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2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3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4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5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6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3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4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5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6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7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8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19现代启示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12:33

详细剧情

  越战后期,美军上尉威拉德(马丁•辛 Martin Sheen 饰)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寻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的科茨(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上校,将他带回或杀死。科茨上尉曾经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随 后,情报指出他在柬埔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军队,专门反对美军。
  威拉德与几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们目睹了种种暴行、杀戮,目睹了无论美军士兵还是当地人在长期的战争中精神扭曲,做出的种种非正常的行为,威拉德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威拉德最后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国中被当地人捉住,见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将这里炸为平地……

 长篇影评

 1 ) 无数具化为历史之灰的尸体,被科波拉亲手复原

本文在2020年8月10日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又有原标题《反历史——和死神共存》

威拉德在水中的倒影正是库茨上校,两重身的隐喻,指涉的又何尝不是人类作为一个集体?

197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科波拉面对满堂的媒体和摄影机,向他们如是描述彼时尚未定版的《现代启示录》:“我的电影并不是一部“票房大片”(My film is not a movie),它并不是关于越南(战争)的故事,而就是越南本身。我们制作它的方式恰恰就像美国人在越南中所做的:我们在丛林之中;我们有太多的人马,太多的设备,于是一点接一点,我们失去了理智。”

四年以前,科波拉赌上两部《教父》中挣得的名声和雄心,亲自出资,从乔治卢卡斯的手中接过《现代启示录》的剧本,举家前往东南亚,在丛林里度过他的人生中最狂热和幽暗的时光。40年之后,在4K画质已经成为标配的时代,电影经历了公映版,和新世纪初的重生版后,于全世界范围迎来了它的最终剪辑。上海的观众迎接这一部宛若全新的电影之时,我们会再次想起他这一番咄咄逼人的自白,仿佛从冥河涉险归来,这位先知向每一个在文明社会中漫不经心,期待着电影结束后照常生活的观众,传递着地球上隐秘的角落里来自死神的讯息。

帝国喊出“末日就在此刻!(Apocalypse Now)”之后几十年,这部电影对刚刚从病毒围城的环球恐慌中稍许解脱的我们来说,除了是一次对影院归来的庆典之外,是否还承载着另外的意味?越战的阴影早已远离我们而去,然而在和平时代静坐,沉默或者被信息嗡鸣的时分,战争的碎片时常冷不丁地横亘在我们的双眼之前,却又在几天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科波拉的不安难道只是源于反战吗?如他所言,每次《现代启示录》出现在荧幕上,它的意义就超出了“电影”,这不仅仅因为它在一开场就向我们展示自然在战火面前崩坏时化成的尘埃,或是机械在碾碎肉眼之时无情的轰鸣。它不仅是一场为炫耀战争之虚无而举办的华丽舞会,还是从这一场舞会出发,一件一件剥去身上的首饰,衣着,壮举,肉欲和空话,远至未开化的大陆中心,直到蒙昧深处的逆历史奥德赛。

军官威拉德带着暗杀一个疯子的任务逆流而上(河流-历史),“走进”丛林的深处,正像电影脱胎的小说《黑暗之心》中的主人公所说,“并非前往大陆的中心,而是地球的中心”,其隐文恰是人类于地球史(与“历史”的人类中心相对)的回溯,军官,连同着他所代表的文明——像阿彼察邦的叔叔布米一般——一边念叨着终结,一边“走回”丛林,直到在地球史的另一端,看见了自己的另一张面孔。

”我们优雅地享用我们的正餐,血腥的屠宰厂被精心地隐藏起来”。《现代启示录》正像爱默生这句箴言的图解,在电影里美国人打定主意不再为西方列强虚假的正餐礼仪,和它背后无节制的罪恶盖上华美的裹尸布。逆向奥德赛的途中,屠宰场中哀嚎的也不仅是生灵,还有价值体系,人道,语言,甚至还有历史流逝的错觉,以及一个对神祗的想象。或者说,这些在电影中接连死去的词语其实从来都是一根绳索上的同义词,它们之间的转义支撑起了普世生活的表面,但只有在科波拉的旅程中,这些脆弱的维系在朝彼此接近的同时纷纷快速坍陷,文明的两极(极机械和极原始的)在时间的漩涡里相遇,偶像也在虚无和重建间反复徘徊。

