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9

记录片英国2019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9 剧照 NO.1人生七年9 剧照 NO.2人生七年9 剧照 NO.3人生七年9 剧照 NO.4人生七年9 剧照 NO.5人生七年9 剧照 NO.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3人生七年9 剧照 NO.14人生七年9 剧照 NO.15人生七年9 剧照 NO.1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7人生七年9 剧照 NO.18人生七年9 剧照 NO.19人生七年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16:31

详细剧情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保佑Nick

比较担心Nick的健康,所以查了一下:威斯康辛麦迪逊官网上,Nick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还要开课!我有了新的小目标,去威斯康辛蹭一节他的课!对了,官网上这个Nick的邮箱,不知道接不接受粉丝骚扰呀。

这系列作品太伟大了,站在21岁的年纪上,我对于其中的很多内涵还不能深刻体会,只希望自己活出最精彩的样子。

我觉得定期用视频记录生活的想法特别棒,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愿意一起互相记录,做一部关于自己人生的纪录片。

 2 ) 人生七年9-63Up

Tony:“最吸引我的是自然,没有什么比生活在这里更惬意。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Andrew:“想退休的一个原因:现在还相对年轻,可以好好利用时间,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去旅行等。或许5或10年后就不可能了。最坏的事是,听到人们刚退休就去世了。回首过去,我希望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而不是过于关注工作。人们年轻时为职业打拼,把空闲时间花在办公室似乎非常重要,但相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或许去参加校园剧、运动会等会更好。希望我的孩子能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我为之付出了努力并过上了,他们也需努力。我认为阶级制度现在更多基于名望和财务上的成就,成就比所处的阶级更贴切。”

Sue:“出身决定了阶级,你永远不会是上层阶级,但你可以融入这些圈子。”

Bruce:“有点令人恼火的是,我的孩子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未来的担心:和老龄相关的退化和障碍性病症。I was hoping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go on and have successful lives and fulfilled lives, and realise their potential. What I didn't want them to do is thinking because of our background, this is what we're limited to do, than anything was possible.”

Jackie:“我年轻时目光较短浅,其实更应该接受大学教育。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能做任何事,如何你让孩子认识到这种可能性,这或许就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

Peter:“现在这一代孩子比我们这一代生活似乎艰难了一些,他们念了大学却只能到医院客服中心工作,也很难再成为有房一族。The only serious regret I would ever have is if I came to the end of my life and thought, ' I wish I'd tried that '.我希望创造出能够延续下去的东西。”

Lynn去世了

Simon:“越早了解自己是谁,就能越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几乎用了60年才明白我是谁。”

Paul:和Simon一直是好朋友,澳洲的葡萄庄园也很美啊

John:那些有优势的人,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去帮助别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my wife, my family and friends, my homes, and my animals.

Neil:父母的性格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他能更清晰的看到现象的本质,更是一个精神界的人。他结婚啦!在法国乡下买了房子!“我遗憾到了这个年纪我还没在我想成功的领域获得成功。成为作家是为了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互动,而我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切根本没发生过。我相信真爱,虽然很少出现。”

回首7岁,他们竟也都老了啊,岁月蹉跎啊。

 3 )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人生七年》拍到《63Up》,画面越来越精致,但冲突和矛盾却越来越淡化。而又莽撞到成熟,再到淡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真实呢?

文 | 纪实观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这是一句世界通用语。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期待从他们的眼里看到2000年的英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后每隔7年制作一期,今年已经更新到了《63Up》 。导演艾普特·艾普特也从当年的22岁,坚持到了78岁。

先来认识下这14个孩子吧。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托尼

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尔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农二代:Nick

富家千金:苏西

天使男孩布鲁斯

彼得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从7岁开始,14岁、21岁……直到63岁,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青春期,创业期,婚姻期,进入到老年期。而这部反映时代人生的纪录片,也成了一座经典丰碑。

被时代选中的纪录片

最初的《人生七年》只是激进、左翼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栏目的一个专题报道。

该节目创办于1963年1月,由擅长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哈维(Tim Hewat)担任总编。他想做一档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新闻片,追踪他们未来的发展。马克尔·艾普登当时只是一名实习记者。

他对此十分触动,他觉得英国的阶级制度很不公正,许多同龄人和他资质不相上下,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艾普特和另一位调查记者分别负责在三周内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童。

