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英国史

欧美剧英国2018

主演:戴安·摩根

导演:Lorry Powles

播放地址

 剧照

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7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8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9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3:18

详细剧情

节目跟随无知的主持人Philomena Cunk追溯英国历史,看她如何扯蛋和胡诌历史。Philomena Cunk是个虚拟的纪录片主持人,由Diane Morgan扮演

 长篇影评

 1 ) 这部BBC英国史,全是扯蛋,不要相信!

这节课的内容是教你怎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腐国人民又来作妖了。

对,就是下面这个男人,查理·布鲁克。

想必很多人都领略过这个清奇的男人,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大概没有人能比得过他的胡扯。

从《矢在弦上》到《黑镜》,但凡是他参与过的剧集,都是将“讽刺进行了到底”,放弃操守已经是他对自己一贯的认知。

从“扯蛋莎翁史”,到“扯蛋圣诞史”,但凡是他编剧过的纪录片,豆瓣条目的简介一般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全是扯蛋不要相信。”

这次,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扯一扯英国的历史吧。

当下的恐惧和对近未来的担忧已经玩过了,那咱们就回顾过去,去扯一扯这个只有24.41万平方公里,6563.7万人口的岛国,这些年是如何凭借自身的“魅力”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腐国正在瑟瑟发抖)

《扯蛋英国史》

而跟他一条龙搭配的英国女主持人,更是谈话届的终极bug。

没有她搞不定的嘉宾教授,没有她聊不了的严肃历史。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拥有曲解事物的本领,并且超级擅长说废话。

有多扯呢?

举个例子。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根据主持人戴安·摩根的说辞,一个整天只能被关在动物园内的动物,每天经受着营养不良,饥饿难耐,绝望地对着所有的游客咆哮却无人理睬,甚至有的几乎形同骨架……

不灭绝才怪。

所以,这世上只现存了一只恐龙,雷克斯暴龙。

再举个例子。

为什么会出现“部落”这一族群?

根据戴安·摩根的解释:当铁器时代的人类(钢铁侠)诞生之后,因为不能拥有像小唐尼钢铁侠一样的飞翔技能,也不能够一直忍受格温妮丝·帕特洛,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通过一些手段来保护自己。

比如,铁矛。

再发明铁矛后不久,他们又发明了戳刺。

为了确保捅的是对的人,英国人于是形成了原始的帮派,叫做部落。

。。。。。。。

戴安·摩根:石器时代的人为什么要把所有东西都埋起来,他们是担心被人偷走吗?

嘉宾:呃……它们并非埋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我们考古学家找到它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动手挖掘的。

戴安·摩根:哦~~(意味深长,似懂非懂)

下一秒,她就以这个知识点展开话题,“石器时代的东西并不是都要被挖出来,有些依然是可观的。”

准确地讲,两个人搭配的套路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外加一段胡诌出来的现场解说,配上似懂非懂的表情,最后再以一句废话结尾。

简直完美。

并且,她全程一脸严肃的样子,以及从铁器时代就讲解的旁白,如果不看字幕的话,真的有一瞬间你会被其中的“煞有介事”而唬住。

在这里,你将会在戴安·摩根的解说下游览到这个国家的全貌。

从多佛的白崖,到苏格兰高地上最高的地方。

从古代的石圈到现代的石圈。

从极富宁静的古罗马浴场,到牛津高速服务区的金色奇迹小吃店。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你还觉得正常,那么下面这几句“向天提问”的无厘头问句,才真的让人尴尬到爆!

古人类是怎么进化成Ed Sheeran?(Ed Sheeran:请问我做错了什么?)

伊丽莎白一世为什么会出现?(伊丽莎白:主持人请放过我)

温斯顿·丘吉尔到底是谁,以及他为何沦落到被无助地困在这张钞票里的境地(丘吉尔: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最后,她还会再带我们看看英国历史上最有头有脸的人物,并问问专家们对他们的看法。

但我们从这些专家们的眼神中,似乎看到了一丝生无可恋。

呃……

我……

(扶额)。。。。。。。

不管对方是哪个名校的哪个教授,不管对方是获得何种学位的业界大牛,戴安·摩根都能用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智障问题,怼遍全场。

为了配合她的一本正经,一些教授不得不绞尽脑汁去迎合她。

有些则将计就计,回怼回去。

但大部分的教授还是被眼前这些没有下限的问题弄得面面相觑。

“古罗马人来自英国的哪个地方?”

