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

战争片中国大陆2012

主演:张国立,张默,徐帆

导演:冯小刚

 剧照

一九四二 剧照 NO.1一九四二 剧照 NO.2一九四二 剧照 NO.3一九四二 剧照 NO.4一九四二 剧照 NO.5一九四二 剧照 NO.6一九四二 剧照 NO.13一九四二 剧照 NO.14一九四二 剧照 NO.15一九四二 剧照 NO.16一九四二 剧照 NO.17一九四二 剧照 NO.18一九四二 剧照 NO.19一九四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8 20:36

详细剧情

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张国立 饰),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陈道明 饰),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饰),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本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

 长篇影评

 1 ) 慈悲拯救不了被爆米花填充的灵魂

我曾将本片列为岁末观影清单的首位,所以失望挺严重——坦白说,逃难到六十一天时,冯导离我的期望就已不止了三百里地。当然,如果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可能会看它更顺眼一些。但既然都是讲述饥饿的故事,就难免拿来比较:冯导用的是工笔,或许也算大师了;但李安是梵高,是毕加索。所以想想,也没什么可比较。

  
在对李安的专访中,柴静说《少年派》是最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我想她一定没看过刘震云的《温故1942》。准确地说,那根本不是一部小说——只是开头有些小说的端倪,之后随着资料的堆积,刘大叔义无反顾地迈向历史纪实散文的深渊。
所以说,剧本根本不是改编来的,而是另起炉灶,原著不过是提供了素材。写书的刘大叔,不像一个小说家,更像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对搜到的任何资料都如获至宝。而当剧本要求他变回小说家,他只能从二十年前的资料堆里,去东拼西凑出一个故事可能的模样。
从《手机》《我叫刘跃进》这些作品,我们不难窥见大叔的路数,也不难预见他对史诗型题材的驾驭力。 于是一个平庸的剧本,注定了这部电影的命运。
  

电影的致命伤,在于没有观众想听的故事,即便是制造出的种种苦难、种种暴虐,也都没能超乎观众的想象。其实原著中,刘大叔很是收集了一些触目惊心的资料:
●扒火车时许多人被轧死,“腿骨像一段白色的玉米秆那样露在外面”。有的扒上车顶,却因半夜冻僵了手,滑下去摔死。
●一个母亲煮了自己两岁的孩子;一家农民收养了一个八岁孤儿,结果一家人把他“骨头上的肉,啃得干干净净”。
●国民银行在救济款上的盘剥:发放的全是百元钞票,但灾民只能换成小票购买粮食,银行在兑换时“要抽取百分之十七的手续费”。
  …………
但这些资料在剧本中统统不见踪影,而一旦失去这些耸人听闻的细节,这部电影根本无法拯救那些被可乐和爆米花填充的灵魂。或许是冯导太过慈悲,或许是审查太过严苛——但是,将血淋淋的事实,艺术化为震撼人心的画面,应该不是对一个优秀导演的过分要求。
  

虽然泪点不力,但冯导还是不负众望地安排了几处黑色幽默,比如牧师几次为死人“安息”, 冻僵的尸体却 “死不瞑目”;财主女儿自愿卖到妓院,结果吃得太撑,蹲不下为客人洗脚……至于效果如何,就要见仁见智了,反正我是有点哭笑不得。
还有更哭笑不得的一处。财主的儿媳妇生下孩子就死了,财主老婆扒开媳妇衣服说“趁热再喝口奶”——做个样子就好了嘛,干嘛真扒呀!本来挺堵心的一段,就这样被长达一分钟的露点给抢了戏。
  

奥斯卡影帝布罗迪的“白修德”,只能说中规中矩,没看出影帝的价值。蒂姆•罗宾斯是神作《肖申克的救赎》的主演,但因原著中外国神父的善行在电影里全无表现,所以罗宾斯神父只能躲在世外桃源般的小教堂,默默地打着酱油。
张国立的“老东家”不得不失,但搭配男二号张默的“长工拴柱”,就让人忍不住出戏:“这是亲爷俩吗?长得不像啊。”徐帆都五十了,还有少东家为她流口水?冯导千万不能再这么疼老婆了。


没让我失望的是明叔的“蒋公”(因为他,当年的电视剧《长征》我看了N遍),气场到位,内心戏强大,让人不禁站在他的位置去盘算全局,于是考量这场灾难的高度有了不同。而这也正是原著的初衷。在我还无条件信服政治课本的1993年,刘震云就试图排除政治色彩和道德标准,把蒋某人放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之中,去评判他处置这场灾难的得失。 从这点上看,刘大叔去写小说真有点浪费。
  
或许,我们也应该体谅冯导所处的复杂形势,或许,他已讲了他所能讲出来故事。
  
  
-----------------------------------------------------------------------------------------------
 
1、当年三十出头的刘大叔,很有点愤青的模样。书里很彪悍的两段:
●指责九十二年许许多多的执政者毫无用处,但在哪位先生的执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经常、到处被活活饿死,这位先生确应感到惭愧。这个理应惭愧的前提是:他的家族和子孙,决没有发生饥饿。

