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八个

战争片中国大陆1983

主演:陶泽如,陈道明,卢小燕,赵小锐,赵健文,翟春华,魏宗万,谢园,韩飞

导演:张军钊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2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3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4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5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6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3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4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5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6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7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8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19一个和八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42

详细剧情

抗日时期,华北地区遍地烽火,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面对着敌人的步步紧逼勉力周旋。指导员王金(陶泽如 饰)本来从事敌后工作,因叛徒陷害而遭到组织怀疑,被和三名土匪、三名逃兵、一名奸细(谢园 饰)以及一名投毒犯放在一起关押。王金求助锄奸科长许志(陈道明 饰)重新查明自己的案情,但各部队失去联系,后有日军追兵,许志无法证明王金的清白。在王金和其他八名犯人的交往中,他用刚正忠诚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土匪头目大秃子(赵小锐 饰),以及逃兵中的老大哥老万头(魏宗万 饰)。不久,部队陷入日军包围,许志身负重伤,王金等人以待罪之身迎击日寇……

 长篇影评

 1 ) 张艺谋的镜头有多绝

当我们看老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三)——《一个和八个》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彩色时代,色彩使得电影美学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诞生,内地使得电影的演绎形式与主题都发生了创新性的改变。《一个与八个》则是以张军钊、张艺谋为代表的崭新的电影时代的开端,当时担任摄影的张艺谋用一系列标新立异的镜头语言给予了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也赋予了电影艺术本身更为标志性的特点。

影片开头没有通过流畅的镜头来表现,而是通过剧照翻拍的快速浏览配上冷静语气的解说词去陈述当时日军侵华的时代背景,并介绍主要角色。这样的开头并不常在剧情片中出现,而是多用于专题片中。随后出现的是一个长达18秒的纯黑画面上移镜头,然后是从黑到白的大反差,阳光出现在画面上方,然而其构图是不完整、失衡的的。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开头使得观众在影片一开始便产生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整部影片的构图无不在表达着对传统影像结构的叛逆。将人物立在画面角落,九个人在井下带着的时候,并未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时而在画面下方,时而在左侧,井下的几个镜头也暗示了当时的人物关系,哪三个是一起的,哪两个又是一起的,而在给到王军镜头的时候,总是个人镜头。而在唯一一个女性(杨芹儿)出现的时候,从二人背影夹缝中拍摄杨芹儿担忧、顾虑的神情。动作戏多为固定镜头,不随着人物的移动而移动,弱化了镜头的存在。利用井底与井外的高度差,以及双方视角下的仰视、俯视镜头造成了一种地位差异,犯人在井底,战士们高高在上,这为之后他们的转变做了一定的铺垫。。

前景的设置也让我们看到了张艺谋的镜头下画面的独特性,他总是以巨大的物体如石磨、草垛进行虚焦作为前景并且占据画面主要位置,而让人物在间隙中进行台词或对话,往往这些前景的存在都是无具体意义的,但当环境和人处于同一画面并且形成一个大与小的对比的时候,镜头看似失去了平衡,而这样的失衡并未扭曲镜头语言,相反,他放大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一种压抑,挣扎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在无形中制造一种颇具压迫感的张力。

同时,在多人出现的时候,镜头往往呈现的是一对多的位置关系,奸细在吃窝窝头有一个还拿一个的时候被大叔一脚踢飞,这时以王军的仰视视角拍摄奸细的反应,固定镜头展现其余几个人的神情状态,这时,所有人都是静态的,这样的镜头将每个人的神情固定并放大,没有为了动而动,使影片极具个人特色。

利用剪影进行影像叙事也是影片一大亮点,行进过程中,所有人都急急忙忙地赶路。镜头将夜色之下人物的模糊看不清用剪影体现出来,虽不能通过面部展现人物角色,但通过人物的动作,犯人手上的绳子,两人互相搀扶仍能分清谁是谁。特别是在失去视觉的情况下,瘦烟鬼的咳嗽深化了他的形象,咳嗽成为了他的标志,也为后面一群人都默默地站着看着废墟时,只有烟鬼弓下了身子用力地咳嗽,静态与动态的对比,配合镜头不断拉远,声音不断绵延,让整个画面极具震撼效果。

极端镜头构成的蒙太奇是大胆却不失和谐的,通过最初人物的“顶天立地”随后拉镜头使得任务越来越渺小环境越来越宏大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走向。在影片结尾,土匪粗眉毛选择离开科长和王军,独自相反方向走去,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不断切换,使得粗眉毛的背影越来越远,天空占比越来越大,科长和王军的特写镜头将他们复杂的神情捕捉了下来。这样的镜头组接是大胆的,在大胆的同时却也将人物的情绪放到了最大。

