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人

爱情片俄罗斯1994

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Nikita,Mikhalkov,茵格保加·达坤耐特,Nadezhda,Mikhalkova,安德列·奥曼斯基,

导演:Nikita,Mikhalkov,

播放地址

 剧照

烈日灼人 剧照 NO.1烈日灼人 剧照 NO.2烈日灼人 剧照 NO.3烈日灼人 剧照 NO.4烈日灼人 剧照 NO.5烈日灼人 剧照 NO.6烈日灼人 剧照 NO.13烈日灼人 剧照 NO.14烈日灼人 剧照 NO.15烈日灼人 剧照 NO.16烈日灼人 剧照 NO.17烈日灼人 剧照 NO.18烈日灼人 剧照 NO.19烈日灼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2:32

详细剧情

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康康舞

最后的康康舞
桑克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优美而恬静的乡间生活,仿佛屠格涅夫笔下风情万种的俄罗斯风景画。精巧的乡间别墅矗立在幽静的艺术家之村里。远处是连绵的针叶林、金黄的麦田和清澈的河流。家人聚集在一起,说法语,跳康康舞,吃点心,唱《蝴蝶夫人》,朗诵普希金的诗句,踢家庭足球,谈起那些老朋友,拉赫玛尼诺夫和曾来过哈尔滨的男低音夏里亚宾。如果不是斯大林的名字,如果不是巨幅的热气球下悬挂的斯大林像,我以为这是19世纪的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当球形闪电在房间里跳荡,击碎一张黑白照片,并点燃森林一角的时候,我开始感到不安的小火焰在舔我麻木的嘴唇。当神秘的夏日圣诞老人德米特里摘下他的墨镜,摘下他的胡子,摘下他的全部伪装之后,我才知道他是来自地狱的使者。这个借用盖达尔《铁木耳和他的伙伴》的出场方式,让我误以为这是一个有趣的田园交响诗的引子,仿佛长笛吹出森林明朗的呼吸。把一张画画得很美,然后用一把刀子从它的对角线开始把它切开,像切开一枚无辜的西红柿。这就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是那个我尊敬的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的儿子)的诚实。
    当斯大林的战友、红军英雄科托夫上校用他满脸的血和伤痕,用他低低的哭声告诉我他的痛苦的时候,我当然已经明白了米哈尔科夫想告诉我的东西。这是一个稍有历史知识或者社会经验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的事实。但他却把这个残酷的点和一个优美的面结合在一起,把我和难受关在一个被窝的集中营里,而且不许探出头来。我想起一个关于绘画的故事。一个画家说,你以为把一个穷人画在一个阴天里就悲惨么?不,你把这个穷人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才叫悲惨呢。多么有力的对比,那么多多余的阳光照遍了画面上的一草一木,但偏偏照不到这个穷人身上。这是怎样的哀痛呢?《烈日灼身》(俄文直译的意思是“被太阳灼伤的人们”)里充满清新的绿色和明亮的金黄色,但人的命运却是另外的样貌,“却道天凉好个秋”,英国人谈论天气的习惯似乎有了另外的意味,环境扮演什么角色更拿手呢?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系学年论文的热门候选题目,但如果让我来做,我可能因为描述不清而吃鸭蛋。我在农场长大,知道鸭蛋比起鸡蛋来,味道腥,有种原始的类似于野兽的气息,所以乡间很少炒食它,而是利用盐,把它做成腌制食品。把一个东西送到盐里,送到火里,算不算苦难?算不算考验?当带着原始腥味的鸭蛋变成文明的美味的腌蛋时,我应该理解什么叫作历史的变化,什么叫作现实的力量。
    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谈。1936年的德米特里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且不说他躺在浴缸里偿还了一切。他被迫出卖自己的团体,被迫放弃自己的爱人,被迫……他爱生命的结果,就是失去尊严(尽管到最后的时刻,他用流尽血液的方式重新获得了尊严)。科托夫呢?他一直在和德米特里从前的团体做斗争,他甚至夺取了德米特里从前女友玛露霞的爱情,然而他竟被德米特里诬陷为自己团体的敌人,他感到荒谬甚至愤怒。他不懂法语,粗俗而朴素,他其实是这个贵族家庭的外人。抛开科托夫和德米特里的政治对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另一种关系的对立,也就是知识和无知的对立,教养和粗俗的对立,贵族和平民的对立。在政治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时,他和他妻子玛露霞的家族是一个阵营的;但在新的关系里,他和德米特里对立,也就是和自己妻子的家族对立。当叶莲娜唱完《蝴蝶夫人》之后,大家纷纷感叹:以前唱歌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的时光!玛露霞的叔叔富歇瓦洛特感慨万千地说:“现在也没太坏。但人生的芬芳……人生的韵味已经消逝,一去不返了。有什么可争的。”这是这个家庭的真正主题,也是这首带有怀旧色彩的田园诗的内在主题,这个褪色的主题和科托夫的新生活主题是矛盾的,他属于轰隆隆开进的坦克,天空中飞行的战斗机群。即使家庭娱乐,他也把贵族的槌球改造成大众的足球。他在那幅巨大画像的幸福中,同时也在它的惩罚之中。跟着他倒霉的是卡夫卡《城堡》中土地测量员式的卡车司机,在整部影片里出没,寻找他的目的地却难逃命运魔术师的捉弄;玛露霞在爱情纠葛中,手指不安地敲击着玻璃杯,爱情危机在生命危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可爱的娜佳幸福地奔跑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她不知道危险就在米沙叔叔(德米特里)优雅的微笑里……
    这部1994年拍摄、1995年获戛纳电影节大奖的影片的开头是克里姆林宫的尖顶/鉴定,一个老头在用水龙头清洗过街桥的栏杆……

