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4

主演:张嘉益,张志坚,俞飞鸿,倪大红,莫小奇,杨皓宇,袁文康,曲高位,尹铸胜,金丰,霍青,郭晓峰,郑天庸,李昶,郭萱

导演:韩晓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清盐商 剧照 NO.1大清盐商 剧照 NO.2大清盐商 剧照 NO.3大清盐商 剧照 NO.4大清盐商 剧照 NO.5大清盐商 剧照 NO.6大清盐商 剧照 NO.13大清盐商 剧照 NO.14大清盐商 剧照 NO.15大清盐商 剧照 NO.16大清盐商 剧照 NO.17大清盐商 剧照 NO.18大清盐商 剧照 NO.19大清盐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30

详细剧情

巍巍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一代君主乾隆皇帝(倪大红 饰)坐享祖父辈创下的基业,并将其推向更为辉煌同时也更为浮华的巅峰。是时国泰民安,府库充盈,鱼米之乡扬州富甲天下,两淮盐业更支撑起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为支持战事军资,皇帝命令两淮盐政催饷,谁知却遭到盐商百般推诿,甚至连与皇家堪称故交的汪朝宗(张嘉译 饰)也不予合作。新任盐政阿克占(张志坚 饰)临危受命,来到当地后发现盐商库银亏空,他察觉到盐商手中有一个秘密账本,而这也正是这些鬼点子多多的商人敢于违抗皇命的王牌。性格刚毅的阿克占雷厉风行,两淮盐商则想方设法,计谋频出,身处漩涡中心的汪朝宗则不得不承担起斡旋的危险任务。   账本所隐藏的黑幕渐渐大白天下,所有的利益关系者都被卷入其中……

 长篇影评

 1 ) 布衣结交天子,再谱大清挽歌——铭记历史,错不再生

2014年12月31日在CCTV8播出的《大清盐商》,是一曲大清的挽歌,是一件心知肚明的盐税案,这是一场君臣万民之间的对决。

他们都是在尽力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们都是在谋求最大的利益,所以牺牲在所难免,所以痴情处处存在。

一、错位的人生

1.乾隆皇帝和汪朝宗

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点,就是做事情不计个人得失,不求眼前之效。若是可以为万民做些事情,他们两人会坚定地去做。同时他们又知晓腐败到了何种程度,并且清楚自己在其中参与了多少。

不同的是,一个是君王,一个是布衣。即使坐到了同一张桌子上,汪朝宗永远都是跪着低头的那一个。

但同样,他们又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不可能做的了所有事情。所以,乾隆皇帝允许和珅存在,就算他知道和珅贪婪,贪天下之财,可是他说“朕年纪大了,身边要有中意之人呀”。所以汪朝宗一面应付这朝廷的“捐输”,一面又要和同行打着太极,一面和红颜知己闲话时光,一面又要应付着发妻的“纳妾”之举。

倘若他们换一换位置,可能两个人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于君于国于家于民,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重担,也深知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他们俩看的是未来百年的荣光。

可惜,皇帝始终是那个时代的皇帝,所以他也只能认为天朝上都的繁华而忽视外来文明的优秀;汪朝宗也只是那个时代的子民,所以他也只能看得到人民的艰辛而想不到世界的大局。

2.和珅和卢德恭

和珅和卢德恭卢大人,一个是贪官尽量装着好人,一个是好人努力向贪官上凑。“贪婪”是他们两个共同的代名词。

和珅的“贪”在于他的永无止境,他贪得天下皆知,贪的为所欲为,贪得连皇帝都不去加以制止。他让所有人主动去给他送钱送物,让所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他遮掩。而这一切只因为他能够给予你最大的利益,你想要什么,不需要说,他就知道。和这样的人交往,很多人都是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所得给他,因为顺利、舒坦。所以,皇帝在晚年对他不加以制止也是源于这个。有一种说法是“皇帝不是不管,而是把和珅当成了国家银子的存放地,等待时机一到,就会取回”。于是皇帝一死,下一任继位的人立马惩治了和珅。

卢大人本来是一个好官,但是他太过于喜爱古玩书画,以至于到最后他认为,贪官的钱应该放在他这里变成字画,只有他才能和那些古人真正心意相通。他把自己的“贪婪”装裱成了“理所应当”“名正言顺”,最后在狱中仍然不加以悔改,还是觉着自己无错、无罪。

这两个人都是把自己装扮成理想中的样子,然后掩盖自己的“贪婪”。但两个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更高贵一些。

3.汪朝宗之女——汪雨涵

她本是女儿之身,因着家中无子,盐商是世袭的,只能传给儿子,而没有儿子的家族就要把权力交出来。因此,她从小就被装扮成男子。别人称呼她为“少爷”,父母称呼她为“雨涵”。

