢 《天生杀人狂》的电影原声,尤其喜欢那首”waiting for the miracle”,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Baby, I've been waiting,
I've been waiting night and day.
I didn't see the time,
I waited half my life away.
There were lots of invitations
and I know you sent me some,
but I was waiting
for the miracle, for the miracle to come.

宝贝我还在等着我一直在等着
该来的没有来 半生已经过去了
有许多邀请,我知道你也曾给我,
但我一直在等着
等待奇迹,等待奇迹到来

     等待奇迹久久不至,就像等待一个不到的戈多,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写照。不同的是等待奇迹不到的Mickey,他拿起枪自己行动了,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奇迹,以慰籍那久久不至的等待。而性无能的Clyde在经历无数枪林弹雨之后,终于有了性能力,那也是这样的反抗造成的给自己的奇迹。
    他是真的爱她,而这是他爱她,给她自由的方式,极端了点,古怪了点,可是她懂得。
Bonnie懂得,Mallory懂得,———— 所以,他们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传奇。不为犯罪,只为爱情。

      承认吧,在多少个暴风雨的夜里,年轻时候的你心中,也曾闪过一丝不知如何是好的惶惑,和天涯浪迹的冲动,在被世俗生活磨光锐气以前,你心中一定也盘旋过这样的一句话 ————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

 3 ) 像克莱德一样...性无能

一开始,他们第一次的抢劫,是克莱德呈能般持枪抢了路边的杂货店。两人逃跑到野外,邦妮抱着克莱德热吻,克莱德却惊慌失措、举止慌乱。克莱德不是纯情小男生,也不是传说中的柳下惠,他可是有前科的罪犯。但他为什么没有像一个正常的男人回应一个女人的索取呢?克莱德含蓄的说,我不是个好情人。

如果这个时候尚不足以确定克莱德“不正常”的现实,再后面的旅馆中,克莱德再次没有和邦妮更进一步,还有某次夜晚,邦妮醒来伤心地注视睡在身旁的克莱德,真相呼之欲出----克莱德是个性无能。

倘若克莱德有强劲的性能力,故事可能更会像天生杀人狂一般,如果他们依旧要走抢劫杀人之路,是一种欲望放纵的浪漫。但在这里,邦妮和克莱德的“恶行”是压抑的。克莱德只能通过现实的枪和抢劫来显示他的雄性,来表达对邦妮的感情。如邦妮写的诗一样,克莱德虽是一个小偷,但他善良,并没有天生嗜血杀人的本性。同破产农民的相遇,让他们痛恨银行,再后来便有了Barrow Gang,他们骄傲着说我们是抢银行的。

不管真实的克莱德是否性无能,片中他的这一状况很容易被看成一种隐喻。故事的背景是大萧条时期,经济衰退、社会败坏,克莱德的性无能便是社会的性无能。而在拍摄电影的60年代末,经济虽然不再是问题,年轻人面对的精神困扰却更大。越战的梦魇在无止尽地继续、大麻LSD正在蔓延、性解放在蓬勃发展、摇滚乐成为年轻一代的毒药和安慰剂,社会面对的是一种精神性无能的状况。

最大的喻意,也是邦妮和克莱德成为里程碑的原因,此时的好莱坞正处在性无能的状态。此前好莱坞的作品同整个时代背离,死气沉沉。1967年,邦妮和克莱德同毕业生这两部应时之作的问世也宣告新好莱坞一代的开始。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各大导演崛起,科波拉、奥特曼、卢卡斯、西科塞斯……克莱德的性无能成为好莱坞勃起的标志,可当时的好莱坞没有承认。第二年的奥斯卡,邦妮和克莱德几大奖项落空,他们只能不满的叫道,我们这伙抢银行的被人抢了!

在克莱德和邦妮最后逃亡的日子,一个阳光的野外,克莱德做到的他之前不曾作到的事情。他忐忑的问邦妮,怎么样。邦妮回答,你表现得完美。邦妮平静温柔的语调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安慰,但那时他们之间这个已不是问题,邦妮对克莱德的感情在生活变化中得到了满足。而那个性无能的时代,观众们看邦妮和克莱德得到了满足。

 4 ) 拉片笔记: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

今年是《雌雄大盗》公映50周年。这份拉片笔记是几年前写的,修改了一下,重新发布。

影片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越战陷入泥潭之中,而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始在美国崛起,战后婴儿潮的一代刚刚长大却要“垮掉”了(这一代的物质条件有了显著提升,精神却陷入苦闷、空虚)。内忧外患中,激进的年轻人产生了与传统和现实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神话成为他们掀起各种运动的目标。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地,在好莱坞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影片反映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建制”色彩。他们局部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丰富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令它焕发出新锐的光芒。

相关影片:
John Boorman《步步惊魂》1967
Arthur Penn《雌雄大盗》1967
Dennis Hopper《逍遥骑士》1969
Sam Peckinpah《日落黄沙》1969
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1972
Martin Scorsese《穷街陋巷》1973

它们代表性地构成了“新好莱坞电影”。

一场由法国“新浪潮”引发的电影革命,波及美国。

电视对电影的冲击也迫使好莱坞开始新的尝试。

导演:Arthur Penn

生于1922年,2010年去世。横跨电视、电影、戏剧的导演。2007年获得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他的最重要作品就是《雌雄大盗》,影片打开了好莱坞电影的新局面。
执导背景:制片人曾请特吕弗执导,他最终却去执导《华氏451》(1966)。据说,特吕弗建议不要把真实生活中的Clyde是双性恋者这一点放到在电影中去。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用了。又据说,制片人曾考虑请戈达尔执导影片,但因戈达尔对好莱坞的偏见以及制片人的担心,最终戈达尔并没有执导这部影片。制片人第一次找Arthur Penn,他拒绝了,辗转找了十多位导演,都拒绝了,最后又找了Arthur Penn,他才答应下来。
编剧罗伯特·本顿(《克莱默夫妇》、《人性的污点》导演)和大卫·纽曼对影片贡献巨大。

