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0

主演: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张原孙,王童,李家同,张心漪,侯孝贤,朱黔生,黄宝妹,韦然,韦伟,潘迪华,杨怀定,韩寒

导演:贾樟柯

 剧照

海上传奇 剧照 NO.1海上传奇 剧照 NO.2海上传奇 剧照 NO.3海上传奇 剧照 NO.4海上传奇 剧照 NO.5海上传奇 剧照 NO.6海上传奇 剧照 NO.13海上传奇 剧照 NO.14海上传奇 剧照 NO.15海上传奇 剧照 NO.16海上传奇 剧照 NO.17海上传奇 剧照 NO.18海上传奇 剧照 NO.19海上传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   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

 长篇影评

 1 ) 海上传奇:上海·电影传奇·老贾说

从《上海传奇》到《海上传奇》,背后的八卦也颇听了一些。早有戛纳看过此片的兄弟说老贾脑子进水,片子胡言乱语,今日得见片子真容,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劲,但十足地不够好。跟阿子姑娘争辩此片跟《二十四城记》哪个好,《24城》我打出五星还写了长文,仍然说服不了阿子姑娘,于是我只好说,你不是大国企子弟,你不懂。所以足见我不是特意来黑老贾的,当然这个逻辑也可以用来说我自己:“你丫不是上海人,你不懂”。

可是这部片子的确跟“上海”关系不大,所以埋了单的人不愿意收货是正常的。很好玩,自从老贾威尼斯擒狮成功,又跟张艺谋正面叫板,一时间名声大噪,命题作文也接了不少,前有全球通“我能”,后有南方都市报《我们的十年》、城市画报《十年》,纪录片《无用》,其间还有国际人权组织的短片集(迄今无缘得见,知道有胡里奥·密谭、阿比察邦等等炙手可热的艺术片明星,老贾拍了一段《黑色早餐》),最近又获颁某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哦,《二十四城记》也是命题作文,老贾受的限制少了,但是双子座就是双子座,有的时候任性,有的时候脱线。看得出来这片儿砸了不少银子,上了胶片不说,还在两岸三地都有取景,还拍摄了伟大的世博会,一定一路绿灯,若不是考虑发行,老贾真要按自己意思剪一个三小时五小时的版本出来了。而最NB的是,除了老贾,还有谁拍的纪录片能上·院·线?!

现在的版本是116分钟。老贾说拍了80多个人的采访,每个人都是从小说到大,最终片子呈现了18个人的访谈。老贾也说,没特意按照什么顺序,想到哪儿就接到哪儿。片子是什么样的呢?一开始是安东尼奥尼《中国》式的一组镜头,无论是拍轮渡还是拍人,结果看着看着,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就出现了,片中受访者之一是当年安公在上海拍摄时期的中方人员,真好玩,老贾也特意提到安公的《中国》是除了中央新影档案之外大概仅有的能看到的文革时期的人们常态的影像资料。

这部《海上传奇》18个人的访谈间确实没有什么逻辑,分分组的话,包括旧上海名人后裔,如杨杏佛的儿子,杜月笙的女儿,曾国藩的曾孙女张心漪这些经历过民国、内战的人,还有经历过文革的一批上海人,如劳动模范黄宝妹,安公当年那位陪同(叫什么来着),陈丹青,上官云珠的儿子(唔,这么细致地讲自己老娘的八卦,可贵之处还是讲的条理清晰),以及跟老上海有关的电影人及家属,如经历大撤退的著名导演王童,费穆的女儿,《小城之春》女主角韦伟,《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的潘迪华,还有股票大亨杨怀定,以及韩少——这俩据说是新上海人的代表,还有过来打酱油的侯孝贤。涉及的话题主要集中在老上海,四九年,以及文革。除去这些镜头,基本上是赵涛在片中“从左边走到右边,从远处走到摄影机旁边”——这是她自己说的,她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我倒觉得是个魂儿,老贾说她演的是个女鬼,哈哈哈哈。