●我觉得这些人不去当土匪,不去合伙谋杀,实在辜负了他们吃人吃亲人吃孩子的勇气……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那些土匪……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2、这几年大刮民国翻案风,那些曾被妖魔化的党国高官,都被重新打扮成了儒家君子。比如有个段子,陈诚任台湾省长时,孩子想坐他的公车……陈诚笑着说:“我坐小汽车,是国家给我的一种待遇。你们没有替国家办事,怎能享受这种待遇呢?”这里的“陈诚”,完全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伟大的名字。其实人都是一样的人,要官员廉洁奉公,不能依靠道德、人品、信仰,而必须依靠制度。
  
  就像《大公报》因为一篇《豫灾实录》,而被蒋停刊三天。而当时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要求《时代》周刊解聘报道饥荒的白修德,却遭到理所当然的拒绝。刘震云在书中说,“就是揭了罗斯福的丑闻,罗斯福夫人要求解雇记者的做法,也不一定会被《时代》周刊当回事。须知,罗当总统才几年?《时代》周刊发行多少年了?”这话的意境,至今让人向往。

 2 ) 被豆瓣评分骗了,差点错过一场非常值得观看的好电影!

以后还敢不敢相信豆瓣评分?这么好的电影竟然被那写没看过影片的人恶意中伤的这严重,把对导演的攻击转化成对一部好电影的污蔑。
 每次进影院去看电影之前要在豆瓣上看下评分,低于7.5的直接忽略。
 周一看的少年派是因为评分竟然达到9.2,但走出影院内心并没有太多的震撼。然而1942的评分如此之低让我一开始直接认为此片不过是又一部“大师级”导演出品的垃圾片。
但是仔细观察影评,很多打一星的评论者根本没有看过电影,只是对导演和影片恶意的中伤。
幸亏今天走进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没有错过一部国产电影中难得的好片。电影借着还原历史讽刺了很多东西,人们在饥荒面前本性的暴露,我们中国人善良和邪恶的两面都真实显现。1942河南饿死三百万人,1959年饿死何止三百万!冯不敢也无法去拍1959,只能借由对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讽刺去指桑骂槐。冯近些年对宗教的感悟也融入其中,个人觉得此片和少年派都在宣扬基督教。虽然本人不是基督教徒,但是看到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灾难之时我也会发出影片里的那种疑问:“如果神灵不去拯救受难的人们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信?如果上帝战胜不了魔鬼我们为什么还要信?”悲凉的百姓只能在饥饿和战火中挣扎,侥幸活下来的不愿意回忆这段悲惨的过去。
希望喜欢看电影的人们不要因为近乎污蔑的评分错过一部好片,以后看电影真的不敢迷信豆瓣了。

 3 ) 饥饿是唯一的真理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随便写写。

《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说他小的时候正赶上大跃进,大喇叭里天天高喊着亩产一千八,孩子们却饿得连铅笔和课桌的木头都啃。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于是说到《一九四二》,跟《少年Pi》一样,说到底,不过都是讲了个生存斗争,人和肚子的故事罢了。不同的是,Pi是独角戏,真空环境,讲的是少年和老虎在海上饿着肚子求生的事儿;《一九四二》是群戏,携家带口逃避饥荒,扯不断的家族社会伦理关系。

《一九四二》不美,画面还赶不上《白鹿原》,更别提《少年Pi》,但不能否认冯小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通篇下来,人物饱满,叙事挺有张力。

几个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嫂子刚生了孩子,5天没吃饭。爹说煮了星星的猫,对不起她,没想到她只淡淡地来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就蹲到锅前,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一页一页撕开来当柴火烧了。从这一刻起,星星就全然摆脱了读过书的小姐身份,只剩下一个“人”的本性。家产被抢,连之前自己不吃饭也要喂猫的底气都没了。包括后来栓柱偷了美国人的饼干,偷偷拿给星星吃,想要趁机“弄了她”,星星仍是半推半就的,不说不给,也不说给,只是说等饥荒过去,就给他弄。跟家里的长工情深意切,一丁点身份架子也没剩下。

说实话,虽然当初栓柱冒死从当兵的手里救下星星,受了伤的时候,星星也曾含情脉脉地给他包扎伤口,但说到底,她还是个没义气的女人。为了肚子,扔下自己的爹,刚生下的小侄子,还有“情郎”,毫不犹疑就把自己给卖了。最初,当家的也是瞧不上栓柱的,刚出城的时候看见栓柱跟星星说:“有俺谁也不能欺负你”,满眼的嫌弃。可是到了这节骨眼子上,也抹起了眼泪,“哪个龟孙不愿把她给你哟”。栓柱是真冤,看上这么个无情无义的姑娘。

