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3

记录片英国1977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John Brisby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3 剧照 NO.1人生七年3 剧照 NO.2人生七年3 剧照 NO.3人生七年3 剧照 NO.4人生七年3 剧照 NO.5人生七年3 剧照 NO.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3人生七年3 剧照 NO.14人生七年3 剧照 NO.15人生七年3 剧照 NO.1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7人生七年3 剧照 NO.18人生七年3 剧照 NO.19人生七年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31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本部系列纪录片,跨越半个世纪,史无前例地记录了真人版的“人生七年”。

 长篇影评

 1 ) 一些感想

21岁,我看着三巨头已经可以侃侃而谈,而且看着他们已然是大人模样,穿上帅气西装。对于我来说,我的21岁,只是刚刚上大学的学生,才从高中生努力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刚刚转换过来。最惊艳的是Nick,他从前两集都是非常害羞内向的孩子,一下子变成的神采飞扬,散发的自己外放的魅力。一个人的成功对于自己影响是多么的重要,读上了名校牛津大学,努力去克服自己的问题。对于我的惊醒是,要不断的去努力造就自己的成绩,不断的成功,不断的积累,对于自己的影响真的非常重要。

相对于Neil, 没有考上牛津,虽然也考了很好的阿伯丁大学,但是可能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辍学了,我也不能站在圣人的角度去批判这些。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没有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自暴自弃,会让自己更加沉沦,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才能让自己走出来。对于Paul我很喜欢的就是,他喜欢赛马,虽然没有赛出成绩,但是他对于生活一直都是那么的乐观的,对于生活总是非常有激情,也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感觉这样特别的好,生活每天都充满了乐趣。他最终去开出租车,在那个时代开出租车也是一件有很高门槛的事情,但是只有他想去做,他总能成功的。

Sue 到了叛逆期,可能家庭的压力太过于大,导致进入了叛逆期,不断的在吸烟。对于家境优渥的人来说,人生的容错率就是会高很多

Bruce 还是一如既往的圣光,真的非常让人钦佩

 2 ) 在这里,找到幸福的密码

人生七年的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已经于2020年去世了,这里先对导演表示致敬与哀悼。

人生七年,这部片子的创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完整的这部片子,某种意义来说,就如同一本关于人生和成长的百科全书。在这部剧里,你可以看到关于人生的一切,朋友、爱人、婚姻;学习、工作、事业;梦想、痛苦、焦虑、彷徨;幸福,或者不幸。

在看剧之前,已经吃了好几波安利了,对于这部“人生的百科全书”,还是充满了非常高的期待。看的时候,是和老婆一起看,看完以后也会彼此分享对这部剧的感悟和收获。

目前,我们看完了21岁。总的来说,对这部剧会有一些失望,失望的来源在于对于如此宏大的主题,成片的内容好像太少太浅。人物这么多,分到每个人的头上的篇幅相当有限。之前几波安利的剧透,基本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了。尤其是7和14,拍的内容还是很浅,以访谈的方式,对每个孩子问了为数不多的问题。对于访谈之外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介入。访谈的问题,点到为止,并没有太多的深入。可能是因为,孩子嘛,毕竟说不出太多。可能素材拍了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意义,成片的时候没用。

21岁的篇幅明显长了很多,可能是孩子都大了,都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家庭生活。导演的问题,孩子们也能够谈的更多,对于观众来说,可看性和干货也更多。我和老婆也有更多讨论的问题和空间。

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和老婆也经常会讨论关于孩子教育和孩子未来的事。我们经常讨论的,是怎样可以给孩子幸福的一生。然后往往都会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幸福。

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希望探讨阶层的固化,诚然,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如导演所愿,也如很多观众所愿,阶层固化的确存在,打破阶层的确很难。但是,在导演关于阶层固化的“自圆其说”的表象下,也有一条“漏网之鱼”:那就是,阶层可以是被固化的,那么幸福是可以被“固化”的吗,或者说,阶层是否能够决定是否幸福呢。

就拿7~21岁这三部影片来说,阶层和幸福本身,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大家最喜欢的TONY,也是最穷的TONY,却是最开心,最幸福的。最富有的苏西,却是几个孩子里最迷茫,最焦虑,也是最不开心的。当然,还有考牛津大学失利,几乎陷入崩溃的中产阶级家庭尼尔。相比于阶级固化,阶级本身和幸福的毫不相关。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更深。