很多人觉得张艺谋的镜头是极具形式主义的,在很多时候看起来仿佛有些刻意而为之。我们不可否认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他们想表达的,就是标新立异,逆学院派而行。和许多如今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出于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满而追求个性,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也就表明了他们的实质所在。同时,张艺谋的镜头下,记录的不是炮火连天的战场,而是广阔的天地,并在这一片荒芜之中,展现着军人的抗争、犯人的转化、以及最后他们内心深处的本性使得其回到沙漠之中去哪怕前方是一片未知。没有通过台词、也没有戏剧性的表演,它通过影片中的镜头和构图进行了一次叙事,这样的叙事既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美学力量,也强调了影响语言的叙事功能,怎么能不说一句老谋子的镜头之绝

 2 ) 影像美学时期艺术风格

《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代创作的序幕,也是实践影像美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影像视觉造型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影像直接参与影片意义的构造,也就是说“影像在说话”。影片的前半部分,磨坊牲口棚,砖窑这些狭小的空间。不仅仅是外在环境,漆黑的主色基调也不仅仅是物体。环境本身色彩的客观反映,而是与关押在里面的犯人们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状况相协调的影片的后半部。画面出现了苍凉的天空,辽阔的大地,大片的白色调。这是影片主题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这个时候,这些犯人的崇高人格得以确立,他们在心灵上和行动上得到了升华与新生。

其次《一个和八个》的视觉因素也具有雕塑感,充溢着一股阳刚之气。影片的色彩是以黑白基调为主导,对比效果明显,具有视觉。冲击力度,影片的内景也十分注意光线的运用,经常借助地点的结构特征,营造明暗光驱的对比,例如在砖窑场景。阳光只能从顶部照射进去,影片没有进行技巧性的加工。而是让强烈的顶光效果使人脸变形,眼窝面颊下方出现大块阴影。画面被赋予饱满的张力,而且外景主要是采用白色调。太阳总是火辣辣的,有着一种灼伤的力度而亮面与阴影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在两极之间表现影像饱和的内在力量。

同时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一定的突破意义,大肆张扬男性气概。放弃那种单面的人物性格刻画,即使是犯人是逃兵。他们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是一旦接受了别人真诚的恩惠。他们会给予诚恳的回报,而不是阴险的一路坏到底。特别在面对民族性耻辱与冤屈的时候,他们能够抛弃自身的局限性,勇敢地站出来,焕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个人魅力,所以这部影片的主角不是战争,而是在战争背景下《一个和八个》之间的冲突与撞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态变化。而对女卫生员杨芹儿形象的设置与塑造,在当时而言也是一种突破。传统战争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勇敢泼辣,站在战争的前列,与男性没有真正性别上的差异,而杨芹儿脸蛋儿白皙,身段娇嫩,穿着一件过长的军医透露出柔弱的女性特征。在这些面目狰狞,黝黑野蛮的犯人之间,她被“突”了出来,形成了人物形象意义上的对比,而她的存在也熔铸了影片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意志。

 3 ) 不大好看,也看看吧

#一个和八个

《一个和八个》是一部宣告了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诞生的电影作品。根据中国诗人郭小川的同名叙事长诗改编而成。被称为第五代的开山之作。

1983年,青年导演张军钊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北京首映。作品影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蒙冤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精神感召力教育了一些土匪和逃兵,使他们与八路军共同奋勇抗日。

在叙事结构上,本片突出被诬陷的指导员在面临叛徒指控及日军来袭的双重危机下,不计个人得失,以民族大义为重,宣传抗日,感化“八个”共同抗日这条主线。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围绕这展开,极具戏剧化特点。关押的犯人的罪行是先行设定的,以日军扫荡为激励事件,在突围过程中还要面对身上的罪名形成进展纠葛,高潮是突围中的几场战争戏,尤其是“八个”的牺牲。结局虽是大批人员牺牲,但幸存者或是突围成功到达集合点,或是战胜眼前的敌人重新上路,至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此意义上,本片可以说仍未摆脱“影戏传统”的影响。文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仍在。

“一个”指的是被诬告为叛徒的指导员,“八个”是八个土匪与逃兵。导演的改编注重人物群像的刻画,指导员在战争中被诬告依然无怨无悔地杀敌报国,宣传抗日。八个土匪与逃兵各有各的性格,有仗义凛然、誓死不出卖朋友的土匪,有偷生怕死,背地投毒的小人。最后经历一系列的突围,皆投入抗日的大潮中,舍生取义。影片表现了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气节。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此意义上,人物性格刻画是不同于文革时期脸谱化、符号化的,突破了“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群像塑造上,导演虽有取舍,但总体来说人物还是较为立体、复杂的。次要人物如团长、护士,也并非是仅仅英勇杀敌或仅仅救死扶伤。“八个”由对抗八路到英勇杀敌的内心转变更体现出。毕竟在建国到文革结束这几十年,在电影中表现反面人物是要被批斗的。