所以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尖锐的问题。在私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读《泰晤士报》,当他们高谈论阔“上大学”的时候,生活在保育院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而且片中一段经典的交叉蒙太奇,把孩子们所处阶级不同,起点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边是富家女苏西伴着钢琴曲在练古典芭蕾,姿势克制标准;一边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疯闹打笑的声音,孩子们互相追逐,没有约束。动静的交叉,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差别,也自然地把这14个孩子放到了一起做对比。

第一期节目全片都充斥着对立与政治观点,对党派观点、男女地位、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但在《14Up》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表现出更多对个人的关注,也更想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在《21Up》到《49Up》出现了很多人生的转折,农二代变成科学家,而且每个人都经历了婚姻家庭的考验,也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带来的代际更替。

与之对应的英国也在这几十年间经历着很多变化。戴安娜王妃的辉煌与去世、英国的入欧与脱欧等,都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作为时代中的人,自然带着时代的标记。

直到今年的《63Up》,全片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观点冲突。

这次更像是一个暮年的回顾,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录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纪录片的时代探索已经完全淡化,变成了简单的人物口述记录。唯一关于英国脱欧的观点讨论,几位主人公也自然的以一个老者的口吻一说而过了。

不过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的一生走到这个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

有影评人提出,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太容易下定义。我反思,如果我跟他们同时代,看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样子,是会有同感还是会觉得无趣呢?

正如片中杰基所说:我们七年的经历用十几分钟表现,本身也是不全面的。

一人一片,艾普特56年的坚守

每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孩子,身上流着导演的心血,反映着导演的人生。

在没看资料之前,我想着这部人生真实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接力式的吧。后来才发现这56年,一直是艾普特·艾普特。想到一为78岁的老人与63的老人坐在一起,从青丝到白发,就特别有画面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导演不因年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创作的精神。

反看国内,有的导演是年少成名,有的是中年得志,78岁的时候大家又会在从事什么呢?

我想做到今天,《人生七年》是艾普特,也只能是艾普特才能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从一开始的被挑选,到自愿参加,到自愿退出。直到今天还愿意表达,与艾普特多年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来的几部片子依然看不到了许多人的面孔。这本身就是一件将普通的自己曝光在人前的事,把自己放在舆论浪尖,本身就需要个好导演来共同支撑这份勇气。

《人生七年》每小时的播出片段背后有不少于30小时的素材。

此外,艾普特在选角和采访的问题上很有经验。在为《人生七年》选角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某种性格,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善于思考、表达,敢于直面镜头的孩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拍摄现场会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在场。

纪录片的采访尤为重要,这个采访既不能让采访对象只挑对的说,更不可能让他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说。

能真正的放下戒备,表达自己,这与坐在你对面的人是谁很重要。为了让受访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艾普特经常刨根问底,追问受访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在拍摄纪录片时,简短的问题最有效,当然最有威力的还是沉默。艾普特总结经验:当你想进一步深入受访者时,你只需盯着他们,有很大几率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虽然这很残酷。然而艾普特也有挫败的时候。随着14位小孩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甚至要求在播出前删除不适合的片段。为了留住受访者,艾普特只好退让。

在《人生七年》中有几个人物的反转较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尼尔,7岁时他的条件还不错,家庭也很幸福。在7岁采访中我认为他是最萌的一个,很愿意说,很愿意畅想。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居无定所,连婚姻都无法保障。

另外一位就是调皮蛋托尼,7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混社会的气质。在拍摄21岁的时候,艾普特发现他混迹于英国赌马场,乐此不疲地为赌徒下注。于是他断定28岁的托尼肯定身陷囹圄,因此要求托尼带他游览热门的犯罪场所,为28岁的拍摄积累素材。

后来不仅艾普特错得很彻底。可能很多观众也没有想到28岁时,托尼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63岁的他已经儿孙满堂,甚至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在镜头前他也从不闪躲,非常乐观。

《人生七年》拍到现在,艾普特也与采访对象产生过矛盾。杰基对他的观点的不满,从2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28岁的彼得因为节目播出之后的舆论而选择退出拍摄等。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63Up》更像是一次和解。在之前的几部片子里我们很少听到艾普特的名字,但是在《63Up》中,我们反复听到主人公提到:迈克尔,你知道的。

