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响,非常近

恐怖片美国2011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汤姆·汉克斯  马克斯·冯·叙多夫  约翰·古德曼  维奥拉·戴维斯  杰弗里·怀特  托马斯·豪恩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播放地址

 剧照

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2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3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4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5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6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3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4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5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6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7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8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9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3:48

详细剧情

  九岁男孩奥斯卡·史埃尔(托马斯·豪恩 Thomas Horn饰)的父亲(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饰)在911事故中丧生,在他幼小的内心中留下了阴影。无意间奥斯卡发现了一封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奥斯卡认为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寻找线索,钥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秘密。奥斯卡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不会说话的老爷爷(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饰)。此后的每个周末,奥斯卡开始在五个城区里寻找姓“布莱克”的人。父亲生前跟奥斯卡一起规划了寻找第六城区的“侦查探险”游戏,告诉奥斯卡:不要停止寻找。  本片根据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第一次在LA看到海报,而且还是在著名的Sunset Blvd旁的街角看到的,那双眼睛就直接戳到我心底,仔细读了海报上每一个词,就对导演和两位配角充满了期待。

影帝影后没让我失望,甚至小朋友也演出了那种无奈的泄愤与执着。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关于人们本以为泛滥的题材的,他只是关于一种性格,一种爱恨情仇都无比强烈的性格。痛在心底,找不到出口,就只能将伤痕留在肉体上,让自己知道我还活着。对于逝去的人的爱,也久久无法释怀。

我的性格跟这个小男孩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喜欢冒险,求知欲强,甚至有时比较偏执!一种理性的感性,甚至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爱而去伤害另一个自己爱着也爱自己的人;宣泄完了会后悔,也会因为一个声音、一个眼神而很久很久都无法自拔地自责,所以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当然,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宣称自己能体会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我想,那份痛,我也许永远也无法承受...

当他说出The phone rang时,我心如刀绞,疼到连呼吸都困难...但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几个月都陷在里面;现在能更客观一些,把这种充沛而厚实的情感化为对电影的欣赏,对每一位参与这部电影的人的致敬,感谢他们的诚意。

我喜欢这个导演,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像拾到一份美好,所以就在心间特意为它留出一处,封存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去玷污。上一次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正是The reader. 我欣赏导演选剧本的能力,他拍过的电影,总是让我想去读原著,延续那份情感。

看完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印象,一个感觉,并不是无比理论的摄影、美学等等。对于那些看完就对电影冷嘲热讽、嗤之以鼻的人,我只想说,我能理解你们的性格没那么感性,没那么细腻,但请你们尊重别人的感受!也许你们看到什么都想理性解剖,但这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却是说不清的,它只是一种感觉,如果什么东西都能解释清,那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动物呢?

最后半小时,再一次真切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条件的,最美好,最强烈,最伟大的。但请你们不要再去说导演“利用”了什么什么,在我看来,他只是诚心诚意地想讲好一个故事,而他做到了!与那些非要把作品献给谁,非要拍无聊题材挣钱,非要用自己的作品向偶像致敬的人相比,讲故事才是电影最原始的动机,而现在又有哪些人真正愿意去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呢?除非你的心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电影里的音乐真的是紧扣心弦,甚至心脏每一次跳动与弦乐旋律的每一次起伏都无比贴切。所以,我留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帧。看到字幕时,那一系列的Black给我的感受正是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一份心生怜悯的温暖。

有些电影,总是想刻意去撞击一个人的心坎,来“赚取”泪点。但事实就是如此讽刺,抱着这个目的的人往往连心门都打不开,即使大家流泪了,但走出影院也许不到一天就能回到现实中。而平实的手法叩开了心门,但他们选择不再走进去,只剩余波在心中震颤,那就是最真实的感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美好。

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情感起伏极大的人,纵使比别人更痛苦,但也比别人更幸福。回头看,这世间,我来过了,痕迹不用留给谁去看;自己心底里有条路,让在乎的人能走进你的心底,这就够了。

 2 ) 忍不了某些评论了,你们到底有没有认真看电影!