拉片时间标识说明:
例:000000-000218,1、2位是小时,3、4位是分钟,5、6位是秒,000218是指影片的0小时2分钟18秒的位置。

字幕、片头:000000-000218
Bonnie和Clyde的历史照片。最后两张介绍两人的照片是演员本人的照片,经过处理做成了旧照片的样子。这表明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影片的风格化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内涵使得它偏离了传记片的轨道。
Clyde影片中的形象跟真人有较大差别:真人矮小、瘦弱。

开场:
1、Bonnie出场:000218-000310
从Bonnie的红唇开始,通过Bonnie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一个不安、焦虑、苦闷的女青年。
2、Clyde出场以及他跟Bonnie的相遇:000310-000624
无聊的Bonnie遇上了打算偷车的Clyde,她明知道他想偷车,却忍不住与之搭讪,并最终被他所吸引。
史实比较:现实生活中,Bonnie和Clyde组合雌雄大盗之前,他们已经认识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像影片中那样,偶遇然后随机成了一对雌雄大盗。他们是通过一个生病的朋友认识的,之后Clyde去坐牢,Bonnie对他不离不弃,两人在通信中感情日渐加深。后来,Clyde因为砍掉自己的两根脚趾而得以保释出狱,和Bonnie重逢后,才有了轰动一时的雌雄大盗。砍掉自己的脚趾得以保释出狱这个情节在影片中保留了。
这说明,编剧一开始就不打算写一个传记片,而是打算在事实的基础上,写一部风格化的影片。
这样的开场貌似很荒唐,但在六零年代的文化潮流中,这样的行为似乎并不为过。这不是一部忠实于历史的影片,但它却是一部忠实于时代的作品。

000630-000821:
第一次抢劫:Clyde逞能并赢得Bonnie的芳心
罗斯福的竞选总统广告,交代时代背景:1929-1933经济大萧条时代,失业率曾经高达四分之一,犯罪横行。

000821-000925:
公路上欢快的音乐,喜剧效果,与传统强盗片的不同。

000900-000925:
“我先讲明,我可不是一个好情人(性无能的暗示)。”Clyde说。
这里颠覆了传统强盗片中强盗的形象。“颠覆”这个词,我将会在以下的内容中经常提到,因为《雌雄大盗》就是因其颠覆性而成为经典的。传统的强盗片中,强盗都是一些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强悍角色,而影片中的Clyde却是一个性无能的形象。
这同时也弱化了强盗的“坏人”形象,增加了强盗的可爱成分。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社会性无能的隐喻……

000925-001100:
两个不安分的人,两个渴望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将走在一起,干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

【餐馆聊天】

【Bonnie学习打枪】

001450-001717:
如果说第一次抢劫是偶发的、随机的,那么,从现在开始,Bonnie和Clyde把对银行的抢劫当作是一项事业来做的……
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谋生手段,这也是他们表达对社会不满、为广大群众出口气的方式……

【车上谈话:Clyde的不安与慌张】

【第一次抢劫了一家倒闭的银行,喜剧效果】

【抢劫士多店,发生意外,他没有开枪,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Clyde的慌乱】

【修车,摩斯入伙】

【士多店职员认人,警察开始追捕】

【Bonnie想要性生活,Clyde鼾声如雷】

002615-003048:
摩斯入伙后,第一次抢劫,因为摩斯的失误,导致Clyde在慌乱中杀了银行职员,他们成了杀人犯。
Clyde事后的表现说明他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强盗,他不想杀害任何无辜的人员,更不想拖累自己的爱人。

003048-003400:
正面表现Clyde性无能的一场戏,Bonnie虽然很郁闷,但深爱Clyde的她选择包容并留在他的身边。
此处参考《天生杀人狂》……跟传统强盗形象的不同……
隐喻……好莱坞的性无能、社会的性无能……

【与巴克夫妇见面】

003605-003700
拍照:Bonnie已经完全融入雌雄大盗的角色……
贝雷帽,电影公映后,风靡一时。

【去度假的路上,巴克的笑话】

【在度假屋】

004240-004309:
Bonnie的性格和她所追求的生活:个性化,看不惯没有见识的布兰奇,强调私人的生活空间,只想跟Clyde在一起。

【外卖员发现疑点,警察围捕,激烈枪战】

【巴克夫妇被迫入伙】

【Bonnie和Clyde的争吵:Bonnie抱怨Clyde性无能】

【巴克:报纸开始大量报道Clyde和Bonnie的犯罪行为】

005050-005430
弗兰克出场
雌雄大盗通过媒体给自己做舆论宣传,塑造亲善强盗的形象……事实上他们确实不是十恶不赦的强盗……
背景:其实Clyde曾经多次工作,但因为警察的骚扰,一再失去工作……Bonnie也曾经希望Clyde出狱后找份工作,一起过太平日子……
影片的喜剧效果……

005500-005810
抢劫的喜剧化,不伤害无辜的原则(Clyde只打掉警察手上的枪,而不打伤或击毙他们)……
欢快的音乐……
连警察也以跟他们沾上边为荣,农民说会到他们葬礼上送花……他们成了大众偶像……