 2 ) 异形

    什么叫人性的悲剧?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本来单纯的、善良的人,经历种种事件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残酷的人,曾经单纯的过去更像只是躯壳,让异化的种子在体内生长,最终完全不同的“异形”从躯壳中奔出,制造更为恐怖的事件,孕育更多这样的“异形”。《烈日灼人》是部悲伤的电影,在一片田园生活般的无忧无虑之后,我看到是最后的血泪,还有片中的米迪亚,一个异形最后的自我毁灭,看的人心里拔凉拔凉,思绪万千。

    故事的开始我们看到一个显的肉身沉重的年轻人,他两眼无神,他有些犹豫的想要自杀,接着,故事真正的开始,向我们展示他真正沉重的罪孽与困惑。在一派田园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将军科托夫和他美丽的妻子玛露莎,还有活泼女儿的快乐生活,本片也以一个侧面细节来验证科托夫曾经的辉煌,一队坦克要从田地通过,科托夫听闻村民求助,马上出马,对方战士和指挥官一听他名字,立刻掉转车头走人。之后,又来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年轻人,他就是米迪亚,他显的一副单纯而又无忧无虑的样子,同时与玛露莎透出一种暧昧的关系,直到一天他与科托夫的女儿一起玩耍中讲起一个故事,我们才知道他的经历,他曾经是旧时代的贵族,他曾经与玛露莎相爱,在那时代变革的时候,不得不与玛露莎分离。此时的他让我心生同情,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为接下来会有昔日恋人的爱恨交加,哪里知道,更大的人性悲剧从米迪亚当年转身的一刻就已经开始酿造。

    我们可以想象革命前的俄罗斯,出身良好的米迪亚一定与玛露莎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直到一场巨变将其从高处摔下。他是个年轻人,一个当时阅历不深的“单纯人”,他无法轻易克服面对死亡的威胁的恐惧,他无法轻易压下年轻人要功成名就的激情,他无法轻易平缓得知恋人嫁作他人妇的情绪风暴,特别那个男人还是曾经带给他痛苦的敌人。他选择了顺从那个体制,在生活的磨难中,他体内已经开始孕育“恶”的胚胎,他在茫然中选择了任残酷在体内生长,他开始忠实于领袖,开始以外在的残酷对待敌人,却脸上依然带着微笑。当他成为斯大林“大清洗”的打手,来到科托夫家时,体内的异形已经几乎占据他的本性,他已经几乎开始下意识的执行领袖的死亡指令,他同时带着微妙的复仇和权利炫耀般的心理折磨着一个家庭。科托夫曾经是个带着理想的红军战士,他无法预见后来时势的无常,带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将米迪亚们赶出祖国,也正是他拨下了这些人心中异化的种子。科托夫和米迪亚在树林中一段摊牌式的对话表现着两人心理的动荡,米迪亚激动的历数自己所受到过的屈辱,想让自己的残酷变的合理化,而科托夫平静的揭穿他的当时的懦弱与今日心灵的扭曲。

