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入羊口

战争片美国2007

主演:罗伯特·雷德福  梅丽尔·斯特里普  汤姆·克鲁斯  迈克尔·佩纳  彼得·博格  德里克·卢克  安德鲁·加菲尔德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狮入羊口 剧照 NO.1狮入羊口 剧照 NO.2狮入羊口 剧照 NO.3狮入羊口 剧照 NO.4狮入羊口 剧照 NO.5狮入羊口 剧照 NO.6狮入羊口 剧照 NO.13狮入羊口 剧照 NO.14狮入羊口 剧照 NO.15狮入羊口 剧照 NO.16狮入羊口 剧照 NO.17狮入羊口 剧照 NO.18狮入羊口 剧照 NO.19狮入羊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7 08:32

详细剧情

一场阵容豪华的政治秀。   西海岸大学的两个热血青年Arian(德里克·卢克 Derek Luke 饰)和Ernest(迈克尔·佩纳 Michael Pe?a 饰),受他们理想主义导师Dr. Stephen Malley(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的精神鼓舞,决定去做一些积极追求生活理想的事情,奔赴阿富汗参加了反恐战争,但这两位青年绝对没有想到,所谓的战争,无关人类和平、国家大义,只是让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而已。   与他们命运紧密相连的另一端,美国国内情况迥然不。在加利福尼亚,苦恼的Dr. Stephen Malley试图以Arian和Ernest参战的事情为例,说服自己的学生Todd(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不要放弃政治学习,但Todd全然反感Dr. Stephen Malley的激进想法。而在千里之外...

 长篇影评

 1 ) 选择正义,还是和平?

   很多人看完电影《狮入羊口》(Lions for Lambs)都指片名翻译错误,我感觉翻译并不至于错,只是不够贴切;但另一翻译《送给羊群的狮子》纯粹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台湾译名《权力风暴》则更让人无语。片名的典故来自一战时德军将领的话,用来嘲笑让英国步兵白白送命的英国指挥官:我从没在别的地方见过这样一群被羔羊率领着的雄狮。影片立场算不得中立,从片名开始就饱含讽刺意味,结合911事件和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的背景,值得一看。
  
   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本片由不断交错穿插的三个段落构成: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记者对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参议员的采访为其一,其二是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大学教授与学生间的对话,其三是美国对阿富汗战场实况,中心人物是志愿参军的两位大三学生,他们同时也是教授的学生。整部影片除了部分战争场景外,几乎全部由对话构成,但并不使人感觉枯燥。所有的对话,包括记者对参议员的采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辩论都非常精彩。三个段落,可以展开成为彼此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三个命题:决策者是否已陷入为战争而战的怪圈,如果战争的使命是捍卫正义,那么为此失去和平可否被原谅?媒体究竟该报导什么样的新闻,是让民众听到不同的声音,还是成为执政者忠实的喉舌,又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真实的新闻?人生价值该如何体现,难道居安思危、卧薪尝胆才是无上崇高,生于安乐、安于现状便是可耻的?
  
   先说命题一。记者受参议员之邀对他进行采访,对方向她透露一个由他策划的新的战争政策即将推行。参议员试图让记者在新闻中推销其新政策,安抚民心,然而老练的记者很清楚,他华丽的演讲背后不过只有野心而已。参议员的言论相当有煽动力,记者的提问也无比辛辣,使得这场辩论非常精彩。记者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参议员则信心满满,毫不理会质疑之声,慷慨激昂质问记者难道不渴望一次胜利?记者回敬一个不争的事实:1986年,“越共不跟我们正面交锋,我们就派小部队进去,让他们忍不住伏击我们,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战斗”。孰料此言一出,换来的是五万八千块墓碑的惨痛代价。参议员则对历史报以不屑,过去已是过去,目光应向前看。过去的错误总结起来,不过是错误的情报,以及决策者从未亲身参加过战争。当记者问道参议员自己是否在战争中流过血,他的回答是做过六年情报工作,此为讽刺之一。更加讽刺的是,当参议员极力鼓吹新的决策是多么值得期待的时候,噩耗传来,远方战场失利。
  
