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之岛

战争片其它2014

主演:伊利亚斯·萨尔曼,塔梅尔·莱文特,玛丽亚姆·比特里什维力,伊拉克利·萨姆西亚

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

播放地址

 剧照

庄稼之岛 剧照 NO.1庄稼之岛 剧照 NO.2庄稼之岛 剧照 NO.3庄稼之岛 剧照 NO.4庄稼之岛 剧照 NO.5庄稼之岛 剧照 NO.6庄稼之岛 剧照 NO.13庄稼之岛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31 13:41

详细剧情

  云雾缭绕的深山间,因古里河流淌其中,耄老和孙女在洲渚上种植庄稼。1992年,阿布哈兹战争爆发,因古里河成为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的界河,宁静的深山中也响起了枪声……  对白寥寥的《庄稼之岛》首映于201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地球水晶仪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格鲁吉亚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上部电影《岸的另一边》也是阿布哈兹战争题材,曾代表格鲁吉亚"申奥",未能获得提名。

 长篇影评

 1 ) 庄稼之岛

云雾缭绕的深山间,因古里河流淌其中,耄老和孙女在洲渚上种植庄稼。1992年,阿布哈兹战争爆发,因古里河成为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的界河,宁静的深山中也响起了枪声……
对白寥寥的《庄稼之岛》首映于201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地球水晶仪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格鲁吉亚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上部电影《岸的另一边》也是阿布哈兹战争题材,曾代表格鲁吉亚"申奥",未能获得提名。

 2 ) 《庄稼之岛》:一座杀人的岛屿

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派祥和和朴素,随着那连绵的青山和潺潺的流水,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走进了人的心里。随着乔治·奥瓦什威利的镜头,你可以看见逐渐隐去的远山,柔情似水的河流还有那船桨划水的声音以及鸟儿飞过岛屿的瞅瞅声。这一切都像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淡淡的配乐,舒缓的镜头,老人和孙女之间的静默,可以定格,也可以随着镜头慢慢看去。这就是《庄稼之岛》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我也知道,这部电影并不像表现出的这么平静和美好。

影片中的地理位置是格鲁吉亚,这个国家本身的尴尬和硝烟弥漫的历史就注定了电影的不平静。它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很相似,在影像上有非常浓郁的导演个人主义风格,它并不像传统叙事电影那般,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来表达导演的诉求,而是用大胆前卫的镜头来展现一连串的动作。叙事结构并不紧凑,而是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其中不仅有少女对成长的渴望,也有老人对家园的坚守,还有战争对人、对土地的戕害。

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

最近几年,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之势有目共睹,七十年代的导演奥塔·伊奥谢利阿尼,以独特的视角和演绎方式拍摄出了《田园牧歌》,并且获得了荣获1982年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八十年代的阿布拉泽三部曲开始,格鲁吉亚就表现出了属于这个国家独有的情怀和敏感。如今,在国际影坛上,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呈现出了不可抵挡的崛起势头,《豆蔻年华》、《威尼斯早晨》、《金橘》、《岸的另一边》等等,这些电影不仅展现出了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独特的民族风情,也间接的展示出了他们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而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的《庄稼之岛》,让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大放异彩。

和上一部电影《岸的另一边》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对《岸的另一边》进行定位,最合适的标签,应该是公路电影。而这部《庄稼之岛》显然更加简单,不管是故事构架还是叙事方式,《庄稼之岛》都有所“收敛”。很显然的一点是,导演想通过这种小格局的电影来表达一种更深刻更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整部影片虽然简单,依然有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简单来说,《庄稼之岛》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和自己的孙女在河水冲击而成的小岛上种庄稼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设定,背后自然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他们不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他们要背井离乡选择一座无所依傍的岛屿......这些问题都是导演想表达的问题。

影片的一开始,一位老人划船而来,在一片沙洲上进行查看,随着故事的推进,老人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进行盖房,耕种。整部电影的对白寥寥无几,推动电影继续的是时间和任务的动作。从最初的房屋框架,到最后的庄稼遍岛,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故事才刚刚开始......