    当大清洗风雨欲来之时,在这种悲剧将至下的生活中,一切含情脉脉都成了更灼人的伤痛,因为当事人明白,它即将被终结。科托夫的女儿是那样纯真,与父亲间的融洽与欢乐让人感觉到她和父亲间深深的感情,他们欢闹,他们嘻笑,却一步步靠近灾难。小女孩还无法体会父母一辈们的恩怨情仇,她更无法体会政治下的肮脏龌龊,所以她与米迪亚也亲近无比,听他讲述那个隐含她父母的历史的故事,却不知这位叔叔微笑下潜藏怎样的杀机。无论科托夫对自己即将被控诉的罪行如何愤怒,无论米迪亚此时的心灵已经如何扭曲,他们的心还有着柔和的一面,所以,就如《美丽人生》中一般,直到米迪亚将科托夫押解而去,两人都向小女孩隐藏着即将到来的真相,营造着欢声笑语般的气氛。科托夫直到最后都极力保持尊严,他穿上当年的军服,面对侮辱奋力还击,哪怕被打的血流满面,斯大林对曾经的战友举起了屠刀,曾经的斗争对象米迪亚却成为马前卒,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剧般的讽刺,而这样的悲剧却不仅仅曾经在苏俄大地发生过。

    忘不了本片后面的一个镜头,米迪亚带走了奄奄一息的科托夫,而为庆祝解放活动准备的斯大林气球冉冉升起,斯大林巨大的头像反射着烈日,挟裹着众多“异形”的力量灼烧着众多人的幸福、爱情和生命,给人类文明刻上伤痛的印记。米迪亚的背后是时代的悲剧,当为领袖效忠后,目睹“仇人”被杀,昔日的恋人入狱,片刻的扭曲快感很快被空虚代替,我相信他清楚自己正在变异,清楚他已经成为一个怎样伤害同胞的怪兽,并且正在变的越来越糟,他选择了苦痛中的自我救赎,倒在浴缸中,血,染红了整个浴缸......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53401fa541a2e9f58ee9063.html

 3 ) 《烈日灼人》——斯大林的毒太阳

我在大学时代读过不少关于斯大林大清洗的著作,例如《让历史来审判》系列、《古拉格群岛》等,当然还少不了托洛斯基的《被背叛的革命》和未完成的《斯大林传》(他在写最后一章时被斯大林派来的特工暗杀)。《烈日灼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相关的电影作品,虽然这部电影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受到西方热捧(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我以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值得肯定的(豆瓣评分达到8.6分)。

影片主角科托夫是老布尔什维克近卫军之一。作为苏维埃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他知道斯大林的热线电话号码,过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特权生活;影片中受人尊敬的他,一个电话就制止了苏军破坏庄稼的坦克演习,但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捕前,他久久地凝视着自己与斯大林的合影。或许他在思考,难道他为之献身的一切都是谎言?

抓捕科托夫的米迪亚出身于一个只准讲法语的贵族家庭,双亲均遭老布尔什维克镇压,正是科托夫下令让他背井离乡,并且抢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玛露莎(从米迪亚的视角)。米迪亚出卖了八名白军将领的下落,得以成为契卡(克格勃前身)的秘探,逮捕了科托夫,以叛国罪将其秘密处决;这到底是他个人的复仇,还是“俺胡汉三回来了”?

影片没有刻意去塑造什么英雄或小人:科托夫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豪爽、大气;完全被动的玛露莎旧情难忘;米迪亚最后自杀,证明他良心尚存……唯一的坏人似乎只有斯大林。影片末尾热气球吊起的斯大林的画像飞升起在金黄的田野中,如同毒太阳。画像下契卡情不自禁的敬礼,被契卡暴打的革命战争英雄科托夫则悲怆的留下了眼泪,这一幕我至今难忘。

1956年,赫鲁晓夫为科托夫叛国事件平反。同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但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能够比赫鲁晓夫高明一点点,不再把大清洗的罪行完全归因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报告把真正的根源引向次要的方面,如斯大林的个性和特点中去,从而使官僚机构得以逃避批评,保存下来。在一个段子中,赫鲁晓夫又大肆揭露并批判斯大林的暴政。突然,却有人给赫鲁晓夫递了一个条子,上面写到“赫鲁晓夫先生,您在斯大林时期也是权力核心集团的成员,为什么在当时不反对斯大林的独裁呢?”赫鲁晓夫看过纸条后,没有做太多迟疑,便立刻将字条上的内容大声念了出来,台下开始出现一片骚动。赫鲁晓夫又大声说道:“这是谁递的条子?站出来!站出来!”下面的骚动更加强烈了,很多人都开始紧张了起来,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人都知道,在大会上抓走反对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片刻之后,赫鲁晓夫却平静的说:“你们瞧,在现在的情况下,我如此民主,你们却不敢站出来当众反对我;而斯大林时期是那样的恐怖而专制,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谁能有胆量站出来顶撞斯大林呢?”接着,会场上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其实,赫鲁晓夫不敢说明的是,即使显赫如斯大林,也不过是官僚集团的代表。官僚集团才是幕后总指挥。在官僚看到世界革命的曙光消失,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斯大林针对不断革命论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给官僚吃了一粒定心丸,从而得到了官僚集团的欢心,将托洛斯基排挤出国。二十年代末,城乡矛盾激化,布哈林要求扩大市场机制,排除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官僚化。这就击中了官僚的要害。斯大林断然抛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全盘集体化,从而加速筹集工业化资金和扩大官僚的行政和镇压机构,反手打垮了前盟友布哈林派(布哈林在一封给斯大林的最后一封信写道:“我对你说句实话,我在侦讯过程中承认的那些罪行都与我无关。”那么为什么要承认呢?因为,“世界历史性重任”压倒一切。《斯大林秘闻》来源:总统档案馆)。