   美国自干预世界政治以来获得无数好处,然而911之后,民众认识到这种做法同时也给国内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一方面兄弟、儿子和丈夫在战场流血牺牲,另一方面国内饱受忧虑困扰,这一切都使得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参议员说:“六年前,看着我们的飞机撞向我们的大楼,谁知道该怎么办?是否还记得第二天早上阴影中恐怖的颜色,以及自那以后数以千计死于恐惧的人?”然而究竟是对伊、对阿战争导致恐怖袭击,还是恐怖袭击加剧了战争?为一场胜利不惜发动多场战争,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命题之二,新闻媒体。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一个有着四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记者,参与过无数重要访问。然而媒体的商业化也令她被潜移默化,真实心声无法公诸于众,唯有“正规”言论才能登上头条,收视率是头等大事。 参议员指责媒体太过主观,对反战情绪推波助澜,是舆论偏见的罪魁祸首。虽对参议员并不买账,然而四十五分钟的辩论后,她开始反省: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而自己,又从何时开始逐渐背离了从业初衷?回到电视台,她以微薄之力与上司抗争,然而不消多时便选择了妥协。毕竟一家老小还需靠她养活。只是在乘车一路经过白宫和烈士墓地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记者良心尚在,但即便新闻如愿报导又如何?不安排随军,仅听取决策者的一面之辞后炮制的报导,其真实性又从何谈起?
  
   命题之三,养尊处优还是居安思危?大学教授发现天资聪颖的学生Todd屡次缺课,于是招来谈话,命题之三就此展开。在教授再三追问下,Todd说出缺课实情:政治这门学问除了令人鄙夷,激不起他任何兴趣。不过是一群政客惺惺作态,糊弄选民,假公济私而已,想参选时则振臂高呼:我不会竞选总统。(在记者和参议员的采访结束时,参议员也强调了一句:我不会竞选总统。又一讽刺之处)教授深喑学生心理,耐心开导,言语足以令多数学生羞愧难当:没有亲身体验过,怎知个中滋味,冷漠只会令发生在眼前的悲剧更悲。然而Todd也非等闲之辈,针锋相对并也言之有理:生活已经如此美好,难道不该享受生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事不关己何须干预,以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什么?教授开始谈起暂停学业毅然参军的两个学生:Arian和Ernest。这两个来自第三世界的学生,生于动乱,未受过国家一分好处,却愿为她而战;而那些养尊处优的学生,却“通常会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大踏步地躲到一边”。尽管并不支持两人参军的决定,教授仍赞赏其无畏。只是这种无畏,在Todd眼中不过是肾上腺素过多。虽然影片结束时,Todd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写让我们相信他有所觉悟,然而Arian和Ernest的战场遭遇又向观众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满腔热血精忠报国,换来的只是枉送性命,那么精忠报国该作何解释?改变世界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士兵血肉横飞的时候,他们却在说‘敌人也许是打得我们鼻血长流,但我们也在错误中进步’”。与辩论的激情四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战场上的残酷。参议员极力“推销”的新策略已经实施,长官及时下达了上级命令,然而背后他和士兵一样怀疑:“这事并不像9000英里外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寥寥数人被派去占领高地,遭遇敌人偷袭。Ernest不慎从直升机上跌落,好兄弟Arian随即也跳下飞机。敌人近在咫尺且步步逼近,救援行动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犹如隔靴搔痒。最后时刻Arian扶起Ernest:不能这样!不能趴着!站起来!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相信很多看完本片的人都会对参议员办公室墙上镶裱起的罗斯福总统那句话印象深刻:“如果让我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正义”。
  