于是要说花枝。花枝从头就是个聪明理智的女人,栓柱没弄成星星,花枝第一个跑过来说:“我跟你弄,饼干给我”。星星一走,她又立刻说要和栓柱结婚,让他饿死之前也有个媳妇。可花枝却是个最有情感,有血性的女人。瞎鹿要卖孩子,花枝疯了似地骂,说她就是把孩子摔死,也不能卖了。后来瞎鹿夜里偷驴,让当兵的给拍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花枝又原地等了三天,直到当家的说,再这么等下去全都得饿死,才又上了路。洛阳的窑子来挑人,花枝第一个被挑中,可她却带着两个孩子,和人家说:“挑一个大的,送两个小的,您合算。”

花枝和栓柱结婚,也是为了生存,她说栓柱有了媳妇,就能卖媳妇了。她自己做主,把自己卖了四升小米。临走之前,她跟拴柱说:“我的棉裤囫囵(完整)一点,咱俩换了吧。”于是两个人走进过人高的芦苇地里,缓缓脱下裤子。这个镜头有点像《红高粱》里面野合的场景,可花枝不是个浪漫的女人。她务实得很,做爱是做爱,为了填肚子,棉裤是棉裤,一码归一码。

都是女人,又想起《白鹿原》里的田小娥,也是快饿死了,一动不动躺在炕上。丈夫的叔叔来弄她,给她一块馍吃,她也给人弄。没人来弄,仍旧是躺在炕上,最后活活饿死。一点也没有生存斗志,没有主观能动性,比不上花枝。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仍旧是孤寡老头,消失在世界终点。不管是《活着》还是《白鹿原》还是《一九四二》,老头永远看尽人世变迁沧海桑田,生命力堪比绿巨人。

《一九四二》还是沉重了点,即使字幕显示花枝和星星都活了下来,看完还是如鲠在喉,撸完没射的感觉,太压抑。《少年Pi》虽然尾大不掉,倒是有始有终。同样是开放结局,不看吃蛆的那篇影评,依旧是阳光灿烂生活挺美的。总之,这世界上只要是没了吃的,老虎也得饿肚子,地主也得饿肚子,耶稣基督军阀大官都得饿肚子,谁也不能免俗。

所以王小波说饥饿是最大的真理,我说: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


P.S.没看过就给片子打一星的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有点文革的意思,先定性,再找事儿。典型的立场大于真相,意识形态大于是非黑白。当然,咱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套,你也可以说这是严酷的文化枷锁下人民表达愤怒的唯一途径。

P.P.S.根据《南方公园》的最新统计,容易愤怒的人无一例外呈现阴茎短小的特征。

这科学吗?

 4 ) 一九四二的记忆

       和电影没什么关系。只是说姥姥的一九四二的。所以,不是影评。抱歉占了个格子发在了这里。

       姥姥是当年跟随家人从河南逃荒逃到山西的。结果到了山西发现也活不下去.其父母决定死也要死在在河南,于是又往回走。还没走出山西,就支不住了。姥姥和姥姥的妹妹先后被送了人。其后便是几十年的亲情分割。文章是母亲四年前写的。看到《1942》上映,决定发出来。这是真实历史中的一个片段,来源于姥姥的回忆。无关电影。
 