本片的摄影张艺谋后来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他在片中对光线、人物的拍摄都很出色。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相对来说声音多用同期声反倒成了软肋,由此加重了叙事的拖沓感,降低了观赏性。之所以这样可能是为了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几十年来的传统吧。视听语言给我的整体感觉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总体来说,张艺谋的摄影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出彩,题材注重小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但实话说我有点看不下去,太沉闷(声音、叙事所致)。

 4 ) 中国人,冲啊!

    今天下午在老师那里看了这部影片。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影片中的细节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这部20多年前的影片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转折,从这部电影开始,第五代导演登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而这部电影,注定会被之后的中国电影人铭记。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明了。抗战时期,押着9个犯人的连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络。随着敌情的越发紧急,部队带着犯人们转移变得困难。最后,部队无法避免与日军的交火,于是战士们都冲上了前线,而看管犯人的战士也在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去支援战斗。这时的犯人们,没有逃跑,而是拿起了武器,冲上去加入了战斗……
    大概的故事就是这样,让我感到震撼的几个镜头,有:
——战士们为了拉开两个打架的犯人追到一个地方,突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坑里比刚才更多的死去的中国平民。所有人静静地伫立在坑前。只有一个犯人不住地咳嗽……
——许科长把王指导员叫了出来,问他谁能证明他是被诬陷的时候,王指导员立刻说出五团的三营营长。但当他听到“他已经牺牲了”这句话时,他没有说话而是长时间的沉默。此时的画面像是定格了,给我们留下的是他静止的背影。
——在战斗前夕,许科长正在犹豫是否要处决犯人时,其实是被诬陷的王指导员默默地走到了边上,准备接受死刑。当他见到许科长和战士们迟迟没有开枪,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把子弹省下来打鬼子吧。”意思是他可以接受被砍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大胆的运用了许多不完整的构图。例如极不平衡、极不协调等甚至是“错误”的构图;可是这些构图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镜头中的矛盾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矛盾,镜头中的冲突恰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冲突。冷暗的色调表现了压抑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出现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人的面孔,在化妆和灯光下的镜头中,冷峻的面容被表现的如同雕塑一般。
    想提到最后的镜头——王指导员背着许科长,伫立在地平线上,久久地凝望着远方……

P.S. 这些文字有感而发,说不上是评论……刚才到豆瓣来看看有没有对于这部重要的电影的评论,居然没有。于是产生的自己写一篇的念头,算是抛砖引玉吧,呵呵。

 5 ) 《一个和八个》

第五代是当代中国电影最响亮的一个名称,现在这个群体中特别走红的都在一人独大,但他们初出茅庐时的作品却多为几个人合作而成,更能体现出一代人当年的追求。《一个和八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张军钊,编剧张子良,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这种梦幻阵容在八十年代俯首即拾。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长诗,因为情况复杂形势紧急,无法就地审判,一个被陷害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犯人被拴在一条大绳上,随军开拔。由于途中遭到了日军伏击,队伍被打散。于是王金毅然决定解开绳子,让犯人们一起抗击敌人。

尽管故事讴歌了王金这个共产党员在危难当中发挥的可贵的应有的作用,但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都曾引起巨大的争议与批判。八个犯人中三个是逃兵,三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投毒犯(往水井里投毒),一个投诚日军的奸细,这样的角色设定所能引起的情节冲突,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惊人的复杂。但就像影片呈现出的技术品质一样,故事的线条也是粗犷而不失细腻,以逃兵和土匪为首的犯人们面对战争的心态变化,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个与八个》并没有以幸存的几个人胜利到达根据地结尾。犯人们从大绳上被解下来,有的被处决,有的舍身成仁,有的只身离开。土匪老三虽然表示了对王金的敬佩,但受不了王金的原则,独自走向远处茫茫的地平线。当他回头遥望,王金和受伤的锄奸科科长相互扶持着屹立在黄土高原上,镜头在这里定格。

勇于开拓与大胆尝试,是第五代电影人八十年代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精神。表现在影片中,就是一种”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拍了”的气势。也许不考虑呈现许多东西的时候,反而更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6 ) 伟大的尝试