电影《烈日灼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被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很多场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军事演习暗示着国家平静中有股暗流在涌动。三十年代,官僚集团看到由于自身暴政所招致的不满,不但毁掉斯大林,而且还将动摇整个官僚机构。1936年,斯大林宣称苏联是无阶级社会。但他心知肚明,党内反对派虽然被打倒在地,可他脚下的土地还在动摇。旧反对派分子依然心怀不满。在社会上,托派的传单在最高党校内四处传阅。高加索政教学校和莫斯科师范学院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属于禁品的“列宁遗嘱”。工厂的墙上,处处可见反对斯大林的标语。农民无力对抗集体化,却大量屠宰牲口,消灭储备,毁坏工具,由此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战争。一些省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斯大林肃反秘史》第33页)。凭着他的惯常的实用主义,斯大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这个党是怎样的官僚化,他都不能够使它、更不能够使从1930年以前的时期留下来的共产党核心份子接受他的犬儒主义的现实政治。为了一劳永逸地巩固他的权力,他不得不要摧毁这个党。用一条血河把这个党与古典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分开。为此,在他们的纵容下斯大林实行了大清洗。凡是能够危及官僚统治的人(包括所有的托派成员)都被送去见马克思,数十年后反对派才重新积聚起力量。大清洗还为新进者提供了至少50万个领导职位,并且,通过把数以千万计的人强制劳动,为苦于劳动力缺乏的当局省了多少心啊。大清洗大约有200万人被杀害。(《斯大林政治评传》)

有人会觉得奇怪,一个秘密警察就把群众景仰的英雄拉下马,科托夫与领袖有合照,关系肯定不浅,但是要注意这不是电影的杜撰而是一个真实事件的电影再现!当时斯大林官僚集团正是通过这场血腥的大屠杀,把几乎全部的列宁的中央委员会和1924年至1933年之间的大部份党国领导人,彻底消灭了。整整一代受过十月革命锻炼出来具有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的苏联人民的精华,工人、农民及各阶层的优秀分子都被消灭了。不要说科托夫,就连对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都被指控为犯了“叛国罪”,立即被枪决了。二战前受迫害者的红军指挥员竟达三万五千人之众,其中有苏联五名元帅的三人,十五名军团司令员中十三人,八十五名军长中五十七人,一百九十六名师长中一百十一人,四百零六名旅长中二百二十人,所有十一名副军事人民委员,八十名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中七十五人。这成为卫国战争初期苏联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卫国战争胜利之后苏联已经与美国并列成为两强之一,谁都想过几天轻松日子,但五十年代初斯大林还想发动新的清洗以继续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因此他就只好一个人躺在家里等死,大半天都没有人来救他。之后赫鲁晓夫发动的非斯大林化和清洗贝利亚也对党机关有利,因为贝利亚的掌权将使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党机关和整个政治体制之上,使官僚没有安全感。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记忘乎所以,竟然试图对官僚机构动大手术(特别是分农业党及工业党),结果自身落到医院里领取养老金。

 4 ) 关于烈日灼人的真实大清洗

      科托夫上校娶了这个家族的小姐玛尔索才住在这里的,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过着舒适,宁和的日子,虽不时有一些小事发生,却如调味剂一般丰富着温馨的生活。不久,家族的养子米迪亚回来了,和谐宁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米迪亚十年前突然失踪,家族中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对这个问题最关心的是科托夫的妻子,因为米迪亚原是她的男友,由于毫无道理的失踪,当年的小姐已为人妇。故事自然转移到两个男人的身上,但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原来,米迪亚是苏联秘密警察,他当时的上司就是科托夫。科托夫派遣米迪亚执行抓捕叛国分子的任务,米迪亚身不由己,但他却立功了,只是失去了他作为贵族的养子所能得到的一切。于是,他想报复。他用温情的语言和贵族式的多才多艺刺激着那个没有成为自己妻子的女人的敏感的神经,使她受到内心那无法抹去的情感的折磨。而对于科托夫,米迪亚凭着自己特殊身份,借助于当时斯大林搞的个人崇拜氛围,将这位英雄推上了国家的敌人的位置。科托夫失去了自由,米迪亚最后也自杀了。


