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爱情片英国2008

主演:戴夫·帕特尔,沙鲁巴·舒克拉,亚尼·卡普,拉詹德拉纳斯·祖特施,吉尼瓦·塔瓦尔,芙蕾达·平托,伊尔凡·可汗,爱资哈尔丁·穆罕默德·伊斯梅尔,阿什·马赫什·舍德卡,马赫什·曼杰瑞卡,麦活·米泰尔

导演:丹尼·博伊尔,洛芙琳·坦丹

播放地址

 剧照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2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4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5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6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4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5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6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7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8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19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00:46

详细剧情

  2006年,印度孟买。  印度青年杰玛•马利克(戴夫•帕特尔饰)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赢得2千万卢比。他是怎么做到的?A:他作弊;B:他幸运;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  这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猜谜节目的人生版。杰玛•马利克在已经赢得1千万卢比的情况下被警方以欺诈罪逮捕,严刑拷问下杰玛说出他获得1千万卢比的真相——他确实知道答案,但他只知道这些!  出身贫民窟的杰玛年幼就生活艰苦,他与哥哥沙里姆、少女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三人却一起经历了几十年印度的变迁。之前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杰玛的记忆碎片,牵动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  而现在,杰玛一方面要洗清自己的犯罪嫌疑,一方面要拯救与拉媞卡的爱。在金钱与爱之前,杰玛能够沉着冷静,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吗?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一部爱情片

片子看过之后一直在脑里久久不能散去,于是在码字之前决定到国外网站去转转,看到对男主角的访谈,男主角说,那些扮演几个主角的小演员都是从贫民区选的孩子,当时心里一紧.孩子们,你们现在好吗?

这不是一部爱情片,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伟大的社会片.或许可以这样说,去除了爱情因素,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片,但如果去除了片子前半段的童年生涯,它不过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罢了.

我由衷地钦佩本片的导演博伊尔,他对于影片结构及叙述的强大能力让此片大放异彩,更让我钦佩的是影片结束后出现导演名字的时候背景不是两个主角在拥吻,却是两个小小的孩童在奔跑,这也许正是导演的意图,也是我偏执地认为它不是一部爱情片的另一佐证.

苦难的童年及为了生存的挣扎是这部片子的基石,也是致使片子血肉饱满的主要因素.片子结束后在我脑子中只有三个镜头:粪坑,热油和稚嫩的孩子在扒火车.

几个小演员也更让人印象深刻,我个人认为,最小的那两个兄弟演得最好,也最到位.也许孩子的弱小和苦难更容易打动人心.

爱情的因素有一点点的突兀,女孩子比较软弱,没有表现太多的细节,早期的心理不得而知,长大后感觉在生活的重重苦难下变得认命了,当然强大的黑社会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可以反抗得了的,如果没有最后哥哥的一时良心复苏,两个人也许一辈子也走不到一起去.

倒是两个兄弟的性格刻画得很饱满,哥哥打小就是一副为了钱不要命的架势,弟弟跳进粪坑换来的签名照转眼就被他换成了铜板,青少年时期为了生存毫不手软地杀了当年的人贩子,长大后为了老大不惜与亲兄弟反目,在弟弟面前将老大的女人旋风般地掳走.弟弟从小就是一副执著的性格,为了亲笔签名能跳进粪坑,为了小时候邂逅的一个女孩子能一辈子的寻找.哥哥最终明白了弟弟的性格,对女孩子说:他就是从不放弃,对吗?

从不放弃,这也许是成功的唯一秘诀,也许坚持了也不会成功,但电影是有责任给人们一个美好的希望的.尤其是在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

孩子,以及他们的成长永远是一个社会最重要民生话题.片尾美好的大结局过后,由男女主角带着一大群人在车台上跳舞,舞蹈很好看,但让我动心的却是两个小小孩童在灯光的照射下牵着手蹦来跳去,生活在现在中国的我们也许是第一次如此透彻地了解生活在1900万人口的孟买的贫民区的孩童的苦难成长,看着站台上两个孩子的瘦小身影,联想起这两个小时看着他们一路挣扎着成长走来,不禁潸然泪下.