那么,《现代启示录》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一场对战争的直接记录,我们在其中看不到英雄,看不到群众,甚至看不到斗争,只有在狂热和虚无边缘交际的混沌。科波拉首先遵循的是一种书写历史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历史放弃把握自身的话语,放弃描摹英雄和史诗,而将记忆的刻印权直接交给了炮火。这代表着在电影的一开始,政治机器的权威就被宣告瓦解,一部去意识形态的战争百科裸露在我们面前,被剥除权力的自我掩护,于是我们得以看清历史糖衣下的真相,得以向“斗争,胜利和幸存者”式的革命词汇反诘:“不,你看,没有英雄,我们都是猪!”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谈论它?科波拉在摄制过程反复修改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的剧本,甚至根据自己在梦中见到的异象加拍了影片开头在西贡酒店的段落,又在马龙白兰度最终加入剧组的时候,持续三周每天为他即兴写新的对话,因为连科波拉自己也不能决定电影将走向何方。混乱的种子从运动影像中蔓延到了摄像机的背后,仿佛时间借着镜头又完成了历史的重演,我们必须向自己发问,为什么混乱(chaos)是无所不在的背景?

毫无疑问,镜头下越战的狂热即是美国的狂热,我们难以想象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军官,会做出出动十几架直升机空袭只是为了在村庄面前的海面冲浪的决定。但我们同时又该意识到,美国在这里又成了人类现代文明的隐喻,一个灌饱了垃圾食品和蒸汽废料的巨型婴孩,凭着一身铁甲在地平线之内肆虐,需要长年累月地嗅到树叶烧焦的气味来维持自尊心的燃烧,法典和天秤对他似乎不再适用,他的眼中也不再容纳得下另一种生灵的凝视。

媒体的满纸谎言,国内的反战舆论,国外的节节败退,长达四任总统的鏖战,像动物一般原始又未知的敌人和苏联的无形压迫,越战的泥泞是美国人的骄傲在70年代急需破解的题眼,但似乎又是一个再精巧不过的借口,向电影打开进入历史中所有迷宫的窗户。“应当爱你的邻居”——它作为一句规训建立了基督教牧养的西方文明,又作为一面文化旗帜在外邦之地掀起了自中世纪以来的腥风血雨。

一心想着冲浪的中尉Kilgore最终势必是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即使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的他不至于丧生在枪口下,他也在胜利即纪律的虚妄中也扭曲了人之为人的准则和资格;如果说虚荣和毁灭欲是两个成正比的矢量的话,他正像一条碰巧爬至人类至高处的蠕虫,看清了脚下一个帝国庞杂如蚁穴的无数工程实际上只是海市蜃楼——因为制约它们的法则在权力的至高处便不再有效——在这里唯一合法的炫耀便是毁灭,他太自然地掌握了这个法则,但却忘记了知道这一真相的他也紧紧地被毁灭跟随。

女武神和直升机的轰鸣里,他的侧颜一面反射出意志的满面红光,一面映照出末日的焰火,仿佛瓦格纳和戈培尔共谋的一场超现实集会。他亲自扮演礼教的刽子手,但是却在膨胀的虚荣里进入另一个谎言,并且将在可见的未来里因着这个谎言死去,以库茨的方式,黑人船长的方式,或者《全金属外壳》中胖子比尔的方式。

