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方法

恐怖片英国2011

主演:凯拉·奈特莉,维果·莫腾森,迈克尔·法斯宾德,文森特·卡索,莎拉·加顿,安德烈·赫尼克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危险方法 剧照 NO.1危险方法 剧照 NO.2危险方法 剧照 NO.3危险方法 剧照 NO.4危险方法 剧照 NO.5危险方法 剧照 NO.6危险方法 剧照 NO.13危险方法 剧照 NO.14危险方法 剧照 NO.15危险方法 剧照 NO.16危险方法 剧照 NO.17危险方法 剧照 NO.18危险方法 剧照 NO.19危险方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0

详细剧情

  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1904年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成为了精神病医生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同时又有深深地自责心。而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但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而这种欺骗的行为也让荣格在理念上与恩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分道扬镳。

 长篇影评

 1 ) 心理咨询师的危险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032/

两个牛逼的男人和一个神秘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所能引发的好奇心当量不小。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热衷这样的八卦故事。两大精神分析巨擘之间的友谊和权力争夺、男性精神分析师和他们的女病人、男人和他们的性欲、女人和她们的性欲、男人女人和各自心中的异性原型、男人之间的联盟、犹太人之间的联盟、科学和神秘主义、一个道貌岸然的时代和它的潜意识……这样的故事太容易让观众在其中迷失他们自己。

也许因为处理的是历史上众多极有争议的细节,我在其中也不太感受得到创作者(原著作者、编剧或者导演)。三个神经质的精神分析师,还有一个更加神秘而且加倍疯狂的医师Otto Gross,创作者们生生是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处理方式架住这四位奇葩,使得众多对话和细节都可以用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东西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切都没有意外,像个中规中矩的教学片。看得我脑子运转不停,荷尔蒙却在沉睡。

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喜欢上自己的来访者,如果不是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至少也是之一。没有看到哪本书专门讲述怎样应对这个问题,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抛头、指点江山的大腕,没听说谁出来坦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就连荣格这样的大师,也宁愿他和萨宾娜的传言从历史中消失。

我们只是口口相传着行业内的“轶事”:谁被谁从催眠椅哄到了床上,谁和谁通过心理咨询成为了“夫妻”,谁对谁有了“移情”而谁对谁有了“反移情”,谁自称和谁是“双生火焰”……有时措辞引发的误解让事情的真相更加难得一窥。

有些文化善于确立规则,却又被这种规则所害,恰如片中的三位主人公。这种“想要”和“不能”,正好构成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冲突。

然而抛开规则本身,亲密关系却总是人性最硬的试金石,至少是之一。对咨询师如此,对来访者如此,对修行人尤其如此。渴望和他者全然相融,又恐惧丧失自我;渴望内心的空虚被填满,又恐惧对方离去而终将独自面对这份空虚;听到内心深处完善自我的召唤,又害怕失去当下片刻的欢愉……面对这个功课,太多的人将“放弃”误认作“放下”,将“退缩”误认作“走出”,将“沉溺”误认作“执着”,将“需要”误认作“爱”……真正穿越这一切而又能回归日常生活和自然天性的人,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大智大勇。

对咨询师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正如真正决定咨询成败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关系。这是荣格都盯不住的东西,我辈共勉吧。

 2 ) 精神分析的野史

《危险疗法》以荣格和弗洛依德在治疗萨宾娜的方法上的分歧为主线,讲述了萨宾娜在荣格的影响下如何“成长”,乃至爱上荣格(恋父情结),并且唤醒了荣格挑战弗洛依德的弑父情结。

柯南伯格和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花了一年时间,从弗洛伊德和荣格大量的通信和历史细节中提炼出精神分析学的野史,并且将精神分析的知识悄无声息地织入剧情。

譬如女主角萨宾娜•斯皮勒林调侃弗洛伊德的学术原点:他是不是性欲得不到满足才发明了这一学说?