【分钱:布兰奇要一份,Bonnie很不满】

【偷车,逼偷情男女上车,车上开玩笑,其乐融融,喜剧风格非常突出】

010700-010950:
尤金说他是开殡仪馆的,触动了Bonnie内心的恐惧,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命运。长期逃亡的生活让她想找归属感了。

010950-011420
Bonnie和Clyde等人与Bonnie的家人相聚,这美好而短暂的片刻,犹在梦中。这是Bonnie和Clyde们最后的平静了,这之后,他们逐步将走向悲剧的结局。
使用的特殊摄影,特殊的滤镜,使得影像看起来不是很清晰,朦胧中,仿佛很遥远,有如海市蜃楼。

【旅馆发生争执(Bonnie与布兰奇的矛盾)、摩斯和布兰奇外出买食品】

【Bonnie和Clyde谈心,Bonnie对前途感到绝望,两人的感情却更深了】

【车上,布兰奇和摩斯聊天,布兰奇对越陷越深感到痛苦和恐惧】

【餐厅,摩斯的手枪暴露了他们的行踪】

【旅馆遭警察围捕,巴克头部中枪,布兰奇双目受损,苍茫出逃】

【再次遭到警察围捕,Bonnie、Clyde、摩斯弃车逃亡,巴克和布兰奇被捕,巴克伤重身亡】

【河中逃亡,Bonnie中枪】

【三人继续逃亡,在一个村落得到村民们的帮助,而这些村民是认得他们的】

【摩斯带Bonnie和Clyde回家养伤】

【弗兰克决心追杀巴洛帮,报纸胡乱报道Bonnie和Clyde,把很多不是他们做的案子强加到他们身上,更在舆论上扼杀他们】

【摩斯的父亲表面上欢迎Bonnie和Clyde,暗地里却算计着他们,他只想为自己的儿子减刑】

【弗兰克从布兰奇身上得知摩斯的名字,找到线索】

013750-014010
Bonnie写的关于Bonnie和Clyde的故事,写出了警察对他们的压迫,也写出了他们真实的性情与品格。
Bonnie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生,高中毕业,爱好阅读,如果有其他途径,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女性。

014010-014135
再次出现罗斯福的竞选广告,暗示新时代即将来临……
而摩斯的父亲向警察告密,弗兰克开始策划对Bonnie和Clyde的谋杀……

014135-014347
Clyde终于摆脱了性无能,他成了一个Perfect的男人……
短暂而平静的美好生活让他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014347-015001
一场谋杀,两个鲜活的生命倒下了……
血的洗礼……
被无数影评人礼赞的一场戏……

影片的各种颠覆:

颠覆了传统强盗片——强盗片作为美国电影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种电影类型,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发迹、犯罪历程以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阿瑟·佩恩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颠覆了强盗的形象——不再是心狠手辣、十恶不赦的形象,不再是强悍威猛、精力过剩的形象,Bonnie和Clyde还有他们的同伙都被还原为做了犯了罪的普通人,他们可以很善良,可以很可爱,可以很无奈,可以很懦弱……男主人公甚至可以是一个性无能……

颠覆了主流价值观——影片着力表现这伙强盗的亲和力,他们甚至一度成为大众偶像,而不是被唾弃、被攻击的对象。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刻意去道德化定位,也不再局限于正义与罪恶这样的主题……影片暗示了政府、法庭和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屠戮,把他们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归罪于社会和家庭对年轻人的残害……

其他:日常生活的描写、人物的心理细节……

“新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旧瓶装新酒,仍然是起、承、转、合的结构。
起:Bonnie和Clyde相遇
承:遇上因大萧条失去家园的农民,射击银行封条发泄
转:巴洛帮和Bonnie的家人见面,预示着悲剧的开始,影片的前三分之二基本上是个喜剧
合:剧情急剧下行,先是巴克被击毙、布兰奇受伤被捕,后是Bonnie和Clyde被谋杀……影片在枪弹洗礼的悲剧中得到升华……

 5 ) 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邦妮和克莱德”

有图版://www.toutiao.com/i6498920256436699661/

电影《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对鸳鸯大盗。除了开启“新好莱坞”的《雌雄大盗》,他们的故事被数次改编,还有很多犯罪电影、黑色电影里有他们的影子。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鸳鸯大盗,他们的故事远比电影精彩。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一度繁荣的商业呈停滞状态,失业率猛增。有些银行利用高利贷盘剥百姓,到处可见因付不起房租而流落街头的人。现实中的邦妮和克莱德就成长于这样的环境。

他们自幼家境贫困,邦妮·派克出身于砖瓦匠家庭,年仅十六岁就嫁人。克莱德·巴洛是加油工的儿子,为了生存,他从小就干些偷鸡摸狗的营当。

克莱德和几个伙伴组成了“巴洛帮”,专门从事抢劫盗窃活动。一天,他在一位朋友的家里见到了邦妮,当时邦妮正在厨房制作热巧克力。

邦妮身材娇小,肤色白皙,头发金红,就连伏击他们的警官都曾在书中称赞她的美貌。而且她成绩很好,热爱文学,喜欢写诗。

就这样,19岁的邦妮和21岁的克莱德相遇了。

2

1930年的夏天,克莱德因盗窃罪被抓,判处两年徒刑,后又因越狱加刑十二年。但因克莱德家人的不停请愿,两年后,克莱德被假释出狱。这两年间,邦妮为了探监方便,来到克莱德服刑的城市做女招待。

出狱后,克莱德很快又和他的老同伙搅在一起。不同的时,他们的每次行动,邦妮都坐在他们中间。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冒险,更是爱情。