    这是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与专政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在这颗太阳底下,人民有着统一的口号、思维和奋斗,整齐有序地呼喊着、向着既定的目标冲锋着,为了在人间建立千年王国乌托邦而自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和尊严是最起码的,还要充当无耻的炮灰和可憎的反面教材,普通人再也不会有过去的生活情调,激进分子再也不会有悲戚的情怀,再也不会有朝霞湖畔的娜塔莎,再也不会有真正的亲近。布尔什维克就像是通天塔那样难以建造,需要持续的奉献和牺牲。这这试验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倒不是人民的积极性,而是不能对最高领袖有丝毫怀疑。所有的挫折都是敌人破坏造成的,敌人在哪里,敌人在“我们”当中必需剔除,而这自然是最终审判,没有上诉的机会,最残酷的是这就像一个永动机似的循环。

  也许,对大多数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时期的暴政是一段无法抹平的伤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那是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电影《烈日灼人》却客观尖锐地审视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目的是提醒人们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苦难,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被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很多场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军事演习暗示着国家平静中有股暗流在涌动,始终在原地打转迷路的司机,明显是对当时前苏联的被集权控制的隐喻;斯大林的巨幅画像升在天空中,这个镜头揭示了时代背景,那画像仿佛就是独裁政治,无论对与错,人们必须向它敬礼。为了反衬主题的残酷,电影有大量的诗画般的田园风光,也许只有这和谐而泣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恰当地表现出那种狠毒的烈日。


斯大林时代(部分相关)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强化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这段期间内,斯大林多次违抗当时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为了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逼迫农民服从和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在斯大林掌权后,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对红军中的逃跑者,他严厉的把他们作为叛徒集体处决。

  大清洗(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语:Great Purge)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在苏联“镇压”这个词被官方用来表示对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敌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将反对分子清除出共产党,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被认为是或者被指责为是出于落后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对苏联国家以及共产党政策的人群的迫害运动。
   官方将一系列清洗解释为消灭潜在的破坏分子和间谍,其背景是当时苏联预期的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公众目光主要集中在对共产党领导阶层本身、政府官员和苏联红军领导人的清洗。大多数这些人是党员。

 5 ) 最后你后悔了吗?

你,传奇上校科托夫,苏维埃的缔造者之一。你气宇轩昂、正气凛然,你对祖国忠诚,对家庭热爱,你是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好偶像。你无辜受害,被当作叛徒,秘密逮捕并处死,你被你所忠诚的政权当抹布一样折辱、虐待。

但是,你不冤枉。迫害你的这个魔鬼,是你、你们亲手打造的,你以为这个魔鬼只会侵犯他人,你以为你是超脱于它之上的,事实证明,当魔鬼养成,每个人都是祭品。

你对这个政权的未来充满希望,你对这政权对你、对斯大林的偶像化、神化安之若素且很享受。你得意于你能够获得的特权:一句口令就能终结一个军事行动;全家人可以随时去住高级别墅,有警卫有佣人别人谁都别想进;随时随地可以一个电话与斯大林本人取得联系。你一生中唯一的污点是利用职权把心爱女人的原来爱人派到敌占区去,你知道他不能不去,为了让自己良心安宁,你欺骗自己说他是有选择的,他去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猥琐。你骗得自己和自己女人都信了,却不知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是在给这个可以利用权力横行的体制加上一块砖。

你们,缔造者们,将这个政权打造成了一个当权者可以肆意妄为的政权,你们允许且鼓励造神、洗脑、让群众向你们宣誓忠于你们、唱“妈妈说要听斯大林的话”的歌,你们禁止了个人选择,还把这种禁止美化——所有这些,科托夫上校,你都参与了。在你被捕之前,一群先锋队员对着你敬礼、宣誓要成为你这样的人的时候,在你的家人激动于来接你的车子之高档的时候,你有没有终于感到荒谬与虚伪呢?

你显然没有。在车上,你依然得意于自己有专线可以与斯大林通话,你说:“等我给他打过电话,你们这个机构就完蛋了!”你依然以为你们缔造的这个恐怖系统与你自己无关,依然认为自己是在这一套体系之上,是特权者,是统治者。你不知道,这个体系是一个魔鬼,它只会听命于掌握它的那个人——那一个人。你把他推到了那个掌握魔鬼的位置,你以为你是他的亲密战友,但是,当一个人拥有了魔鬼这样强大的武器时,他还需要战友么?