“为什么要叫约翰·梅杰为洋葱王子?”

“亚瑟王高潮射很多吗?还是和一般的男人一样,只有一汤匙的量?”

“如果你和一个得了黑死病的人发生性关系,需要带TT吗?”

“把猴子放到动物园,它进化成人需要多久?”

“雷利是怎么发明的土豆的?”

。。。。。。。

教授:(我他妈怎么知道啊?)

在戴安·摩根的嘴里,古罗马人的先进,只是因为他们事先被安装了拉丁语。

然后他们殖民了英国,并教会了落后的当地居民如何清洗衣服,以及用后腿走路。

但是这么威风凛凛的古罗马人,还是在英国的土著,凯尔特人的面前栽了跟头。

当历史学家一本正经地向她介绍历史上的凯尔特人会赤裸着全身,纹着图案,呼唤天上的神明以求得帮助时。

戴安·摩根的好奇心却停留在最后到底是谁赢得了比赛?

答案当然是古罗马人。

“我敢说当凯尔特人裸着出现,然后看到古罗马人穿着衣服。估计他们会痛心疾首,觉得自己蠢死了,估计也会说’谁提议的啊。”

教授:。。。。。。。。

当然,还有更清奇的导向。

对于中世纪的黑死病,她也并没有纠结过去的渊源和症结在哪里,而是举出了这样的例子让教授回答。

——“如果你和一个得了黑死病的人发生性关系,需要使用安全套吗?”

——“这就要看你想防范什么了,但它不能保护你免受感染。”

——“得了黑死病,可以休多久的假?”

——“呃……你有百分之七十的概率可以永久休假。”

——“哦,结果还行。”

——“因为你死了。”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内容。

站在塞纳阿巴斯巨人像的“特殊位置”,她向我们科普了这样的精彩知识。

“在阅后即焚应用发明前,要想广泛传播屌照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在山上。”

一副充满求知欲的脸,永远散发着“故作深沉”和“深思熟虑”的严肃味道。

要不是背后还有六年的初中、高中历史老师在撑着,我怕不是被这部泥石流的纪录片全程带着走了。

谁知道那个屌好端端地为什么会出现在山上的杂草中?

以人作例子,她更是惊世骇俗地表达出这样的观点。

在恐龙灭绝之前,人类惧怕恐龙这样的哥斯拉生物,所以才一直没有诞生。

面对这种没有节操的提问和求知,作为伪纪录片的观感来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你要想真正从里面了解些什么。

大脑门劝你还是从查理·布鲁克开始吧。这个史上最骚气的男人,你以为真的单纯是拍了一部调侃历史的喜剧给你们看吗?

在《扯蛋莎翁史》的最后,他上升出了这样的思路:

“评论家说他的喜剧不引人发笑,但公平的讲,那是因为笑话在当时还没有被创造出来。当然,如果你今天再去看一部莎士比亚喜剧,你会听到观众的笑声,就好像他们听到了笑话,即使里面根本没有笑话。这正是莎士比亚的聪明之处。”

在《扯蛋圣诞史》中,他又发出了这样的叩问:

“你认为英国脱欧之后圣诞老人还被允许呆在我们国家吗?”

在这些权威的历史面前,不经意的插科打诨,似乎打开了我们通往“历史”和“未来”的新思路。

历史的真实一面,到底是什么?