克莱德的第一次谋杀发生在一家杂货店,抢劫过程中,手枪走火打死了店主。不久后,克莱德和同伙雷蒙在俄克拉荷马和警方交火,杀死了一名警官。雷蒙被抓,进了监狱农场。自此之后,只剩下邦妮和克莱德一起闯荡天涯。

抢劫店铺的钱太少,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银行。1932年11月29日,邦妮走进一家密苏里州迦太基城的银行,神色自若地向银行职员说要开一个账户,就在职员向她介绍的当口,她将这家银行的布局仔细看了一遍。第二天,克莱德走入这家银行,悄无声息地掏出一把手枪,对准了出纳员,让他把抽屉里的钱都拿出来。一名警卫看到了克莱德的举动,立刻朝他开了一枪,但没有打中。克莱德意识到处境不妙,抓起柜台上的钱就逃了出来。第一次抢银行收获不多,总共才80多美元。

第二次更可笑,克莱德手里晃着枪,大喊大叫冲进了一家银行,企图吓退人任何一个敢于上前的警卫。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空空如也的柜台,上面铺着厚厚一层灰。和电影描绘的如出一辙。事实上,大萧条期间有8000多家银行倒闭。

到了1933年,一个叫威廉·丹尼尔的小伙儿加入巴洛帮,他们抢店铺,抢银行,还抢了一个军火库,弄到了一批手枪、半自动机枪、汽油弹和一只勃郎宁自动步枪。

此时,巴洛帮身上已背负了数条人命。他们能够如此长久逍遥法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自愿庇护他们。这些人有的是因经济萧条而破产的,有的是看到别人因贫穷受苦而感到不满的。

3

这一年,克莱德的哥哥巴克,被假释回家了。巴克被关押期间,也曾越狱逃出来过,在那期间认识了布兰奇。布兰奇和巴克结婚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逃犯。在她的劝说下,巴克同意回到监狱继续服刑。两兄弟数年不见,分外激动。他们在密苏里州的卓普林找了一处房子,打算度过一个平和的假期。这个地方离他们的家达拉斯较远,他们相信警察不会找过来。

但他们太放肆了,饮酒作乐,彻夜喧嚣,邻居报了警。开始警方以为他们只是私酒贩子,监视后才发现他们符合巴洛帮的描述。

4月13日,警方对巴洛帮发动突袭,但他们太过乐观,只派出了五个人。结果两人被打死,巴洛帮成功逃窜。

警方在房子里找到邦妮新拍的一些胶卷,原来巴洛帮挺潮,爱拍爱秀,正是这些照片令巴洛帮声名鹊起。有一张邦妮右手持枪嘴里叼烟的照片,被各大报纸大肆渲染,邦妮被描述为一个爱抽雪茄的女土匪。然而邦妮这对个定位相当不满,这只雪茄只是她借来摆pose而已。后来他们在逃亡途中绑架了一个警官,邦妮还特意告诉他自己不抽雪茄,让他向记者澄清。

邦妮仍保留着写诗的习惯,在茫茫逃亡途中,或许爱情和诗歌是她唯一的消遣。她的诗“Story of Suicide Sal”也登上了报纸。警方还找到了巴克的假释证明和巴克夫妇的结婚证,这对夫妇也上了黑名单。

4

接下来的三个月,巴洛帮在德州和明尼苏达州之间游荡,劫车、抢银行、绑架。有时甚至劫持警官或者劫案受害者,带他们兜兜风聊聊天,然后在很远的地方将他们放下来,还常常给他们钱以便返回。然而媒体渲染最多的还是他们的冷酷残忍,嗜血杀人。自照片流传开来,名声大噪之后,他们越来越难找到安全的落脚点,许多时候不得不在野外扎营,在溪流中洗澡,挤在狭小的车内睡觉。颠沛流离的生活令他们脾气暴躁,争吵不断。

一次,他们开车时跌下深坑,邦妮的右腿被起火的汽油严重烧伤,直到死时,她的腿伤都没有痊愈。

巴洛帮受到警察和赏金猎人的跟踪追击,很快分崩离析,巴克被捕死去,布兰奇和威廉也被抓。邦妮和克莱德开始了不断的逃亡。途中,他们返回过达拉斯,最后一次探望了家人。邦妮告诉母亲“如果有那么一天……将我和克莱德葬在一起”。他们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5

他们投靠曾经帮助过的一位朋友,朋友的父亲却向警方告密。于是就和电影《雌雄大盗》的结尾一样,警方对他们进行了伏击。

1934年5月23日,警方以朋友的父亲为诱饵,引诱克莱德停下车和他说话。就在此时,枪声大作,邦妮和克莱德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就被打成了筛子。而枪声如此密集激烈,参与伏击的警察们在事后几小时内耳朵都听不见声音。

在他们的福特车里,警察发现了一个萨克斯、三支勃郎宁自动步枪、锯短的长枪、一把点32自动手枪、一把点45左轮手枪和大约3000发子弹。此外,还有一大堆依利诺斯、依阿华、密苏里、德克萨斯以及印第安娜、俄亥俄等州的车牌。这辆车后来被用于展览,25美分参观一次。

他们的福特汽车中了一百多发子弹,其中约50发击中了他们两人。之前克莱德还写信给亨利•福特,称赞福特公司的8缸汽车是最好的逃跑工具,可惜福特并未以此来做广告。

6

这对传奇盗匪的死亡轰动了全国。几小时内,这个人口只有2000人的小镇涌进了上万人,有人专门坐飞机前来凑热闹。通常15分一瓶的啤酒此时卖到了25美分。

据验尸官描述,当他到达时现场一团混乱,狂热的围观者试图拿走邦妮和克莱德身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作为纪念,甚至有人打算割下克莱德的耳朵。