这孩子有很明显的艾斯伯格症症状,别再说什么疯子,自私了行不行!先去wiki上查一查好伐!你们以为那个随身带着的铃鼓是干嘛用的啊!说话打节拍吗!
对于藏起答录机这个行为,孩子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掩盖自己没有接第六通电话的事,他把没有接电话和父亲的死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自己的错。(儿童时期很容易这样归因)
另外,为什么母亲要去提前拜访,就是因为孩子的那句话,他说他宁愿自己是他妈妈,代替他父亲去死。这种情感的流露来源于他执着于父亲对自己的教养和关爱方式,却忽略了母亲最本能最温柔的爱。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小男孩学会认同自己的母亲的过程。
总之实在看不下去了,你们希望孩子个个死了亲人之后都坚忍顽强说话软糯得体或者哭晕过去,这才叫催泪,那我只能说,慢慢意淫吧。

 3 ) 看到外国教育

       一个不敢坐秋千的9岁男孩有一个很优秀的父亲 一直鼓励他不要停止寻找 但是爸爸在911中去世 给他留下阴影 当他发现父亲蓝色花瓶里的钥匙和纸袋上写着black这个名字 于是他开始在五个区寻找472个叫black的人 不会说话的爷爷陪着他 结果钥匙并不是爸爸留给他的 却打开另一对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解开black的心结 也挽回他和阿比。布莱克的婚姻 意外的是妈妈 原来妈妈并不是无助的让儿子沉浸在痛苦中 看到妈妈一家一家的去说明来意 让他们接受儿子的寻找 接受一个孩子思念父亲的情绪 不要伤害他的儿子 默默的等待他儿子平安回家 最后儿子理解了妈妈
    爸爸:汤姆汉克斯总是饰演 很智慧的角色 这部电影里又是一个伟大英明的父亲 他总是去引导史奈尔 不要停止搜寻 而不是让他去干吗 能做不能做 这和中国的大部分爸爸妈妈不一样 最近在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对孩子 要让他们发泄出自己的情绪 接受他们的情绪 这和电影里 顺从自己的想法去做 大胆去做去创造 相通
    儿子:一个勇敢聪明的男孩 1.其实他的勇敢给我提了醒 我缺少说走就走的决心和勇气 2.再让我触动的就是那一本册子 里面有立体的大桥、拉动绳子的动画 记得小时候做过一个类似小电影的手工 很简单 但是挺有意思的 多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很重要 3.就是他的毅力 他的坚持 他很有计划有策划 这也是优秀父亲肥良好教育。总之 是个特别好的孩子
    妈妈:妈妈让我惊讶 最后是个升华 一直觉得妈妈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 无暇顾及自己儿子的异样 为她感到悲哀 怜悯 原来她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 而且不会去干涉孩子的想法 用自己的爱给儿子支持 煎熬着自己 对于她自己也是个勇敢的妈妈 她勇敢地放手让儿子独立 寻找
    爷爷和奶奶:爷爷虽然不会说话 但是 他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孙子的爱 坚持做地铁、走木桥来让小史奈尔克服恐惧 和他做对此游戏让他放下恐惧 面对小孙子偏激敏感的行为 他去包容接受教导 而不是直面的告诉他怎样做 他特别懂得点到为止 因此他离开了 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相信他会是个好父亲;;;漂亮的奶奶 宽容的奶奶 喜欢孙子和奶奶用对讲机说完话的“over”更喜欢最后爷爷回来了 奶奶不理他 却把菜放到过道 自己走向房门去开门 爷爷俏皮高兴地抓起箱子去抢那兜菜 好像捡到宝贝 确实 他捡到了奶奶这块宝
    理解 支持 包容 所有人都在诉说这个主题 还有就是勇敢 冒险
    爸爸妈妈爷爷都没有去阻止小史奈尔的所有想法和行动 不会告诉他什么应该做它对 什么不该做它错 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 并鼓励他不要停止寻找 如果你有建议给某人 语言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要做出来 行动 也就是哲学中说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 第六区是个什么鬼地方?!

哦,鬼子又来卖概念了。美国的第九区(51区)、日本11区,现在冒出了第六区?


纽约有5大区(5 Boroughs),分别是曼哈顿、皇后、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滕岛区。那么有意思的, 我刚刚谷歌了一下,有人问纽约的第六个区在哪儿。

================
Oskar在一开始就自述了一大段,在00:03:51处他说——寻找第六区是最大的一次挑战。而在片尾01:58:30,Oskar终于找到父亲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有——你证明了第六区的存在。那么纵观全片,第六区不是真实存在,至少不是钢筋混凝灌注的城市区域。他是精神层面的一个层次,好比我们的“世外桃源”。