这个谎言便是权力的幻觉。如果我们还记得《窃听大阴谋》(The Conversation,1974中的窃听高手哈里的话,便会想起这个男人对向他耳中源源不断地涌来的秘密是如何地充耳不闻,他又是如何精心地在阻挡这些秘密对他的腐蚀。而在他唯一一次选择相信权力给他的馈赠之时,他才发现自己手上其实不曾有过任何权力,并且因着这次轻信,顷刻间他丧失了所有的自由。《窃听大阴谋》中的讽刺恰恰为《启示录》的混乱提供了动能:权力一旦投入使用,欺骗(谈话男女的阴谋)和受骗(谈话的捏造本质)的机制便开始运行,它不仅要毁掉它的敌人,还要吞没任何为它效力的人。电影的结尾,哈里坐在被扒得稀烂的公寓里吹起了萨克斯,周围是权力扫荡而过留下的废墟。这片废墟紧接着《现代启示录》的开头,科波拉将这片哈里蜗壳式的净土放大了无数倍,于是我们置身在丛林之前,螺旋桨和风扇有如权力鼓起的翅膀,同属于这场正义化的恐怖袭击。

如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影的开场便是The Doors高唱的The End。在一场骗局(结尾处库茨向威拉德阅读的报纸新闻,这次场景在终剪被删除)的风暴眼,语言最先失效(录音带中库茨的呓语,暗应《对话》中清晰可辨却正言若反的约定),接着是人的面孔(死亡扑克,围观兔女郎的群众),与此同时是帝国的错觉(法兰西殖民地中的夕阳),最后是时间的流逝(混乱的重复,上游逐渐凝滞的时间)。权力即是一个矛盾体,一面不断制造话语和秩序,一面以其自身的荒谬和暴戾承认着秩序的虚无,如果说历史(被权力书写的)是河流中威拉德途径的驿站的话,那一次在河岸上未经历史(权力)许可的停留,便是文明不经意间踏入非历史的失足——大厨被丛林中跳出的老虎吓得嚎啕大哭,因为他从未距离历史如此遥远,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件意象,如此栩栩如生地同时昭示了生和死,而且在生死之间扯开一条一念之差的裂缝。

这一刻我们突然对战争的真相恍然大悟,它是历史朝向非历史的脱轨,是权力按捺不住自身涌动的虚无,朝向虚无发起的攻击:虚无从这个撞击的破口向我们喷涌而出,我们以血肉之躯面对丛林中射出的匿名之箭。非历史的真相是一片嗡鸣的海洋,无意义的生命,它没有语言,因此没有主客之分,也没有词语和想象的割裂,但是却漫布在意识和物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历史对它恐惧,于是在这片汪洋上耕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田地:骗局和遗忘,前者造了一张弥天大网,其形式是自我对话,后者随时洗去网上所有的沙,利用人类短暂且谬误百出的记忆,其形式是修正历史。(库茨读给威拉德听的报纸)

在《现代启示录》中,战争是一个和美国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截然相反的隐喻,隐喻一切撞入秩序中、或者在秩序的进展中无意间孕育的无秩序,通过将电影书写成战争本身,科波拉让我们直接身处于非历史当中,在这片被掩埋的土壤上,生和死各占一半领地,军舰驶过的迷雾和丛林,象征的正是荣格在《红书》中所阐释的终极意义,它是意象和力量的统一,融合了交替而生的意义和无意义。

可是在历史中只有意义,只有庞杂的因果链条制造的生之假象,它要么英雄化了死,要么将死视为道德或者生物上的必然,通过英雄化将生命变得永垂不朽,通过必然性将理性置于虚无之上,再次暗示了秩序的永存。意义是历史挣扎求索的目标,然而对于非历史来说,它只是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子类型(subtype)。空虚是历史戴上无数重面具尽力掩饰的本质,然而对于非历史,空虚则是它存在的形式,因为万事在其中永远正在发生,正在消解,但从未定型,从未充盈。我们不该说“死是生的结束”,草率地以生定义死,而应该说“死是生的背景”,就像说河流是船的背景,以此扩大生的定义。