   看完影片后才发现有太多负面影评,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因为圣诞档的诸多欢乐喜剧让人对这种电影提不起兴致?对白冗长是不错,但每一段都相当精彩;三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也是影片精妙所在,虽然不足以打满分,但我认为至少这八十多分钟没有浪费。
  
  
   值得一提的巧合是饰演Ernest的Michael Pena,也是另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好运之人》的主演。片中主人公Ernest和Arian深信热血青年定能够改变世界扫除不平,对未来报以美好的幻想:学费免单,赫赫战绩,不一般的人生经历。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好运之人》描述了这些抱负远大的年轻人回国后可能面对的凄凉场景:带着累累伤痕从战场归来的人并未受到礼遇,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久未团聚的妻子已另寻新欢;战场上一起结下山盟海誓的男友,原来只是谎话连篇;被不明就里缺乏理解的人嘲弄到体无完肤,连重新融入社会都似乎已经很难,最终主角三人迫于无奈只能选择再次参军。片中有一场景令我难忘:主角回国后,驱车途中,另一辆车擦肩而过,看见车内戴着头巾眼神惶惑的阿拉伯妇女。在广纳人种的国内,遇见她们本是稀松平常的事。然而在刚刚离开的那片荒瘠的土地上,他们不正是在与这群人拼命厮杀。那一瞬间,环境的改变让人感觉恍如隔世。
  
   或许《好运之人》多少有些夸张,更多的士兵只是如《锅盖头》所呈现的一般,日夜在沙漠中苦坐耗干时间,与假想敌作战,甚至直到回国都没见过半个伊拉克人。比起与敌人厮杀,未知带来的恐惧要可怕得多。

 2 ) 911事件前后美国对恐怖分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最近一不小心看了两部美国拍摄的关于“恐怖分子”的电影,一部是拍摄于911事件前的《与魔鬼同行》;一部就是针对911事件后民众对恐怖活动的反应,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狮入羊口》。很明显的是,由于911事件,美国对恐怖分子的观念在事件前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光从电影的拍摄角度和情感就能完全体现出来。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与魔鬼同行》的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由布拉德皮特扮演,我必须很花痴也很负责的说布拉德皮特演的法兰基·马奎尔是我见过的最帅的恐怖分子!而且这个恐怖分子一点不恐怖,除了在面对敌人,仇人面前杀人不眨眼以外,他也有他自己爱的人,尊重的人,并且愿意保护的人。虽然我对于北爱尔兰的共和党之战的历史不了解,但是布拉德皮特成为共和党恐怖分子之一也有其历史原因在其中。一个八岁的孩子亲眼见到蒙面人冲进自己的家里枪杀了父亲,这个对于幼小心灵的孩童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所以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内心充满了复仇和憎恨。《与魔鬼同行》把一个恐怖分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孤胆英雄”的角色,而这种带点同情与浪漫的描写恐怖分子的方式自从911事件后,就再也不复存在。
  
  《狮入羊口》讲述的就是911事件后,面对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民众从大学,媒体和政客三方面提出的怀疑与观点。这部片子就是不同身份,代表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政客与记者的对话,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对话,而这些对话的内涵和主题完全把电影提到了任何商业情感片无法比拟的高度,在这些对国家,社会,政治,战争,人文和道德提出质疑,表示怀疑的赤裸裸的现实下,任何小众的情啊爱啊都显得微不足道。其实我并不赞同豆瓣上某些影评批评此片说只是提出了现如今存在的各种当今政局,道德和社会问题,却没有给到答案。而我认为不仅是导演,甚至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都没有权利和完全的信心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觉得罗伯特雷德福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敢于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能够发挥力量的领域展现出来。这也算是这一部分好莱坞商业电影人能够为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和给到的一点舆论力量。所以看完此片,我对参与此片演出的罗伯特雷德福,汤姆克鲁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其他演员有了钦佩之心。我觉得他们虽然是商业电影人,靠着电影事业在吃饭,但是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做一些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愿意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去质疑一些不正常的政治和道德现象。而我也更能从此片里感受到美国的舆论自由和公众话语权。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言归正传,虽然此片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但是此片仅仅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对恐怖分子的态度。而对于恐怖分子,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残忍的代名词,仿佛他们俨然变成魔鬼的替身,没有血肉之躯,以及普遍人类该有的情感与善良。911后对于有恐怖分子的电影,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怕。再也无法从美国电影里找到对恐怖分子人性化的描述和展示。这就是911事件带给美国的影响,极端而又至情至理。