于是,整天和男孩子待在一起的她,剃去了前面的头发,梳起了男人的辫子。她穿的是男性的衣服,说的是男性的话。以至于有的时候自己也觉着自己是男孩。

随着年纪渐渐长大,她开始觉着自己是个女孩,开始在女孩堆里玩耍。母亲的好友们见了她总是会说“雨涵就爱和女孩子玩”。

她被当成了男孩那么多年,所以可以如无其事的和即将被纳为自己父亲的小妾说着“纳妾”之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和表哥在街上赛车打人,更可以四处疯跑的在河边看人们在贩私盐。

她圆了父亲的总商之愿,圆了母亲对外的生子之心,圆了汪家的传宗接代之责,可又有谁来圆她的女儿之梦。

4.汪朝宗之侄儿——汪海鲲

汪朝宗的侄儿汪海鲲本是个读书人,一个地地道道只知道读书的人。他可以在书中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卢大人那里讨教。

他认为,自己读过的那么多书,已经可以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于是,他用自己偏执的价值观去处理事情,而完全不管汪朝宗的叮嘱。

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刚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想要用一己之力改变所有。就像是后来的戊戌变法,没有考虑国情,只知道一味地冒进。因此,他在不断的斗争中摔得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他始终都认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不去管这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他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在汪朝宗看不住他的时候,他冒进不计后果。终于在自己的人生偶像卢大人倒台之外而信念破灭,在一本“外来之书”的指引下,毅然决然地参与刺杀皇帝的行动。他觉着天下不公,皇帝就该死,所以皇帝死了,天下就可以得到公平了。这是多么孩子气的想法。

这天下的贪官哪里是皇帝一个人纵容起来的,自古贪官无数,历朝历代皆有,就算是最圣明的皇帝,也有天高皇帝远的地界管不到、查不明。

所以,汪海鲲不适合和汪朝宗学着做生意,尽管这是汪朝宗因着自己无子才尽心培养的他。他应该去考取功名,在官场上好好地走一遭,再去民间好好的体会一下百姓的疾苦,就知道该如何保护百姓的利益,如何和贪官污吏打交道,如何划分这世间的黑与白的界线。

5.马总商

马总商本来心系功名,因为当初父亲在的时候就因为没有官职而当不上总商中的头。再加上他又喜欢读书,所以,若不是被母亲强按着回来学习经商之道,说不定,他会在官场上闯出一番天地。

但是他没有怨恨母亲的执拗,相反,他按照母亲的意愿,在总商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的一番成绩。即使在多年之后,他和母亲的谈话中仍然会出现“做官好”的话题。最终,他也凭着自己的辛苦钻营,终于得到了一官半职,圆了自己的“官场功名梦”。

但是,若是当初直接入仕,也许结果会有不同。他也许就不会为了发财生存而做出那许多污秽之事,甚至把全家的命都赌了进去——卖官盐的人居然违法去贩卖私盐。

二、男人战争中的乐趣

1.鲍总商——厨子

鲍总商这个人活着就图一个乐,而他的主要乐趣是吃。他可以拿人参去喂鸡而只为了吃一碗鸡蛋羹,也会在每次生气的时候拿起两把菜刀在案板上随意剁菜发泄。

鲍总商府上的姨太太们都吃过他做的饭,他随手做出的美味只会吃那么几口就打发送走。

于是,手底下的人商量事情的时候会去厨房找他,阿克占大人打开突破口的时候会从吃食上下手。他更像是一个厨子,在所有男人们为利益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可以待在厨房里只为了煮一锅汤。

只要别人不动他的“引岸”,他就可以和你客客气气地交朋友,但是如果动了他的地盘,他转身就可以对你骂祖宗。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整部剧中担当了欢乐的部分,连背景音乐都变得十分有趣。

2.紫雪——瘦马

被送给阿大人的瘦马紫雪,本就是作为探子打探消息的。除了讨好阿大人,她还需要给别人输送利益。就是这样游走在金钱、权利、利益之间的女人。

紫雪没想过明天,也没想过阿大人极有可能会一刀砍了她,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她被训练成这个样子来获取情报,就只会这样做。以至于当她和几个身份一样的人聚在一起聊天,谈论着最近阿大人不太理会她的时候,欣然地就可以接受别人出的主意“就说你要走,他肯定拦着你”。

她始终都不曾在意过自己真正的身份,以为凭借着女色就可以俘虏男人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所有事情。岂知所有的逢场作戏都是为他人做嫁衣,一场美梦的醒来终究是伤了自己的心。

这样的人,在剧中傻的天真,傻的可爱,傻得可怜。

3.皇帝的眼光

在剧中多次出现皇帝对待外来人的态度,说着不轻不重的话,却让那些知情的人吓破了胆子,连手中的画笔都画歪了。

他熟知中国的历史,自傲大清的成就。当然,当时的中国在国力上确实是佼佼者。但是他忽略了进步,忽略了时代在发展。

于是,他把外来的“奇淫技巧”当成是无聊的乐趣,看过了,尝过了,就不再理会。他把一个外国博士分到了西洋乐队而不加理会,而和珅得知后,深知这是在避免他们“蛊惑民心”。