                 姐妹情深 六十五年的牵挂

2008年4 月19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十四。
 
    早已和父母计划好了,这天要去建宁寻找失散多年的姨妈———我母亲的亲妹妹。说是寻找,其实已有一个不太确定的目标,由于天气预报说有雨,且天气也一直阴沉,因此就没有出发。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后,看没下起雨来,母亲已是急不可奈,因为为了这一天,她已足足等了六十五年,于是我们一行七人就出发了。但没想到,车还没开出母亲住的家属区,天空中就下起了小雨,冥冥之中,似乎老天爷也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母亲年事已高,今年七十有四且行动不便,但六十五年前的一切却仍然历历在目,向我们说起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我也惊叹时间的巧合,六十五年前,也是春天,也是农历的三月中旬......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3年的春天,农历三月十六日,我的外公外婆怀抱出生尚不足百天的姨妈,领着我8岁的母亲和我当时只有3岁的舅舅,从河南的武陟出发,踏上了逃荒之旅。一家五口,全部的生活家当就是一条破被子和一个花生饼。之所以北上,是想去山西壶关要回从前做小买卖时别人的欠款。兵慌马乱,民不聊生,逃荒的人成群结队,头顶上日本人的子弹飞来飞去,饿了就乞讨,冷了就五口人卷缩到一起取暖。从河南逃荒去往山西的路上,不知多少大姑娘小伙子走着走着倒在路边就死去了,更不用说年龄大一些的人。那种情形,那种年景,谁也顾不了谁,实在乞讨不上饭吃的,就只能就吃路边的死人。连续的奔波,外婆已饿得头晕目眩,怀中的姨妈一点奶水也没有。逃荒路上的人们还得躲避日本人的杀戮,遇打仗就藏匿到山旮旯里不敢出声,饿得死去活来的姨妈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但即便是这样,外婆仍得捂着她的嘴,过一会给她放开让她喘口气,怕万一她哭出声音来被日本人发现了就都没命了。
    好不容易走到了壶关,一看,欠债人也穷得过不下去了。钱没要到,外婆外公想,就是死,也得死在河南家里。于是无奈的外公外婆只好往回返。还没走出山西,眼瞅着一家五口就都要饿死在路上了,外公外婆想:与其让8岁的女儿跟着他们饿死,还不如送与他人,也许还能活命。走投无路的外公外婆只好狠下心来将我的母亲卖给别人——8岁的母亲给她的亲人换来了一斗玉米。外公外婆告诉母亲说,会用这一斗玉米作为周转,捣成面做成窝头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然后再继续买玉米、做窝窝头,这样周转开后也许就能养家糊口,还能再把母亲赎回来。临走时外婆一直安慰母亲说,不要哭,我不走远,就在这附近做点小买卖,卖窝头和黄馍,等到能生活了就来领你。
    也许冥冥之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外婆离开之前一再叮嘱母亲:记住咱家是河南武陟木兰店东石寺村。8岁的母亲从广袤的中原徒步走到太行山上的高平、壶关,哀鸿遍野,耳闻目睹的全是灾民、战争和死亡。死人堆里走过来的她格外懂事,知道自己的亲人是迫不得已,也明白跟着自己的爹娘将是生死未卜,只是不知道她的亲人将走向何方。母亲看到外婆怀中奄奄一息的妹妹,捡起卖自己时地上掉下的三四粒生玉米在口中嚼成糊状,连同唾液,口对口地吐到姨妈的嘴中,这,就是我的母亲和她的亲人的诀别。外公外婆拿着卖我母亲得来的那一斗玉米,也拿到了满心的悲伤和痛苦,然而灾难仍没有放过这对可怜的夫妇。刚走到建宁的村口,玉米就被土匪抢了,还把外公的衣服剥了个精光,是外婆跪到地上一再给他们磕头说好话,土匪才给了外公一件外衣系到腰间算是遮羞,伤心欲绝的外公外婆此时已是万念俱灰,只想着死也死到自己的家乡,于是一路乞讨着往回返,山西之行的要帐之路成了亲人的生离死别之旅……
    母亲一直期待她的家人都能活下去,但是二十年后才知道,我的外婆外公走了还不到100米远的距离,看着自己怀中刚够了百天的小女儿,已是奄奄一息,便随便敲开路边一户人家的大门,把女儿送给了人家,然后匆匆走开,只怕人家不要的话,自己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饿死在自己的怀中。等感觉那户人家关了大门,外婆才又重新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死死地记住:这是个丁字街,我的小女儿在这个大门里。解放后,外公外婆曾先后三次徒步重上太行山去寻找自己的亲生骨肉,找到丁字街,却再没能找到用围裙抱走自己那只有100天大的女儿的那户人家。外婆不敢去认领,只是想知道她是否还活着。找到我的母亲后,她还一再叮嘱我母亲和我濮阳的姨妈:如果我有生之年找不见,你们也一定要去找找,告诉她她的生日和时辰,仅此而已,我生她但没办法养活她,只要她还活着,只要她过得好就行。
    民国33年,公元1943年,28岁的外婆将两个女儿送了人,二十年后————我的母亲28岁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964年,新乡到长治北通了火车,我的裹足的外婆,悄悄爬到煤车上,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山西,然后又徒步走到撇下自己亲生骨肉的地方-----高平建宁,却仍没有找到她朝思暮想的女儿,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送人的那个大女儿被送到了围城,至于那个小的,没有任何人知道。于是三寸小脚的外婆又翻山越岭,徒步 30多公里从建宁走到城关的围城,到那再打听,才知我的母亲15岁就被嫁到了再顺着铁路往北走15华里叫寺庄的村里。于是外婆又徒步从围城到寺庄,许是外婆的执着感动了苍天,进到寺庄村里询问的第一个人就知道母亲,而且当时她们竟然就站在母亲的家门口。激动的外婆没作任何考虑就进到了母亲的家里,但此时此刻,受尽磨难的母亲,没有养父母和公公婆婆的同意,在见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亲生母亲后,居然不知所措,不敢上前相认。