别愣着了,快去看吧。

全是知识点。

-FIN -

 2 ) 主持人未成年

Cunk跟各位专家的对话完美再现了我跟我儿子之间对话的气氛与腔调。Cunk一脸欠揍的表情,问的问题把无知和傲慢暴露无遗。也很像一些VC在不懂装懂时的样子。搞笑。不过,为了知识点去看的,收获不大,至少,这种对话态度太喧宾夺主,我作为观众,英国历史的内容没记住什么。有点浪费时间的感觉。

 3 ) 扯蛋剧评

“扯蛋”的基础是正史,没有正史,无从扯起。

所以这部所谓的“扯蛋”的英国历史,实际上自身包含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它在试图贴近那些读书无用论者或并非对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挖掘金矿般兴趣的人们,对于历史,文学,音乐等的认知,为这些经常和知识分子联系起来的严肃领域降格,脱冕;而另一方面,它所想要传递的娱乐效果,却不是这个群体可以接受到的,相反,只有那些对英国历史十分了解的人,才可以在这一个历史中获得乐趣。

这造成的结果是,假如你不是那么了解英国的历史,这部“简明易懂”的英国史,非但不会引起你对它的兴趣,反而会让你觉得不知所云,煞有介事,甚至被误导。

有趣的是,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恰好同时在看另一部bbc出品的的纪录片《英国的那些女王们》。两部纪录片的模式如出一辙,主持人的引言,相关领域权威教授的介绍,实地考察,历史再现,如果关掉声音,遮掉字幕,这部片子又会是一部平凡不过的,四平八稳的,甚至有些无聊的知识堆积物。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因为它传递信息作用,它的优劣经常被掩藏于知识获取的功利性之中。给纪录片评分总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是在为纪录片评分,还是在为那些涉及的事件评分。大多数的纪录片或许做到了“inform”和“educate”,但是却没有做到“entertain”

而这部“扯蛋”的历史,则将entertain巧妙地融入其中。如果你恰好英语很好,捕捉到了那些数不胜数的谐音梗和断句梗,那么乐趣更要翻倍。

从亚瑟王是不是“came a lot”开始,女主持cunk开始大肆恶搞历史专有名词,佯装成无知或记忆的错误,就像是高中历史考试那些被拿来当做笑谈的错误,亨利八世是“catherine aholic”简称“catholic”,莎士比亚是“will i am”,英国有了自己的国旗“the onion jack”,经常写诗的“ron”,达尔文的著作“the oranges of the peaches”,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charles dickings”,他的作品《david's copper filed》,《the picnic papers》,《oliver’s twist》,最后一集反复和教授强调是“blur”而不是“blair”的时候,我已经笑趴在桌上。

它甚至连英国的名字也改了“united britain of great kindom”

普通名词在历史进程中被专有化也常被拿来做文章,词的多义性成为了白痴问题渊源不断的出处,达尔文的猎狗,士兵为什么拿贝壳打仗,英国士兵怎么都叫tommy,收税怎么只针对叫“paul”的人

戏谑文学,简奥斯汀的书根本读不下去,莎士比亚的戏剧放到现在没有人会拍成连续剧,因为又长又无聊,王尔德拼错了jail这个单词,byron的诗该写的多好才会让人和了他和他姐姐睡了的事实。

对于历史的篡改,恶搞,对各领域教授专家的犀利发问(你会发现当你去询问那些答案看起来好像显而易见的问题时,它好像反而变得难以回答起来)。

女主持有自己的一套提问体系,这正是这部扯淡英国史最有看点的地方。只看事物的表象提出近似于常识的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比对,模糊两者的界限,将严肃的历史娱乐化。这些看似弱智的问题,有时竟如天真的小孩子发问一般具有反人深省之力,对于一个已经建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成年人来说,无疑十分困难。因此,我很佩服设计这些问题的人。

罗马人走的时候拿走的最后一支笔,所以这个时代是传说时代,他们变成了iron man,但是忍受不了格温妮丝帕特洛。影片在这些无厘头的语言之外表现了一种迥异权威的角度,观点,倒不是说它想要传达什么价值观,在立场上,这部片子完全是零度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扯蛋”二字,变成了一种彻彻底底的不可靠叙述。

如果妇女参政运动的结局就是一只绑着鞋带的铅笔,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性手枪因为说了脏话就不能再上电视,那现在是不是更要干票大的才能有同样的效果?如果嗑药可以写出好的歌曲,为什么更多的人却获得了不那么快乐的感受?