看来不得不说到911,奥巴马说过,911带来创伤、毁灭和充满伤痛的回忆,同时给美国和美国人民一个机会实现前所未有的团结。Oskar走的路几乎遍及纽约大部分区域,人们有冷淡、抵制、排斥等一系列反应,就连联系他和blue vase的Abby Black,初见时也没给好脸色看。这里有一个对比,第一次见Abby Black时她在和丈夫吵架,而结尾处收到Oskar的信是两人分明已重归于好。挂着钥匙满城跑的Oskar找到自己谜题的谜底时,也让周遭受他影响的人感到日子愈加美好。这是否就是钥匙终究寻找到的锁?片子没有给出William Black从他父亲那里究竟得到了什么。但这不重要,物质的馈赠怎能比得上遇到一个执着追随父亲留下的谜题(他认为找到谜底就能离父亲更近)并和他有一样遭遇的孩子更来得有意义?——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发现,并自我实现。

Oskar失去了父亲,却重新得到了祖父和母亲(说重新得到也是精神方面的认同,母亲尤是)。

——是否就好比美国人失去了双子塔,却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更多相互抚慰的亲邻。期间也有彷徨、懵懂、泄气、发疯、做过傻事也做过蠢事,但最终不还是走出精神困境了吗?Oskar是否就是美国的象征?独立、霸道、专横、经历过萧条和滞涨,但最终也会像Oskar一样有看到希望?

——“哭泣可能会持续一夜,但欢乐会在明早到来。”

——是一个该let it go的时刻了,一开始的不愿放手、偏执、仇视等一切都是该放手的时候了。

所以说或者,第六区就是每个美国人(或纽约人)在经历过灾难洗礼、摸爬滚打后,重新审视自己而获得的心灵的希望之所。


钥匙的另一端就是奇迹。


有人说讨厌他疯癫的样子,个人觉得他不疯癫,只是偏执,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出这小子不是一般嬉笑打闹的9岁小学生。或者他多多少少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以下称AS. 临床上AS患者表现是什么?借用维基来看: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和母亲】、固执、兴趣狭隘、重复特定的行为、情绪不稳定。又或者——离群、孤立,往往以异常及奇怪的举动去接触别人,自我为中心【咆哮、大半夜逼祖母用对讲机和自己交谈】,喋喋不休地向听众“演说”(通常对成人)【和爷爷】内容是关于他的嗜好或与众不同的狭窄话题【吵闹地、信息过量地、细节地说明他和472个姓Black的人接触】;表现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但这样的愿望却常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明白别人感受【对Abby Black说我能吻你吗,以及强制拍照】(如厌倦、急于离开、需要隐私)导致交往失败。我不敢说他是否真的有AS,但至少有这样的性格。对于Oskar,本人的感受很简单,他长大或许能当哲学家。

有一段半夜他站在母亲床头,强迫母亲说他死了之后不要埋,这时已经触及哲学的终极话题——生与死。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逃不过厄运降临。母亲以哄小孩的方式说你不会死,你能活很久,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Oskar这里似乎能看透生死,理智地看待死?父亲的墓里不过是一个空盒子,他已经开始思索意义这种东西而不是表象的满足。呼应了小说的主题之一——死亡。



PS 有人吐槽片名,根据Jonathan Safran Foer同名小说改编,片名也是书名……

PPS 整片看完我没哭,我也不知道为毛要哭,哭不是卖点,哭也不是拍片目的,当然如果你亲身经历过911或者失去亲人触景生情可以理解。但为哭而看不如看苦菜花,整体导向是放下并重新启程,let it go是主题,那么一个怂孩子都放下过往,重新开始生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5 ) 《特别响,非常近》:嘶吼与默然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
    “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片首独白)
    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6 ) 执着者的感情与成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每一次震惊国家、乃至震惊世界的灾难,其余波往往要历经很久的时间才会略微平息。而余波,正是非常多的作家或者公知,在创作、在反思。

在9•11袭击之后三个月,美国文坛名宿唐•德里罗(Don DeLillo)在《哈珀斯》杂志撰文,指出报纸和屏幕上充斥着爱国主义的9•11叙述,它们其实并不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应该是书写一种“反叙述”(counter-narrative),去讲诉主流叙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9•11,去赋予那曾有肉身嚎叫和坠落的天空以温情和记忆。

于是,与9•11袭击有关的小说愈发多了起来。而这本《特别响,非常近》便是其中独特的一本。它的独特所在,即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表达在经历了巨大打击后,人们是如何慢慢走出来的。而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他只是写了一本青少年小说。

《特别响,非常近》的主人公奥斯卡只有9岁,他是他的家庭中唯一一名在9•11袭击前夕,听到父亲的5则电话录音的人。当时,他没有勇气接起电话。父亲的电话录音成了奥斯卡心中既宝贵又充满了悔恨的记忆。9岁的男孩的心里话也不见得可以轻易表达。