编年体人物传记,社会缩影的记录

1985年,艾普特带着《人生七年4》(28 Up!)参加纽约电影节,反响热烈,后获得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

随即《人生七年》在美国电视上播放,在全球掀起一股“人生七年”热。

《人生七年》的副产品先后在美国、俄国、南非、日本、德国等地涌现,其中艾普特还担任了《美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America)、《俄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the USSR)以及《南非人生七年1》(7 Up South Africa)的制片人。

长时段纪录片蔚然成风,除了“人生七年”系列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澳大利亚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追踪三位工人阶级出身、居住在阿德莱德的女孩关于人生点点滴滴的纪录片《人生十四岁》等。

国内这几年推出的张同道的《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都是通过对人物长时间、多事件的记录来展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细节。在中国,我觉得这更像一部编年体人物传记。通过一年一年的记录,时间上的变化来记录历史。

通过这一类纪录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时代服装上、建筑上、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上的变化。

与回顾历史相比,我们更期待看到未来。是什么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是阶级、教育、家庭、性格还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从《人生七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处于他们父母之前所处的阶级。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多样性,并不像很多人口中说的那么消极。

这类纪录片耗时长,见效慢,但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记录的意义。作为观众,这种对别人人生的观看,满足了我们集中了解人生的好奇感。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感。

到了第九部《63Up》,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了。在这一季中,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离开了我们。这让人心里酸酸的。不能说这部会不会是大结局,但是离再见的时候越近,越觉得舍不得。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刻吧。期待未来的七年他们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态度,我们七年后再见。

参考资料:《“天生的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4 ) 7岁,人生可以被预测;35岁,人生基本定型;63岁,都差不多

周末一口气看完了14个人的一生,像读完了14本中短篇小说,有点消化不良,后劲强大。

总体感悟:

· 7岁,人生可以被预测;35岁,人生基本定型;63岁,人生面对的问题都差不多

· 有社会就会有Class,只是每一个时代的class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罢了,当代Class的基本标准为:经济实力和个人成就;

· 有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被给予更多的机会,但其实这机会也没多出多少,也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

· 家境富裕的孩子,周围对他们的期待更高,虽说物质方面他们比穷孩子要轻松,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未必;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right?

· 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对教育的投入与否,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 教育的确是晋级的道路之一,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归根结底还是靠经济实力以及父母投入教育的意愿多少而决定。要么就是幸运地有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刻苦勤奋+好心态,那么哪怕再次的学校出身也一样有机会上牛津。

· 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影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性,而个性又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原生家庭环境塑造而成。

有的人很幸运是个乐天派,Tony,Sue,Bruce;有的人不温不火也挺好,Andrew;有的人却永远无法真正开心起来,Neil;基本上个性在7岁~14岁就已经定型了。

· 人的行为和想法是可以通过后天经历而改变的,然而性格是不会改变的,也许看起来一个人变化很大,其实仅仅是因为之前他的这一面没有机会展现出来罢了;

比如14岁的Nick和21岁的Nick,一个内向,一个健谈,其实他一点儿也没变,只不过上了大学到了新环境,周围有和他有一样兴趣(物理)的人,有资源和机会可以钻研自己的热情,环境变了,新的自我自然也放得开了。

Neil,7岁的星星眼和14岁的疲乏少年,都是他性格的不同一面。我相信7岁的星星眼还在他心里,我记得他在56还是63里面激情洋溢地介绍那个新建的公共厕所的时候,有一瞬间我看到了那个可爱的星星眼。

· 一个人在其精力最旺盛也最自由的时候(20岁~35岁),能找到自己愿意奋斗一生的使命和热情,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Neil在没有坚定的方向之前,选择了自由,然而他那个时候,那个状态,却还无法真正享受和利用自由,自由反而成了他的重担和枷锁。

John和Andrew找到人生方向要比其他人简单许多,他们早早就知道该做什么,也有尝试的资本;

· 35岁之后,人生基本一眼望得到头了,尤其是选择结婚生子的人,面对的问题越来越趋同,婚姻问题, 养育问题,生老病死,接踵而来。只不过有些人的不幸要多一些,快一些,有些人则慢一些,少一些;