于是我们可以解答为什么在科波拉的电影中,战争的每一个侧面:空袭,浪花,椰林,浮桥,灯火,血肉,平民,都只是像费里尼片中千奇百怪的面孔一样飘过,它们不显得惨烈,甚至在虚幻中异常壮观:因为这是通向非历史的路、道和桥梁,是理智(威拉德)转变成荒淫(库茨)的过程,起点是文明的死亡,终点是意志疲惫不堪的沉默,我们途径风景,它们在死亡的壁画上显得匀称且虔诚。《现代启示录》便是这样一次寻找,它不朝向外部某一件失落的珍宝或者臆想的传说,而更像月球寻找自己的暗面。威拉德的长途跋涉,其实又只不过是从远古以来就决定背向深渊的人类一次艰难的转身,这个动作是如此微小,但却要求他重新怀着雅各和上帝摔跤时的激情和恐惧。

但这个对个体来说犹如移山的任务,对群体来讲却轻如鸿毛。个体需要突破文明沉重的地壳,但是文明想要跃入自毁的深井,只需将历史的一叶障目从眼前挪去(正如科波拉所做的),或者始终被作为人类保护罩的历史转而变为人类的敌人,后者在20世纪大规模的种族屠杀中反复上演。人文荒芜(horror)和道德灾难(moral terror),库茨上校的两位好友,又或者是两位主人,即是非历史自身(丛林),和历史中未能成功抑制的非历史(罪恶)之显影(embodiment)。它既存在于外部,也存在于人性之中。文明正像荒原中拔地而起的一幢高楼,它庆祝自己的奇迹,竖立自己的标杆和偶像,在它使自己的尖顶离地面越来越远的时候,它似乎逐渐遗忘了自己仍然扎根并始终属于这片荒原。相信秩序会像雕塑一般永恒,它患上了骄傲病,认定自己的崛起就意味着这片荒原的消逝,不曾发现荒芜在源源不断地从建筑内部向外生长。过高的理想会成为最毒的刀刃,我们立刻可以想到的例子便是共产主义的历史:荒原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仍然向上攀升的危楼倾覆的一天。这便是圣经中告诉我们“(末日的)时间近了”的缘由。圣经所警示的并非一个由神决定的终结点,而是一个由人的姿态决定的,与时间流逝无关的结局。

权力制造了文明的囚笼和时间的漩涡,但这一墙之隔内,错误的并非历史的存在,而是历史试着一手遮天,让一个族类相信它便是世界的全貌,从这时候开始我们失去和非历史和谐相处的机会。库茨上校口中的越共比起美国大兵,更擅长在恐惧和野蛮中生活,他们对伦理了然于心,同时又和死亡同样亲近,善于爱,也善于破坏和杀戮,因为在这个残缺的世界里,完整的爱也意味着心甘情愿准备去破坏。因此当我们将爱和和平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也就预兆着自己将更容易失去它们,因为我们必然无力抵抗突如其来的恐怖,只能在它的意象前俯伏投降,正像库茨上尉被它咬至空心的躯体。

我们的时代正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犬儒主义,一面是秩序堆起的骗局,在一正一反的错乱中,双双阻止着信仰的重新诞生。威拉德必须要杀死库茨,因为人类必须要超越自身的死亡欲继续生活,但人类又不能忘记死亡,于是库茨像图腾动物一般在一派狂欢的仪式中被夺去了生命,从这一刻开始他才真正被当成神祗纪念。在库茨的身上,在科波拉的造神运动中,我们看到信仰诞生之初最原始的形式:它并不像其所暗示的那样关乎永生,而是代表着人类与死亡,与无秩序和解的第一步。

反而是撕碎了信仰的世界,更像一个遗忘死亡的永恒之城,在这里才居住着口口声声地听信民祈祷,赐风赐雨的上帝。无独有偶,在疫情初临的全球封锁,和重现阴霾的国际局势中,我们似乎发现了自己重新完全失去了和恐惧共处一室的可能。