在观看的过程中,无数可笑问题之中的真知灼见从我的脑海里转瞬即逝,备忘录也无法帮助我记下所有引起思考的语句。

我在想中国拍一部这样的扯蛋历史应该也会很好玩,但是很多东西并不会有第二种阐释的可能,即使你提前告诉所有人“嘿,我下面要说的都是扯蛋的!”那也不行,因为它们根本不可以存在。

 4 ) 跟腐国人学习如何优雅地自黑

我会探索古人类如何进化成Ed Sheeran.

“政府当初为什么要开办BBC呢,这是不是政府犯下的一个愚蠢错误,就像英国脱欧那样”。

“维多利亚女王的离世正好伴随着影像的发明,得以让全英国人观赏她的葬礼,不过遗憾的是她自己看不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虽然我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把时代装进棺材里的。”

“丘吉尔的演讲鼓舞人心,且能撩起人的欲望”。

©《扯蛋英国史》,咳咳丘吉尔被玩坏2333

主持人小姐姐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全程一本正经地胡说英国史,以及戏涮历史名人和各个领域权威教授。

就有了这部好像在侃英国史,其实在扯蛋的BBC出品、伪纪录片喜剧《扯蛋英国史》

但凡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女王、工业革命、莎士比亚、福尔摩斯、亚瑟王...放心,各个逃不了被拿出来一黑再黑。

©《扯蛋英国史》,小姐姐黑起莎翁来也很毒

真是应了那句,英国人自黑起来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即使是再严肃的名人和历史,也能拿出来自嘲一番,算得上是腐国人“黑天黑地黑自己”的英式幽默传统了。

01

英式自黑,和政治諷刺劇

1961年,当一位年轻的英国喜剧演员开始在伦敦的舞台上模仿首相时,这几乎是英国人头回看到这样的东西。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拿首相开涮。

即使,讽刺艺术一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16世纪,莎翁就已经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

18世纪,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的经历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但也是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50年代,公然拿大人物开涮,不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禁忌了。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曾评论说,“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但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争结束,大英帝国再也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瞬间沦为二流国家的衰落,让整个社会环境开始失去对权威的敬重,那些大人物,也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种背景下,首先成名的,就是以模仿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闻名的年轻人彼得·库克

©彼得·库克被誉为“现代讽刺之父”

彼得·库克出身自剑桥脚灯社,他和来自牛津讽刺剧社的几个好友,共同组成了一个专写政治讽刺剧的剧团——

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

©边缘之外剧团

他在舞台上化身装模作样的首相老家伙,把首相可笑的日常展现给大家。

首相开始成了观众们的嘲讽对象。

一次首相本人就坐在台下的演出中,彼得·库克却即兴发挥,加了一句凉风瑟瑟的台词:

我有时间时,喜欢去剧场看四个浮夸的年轻人演出,脸上挂着愚蠢的微笑,装作听懂了他们的笑话。

就是它的犀利和可笑,让这部叫做《边缘之外》的同名戏剧,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彼得·库克甚至带着剧团,开始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巡演。

©演出时的边缘之外剧团

而在英国国内,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催生出了一系列模仿它而出现的舞台或电视戏剧。

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当属62年开始在BBC播出的《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那一周)。

仍然是把矛头对准了政治公众人物,仍然模仿/致敬/抄袭了很多彼得·库克的段子。

总之,这两部的成功,带起了整个60年代英国讽刺剧热潮。

从此之后,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幕上,就再没有什么大人物是不能拿出来开涮的。

所以,你看到80年代《是,大臣》、《是,首相》系列风靡全国,经久不衰。

©《是,大臣》中嘲讽外交部

不仅是普通观众爱它,据说每次电视台播放,下院就没人了,因为都跑去追剧了。

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本人都爱到为它写了个短篇,跑去客串了一集。

看到《黑镜》里第一集就是恶搞首相和猪需要直播羞羞,来救王室成员;

©《黑镜》里被黑到没眼看的首相

或是《权力的猴戏》里拿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来戏耍一番,就都不会感到奇怪。

毕竟,这绝对算得上是英式自黑多年来的优良传统。

02

小人物的自嘲,和冷度幽默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憨豆先生有过一段表演。

他一边弹琴,一边摆弄手机,间或打个喷嚏,这种小人物式的自嘲幽默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憨豆先生