如此,这部纪录片确实有些杂乱无章,倒不是老贾不认真,而着实是力不从心,据他自己的说法,文革、四九年和女鬼,三个都想要,只好舍掉女鬼而保了前两个。其实这部片子基本方法和思路跟《24城记》相同,《24城记》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中国当代史的问题,产生了一本副产品的《中国工人阶级访谈录》,且不论“扮演”带出的意味深长的意识形态表述。《海上传奇》据老贾说也有图书,但上海本身夹缠的东西太多,哪是没想清楚的时候就能拍明白的。老贾要讲的是上海自开埠通商到伟大的世博会,有一段搬演上海劳工,有字幕,开埠通商这一段就揭过去了,老贾也费尽心机在空间上作文章(这点他绝对有把握,且看《世界》里NBSS的空间),寻找所谓“地质断层”或者“原画复现”的位置——诸如《三峡好人》式的拆迁工地,但是,组织上缺乏逻辑,虽然片子处处闪着灵气,但诚如“碎拆七宝楼台,不成片段”,可惜,可惜。

于是老贾这部片子里最有趣的东西成了那些和电影相关的内容,直接引用的影片包括《苏州河》、《黄宝妹》、《海上花》、《红柿子》、《战上海》、《小城之春》、《中国》、《舞台姐妹》、《阿飞正传》,《苏州河》没有注明片名,老贾说是“因为(《苏州河》)不能在国内公映,那就通过这个片子公映一下吧”。其实这是个蛮好的思路,关于记忆、影像和历史重现,其实口述也好,影像也罢,都是“言说”和“复现”(其实我觉得造船厂那一段,为什么不引用一下《逆光》呢……老贾是不是没看过),这部《海上传奇》终于成了《上海电影传奇》。

于是这明显是一部拍给阐释者用于撰写长篇论文的电影,首先可以讨论其中的历史叙述,关于一度不可说,现在遮遮掩掩地可以说一些的文革、四九年,国共意识形态分歧,至少表面上看来是两岸三地,内里的张力却被有意隐去了,联想到正在大踏步前进的历史大和解,这不能不说是个有趣的点,同时,片中跟历史或者上海完全无关的只有韩少一人,这是在说新一代的历史断裂么?其次则是技巧,比如对电影的大量引用,尤其《舞台姐妹》那一段还构成了双重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影片的声画关系(林强这次的声音工程做得出神入化),老贾的电影一向注重互文性,从这里写开又可以长篇大论,引用点波德里亚或者德勒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第三还可以讨论那没有进入影片的六十个人说了什么,以及一个导演剪辑版的五小时的片子会是什么样,是不是就能有了逻辑有了系统?一部关于上海的口述史的影片应该怎么拍,等等。

所以最后看起来这部影片不该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部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非常适合在世博会的场馆循环播放,谁说老贾的片子不合格来着?而处理这么一个命题,恐怕只有戈达尔一路可以走,看看戈老爷子怎么处理碎片化的叙事——当然你要说如今的历史、媒体、记忆都碎片化了,这部影片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剪出来的,那我就拜服了。言而总之,老贾的一句话说明了问题:用公款搞艺术,真好。

 2 ) 人民不高兴


    周日花10块钱看早场的《海上传奇》,举目四望,老中青一比一比一,拖孙子带老伴者有,拖行李箱携老婆者亦有,像看春晚似的,热热闹闹、和和美美。

    上海!上海!从第一个镜头起,大家就很兴奋地指出片中场景所在地。那边说外滩,这边说浙江路,此起彼伏的押注声丝毫不妨碍我心头乐得屁颠屁颠——嘿,你们都错啦,分明是重庆南路嘛!贾导威武,十几个场景换下来,我这个碰巧在老西门苏州河等区域生活过几年的外地淫,竟于一片沪语中屡屡猜得头筹,获得了身为章鱼保罗却可以言说的超验快感啊。

    话说三年前,作为一个要交电影作业的文化研究专业学生,诠释起《三峡好人》里莫名其妙的舞蹈、腾空的UFO,我唯唯诺诺毕恭毕敬。三年后,“超保护阅读”机制将启动未启动的观影现场,旁边的观众凛然超度了我:电影中一幕,赵涛凭江而立(我读书再不济也要把这个解读为“都市漫游者”啦),画外音是韦然字正腔圆普通话的叙述,“姐姐抱着我哭了,我一下就明白,妈妈不在了……我母亲是上官云珠。”显然,旁边观众以为端的此时出现的赵涛是上官云珠女儿了,对老公抱怨道,“上官云珠女儿怎么长这么难看”。那一刹那,我顿悟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袅——这不是我们普通观众对赵涛一次又一次如鬼魅般神游片中最有力的回应,不,反抗么?!再往后,每每赵涛出现,旁边观众都要给老公抱怨两句,“上官云珠女儿又出来了,鬼一样,你看!”以致于深以为然的我,一再被这个“人民评论音轨”吸引过去,差点就错过大银幕上更显sexy的韩大少了。