 2 ) 库尔茨的手表

对于《现代启示录》最著名的段落,我的观感是恶心、愤怒、悲悯,以及邪恶的快乐。这几种感觉交替出现。瓦格纳《女武神的骑行》必然牵出两个人物:尼采和希特勒。《现代启示录》贯穿着大量的尼采哲学,而观众对此的联想,则更容易归结到这一哲学的平庸版本——纳粹。
冲浪的上校是个典型的纳粹分子。当他在直升机上播放瓦格纳时,他无疑是把自己放到了神的位置上——炫耀着自己凌驾一切的强力意志。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这一政治的美学化鲜明地体现在纳粹艺术中。但当他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凝固汽油弹的气味,来体现创造的权力的时候,他嗫嚅片刻,竟吐出了一个无比平庸的词:“胜利”。这令人哑然失笑的一刻,揭示了他并没有真正地创造:在精心刻画的神性内部包含一个谎言的内核。他就是越南战场上的艾希曼。强力意志对他来说只是盲目的杀戮;除了从他那牛仔老爹那里接受的价值观,他一无所有,换句话说,他不过是一个狐假虎威的奴隶。当哈姆雷特赞美人类“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神”的时候,或许预料不到,这注定是一个平庸的神祇。
库尔茨则高人一筹。他真正独身一人,以自身的意志,在密林深处开创了自己的王国。他能够弃绝伪善的现代道德,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但新的“贵族统治”不仅没有发展出更加完善的人,反而呈现为原始野性的彻底回归,库尔茨也陷入了最为彻底的疯狂。当他在昏黄的火光中现身,我们真的以为看到了一个天神;但随即,他腕上的军表——典型的现代物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事实上,他全部的疯狂都根源于这一无法褪下的计时工具。军表,标示着他过去的身份,他来到此地的使命,他的起源。这提醒我们,他最初的目的与冲浪上校别无二致——亦即“胜利”(冲浪上校也正是库尔茨的早期形式)。而库尔茨的疯狂,正根源于对这一目的遵守(“胜利”的强力意志)与弃绝(“胜利”的道德说辞),他仍然在意自己的美国身份,保存着带来的《时代》周刊,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分裂之中。另外,钟表也意味着一种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但历史竟然终结(“启示”)于返祖而非进步,无疑对这一被尼采扭曲的黑格尔主义,构成了极度的讽刺。归根结底,他和波德莱尔以来的西方思想一样,都不过是“现代”决绝的反叛者,所以彻底超越现代也是不可能的。库尔兹创造不了新的道德,他不过是在否定旧的。他是狮子,却做不成孩子——他是堕落的酒神。
而对主角威拉德来说,湄公河上的旅途也意味着他自己通向黑暗之心。在精神上,他同样处于走向库尔茨的途中。战场的见闻使他对基督道德、大众文化、政治操作统统产生了怀疑,而对越南妇女补上的一枪,则标志着他对现代的否定。然而当他目睹库尔茨的所作所为时,意识到这一否定的必然命运时,他选择了否定这一否定,但其方式却与库尔茨的否定如出一辙。影片的最后着重表现了这一否定的仪式。威拉德以原始人的面貌,操起粗陋的刀具,用最为野蛮的砍斫尽情释放自己心中的黑暗本能。这是彻底的强力意志之战,以原始部落的首领之争出现。最后,像一个天神,他右手持刀,左手却没有捧起戒律和经文——取而代之的是档案袋。没有新的律法颁布,而是复归缓慢毁灭的轨迹。他以一种讽刺性的姿态回归到现代中,但这一回归本身就制造出新的梦魇,它内在地包含着疯狂的种子。
威拉德的经历或许正是20世纪历史的缩影。就此而言,《现代启示录》与《黑暗之心》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分别代表两个世纪的精神。