《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坦利评论说:

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10亿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

《是,大臣》里,首相自嘲英式没落说:

可不是,从世界局势来看,外交部可有可无,我们(英国)又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美军导弹基地罢了。

如果连大人物都是这样反英雄主义的,那英国银幕上的小人物呢。

60年代的讽刺热潮里,受彼得·库克和他的“边缘之外”影响——

同样是出身剑桥脚灯社和牛津讽刺剧社的6人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横空出世。

©巨蟒剧团,被誉为“喜剧届的披头士”

他们带来的经典《飞翔的马戏团》走了和政治讽刺的彼得·库克并不一样的路线。

6个毕业于剑桥、牛津或医学、或法学的高材生,在里面分饰各个角色。

而那些角色从主妇、店员、流浪汉,到主持人、医生和警察,几乎对整个社会无所不包。

或展示缺点、调侃失败,或制造窘境、演绎尴尬,反正,那些性格古怪又单纯的小人物,成了银幕上的幽默来源。

他们调侃王室、嘲讽名人,也展示自己的缺点和窘境,自嘲便成了终极目的。

©《飞翔的马戏团》调侃警察

英国人似乎一直有着一种颇具冷感的幽默文化。

美国人的幽默是热闹的、趣味的、充满着乐观精神的;

而英国人呢,幽默常常来自自我揶揄、挖苦和自嘲,就像他们的天气一样,充满了一种阴翳感。

所以有个词,就叫做British Cold Nature,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们的幽默文化也刚刚好。

巨蟒之后,约翰·克里斯在70年代编剧了经典的情景喜剧《弗尔蒂旅馆》,同样是这种小人物的冷度幽默典范。

©《弗尔蒂旅馆》旅馆的四个人

市侩、怕老婆的旅馆主人,爱唠叨的女主人,经常搅进倒霉事的侍者,各种各样的客人,一起卷进无数窘境,贡献了无数尴尬笑点。

80年代笨拙的《黑爵士》,将法、德国人一起带跑偏的《法国小馆儿》;90年代恶搞自黑的《笑料一火车》;

再到新世纪后,孤僻古怪的《布莱克书店》、将尴尬美学发挥到至高境界的《办公室笑云》、自黑到没有下限的《小不列颠》。

©《布莱克书店》自黑

©《小不列颠》讽刺广告

这里面的腐国人,往往就是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嘲讽生活与自我嘲讽。

他们不吝于展示自己最庸常的无奈与尴尬,或喋喋不休着蔫坏儿抖包袱,或冷艳十足藐视一切庸常规则。

没有“美国梦”式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也便没有了庸俗,只剩清冷难忘的讽刺诗。

理解了这个谱系上的喜剧,基本上也就懂得了腐国人的深层性格和内心。

有人说,他们自嘲式冷幽默的背后,是英国的岛国环境、森严社会,是阴霾和封闭。

一方面是这样。

另一面,就像《扯蛋英国史》里面,对英国历史和名人的胡扯调侃背后,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豁达。

©《扯蛋英国史》

自黑,和自信常常一体两面。

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其实自然也是英国人那种不迷信权力和规矩,随时保持自省和思考的迷人特质。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有趣纪录片冲冲冲』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作为一个英音学习者,BBC出的搞笑纪录片真是永远的神,这部纪录片从宇宙大爆炸一直讲到此时此刻,除了需要努力不被带跑偏才能学到的正经英国历史,还能顺便了解很多英语里的巧合和“谐音梗”。

这是最从容的一位教授了

当然,也了解到了BBC《疯狂漆画》,这是每集正片吗啊哈哈哈哈哈哈。

把历史和独特文化以有趣又亲民的方式向大众宣传,这好像是现在很流行的国家教育形式,最起码我们一直都是。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中国诗词大会》。能有幸看到这么多制作精细,立意深远的各国记录大片真的太感动了。

话说这张图真的是要笑死我

 6 ) 一本正经胡扯的BBC,污力满分!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纪录片界大佬”,BBC“正规”纪录片的“高品质”毋庸置疑。

《蓝色星球》、《地球脉动》、《BBC:非洲》等等,就算深陷镜头造假门,也从未让我们失望过!