    电影比我想得长,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倒也不烦。就因为这点好玩吧,看过后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拎出文字欲表达表达:作为世博电影,难得人民爱看;作为致敬电影,难得贾导开心;作为文学文本,难得贾导过瘾——但是,作为“贾樟柯导演作品”,这部电影,伐灵。

    还好,贾导很诚实,贾导每次片名的英译都很诚实——I wish I knew.显然,你不懂上海。虽然你懂张爱玲,虽然你懂1930S,虽然你陈丹青开门韩寒压寨的结构看上去很“八十年代访谈录”。虽然我也不懂上海。

 3 ) 海上上海

         贾樟柯,一位70后的青年导演,他认为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想拍上海他计划已久,2010年用自己的电影风格拍摄了《海上传奇》。
 
        贾导非上海人,他让18位受访的上海人来描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和记忆的时代。受访对象包含了多方面的人士。有迁居上海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名门之后也有劳模,有作家也有赛车手。老、中、轻三代人。通过贾导的镜头和18位受访者的述说,我们感受到全方位、别样的上海,不仅仅是那外国人留下的——外滩。
     
     陈丹青、黄宝妹、朱黔生------不同的述说者用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怀旧,畅讲那霓虹灯闪耀下的海上传奇故事。贾樟柯更关心的是在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当他面对他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贾樟柯用摄影机展现给观者的是那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片中还出现了娄烨《苏州河》、王家卫《阿飞正传》、谢晋《舞台姐妹》等电影片段,折射上海前世今生的时光流逝,令人唏嘘。
 
   镜头语言的单一考量的是导演对电影文本的把控,在《海上传奇》长镜头、原生态的拍摄手法,贾樟柯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天赋与功底。
  
      
        

 4 ) 《海上传奇》:迷失在上海

        同样是外乡人看上海,香港人王家卫通过《花样年华》勾勒出一个如旗袍包裹下的欲望躯体的曼妙曲线,台湾人侯孝贤在《海上花》中感喟的是在逝水年华中渐渐远去的花团锦簇,而山西人贾樟柯的纪录片《海上传奇》带给我们的则是无法共鸣的浮光掠影。这是一片叙事的残垣断壁,茫然地行走在瓦砾之间,我感觉很无奈。
        《海上传奇》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美剧《迷失》,纷繁的线索和讲述力图建造一个游刃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叙事迷宫,但随着碎片式浮生的叠加和放大,原本应该清晰的逻辑动机和情感线索逐渐被湮没,观众可以产生记忆的只是其中灵光闪现的桥段式讲述,但却无法将它们统一在影片的主旨之下。
        《海上传奇》有点像浮沙上的城堡,不用说风吹浪打,可能一个手指头就可以让它轰然倒地,留下的只是一地的散乱素材,当然这一地的散沙之间也有耀眼之处,如老照片中微笑赴死的英俊面孔,简陋的舞会上老克腊穿越感十足的自我陶醉,都会让人感受到影像背后的无奈沧桑。另外影片中最有价值的讲述是有关国共关系和文革的历史风云,韦然平静地回顾着母亲上官云珠被逼致死的经过,这样的讲述他应该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淡然的表情与血腥的真相形成锋利的对比,这样的内容能够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出现,已经善莫大焉了。
        但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做到以上这些是否就足够了呢?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和发现真相,但是在《海上传奇》中,我看不到贾樟柯的视线,他在这里只是一个倾听者和筛选者,全片的构架是无主旨无技法的罗列。用18个人的经历涵盖掉上海六七十年的风雨沧桑,这一点都不难,关键是你要引导观众通过历史去触摸到什么,作为一个导演你到底有没有一个统领这些素材的思想脉络和感情支点,每段讲述之间有没有内在的情感互动和逻辑推动,反正在这两小时时间内,我是看不到这些的。这就好像是贾樟柯组建了一支由各自为战的11名前锋组成的足球队,也许这些明星前锋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却不可能形成摧城拔寨的合力。把陈丹青和韩寒作为一条项链的头尾抻起来,我看到的只是散乱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尽管贾樟柯在采访时用了变焦摇移和人物镜像等技术手段,但在本质上,《海上传奇》还是一部电视访谈集锦而已,甚至在深度上连电视访谈都不如,我走不进任何一个讲述者的心里。
        赵涛这个行走者的设计可以算做是贾樟柯为了强化影片电影质感而做的努力,但这成为《海上传奇》最可笑的部分。自始至终的幽怨表情配合着假大空的空镜,让赵涛看起来很像是电视旅游节目中无话可说的蹩脚的外景主持人,我实在不知道该调用什么样的情绪来配合她的反复而单一的出现,况且她的气质距离上海这个城市实在是太遥远了。也许上海土著会通过那些精致的画面中熟悉的景物得到些许兴奋感,而某些高端观众则可能从影片的色调、剪辑上通过过度解读的方式去获取意淫中的快感,但我觉得这都与影片本身无关的。另外,《海上传奇》中对《小城之春》、《战上海》、《海上花》等几部老电影的缅怀式再现,让影片带有了点文艺青年般的纯真和可爱,从现场观看的效果来看,反而是这些段落带给观众更大的趣味和共鸣,贾樟柯有没有想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海上传奇》很容易让人想起贾樟柯之前的作品《二十四城记》,尽管《二十四城记》的伪纪录片风格招致了诸多的非议,但同为用个体回忆来构建历史进程的模式,我更喜欢《二十四城记》,因为贾樟柯在这里对素材有掌控力,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被裹胁这一命题被逐步深入地被论证和体现着。而这样的掌控力在《海上传奇》中我看不到,对历史的回顾只有在被现实关照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但贾樟柯并没有在《海上传奇》中提供相应的思想出路,拍这样的城市人文史,他并没有做好准备。