而弗洛伊德总是叼着雪茄(象征阴茎)端坐办公室,似乎堪为佐证。

 3 ) 你管这叫危险的方法?--另附《死神永生》三言两语

简单记录一下。《危险方法》是被Viggo忽悠进去的。那天看预告片:哇!Viggo!哇!法斯宾德!唔!奈特莉MM。哇!荣格!哇!佛罗伊德!哇!柯南伯格!哇!Viggo!有他在,奈特莉也不要紧的。

 

结果不但自己被忽悠进去,我还把钟邪伯爵和鸡饭MM顺进去了。坐定之后伯爵问:有中文字幕么?我说:呃,好像没有,大伙保重。忽然觉得很内疚。

 

看完之后,好像更内疚了。这次不能说因为没有字幕没看懂而不明白好歹,其实不难懂,反正心理学专有名词就算翻成中文也是不懂。不管懂了多少,这个故事说得不好是很明显的。(先不说奈特莉的表演)

 

柯南伯格一路来擅长把劲爆的题材和场面拍得很冷静,冷静的同时仍然劲爆,结果给人的感觉更劲爆。但是这部戏,冷静过头成了平淡。Viggo和法斯宾德的火花不足,荣格和佛罗伊德的恩怨本来就很难说清楚,处理得再一含蓄,几乎就缥缈了。不过最大的败笔还不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这部片本意是要说小荣和老佛从相敬相惜到反目成陌路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两人的关系是由性格和学术见解决定的,而本片的故事试图插进去一个女人。虽说这个女人的故事似乎是真的,但是她是荣佛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么?如果是,片子里看不到咧,如果不是,这个片就有了两个故事。事实是后一种情况。这个片就是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蜻蜓点水的两个学术巨头交往的故事,一个则是八点档天天有的男人偷吃反悔回头又反悔的故事。

 

通常我写文,女主不是重点,《雨果》里头没提主角MM,还受到朋友的“谴责”。(这里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本博客的招牌)这样做的坏处是,女主演得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好处也有,女主如果演得不好,会被我轻易放过。然而,这部戏里的奈特莉MM呀,不是我说你,毁容表演,是有底线的:毁容之后,要能够赢得观众的同情,才不枉毁容一糟。不然,徒然让人目不忍睹,难免出戏。再说下去要出刻薄之言了,还是打住吧。

 

一部连Viggo和法斯宾德再加文森特卡索都救不回来的戏,还真是让人兴叹。所谓危险方法,不过是使医生容易出墙的方法。危险么?看不出来咧。

 

真正危险的方法是什么?是惹翻一个聪明冷静的女人,结果她把地球的坐标广播给全宇宙,那才叫真的危险。如果我告诉佛罗伊德,昨晚我梦见外星人占领了地球,我领导了地球人的抵抗运动。他会怎么分析?男性的压抑?女性意识的反抗?童年的阴影?NO NO。这个梦我自己会分析,纯粹就是被《死神永生》给吓着了,阴影是有的,那就是想明白原来自己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对人类彻底失望的钢印失败逃跑主义者。