他生怕民众闲下来生事,哪怕机器可以节省人力,他都未想过要用剩下的人力做什么事情,只是一味地担心“人心不古”的后果。是的,农业大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让他只能如此认为,自然经济得好处多多。他善用的“愚民”策略是从历史上学到的,他用得很好。

4.郑冬心——画家

郑冬心是一个画家,他的出现,在剧中起着串联的作用,很多人很多事都可以通过他表达而不显得突兀。

汪朝宗修桥,请他“润笔”画桥的样子,他开口就是“润笔费”。听说一些盐商给阿大人送瘦马,他眼里立刻放了光。

在梦梦那里休息,他也只是躺着闭目养神,而后突然双手拿鞋就走了。他不顾及世人的眼光,不在乎人情的冷暖。颇有一点“天下唯吾独尊”的架势。

在鲍总商请他画一幅画要送人的时候,他拿笔画了那副有名的“个个草包”图,他说“我画了一幅好画,但没把天捅个窟窿”。

他可以在高山流水处下棋,也可以在茅草亭里喝大碗的茶。拿得起,放得下,世间万物,对他而言都是美色,好看。这美色可以是女色、可以是树木、可以是花草、可以是虫鱼鸟兽。

三、这部剧还讲了许多女性角色

1.汪朝宗之女,在前面已经提及。

2.汪朝宗之妻

肖文淑是汪朝宗的正妻,她曾是汪朝宗作为打发外人宴请的理由,“惧内”是她给汪朝宗带上的帽子。她是一位好妻子,能够把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能够分清时候看准时机。

在多年不能生子的时候,她主动想办法给汪朝宗纳妾,只为了生一个儿子。

而汪朝宗则是对她一心一意,尽管他有红颜知己,但是从未想过要娶进门来,或者是说,他娶不进来。

按照古代的标准,她无疑是一位贤妻。只是这位贤妻也被生子的压力挡在了眼前,她不愿,不想,但是不能不如此做。

3.汪朝宗之红颜知己

梦梦本是一个青楼里的清倌,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天地会头目的姐姐。她游走于权势之间,只为了寻找心灵安静之所,她没想到会遇见汪朝宗。

汪朝宗把她当做红颜知己,整个扬州都知道。在一次借钱的时候,对方提出要汪朝宗给他和梦梦做媒,他一下子就怒了,说“买卖谈不成就谈不成,下次再谈就是,但是打人脸的事情要是做了那就坚决不肯罢休”。

梦梦想要的是什么,是自由?是心的归属?还是一个男人?这些汪朝宗都给不了她。她说“汪朝宗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但是这情义却无法都给她。

于是阴差阳错之下,她的妹妹英子嫁给了汪朝宗,而她没有,她走了,她说“要到让自己的心安定的地方去”。

4.马总商的母亲

马总商的母亲出镜不多,因着父亲的去世,她而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但是丈夫无能,于是她又把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想做官的儿子被她生生的拉回来从商,还时不时地会问儿子怨恨自己吗?

她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可是她没有办法。她需要男人来把家门撑起来,这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哀。尽管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没有实现的机会。女子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得不易。

所幸,除了从商这件事情外,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从这一点上看,她也可称得上是“明智”之人。

5.戏子婉儿

婉儿喜欢唱戏,丧母,和父亲走丢。她本是一个被选来做汪朝宗小妾的人,因着夫人的颜面和汪朝宗的名声,于是汪夫人才没有直接把她收进府中。

汪夫人先把她安排在戏班,然后请汪朝宗去看戏,接着再说纳妾之事。而婉儿这个时候已经和汪朝宗的侄儿汪海鲲两心相悦。

一来汪朝宗不会胡来之人,二来他是宁缺毋滥且有红颜知己的人。所以汪朝宗并不打算纳婉儿,他只想成全自己的侄儿。

在这部剧中,婉儿算得上是自由追求自己幸福中的一个人。在得知自己要被许给汪朝宗之后,便想到要和心爱的人私奔。

在社会制度下,这是她唯一能进行的反抗,她无能为力直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尽力的扭转它的方向。

6.紫雪,前文已经说明。

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大清盐官》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角色,各位看官若是有兴趣,大可以去好好看一看这部34集的电视剧。

《大清盐官》是2014年年末播出的一部历史题材剧,两淮盐政尹如海的离奇死亡案为开头,用新一任两淮盐政阿克占的上任揭开了两淮盐业的污秽。虽是“贪腐案”的一种,但是它的名字叫“大清盐官”,便不能只把它作为个别地区的案件。

这其中还牵扯着西南战事的平定,外来文明的冲击。在世界潮流之下,大清朝该何去何从,这部剧通过“盐”这一种天下人人都需之物,把官场、民间、皇帝、庶民都牵扯了进来。

什么才算是好官,什么才叫好人?