不可否认,你是一个好人——除了一次因爱而为的污点。可是你同意制造这一切、参与这一切。当你允许并享受这样的体系制造的差别时,你其实和斯大林没有区别,你是一个小斯大林,一个好斯大林。你的好是因为你没到那个位置,如果换你拥有操纵魔鬼的按钮时,你,一个曾经可以为爱戕害他人的人,会做出什么,已经可以想象。

当那个巨大的斯大林画像从地平线上升起,一个魔鬼缔造完成,他已经无坚不摧,已经雷霆万钧,已经一动手指就摧毁无数生命,在它之下都是蚁民。你,科托夫上校,曾以为自己不是蚁民之一,现在现实告诉了你:你也是。你怎么敢认为,在一个这样庞大的形象面前,你仍然有机会和他并肩站在一起呢?

你的罪就是幻想和他分享魔鬼按钮,魔鬼是不能分享的。你的错在于你帮他培养了这样一个魔鬼,还认为这个魔鬼会带领你的祖国、你的亲人们到达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付出了代价,你的亲人也付了。

所有的无辜者都一起付了代价。他们没有选择,而你曾经有的。科托夫上校,在最后的时刻,你有否后悔呢?

 6 ) 太阳有毒:一个象征体的第三层语义



两千多年以前,柏拉图就在“洞穴隐喻”中清晰地指明了精神世界的唯一出路,那就是:走出幽闭的洞穴,直面灼热刺人的光芒,走到被光明照亮的康庄大道上去;所有关于未来的可能性,都只有在洞外的太阳的直射下才能完全释放。
太阳意象是永恒的诗学命题。在集体无意识的沼泽中,“太阳”始终维持了一个正面的史诗英雄形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象征物,它的出现,总是意味着光明、勇气和希望的来临,以及灵魂的得到救赎;它的形象本身,则早已经凝结成了“永恒”。
对太阳的向往和希冀,就这样在诗意的表述中成为了坚固的超越性的象征,突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重重隔阻,在文化的迷宫花园中四处留下自己的身影:它既是一种亮度的象征,也是一种温度的隐喻。从地球的运行状况来看,可能对太阳的威猛视若无睹的,大概只有那些身处在高纬度地区的民族了。
常年笼罩在西伯利亚凌冽寒风吹袭下的俄罗斯,曾在“太阳”的渺远光照中隐约看到过未来的希望。那团到来的希望之光,是和19世纪的俄罗斯民族文化启蒙关联在一起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名字,镌刻在这座启蒙的圣杯上,他被人们崇敬地称为“太阳之子”,他的诗作传遍了整个俄罗斯大地,他的光芒照耀着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他的名姓成为了民族精神的标志,神圣而不朽。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他就是俄罗斯的代名词。
只有俄国人自己心里明白,普希金是一团突然乍现的光焰,是这片黑色土地上的一次文化意外。他有着极光般无与伦比的美丽,却无法在北方冰冷的天空留下一点点温和的暖意。更多的时候,他像是一个无用的符号,光鲜而徒劳地辗转于各种版本的诗学史著述中,流为人文工匠手中仅供点缀的花边。“太阳之子”的尴尬命运折射的,正是太阳本身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晦暗不明。
作为象征的太阳,在语义学的角度原本应该是温度和亮度双重指向的结合。也就是说,太阳这个光明的物体,不仅是可以以强大的真理之光照亮他物的,同时也是能够提升被照耀者的温度、慰藉他者心灵的。没有照拂卑微心灵的那一面,再强势的光源也不可能成为希望的载体;相反,它会变成一种压迫性的暴力,借助自己的光亮,残酷地把对象暴露在冰冷的理性绞架下。
笼罩在俄罗斯天空上的太阳,在光和热的两个维度上恰恰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昼夜时差的加剧带来了更长久享受日照光明的希望;另一方面,偏远的照射角度也使得抵达那里的太阳的温度减弱,难以抵挡幽冥刺骨的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光明过度但却希望不够的太阳,还能否承担起“太阳”意象的伟大使命,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
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毒太阳》中,所谓的“太阳”就是一个发光发亮的橘红色圆球体,漂浮过所有画面。这个一再出现的巨大象征,给画面中的人和物都洒下了明亮的辉光,确立了影片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基调。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反思斯大林专政和30年代大清洗的电影。在太阳魅惑般迷人的光芒下,在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的巨幅画像即将被竖立起来的一个周末,革命英雄科托夫一家被“平静祥和”地清洗铲除掉了。
如果说“太阳”意象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构成元素,那么显然,这个“太阳”是被阉割过的残缺语符,它的温度所指被集权的政治机器毫不留情地割除了。在耀目的光明里,个体的生命却得不到任何的保障。不论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卡车司机,还是声名在外的革命英雄,都随时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奔忙在太阳底下的生命,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死亡的到来,甚至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蹩脚的救灾演习,人人戴着防毒面具在那里表演既定的程序。生活的一切都看上去光明,却给不了生存的勇气或希望。
从逻辑的角度看,一个太阳的象征缺失了温暖的维度,似乎很难在人的心目中获得恒久的认同。奇怪的是,这个残疾的被阉割意象并没有遭到普遍的质疑,相反,它成全了民众的节日狂欢。或许在米哈尔科夫看来,比起冰冷的太阳残体,更让人绝望的是主体的麻木迟钝。为此,他竭力塑造了一个安详和平的语境,所有的人都被美丽的光晕迷惑,以为自己生活在幸福中,尽情狂欢着。除了最接近权力顶层的科托夫,谁也没有嗅出残忍的血腥味道。即使是科托夫本人,在得知自己即将被秘密警察逮捕的时候,竟还抱着侥幸的幻想,以为斯大林同志的荣光一定可以庇佑自己脱离苦海。
柏拉图以来哲学坚信不疑的理性光芒,悄无声息地泯灭在了伟大领袖的荣耀下。没有人敢挑战领袖的神圣权威,正如没有人会意识到,太阳光辉的表面上其实布满了凹凸不平的黑子。这些毫不起眼的气体旋涡,无光无热,隐忍沉默,却是威胁人体健康的致命杀手。长期暴露在光照下的躯体,将会因为黑子的频繁活动被灼伤,甚至毁灭。
藉着黑子,“太阳”象征体中潜藏的毒性语义得以被揭示出来。太阳外在的形象固然伟岸而魅惑,但它的体内,充满着致死的毒素。贪恋于阳光的照耀,必被太阳之毒所伤,死于艳阳高照的美丽风景中。
太阳毒素的危害,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内早已被人所熟知。然而一旦进入到象征的体系内,它那无所不在的荼毒却往往被忽略了。在太阳的象征语义中,人们迷信于那些正面的信息,解构掉那些负面的阴影,仿佛那些黑色的物质从未存在过。但如果翻阅过去一个世纪集权主义政体的历史,所能见到的恰恰是在光明而美好的幸福愿景中发生的许许多多残酷迫害和屠杀。
走过苏联集权专制时代的米哈尔科夫,在民主的时代用“毒太阳”的隐喻,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切肤反思。与之形成镜像对照的是曼杰尔施塔姆。伟大的诗人在1916年的时候命名了被黑色遮蔽的“黑太阳”:
今夜已无法挽回。
你在的地方,还有光亮。
一轮黑太阳
升起在耶路撒冷的城门上。
这个预见未来的诗人,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黑太阳的存在,并最终死在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的集中营里。