《蓝色星球》

但万万没想到,BBC调皮自黑起来也是一流的!比如今天君君想给大家安利的这部豆瓣9.0分的伪纪录片——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一言不合就开车的《扯蛋英国史》

编剧查理·布鲁克一向脑洞清奇,除了《黑镜》这种将讽刺进行到底的人性神剧,自黑喜剧同样是他的专长。

(来自《黑镜》第一季)

主持人戴安·摩根,也是江湖人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而不脸红的“扯淡姐”。

(来自《扯蛋圣诞史》)

这对“黄金搭档”在2016年就用《扯蛋莎翁史》和《扯蛋圣诞史》这两部短片实力证明了BBC玩扯淡开荤的一流水准!

作为“扯蛋史”系列的第三部,《扯蛋英国史》依旧邀请了众多专业牛人和主持人一起,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政治、人文、历史三位一体地胡说英国史

01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每集的开场画面,纵深镜头由远及近,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搭配着大气磅礴的BGM,看起来还挺经典的。

主持人饱含历史厚重感的旁白,也和其它人文纪录片没什么区别。

但一进入正片,主持人就立马开始硬凹学识,一脸严肃地瞎扯淡了。

这里君君就拿第一集“起源”,给大家举些冰山一角的小例子:

宇宙大爆炸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因为大爆炸的声音是震耳欲聋的!

恐龙灭绝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哝,你看它们一个个都骨瘦如柴,明显就是因为营养不良,饿死的嘛~

人类为什么“选择”在恐龙灭绝后出现?因为害怕哥斯拉这种怪兽级别的庞然大物!

我们为什么了解不到中世纪的文化?因为后来的罗马人把笔都带走完了!

诸如此类无脑瞎编+硬凹学识的解释,基本每集的频率都保持在3分钟至少一个以上,君君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主持人“扯淡姐”把历史解说变成胡扯大会的水准,果然不减当年!

(来自《扯蛋莎翁史》)

02

幼儿园级别的尬聊

采访业内学者牛人,“扯淡姐”更是全程实力尬聊,不搞得学者们生无可恋誓不罢休。

主持人问一位教授,是岩石组成了石头,还是石头组成了岩石?!

教授当场懵逼,憋笑回答,呃,总的来说,岩石就是石头!

主持人又问另一位政治编辑,英国历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么?

对方更是单手托腮思考状,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接受采访?!

主持人还一本正经地问一位专家,雷利(英国著名探险家)是怎么发明土豆,第一眼看到土豆会不会害怕?

感觉这位专家的内心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他依旧不失礼貌地微笑回答,雷利爵士没有发明土豆,也没有人会害怕一种根茎类蔬菜!

君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三道加粗黑线!

这种让权威学者集体想打人的“高级”尬聊,就问你们怕(笑)不怕(笑)?!

03

一言不合就吐槽开荤

此外,“扯淡姐”更牛X的是,面对污力十足的台词,一言不合就开荤吐槽

看到石器时代的武器和工具,她淡定地“解释”,除了无聊之外,按今天的标准,它们烂得像shi。

提到铁器时代时,她站在巨型人图的XX上调侃,跟黑帮一样乱涂乱画,比如这个装饰性的变态。

下面这个关于“黑死病”的三联问更是毁三观,下图你们亲自感受一下——

没被“扯淡姐”的弱智问题逼疯,真不得不佩服这位资深学者的优雅涵养!

04

换个角度看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君君还是第一次感受这么惊险刺激的“伪·历史人文纪录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扯蛋英国史》完全可以当做一部轻松愉悦的R级喜剧来看。

用插科打诨的口吻巧妙串联起整部古今英国史,在调侃历史人物、事件的同时,也不乏普及有趣的史政知识点。

并且三言两语间,一针见血地借古讽今,令人在捧腹大笑后,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

这不禁让君君联想起之前央视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通过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全新形式,把原本沉重枯燥的文物瞬间打入年轻人的心中,瞬间刷爆朋友圈!