 5 ) 被禁并非空穴来风 《海上传奇》触动底线

        贾樟柯每次出手,势必会引起社会话题。如今新作《海上传奇》刚亮相戛纳电影节回国,坊间便传出了由于韩寒的过激言论,让电影差点胎死腹中,走上与《无人区》相仿的道路。正当一片惋惜声中,贾樟柯携本片正式亮相上海电影节,并高调挺进暑期档,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被禁传闻。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电影里,韩寒问题不过是《海上传奇》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敏感问题还真排不上他。譬如开片陈丹青便直指文革,言论大胆让人咂舌,而杜美如在揭秘上海滩闻人即是青帮NO.1杜月笙时也是毫不避嫌,此外,朱黔生揭秘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国》的幕后故事(该片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掀起万丈波澜,甚至还搞出过一份200多页的批判书)等等,随便拿出一条都比韩寒问题敏感万倍,而且涉及到很多历史秘辛。所以,《海上传奇》想不敏感都难,该片被禁的传言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国共关系和历史谜团
        
        贾樟柯为了展现上海百年沧桑,在电影《海上传奇》里采访了18位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相关人士,其中像张心漪女士、导演王童等都有国民党军方背景。电影中他们都回忆起父辈的往事,而这正好牵涉国共关系这一敏感话题,这也是华语电影人一直都在回避的。另外像杨小佛揭秘父亲杨杏佛被暗杀真相,王佩民讲述自己地下党身份的父亲王孝和被国民党逮捕杀害的过程,不但涉及到国共关系,更属于历史秘辛。
        
        1949年的离乱和两岸关系
        
        1949年内战结束,大批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一弯海峡成了两岸的羁绊。在那场离乱后,很多人与亲人就此天各一方。《海上传奇》中,李家同和王童等人就是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他们对于上海都有很深的感情,这也正应了《海上传奇》海报中的那句“华人的刻骨乡愁。”虽然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频繁合作交流,但国共关系仍然是两岸欲言又止的话题. 《海上传奇》通过电影让国共对话,历史上打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坐下来一聊家常原来都是一把心酸泪,贾樟柯够胆点国人的死穴,把敌我双方搁在一起,把审查尺度甩在了一边.
        