 短评

"被太阳灼伤,血红的海洋干涸。"米哈尔科夫用满载丰收与喜悦的乡村田园美景反衬出斯大林大清洗的残酷悲凉,前一小时节奏舒缓散漫,但细节和情绪都已铺垫好,最后的合家欢和灵动可爱的小女孩天真无邪的推波助澜令人唏嘘不已。两次入房巡弋的火球和悬吊斯大林肖像的热气球,寓意昭然。(8.5/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美好而又漫漫漫漫长的日常戏,悲剧却来得如此深沉,田野间兀然升起的巨幅斯大林画像、一再出现的Утомленное солнце的旋律以及Над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8/10。坦克糟蹋麦田,假日草坪的防毒演习和扎脚玻璃,弹钢琴时的防毒面具和墙上反复渲染的与斯大林握手照,这些闯入者将一派祥和拖向毁灭;场面调度营造舞台感, 开篇灰暗的克里姆林宫下角军人、清洁工的复杂运镜(拉出横摇再固定)交代时代风貌,假扮瘸子的米迪亚和步伐混乱的少先队进行编排映射虚伪人格,科托夫呼唤玛露莎下楼随后做爱的场面采用暖黄高光加柔焦、前景用栏杆遮挡,整个场面温馨彰显秘密警察的阴沉,当黑色轿车传出科托夫的哀鸣,没有被特务毒打的正面镜头给予其人格尊重,结尾的经典长镜头在特务枪毙问路司机出画后,移向货车裹尸处上方的镜子,脸在风中扭曲的斯大林气球缓缓升空,不动声色的惊悚,浴缸割腕的米迪亚眼角流泪以鲜血洗刷良知;烧毁森林的球形闪电是大清洗的残酷,迷途司机和哼歌跑过麦田的女儿暗喻不明真相的无辜民众。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又一次被米哈尔科夫折服!面对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升华历史!