从几位受访者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幸的来源:家庭。或者更准确说:父母。单亲的家庭、对子女期待太高以至于有些偏激的父母,往往是孩子不幸的来源。关于TONY的父母,剧情里谈到的不多,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乐观懂得生活的人。成功进入牛津的农村孩子NICK,他的父母很严格,但也很开明。

但是苏西的父母,似乎因为忙于家业,缺失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几位少爷的父母,对他们灌输了太多成年人世界的东西(鸡娃),让他们虽然看起来更成熟,但同样也拥有了这份成熟所带来的,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焦虑和烦恼。

在21岁的时候,三位平民家的女孩,看起来充实和幸福,她们或者是已经进入婚姻,或者是已经开始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她们也有各自的烦恼,但是相比苏西,她们更少一些焦虑、彷徨、和压抑。在她们这份充实生活的背后,是给予她们爱和支持的父母,是没有对她们提出过高要求的父母。

看到21岁,我明白,孩子的幸福或者不幸,90%源于父母,更准确的说,源于父母的爱和教育。剩下的10%,是源于父母的金钱。

虽然才看到21岁,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似乎逐渐了解更多的关于幸福的一些内容,这也是这部片子最宝贵的地方,通过漫长的时间,通过各个不同的人,他会让你看到,怎样才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我会继续看,继续寻找到幸福人生的密码,我也相信,可以找到。等全部看完,把这幸福人生的密码,分享给大家。

 3 ) “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

1.财富越多,选择越多?穷人认为不然。 2.富人花多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因人而异 3.在谈到如何维护自己的价值观时,一男生回答到基因的延续。虽然我并不认同,但或许在自身寿命有限时,欲望会让人想尽办法长生。

4.“就像我的想法停留在中世纪,我也要做正确的事” 5.婚姻如果要养孩子,那么默认你将和伴侣共同抚养孩子18年,无论你们是否还在一起。 6.我的意思内心一直有对梦想的渴望,我只是在等待行动的借口。只需要一点点火花驱动,我就会去做。 7.“我不想过早走入婚姻,想多看看不同的生活” 8.“我希望生活给我留下一些印记,不仅仅只是过完一生。不是一个到死都在忙着赚钱的人。”——Peter 8.“人的意志可以很坚强,也可以很羸弱。有时候你可以忍受目前的生活,有时候会崩溃。我想什么难题都能熬过去的,就算不能解决,也会慢慢接受”。 9.“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尼古拉斯

维持现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止步不前就可以做到的。

 4 ) 21|底层

小猴子对着全世界开腔

但是。我觉得他也有对自我的满足,能形成自己一套的想法,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虽然他做的是赌狗的工作。

圣光男孩

这个真的很像我上课时听老师的课完全听不懂在神游的状态哈哈哈

他从小就被管教不敢有质疑的精神,班长的训斥成为了他的阴影,后来才反思过来为什么要那样。

 5 ) 说说《人生七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们

看完《人生七年》感觉总体来说,上个世纪的英国,女性普遍还是相对弱势。节目14位主人公中只选择了4位女性,而且3位还是出身相近的同伴,样本普遍性不强。但是片中还是侧面出现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主人公的伴侣也有亲属。这篇专门说说这些Up系列中的女性。

首先,4位女主中,我个人一直最喜欢SUSAN。从小到大,无论顺境逆境,她总是乐观开朗,阳光积极。21岁时看到她一头干练短发,颇有职业女性的风范,以为她一定会拥有不错的人生,然而28岁那集大跌眼镜,她居然那么早而且貌似草率地结婚生子了,刚生了两个孩子就遭遇离婚,单身妈妈靠领救济金维持生活,真为她惋惜。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她本不该落得这般境地。然而尽管人生最低谷时,节目中也从未见她抱怨生活,从未抱怨过前夫,看起来云淡风轻,生活再艰辛还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蛮佩服她宠辱不惊的心态,镜头前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与闺蜜也一生保持着友谊。非常欣慰看到她的人生终于从42岁开始转折,孩子大一些后她终于可以全职工作了,这里要羡慕发达国家的开放,她没有上过大学,却可以在大学工作,而且工作发展非常好。人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无论何时开始也总会有机会,人生越到后面,越看出性格对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她的青春很令人唏嘘,但42岁重回职业,凭借好性格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适合她的岗位上,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部门领导,真正成长为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不仅如此,生活上也获得上天垂青,新男友帅气又体贴,40岁后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爱情,这时子女也长大,在伦敦城买了房子,家庭事业双丰收。她一直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父母的爱给了她最大的支持,我想也正是这样的爱形成了她的热爱生活的乐观个性。她爱唱歌,最艰难时也会在酒吧登台唱歌,她爱演戏,终于在56岁得以有机会与邻居成立剧团。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出身东区平民家庭,家族里从未买过房子,终于她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年老时尽管经济上无法到处旅游,但拥有舒服的小家惬意养老也很知足了。我想是对生活纯然的热爱本能,帮助她度过艰难,保持心底的阳光,在最低谷时不至于绝望,积极向前。