 4 ) 燃烧的思维: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重生

在《危险疗法》中,大卫·柯南伯格揭开了精神分析学的隐秘历史。        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危险疗法》的开篇画面是一个正在疯狂尖叫的女人,她的脸紧贴在一架疾驰的马车的窗户上。她是17岁的萨宾娜·斯皮尔莱茵(凯拉·奈特莉饰),这部阴郁、机智、需观者动用智识的电影正是围绕着她真实的人生故事展开。电影探索了精神分析学起始之初的逸事,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予人性,并表现了他们之间充满张力的父子关系。精神分析学的这两位先驱对于潜意识不同的解释如今依旧是我们理解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依据。       由克里斯朵夫·汉普敦撰写的电影剧本在结构和对话上都密切参照了他自己撰写的戏剧《谈话疗法》。该戏剧2002年在伦敦由皇家国家剧院搬上舞台,其中拉尔福·费因斯饰演荣格,约迪·梅饰演斯皮尔莱茵。不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继承了约翰·科尔在1992年出版的《极危险方式》,这部关于精神分析发展史的书信息量很大,并对弗洛伊德/荣格的分歧做了重新诠释,引入了他对斯皮尔莱茵其人、以及她对于两人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的研究。斯皮尔莱茵天资聪慧,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教养良好。1904年她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她具有暴力倾向、使之无法自理生活的歇斯底里症。她是荣格第一批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而他对于她实验性的疗法——“谈话治疗”——的成功让她在第二年进入了医学院学习并在五年后获得心理学学位毕业。她嫁给了同为俄罗斯犹太人的医生,有了两个女儿,在日内瓦的10年内行医并发表论文——其论文被弗洛伊德引用,据称对其“死亡本能”的理论产生了影响。1923年,她回到了俄罗斯,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俄罗斯已经变成了苏联。她想要在那里教精神分析,但历史不在她这边。她的三个兄弟在斯大林的清洗当中被谋杀了,她的丈夫去世前精神失常。斯皮尔莱茵和她的女儿在斯大林时代活了下来,但在1941年,在纳粹侵占了她的家乡——顿河边的罗斯托夫——之后,她被纳粹处死。       与汉普敦的戏剧一样,柯南伯格的电影(虽然电影看似标准好莱坞风格,实际却有着柯南伯格深深的烙印)也发生在1904到1913年间,描写了荣格对于斯皮尔莱茵的诊治,以及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秘密的、急风骤雨般的爱情。故事起始时斯皮尔莱茵依然是荣格的病人,荣格已经结婚,并和弗洛伊德之间有着俄狄普斯式毁灭性的情结。这段隐忍而戏剧性的故事是架构在两个互相关联的三角关系之上的。在这两个三角中,斯皮尔莱茵被困在中间,是整个结构的不稳定因素。更明显的——或者说,更传统的三角关系——由荣格、斯皮尔莱茵以及荣格的妻子艾玛(萨拉·戈登)组成。另外一个三角关系,只有观者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发现,而这也是电影鼓励我们去做的。柯南伯格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陷阱的讽刺性,如移情和反移情(transferences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s)、投射和内射(projections and introjections)等表现得非常明显,有时候产生了相当欢闹的效果。(和《社交网络》以及许多医学背景的电视剧一样,《危险疗法》中也有大段的专业介绍用语)。 与荣格分手之后,斯皮尔莱茵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和抛弃,她写信给弗洛伊德请求咨讯,这实际上是女儿为对兄长复仇而向父亲告状的模式。斯皮尔莱茵和荣格都有一种不伦之恋的幻想,就像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中的兄妹齐格蒙特和齐格琳德,他们在结合之后生下了血统纯正的齐格弗里德。但是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以及自己和具有道德洁癖的弗洛伊德的关系,更甚于与斯皮尔莱茵的关系,因此荣格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这位病人是一名臆想狂,他抵制了她侵略性的性索取。最终斯皮尔莱茵让他羞耻地承认了部分事实。但是荣格一开始的欺骗甚至比他在性关系上的踰矩更加深了弗洛伊德对于荣格投入神秘主义的质疑,导致了弗洛伊德质疑荣格是否应该成为他理所应当的继承者,而这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彻底决裂。       这一关系占据了《危险疗法》大部分情节,这个故事实在太具戏剧性而不像真的,这也决定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在几十年间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了一处被储藏着的文件,这是斯皮尔莱茵音在前往苏联时留下的——而这也是一个绝好的行动倒错( parapraxis)的例子。在这些文件之中,有着她和荣格于弗洛伊德的书信往来,也有她的日记,她在其中倾吐了她对荣格怀有罗曼蒂克的激情,以及他们崎岖的情感经历,在日记中她用“诗”这一暗语替代性行为。即使读了这些令人眼界大开的档案,读者(哪怕读者为纸上的打情骂俏所娱乐)也很难断定他们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他们已经本垒打了,还是出于好感在三垒上调情?在汉普敦的戏剧中,有一幕呈现了床单上的血迹,在其他场景中他们还有激情的热吻。但在柯南伯格的电影里,一点点血迹——丧失贞洁的临床证据——是不够的。       “我没有疯,你知道的。” 斯皮尔莱茵说这话的时候,她坐在荣格的办公椅里,看起来像一个惊恐的、被围困的小动物,她的面容和身体都被各种矛盾的冲动所摧残。