最近抖音联合国内各大博物馆制作刷屏的《文物戏精大会》,也同样让文物化身“戏精”现身说文化。

尘封千年的文物们一言不合,跳起“拍灰舞”。

兵马俑们也一起唱起rap纷纷现身为中国icon秦始皇实力打call!

时代在不断变化,这种幽默诙谐调侃历史的形式,也代表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对文化的另一种态度——

用全新的视角和年轻化的形式,重新解读历史人文知识

原本沉重枯燥的“老古董”变得新奇有趣,“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变得贴合现代生活。

这种看似不正经的“伪纪录片”,才是历史文化遗产走下神坛、走入更多人心中的正确姿态!

【每日一片】今天的电影是“扯蛋英国史”,根据上面的提示,回复“扯蛋英国史”即可获取。

 短评

要问我有多喜欢这剧 就要看KingArthur 究竟came 多少了

7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四星,但是看到我的老师也在里面一本正经的跟着扯,我决定给满分了!

11分钟前
  • WiTS
  • 力荐

这系列居然还出了剧集版,比特别集还搞笑,由于加入了一些真的历史,以至于看着主持人一本正经的胡扯,常常会差点就信了她的话,采访时完全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一个劲的按照自己胡扯的方向问最好笑,看来可以再出几个系列,弄个胡扯宇宙

13分钟前
  • 周府真
  • 力荐

太好玩了,BBC搞得了高大上,也做得了恶搞自黑,想象一下CCTV做一个不正经的纪录片自黑一把,做一个《扯蛋中国史》该多好玩啊,可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大概这部分功能不自觉的放在了古装剧里了吧。

18分钟前
  • 两生花
  • 力荐

查了会儿Cunk,想着是什么粗口的集萃,结果,是女主持人的姓氏哼。一开始看她胡扯,总被带跑节奏,看到最后发现砖家终于莞尔一笑,熏疼大家一本正经得如此艰辛,哈哈。Get到笑点后,会在荒唐中找到许多自黑的坦然、忧虑以及被忧虑包裹的更大坦然。最精华的是Camelot,黄炸!

2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亮点是想看brush strokes了

24分钟前
  • n u
  • 还行

扯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且让你心服口服的那种!

27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教授们心态就是稳啊,黑死病那个段子回答真是机智哈哈哈。表白最最可爱正经的Ashley Jackson教授!

28分钟前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列颠真是个谜一样的国度

32分钟前
  • 🪩
  • 推荐

一本正经的插科打诨。采访part是全剧最佳,尬出新境界的那种!

35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谁说BBC都是高大上,它污起来,节操也能碎一地……

38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blur首相!哈哈哈哈好玩

43分钟前
  • Jettatore6
  • 推荐

梗多如狗,笑出鸡叫。我只有两个问题:1.学者们是怎么忍住不把主持人打死的;2.每集必提的《疯狂漆画》到底好看吗?

45分钟前
  • 子酉
  • 力荐

第一集,我非常非常清晰的记住了Camelot……

49分钟前
  • Eleanor
  • 力荐

第一集看的特别辛苦,后来习惯了这个风格以后稍微好了一点。

52分钟前
  • 岚君
  • 还行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哈哈,Camelot这下没人会忘记怎么拼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7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承接Cunk on 莎翁/圣诞的气质,Diane Morgan继续一本正经的扯蛋、乱提问以及瞎说,一口气有五集看太幸福!佩服节目里受访的嘉宾和她一边正襟危坐一边面不改色的讲着段子绝不笑场。最好笑是ep4BBC官方自黑,回顾广播史,顺带说自己“烂片制造机”;坐等回归,希望下季恶搞瞎说Meghan Markle~

6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哈哈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喜欢!女主真谈话终结者。。

1小时前
  • Pitamakan
  • 力荐

“为什么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埋在地下,是怕被人偷走吗?”“不是,以前是都是在地上的,只是我们找到的时候是埋在在地下,我们考古学家要靠自己把它们挖出来”“噢😯”哈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依然推荐电波字幕组翻译的……(上面那段是我自己凭记忆瞎比伯翻译的)

1小时前
  • Caraway
  • 推荐

看着女主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去问一些关于严肃历史的无厘头问题,这本身就很有趣呢!

1小时前
  • 大威天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