这部剧没有彻彻底底的好官,没有完完全全的好人。

卢大人清廉,却也会想法子贪污,汪朝宗修桥铺路,却也是想把其它的钱花得安心些。

有的人把它和《大明王朝》《走向共和》等进行比较,但其实三者各有优缺点,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能够拿出来拍摄的案件很多,它们都不是单一发生,其后面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尽管这部剧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它仍然为国产剧在题材选择、演技展现、剧情推进等方面上树立了标杆。

全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文字思想者

 2 ) 以布衣交天子 虽古今一人 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可以跟《大明1566 嘉靖与海瑞》相提并论了。

都是波诡云谲的政商角力,都是以一方变革撬动全盘;不同的是暴戾跋扈的小阁老严世藩摇身一变成了亦正亦邪的阿克占。

1566一剧正如嘉靖帝仙风道骨飘忽不定,却也带着一丝丝清流傲气和理想主义者的志存高远。而盐商一剧也好似乾隆老人,滴水不漏尽在掌控,不动声色的背后是难以捉摸的变数。

从高潮到结尾,有个问题的答案不停摇摆,一波又一波杀人于无形的官商角力,有如过山车般的境遇中,让汪朝宗次次全身而退的到底是缜密的谋划,还是萧裕年所说的他身上的“忠恕”呢?

编剧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看到后来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是汪朝宗知人识人,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结果,因为“忠恕”防得了君子明处使劲,却难防小人暗处的软刀子;因为交朋结友可以忠恕之心待人,家国大策却需要放低情感的理智决断。

这无疑是充满了各种避重就轻的影射的电视剧,而且也相当戏剧化了以布衣交天子的情谊。各种权力更迭,身份转换让人唏嘘,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笑对这些变迁啊。

瑕不掩瑜,必须要说这绝对是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台词服装风物都处处考究,各种大咖同场飙戏直呼过瘾,全剧除了莫小棋演技稍弱以外,任何一个主角配角男男女女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内些个官场老油条的眼神儿,手势,笑声,额上的汗都很到位。扬州的风土人情很是向往,盐商家里的吃穿用处处都是old money的讲究做派~

其中关于天地会的观点和处理,体现了主创的大方向上的倾向,毕竟政治上正确才是过审的前提嘛。人民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不能过得消停。

另外对盐商年轻一辈人的刻画,有的地方还是稍显过于主旋律了。汪海鲲出走那晚所讲的“这个太平盛世的假象,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事实”这句实在是十分热血,这样的认知其实自甲午以来,就应该时时刻刻需要国人铭记在心,两个甲子过去了,这种积贫积弱只不过是从国力军力上,转移到了国人素质和忧患意识上。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年轻一辈有见识有担当想有所作为,都是应该非常值得推崇的,但是最后舍身堵管涌一段还是看得鸡皮疙瘩直起。汪朝宗说年轻时总以为有本事就能成功,但是后来才明白了,成大事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是经过世事磨砺的体会吧。

张嘉译手到擒来的妻管炎老是这样萌萌的,教我如何不爱他呢?

 3 ) 作为这部戏的“参与编剧人员”,发一则关于背景的札记吧

中国早就有


        ——从酒和盐说起


 





 


我刚教书的那两年,文化史这门课的考试,最后往往会附加一道穿越题:假如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去哪个时代。


照例,选择去汉武帝时侯的孩子是不少的。当然,他们都坚信自己要做改变历史的大事业,于是男生就想着要压倒卫青、霍去病,女生就想着要取代陈阿娇、卫子夫。


几乎不会有谁觉得自己还会是普通人。


也是,还做普通人的话,大概没几个人乐意去当汉武帝治下的子民吧。煌煌大汉赫赫武功,但于蚁民们而言,切身感受的能是什么呢?汉武帝有几项著名的直接关乎民生的政策:推行盐、铁、酒榷,还有所谓算缗、告缗之法。大致就是:盐、铁、酒都实行国家专卖,因此价格涨得离谱,而质量却不断下滑。人民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然后缴纳高昂的财产税,当然,你会想到少申报一些,但国家鼓励你身边的人随时检举揭发你,然后就有了抄你家的理由。


一直等到这位伟大的皇帝死了,大将军霍光召集了一批地方上的学者(所谓“贤良文学”),去抨击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桑弘羊。抨击的尺度放得很宽,很有言论自由的样子,看得出,学者们发言时也是真兴奋。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大将军的目的与其说是要搞政策调整,不如说就是想整桑弘羊。


桑弘羊后来是垮台了,但政策基本照旧,废止的,只有酒专卖一项而已。


 





 


我疑心,酒专卖政策之所以不再继续,原因也不是有意识的向民间让利,而是朝廷本来就在这事上没辙了。


看美剧《大西洋帝国》,讲的美国实行禁酒令时候的故事。酒当然是禁不住的,一个太平间的地下室,作为造酒车间,就绰绰有余。事实是,1920年禁酒令颁布后的十几年,是美国酒精消费量最大的年头。


顺带又想起《三国》里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是曹操禁酒,孔融说,酒固然曾使人亡国,好色也有一样的后果,干吗不禁止结婚呢?