    母亲在15岁未结婚前,常常向她的继母请示去赶集,谁也不明白她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去赶集,她衣不蔽体,身上也没有一分钱,谁也不清楚她小小年纪为什么那么爱赶集。到了集市上,她从没买过任何东西,她只是找人,看有没有卖窝头的人,看那是不是自己的爹娘,自己用8岁的年龄换来的那一斗玉米是不是救了自己的父母和弟妹的命,她想让她的亲人知道,不管吃了多少苦,她还活着,她想知道自己的父母弟妹怎么样了,想知道自己的爹娘挣够了赎回自己的钱了没有。而每次都是抱着希望去,带着失望回,她总也见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他们究竟去了哪里?他们还活着呢吗?他们还好吗?而直到二十年后,母亲才知道,她那只有100天的妹妹,就在同一天,就在离送下自己不到100米的地方,就在一刻钟之内,不得已也送了人,自己可能已和她在一块土地上生活了整整20年,却一无所知。
    母亲不识字,也不会骑自行车,家庭的重负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没中断过寻找自己的亲妹妹,只要有人说是建宁的,她就向人家说起这段往事,并委托别人帮忙寻找和打听,而却总是杳无音信。有时有一点线索,却又总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否定,就这样断断续续,总没有个结果,母亲甚至产生一些想像和幻觉,只要有人说是建宁的,年龄感觉和自己的妹妹差不多,就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我的妹妹呀!但是一次次的失望也让母亲渐觉希望渺茫,于是将这个心愿慢慢地尘封了起来,后来我们姐妹几个参加工作后都也先后打听和寻找过,但都是无功而返。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逃荒到建宁的河南人已都找到了亲人,没听说哪一个还没找到,寻亲的事就这样被轻轻地搁置了,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地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每个人又都在自己的心底里默默地祝福:但愿她活着,但愿她过得还好。而母亲为了不给子女们找麻烦,把这个心愿打成结,深深地放到了心底,再也不见她轻易提起。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期间,我的外公外婆和舅舅都先后辞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行动愈来愈不方便。
    去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普通的饭局里,一个建宁的女人说道:“其实我的母亲是河南人,但至今也没找到亲生父母。曾有寺庄的一个照相的去找过多次,由于我的爷爷奶奶的阻拦,就没敢见面。我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实际年龄,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知道自己有那么高的时候(她用手势比画大约有8岁小孩的身高)邻居悄悄告诉她:‘你不是建宁人,你是河南人。你现在的父母对你很好,他们养活你很不容易,你可不能去认你的亲生父母而忘了你的养父母’。而我的爷爷奶奶膝下并无其他子女,对我母亲确实很好,于是我母亲没想、也不敢且也没那个能力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个想法也就打成了结,沉到心的最底层,直到我的爷爷奶奶先后过世,我母亲才又重新产生了这个念头,但又无从找起。曾有许多来相认的,感觉都不像,来往也是断断续续,可以说,我母亲一直没找到她的根在何处。”而坐在对面的女人就是我的二姐,她听得目瞪口呆,脱口而出说:寺庄那个去找寻过多次的人就是我的父亲!
    一切仿佛如梦境,消息迅速在全家传开,二姐专程跑到建宁,想去确认一下。说起经历来非常像,一看长相却与我母亲及小姨妈都不太相似,再说年龄就感觉更不相符,起码相差三岁,于是此事便又是轰轰烈烈提起,又轻轻地放下了,我们亦已不再抱什么希望。半个月前,我的小姨妈从濮阳来我家小住,姐妹俩又说起那个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的女人--母亲的亲妹妹、姨妈的亲姐姐,思念亲人的感情的闸门又一次被打开,这次无论如何姐妹俩也要去看看,究竟她是不是亲秭妹!作为子女,这次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于是就择日而行。
    65年前,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满目疮痍。而今天,淅淅沥沥的春雨将我们的心情也打得异常的悲伤,整整65年,重新回到了这个生离死别的地方,母亲努力去记忆深处找寻那往日的影像,老街还在;窄窄的、曾经住过一晚的那个院落仍依稀可辨。但最主要的,母亲还是寻找那个外婆交待过的丁字街,那个把妹妹送与别人的地方,已不复存在。人非物不是,能机器1942年左右事情的,起码也得在80岁以上,找到的寥寥几人,亦不知我们所云。于是直奔那曾经定下的目的地,进得人家的大门,母亲便泪眼婆娑,三人相见,比比耳朵,比比个头,比比手,似曾相识,此时此刻,真希望有人能作证:这就是我的妹妹,这就是我的姐姐,这就是你们孩子们互相的姨妈,希望奇迹就发生在现在,希望奇迹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时间就在这里定格,感情就在这里交融…… 对医学,我们不懂,天真地想着科学这么发达,应该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论,一问,不行,只能做亲子鉴定,姐妹之间无法鉴定!但愿不如所料,却每每恰如所料,所有人都非常失望。
    农历的三月二十,65年前,也是这一天--农历的三月二十,我的外公外婆将她的两个女儿无奈地送与了他人。而今天,一位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来与她心目中的亲姐姐和亲妹妹团聚,不同的经历,共同的心愿使她们的心很近很近。不是似曾相识,却胜过旧友重逢,此情此景,谁都不忍心去探究:究竟是不是所要找的人?而我只想说,我们愿意做你的亲外甥亲外甥女,但我实在想知道,你究竟是不是那个奄奄一息被送了人的姨妈?
                                                                                                  2008年4月25日