早就听说《一个和八个》是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如今大名鼎鼎的大导演张艺谋也是借此一举成名,片中的主演陈道明、陶泽如现在也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然而此片过于主旋律的故事,像我这种叛逆的人一向不喜欢,今天在课上老师放过后,我可是觉得此片在整体上的确不能和《霸王别姬》、《活着》这种顶尖作品相比,可是作为一次尝试,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电影一开始几乎漆黑一片,连人形也看不太清,黑压压的环境之中,隐约可以看出,在一个闭塞的空间之中,几个光头的犯人想要逃狱,当时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怎样去分辨正反面人物,一股脑的把一堆有政治问题的人放满全部画面,这是张艺谋对传统的一次挑战,好在那时的犯人,在黑暗之中,依旧狰狞恐怖,这也不算太大的创新。此时,这些人不论是内心还是外部,都是行走的傀儡。可是当他不停地用特写来反映这些人,并且画面整体也并不规则,人物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露出一半半的,这可就是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了。到了后半段,那些犯人变成了抵抗侵略的正义战士,镜头立刻给了他们全部的面部特写,这不得不令人惊叹创作者对题材的理解,那个时代应该团结一切力量对外,当犯人提议要扔下伤员时,王指导员的台词也在遥相呼应“就因为他打鬼子,你就该背他”。
除了对整体华丽的画面进行破坏,电影的视野也在进一步的放大。电影的全部再也不是完全被活动的人占据着,人在静止时反而成了环境的陪衬,在那种镜头之中,再大的人也变成了渺小的,当电影最后一个犯人选择离开时,镜头并没有选择鄙夷,只是将主角放置于前景,任凭那人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慢慢隐去。这个壮美的结尾,包含着一个大国的胸襟,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有的是求同存异的空间,为什么不可以放下政治上的偏见,放弃一个要铁哥们的机会,要一个真朋友呢。这是在那个时代最提倡的话题。
作品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诗作,这位在文革时期饱经迫害的伟大诗人,来不及看到光明到来就已经去世的老革命,一定程度上就是那位含冤莫白的戏外发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物在全片之中显得非常迷人,他处在好坏两个阵营之间,偏偏任何一个阵营都不肯接受他,全部的人都认为他是叛徒,地位的中间性质使他受尽磨难,身为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这多少有点讽刺,这个身份也是他可以助人向善的源头,一个指导员最本分的工作就是做思想工作,所有的犯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纷纷退去匪气,染上一个中国人的本能正气。我想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也只有诗人这种想象力才可以写得出来。
在当时看的非常先锋的作品,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难以让人信服的故事,在战争场面上的一些处理也是过于潦草,看得出创作者对战争的态度非常模糊。不少配音也是与人物口型不符,这体现了这个班底创作功底的浅薄
记得毛主席有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一句话,造反有理。在那个刚刚解禁的时代,冲破规则伴着年轻人的冲动一起迸发。以《一个和八个》开始,第五代集体对中国传统电影“造反”,这部并不十分经典的作品,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创作团体定下了原则,今天第五代应经在商业大片之中透支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回看这部他们开山立派的作品时,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短评

7/10。对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主题升华的意图未能实现,王金对囚犯的教育太概念化、软弱无力,特别是土匪恨不得杀掉八路军逃出去继续抢劫,八路军无言对着光秃的环境、烧剩的房架子和跑向镜头纵深的发疯村民,更不愿意与一伙汉奸、土匪并肩作战,单凭自发性激起恶棍的爱国心其转变过于生硬,结尾势单力薄的瘦烟鬼为守护战地女神打响的枪,突发神威打死一群鬼子,胜得不切实际,两位八路军互相支撑着形成一个‘‘人’’的场面固然感人,隐喻犯人黑黝黝的灵魂被洗净重新做人,但也是简单地直陈意义。许多手法具有反传统的光芒,开头将近十分钟看不见完整的人,只听见黑暗中摸索的人影发出动静,淡化了逃狱戏的悬念,然后王金要反映自己的情况,乱哄哄中一束光打下来,房子垂着一根捆犯人的绳子,重铸了狭窄黑暗的内景中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人性状况。

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第五代电影美学的建立,张艺谋的摄影处女作。镜头聚焦于土匪、逃兵、投毒犯、奸细和一个被误认为叛徒的八路军指导员这些长期以来处于配角的人物,以一种不规则的构图和黑白大反差的影像风格,叙述这些身陷囹圄、面容丑陋但大多数还保留着一腔血性的男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完了灵魂和精神净化的历程,以此昭示民间历史话语的活力和价值所在。结尾跳接镜头,巨大的冲击力。

11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太黑了啥都看不清 男声低吟很沉重。。。我还是滚我的蛋吧