 3 ) more than just talking

this is absolutely more than just talking.
even though maybe just a tiny thing.
 
电影的场景和人物设置十分巧妙
私利大学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世界 教授在讲台上的夸夸其谈 和从小生长在无忧无虑的优越家庭中的孩子
robert redford说 你从小生长的环境让你享受了这一切 而你们却是在这样责任面前第一个退缩的 只想继续享受下去然后变成了这故作聪明 愤世嫉俗的一群
看不到的责任 故意放到一边的责任

战场 纯真而无辜牺牲的孩子
 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did
  总会有人还想要去继续做同样的事情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了 没有必要从之前的人们之中得到教训
 人总是这样 觉得自己并不与任何人相同 但是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政坛 从来都在利润和立场之间摇摆的媒体和摆弄口舌的仕途子弟 tom cruis的演技真是惊人 meryi streep也是天生的饰演文化人的好手 推荐去看 time 电影平淡 但是其一贯冷漠 不动声色的演技让人感叹

每一个人都被放在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再加之精炼的对白 不单单是对于美国现实时事的种种审问和质疑 这部电影更可贵的是表述了每一方的观念和关系 无大讽刺 也无大情绪
就这样下来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多角度的阐述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之间的利害拉锯

关于这部电影我能说的太少太少 实在是太少太少
 

 
 
what are you thinking that i am doing

 4 ) 反思我们的作为

    很棒的电影,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启发。

    片子围绕美国反恐战争的主题,讲了政客、军队、新闻媒体、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不同态度,其中有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梳理下给我一些启发的地方,防止遗忘:

    首先是新闻媒体的作用,工作相关,所以格外有共鸣。那个满嘴雌黄的政客说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话,唯独评论媒体的几句话切中要害。即,战争的发起等各个糟糕的政策,之所以最早常常能以高民意通过,往往是政客和媒体一起缔造的。政客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媒体则为了制造更大的热闹,两相结合,水涨船高。现在的媒体已经不信奉独立思考了,他们所谓的客观指的是不加判断把所有他们得到的甚至采访对象主动送过去的事实呈现出来,即便有立场,捧谁或贬谁跟随的也都是被制造出的热点和民意。

    常见的是,政客在后期否定了自己早期的主张,向大众承认错误并天花乱坠宣传新的政策。这样的政客当然可恶,但是媒体呢,他们也曾推波助澜,却从未为自己的误导道歉。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媒体反思一下自我?什么时候媒体才能重新成为客观、独立的思考力量?

     好像这些话说出来也是老调重弹,但放在具体事情中就知不易。在全民喧嚣的时刻你能否保持自己相对冷静的判断,在全民又陷入抱怨和反思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立场,在别人主动为你提供资料时你是跟着他的资料走还是不惜开罪他从此失去这个采访源,在商业的压力、老板的意愿或自己多年积累的好名声都阻挠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时你还能不能坚持……

    也许很难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但是应为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人而努力。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社会参与的。片中教授提出一个我不曾总结却深深认同的观点:每次在战争时为国家牺牲奉献的,总是在平时被国家遗忘的一群人。而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优越者们,都以逃避社会现实为人生准则。

    其实不止战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看到震灾的捐款者们,也印证着这个结论:从捐款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而言,捐助最多的往往是民工、退休老人、农民等群体,而享受各个政策倾斜的城市精英们,尽管捐助数目不少,但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远远低于前面说的人群。