我的最爱Bruce,后半生暂时放弃了诗和远方,选择了家庭,这让我想起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人无论有多么远大的志向,也难以抵抗作为生命本能的渴望,即对伴侣以及延续后代的渴望。

· 一个人可以被对的伴侣而拯救;

Suzie和Paul,他们俩真的很幸运。

· 没有失败的人生;

· 不必过于责怪父母,除去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的确已经在他们有限的能力和知识范围内,尽力了;

·要多和父母沟通,多和父母见面,要试着理解父母,尽早与父母和解,不然一定会后悔。

目前暂时想到这些,总之本片对于我来说是一部极其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的纪录片,我十分敬佩所有坚持参与本片采访的人,尤其是Neil,我甚至不明白Neil为什么愿意继续拍摄。

在我们这样一个网络暴力的时代,估计不会再有这样的珍贵材料了,谁还敢在镜头前说真话?

另外,受此片影响,我打算自己给自己也隔一段时间录个视频玩玩。

但其实我真的很想看看7岁的我讲话是什么样子的,可惜没有被记录。。

最后,记一下我的最爱,现代版阿辽沙,Bruce。

Bruce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奇的耶稣式的力量。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博大的爱,有多坚定的信仰,才能有这样的魅力呢。

他让我感到自惭形愧,因为我以前不相信有利他主义者的存在。

但是7岁和14岁的他,不知怎得,很令我震撼。

借用陀氏的话来说,我觉得我“抵不上他的一根小指头”。

 5 ) 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温柔乡,所有的答案都在那里

作者:陈碧村

当你7岁时,是否对“长大”这件事抱有幻想?

当你28岁时,是否在遭遇挫折之后,重温自己儿时的梦想?

当你49岁时,是否仍然不假思索地接受人生路上的任何挑战?

当你63岁时,是否时常回想起年少的自己,是否感觉自己仍然蜷缩在7岁的梦里?

6月初,ITV发行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第九部《63UP》。曾经7岁的小鬼头已经成为63岁的老者,镜头不断闪回到他们7岁、14岁时的样子,童言无忌和白发苍苍形成了对照,人生的首尾碰撞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拥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

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发起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的拍摄项目,导演Paul Almond和Michael Apted选取了十四个生活在英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7岁孩子,以采访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此后Michael每隔七年回访十四个孩子一次,记录他们七年后的状态和变化。虽然纪录片制作者的初衷是展现社会的阶层划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Apted的提问也总是刻意把受访者的回答引向阶层、等级、出身的问题,但是拍到《63UP》,之前预设的问题都已被每个人的挣扎和努力稀释掉了,不同出身导向不同人生的横向对比,在每一个从7岁到63岁人生的纵向视角面前黯然失色。纵使贫穷和富有可以作为考量成功与否、幸福与否的重要坐标,但是当他们的人生在观众面前展开,当他们充满底气地说出他们的快乐和苦恼时,结果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一路走来的没有一个是失败者。

小骑师Tony

Tony,7岁

Tony,21岁

Tony,28岁

63岁的Tony和妻子

这个想当赛马骑师的小男孩,成长在伦敦东区贫民区,14岁在马场当学徒,15岁辍学以后一共参加过三场赛马比赛,在《21UP》中他毫不讳言自己的天分有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只能放弃了骑马。

这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现实又把梦想磨平的故事。Tony后来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与妻子养育了三个儿女,虽然经历了一些感情上的摩擦和投资失败的波折,但是在《63UP》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被儿孙满堂的幸福包围着。Tony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己当年当骑师的经历,那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穿上丝绸比赛服与传奇骑师同场竞技的感受。虽然逐梦失败了,但是这个经历为Tony注入的养分是我们无法估量的。Tony在镜头面前总是目光坚定、面带微笑的,“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是他的口头禅。28岁时Tony着迷于当群众演员,为此还参加了表演课程,63岁的Tony已经参演了几部电影,在满足了自己的爱好之余还补贴了家用。

人生就是追求与放弃相互交织、角力的过程。大胆追梦并且坦然接受出击之后的任何结果,Tony在自己21岁时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一重大的人生课题。无论实现与否,梦想的余温永存。在挫折面前,Tony不会仰天叹息。面对爱与被爱,他加倍的用力和珍惜,热情又不失清醒的人生态度正是儿时梦想为他留下的财富。