 3 ) 意义,就是毫无意义

很久没有看三个小时那么长的电影了,而且是科波拉的电影。不过在开始看这部之前,我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作品,更不知道那个真正的男主角是我喜欢的马龙•白兰度。而且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是很耐心。不过这部电影就是属于那种渐入佳境的类型,越看到后面越沉入情绪,以至于看到后面非常绝望,看完后是身心俱疲。一部能让你看得身心俱疲却依旧念念不忘的电影,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东西…..于是我就突然对所谓的“意义”产生怀疑。什么是意义呢?你以为为国出征是光荣,可怎知光荣的背后是谎言呢?你以为冲锋杀敌是英勇,可你杀的是无辜而孱弱的人,你变得不是士兵而是杀手你愿意吗?你以为按着世俗价值观取得一切成绩和荣誉就是成功,而一场炮火就能使这一切灰飞烟灭,你还会努力吗?这个时候你就会想说,去他妈的意义,活着就是为自己。恩,很多人确实是为自己而活,但,如果当有一天,你连你自己都不认识,那么剩下的惟有“恐惧”,就像科茨上教说的:“恐惧,有一张面庞,你必须与之结交,恐惧和道德恐惧必须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是,那他们便是你应惧怕的敌人。”所以,科茨上教选择了与恐惧为友,所以他能杀人如麻,他能操控众生,他能将刚砍下人的头骨铺垫他的宫殿……被激起的嗜血本性一旦成惯性,不仅所谓的人类的道德、悲悯、情感荡然无存,而且响彻这座城堡上空的是彻底的对人类的嘲笑。既然他能做到抛弃人类最大的敌人——恐惧,那也意味着他抛弃了所有作为人的情感——没错,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这也是科茨上教自己承认的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之所以还活着就是为了寻求一死,不是随便死,而是要像军人一样死。 也许像我们这种生在和平发展时代的人,是无法想象战争所带来的摧枯拉朽的破坏力的,一场非人的战争所带来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而我知道的只是,当你有一天发现,你曾经所努力的、所信仰的、所追求的其实都是一场他妈的谎言,我想那个时候,那一瞬间,你感到的不是激动、愤怒,而是绝望,是万劫不复的心灰意冷。然后我相信也就到了那个时候你才会感到真正的“自由”——说来真讽刺,这就是自由,不顾他人甚至不顾自己的意识,有的只是本能。科茨上教说:“正是判断(the judgement)令我们失败。”判断的价值,依托的就是“意义”,没有意义,判断也失效。 我不知道科波拉导演创作这部电影是否有很强烈的政治立场,但越战终究是披着民主和平外衣的美帝历史上永恒的污点,美丽的湄公河,他的终点是柬埔寨,那个科茨上教建立了自己王国的地方。科茨上教家世显赫,从小到大都是天之骄子,也曾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后来美军得到的情报就是,他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距地,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成了叛徒。然后美军命令威拉德去奉行秘密处决科茨上教。然而,威拉德这一路的沿河而上,途中他和他的战友们所经历、目睹的种种暴行、杀戮,以及无论美军士兵还是当地人在长期的战争中精神扭曲….乃至最终痛失两位战友才到达目的地,我想,如果不是他真的找到了科茨上教,他很可能也会成为第二个科茨…为什么不? 电影的最后,威拉德目睹了科茨把尸体与头骨一路点缀的疯狂,目睹了他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把威拉德战友的头颅砍下并放到他的面前,目睹了他在当地呼风唤雨的地位…..最后科茨还是救了他,并向他吐露真相,最终,他乞求的是,或者说希望的是,威拉德能亲手杀了他,并且留下了一行字:Drop the Bomb Exterminate them all……是的,他要威拉德炸毁这个他亲手建立的近乎乌托邦的王国。就像他说的,最痛恨谎言。美军的标榜是谎言,而他自己所做的也是谎言,是乌有。 电影给了美丽的高棉之国很多的特写,那些废墟,那些雕像,栩栩如生,曾经的高棉王国早已灰飞烟灭,留下这永恒的废墟,然这废墟又催生新一轮的灰飞烟灭….历史其实永远都是重复的。因为去过柬埔寨,我也被吴哥窟那庞大的废墟震撼过,感觉就像是来到另一个时空那般不真实。那时候柬埔寨已经超过40°,非常闷热的蒸锅天气,然而建筑长廊里阴凉之处,却让我感觉有那么一丝凉意,就是这种极端的碰撞之感,让我相信高棉的灵魂从来没有消失过,不然那高棉的微笑何以那么生动? 所以电影看到这一部分我就觉得科波拉拍得真是太好了,因为就是这种非常不真实的窒息感觉,你逃不开。或许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文化虚构物”的魅力。 然而,战争终究不是虚构….人性,也总是那么赤裸。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选择成为它的一部分。