二是刘备禁酒,一直闹到发现人家有酿酒的设备,就一样判刑。于是简雍随便指着一男人跟刘备说,这人想行奸淫,得赶紧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说,他身上带着行淫的设备啊。


这两个比方,除了惯常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私自酿酒的情况,就像结婚一样普遍;家里就有酿酒工具,也就像男人身上都有行淫设备一样顺理成章,因此实在是抓不胜抓。


古代禁酒也好,实行酒水专卖也罢,政策通常很难贯彻落实,也维持不长久,根本原因,恐怕既不是贤良文学们的猛烈抨击,也不是孔融、简雍们的漂亮反诘。酿酒原料就是粮食,酿酒的设备可能就是个缸,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分布太广,禁酒或酒专卖带来的收益,都不够缉私的钱。


 





 


不管道德的调子定得多高,人性趋利,老祖宗其实是很早就认识得很清楚的。于是就不怕没有专家学者给君王们出主意:您要保证您的绝对权威,就得把利益都拢在自己手里,让人除了照您说的做,没有别的发财机会,概括成一句话,叫“利出一孔”。


战国时代,西有《商君》,东有《管子》,都写下了这四个字。但具体策略,则还有些个不同。


《商君书》的思维是:人发财了就会不够听话。那种地可以发财么?不行,所以这个可以有;经商可以发财么?可以,所以这个得打击。因此他主张崇本抑末。而《管子》毕竟由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齐国出品,就知道这么跟流通领域过不去,不大现实也太不合算,所以它的态度是这样:既然经商可以发财,国家就应该亲自经商而别让普通人染指,大凡什么东西对老百姓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国家就要尽量把它垄断起来。


垄断酿酒行业固然困难,所以只好放弃;但另外一些东西,要实现国家专营就比较容易。——比如说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盐。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但如果考虑到制盐需要有宽阔的滩涂作为基础,那么最重要的产盐地区,也就是从黄河、长江之间的这一段而已(即习惯上所谓的两淮)。这个范围要控制起来,其实并不为难。至于内地的盐井、盐池什么的,朝廷过去画个圈,也就很自然收归国有了。


既然垄断了盐业,国家怎么给盐定价,就可以完全和盐的生产成本脱钩。接下来,官府自己卖盐也好,授权给特定的商人卖盐也好,总之,收益巨大。据《盐铁论》的说法,卖盐是“百倍之利”,这当然夸张了点。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朝历代,政府在盐业上的获利,往往是其仅次于农业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


官府当然是觉得,卖盐的名声是很好的,叫“民不增税而国用充实”。比如说众所周知,我大清是号称“永不加赋”的,所以一旦朝廷缺钱,往往就要求盐商捐款,盐商捐完款,就又要求朝廷抬高盐价作为回报——这摆明了是欺负老百姓不懂什么叫间接税。


但人民群众可不傻。官盐价格既然常常离谱,大伙对私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而中国黑社会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贩卖私盐(有学者分析说,《水浒传》里好汉的活动区域,正和私盐泛滥区重合)。读旧小说,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和传统读者对强盗的好感。何以故?很大一个原因,这些强盗、土匪确实是在给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啊。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发明。不过事实常在概念之前,“中国早就有”,这话有时确实大可说得响当当的。


还以我大清为例。全国的各个产盐区乃至各个盐场,每年的盐产量该是多少,都是事先定好的。照说,该先进行市场预测,盐产量应该和人口数挂钩,所谓“计口授食”。不过,为了多收点盐税,朝廷有时也顾不得。比如顺治年间,人口比明朝减少,盐的计划产量却比明朝增多,河南有的地方号称是“两丁销一引(一引大概是200斤)”,也就是一个纳税人一年要消费一百斤盐。呃,今天的保健专家建议,我们每天盐摄入不要超过6克,算下来,一年是四斤多。


盐商从指定的盐场收购盐,再把这些盐运到指点地区出售。以什么价格从盐场买,再以什么价格到官盐店卖,当然都有具体规定,不容自作主张的。有的地方离产盐地远,运费高,沿途税卡又多,结果官方定的售价还不够盐商的成本,这个也一样是在所不顾。


然后,什么盐卖到什么地方,更得照规矩行事。比如众所周知,扬州是当时天下盐业的中心,但扬州的盐要远销到江西、湖广,却不许卖到仅仅一江之隔的镇江去,那也算是走私。镇江人,依法只能吃浙江出产的盐。


所以,镇江人民是多么需要长江对岸的走私者啊。


又所以,官盐的销售又是多么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啊。缉私自然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官盐的销量,更直接和地方官的业绩记录(考成)挂钩:滞销10%以内,不得晋升;滞销20%~30%,罚俸;滞销40%~70%,降级(一级到四级),若滞销达到80%以上,那就要撤职了。


所以,如果朝廷真规定一个男人要吃一百斤盐,官老爷就算不思进取,能不逼着他起码吃个八十斤么?