12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谢园、陈道明、魏宗万、陶泽如、肖风、赵小锐

1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大陆#600. 第五代开山作。啊原来[黄土地]的一部分构图原来是从这儿来的啊(确乎可以把归到凯爷头上的摘出来一些)。确实有影像太强导致叙事节奏不统一的问题,拍得很漂亮的剪影、特写以及各种奇怪构图(压边、压角、半张脸等等)实在是太出挑以至于抢戏了。剧作确实也是弱了些。啊陈道明当年真的好帅啊!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摄影果然是老谋子啊!!跟黄土地里的风格一模一样啊我去!!那种形式主义的作风还是给这样的剧增添了点黑色幽默的= =

25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http://www.56.com/w41/play_album-aid-10511108_vid-NTQzMDU5MDQ.html

27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女卫生员叫那一声你快点回来,大爷,听到之后那个演员的表演真好,那细微的动作真是绝了,镜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后背的拍摄角度。

31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第五代发轫之作,电影有前卫的自我表达在其中,但也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34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土匪问:“老王,怎么打?”然后扛着门框就冲了出去,emo还用了升格镜头,配上悲壮BGM,我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很多怼脸大特写,还有不少前景遮挡镜头,大荧幕看真难为这些演员,好些在别的抗战电影也有出演。一句“老子,中国人!”看得泪目。#BJIFF2023No. 1横店王府井

36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绝对的化神奇为腐朽。老谋子的摄影比较突出。陶泽如、陈道明、谢园当年都超嫩超帅。

41分钟前
  • Hushnore
  • 还行

#资料馆#为了看结局果然是和谐版;地平线压得够低,西部片地貌很奇观,老谋子摄影出彩;鬼子说日语好评;道明叔年轻时气场没那么强但仍是男神;后期配的话剧腔台词太捉鸡;主旋律得都看不下去了。

44分钟前
  • 穿山
  • 还行

第五代开山之作。中近景静态构图,特写如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充斥着强硬阳刚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也不掩盖其明显的激进革命和统战思想,更重要的前提是作为明显的宣传的样板(跪舔),但在当时居然还是被批判了。构图明显是《黄土地》的先行性,人物常在画框边缘或者对角线,摄影太有力道,看得出张艺谋早期的作者性。8.2

4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视听语言的革命性,亦有电影史上的延续性。如战争片和“革命样板戏电影”的痕迹:1.“三突出”原则,仰角度拍摄英雄人物。2.强调英雄人物身体的物质性和雕塑感,masculinity。其他如大远景与大特写突然剪切、残缺/不规则构图及突然爆发的原始能量,今日看来仍独特。

47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一个给八个洗脑...

51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他们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郭小川倍受争议的同名长诗改编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作品虽然因为审查问题,被删节修改了107处之多,但今天看来仍然力透银幕:雕刻般的人物造型,昏暗险峻的影像与构图,大段的寂静配合低沉的男声哼唱,使这部革命战争影片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凝重。”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在那个中国电影刚复苏的年代,这种凛冽而生猛的视听语言对电影界确实是一种涤荡,造型艺术虽然别开生面,但价值观依旧是跪舔式的主流之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初到人才匮乏的西影厂,因而有了直接担纲的机遇,小试牛刀时还略为放不开思想教育的枷锁,但这已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08资料馆

57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国产战争片补遗。时代性的资源限制往往会逼出影像的表现力极限,而这极限首先由“字里行间”而直达导演的审美与控制力。本片选择了战争的一个不常见的侧面,取材落点小且贴近个人,群戏设定考验着人设的立与变。剪影、纯色、天压人等摄影风格非常张艺谋了,甚至超越了导演对影片的引导。陈道明毫无存在感,魏宗万也没用好,都是演员让位于导演的一例。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摄制团体尤其张艺谋的练级之作。表现力让位于控制力,7-

60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意识形态上确实比较主旋律,试图用个体英雄主义来同化他人思想,并且多次用特写塑造正义凛然之感,政治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不过更让本片载入中影史的是老谋子的摄影,压迫感的构图加上破败的环境赋予了本片独特的气质,一种绚烂的壮烈感,后面的《黄土地》也是有迹可循。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第五代开山作,名不虚传。雕塑一般静默的人物,造型性突出,黑白逆光拍摄,极端倾斜不对称构图,人物都在对角线,山沟,或是小点,画外音,画外空间,声画不对位,特写两极镜头,特写与大远景来回切换摄影,构图,声音,非常的突出,也就是视听语言非常的突出,and张艺谋非常的突出,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里,张艺谋的作者性其实还更强一些#第一部资料馆,氛围很好

1小时前
  • 江寒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