写在新年伊始, 巴以战火正酣,还有要扩大的趋势,那些没有水电,没有电脑,没有PSP的生活在战火下的孩子们,但愿你们新年还有亲人在给你们爱与关怀,但愿世界和平,愿刚果内乱平息,愿所有孩子的童年没有苦难.




 2 ) 林奕华:好莱坞方程式

稿源:[南方都市报]
  
眼前一亮


  我认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讨厌的地方,是导演丹尼·保尔的沾沾自喜。但是一个巴掌打不响,英美最具权威的电影奖纷纷成为囊中物,清楚说明他是如何具有“代表性”:贫穷,可以是不愁两餐的人的精神调剂。当需要发泄空虚苦闷,他们大可透过对“贫穷”的想象来乘搭各种情绪过山车。因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最大受益人绝对不是“看完电影对未来满怀希望”的、现实中如假包换的穷光蛋。电影毕竟不是拍给连饭都穷到没得吃的人看的,却是被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缝隙中,唯有借横财梦来刺激神经的中上阶层。


  有雷动的掌声在背后撑腰,丹尼·保尔怎可能不理直气壮地以“娱乐”之名,何须计较政治是否不正确?我也反对在电影世界里信奉清教徒主义,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处理手法并不存在道德矛盾,有的只是“为所欲为”:“印度”作为背景没有任何独特意义,除了:(一)制作成本较低,譬如片中童星与特约演员的薪酬便再三传出有被不合理压价;(二)印度的电影观众量可带来巨大票房;(三)异国情调对好莱坞主流观众(如白人)有一定吸引力外,有色人种对于大多数角色是奸角的电影来说,确实有助营造“人间地狱”的气氛。与戏名“Slum”所点题如挤逼、肮脏等意象配合无关,Slumdog不只是电影描述的特定人物,而是刻板印象中的“印度”与“印度人”。


  所以,即便《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大团圆结局收场,我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觉得可悲的是丹尼·保尔用“电影”把男女主角成功带离(贫穷的)“印度”,在只有虚拟文化的乌托邦,做着虚拟的“印度人”。片末的宝莱坞歌舞更是最佳示范,就像在外国人眼中不懂得打功夫的就不是中国人。


  你或许会问,难道一样的故事和手法,不可以出自印裔导演?巧妙之处正是在此:以传奇和娱乐挂帅的宝莱坞电影一年不知生产多少部,但能在英美影坛金榜题名者能有几人?证明有些游戏规则就是为了给自己人赢出而设计的,正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最大赢家当然不是“印度子民”,而是“消费无罪,平庸有理”的好莱坞方程式。

 3 ) 什么是比爱情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

在没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把解剖社会病灶的手术刀。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中国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都在大力推荐本片,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把手术刀,而只是一部城市童话。
这部电影我是和老婆一起看的,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对话就是男女主人公长大成人之后再次相遇,男主人公劝已经成为黑帮老大情妇的女主人公和他一起私奔,这时女主人公问:我们靠什么生活?男主人公答:爱。
听到这个回答,我老婆很开心地笑了。老婆的笑让我有一点点费解,因为我以为她会因为这个回答而感动的,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她有这样一个习惯——她总是在睡前逼我说一句她最喜欢听的话,这句话就是“我爱你”。
看来,最喜欢听我对她说“我爱你”的我老婆也认为靠爱生活基本上就是一句屁话。
关于爱,我最近听到过这样一段很精辟的评价:你从未感觉到爱,因为爱根本就不存在,爱这玩意儿其实是我们这种做广告的人发明出来的,写在广告词儿里,好帮客户卖点儿尼龙袜子什么的。
看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脑海中首先闪过的就是这段话——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年轻人用爱情去对抗因体制而产生的种种苦难,这到底是一个神话,还是一个阴谋?
现在的流行文化总是在宣扬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于是爱情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宗教,成了可以刺激年轻人去消费的灵丹,同时也成了让年轻人自动逃避自由的妙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几乎人人都会背,但现在又有多少年轻人会认为自由是比爱情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呢?
25年前,罗大佑在他改编的《青春舞曲》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歌词:“地下埋藏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否我们已经忘记?黄花岗的灵魂,他们地下有知,能否原谅我们?”在今天的华语流行歌曲中,我们还会看到类似的歌词吗?你看到过吗?反正我是没看到过。
为什么今天的流行文化不会像大力宣扬爱情一样大力宣扬自由?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为了爱情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无非就是制造一起情杀案,而年轻人为了自由所能做的最极端的事却有可能是革命。
今天的流行文化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就是因为这更有利于维护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的确就像德国混蛋导演法斯宾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4 ) 生活远比小说黑暗,所以才有答案闪光