 





 


凌濛初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不过他爱在小说里跑题写评论,常常倒有意思,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一打开,就看见这段: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与其草率踩上一只看得见的脚,不如充分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也是“中国早就有”。不过有了前面那个早就有,这个,就有了也白有了。

 4 ) 终于再温匠人之风

自2012年起关注《大清盐商》,实在因为对张黎的作品无法自拔。那时演员多次易主,从陈道明到闫妮,每一步新动向都能急急的牵着我。前后变动多次,终于定下了张嘉译和俞飞鸿,忽然心里一阵狂喜。狂喜这样的搭配,这样的人设,这样的风格,一激动就忘了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盐商的故事上。黎叔的名字一出现,脑海中总是印着大剧或正剧的标签,幻化莫测的镜头语言,意识流般的故事情节,构图、调度、摄影、配乐、道具……每一部都拥有看不尽、猜不透的点。

认识黎叔是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李妃难产中生下皇子皇孙,我人生第一次被古装正剧打败,随后迅速恶补《走向共和》,被盘古般的气势打的不敢再直视屏幕。那骨子承古喻今、摧枯拉朽的劲儿现在想起都阵阵冒汗。后来听说黎叔用电影胶片拍了《中国往事》,一边心痒难耐的想看一边又怕入剧太深。自己劝了自己三天,最后还是伴着郑玉楠和曹光汉的纠缠哭喊着看完了。至今对在狱中曹光汉的一个预见性极强的主观镜头念念不忘,那时又觉得,黎叔讲的爱情故事更有种说不出的味儿。再后来,就开始等着盼着黎叔的剧,终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可以看懂他的镜头语言,故事依旧厚重到要为了看懂而恶补近代史,可一个时代的感情和气息是怎么也恶补不来的。几乎每一集都要被看似超轴却又合理的构图困扰,正想随着剧情臆断下个镜头或是猜测起幅轨道的运动时,却发现自己又跟不上剧情。就这样边看边想,边想边看的悟了好久,还是觉着自己好像并没有读懂黎叔。到了《圣天门口》,跟小伙伴自诩赖好也是研究过黎叔风格的人,虽然一知半解可还是全力推荐。杭九枫和阿彩第一次见面,在花轿里幻想对方成了自己的新娘,两人在轿中欢快的摇摆。就好像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形状,可又不知虚实,意识流里的小情愫忽然就跳了出来,我噗的一声笑。又一想那时的黎叔和小宋,于是坚信这样的萌点是黎叔给她贴心设计的。那时的黎叔,居然像个讨糖的小娃娃。《圣天门口》越往后看越失望,除了形而上的黎叔风格没有任何值得回味,后来一想,他和刘淼淼是分开拍摄的。虽然定位和走向是一致的,可自说自话的讲一个故事,怎么看怎么怪。所以就有了一批拥趸出来大骂,看不懂和不喜欢的都是无法欣赏黎叔的低等观众。不明觉厉的心思带着观众走向了万劫不复,大结局的那天我与基友畅聊,一边愤恨两位导演毁了部好剧,一边又因为听说黎叔要休息一段而惴惴不安。

已经忘记是哪一年,有幸与参与过《走向共和》摄影的老师深聊,谈及与徐克和姜文合作的感受,老师只是笑骂着讲述合作的愉悦。又谈及黎叔,老师只说,不要妄想从深不可测的黎叔那里偷艺,并告诫我,年轻人路虽长,可万万不能相信什么速成的道理。讲到当年拍摄时的故事,我听着懵着傻着,硬是被黎叔的执着和风骨吓到。《九年》和《四十九日祭》之后,终于盼来了心心念念的《大清盐商》。破工作一忙起来竟没有一点点时间看剧,在四处安利后收到基友微信,问已经播了8集了是否可以接着看起。因为黎叔此剧只挂艺术总监,又怕韩晓军带着演员集体跑偏,还是不敢让朋友从中间看起。再读过《大清盐商》万字提纲后,神圣崇拜的打开第一集,只几个镜头,就感觉黎叔终于还是回来了。

《大清盐商》剧情太厚重,实在无力过多分析。无论上高度还是角度,都是今年硬朗朗的话题。借盐商解构现代官商关系,不动声色中直抵民心。每一处细节都有一丝不苟的态度,除了创作更有种文艺工作者的反思。这样的艺术标准才是经济大潮下真演员的真追求。对于政治之道,黎叔的表达更是堂堂正正,说的再大些,对于盐商的讲述与构思,简直是在用体制激发正能量的创造力,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带动大时代的小小脉搏,这才是精品的正剧,有深度的正剧,属于黎叔的正剧。