 4 ) 战争让人疯狂

在这部影片里,科波拉以其雄浑稳重的拍摄风格将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巍然塑造成一座充满暴行和杀戮的人间地狱,他探讨的是这场残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透过了疯狂的柯兹上校的残虐来表现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智是如何逐渐丧失的。马龙白兰度所扮演的那位滥杀无辜的柯兹上校,被科波拉塑造成为一个在越战中渐渐对血腥麻木了的人,他沉浸在腥风血雨中,无法改变只能屈从,但当前来暗杀他的维勒上尉出现在他眼前时,轲兹上校却没有杀他,反而借助维勒上尉的手完成了他渴望已久的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是秉承了原著《黑暗之心》的,他是十恶不赦的“统治者”,推行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但又那样的渴望解脱,影帝马龙白兰度完整地缔造了这个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人,他演绎的柯兹上校和那句“你有权杀我,但是没有权力审判我”的台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众多影迷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影像。原文出处:http://t.cn/R0QsTmh

 5 ) 现代启示录

这部电影达到了商业和艺术双成就,所以也算是一部经典之作。

作者电影与体制的完美融合;道路与旅途叙事模式,意念性电影,打破了好莱坞战争片纪实风格进入超现实主义世界。

叠画特写,强权崇拜,5.1声发轫,伦勃朗布光,拿下金棕榈时尚未完成。

科波拉称其“不是关于越战,本身就是越战”。很喜欢这句话了,十分中肯。

 6 ) 黑暗的心灵

要看懂这部片子,就必须要明白一点,这部片子是根据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只不过把原小说的背景从非洲搬到了亚洲而已。电影的拍摄固然和当时对越战的反思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片中突然出现的一群法国人,正是这样一群象征,尽管法国已经退出了印度支那,但是这群高贵者却无法重返欧洲,因为,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这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已经无处可去”。库尔茨上校在临死之前反复的喃喃自语“Horror”(可怕啊),深深地反映出了人面对内心黑暗时的无力感;当威拉德杀死了库尔茨后,出现的一幕场景是:库尔茨的信仰追随者再次拜倒在他的脚下。但这一次威拉德抵制了心灵的诱惑,驾着汽艇离开了湄公河深处的丛林,永远离开了丛林深处的黑暗,也永远离开了人类内心的黑暗。 一个自以为文明的世界,一旦进入到一个被他视为黑暗的世界中,究竟是能够像自己所想象那样把文明带入黑暗世界,还是就此沉沦于黑暗世界中?这一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这既是原作者康拉德所要问的,也是此片在9.11之后重新被西方电影界所关注的理由。导演科波拉因此重新编辑了此片,使得9.11后出现的这个新版长达三个多小时,而原来上映的老版则只有两个多小时。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哲理性的片子,但在看之前,我们先得做足功课。

 短评

节奏分明的三段叙事,一部关于战争的狂人日记,难得看到科波拉如此意乱情迷。感觉“蛇之拥抱”和“迷失Z城”都要减星了...“Horror!Horror!”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正片200分钟,花絮100分钟。音乐和音效是超级无敌强大地!超现实的战争片~摇滚&古典~

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逆流向上找到你,只是为了亲身体验你缘何成为了你。真正的绝境没有出口,将所有人都死死困住。不讲原则的毁灭,似乎也能成为美丽的源泉,慈悲心虚伪无用,我见得越多就越讨厌谎言。因离婚而抑郁的你,可否向我的儿子传个话啊,再出世也不能免俗。其实是科波拉写给自己的情书,自恋得一塌糊涂。