        上海滩的帮会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
        
        《海上传奇》里,贾樟柯还请到了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由他来回忆父亲和帮会往事。众所周知,杜月笙是当年上海滩三巨头之一。黑社会又一直是国内的敏感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扫黑力度不断加大,甚至被作为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基本任务。同时上海滩的实业家,“味精大王”张逸云后人张原孙先生也将在《海上传奇》中,为观众揭秘一个真实的旧上海上流名利场。帮会旧事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两者的敏感程度,在今天都是不言而喻。
        
        文革问题和大跃进
        
        文革是国内文化节和艺术界一再回避的问题,但贾樟柯反其道而行,在电影中首先就安排画家陈丹青讲述文革时期的成长往事。其后还有韦然回忆母亲,著名影星上官云珠不堪迫害,跳楼自杀的往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传奇》还涉及到了文革时代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那部安东尼奥尼经典作品《中国》,当时的陪同记者朱黔生先生也是访谈嘉宾之一,他将会在电影中讲述《中国》拍摄前后,国内的反映和自己的遭遇。
        
        浮夸风和大跃进问题也是国内较为敏感的话题,《海上传奇》请到了大跃进时期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上海劳模黄宝妹,相信通过她的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上海的真实建设状况。
        
        没有立场,只有传奇
        
        一直以来,国内的电检制度就像是悬于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难以施展开拳脚。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相应宽松,电影人们摸索出来的合拍片模式也逐渐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客观性限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联想起《海上传奇》涉及到这么多敏感的问题,明明有些问题已经触动了底线,但仍然能够进入暑期档,令人有点匪夷所思。或许是贾樟柯独特的创作理念帮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导一再强调,自己是要去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而不是去进行历史批判。也正如他十分欣赏韩寒的一句话,“没有立场,只有是非。”或许,触线本身就是立场.

 6 ) 人比海里沙

大海没有时间和沙子交谈,它永远忙于谱写浪涛。

                               ——贾樟柯《我不相信 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

许多导演都会栽倒在命题作文式的电影上,侯孝贤、蔡明亮尽皆如此。不是说拍出来的电影就差到哪去,而是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被束缚了,为形式所拘役。《海上传奇》未必是篇命题作文,但肯定是部应景之作。选在2010年这样的时机来上映,它就注定会被许多人推到风口浪尖,引起纷争。更何况比起电影作品,人们对第六代领军人物贾樟柯的动静与去向更加关注。如果与杜琪峰的商业计划《在清朝》顺利开拍并上映,那么《海上传奇》将是一处断奏也是一个暂时的休止符。

在《海上传奇》里,贾樟柯采用了一种“大江大海、大风大浪”的描述笔法,时代的波涛吞噬了许多登上渡船的人们,他们被卷走和拆散,接受各不相同的命运安排。这么电影没有一处可以称为激烈或者动荡的惊险画面,所有讲述人回忆曾经的自己和故去的亲人大体类似,只是神色和口音有所不同。像韦然回忆自己的母亲上官云珠和姐姐姚姚,那口纯正的标普就显得相当特别,跟捎带有江浙口音的沪语或者是蹦出英文单词的老人们大不一样,他好似在讲述一个陌生人的经历,等你惊觉那是他生命中至真至亲的经历时,你才会发现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在画面和讲述以外,《海上传奇》拥有广阔的画外音空间以及电影本身的记忆,贾樟柯丝毫不忌讳摆拍,因为人类就是历史的道具玩偶,从有生命到无生命,从真实到虚假,莫不如此。小儿叫喝打架,那是对前一段弄堂家长里短的回应,同时由打架生出暗杀,凸现危机。同样的一个历史时刻,对一部分来说是欢天喜地,对另一部分来说是黯然离去。那边在谈情说爱,这边打得热火朝天,上海就是如此神奇的一个地方,鱼龙混杂,风云际会。在电影里出现的讲述人以外,贾樟柯收集的受访人素材有数倍之多。在两个多小时长的电影之外,《海上传奇》又牵连到近十部电影,那里面有家族记忆,有儿女情长,有政治风波,有个人呓语,这些又极大地深化了电影的内容,好比有针对引导的延伸阅读。

由电影的第一个画面开始,一尊背向观众的铜狮子便可以生出许多注解。它是沉睡的中国,低吼声里有万千故事。背向观众是注视过去,说明电影不断往回追溯去展开讲述。借助蒙太奇,狮子望向黄浦江,那又真正切到题了,这里是上海(关于狮子,VCD老师有更深入透彻的解读:http://vcd.cinepedia.cn/?p=1825)。后面肩扛重荷的工人,他们好像是在说明上海靠商埠码头的运输发展繁荣,同时又点出了帮会的纷争。再到肆意舞动的年轻人,他们为世博园的建筑奇观所震撼,不知所以地想象未来。