充满诗意的岛屿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船桨划水的声音,鸟儿的鸣叫,蟋蟀的鸣叫,这些声音让电影更加饱满,而镜头中的远山和河流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同时,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诗意风格。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劳作,看起来一派祥和。舒缓的移动镜头,淡淡的配乐,让这种诗意的镜头得到了补充和强化。突然有一天,一声枪响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有人来这里找敌人,有人来这里拯救朋友,唯一不变的就是岛屿上的生活。

格鲁吉亚电影的诗意或多或少遗传了苏联电影的特点。虽然苏联电影已经成了历史,但是,苏联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熟悉苏联电影的人会发现,苏联电影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不仅可以和时代齐头并进,也可以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同时,苏联还有一批资深的电影学者和从业者,他们让苏联电影的电影语言也具有了独创性。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如今的格鲁吉亚电影也有着这样的风采。

《庄稼之岛》的叙事方式有些像中国的田园诗词,同时,又有塔科夫斯基的深邃,老人和孙女在岛屿上的生活就如出世般的自然恬静,而结尾处的凌冽和悲怆,让人们看见了乔治·奥瓦什威利的残忍和犀利。

河流依然在流淌,只是物已是人已非。

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借助这座庄稼之岛来隐喻某种不可摆脱的循环着的宿命,努力的生存着,被战争毁掉家园,找到一块儿宁静之地,沙洲被大雨肢解,老人葬身于河流之中,孙女远离死神的手中......新的沙洲重新形成,新的人登上沙洲,此番轮回,生生不息......

 3 ) 《庄稼之岛》:化外之地的生命循环

电影的开始由一段文字开宗明义:每年春汛,因古里河将高加索区域的岩石和土壤冲刷至黑海,在其初期形成一些洲渚之地。这些洲渚之地是当地农民的福音,他们放弃被淹的河岸之地,到坚固肥沃的洲渚之地开垦。春秋之间他们能种植足够多的玉米,供家人度过绵长阴冷的冬天。

这段文字基本上已经把整部电影的内容介绍完了。没错,《庄稼之岛》就是那么无聊。哦,不对!应该说是「简单淳朴」,简单淳朴到可以概括为「爷爷和孙女两人到一个沙洲上盖了间房子,然后又种了点玉米」。两个主角不仅没有名字,也与美型无缘,老爷爷五短身材、皮肤黝黑,孙女纤薄干瘦、一脸雀斑。影片中有过几个孙女换衣服的暴露镜头,但相信我,不会勾起男性的任何欲望。

所以,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尽管放松身心,不要考虑情节起伏,只要静静地看着他们劳作就好。开场老人划着船而来,登上这片沙洲查看土质,然后每天运来一些木材开始盖房子。某日又接来孙女帮忙,劳动的间歇就躺在沙洲上休息,饿了靠腌制风干河里的小鱼充饥。盖完房子,两人便开始播种玉米,从低矮的禾苗,到最终秸秆遍地。影片虽然对白寥寥无几,但却充满了河水的汩汩声、鸟儿的啁啾、蛙虫的鸣唱,与周围青山绿水构成了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本片的导演是格鲁吉亚人乔治·奥瓦什威利,其处女作《彼岸的幸福》曾是格鲁吉亚提交的冲奥片,目前在IMDB也有7.9分。与《庄稼之岛》不同的是,前者是一部带有儿童寓言色彩的政治电影,不过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到一个名叫「阿布哈兹」的地方。大多数观众恐怕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这里先做个简单的介绍。

从俄罗斯西部的核心地带一路向南,会抵达重要的欧亚边界线高加索山脉。这一地区结构复杂,自古以来便是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让外来政权头疼的化外之地。隐藏在这里的独立政治实体和有这方面诉求的实体,也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在高加索山脉北麓,俄罗斯境内,就有蠢蠢欲动的车臣、印古什等以少数民族划分的聚居区。而翻过高加索山到了南麓的格鲁吉亚境内,则有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个已经事实独立的共和国。再往南去,到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边境地带,还有一个窝在山中的阿尔扎赫共和国。

阿布哈兹虽然在法理上属于格鲁吉亚的领土,但主体居民是阿布哈兹人和俄族人,在希腊时代就是黑海贸易重镇,经济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地方认同感也高,对于远在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毫无兴趣。当年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对前加盟国核心区域的控制能力下降,为了加强控制以及地缘利益,因此很快联系上了阿布哈兹当地的政府,配合他们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实体。于是,就形成了「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三方角力的态势,格鲁吉亚希望收复阿布哈兹,而阿布哈兹则在俄罗斯的助攻下与之对抗。

了解了这个前提,再回过头看看《庄稼之岛》。本片的背景设置在阿布哈兹,主角祖孙俩说的是阿布哈兹语,即使导演对政治诉求做了隐晦的处理,但仍有不少带有政治色彩的镜头。比如,老人登上沙洲勘察完土地,便在地上插上一根树枝又栓了条白布,象征着宣告主权;又如影片第一处对白,孙女问爷爷这片沙洲属于阿布哈兹还是格鲁吉亚,老人说属于它的创造者;之后,影片又用了留白的枪声、在附近水域不断逡巡的士兵和小艇来显示此处的族际冲突频仍。