一如他们华丽的死亡,他们的葬礼也是热闹空前。只是邦妮的母亲并没有遵循他们的遗愿将他们葬在一起。超过两万人围观了邦妮的葬礼,拥挤得连她的家人都没法靠近墓地。许多人送来鲜花,其中最大的一束是达拉斯的报童们献上的,因为他们的死讯使报纸的销售量飙升。克莱德的葬礼上,也有数千人前来希望瞻仰一代大盗的遗容。

当时的美国社会矛盾异常激烈,邦妮和克莱德的身上被底层百姓寄托了相当的情感。他们没有称自己是英雄,但大众认为他们是,因为他们满足了经济大萧条下,人们反抗强权和富人的幻想。

但无论怎样被百姓纪念崇拜,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身上都背负了很多无辜人命。《雌雄大盗》上映后,就有一些受害者家属指责影片美化了罪犯的形象。不过,邦妮和克莱德的个人英雄主义倒是从未在历史中褪色,直到今天,还有人来到邦妮和克莱德墓前,给他们献花。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6 )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本文原载于时光网:
这对男女烧杀抢夺却成为一代偶像 纪念《雌雄大盗》上映50周年

今年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注定会载入电影史册,这倒不是因为参与角逐的影片太过耀眼,而是因为一场乌龙——颁发最佳影片的两位嘉宾费·唐纳薇、沃伦·比蒂错将最佳影片颁给了《爱乐之城》,当剧组几乎快要发表完获奖感言时,才道出正确的获奖者应该是《月光男孩》,一时间整个世界被这两位颁奖嘉宾耍得团团转。

这两位颁奖嘉宾是谁?可能年轻一代影迷未必熟悉他们,但是提到赫赫有名的《雌雄大盗》(或者《邦妮和克莱德》),你肯定不会陌生。《雌雄大盗》的反叛和革新颠覆了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而这两位颁奖嘉宾正是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整整五十年后,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向世人宣告,这对烧杀抢夺的亡命鸳鸯依然能够搅的你们“天翻地覆”!

《雌雄大盗》是影迷绕不开的一部电影,哪怕仅仅因为电影本身的精彩程度;《雌雄大盗》也是电影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那类电影,因为它是一部承上启下的电影,深深影响了电影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部影片影片首映于1967年8月13日,那时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传统价值观的宣讲台,战后的年轻一代早已厌倦了那些保守的道德观和陈旧的电影手法,而在银幕外,赤裸裸的现实刺摆在这代人眼前,越战泥潭、披头士风靡世界、民权运动、性自由、冷战阴影、核弹威胁,父辈的价值观对现实已经束手无策,反叛的情绪弥漫在年轻人中间,嬉皮式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政治正确”。

而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电影,必然成为宣泄这种情绪的最佳文化载体。书写时代精神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已在欧罗巴风起云涌,美国的年青一代早就蠢蠢欲动。

而此时(50、60年代),好莱坞的内部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好莱坞八大制片厂在经历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后,逐渐走向衰败:雷电华退出历史舞台,美国音乐公司(MCA)收购环球公司,联艺被泛美公司收购,华纳沦为肯尼国民公司的下属公司,龙头老大米高梅也陷入亏损,虽然依靠《宾虚》短暂中兴,但依然被资本家几易其手。

臭名昭著的海斯法典在《雌雄大盗》上映的前一年被正式废除,这为影片的暴力元素扫平了道路。好莱坞正处在历史的拐点上。

在好莱坞外,美国独立电影运动风起云涌,不少参与过独立电影的年轻一代也渐渐走进好莱坞体制内工作,他们的视野和诉求注定会为好莱坞注入新活力。《雌雄大盗》正是诞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电影,从她开始,新好莱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开拍前一波三折
特吕弗戈达尔曾有机会执导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文艺青年大卫·纽曼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一家叫做《绅士》(Esquire)的杂志社当小编。这是一本时尚文化类杂志,关注的都是流行文化相关的事物,电影、音乐、时尚等等。在这里他遇到了杂志社的艺术总监罗伯特·本顿,两人一见如故,因为他们都痴迷于电影,谁能想到这段交情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还改写了美国电影的发展。

那时候一个叫特吕弗的名字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他导演的电影开始在一些美国的影院里小范围上映,作为文化杂志的媒体人,两人敏锐的捕捉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之后在影院里,他们继续汲取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电影的养分: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瓦尔达、伯格曼、米洛斯·福尔曼、黑泽明、沟口健二……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他们每周都至少在影院里看两部影片,在这些革新性的电影的熏陶下,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显得那么保守甚至迂腐,满腔创作激情的这对基友决定做点什么。

罗伯特·本顿在德州东部长大,从小他就知道那些匪盗的传奇故事,什么“漂亮男孩”弗洛伊德、“机关枪”凯利、“全民公敌”迪林杰之类的,当然还有那个抽着雪茄拿着手枪的漂亮女人邦妮·帕克。

两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这个女人和他的同伙克莱德的身上。他们打算把这对危险的情侣的故事写成剧本,两人来到德州,这片曾经上演过匪盗故事的地方实地考察,甚至拜访到了克莱德曾经的老师,正是他把那个白兰地和牛奶的笑话告诉了他们,电影里克莱德的哥哥逢人便讲这个老掉牙的笑话。