9•11袭击渐渐远去,奥斯卡似乎恢复到像父亲没有离去前一样,充满幻想、欢笑。然而,当有一天,奥斯卡无意中在他父亲的壁橱最高一层搁板的蓝色花瓶里,发现父亲留下的一把钥匙和一个叫做布莱克(BLACK)的、写在信封上的姓氏时,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弥补之前的遗憾。奥斯卡偷偷买来一张纽约地图,查询到纽约市所有姓布莱克的人。

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允许每周末在五个区奔波,以字母顺序打听216个电话簿里列示的“布莱克”。起先他步行,出发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小手鼓,因为当他紧张或者恐惧或者害怕的时候,他需要不断摇着他的小手鼓。奥斯卡说,“因为这帮助我记得,即使我穿行于不同的街区,我还是我。”这便是他接近其死去父亲的特有方式;而奥斯卡接近其活着的母亲的方式则是:当她准备出门时,帮她拉上裙子后背的拉链。

奥斯卡的母亲知道儿子的行为吗?是的,她知道。她常常沉默着偷偷地跟在奥斯卡身后。她没有去阻止他,也没有叮嘱他。而是这样陪伴他。但她没有让奥斯卡知道。这无疑同样让人动容。

《特别响,非常近》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2012年上映。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难忘。奥斯卡在寻找布莱克的历程中,认识了姓布莱克的黑人女子。这位布莱克生活的并不幸福。当奥斯卡第二次到达她家时,她正在和自己的丈夫因为离婚而争吵。丈夫夺门而出。布莱克瘫坐在楼梯上垂泪。奥斯卡举着一张被他们争吵中扔在地上的明信片、小声地问,“这个可以给我留作纪念吗?”布莱克点点头,搂着奥斯卡轻声哭泣。

每一次流泪、每一种悲伤,似乎都在反衬9•11袭击所带给人们的极大冲击。这种伤害,就算时光也无法抚平。

但回到之前提到的“独特”——作为孩子,一般都是被社会定义在边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认知。这或许与孩子缺少太多成人具备的能力,比如大范围的行走与观察、大量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甚至是性,性与成人的感情世界的关系复杂到无法言说。而这也是这本小说的厉害之处。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圆满了一个国家的悲情故事。

作为9岁的孩子,奥斯卡的执着让人惊讶。也许会有人怀疑,怎么会这样执着?但这绝对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切身体会。

“他把一张空白的纸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这是保罗·奥斯特在《记忆之书》中写下的开头。十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另一位美国青年作家的信,不是索要签名,仅仅希望得到一张他用以书写下一部作品的白纸。奥斯特给了他。年轻的美国作家就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他还向多位知名作家索要白纸,海伦·德维特给了他一张会计纸,苏珊·桑塔格寄了张信纸给他,而乔伊斯·卡罗尔·欧兹给了他一张对折的废纸……弗尔把收集来的白纸小心装裱好,挂在客厅。
  
这样的经历,让《特别响,非常近》反衬出一个孩子的执着的力量。而这一切并非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而是这位生性内省、怪异、天马行空、11岁时不把一张1984年美国奥运体操队照片放在枕头下就睡不着的作家本性。这些空无一字的白纸,正是每一部小说开始之前无法穷尽的可能性。它们是空白,它们可以是一切。

每一位写出令人赞叹的小说的作家,都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而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则更多的是一种执着。因为没有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所以无法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进行更丰富的表述。但从他的另一部作品《一切皆被照亮》的故事梗概来看,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无疑乐于挑战二战、毁灭、灾难等题材,也同样大胆尝试对于犹太民族和二战的反思。

凭借《特别响,非常近》,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成为了本人很喜欢甚至想模仿的作家之一。


-------------------------------------------

欢迎关注
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短评

完全Get不到泪点,小孩是演得很用力,但是怎么都是一种演的的感觉。

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Too emotionally bullying"——用一种廉价的方式来表达(伪装的)痛苦和获取同情,很难被真正痛苦和受难的人接受。Daldry的催泪在别的题材上都游刃有余,然而直面一个民族的痛苦和生命之重,太多的技巧反而显得作品苍白、虚假及无力。哭过之后会觉得自己被骗了。赞剪辑,摄影,剧本。

8分钟前
  • 久栗
  • 推荐

开始还有些触动,以寻求真相周转于纽约城,最终达到自我治愈。不过越看越混乱,变成了各种情绪和碎片堆积。不喜欢小孩的性格设定,非常惹人厌。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肯定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同样是对一段伤痛记忆的刻画和反思,金陵十三钗比较起来怎么就显得那么肤浅呢??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高度和深度呢?悲哀呀...