虽然现实中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充满了仇恨,但具体到寻常百姓又并非如此。影片中祖孙俩与外界的第一次接触便是他们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个受伤的格鲁吉亚士兵,即便语言不通,却热心地为其处理伤口,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一只鸡给他补充营养(对比祖孙俩平时只吃些咸鱼干)。当阿布哈兹士兵前来询问有没有发现可疑的人时,老人也推说不知,尽力帮他打掩护。可见善良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会有那么多深仇大恨,饭还吃不饱,哪儿还有闲心关心政治?

那么百姓的诉求是什么呢?就在祖孙俩的另一段对话里,爷爷对孙女说:「你父母看不到你毕业,希望上帝保佑我能活到那一天。」依然是那么淳朴,导演没有明言女孩父母的情况,但观众都能联想到发生了什么。片中的这些留白处理,开放了观众的思考逻辑,让观众亲自参与其中,去思考格鲁吉亚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庄稼之岛》在平静和诗意中流淌了许久,却在最后十分钟轰然倒塌。当祖孙俩大半年的努力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了丰收的喜悦。瓢泼大雨导致河水暴涨,将沙洲寸寸撕裂,两人只抢救到一部分玉米。老人奋力把装着粮食和孙女的小船推走,自己却没有逃过地陷房塌。结尾处,又是一年春天,另一个农民登上了洲渚,挖出了孙女的布娃娃,就像老人当时挖出了一个前人留下的小烟嘴。在迂回展现政治议题之外,影片最大的主题,其实是借小岛耕种的悲剧,隐喻人生循环的处境。靠天吃饭的人们终究难以逃脱希望与悲剧循环往复的宿命,但老人的离去,也预示着孙女的成长,除旧布新,生生不息。

 4 ) 命运是块磨刀石

对待这种片子不能以惯常标准视之,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却很合我的口味,可能跟年龄也有关系;对白几乎没有,人物少,估计连摄制组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二十个;摄影似乎也不似《霸王别姬》那样的绚丽。所有这些,或许是不足,但我认为一切 刚刚好。

它的立意是从土地开始的,一块巴掌大的於积小洲,被老人发现,并且创造家园,这本身就洋溢着漫漫诗意。即使剥离战乱的背景,单单描写改造自然与自然抗争,也有无限的叙事空间。

伴随着这片处女地的开垦,小女孩也在发育,这种土地孕育的生机和希望与人类的生命展开十分契合,有着难得的韵味。

当所有的奋斗都被洪水无情的吞没为作品增加了厚重的悲剧色彩。

故事的结尾不可忽略,又一个人驾驶小船到来,同样的细细端详泥土,显然又是一个命运的轮回,那个小布娃娃的发现马上与老人发现的烟嘴衔接了起来,使结构立刻完整起来。

大象无形,润物无声,如果色彩过于艳丽、语言过于精美、故事更丰富,那就不是这个片子的味道了,生命是坚韧的,而命运是个粗粝的磨刀石。

 5 ) 对我有点生涩呢

   里面的对白估计没超过20句,只靠演员的动作、表情、眼神出阐述一部影片,被战争、生活逼得只能在一块随时都可能被淹的地里种玉米,爷爷最后死的时候,都放乘船离开那里,却把船里装满了玉米,最后他连同自己亲手修建的房屋、开垦的玉米地沉到了河里。
  还是没怎么看懂。
  不过跟《金桔》 《远离人际》 都讲述出一种仁慈、因战争敌人之间发生的感人友谊之情,一样的台词不多,值得慢慢自己去体会。

 6 ) 《庄稼之岛》影片结尾的一个注脚

看到有朋友问:影片最后老人怎么不上船?

老人根本就没打算上船。因为小船实在太小了,一旦装满玉米之后就承载不了两个人。更别说在大雨滂沱、河水暴涨的时刻。

在场的祖孙两人都知道,所以老人没有竭力去追赶远去的小船,女孩也没有拼命救护老人的动作。

相反,两个人都表现得平实淡定、各安天命。

就如同这个小岛,注定会抵挡不住自然界里面的凄风苦雨一样。祖孙俩的命运其实也是早已经注定的,否则老人前面就不会说:但愿上帝保佑我能活到你毕业的那一天。

庄稼之岛,绝非能够置身尘世纷争之外的世外桃源。

换一个角度,如果说祖孙俩将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玉米置之不顾,而是乘船离去舍弃这来之不易的木屋、庄稼和不属于任何国家派别民族只属于造物主的栖身之地。那么,大半年来辛辛苦苦为之付出的心血岂不成为泡影?