 5 ) 一天看完《少年派》和《1942》的许多感受

作为一名——游民,而且我多次强调,是,有业,游民,非无业游民,我觉得这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忙里偷闲从每日的上网睡觉看小说看电影接着睡觉等一项项重要的工作中抽身而出腾出一天时间出门去电影院看两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先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觉得这个题目就很有问题。乍一看我以为是儿童电影,最多算是一部《地心历险记》水平的奇幻电影,我是丝毫提不起来兴趣。但是作为装逼文艺青年聚集地的豆瓣却给了9分的高分也让我十分诧异,作为一名入门级装逼伪文艺青年我深知,给一部儿童科幻冒险电影打5星是一件多么TM丢脸的事情啊!所以,我以我多年的装逼经验推断出,这个电影必有蹊跷,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看了一下。 画面就不说了,美就一个字儿,震撼你好几次。我是十分讨厌带3D眼镜的,带眼镜的同学都会懂的,简直是伤不起,但是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觉得,带了就带了吧,就足以说明画面还是十分精美的。如果这部电影只拍到100分钟,以PI的美满家庭为结尾,那我觉得说他是跟《地心历险记》一个水平线的电影简直就是埋汰后者,那它注定只能6分,最多画面加一分,7分不能再多了,也许可以算是一部动物世界或者人与自然的加强2.0版,李安是赵忠祥的升级版。但让它得到9分的关键我认为就在于最后20分钟的情节反转,一切隐喻若隐若现的浮出水面,一切前面埋下的伏笔让人知道都是有意义的而非故弄玄虚——用高中老师对作文的评语就是,它得到了升华!你别问我它究竟隐喻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没看懂,或者说我看了一遍之后,没太看懂,豆瓣有影评把它分析的还算透彻可以去GOOGLE百度一下豆瓣之后找来看看,关于人性啊宗教啊信仰啊都说的挺多。装逼青年都认为看不懂的电影才是有内涵的好电影,或者他俩成必要条件,我也不能赞同更多。因为不懂,才带来思考,带来思考,然后...接着思考,最后是你得到了升华!看过笑过哭过就过去的电影,没什么好留恋的。 哭过就过去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个很好的例子。 容我记忆出现偏差,当年《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有个人我忘记是不是冯小刚了,说过“看这个电影,不哭不是中国人。”这句话,还说当年进电影院都是给观众发纸巾的,据说上次粗现看电影发纸巾的盛况都可以追溯到90年代催泪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上映的时候了,所以《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效果可见一斑。由于青春年少叛逆心强烈,对于这种“不哭不是中国人”“不顶不是中国人”“不转发不是中国人”的种种善意诅咒我一向是照单全收的,所以《大地震》我强忍着免费领纸巾的诱惑没有去看,至今也没看过。我没发言权。但得益于经常看豆瓣,经常看见一种意见就是这是一部除了过于煽情而把人感动哭了的催泪大片之外,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和思考的快餐电影——权当转述他人言论。 可能是冯导也意识到了上次《大地震》煽情煽的有点儿过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做作,所以这次的《1942》感觉还是挺憋着劲儿的把情绪包裹住——我觉得做的挺到位的,满满当当的电影院有人哭有人笑,恩,挺好的。这电影里不时透着一股冯氏幽默的劲儿,恍惚让人有种当年《甲方乙方》那时候的感觉,但放在这悲剧的大背景下的电影里,就只能说是黑色幽默了,至少我是十分笑不出,最多算苦笑不能再多。我是十分怀疑那些在看过这部电影中最悲戚部分之后为了导演耍的那点儿小聪明而甩的那点儿小包袱以显示导演的小幽默的小桥段还能TM哈哈大笑的人们的大脑是怎么构成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沟回,或者说真的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放松休闲的娱乐电影了?如果是前者,只能说观众作为人是不成功的。若是后者,只能说导演是不成功的。还是我上纲上线了?原谅我又想起来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日本时的见闻了。 冯小刚觉得只拍喜剧已经不能体现他大师的功底了,以前他是代表普通民众来吐槽这操蛋的生活,现在他觉得应该是他代表来反思的时候了。拍悲剧是很体现功底,问题是,每次的悲剧题材都必须放在一个特别大的社会背景下,就显得导演很不自信。我记得当时《大地震》的时候我就跟谁说过,这种题材,谁拍谁火,谁拍谁票房好,谁拍都能把观众拍哭——这么说偏激了,但也说明,用国民的伤痛来消费国民的眼泪,这种行为本身就没有TM什么技术含量,大导演们一次次用揭伤疤的方式来告诉民众:别TM忘了以前是这个样子滴!顺便再说没事儿我帮你回忆回忆历史给我点儿票房钱就行不用客气,真心是不厚道。我能记起来的,就有《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这次又来到了1942年的大灾荒,看着同胞被饿死,被日寇的机枪扫死,被国民党的军队打死,作为一名中国人但凡是个人都会悲愤,但问题是,中国历史几千年,被饿死的同胞不计其数,天灾人祸从来就没断过,就拿近代史来说1942年也不是最后一次——你们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哪次,我实在看不出这部电影可以让人们记忆深刻以至于反思以至于前进的点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这部电影的政治正确性?那真是让人呵呵了个呵呵了的8亿票房了。拍喜剧觉得没劲,拍悲剧你说我故意煽又做作,这次好容易我不煽情了,还是离不开一个国难大背景,我觉得导演也挺没劲的。 说悲剧,最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48年意大利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黑白电影,两个男主角都是从大马路上拉来的,没有大背景,算起来也是意大利战后重建。但当最后一幕,儿子拉住父亲的手,父亲在人流中留下眼泪的时候我是觉得真的被震撼了。算了说跑题了,我只是想说,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可以让人产生极大的震撼的悲剧效果。 最后我想到的一点也是在观影过程中一直萦绕的一个想法,就是人们对新闻或者说是悲剧的一个快餐化的消化模式。这应该算是老生常谈了。微博上经常爆料出全国各地各种悲惨的事件,有些极轰动的,可能会持续好几周甚至引起全社会的大讨论,而有些“小”悲剧,可能上午被转发转发@@下午就没了。这也是消息流动太快的一个后果吧。以至于到这部电影,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警醒国人给人以烙印,还是有人可能看完电影就觉得,我管你1942年大饥荒我TM现在还欠着饥荒呢。历史是需要反思,但反思历史更大的价值应该是警示现世。前阵子看过的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里面一句对白,一位西方记者说的:“你以为拍下来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我想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这种情况何其似曾相识,当我们晚餐时间看着新闻联播里面的巴以冲突和非洲的种族屠杀,我们会说,真恐怖啊,怎么能这样?接下来就还是继续讨论房价的问题了。这难道是我们麻木不仁?我想也许是的,换种装逼的说法,是我们来不及悲伤。 所以回过头来看,《1942》的现实意义甚至都不及《金陵十三钗》,而后者在外国人眼中连伊朗的30万美金制作小电影都不及,那《1942》的意义除了撕国人伤疤圈钱以外我也找不到他存在的意义了。若真是想探讨人性的深刻问题,国产片还请放过大背景,大背景的政治与民族因素势必会掩盖影片中人性给人的思考。(日本的《入殓师》就是探讨人性的成功影片,尤其是里面的配乐与风光真的很美,当然还有广末凉子) 《战争之王》中也有一句对白:“地球上的人都会在战争中死去。”所以,战争是以上这一切悲剧的原罪,愿世界和平。 以上是我看完这两部电影的一些想法,抓紧记下,怕老了忘了。