小天使Bruce

Bruce,7岁

Bruce从小生活在寄宿学校,寄宿学校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班长可以随意惩罚不守规矩的同学,幼小的Bruce并没有受到这种严酷环境的负面影响,仍然保持这一颗天使般善良的童心。在谈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说出一个具体的职业,而是说自己要去非洲,去教没有文化的人。观众可能只是把这句话当作小孩子善良天性的一种表现,并不会把它当真。

大家也许会关注Tony是否真的成为一名骑师,但很少有人会关注Bruce是否真的去非洲帮助穷人。Bruce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离异了,他父亲是一名驻守非洲的军人,Bruce是在寄宿学校长大的。从成长环境看,Bruce是极度缺爱的,按照对原生家庭的理解,他应该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情感障碍。然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反过来证明了他内心强大的善意。Bruce很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三弟阿廖沙,在他们心中,善良成为了一种受到神秘感召的执念。

Bruce,21岁

Bruce后来考入了牛津大学数学系。入学前,他申请休学九个月,去一家残疾学校执教。他的政治立场与牛津大学的精英语境格格不入,尽管被同学视为白痴和怪胎,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立场。毕业后,他选择去伦敦东区的一所公办学校教数学,他的学生大部分是穷人和移民的后代。

Bruce,28岁

Bruce,35岁

35岁时,Bruce去到孟加拉国的一所小镇支教。回到伦敦后,他坚持在东区的公办学校和女子综合学校教书。直到49岁,Bruce 做了被老朋友视为背叛的事情——去圣奥尔本斯私立学校任教。Bruce在42岁时与在女子综合学校的同事结婚,成为了两个男孩的父亲,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坦然面对老友对他的奚落,“就像加入了托利党和高尔夫球俱乐部”一样,并且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他内心深处可能也不能完全认可自己的选择。但是,面对生活,成年人总是需要妥协一部分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现实的冲突再次上演。

Bruce,63岁

但是,谁也无权指责Bruce,毕竟爱心和奉献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信条,他坚持默默践行自己的信念,就连爱人也是通过这条信念的纽带连结在一起的。Bruce没有像其他与他持有相同理念的人那样的激进和易怒,他总是温文尔雅、不紧不慢地述说着,小Bruce那副安静恬淡的神情仍然在63岁的Bruce脸上若隐若现,彷佛有某种精神力量在为这种神情保鲜,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七岁时说过的话,童言好像成为了预言,孩子的任何一点善意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小精灵Neil

这个古灵精怪的男孩名叫Neil,他活泼爱笑、乐于表达,他讲述着男孩子们的“剑”游戏和自己在乡下被潮湿空气包围的感受。听到“有色人种”这个词,他首先想到的是长着紫色脸、红色眼睛、黄色脚丫的魔鬼。他有着孩子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想到以后的经历会发生在这样一个开朗、快乐的男孩身上。

Neil,21岁

Neil高中毕业之后申请牛津大学失败了,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转折。在阿伯丁大学就读了一个学期之后他选择退学,只身前往伦敦,去建筑工地当工人。之后,他辗转多地,依靠政府救济金过着流浪者的生活。

Neil,28岁

Neil,63岁

Neil的状态一度非常不好,Apted在28岁和35 岁的采访中十分担心他的精神状况。Neil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闪烁其词,他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他只是被那一次失败的经历击垮了,并且始终不敢面对失败之后的自己。

Neil对自己总是有着过高的预期,14岁刚刚进入综合学校时他就过分看重同学之间的竞争,21岁的他在伦敦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仍然不忘记自己要做一个位居重要位置的大人物。但是,对于“何为重要位置”,他并没有具体的想法,只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从政。一方面,Neil高估了出类拔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的目标太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发力点使自己走向成功。在这两种困扰的夹击下,他成了一个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玻璃人,任何挫折都可以轻易把他打倒。

后来,在Bruce的帮助下,Neil成为了伦敦周边一个小镇的自由民主党议员。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对于Neil来说他终于有所行动,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从《42UP》开始,Neil的状态越来越好,他参加了社区议会的竞选,甚至还被邀请去澳大利亚发表演说。融入社会以后他看起来自信了不少,当再一次被问及精神疾病的问题时,他这样回答道:

○ 此时的Neil已经慢慢地与自己和解了,他可以接受自己的小成功,更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尽如人意。Tony在21岁时就看开的问题,Neil多花了30年的时间去领悟,这种晚熟与执拗,同样也是他的命运,需要他去接受、去打磨。

看看Neil七岁时的样子,再看看Neil一路的经历,不免让人唏嘘,就连Neil回看七岁时的自己都感到震惊,很难想象只是因为没有被牛津大学录取这一件事就使这个快乐的男孩走上了相反的路。比起漫长的人生,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耗费了Neil三十年的时间去释怀。

Neil没有Tony豁达的人生哲学,也没有Bruce坚定淡泊的内心,他有的只是那个小Neil,虽然看上去面目全非,但是那个滔滔不绝、活泼爱动的男孩始终生长在他的身体里,他的成长应该是剥掉他和外界施加给自己的层层咒语、重新找回年少自己的过程。是的,Neil在人生之路上应该找回的正是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这部纪录片是人生最好的隐喻,它像一卷可以不断快进和后退的录像带,时而透支未来,时而侵吞记忆,当我们被夹在记忆和未来之间喘不过气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倒带至最开始的自己。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温柔乡,所有的答案都在那里。

「21up」成员们在1987年的聚会

版式设计:山伯语🐟

 6 ) 《人生七年》:你为什么精神内耗?

连续几天追着看完了《人生7年》。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实验。14个孩子从7岁开始,每隔7年就采访一次他们的现状。纪录片开始于1964年,来自伦敦不同的阶层。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

一,30岁之后的人生才是真的开始。

1,本来我现在也是毫无年龄焦虑了,而且我非常期待我的40岁。看完这个纪录片,让我更加笃定这一点了。 随着主人公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到40岁之后,我感觉到他们都越来越松弛,自信,享受生活。时间治愈了他们的精神内耗,感受到一种平和温润。

而在30岁之前,都是迷惘,甚至青少年时期是自闭的,是怪孩子。刚工作的时候要忙着找工作,在社会立足脚更,是失落的,抽烟喝酒。 所以一个人大概在30岁之后,才慢慢有时间和空间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2,而我们在各种媒体上,仿佛30 40 50岁之后的人都消失了。

当代社会太爱说年轻人的故事了。在媒体和各种成功学里,都是90 后,00后,但其实很多成长,成功都发生在人生后半段。 媒体忽略这些事实,让整个社会都非常焦虑,无法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无法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只想着快点成功,疯狂压榨自己。所以这么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这么多年轻人都在精神内耗。

3,我之前看了一本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就是讨论现代社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压抑整个社会的人性。 人们就像是社会这个大机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人,被划定好了各种人生轨道。按部就班的成为维系社会系统运转的燃料,别跳出这个框架。人只是社会秩序的傀儡。 简直每句话都想背诵下来。推荐大家去看。

4,然后我又去翻了一下弗洛姆整个人生经历:他是个天才,家庭条件也很好,22岁就获得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41岁才出版了第一本书《逃避自由》一生总共有25本书。1900年出生,1980年去世。50岁写了6本。60岁写了10本。70岁写了5本。还有4本是其他人整理的。

而且弗洛姆说他,自己也是在他62岁的时候才完成了精神弑父(可以理解为:摆脱了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成为独立人格)。原文用了这样的句子:同阻碍自己的父爱脱离,在后来的岁月里,弗洛姆能自由地进行他的社会心理分析。在他55-56岁,才写了《爱的艺术》,摆脱了儿时的限制。

这么大师的天才人物也是在人生后半段才开始出自己的作品,我们在着急什么呢。就是当看到自己的时候,不要觉得失败,是成功的开始。

咱们做时间的朋友,long life battle 。

二,阶层和财富不决定幸福程度

1,人生的秘诀: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且有智慧区分这两者。

很多事情从出生其实就无法改变了,比如你的父母,阶层,教育环境。但很多事情又可以人为的改变。比如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例如你对“你的父母,阶层,教育环境”这些不可改变事物的看法。

2,如果你觉得你的阶层限制了你,充满抱怨,那么你几十年的人生都将虚度。里面有一个来自上层的孩子Neil,他的出厂条件其实很好。但是他愤世嫉俗,无法忍受一点失败,大学没考到牛津,就直接不念了。