1964年,《雌雄大盗》的剧本打磨完成,但两位编剧毕竟只是好莱坞局外人,想找人把它拍出来不那么容易。两人首先把剧本送到了后来执导本片的阿瑟·佩恩面前,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于是他们决定避开好莱坞,直接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导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旗手特吕弗。特吕弗对这个叛逆又浪漫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此时他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把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度》搬上银幕,分身乏术下只好把剧本转手交给了戈达尔。

两位初出茅庐的编剧非常激动,特吕弗不行,戈达尔拍也没问题啊!但是戈达尔出了名的难伺候,他居然要求在冬天拍摄本片,而且拍摄地点必须在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两位编剧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为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夏天的德克萨斯州,这样一来整个故事与美国文化的联系肯定无法还原,双方合作告吹。也有种说法是戈达尔觉得去美国拍片肯定需要好莱坞的资金支持,而他根本就不信任好莱坞会放手由着他的性子去拍,这种刁难式的做法也许只是他推辞的方式。如果真在冬天拍摄的话,我们恐怕就看不到赤裸的费·唐娜薇在影片开始时撩人的表演了。

在法国绕了一圈也没找到适合的导演,此时恰好沃伦·比蒂来到巴黎访问,拜访特吕弗时得知了这个故事,他慧眼识珠看中了这个剧本,便花钱将剧本版权买下,打算自己做制片人拍摄本片。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美国的故事由一个美国的导演拍摄才是最合适的,于是三人又回到美国寻找合适的人选。

候选导演的名单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威廉·惠勒(《罗马假日》、《宾虚》)、约翰·施莱辛格(《午夜牛郎》)、乔治·斯蒂文斯(《郎心如铁》)、西德尼·波拉克(《游泳者》)等等,不过这些导演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拒绝过本片的阿瑟·佩恩接下了这部电影,他与制片人沃伦·比蒂曾经合作过《心墙魅影》。

而另一个问题就是女主角邦妮的人选,沃伦·比蒂原本希望自己的妹妹出演,就是《桃色公寓》里美艳动人的雪莉·麦克雷恩。但当沃伦·比蒂自己决定出演克莱德时,显然需要一个新的女主角,塔斯黛·韦尔德、安·玛格丽特、简·方达、卡洛尔·琳蕾等大牌女星都曾有意出演邦妮,但最终是名不见经传的费·唐娜薇凭借光滑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胜出。

《雌雄大盗》终于投入拍摄!

价值观与拍摄手法
双重革新反映时代风貌

《雌雄大盗》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上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左右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而言,30年代与60年代是遥相呼应的,邦妮、克莱德与其说是匪盗,倒不如说就是30年代的嬉皮士,当经济普遍不能满足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就会否定传统的社会伦理寻求新的出路。

这正是《雌雄大盗》成为新好莱坞发轫之作具备的故事和人物基础。邦妮和克莱德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大盗,他们属于社会底层,庸常的生活和传统价值观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满足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渴望。冲破现实的牢笼追求真我和自由是他们心中的正义。

导演为了让观众对他们建立更多的认同也是煞费苦心。在现实中,克莱德是双性恋者,他与邦妮,以及另一位同伴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导演为了让那个年代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将两人的感情戏刻画的既浪漫又残酷。与此同时,他们也恪守自己盗亦有道的理念,不抢穷人只抢银行,而且从不滥杀无辜,影片中最暴力的戏份反而是警察围剿他们。

影片中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改动,是把克莱德设定为性无能者,导演和编剧大胆的将社会隐喻融入到人物塑造中,并有不少相当暧昧的镜头来表现性。邦妮和克莱德边喝可乐边聊天时,导演将邦妮窥视的眼神与克莱德持枪的镜头剪辑在一起,暧昧展现克莱德的性诱惑与性残缺,只有枪不离手时,他才能找到做男人的尊严。而费·唐娜薇上扬的眼角,微微张开的嘴唇,触摸枪管的动作,准确的利用表演传达出了影片中的关键隐喻。

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血缘关系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影片中的第一组镜头就是邦妮和克莱德的真实照片与两位主演的名称组合起来的蒙太奇,明确的向观众表达人物的真实与主演之间“虚构”的真实性,影片的故事即真实发生过的事,与空中楼阁般的传统好莱坞做以区分。

而进入正片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邦妮红唇的大特写,而非传统叙事中常见的大景别定场镜头。我们看到赤裸全身的邦妮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配乐,只有压抑的环境音。此时恰好克莱德在楼下偷车,他们立即搭上了话茬。邦妮像找到了出路一样穿上衣服逃离房间,联想到此前赤身裸体的她,导演无疑想表达出邦妮的新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新生。

手法上的革新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邦妮与家人重逢时的用柔光镜头拍摄整场戏份,视觉上营造出梦幻的效果,事实上这场突然插入的戏份缺乏明确的交待,有人认为这场戏其实只发生在邦妮的幻想中也有其道理,此外,在这场戏中邦妮将自己的吊坠送给了她的母亲,而此前的邦妮并未佩戴过这款吊坠。

邦妮与克莱德葬身枪林弹雨的戏份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导演为了营造出暴力的突然和强烈煞费苦心,在叙事上也提前道明警察的围剿行动,给予观众充分的心理暗示,暴风雨般的围剿戏只有两分钟,却堪称影史经典。下面就为你详细分析下这组镜头的内在玄机。