 6 ) 生活在当代的还算幸福的普通人,要什么想法?

看完这部电影你是会深究过去,痛骂日本人,痛骂果党,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愤慨?还是会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粮食,珍惜放下的幸福生活?亦或者发出凭什么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的反思?
是在b站看的,满屏的弹幕,嬉笑怒骂,也是百态人生了,一开始还会看看弹幕,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配合弹幕,越来越觉得浪费,干脆关了弹幕,纯看一部电影。
每一慕其实都挺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记得电影里出现传教士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说中国人就是没有信仰。看到这个真的很纳闷,就像最后张涵予饰演的那个传教士和father的那段对话:人们在受苦,上帝看的到吗?看到了为什么不来解救?上帝看到的,但是在和魔鬼斗争?上帝打不过魔鬼,那我相信他做什么?不能怀疑上帝。瞬间就想说,EXM,这就是所谓的西方信仰了,上帝顾不了你,但是你不能怀疑上帝对你的爱。我想说这样说起来其实中国人的信仰更真实,更现实,那就是大自然,我们所说的老天爷。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已经不记得几几年了,那一年十里八乡大旱,可是唯独一个村子的水源没有干涸。在大家都喊着希望老天爷也眷顾的时候,那个村子自然也是敬天。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也许只不过是那个村子的地理位置也许比较好,适合储存水源。但是人们就是会去敬畏那些可以让自己活下来的事物,相信肯定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支配,高高在上,悲悯世人,惩戒恶人,看不见听不了,但是一定是存在在,潜意识里对大自然的敬畏,难道不也是一种信仰?信仰是什么,说多了都是虚幻,特定时候,可以让人们活下来的,那就是信仰,大多数时候不就是自我的打气加油,谁和谁又有不同?
历史应该铭记,只不过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印象更多的存在于书本中。历史的原貌,大概更深刻的就是通过类似于1942这样的影像形式了。可是铭记历史是应该永远记着仇恨,寻找也许我们这些普通级别的人永远无法知道的真相还是铭记,强国安民,哪怕是动荡的时候,也不再被欺凌呢?当然是后者吧。大概每个人看这部电影,最大的触动依然莫过于现在真挺幸福的。这世界上没有完美,但是有相对。太复杂的东西,深究起来,徒增烦恼,倒不如,每一天都去珍惜,每一天都去好好的过。很多很多人的一生,也大抵就是这样了。
不知道在向谁祈愿,但依然会在心里默默的祝愿,一切都好。