然后是托尼的母亲,托尼应该是UP系列的一号大明星了,最接地气的励志哥,每集都要不开头要不压轴。狡黠的托尼极其重视家庭,热爱家人,凭借明确务实的人生哲学,扎扎实实越过越好。他在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甚至母亲已经去世20年后,56岁的他提到母亲还是眼含热泪深情款款,足见母亲对他影响之深。他老婆也不止一次提到婆婆是她一生见过的最好的人,婆媳关系处的闺蜜一样。托尼讲她母亲在东区人人依赖,广受爱戴,他父亲因病无法工作,母亲一人支撑整个家庭,作为东区平民人家的贫穷小子,从小缺衣少食,然而母亲却给了他足够的爱,让他从未觉得匮乏,面对上流社会不卑不亢,反而对生长的东区充满热爱。这样伟大的女性让人无比敬佩,她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英雄主义,超越了阶级的鸿沟,而彰显了人的尊严。我的姥姥和我的三姨,就是这样伟大的女性,我很感激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楷模,她们是我内心的灯塔,于人生最黑暗时始终照亮着我,激励我努力成长为她们的样子。

了不起的女性们还有JACKIE的婆婆,在JACKIE与他的儿子离婚后,还是一生不离不弃地支援和照顾JACKIE和孩子们。JACKIE总是由衷感激她的婆婆对她的帮助,以及带给她和孩子们的家庭温暖。

还有SIMON的第二任老婆,自从SIMON跟她结婚后,整个人无比快乐幸福,越过越好,完全被拯救了。作为黑人女性,在英国这样的保守社会,本来应该是最弱势最底层的,却不卑不亢,气场非常强大,积极而坚定。而且她还特别乐于帮助别人,主动收留寄宿黑人儿童,她们家接待了60位孩子,其中有些在他家一住就是好几年,本来看似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却不仅过好了自己的生活,还有余力一直为社会做贡献,不能不令人敬佩!

印象深的还有科学家的第二任老婆,形象气质太出挑了,49岁那集就惊艳出场了,56岁居然越发美丽高贵,这才叫逆生长。人的尊严最基本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自律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同龄人们身材臃肿发福满脸皱纹时,她苗条的身材、精致的面庞、得体的妆容打扮,让我从心底赞叹,真心希望女性都以这样的IDOL来要求自己,不要被岁月磨去了做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6 ) 记21岁的尼古拉斯,托尼和尼尔

第二遍看这部影片了,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此时自己的性格也不像之前那样看过就算了,想的还是必须要记录下来,才能完成改变,这也是这段时间自己带来的思考,念头必须去做,才算完成,也就是知经历过行,才能真正成为知。当然我说的这一段话,也是为下面介绍的三个人人生和性格历程做铺垫。

第一个出场的是尼古拉斯,导演这样安排有很多心思,比如他是第一个跨越阶层进入牛津的人,比如他7岁和14岁的时候与21岁的时候变化很多,正如他所说,也正是他在14岁到21岁之间不断让自己能变得外向才能说是克服了自己的性格缺点,也正如影片里面放的片段,尼古拉斯已经能姿态自如和女老师进行沟通,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抗拒与人交流。考上牛津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吧,导演把他放到第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怕还是想和最后一个明明上了大学却又放弃的尼尔做一个前后对比,想说的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历的重要性。