《海上传奇》里没有涉及外国人的盘踞经营,也没有劳心费事去歌颂今日上海的繁华一面。它说的是一个城市,讲的其实则是一个时代,千千万万有着相似面孔的中国人,被涂写篡改乃至于模糊辨不清的近现代史。也只有在贾樟柯的作品里,能看到他去致敬一部同辈人拍出来的地下禁片,我们会看到一些来自海峡对岸的影像记录,即便它们只有几十秒,我们会犯不着拿良心和诚意说事,然而这不是一种神奇的现象么?

对一些本土观光客和猎奇老外来说,上海就是外滩,古老的建筑物和奇形怪状的高楼。对一些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上海是当年的法租界,酒吧和咖啡馆,小资情调极浓。然而贾樟柯给出了一个开放的上海,说的是上海,穿行其间,可电影时常跳到另外的时空当中去,这种时空既有现下的台北与香港,更有银幕上的老旧影像。可以说《海上传奇》是借一些沙粒去看大海,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然而透过水中折射出的影像就是每个人的记忆幻化,那里包含了上海最真实的一面。

 短评

如果由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来拍可能会发掘得更深。另外,赵涛的出演完全没必要,贾樟柯这次show爱妻太不合时宜了。

6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一出现,上海马上给我一种三线城市的感觉,气场太大了,真不愧是御用女演员。

7分钟前
  • fateface
  • 还行

为什么给五星?因为他用影像的笔记录下了历史。这段历史,正离我们一步步逃逸。

9分钟前
  • mayfog
  • 力荐

最后韩寒说的那段是老段子了。

10分钟前
  • 哀酱
  • 推荐

除了看到几个经典老片的段落激动了一下之外,其他无感。贾导真是装逼的典范。

1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所有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传奇都是人的传奇。

18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算是一部不错的上海宣传片

23分钟前
  • 家润
  • 推荐

装置艺术 摆拍美学 游走 沪语 以及赵涛的湿身。

26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赵涛,有急事,找城管。要情深深雨蒙蒙,请去车墩外白渡桥。

2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总体很不错,点找的也都很到位,之前买的《海上传奇》的书也成了不错的导读与补充。喜欢苏州河两年内的对比,喜欢对安东尼奥尼《中国》里上海茶楼的再现,喜欢韦伟的爆料和黄宝妹的谈话。缺点:赵涛的出场纯属多余,韩寒最后的谈话也和上海毫无关系,搞文艺的人偏多。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里面有娄烨1999年的《苏州河》,贾樟柯向他致敬,拍了一段几乎同样剪辑和镜位的致敬段落,展示了2009年的苏州河。《海上传奇》是彻头彻尾忠于自我的作者电影,在一个以世博名义下运作的作品,拍出这种风貌,实在是令人惊讶

36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比二十四城记好多了

39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说我认真看完了那是骗人的

42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推荐

去年上影节跟踪贾导夫妇逛碟店签名感觉他对上海还是了解至少有自己毒到的思路和角度,这座城市对于许多人既是避风港又是中转站,映射到的台湾香港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能让人产生一种假设,在世博的语境下能讲成这样是种本事。致敬大量电影,冷静讲述的韦然,出不了戏的李炜,再也追不到的韦伟,而新上海呢只有钱。资料馆。

44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上海故事

47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因为赵涛,这片又生生成了一部半记录,贾要想突破必须甩掉这厮。总体比24城好,没那么别扭,不过赵涛还是比较烦人,做电影的,自然对电影也更关注,弄了那么多经典片段。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应该是最令人发指的一次加涛了,一部讲述上海传奇人物的纪录片,为什么也能强行塞入一个穿着湿到透明的T恤、白色胸罩勒出腋下赘肉的涛?这换成安妮宝贝我都多少能理解一点啊

51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要是没有赵涛就会更完美一些……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成功阶层和文艺界人士口述的碎片上海历史,各个故事参差不齐一些,不过总体感觉还是可以。就是总觉得弄堂口搓麻将的阿婆应该更有话说才是…… 另外赵涛的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