除了政治云云,可观的点也太多,历史反贪、盐商斗志、借古喻今,一番烧脑抽丝后,饱和丰满的人设和故事还来不及细品,就又被一帧帧画面震撼。话说从老俞进组起总是操心她的美不能被完整呈现,后来知道了“母老虎”的定位更是忧心忡忡。又想看她和黎叔合作,又怕一个演崩或是一声破音带来的意外。韩晓军是从我们大西安走出去的,跟随黎叔多年风格也越发类似。大清的所有镜头感觉和场面调度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拿腔拿调,并让我惊喜的感受到他们对老俞的偏爱。以下试举。第一集里,汪夫人头回召婉儿,婉儿行跪礼。画面卡在萧文淑的中景,只留声音“婉儿见过太太”。虽只有侧面镜头,可正印夫人温婉、大气,缓缓地伸出手,拉她起来。可曾注意过,前前后后尽是萧文淑的视角,婉儿在起身前连个全影儿都没有。后在近景中夫人又问及年龄和家室,婉儿只带过肩关系,萧文淑眉眼中的满意和喜欢被一网打尽,并不需要展示婉儿太多的鲜嫩。我心说,夫人应该摸摸她的,果真还没定神,就有了夫人为她拨发的细致镜头。像是个旁观者的主观镜,又像是我倾心的“夫人视角”,该有的气场、内涵都稳稳妥妥的出现。这样的正印夫人,谁不想要?再一帧,擅长前景的黎叔,总是能用焦点打造意想不到的效果。夫人只是唤陈妈去合八字,临走了却不知目的。窗帘浅浅遮住萧文淑的额角,她缓缓回头幽幽地道“合老爷的八字”。语气与气场想通,色调与心境相符,小小的前景也遮不住夫人说不出的美。可真是画面带来的惊喜,老俞带来的惊喜。

第二十集里,魔障了的萧文淑在美美的晕倒了三次后,也总是时好时坏。“好时”,气场十足,“坏时”,柔弱温顺。“坏时”夫人既是病着,病的让人揪心。管夏带来了汪朝宗当上布政使的消息,夫人将手润在雨中,痴痴的想着日后做了布政使,就不会有人再敢抓她家老爷。从双手大特右移到夫人脸部特写,观剧者可能还在雾里探花,画面定格,真是个要大赞的镜头。在明朗厅堂一隅,萧文淑双手翩翩,方寸画面,让她的肉手也有翩跹之时。魔障的正印夫人不是期期艾艾,没有狰狞发疯,眼神并无忧伤,那股忧患变成了淡然和不解。这就是我爱的“夫人视角”,不知所云、难于言喻也舍弃不下。忽然又想,管他什么布政使、生儿子,只要有我美人文淑。“好时”,夫人既是正常,疼老爷爱老爷。汪朝宗醉归头痛,为他喂下醒酒汤后自顾坐在桌边拭泪。汪朝宗走向桌边,二人相视相拥,这才是汪萧的结发之情。夫人从第一集起就张罗着老爷纳妾,总是容易让人揣测,许是年头久了二人淡了,又没个儿子,感情也只剩下半温的状态。汪老爷闭着眼睛揽着汪夫人,二人居于画面正中,出现全剧少有的均衡构图,前景挂着一桌饭菜,玉壶春瓶、烫干丝、台蜡未燃,只留一夫一妻,一立一坐,相拥相依。妙极,不遗憾,不留白。

第三十二集里,萧文淑引着回心转意的英子去见汪朝宗。从身高、年龄上夫人可能是比不过的,可贴心的“夫人视角”又真真的告诉观剧者,夫人又赢了。夫人引着英子入画,二人在同画近景,焦点贴心的追随着夫人,从进门到转身离开,那股子正印夫人的心气儿都不见了,让我从头到尾没有看旁人一样。又或者是她太美,总让人失魂,总让人目中无他人。后一帧,夫人出了门望着厅堂外的天,轻声叹气。许是卸下了汪家无后的担子,许是能破了盐商的诅咒,之前为了破咒的使命出现的各种执拗与偏激都在此刻完成。每个镜头都充满气质和感知,不爱的人只感矫揉做作,爱的人只觉风骨自现。我定是后者。于黎叔,于夫人都是。

被大清洗脑后更是对这样的正剧无法自拔了。好想说,没有人的艺术是额外崇高的,只是寻到了共鸣的欣赏者。

 5 ) 盐引制度下的官商关系

从开学看到了期末的一部电视剧,大多数是在地铁上公交上看完的。真的很棒的国产剧,虽然结局有烂尾之嫌,但全剧不失为一部大清好剧。在盐引制度下的官商关系,中国古代儒商的典范,张嘉译演绎得很到位。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服装以、头饰包括清人长辫子的男子头饰以及各种不一样的扳指和戒指,还有很多书画,编剧真的好棒。“蝇营狗苟”,很多台词特别有韵味。舍不得看完却终究看完了。不过结局有点草率,但好像这样的平淡的结局才符合人物设定吧。

 6 ) 高处不胜寒

  题材新颖,人物深刻。
  看完全剧只想说一句,高处不胜寒。
  盐商确实是豪奢无度,可他们承担的重责也不是轻飘飘的小事。国家军机大事,百姓生计,天灾人祸,哪样他们都脱不了干系。老百姓羡慕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可这种位置烫的很,并不那么好坐。