第二个想说的就是托尼,托尼似乎一直很潇洒,不管是从7岁的小霸王形象,爱玩,有小女朋友,也爱憎分明表现出自己对富人阶层的抵触,等到14岁时候,做的还是7岁的自己立的目标,做一个骑师,这是多么令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虽然14岁的时候只是一个学徒,不过可能唯一一个烦恼就是不再想找女朋友了。等到21岁时候虽然没能做成喜欢的骑师,但是却有过参加大赛的经历,也正如7岁时候的目标,在转行做出租车司机,这一部也揭露了为什么做出租车司机,是因为他哥哥做的就是这个,所以小时候的目标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耳濡目染产生的兴趣,骑师同样如此。21岁的托尼对生活有一种妥协却又不放弃自己的态度,做着死缠烂打别人来投赌注的工作,却还依然为自己的出租车生计而努力,还有对于女朋友的4个F态度,尽量做到其中的3个F,却做不到forget,不管是对事业还是爱情,这时候的托尼已经成熟,即使导演指出托尼个子不高的缺点,托尼依然还能笑着回过去,和其他人的交流也不因为自己的身高而自卑,这些都足够显示出托尼具有非常高的情商。

第三个就是尼尔了,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尼尔。把尼尔和托尼放一起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走向不同的道路。7岁的尼尔在21岁的尼尔嘴里是不知道烦心的事是什么的尼尔,等到14岁的尼尔,感觉似乎有些压抑,第二部还不明白,但是到第三部时候尼尔所说才明白当时的尼尔应该承担很大压力,明显有了烦心事,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可能是父母要求太严格,但是这时候的尼尔还会开解自己,知道要去好好学习,也正如21岁的尼尔所说,14岁的尼尔还知道奋斗,等到21岁的尼尔,就明显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状态,当时那个文文静静的尼尔现在干起了工人的活,似乎个人状态也非常低迷,有想过回家的念头,和父母住一起,后面导演还给了一起在利物浦上学,现在还在上大四马上要找工作但是不想回家依靠父母的人做个对比,可是这样也不能太苛求尼尔,这也是西方家庭认为成年后就不能再和父母一起住的文化所在。废话说的有点多了,因为心里还是很为尼尔感到惋惜的。下面就分析为什么尼尔会变成这个样子。

从21岁的尼尔说起,以4个A的成绩上了阿伯丁大学,却只上了一年选择退学,尼尔说法是不习惯大学的生活,这所大学我上网搜了一下,是属于全球前1%的顶尖精英大学,这么好的大学为什么选择退学,结合后面尼尔所说至少选择退学是自己的决定,还有皮特,这个利物浦和尼尔一直在一起的同学所说,因为尼尔父母都是老师,所以能感受到很浓重的学习氛围,意思也是说尼尔父母对于尼尔要求很高,当脱离父母前往阿伯丁时候,或许和父母之间的要求起了更严重的矛盾,更重要的还是从小就一直被父母逼的太狠导致被压抑太狠,退学也许就是对于父母的一种长期压抑政策的宣战。

当然尼尔本身的性格也是存在缺点,比如尼尔所说的想申请牛津结果被拒绝很受伤,还有尼尔说想当政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都是社会高阶层,尼尔把这些当做目标,也不无受本来家庭学术氛围很重,所以形成一种眼高的心态,这种眼高的心态,又影响后面尼尔自己给自己总结的优缺点所在,认为优点是坚持,缺点是不付出行动,但是我想优点不是坚持,应该是一种忍耐,把忍耐当做坚持,这也是总结缺点是不付出行动的原因,坚持才是付出行动,是主动,而忍耐,是被动,再加上尼尔本身的眼高,这些综合在一起,导致尼尔现在令人惋惜的一事无成。

 短评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9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12分钟前
  • Marguritte
  • 力荐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18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21分钟前
  • 飘零燕
  • 力荐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2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27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3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35分钟前
  • Luna
  • 力荐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36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39分钟前
  • 默笙依
  • 力荐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42分钟前
  • Aria
  • 力荐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47分钟前
  • ClaireCaTT
  • 力荐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5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愤怒的21岁

5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57分钟前
  • 鸿音
  • 力荐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59分钟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1小时前
  • 连子glu
  • 力荐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

1小时前
  • 三日
  • 力荐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1小时前
  • 宅居哇呜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