吉玛赢得了电视Q&A节目(印度版开心辞典)的百万元大奖,为此他受到警察盘问。
他是电话公司的茶水小弟、印度社会最底层的贱民。警察不相信他知道那些答案,那些高种姓者可能都无法全知的答案。
从电刑后的晕眩中醒来的吉玛不得不向警察道出事实——他真的知道。他开始回忆自己是如何获取答案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生存。
幼年,他亲眼看见母亲死于印度教激进分子的火烧之下。在和哥哥吉拉姆一同逃亡时,一个扮成印度教湿婆神模样的小孩挡住了他们。如果不是惧怕那小孩右手上的弓和箭,吉玛和哥哥本可以沿路先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傍晚再回到贫民窟。
雨夜,吉玛和哥哥在空的火车箱睡觉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冯建伟。被拐到山西煤窑里做奴隶的冯姓少年如果还活着,也许正经历着这些。他很小就被卖做奴隶,当他被解救出来,媒体热乎劲也还没过的当口,生活可能第一次向他敞开了阳的一面。但随后,在举国关注之下,他再度失踪。那一缕阳光很可能是最后一次。
吉玛在泰姬陵当黑导游。当地警察发现后,不由分说对吉玛一阵拳打脚踢,所幸被一对美国夫妇阻止。夫妇给了吉玛一张绿色的百元大钞。很久很久以后,为了找到初恋女孩拉提卡吉玛回到孟买,却在地下通道巧遇儿时的伙伴——他双眼被人为弄瞎,以便乞讨。但这位失去光明的伙伴不但闻出了吉玛,还闻出了吉玛给他的不是普通的印度卢比,而是印着富兰克林头像的百元美钞。越是严酷的国度,越是会不由自主地触发神奇。
这电影初看很印度,越看,越中国。中国的地下通道,甚至大街上都不乏长相怪状的乞讨儿,某些节日,他们集体消失了,也没有人会问为什么。滥用私刑的警察也不独孙志刚案一例,其后也未禁绝,人们只是不问,反正也都于己无关。问是傻、是“为了问而问”——不然干嘛问,你敢说你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吗?中国人却会这样问。
哥哥吉拉姆一心想过豪华的生活。他为了混进势力更大的帮派,用一把左轮手枪解决掉该帮派的死对头。后来,还是这把枪,他用来指着弟弟吉玛,后者试图阻止他强奸拉提卡。
……
吉玛和提拉卡重逢失散,重逢,又失散。他决心参加电视上的Q&A节目,这是印度最红的一个节目,他知道提拉卡也在看。
搞笑的是,这些答对就有钱拿的问题,竟都一一嵌入生存:印度教中,湿婆右手拿的是什么?100元面值的美钞上,印着谁的头像?谁是左轮手枪之父?
难怪优秀作家体验生活,并不止于红墙以内,而是广泛地接触工人、农民、妓女、无业游民,无照商贩……只有丧失理想,毫无追求的人才会在厚黑、权术中获得趣味。美国电视剧收视排行TOP5,永远是法制罪案剧的天下,中国,永远是清宫、明朝、大唐……
有些答案,吉玛并不知道。100卢比上印制的箴言是什么?主持人一问,现场观众大笑。这在印度人尽皆知。拷打吉玛的警察怒了,指着录像里申请现场求助的吉玛大吼,连我5岁的女儿都晓得这个答案!
吉玛平静地问,先生,你知道一杯茶水卖多少钱吗?
有些答案吉玛虽不知道,命运却默默传授给他。广告时间,主持人不无调侃地说,下个问题答对,你就要从一个茶水小弟,变成和我一样有钱的人了。吉玛说自己毫无把握。主持人告诉他,做你应该做的事吧,随后在玻璃上画了一个大大的“B”。
这个B差点断送了吉玛的百万旅程。吉玛用掉了“去除半数错误答案”,在BD之间,15秒之内,他看透了那上流朋友的眼睛,选了D这个答案。主持人激动地拥抱吉玛,转身报警,这小子作弊!
在印度,种姓制度是世袭的。婆罗门不愿意,也不可能愿意首陀罗一夜暴富,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受尽冷眼的乞讨者吉玛、黑导游吉玛、茶水小弟吉玛,又怎会不知?
电影的美好大团圆结局,却成了硬伤。我更愿意故事从吉玛的初恋提拉卡被哥哥强奸那一刻堕入深渊。提拉姆站在大厦工地的顶楼向弟弟指他们走出来的地方——那里现在已经成了商业区。我真希望丹尼保尔拍一部关于石库门的电影,或者三峡移民的故事。并不是每个首陀罗都有运气收到残酷生活送给自己的百万卢比,就好像在中国,尽管你现在很安全很温馨地重复上下班吃饭睡觉的生活,还是有那么一些个瞬间令你意识到,自己真的好像一头猪。
和谐岂能建造。这样不好。