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应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没有弹性,要么100分,要么0分。眼高手低,落不了地。生活一步步往下滑,大约38岁之前都在当流浪汉,靠救济金生活。而且他并是那种国外流行的那种自洽的流浪汉生活,他承认对这样的生活有怨恨。 3,如果你可以接纳你的阶层,并且在你能力范围内积极创造生活,那么你会活的很幸福。

来自下层的tony,从七岁一出场就全程乐观。每次看到他都在笑,很自信。我记得最经典的一幕是,他小时候跑着跑着突然摔了一跤,接着非常快乐的笑着爬起来继续往前跑,丝毫没有因为摔跤有表情和行动变化。

我觉得tony最好的品质就是非常的坚定,他不去张望别人,也不去怀疑自己,他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然后这个做不好,我就换一个。是个乐观的行动派。

起先他的梦想是当赛马手,接着成绩不好就放弃了,又去当了出租车司机。想当演员也去了。业余打高尔夫,踢足球。他想做啥就去做啥,即使高尔夫俱乐部的人嫌弃他阶层低也不会成为他行动的阻力。

就是他口中说的随遇而安,每次他的采访他都是非常欢乐的,充满能量。他说,“我觉得世界很简单,狗,家人,街道,女朋友。”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拎得清。

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盲目的,比较不贪心。

4,那几个高富帅是得到了更高的人生成就。但是我觉得从精神上的富足感来说,不管处在什么阶级们从不幸到幸福的区间是一样的,金钱的数量并不能拉高你幸福的区间,而决定你幸福程度的是你的心态不是阶级。 像Tony一样乐观积极,即使只是个出租车司机,但是他我觉得他比那几个高富帅过得更加潇洒自由。

再比如现在的我,离职后,现在每天感觉超级爽。我在家接点兼职,学学英语,搞搞精神文明建设,感觉无比富有哈哈哈哈。

三,积极的思想能带来积极的行动和反应

Tony给我非常多的激励。对比成就,tony没有几个富家子弟有钱有地位,但是他是最开心的。他想做的事都做了。曾经的梦想当骑士,开酒吧,做生意都失败了。

但是他没有一蹶不振。继续带着饱满的精神向前。继续做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这个做不成就切换到下一个,就像吃了一个不好吃的菜,那就再换一个一样,非常自然轻松。

就类似,我努力了很久,没有完成我的目标,但是我没有责怪自己,也没有影响我的睡觉吃饭。ok,休息一下,明天继续。

或许我还没达到那个目标,但是我知道这已经是我在今天的能力范围内做的最好的了。那么我就会给自己打120分。然后我就会很开心,更加愿意去坚持。

我以前会焦虑,觉得这个事做不好,我这个人就是loser。影响我的自我评价和我的生活。我现在会更加用成长思维看待自己。我会以10年以后的自己看待自己的坐标,而不是跟别人比较,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盯着自己赛道,只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

四,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14岁的时候,问他们,想不想成为有钱人?我观察到,来自有钱的阶层的孩子很坚定的说,说我想变得富有。

没钱的孩子,犹犹豫豫,答案总是不想太有钱,也不想太穷,钱不能买来快乐。

我觉得是他们不敢说有钱。因为那个贫穷的处境,让他们不敢想,有一层想象的天花板,因为他们没见过,没有体验过。

而有钱的人就有一种自信,就觉得没有问题。他们可以得到一切好的东西。因为他们体验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给自己做这样的自我拦截:“我肯定做不到的,我别浪费时间了,我别不切实际了。”接着形成了一个【遇到事情不敢做→结果不好→验证了自己果然我做不到吧】这样一种自我放弃自的消极循环。

这种模式非常隐蔽。自己在行动的时候可能完全意识不到的,是一种类似膝跳反射一样的自动驾驶。不过这种自我限制是可以通过人为觉察改变的。 如果小时候因为家庭和教育背景没有形成积极的思考方式,可以在自己有能力之后做自我教育,改变人格底色。我这篇文章里说过30岁的gapyear: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五,更多元的职业选择

1,从这些人从事的工作来看,让我拓宽了对工作的认知,不只是在职场上打工,可以有各种想象不到的工作,志愿者,牧师,建筑工人,仓库管理员,流动图书馆管理员,做什么都可以。