    放在美国反恐战争的事情上,它可以这样解释:自愿参军服役的往往更多是少数族裔和贫苦人群,他们在平日受到种种剥夺,面对各个政策下的不公平倾斜,但他们愿意通过参军、参政等等行为为改变这个国家的不公平现状而做出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获得仅有的一点公平。而那些上学、就业都占有优势的人群,则一面抱怨政府的糟糕腐败,一面绕道而行专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片中学生的想法也正是大部分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的想法,腐败无能的政府与我无关,我不想搅这趟浑水。我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追求幸福有什么不对?

      可教授说,那些政客们正希望你们这些精英们不管不问,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大胆妄为而不受约束。最终政府变得越来越糟糕,社会现状越来越恶劣,精英们则只是想着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可。

    现实,重要的是现实,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改变它,而不是每天抱怨。拥有汽车豪宅又如何呢?当你有了汽车却发现汽油贵得买不起,当你有了房子却发现公共交通一直瘫痪,那你拥有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不一定非要参军、参政,重要的是踏进现实,做出努力,而不是逃避。

    这与上面提到对媒体的反思其实是一致的,即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公民作用,为改善这个世界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义务。也许努力和没努力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至少你尝试过了。

    比如教授,他本以为做学者可以唤醒更多的人,却发现实际没人关心他的研究结论。学生们关心的是成绩和毕业后的去向,学校里甚至总是拼错他的名字。可是,起码他还能启迪几个有才能的学生,他们将通过个人努力对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那就够了。

    就像那两个死在阿富汗雪山顶的学生,他们曾有多么美好而强大的抱负。可惜当领导军队的人不懂军事,所有军事行动都作为政客的赌博筹码时,他们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但他们努力过了,假设活下来,他们将有可能慢慢改变一切,如果无人参与,一切都没有变化的机会。
    
    全片唯一塑造薄弱的就是阿汤哥饰演的政客,他足够滔滔不绝和冠冕堂皇,但形象太过单一。以至于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政客能说出那些听起来就荒谬和不可信任的结论,他们也不是傻瓜,不至于智商那么底下,应该有更复杂立体的塑造,使我们了解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一个人单单因为坐上一个位置就可以有与此前完全不同的观点言论。

 5 ) ■ 理想为什么深埋?

   【狮入羊口】 ,表现一个教授,一个举步维艰然而跋涉不辍的老理想主义者,对一个原本对政治抱有憧憬和激情,而此刻却即将由理想主义边缘滑向对犬儒主义的投靠的学生,进行的挽救、痛惜、和不予放弃。
    教授试图唤醒学生,用心良苦,却难于被理解,舌战中几次几乎败下阵来。他警惕于年轻一代,尤其是一个政治系学生却对政治理想所感到的幻灭和放弃,如果不能唤回学生心底深处的理想,重新树立好一个可以参照的,用来维持信念的坐标,那么显然,已经产生裂缝接着可能被一击就垮的,抱有一团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学生一旦跻身社会,只会迅速迷失、加速演变,成为一个彻底的、各方各面各领域,都圆滑、世故、老练的犬儒主义者。所谓“世故即是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教授可能唯一最不甘愿的,是亲自培养、姑息、甚至输送这样的犬儒者。

    于是影片穿插回忆了另外两名年轻的、经济条件相对贫穷的,社会地位相对下层的,有色人种的移民学生辍学从戎的事例。当然这个事例,非常富有争议性,因为牵涉到一名学生真正的本职是什么——是在青春有限的大好时光中,学习知识,充实自身。还是在实践信仰的时刻,草率把生命捐献出来,至少是把时间、精力,和生命的安全性暂时捐献出来这个命题。一个价值判断题,两种人生选择孰轻孰重的价值观问题。这是影片母题之外,分支出来的有待探讨的、小的子题。
    教授在此方面是审慎的,必定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自问、自答、左右手互搏。所以才在最后的晚餐时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最后的规劝,和提醒他们再做一下最后的权衡。这使得教授的理想主义摆脱了一种类似于宗教情操的东西,不是盲目鼓动他人以及后辈去轻易为了某个所谓崇高的东西奋而不顾一切乃至生命。他提醒了对方可能付出的代价,如何沉重巨大,和可能面临的结果,如何失望幻灭。而后,他看到了两名年轻人的义无反顾。