 短评

原来当时我并没有看懂其中的真实和残酷

7分钟前
  • 今天你学习了吗
  • 力荐

张国立演的真是贼好,不用说话,一看他的脸我就想哭,那表情太特么可怜了。

1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可以不用对这部电影有敬意,但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读书,老了才知道该怎么发力。

1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从灾民逃荒拓展至政界/商界的讨论,点线面俱到,进而批判了国民政府的冷漠与腐败,倒不是不人道而是太务实。剧本改编扎实,群戏相得益彰,政府/逃荒两条线均衡适中,既顾及到小细节的感人又拥有大场面的震撼,稍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如果编导能只专注于戏剧,而不是过于展现悲惨,整体性会更上乘。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刘震云:继续逃荒的人就告诉他说,大爷,别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当他又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山坡上有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个她妈的尸体上在哭。物伤其类,同病相怜,这老头说我得劝劝这孩子,过去就跟她说,妮儿啊,别哭了,身子都

17分钟前
  • wolfletus
  • 力荐

饿死人的年代过去了就不要再回来。

21分钟前
  • Erving
  • 力荐

从头演到尾其实就一个字,苦。饥寒交迫的逃荒路还夹杂着日军轰炸,每隔几分钟一段伤感的配乐加死人,无节制的煽情的目的就是你必须得哭。说是天灾,归根到底还是人祸,这层意思其实还是拍出来了。只是委员长那条线太弱,原书有很多东西在里面,现在却成了鸡肋。幸亏刘震云小说里有很多妙处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所有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之中,一地喜剧。刘震云如是说。这部片子就秉承了这一宗旨,悲剧氛围之下,处处都有引人发笑的对白。其实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悲剧的核,喜剧的壳,是很高明的玩法。可惜冯小刚有的只是小聪明,难成大气候。又想直面人性之复杂,又不敢深入点到即止。冯氏小机灵,可以休矣。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真心没什么意思。这样类似题材的电影应该是没人能拍得过<活着>了。剪辑混乱。无用人物太多。情绪不到位。

28分钟前
  • ECHO
  • 还行

潼关,位于陕西渭南,是1942河南大逃荒一大目的地,也是这段苦难之旅的“终点”,很容易联想到“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千万颠沛流离,三百万饿殍漂野,天灾+人祸,主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自己,走下去,活下去。

3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苦大仇深,平铺直叙,漫长的两个半小时毫无波澜,就像在看一部沉重的纪实片、太累。同样是历史和悲情,作为电影,不如《唐山大地震》来的轻松。不过,如果你喜欢《建党伟业》此类题材,到也是可以去瞅瞅。

3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敢于拍人祸的导演比只拍天灾的要更值得尊重。天灾只是人祸的体现,借古讽今,道尽中国人当今处境。贫富,上下,大家与小家,历史的维度上,中国人并没有本质改变,大众会懂这一声叹息。这种玄妙无需庙堂僧润色,只需江湖匠简单呈现。平民黄金八点档的简单通俗,注定会让高端影迷的逆反最终化为一碟醋。

3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1942,河南大灾,三千万人流离失所,不得不踏上逃荒路,加上日军的围堵,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政府把河南灾荒当作包袱,日本人却利用灾荒赢得河南战役。剧本扎实,镜头感值得称赞,演员表演到位,朴素真实,片尾人卖人的戏是整篇的高潮段落,把两个小时的挤压集中释放,冯小刚最佳影片!

40分钟前
  • 哈酷
  • 力荐

他们沉默的走在中原大地上,无人问津

41分钟前
  • 小方有点可
  • 推荐

很明显《1942》这部残酷到让人失语的作品不太符合多数观众观影需求,难以理解为毛有好多人没有看片子就在那里叨叨说是烂片,咱们能理智一点吗?!无论票房与评分怎样,都不能掩盖这是一部绝对有诚意的伟大作品!从大众立场转换到精英立场的冯小刚这次遭受的考验不小...

42分钟前
  • 1911
  • 力荐

苦死了

43分钟前
  • rrrrrronnie
  • 推荐

“河南到死了多少人?”“政府统计一千零六十二人。”“实际呢?”“大约三百万人。”

45分钟前
  • 行动力
  • 力荐

哈哈,回头再看看十年前的影评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恶评说刻意渲染苦难的,电影是好电影,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近些年的见闻和经历让看懂片子的人越来越多了。电影并没有渲染,相反,在我看来反倒有种收着的谨慎,且看且珍惜,这种电影现在和以后也不会再有国产导演做了^_^

46分钟前
  • 假装gank脏波兵
  • 推荐

我觉得这种片得让情绪递进,但是视角太多感受就散开了,很遗憾它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也庆幸它没像大地震那样故意煽。

50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还行

冯灾难和冯段子,我觉得还是第二个稍好点儿。

55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