1.克劳德下车后,导演先将镜头切回到车内的邦妮。展示两人位置关系;
2.镜头切到克莱德;
3.再切到面露笑容的摩斯的父亲,他看到了什么后表情突变;
4.镜头马上切到他的主观视角,一辆汽车闯入了布下的杀局;
5.这个信息交待完后就又切回了摩斯父亲,他的神情焦灼的看了眼克莱德;
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了克莱德;
7.一群飞鸟飞出丛林(杀人的信号);
8.镜头切回到克莱德,他看着飞鸟露出笑容;
9.镜头马上切到摩斯父亲看到飞鸟时惊恐的眼神;
10.跟着他的主观视角,镜头再次切回到飞鸟;
11.车内的邦妮伸头瞭望飞鸟;
12.根据她的主观视角,镜头再切到飞鸟;
13.镜头切回到摩斯父亲,他低头看向另一边;
14.镜头根据他的主观视角切向一片丛林;
15.镜头切回摩斯父亲,他眼神游走,观察镜头4中闯入的汽车的距离,判断开火的时间;
16.摩斯父亲的主观镜头:汽车越来越近,杀戮即将上演;
17.摩斯父亲钻入卡车底部自保;
18.镜头马上切到克莱德注意到他反常的举动;
19.邦妮也注意到他的举动;
20.摩斯父亲身体完全进入卡车底部;
21.镜头切回笑他举动夸张的克莱德,但又马上意识到了什么,神情大变;
22.镜头切回到扭过头来的邦妮,她也察觉到了异样;
23.邦妮的主观镜头,镜头切到13中的丛林;
24.切回到邦妮,她扭头看车外的克劳德;
25.邦妮的主观镜头:克劳德弯下腰准备逃跑,目光投向邦妮;
26.克劳德的主观镜头:神情紧张的邦妮看着克莱德;
27.邦妮的主观镜头:克莱德看着邦妮,还没有作出反应;
28.克劳德的主观镜头:邦妮盯着他,神情像是已经知道了的结局;
29.镜头反打,克劳德冲向邦妮的方向;
30.镜头切到那片丛林,机枪开始扫射;
31.克劳德中弹;
32.邦妮中弹;
33.镜头切回到丛林,枪手伸出了枪管,疯狂扫射;
34.克劳德倒地;
35.邦妮继续中弹;
36.克劳德继续中弹倒下;
37.镜头跳接到克劳德的特写,继续中弹倒下;
38.切回到中近景,克劳德终于倒地;
39.邦妮遭到疯狂扫射;
40.克劳德倒地后继续遭到疯狂扫射;
41.切邦妮近景,继续遭到扫射;
42.克劳德倒地不起;
43.邦妮中景继续遭到扫射;
44.全景镜头,两人在同一画框内遭到疯狂扫射;
……

在这场只有两分钟的戏里,导演最终用了超过60个镜头展示这对末路鸳鸯之死,屠杀之前几乎是一组静止的蒙太奇来表现短时间内人物的反应,镜头在三个角色的视点之间来回切换,视点转换十分密集,而演员的表演随着情节的变化来调整,杀戮降临时剪辑节奏越来越快,又用花式剪辑和升格镜头来展示邦妮和克莱德被杀的过程,扣人心弦之余又颇有悲壮之感。

上映之后引发争议
影评人诋毁 奥斯卡力挺

《雌雄大盗》上映之后让老古董的影评人傻了眼,谁也没有想到沃伦·比蒂和阿瑟·佩恩一起搞了个这么“不成体统”的电影!首先向影片开火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博斯利·克劳瑟,他是美国资历最老的影评人之一,为《纽约时报》撰写了27年评论文章,正是他向更多的美国观众(可能也包括《雌雄大盗》的两位编剧)介绍了战后的欧洲艺术电影,罗西里尼、德·西卡、伯格曼、费里尼都是他钟爱的导演。

博斯利是一位左派影评人,他号召在电影中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宣扬暴力的电影,《雌雄大盗》正是他最讨厌的那类电影——“毫无意义”“一场闹剧,混合着残酷的杀戮。”

显然博斯利还把影片中的暴力与战争中残酷的杀戮行为联系在一起,他只看到了暴力的表象,而没有感受到现在已经是60年代,夸张的暴力行为在银幕上以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观众对暴力的消费与善恶无关,何况《雌雄大盗》中除了结尾的杀戮外,其他暴力戏份都与滑稽的班卓琴交织在一起,人们更多的觉得是暴力荒诞可笑的一面。

博斯利肯定没有料到,他对《雌雄大盗》的批判毁了一世英名,甚至葬送了影评生涯。大量年轻的观众给《纽约时报》写信反对他诋毁《雌雄大盗》,其他主要媒体杂志上也混战一片,力挺这对“杀人情侣”的媒体包括《时代杂志》和《纽约客》,而《新闻周刊》的影评人乔·摩根斯坦一开始站在博斯利这方,随后又倒向了邦妮和克莱德……评论界的混战可见一斑。博斯利也“杀”红了眼,随后又写了两篇文章,在批判电影的同时甚至批评当下的观众。最终,《纽约时报》解雇了老牌影评人博斯利,他成为邦妮和克莱德“枪口下”的最后一个“受害者”。

而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的展示了年轻人有多喜欢这部影片,影片以250万美元的成本,在美国获得5000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累计票房更是达到7000万美元。除了票房表现外,邦妮的齐肩短发、在影片中戴的贝雷帽都成为那时摩登女性的标配。

邦妮和克莱德的反叛形象是对好莱坞电影传统的颠覆,虽然黑色电影和强盗片里从来不乏以“坏人”为主角,但是很少有像他们这样赤裸裸的反资本主义强盗成为电影正面描绘的对象,这对情侣的子弹射穿的不是空罐头,而是美国梦的假象,他们冲出银幕,成为反体制反主流文化的精神象征。这些都是电影人通过电影化的渲染加工而成的,其实和历史上真正的邦妮、克劳德已经没有太多联系。