从何处来又回何处去,归于原点的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

就好比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之间,原则上可以要求冲突各方刀枪入库、握手言欢,重新回到一个大家庭当中。但是在经历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生灵涂炭之后,又怎么可能前嫌尽释、安之若素呢?

这恐怕也就是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乃至乌克兰与顿巴斯、波黑塞族与穆族克族之间注定无法摆脱的历史宿命吧。

 短评

台词和音乐都几乎为零,气氛如《雪崩王子》一般的静谧,直接把故事都削弱了。实在是有点太无聊了,本身就是想要表达战争的残酷无情,但严重却缺少震撼力。唯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只是它安静得让人发憷,让人切身的感受到了小人物在战乱中忐忑不安面对未来的迷茫。最后木屋倒塌被淹没那一段还是挺感人的。

7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老人与海的政治版,小岛开垦建屋指南。爷爷和孙女。窝藏了逃犯,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一场好,暴雨来袭,淹没小岛。

9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前三分之二平静到有点乏味,没什么对白,只有慢慢构筑的木屋,一点点生长的玉米,和日复一日地捕鱼为食,后三分之二随着受伤士兵枪声的出现,依然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暗藏杀机,最后暴风雨冲走庄稼房屋。创造的过程缓慢,而毁灭只在一旦。这部电影的没在能量挺大的。

10分钟前
  • dikseg
  • 还行

河中的季节之岛,祖孙俩平静而艰苦的生活,本来应如他们在岛上所造木屋一样,虽是破旧,尚可遮蔽风雨。不过战争的骤然而至,却让他们在面临自然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整部影片对话甚少,镜头很讲究,故事虽则平淡,却极富表现力。只是结局不太好,导演想要点戏剧性,反而有损真实。

1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幾乎沒有對白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不能再小的島上。然而卻充分體現了弱小個體(亦可引申為弱小國家、民族等),無論是面對相對強大的權力爭戰,還是來自自然的不可抗力,都是一樣無能為力命運不由自主,苟且偷生直到死去。哲學意味十足。

18分钟前
  • 啄。
  • 力荐

彼黍离离,在河之洲。汉有游女,居之维鸠。不稼不穑,不忮不求。3.5

23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政治隐喻让人想到去年个提名奥斯卡五强的【金橘】,这一部的格局变得更小更极简,你甚至可以说它极少的对白显得有点刻意,就像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那部无对白的【测试】。规规矩矩的那种剧作文本,创作者可能担心观众会无聊死,就让思春的少女没事儿把衣服全部脱光光。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有些闷。

28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东欧版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从战乱边境回归到个体生存,祖父与孙女,衰老与成长,玉米地的四季轮回,女孩带着一船玉米驶向未知,祖父与小木屋一起淹没在洪水里。人生轮回。

29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想到了《弓》,想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想到了《陷阱》,然而这却是一部严肃的社会片。可以叫《枪》。

33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記得前幾年翻譯過導演的《岸的另一邊》的字幕,便一直關注導演的新作。莊稼之島屹立於阿布哈茲和格魯吉亞的「界河」之間,最後的嬗變似乎意味著連聯繫兩國僅有的交界都不復存在,更深一層不就說明了兩國難有和解的「餘地」?近幾年涉及阿布哈茲爭端的格國電影都呈現這種意味。這島幾年前還真夢見過……

34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一首自然,人性,共同谱写的诗歌

36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一片土地的开垦,一个少女的长成,没有声音的生活,最终都烟消云散

4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还真路过了格阿边境这些旱季时的庄稼之岛,但宏大的立意并不能被一个小岛所支撑起。

45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庄稼之岛,在河之洲,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坎坎枪响,蒹葭苍苍,彼黍离离。明知易毁,还要建造,明知速朽,还要播种。硕鼠硕鼠,又食我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6.9 剧本最终的着力点还是落脚于主角二人与自然的角力,而因主角与交战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营造出的张力很可惜地无疾而终。另一方面,在台词缺乏的情况下,镜头的构图并不精致,而是比较倾向于对主角生活的原生态展现与情绪的放大,但也只是太过于随意散漫了。

52分钟前
  • JoshuaLi
  • 还行

风景很漂亮,没了。

55分钟前
  • \t^h/
  • 还行

格鲁吉亚有说不完的素材

56分钟前
  • 野野
  • 还行

以静制动。

5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太过文艺,真心看不懂啊!

1小时前
  • 韧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