  在我看来的第一主角,也许不是汪朝宗,反而是阿克占。对皇上对朝廷,他是掏心掏肺,豁出性命在所不辞,一门心思只想把差事做好。对盐商他是狠了些,做事霸道,也不拘小节。但比起那些只有私利的官员来说,他实在好的太多太多。何先生劝他算了,国舅爷他们惹不起。可是他偏要动一动,那个情景使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很多。即使最后被放逐边疆,在他心中应该也是不后悔的,不觉得白来扬州走一遭。
  最后两集里何先生简直基情四射难以自拔,小忠犬的小眼神简直在他东翁身上拔不出来,这也是醉了。
  紫雪的人设真的很糟,绝对属于败笔。即使她愿意掏银子给尹大人家属,即使她最后愿意追随一无所有的阿克占,但她从头到脚充斥的那种庸俗不堪追名逐利的青楼女子形象,实在是不配阿大人。

  汪朝宗这个角色有点像张嘉译演过的所有其他角色一样,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没什么突破,但倒也一如既往地适合他。
  对老婆敬爱有加,对红颜知己痴心不悔。有担当,讲情义,是大丈夫所为。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担得起皇上一句“朋友”。
  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如汪这等人,在和珅面前,还是不得不卑躬屈膝,大把银子送出。做好人难,做一个懂人情世故的好人,更难。

  不过,这也可以见得当皇帝的悲哀。忠臣不得不放逐,朋友不得不疏离。明知道身边弄臣贪腐,念着讨自己喜欢,才给人留有一丝余地。“朕老了,想身边有个可意的人,不行吗?!”
  谢襄里最近很红,演的也很好,看背景是舞台剧出身,果然演技不错。

  和珅第一眼见到,有些出戏,总觉得心目中的和珅就应该是王刚那个样子。可是剧情渐渐深入,慢慢觉得,啊,这就是历史上的和珅。
  千错万错,马屁不错。在皇帝面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忠心赤胆,演技简直超群。

  最后想说的是马总商,从开始的阴险小人,到最后的为民做主的盐运使,这转变并不显得突兀,倒是很令人心喜。也变相地证明汪也没看错人,一次又一次地救他,还是值得的。

  其他如可爱单纯的老鲍,大妇范十足的汪夫人,脑筋不清楚的汪少爷和戏子这一对绝配,虽有不足,倒也还过得去。

 短评

在看第二集,在我心中马上距甄嬛传只有20分,清商剧很容易出经典,反腐题材既可跪舔,又拍的有模有样,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没有一个镜头不考究。最后一句,有俞飞鸿。

7分钟前
  • 小病人
  • 推荐

俞飞鸿女神和张嘉译品质保证,赞!

10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很好看。1、制片和导演的意图是汪朝宗片尾和乾隆那段话,“一个制度走到尽头,靠个人的道德权威没用,只能取消掉”,因此,本片和走向共和一致。2、但导演这个意图演绎的并不充分,更像是论乾隆皇帝是一位优秀的僭主。3、和珅哥俩是有史以来演的最“像”的和珅与幕僚。4、文戏尚可,紫雪有情有义。

1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近年好剧!不敢快进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富含深意。演员都超级到位,没得说,制作很精良。就是不喜欢那个姚梦梦

15分钟前
  • 咕咕嘎嘎呱呱
  • 力荐

一部好剧

17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剧情很通顺,很讲究,演员演技也都很棒不愧是老戏骨了

19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在一堆充斥银幕的脑残剧中,此剧可打五星。

24分钟前
  • 卿阳CHN
  • 力荐

不错

26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十集以前很紧凑,好看,十集以后就渐渐失控,人物、主旨、剪辑都乱,22集后弃

27分钟前
  • 绍牧
  • 还行

该剧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剧情严谨、具有醇厚的正剧气质。

2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很考究

3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服饰妆容道具合乎历史考究严谨,赞赞赞

36分钟前
  • 忍者神蛋
  • 力荐

两淮盐务盐引制度由前明延宕至今,已历经两百余年。现在不是选什么人当盐官盐商的问题,如果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官盐商的道德和名誉去影响它、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臣斗胆进言,是到了废除盐引制度的时候了。

38分钟前
  • 紫极仙翁
  • 力荐

这才是良心古装剧

40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很喜欢呢,演技都在线剧情也还可以,蒽,赞一个😘

45分钟前
  • 爬爬爬
  • 推荐

还行吧

46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故事虐心,情节戏剧化,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为依托,不矫揉不造作,这才是正剧风格。

4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演技在线

51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张嘉译演的电视剧总是不想错过 演技都很好 剧情也不错

52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很好的正剧,政商永远都是这么不离盘错,古如此,今仍如此。政商,家庭,婚姻,爱情各方面的斗智斗勇刻画的很真实很精彩。

57分钟前
  • 言言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