里面有好多人或者伴侣、身边的人都在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去给社会和一些孩子们帮助。因为自己曾经没有得到过的爱和支持,他们愿意去跟别人,我觉得这个在中国挺少见的,好像这种志愿者公益没有这么多这么多。

Paul在自己的家里照顾孤儿,总共大概140个,130个吧。Bruce牛津毕业,去做了公立小学当老师,其实是偏公益的,还去了孟加拉国支教。

2,而且父母会为孩子自豪,不以这个工作是否光鲜体面,而是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自己的决定。Tony说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邮递员,一个家具修复师,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很认真很投入,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3,同时在任何年纪开始职业都不晚。里面好几个人都是在50几岁,从0到1的开始另一种职业,去演戏剧,去当咨询师等。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

六,你如何度过今天,就是如何度过一生

1,看完之后我想,我要接受我的人生,可能就会是这样没有什么起伏,不温不火,朴实平淡的剧情了。像今天一样,早晨9点起床,工作7小时,看了一会书,看了一些娱乐节目,吃了几顿饭,晚上12点睡觉。我将会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这之前,好像没有真的接受这一点吧,可能当代人各种悬疑大片电影和博眼球的新闻看多了,总是隐约觉得,总会有一个boom的突然改变。我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剧情还没开始。

随着纪录片回顾他们的一生,好像变了很多,但是好像又跟刚开始没有很大的差别。30岁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过了几十年他们其实还是那样的状态。 随意选取人生中的某一天,这一天可能就是你人生的一直重复。

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想法:等我xxx以后,我就能过上xxx的日子了,到时候我的人生就开始了!而我现在只是在提前准备。 不是的,你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一生,没有预备,不是彩排。不要不把今天当回事,它很重要,每一天都很重要,你如何对待今天,就是如何对待你的一生。

如果你总是期待,还会发生一个大新闻,我一定要做一个大新闻,那么你对现状是不满意的,你是不接受的,你是抗拒,逃避,否认的,你在否认事实,你觉得我的人生不是这样。这样想的每一天都是在浪费生命。

2,如果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是自己理想的,也要承认和接受,不要否定它。同时去改变,日积月累的去做,而且不要期待能一下子就能逆转。

从片子里我感受到,很多改变都是像滴水穿石一样,润物无声的改变的。有时候做一件事没有肉眼可见的攀升,但是10年以后会有质变。

就像你需要吃10个馒头才能吃饱,你在吃前9个的时候都是没感觉的,但是不代表这9个馒头没起到作用,你没法跳过前9个馒头的过程。 审视一下自己的一天,如果你将按照这样的一天度过一生,你愿意吗?不愿意的话,你现在就要去改了哦。

七,身体健康很重要

进入60岁之后,大家都在考虑死亡了,58岁的时候lynn因为毫无预兆的意外死了。Nicholas得了喉癌。大家谈论的话题都是身边什么亲人去世,在镜头面前哭的很伤心。

导演问他们,人生中最难过的事事什么?Paul说是他父亲去世和Simon说是母亲去世。Nicholas说是爷爷奶奶以及父亲的去世。全都哭的很伤心。

Simon说即使我知道我妈身体不好,有一天会离开我。但我总觉得她会一直在我身边。等她真正的去世了。我觉得我有很多问题没有问她。为什么?要跟我爸结婚,离婚,为什么不跟他一起生活?……

当大家在这么多的谈论亲人的死亡的时候,其实是在担心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好像生命进入倒计时。

所以趁年轻的时候,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真的很重要的,可以为你延长十几二十年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想做的事赶紧去做,想爱的人赶紧去表达。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这部片子,让我好多次泪流满面。通过这场人类观察,我看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是所有人都有的共性。感受到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让我反思,我应该如何在平淡琐碎中过得充满意义,享受时光。

时光可能像镜子,你怎么对他就怎么回报你。我会用热爱,积极去拥抱我的生命,像为自己谱写一首优美婉转深情高昂的小提琴曲。


( gzh:徐思乱想v,8年市场营销丨web3丨数字游民 ,欢迎关注,找我聊天。)

 短评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6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10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13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17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22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24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26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27分钟前
  • 橙司徒
  • 力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30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34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36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40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44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50分钟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52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57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1小时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1小时前
  • 犀首
  • 力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1小时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