14分钟前
  • 若阳
  • 力荐

逛完街看一部电影才是周末该干的事,不过没想到是这部电影这么的amazing,六 颗 星!没有很压抑会时不时搔搔你的泪腺,但穿插着fun parts。清楚的细节交代,不普通的结尾震撼观众。主角们个个表演地到位到极致,小男孩肯定是未来的影帝。this movie is just incredible like its name.

18分钟前
  • mogu
  • 力荐

就算你只有9岁,你也不该对着妈妈喊“我希望你死”,因为妈妈比你更痛苦。就算你有精神病,你也不该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反而欺凌老爷爷,一遍又一遍地揭人伤痛。就算你还只是个孩子,你也不该自以为是地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情。

2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从半程开始就哭得跟个傻子一样,全是泪点。每个人物都很可爱。其实也是有些叛逆的小男孩,带着观众一步步揭开谜团,第六通留言,到底是什么?钥匙,到底是谁的?父亲留下的地图,到底藏着什么宝贝?很多爱,说出来或者不说出来,它都非常近,非常温暖。观众席中阵阵抽泣,我们都如此深爱纽约。

2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他疯狂、恶毒、刻薄,抱着最大的敌意,不停用自己的痛苦伤害和折磨着周遭每一个人,不过是为内心的恐惧和内疚感在寻求着代偿,希望别人来为他的痛苦买单。这小孩是个天生的作才,看到他吼自己妈妈“为什么死的不是你”时我彻底震惊了。片子拍得太扯,先有立意,后虚织素材,看哭的那些你们都肿么了?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痛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我真想把这个神神叨叨不停blablabla而且还他妈走哪都带着个叮叮哐哐的破手铃的2B孩子从屏幕里拽出来掐死!!

37分钟前
  • AMPHORA
  • 较差

911带来的创伤,在寻找答案的路上重新用爱来温暖内心。值得关注的主题,但这部电影把这一切都压在小男孩身上来表现,太单一…没有带入情绪的感动。特别特别讨厌这个小男孩,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受伤了一样,于是就在不停地伤害真正关心他的人。

40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处处闪现小幽默和大催泪弹。散场后有位老太太抹着眼泪离开,这比满场痛哭流涕要更感人。

42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不幸被击中泪点。借助创伤的动机引发大面积治愈,这样的题材绝对值得影像化。虽然原著的贡献很大,但这不能忽视包括小男孩在内的一众演员的高水准发挥。戴德利回归到最初的男孩成长题材,自然让其保持一贯的细腻和动人。

45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3.5】导演试图交待的线索太多从而显得混乱冗杂 让后半部的抒情像是无病呻吟 可是看到最后还是结结实实感动了一把【小男孩的性格有够惹人厌 冲着母亲发火“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和 对着陪自己一起搜寻的租客满怀敌意又恶语相加时 真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个小家伙感到恶心

50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还行

以一个不讨喜的主人公作为愈合伤口的切入点实在难度太大,感人的片段一个接一个,可如此迫切而华丽地被过于完美地组合一体却适得其反。影片败在基调:面对大悲欠缺朴实。

5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这片子被低估了。美国主旋律,911疗伤电影,确实煽情。但是,这个剧本绝对是顶级的,故事起承转合,无一处是闲笔,多数两个人两个人的戏,几翻转折,所有的包袱、伏笔都有下文。主流电影需要学习这种故事。

58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全片充满了想念,那种超越一切的对挚爱亲人的爱与想念注满了Oskar的血液。我喜欢Oskar,喜欢他的倔强,喜欢他的固执,喜欢他的敏感与脆弱,记住,他只有九岁。另:Max von Sydow再次奉献了伟大的表演,甚至无需开口说话。

1小时前
  • A L E X
  • 力荐

真哭不出来。线这么多,导演是要织毛衣么。

1小时前
  • 乔阿酥
  • 还行

泪点笑点都很多,只是到了最后也没哭出来。也许是看了预告片对电影期待太高,看完之后就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就那样吧,说不出。小男孩和爷爷的表演无懈可击。

1小时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我无比讨厌这任性做作的疯孩子,强忍着观影下来两星还多亏我今晚心情好。

1小时前
  • 等一个人
  • 较差

该用多长的日子才能走出那片悲痛的阴霾、才能走出困住自己心灵的那座牢?一辈子亦或只是明天?结束时非常压抑,或许有的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一场心病。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