1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不是因为长,我建议慎看的原因在于——看完你会怀疑人类文明与世界的意义,如果没有足够的哲学素质,它实在是令人身心俱疲的。科波拉强烈的悲观主义浸染于此。我倒不认为难以理解,只是看完太难受。即使是在说教,这种说教又相当的令人——恐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堪称伟大,!9.1

1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完身心俱疲

19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前半部几乎是某种肆无忌惮的炫耀,而到达了彼岸的王国后,一切都彻底凝滞,证明了它是一部为了虚无的战争拍摄的虚无影片。

23分钟前
  • TWY
  • 推荐

在《故事》一书中作者认为本片是离题而失败的..我则认为此片是荒谬且失望的..看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已经能了解到那种说教味道..现在再回去想想看,会觉得还是库布里克的战争三部曲更能打动我心.战争是人类的本性呢,这就和讨论”何以为人“这问题一般不可让人那么容易就得到明确的答案呢..三星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说教味太重,太冗长,意图太明显,科波拉就差直接把想法写成论文了。

2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威拉德最后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国中被当地人捉住,见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将这里炸为平地

2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好看到爆,焰火礼花燃烧弹,血肉横飞迷幻药,法国人的教训美国人的挽歌。沿湄公河而上,一路上的人性扭曲和战争疯狂叫人震撼。文明和道德在这里并无栖身之地,冲浪摇滚乐也不是。三个半小时并无困意(尾声的大面积阴影略困),极度难得,赞美上海影城一厅东方巨幕,非常亮,秒杀电影资料馆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B+】令人头皮发麻的音效和配乐,登峰造极夸张到不行的布光,越南战争看起来就像嗑了药一样迷幻。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来打5星啊

42分钟前
  • 第十个缪斯
  • 推荐

战争和人性的交响曲,配乐太棒。前半段是神作,后半段爱不起来。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癫狂的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魔幻主义交织一起,呈现了《现代启示录》这般末世审判的景象。科波拉书写了现代的Apocalypse,并超越了普通战争片的层次,讲述了泯灭人格如何拥抱野蛮和原始的寓言,反战之上是对人性的剖析,为极端人格划出了走向野蛮的结局。电影语言一流。但个人没有太喜欢。

48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非常赞同罗杰伊伯特对本片所持的观点:现代文明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建筑物,栖息在大自然饥饿的血盆大口之上,一不小心就会被毫不犹豫地吞下去。幸福的生活在这种脆弱面前只是日复一日的缓刑。与其说它描绘的是战争,不如说是战争如何揭露了我们永远也不愿发现的真相。| 大银幕重温,震撼到被封印在座椅上。(SIFF,4K,天山-虹桥艺术中心,2020.7.30)

53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只能说从东方文化的观点看 导演没必要那么罗嗦

55分钟前
  • 多汁馓人
  • 还行

科波拉:「《教父》採用的是古典風格,每個鏡頭就像場景整體結構的一塊磚頭,而場景就成為一堵漂亮磚牆般的設計。Gordon Willis認為,一個鏡頭不該包羅萬有,否則就沒有理由切換到另一個鏡頭了。另一方面,在《現代啟示錄》裡,Vittorio Storaro則期望鏡頭像移動的筆桿,從一個影像元素滑動到令一元素。最終我向蘇菲亞和我自己解釋,鏡頭可以像一個詞語(前者)…….但也可以像一個句子(後者)。」(《未來的電影》)

57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三小时的布道式催眠。所谓战争,不过是在烟雾、炮弹、鲜血、污泥、雨水中的狂浪梦游,不存在谋略深浅或是意志强弱,只有如嗑药一般的诱惑力与吞噬感。死亡是摆脱梦魇的唯一出路,但噩梦不会停止,还会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这才是当代文明得以运行的不二法则。科波拉用一种独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强国的铺张奢华之力,完成了电影史上最昂贵的一场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战争题材总是让人倍感深重。。。

1小时前
  • ╯^╰
  • 推荐

忒长了,几次都没坚持到看完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