保守的奥斯卡也对这部大胆的电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影片共提名9项奥斯卡大奖,并摘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

更重要的是,《雌雄大盗》是好莱坞体制内的新生力量的首次强力发声,而同年稍晚上映的《毕业生》则呐喊出了那代人心中的彷徨,后者以300万美元的成本累计近1.05亿的票房。两部传统好莱坞的反叛者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而好莱坞本身是逐利的,风向明朗后,它便迅速调转船头,迎合全新的电影理念和时代精神。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被纳入好莱坞体制内,新浪潮的美学理念反哺好莱坞,新电影的种子在美洲大陆生根发芽,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布莱恩·德·帕尔玛(《情枭的黎明》)等电影名家们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

 短评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情侣之一,影响后来者无数,包括邦妮的穿着打扮至今仍被无数时尚媒体和达人效仿,我相信很多人会为了美艳动人的邦妮去抢银行,也有人愿意追随于英俊单纯的克莱德,但只有他们俩才是最适合亡命天涯的天生一对,就算没有明天。

8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当克莱德得意且满足地摸着枪,这个人物的秘密就完全暴露了……汽车服帽,新浪潮的美国化以及类型化。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男帅女靓的,衣服都那么有型,果然当抢劫犯情侣没有范儿是不行的,就算被打成筛子,死在一起那也是浪漫。当然一切是否来源于克莱德的性无能就不得而知了。。。那个分贝超大的女的是当年的最佳女配吗?瞎了。。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电影很不错,但是很反感那位只会大喊大叫长相酷似三德子的女配。

1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这部电影至今能被讨论的唯一原因是戴迪艾伦那开创时代的剪辑,错位剪辑,似动现象,声桥的运用影响了至今每一部电影的剪辑,如果你曾一帧一帧的在剪辑台上拉片的话就会知道此言不虚。错位剪辑的佳话甚至被出成考研政治的大题,可见此君影响有多大了。

21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推荐

得奥斯卡奖的女配角好像男人假扮的哟,汗。Bonnie好美,衣服很潮~

23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對於世界的性無能式的反抗,狂躁的只是年輕的衝動,激情耗盡就必然毀滅。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似充斥暴力,实则满是情欲,开场如此挑逗,结尾又无比温柔,相遇时虽活着却破败残缺,分离时已死去但完整充盈;新浪潮遇上好莱坞,充满强劲的生命力。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风潮的产物,除本片外,《午夜牛郎》、《毕业生》等一系列“年轻人电影”都将目标群体对准大学生观众,通过偏离主流的方式来迎合更激进的时代年轻人,试图在衰退的电影工业中找寻出路,获取巨额盈利。混杂着古怪、轻快调子的《雌雄大盗》显然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的精神财富,让人想起同样机敏并忧郁的《祖与占》,而结尾由快速剪辑和慢镜头组成的高潮部分已经永久改变了电影的暴力表现方法。相较于本片,我更喜欢受此影响而诞生的后来者——《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等,或许正如伊伯特所说:“它的创新已经被不计其数的其他电影所吸收,因而很难体会这部电影在1967年有多大的原创性——正如《公民凯恩》的冲击力现在看来不如1941年那么明显,因为观众们事先已经看了太多处于它影响之下的作品了”。

3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我是邦妮,他是克莱德,我们是抢银行的。”这样的个人介绍真是屌爆了。能在一眼就知道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人,能义无反顾的随着他逃命天涯,这种相似、这种惺惺相惜的爱情真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还有一个译名叫《没有明天》,我喜欢:如果失去自由,我宁愿投身地狱。

36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我俩没有明天」这译名绝了。

41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路边响起阵阵厮杀,在追逼一双银行窃贼。路中把今生虚空驱散,愿给她送上风光今晚。继续去路,已断退路,浪荡也要给你,我的一切!

46分钟前
  • Aaa
  • 推荐

明明是部黑色电影,却如此迤俪柔情;明明是部爱情电影,却勃发离经叛道和随心所欲;加之男帅女靓,能不经典乎?

47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这部片子在当时应该是很了不起的,居然能够站在抢匪的立场说话,很有新浪潮的风范。其实就算以现在的水平我也觉得这部片子是相当不错的,编剧涉及的方面挺丰富的。最后他们临死前那互望一眼,觉得真是绝妙,就好像,千言万语都被这一瞬的目光吐露完,多像武侠小说啊~

51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故事就从“敢与不敢”开始了……好就好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犯罪视角。有几个场景仍是很经典。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女强男弱,邦妮更加敢出位,克莱德一副肾虚的样子。

53分钟前
  • 软蛋黄
  • 推荐

他们想要逃跑的时候,身旁总有车,但最后却无法逃离命运;犯罪电影之所以能得人青睐,是因为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念并在观影中消解潜意识中的暴力。

5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在阳光下相视一笑 然后被打成筛子

1小时前
  • 玛琦
  • 推荐

这就是俩二缺

1小时前
  • 浑浊儿
  • 还行

公路狂奔,游戏人间。做一切别人想做却从不敢做的。一见钟情说的大概是,我见到你的瞬间我就知道我们必定是同一种人,你的脆弱你的企图心我都清楚的了解就如同我了解我自己。两个骨子里相像的人,这种相像是致命的。我爱你就是我把内心最隐秘的孤独也扒开给你看,我爱你所以天涯海角我也跟随你。

1小时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1934年生命终结,两人全身大约被射入150多颗子弹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