她的下颚凸出而僵硬;她的嘴唇向后扯动露出牙齿;她的脑袋歪斜;她的身子折叠着陷进椅子里;她的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上下挥动,不断地想要摩挲大腿,仿佛同时臣服于并克服自慰的欲望。她太过恐惧自己可能会说出的话,以致于每一个字都好像在从她嘴里冒出之前就已经被呛回去。在许多电影里,丰富的动态(kineticism)是由镜头移动和剪辑完成的,通常这种技法被用于大型的动作场景中。如果银幕上表演的动态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物的神经系统所控制的动态,观众很难在一整个叙事过程中,对人物保持自始至终的神经上、身体上的认同感。我并不是说观众想或不想这么做,而是要与银幕角色的神经系统建立认同感,并从中实现情感代入或智识上的理解。       我们还需强调柯南伯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如何阐释身体与思维吗?通过将电影置于精神分析的世界,并让他的主角遭受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 hysteria)(从心理冲突转变为身体冲突),柯南伯格在处理这个主题的时候有着一种几乎漫画式的直接,并取得了与《孽扣》(Dead Ringers)的身体恐怖有些不一样的角度,但即使如此,《危险疗法》依旧与前者有着共通之处。在这两部电影中,有受虐心态的女性患者在男性医生的治疗之后存活下来,而他们自身的病理与他们所处的、并让他们获得力量的机制一样,是确实存在的。最终让斯皮尔莱茵崩溃的,不是荣格对她粗糙的、有违伦理的治疗方式,而是荣格的反犹主义;而这也是比起他们之间关于利比多的争论,更加让弗洛伊德担心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犹太身份以及反犹主义的问题开始出现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而在《危险疗法》里,弗洛伊德的角色把这两个主题推到台前。弗洛伊德将荣格选为他理所应当的继承人,是因为他认为精神分析研究需要一个雅利安人。但当他开始质疑荣格的智力、天分以及伦理立场的时候,他发现荣格所诋毁并利用的是一个犹太女性,这让弗洛伊德感到大为负担。“我们是,并将一直是犹太人。”弗洛伊德写信给斯皮尔莱茵。这封信在电影中被重新释义,并添上了另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她抛弃了对“雅利安王子”的幻想而感到高兴。至此你甚至会为软弱的、自欺欺人的荣格感到遗憾。       让法斯宾德来演荣格显然体现了柯南伯格想要塑造一个值得同情的荣格的用心。即使在演头号坏蛋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拥有一种深切可感的忧伤,不过这不是重点。《危险疗法》是一部由角色推动的影片,几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凯拉·奈特莉。她不仅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影片开头的场景中表演了古怪的行为,在整部影片中,她所扮演的斯皮尔莱茵保持了一种独特的心理上的脆弱和智识上的坚定——那是一种身体与思维同时燃烧的感觉。在电影中,斯皮尔莱茵一直没有被完全治愈,她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症状的方式、控制程度的多少都阴晴不定,取决于她对自身内外部危险的感知。 荣格是她可怕的对手,他冰冷的表情和专业的行事风格之下,隐藏着困惑甚至绝望。(我不知道是否有许多观众会对荣格产生认同感并通过他的角度去理解电影。)在荣格早期对斯皮尔莱茵的分析治疗中,她向他吐露引发自己歇斯底里症的原因——不仅因为她的父亲殴打她,还因为当他父亲这么做的时候她对他有了性冲动,她为此感到屈辱。在这时,柯南伯格给了荣格一个特写,我们看到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奋的神情,这很容易被解读成他因为谈话疗法成功而充满了胜利感。但几个月后当他在她的卧室里鞭打她的屁股时,我们知道事情比我们原先想的复杂得多。影片最后的字幕中有着这样的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即使这是一部情节剧、疯狂狄充斥着的专业用语、有着卧室里的鞭打场景(虽然并不哗众取宠),《危险疗法》依旧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如果算不上严肃的话。它对时间的遮蔽和压缩有着布列松的风格。一月一月,甚至一年一年过去,这些时间的流逝都被一闪突兀地关上或开启的门所标志。霍华德·肖的配乐介于后期贝多芬和早期瓦格纳之间,情绪表现非常隐忍。让这部电影的形式变得和其潜在主题——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一样激进的,是柯南伯格在两个镜头、三个镜头以及反打视角镜头之间置入的活动扳手(或者用通用的名称——镜头/反打镜头)。 在近期的电影中,柯南伯格喜欢使用类似广角镜头的技术,在这种镜头内空间被压得扁平,前景的演员与后景的演员的大小不成比例。大多数使用广角镜头的导演都尝试在镜头运动中隐藏这种扭曲的比例。然而在这里,特别是在“谈话疗法”的场景中,柯南伯格将这种不成比例当成展现主观性的工具:每个人的自我迷恋是如何遮蔽自己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的。反之亦然。《危险疗法》在此成为了研究人与人之间何以缺乏真正的互相作用的范本。       如果说电影开场算是关于斯皮尔莱茵的画面,那么它结尾的镜头以及最后一句台词属于荣格。已婚并怀孕的斯皮尔莱茵来向他告别。奇怪的是,在此我们终于第一次隐约狄感觉到,这对他而言的确是一桩认真的恋情,之于他的意义与之于她的一样重要。他们坐在荣格家后院的湖滨。当斯皮尔莱茵起身离开的时候,荣格从长时间的、近似紧张症的低落(catatonic depression)中突然抽离出来,给出了一个他为何抛弃她的解释:“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在现实中,这句话是荣格写给斯皮尔莱茵的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痛苦,伤感而浪漫的时刻,但是当我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当荣格在二次大战期间坐在他的瑞士湖畔的时候,他所做出的那些不可原谅的妥协。这是一部重要的电影,毫无疑问。