    理想是不是可嘲笑的、可轻蔑的?理想主义,是不是愚蠢的、幼稚的?在影片中,有很富意味的一场戏,是两名黑人学生在一次presentation中,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台下整班同学的、集体性的怀疑和嘲弄而努力进行的答辩。那是理想者对犬儒者一次很好的反驳。我们心中深埋的理想,当然不是应该我们去感到羞耻的。(然而人群和现实往往灌输我们觉得应当如此)。恰相反,自以为正常、理性、明智、成熟的、那些精明市侩的犬儒者们,虽不自以为耻而洋洋自得,却是真正应当羞赧的。
    方才说到“深埋”的理想,理想为什么深埋?全因现实是,太多脆弱者面对犬儒者的调戏,往往选择不再暴露热忱和纯真。这也是为什么当两名学生发表完毕,教授坐在台下,脸上流露一些赞许的神色。继而是肃然起敬,继而是唯有目送。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目送,心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目送。但是不可挽留,只能目送。

    影片另一部分,着重刻画一个仍有良心觉醒的女记者和一个政治犬儒主义的在上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对峙。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议员,属于权力精英阶层,却以巧妙的对理想主义的鼓吹和利用,而巧妙的铺垫自己的仕途。在上者的犬儒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冠冕的、堂皇的。当然,对热情与正直的利用,一向都无不假以高尚的旗号。最关键的是政客们对其自身伪善与功利性的缺乏自觉,反而处处显示着一种真诚奋进的姿态。将所有政治行为首先做口号式的、广告式的宣讲,并且邀请女记者来辅助这种宣讲。资深女记者自然看出这其中的狡黠和政治修辞学上的空泛,她看出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的东西、去推进的计划,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和根本不能实现的又是什么。但以一己之力也实难对抗,最终只能在要挟下屈身配合。

    影片充满反思。
    批评和抱怨这个影片没有为观众提供基本立场的,或认为编剧导演语焉不详的,我假设是源自一种个人心态的浮躁,在没有仔细领会和推敲之后就急躁发言(这确实是一部形式沉闷,议题也沉重的影片,但不影响它的优秀)。又或者,根本是因为两种人群在思想本质上的绝缘。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

    我觉得影片的立场已经相当鲜明。在这个影片中,罗伯特德雷福坐在桌子后面的形象,几乎可说就是影片立场的代表,立场的化身,立场的宣示。而梅丽史翠普饰演的女记者,是表达当一个立场迫于压力之下时,如何无奈的、趋向软弱的情况。是良心、原则、立场这种理想主义元素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纠结、交战。最后,“不认同的接受”。

    话说回来,任何一部影片的导演,都没有义务提供题目之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解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形式,以及过程。进而,这种思考和探索是没有拘泥的,不该有定式的,不必整齐划一的。这既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强行要求导演提供一个答案的观者,在思考上也许是懒惰的,也可能是墨守成规的,在观影习惯上也许是需要调整和突破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纵向的历史、横向的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国际社会,纵向与横向交织的文化、以及这个自然宇宙,方方面面,各个分野,很多乃至大部分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的。真理萎缩在复杂的现象皱褶之间,因为角度的差异,因为认识的深浅,答案也不是能够那么容易就武断裁定。
    导演本人,其实也可以只是一个发问者,也可以只是一个困惑者,等待昭示者,等待拯救者,等待宣判者。

 6 ) Lions for Lambs·摘

【Lions for Lambs·摘】¥Professor is a salesman,sales what?saled you to you~¥第一批上战场的人都是被国家遗弃的人。¥一个德国将军曾写道:Such lions led led by such lambs。真不可思议。¥你得干些比得A更重要的事,得了A你也会被遗忘的。

【Lions for Lambs·摘】---“Police Science,Doc.It's really about how to win```just how to win.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所以你置身事外?]