1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用细节堆积故事,用轻松的镜头讲残忍的事,是中国导演最值得学习的。不过这真是一部电影节片,主题和拍摄的学院派满足了评委的一切需求。

16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烈日之下诗化的伤痛

17分钟前
  • Scarrie
  • 力荐

麦田从伊始到结局,从险些被碾压到见证碾压,怪诞的毒太阳一直诡异的悬挂在麦田的上方。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悲剧在很多年以后以复刻乃至重度改编的方式在南方的邻国重演,想到了一位和科托夫些许类似的英雄人物,只不过他最后死的对得起他打下的这片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于平波下暗流涌动,于无声处蕴藏惊雷。始于一个被大橡皮擦抹去之人的夏日造访,在慢刀解剖历史的同时又刃入脊髓地探讨。每个人都是洪流一叶舟,每个人也都有桨。念昨日美好之人在昨日消失之时却多沉默,人总说自己无能为力又想保住过去的一切,集体造就的烈日其实是每个人投射的火苗。虽说个人在时代的潮流裹挟中势单力薄,但个人也有或沉默或助恶或拒绝的选择权。秘密警察解决了一个无辜的路人司机,却嘟囔着欲加动机以求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正是这种个体的自我催眠造就了集体罪恶。红场清洗的栏杆,过度吃药的保姆,到处找路的司机,麦田上空飘浮的画像,耀眼的火球,飞掠之处留下一个个灼伤之人。

21分钟前
  • 顾小山
  • 力荐

8 1923前俄罗斯诞生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柴可夫斯基这些属于全人类伟大的灵魂 1923后一坨恶臭剧毒名为屎大淋的翔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伤害是全人类的痛;影片最后献给那些献身革烈焰而被灼伤的人 在恐怖革命之下每个人都在说谎;小女孩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22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田园风情下涌动翻腾的政治风云,人心在波动诡谲中沉沦。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杀人,安知人之不杀我;始以杀戮张威势,继以懦怯长猜忌,戈矛起于石交,推诚不见腹心,民不见德,惟乱是闻,举凡丈夫之磊落,胥成女性之阴贼,声声同志,人人离心,异己必锄,同气相残,人诋其阴狠,我知其内馁也!我革人命,人亦革我命;君以此始,愳(惧)亦以此终”

27分钟前
  • 小凯曦光
  • 推荐

这个国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米哈尔科夫。我们呢?

28分钟前
  • 董肥樂
  • 力荐

虽然很不想把这部片贴上政治标签,因为整部片实在是太温熙美好了。但正因为背景是在片中似乎只字不提的前苏联大清洗,显得片中的家庭温情和一望无际随风摇曳的麦浪透露出平静中的哀伤。看片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反复,不能单纯用同情这样幼稚的情感去看待人物。纯真无邪得要命的小女儿,在成人的环绕下显得孤独而不自知。复仇和迫害全然绕道而行,直到最后也未有破坏家庭的表面宁静。最难得的是告密者的处理,饱含了人性的挣扎。唯一明示的政治标识,大概是片尾随着气球冉冉挂起的斯大林画像。

30分钟前
  • hilly
  • 力荐

看完才知道导演和他女儿是主角。

34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前苏联大清洗的背景在片中几乎完全没有台词上的直接触及,前半的镜头叙事温馨阳光到几近流水账,之后各种反复,告密,阴谋,全都在小群体内套上温情的面纱自我隔绝。家庭与个人在由上至下的、以进步为名的苏共毒太阳照耀下,烧炽至烬。

3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危机一直潜伏于风吹麦浪的田园生活,结尾的巨幅肖像让人不寒而栗。第一次遇到没有主创还全场鼓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人民对这历史都特懂吧。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再次肯定了我一直坚持的德国与俄国是最能尊重和利用本国的历史的国家。

46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被太阳灼伤,绯红色的海洋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让我们离去吧,我将不再冷落你。”美轮美奂的麦田,温馨的家庭聚会,看似平静的情景下暗藏着汹涌的波潮和哀伤,虽然只字未提故事背后政治大清洗,但各种意像的使用让整个影片都充斥着一种残忍的美。

4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就是个硬生生带入历史层面的三角恋故事,豆瓣上苏俄老片的评分有时甚至比日韩片更虚高,米哈尔科夫的女儿是唯一亮点

49分钟前
  • RIC
  • 还行

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与专政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

50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