 5 ) 爱,可以超越梦境,独立存在。


     跟很多欧洲多国合拍片一样,影片平铺直叙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从相识到相助直至决裂的过程,以及荣格和萨宾娜之间的不伦之恋。风格平实,谨遵史实。
 
   作为心理学知识极度匮乏的人,这样的一部电影完全就是知识补习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概况速成片。从影片讲述的情况看,两个人早期能够互为推助的基础是对精神领域心理学的共同探知,认为精神失常的人是基于一定科学因素导致的。而后期两人理论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是依据性意识轨迹发展必然出现的,而这种性意识必然是由已经过往的生活,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性冲动形成的;荣格则认为人的精神状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性意识只是非常最要的组成部分,而诸多影响因素是由当下或未来的现实生活决定的,即:人的精神状态选择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荣格与自己的病人萨宾娜之间的爱情,荣格本是一夫一妻制的维护者,这段感情直到1974年芭芭拉.汉娜的传记体回忆录《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仍未被披露,最近的揭示这段感情的文艺作品是2002年英德等多国合拍的纪录电影《芳名萨宾娜》,距离荣格收容萨宾娜成为自己病人的1904年,已经过去98年了。作为一个自幼即有受虐瘾症的狂躁症病人,萨宾娜在荣格谈话疗法中逐渐适应了正常生活,并展示出自己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天赋,医生和自己的病人渐渐成了工作伙伴,一起验证学术理论,探索未知领域,这样的共同生活在知识分子之间是比较容易产生情愫的,世界就是这样,心理学学者也无法抑制本我的欲望,我只能说,基于共同生活产生的婚外恋情还是更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实际上,萨宾娜对梦的解析理论与荣格也有显著不同,但两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过往仍然支撑着他们的爱独立在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那个还用羽毛笔羊皮纸通信的优雅的年代。
 
   整部影片并没有纠结于荣格教授的某几个生命点详加描述,很平均的将一位心理学大师在理论形成阶段的生平展示出来,很舒服,也不晦涩。法斯宾德的表演没有跳出感,温闷得正好。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unforgivable just to be able to go on living 。
有时候 你必须要做一些无法被原谅的事,只是为了活下去。

 6 ) 心理学的一扇窗

《危险方法》——一部心理学传记电影,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对于精神分析的论争。可以作为了解心理学的一扇窗户。我很喜欢。

片主要讲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女病人萨宾娜让两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大受启发,深刻地影响了二人,最终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理念上分道扬镳。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在于:

弗洛伊德:压抑的内涵是潜在的性冲动或性经验。

对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则是一种顺从自然的态度:世界本是如此,理解并接受它是走向心理健康的方式,简单地替换别人的幻想又能有什么用呢?

荣格:对性冲动的范围加以严格界说,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

对于心理治疗,荣格则更强调医师的改造和重塑作用,他希望将病人变成他们自己内心想要成为的样子。

荣格批评力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性理论太过狭隘,弗的因果简化论——将一切不同意见看作是一种“弑父动机”亦是以偏概全,并猛烈抨击弗的返回婴幼儿时期的理论。这是因为,导致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发生在过往。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的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性格及行为处事有莫大影响。

对于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于心理治疗的这两种不同方式,个人认为,要看个人实际情况。接受现实未必是消极,改造亦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改造不重塑,有时也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本源。

萨宾娜:性不仅涉及生的本能,而且涉及自我的毁灭和创造,也涉及死本能。

医师本人也是病人。萨宾娜正是由于自己的病症才发展出自己一套理论,并完成了对自己的治愈。从这一点说,弗洛伊德“每个人都有点神经症”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之成名的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理论,饱受诟病的也是他的性理论。他的学说属于二十世纪,现在看来早已过时,主观色彩过于浓厚。他理论的开拓性意义远大于理论价值本身。精神分析方面的东西,看看就好,有些不必当真。