【Lions for Lambs·摘】--[你只是尽量把自己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难道你怪责我只是因为我不愿进入你那理想主义圈子?跟我父母一样,总喋喋不休强调如何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却怨恨我乐于接受的选择。”--[如果你有辆豪车,油箱缺油,马路与交建倒退落后,那你的车又有啥用?Rome is burning ,Son]

【Lions for Lambs】梅姑实在太靓啦~片子有点乱,但思辨性很强,其意义在于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国家命运的联系清楚勾勒,并将作为个人在其中的摇摆于困惑通过对话的方式思辨地呈现于众,让人对舆论、政治决策、青少年教育、公民社会等深深反思。没有一棍子打死,也可能有点鼓吹爱国的成分,但方式很客观
【Lions for Lambs】当然一切也只有在那个国度才有了。虽然教授在最后还是强调作为公民不能对国事置若罔闻,但在天朝,只适合Todd的那套。对那些妄图以个人微小力量改变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当你的观点不足以构成民意,你的愤怒汇不成呐喊,你的无畏不但起不了警醒作用,甚至不能换来怜悯,太傻太天真。

看对手的强大,一定要看他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成就的结果。无形的力量才是出色的根本。这就是为啥我老给爹娘解释不了美利坚优势在哪儿之处

 短评

2.3 需要去理解這部電影所述的那段歷史

6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cctv6 2013-03-31 11:15

11分钟前
  • 狄恭至
  • 还行

闷了一B。

12分钟前
  • spawn4
  • 还行

此片可以让你对美国政治有一些了解,以及美国国内对反恐战争的态度:民众一开始的支持到不信任、怀疑一切;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怀着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参军到无奈的战死沙场.. 一战德国人非常尊敬英勇的英军士兵们而他们却被无能的将领领导,将雄狮一样的士兵白白送入羊的口中.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

14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引人深思

18分钟前
  • skyline
  • 力荐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对于一件事的不同理解。

20分钟前
  • 76.X
  • 推荐

无聊......

21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还行

2008.3.24 DVD

26分钟前
  • Utopia
  • 推荐

很喜欢

29分钟前
  • mm@home
  • 力荐

虽稍嫌直白,但可贵的是不给答案,但又不苟且态度,尽在不言中。

32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36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聒噪。

38分钟前
  • BlackBird
  • 还行

绝对的明星阵容,可是。。。罗伯特·雷德福在这部片子里演得不错,导的不行

40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罗马在燃烧,问题不在于那些放火的人,他们早就无可救药了,而在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冷漠的旁观者。

45分钟前
  • 葫芦
  • 力荐

我觉得很厉害。虽然全是对话,但很发人深省,好几处共鸣。扣到片名的时候尤其赶脚“原来如此~嗯嗯~”。俺赶脚这种片只有阿美莉卡家能拍。这种纯以角色间的语言冲突提出问题展开辩论的戏我并不讨厌呐。可惜看的时候周围乱糟糟的都没看全,得再看一遍琢磨琢磨。

46分钟前
  • 浮游海月
  • 力荐

20071118 1530 AMC Festival Walk

50分钟前
  • 公園仔
  • 还行

54分钟前
  • 冇有
  • 较差

cliche

59分钟前
  • DEW
  • 还行

两条线索,让争论成为主要的论证,感觉很棒的设计。叙事很帮

60分钟前
  • 阅微草堂
  • 力荐

话太多,一向都很反感政客,也一直就不喜欢看政治电影。

1小时前
  • 私房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