 短评

就电影来说,关键词是“历史”;以心理学的角度,关键词就变成“八卦”了

9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推荐

虽然一部电影的难看不能归罪于女主,不过凯拉奈特莉的演技就像她的下巴一样尖利薄情干瘪无味,让人难受。2.5

1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最后原来荣格和萨宾娜的这段三角恋在双方心中都是同样重要。虽然没有感官上柯南伯格式的暴力,而思维和行动的主题加上心理学分析更耐人寻味。强大的剧本,用角色推动剧情,法叔的表演尤其让人惊艳,混蛋浑的最后让人无限伤悲。★★★★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种片子也能卖萌真是够了……= =+

2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Keira Knightley虽然出道多年,但是演技方面依旧是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影片自身遗憾不少,且导演把握的火候和观众期待的有所偏差,但是最大的败笔还是让了不会演戏的KK当了女主角。需要扮丑装疯的角色也是有技术含量的,KK的表演痕迹实在太大了。用力过猛却无法惹人信服。

24分钟前
  • ◣東京浮春◢
  • 还行

一段学术八卦史。KK扭曲面部表情的能力和默片演员有得一比了,前二十分钟那下巴太惊人了……

26分钟前
  • \t^h/
  • 还行

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与分析心理学开创者荣格决裂前夕那场机锋暗涌的“弑父弑神”之争,以弗的轰然倒地得以完形。当荣格一惊一乍将那些星座灵魂之类超验的神秘主义“邪说”端到弗跟前时,难免被讥为怪力乱神不成体统,这段著名的友谊已注定以荣的背叛反出分崩离析收场,两人都堪比失恋的伤筋动骨。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Fassy没有哪点像荣格,KK也没有俄罗斯女人的样子。演得过于用力实在让人讨厌,感觉心理医生这根本不是治病,分明是在驱魔嘛。维果叔很亮,除此之外对此片无法有好感

32分钟前
  • 宇田川宙子
  • 还行

Sabina几时算病着几时算好在KK的特技之下,那是压根看不出来啊!摔! 还有扮丑扮的太失败太特么恐怖了好么!明明像是恶魔附身的样子啊!擦的大半夜看完会做噩梦的!!没什么还爱秀什么这种精神太伟大,露点露的激情戏搞的也太gay了好么!根本看不出胸啊!摔!fassy你就是个瞎了钛合金狗眼的悲催货!

3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较差

我只能说这片太符合我口味了;以及,凯拉的演技超赞!!

39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三星半。好喜欢这个偏执狂弗洛伊德。至于KK。。。。脑科医院里重症的也没这样好么。。。

42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明明是很好的精神分析学的故事,却让人始终打不起精神。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我一直都相信,最好的心理医生,同时也一定是严重的精神病人。反之亦然。故事情节过于简单,主要价值集中在争论学术的对话上,感觉并不是很适合拍成电影。

4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不算差,只是以柯南伯格一贯的水准确实有些失望。他的电影即使是非暴力的,情绪上也是澎湃的,本片触动很少。太纠结于理论解释,不停的两年后好像流水账。凯拉过度的表演其实是没问题,只是换个人会不会更好?有人说选凯拉是选角失败,可柯南伯格的下一部电影选的是罗伯特·帕丁森。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凯拉.奈特莉和《变3》的女主角截然相反,为我们奉献了3D的下巴和2D的胸。医人先医己,医病先医心。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凯拉奈特莉表演很夸张但是觉得是必要的,就感觉她老张大嘴下巴不痛么,法叔恰恰相反全靠微表情和神态。两人靠演技撑起电影的一半。电影稍显沉闷,但剧情发展却依旧平稳坚实也不乏戏剧冲突。法宾斯德今年除Shame外通过这部电影提名并摘得奥斯卡的可能性也不小。

6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凯拉奈特莉在表演的时候,柯南伯格肯定在她身上放了一枚虱子

1小时前
  • woodYA!!en
  • 推荐

凯拉·奈特丽显然不是第一个用下巴来表演的女演员,但她无疑是最卖力的一个

1小时前
  • 老晃
  • 还行

奈特利精神崩溃表现不是演技好而是恐怖的问题,请姑娘继续接古典爱情正剧,别和重口日耳曼人玩SM。柯南伯格拍此片的目的何在?向观众重提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老黄历?荣格与情妇鞭策毒打之间将心理治疗方法提高到新纪元?爱情家庭伦理谈不上,传记也不似。P.S. 法鲨的扮相不像荣格,倒像极了尼采!

1小时前
  • somnambuleNRR6
  • 还行

看完全片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奈特莉的下巴,真是太惊人太囧太惊悚了...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