 5 ) 五味杂陈的《贫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看了横扫奥斯卡诸多大奖的《贫民富翁》,为该片所隐含的各种矛盾而惊叹。片子讲述的,是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在印度贫民窟中长大的经历。三个孤儿当中的哥哥加入黑社会,女孩一度为舞女和花瓶,弟弟本想通过电视智力竞赛赢回美人心,无意竟成百万富翁。全片以弟弟Jamal在警察拷打下的闪回记忆为基本结构。

乍看此片,必然惊叹这部电影的艺术潜力。丰富的生活原料和质感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快速运动的摄像机和剪辑,以令人目不暇给的色彩和节奏,迅速展现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眼里,印度最底层到最富有的社会阶层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影片几乎涉及了印度所有的社会矛盾以致最黑暗面:种族冲突、阶级矛盾、城市化、黑社会、儿童虐待、刑讯逼供,等等。影片前1/3几乎让人看到一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美感、悲剧感和独特的幽默感,让第三世界的观众可以联想到无尽的现实和类似的诸多杰作。

然而过了前半段之后的电影,味道就不对了。用力不均的笔墨和缺少逻辑的情节,将影片的悲剧感一扫而空,代之以电视剧水平的浅薄情怀和乐观主义。每个镜头和对话变得越来越俗套,贯穿全剧的爱情主线也变得越来越空洞,有一种明显“出戏”的感觉。男主人公对生活的内在希望,变成了大众观摩的幸运秀;男女主角间本来可以引而不发的纯真感情,变成类似“吻我吧”这样好莱坞的对白;而逻辑上缺乏支撑的兄长自杀的苦情戏,竟没心没肺地湮没在片尾大团圆的歌舞声中,令人诧异自己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

更令人诧异的,还包括影片导演Danny Boyle的转变。曾经导演《猜火车》这样另类经典、敢于直面人生辉煌与绝望的导演,对生活的态度难道真的转变得如此迅速?且不说智力竞赛与回忆交叉这一情节构造是否缺乏变化,影片后半部极其媚俗、自我麻痹和商业化的思想理念,难道也是出于导演肺腑的吗?难道说,英国一代独立思考的文艺青年,到了中年之后也和中国当代许多文化人一样投机取巧、随波逐流了?

查阅了英美两国主流的许多影评,同时对照印度媒体,又有了更多发现。在英美两国影评中,对该片摄影剪辑和音乐成就的夸奖基本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有人如《芝加哥太阳报》的Roger Ebert厚道些,从印度题材本身的类型意义谈起,对影片大为赞赏,称其大奖在望;而《纽约客》的Anthony Lane这样的批评家,就会直陈其情节缺乏新意,情感缺乏深度,并且暗讽说:就是以多情著名的狄更斯,也不敢为后世写下“让我们逃跑吧……以爱为生”这样的句子。最令人欣慰的是《Time Out》的评论一俟发表,则有网友跟贴说:“影片揭示了第三世界如此痛苦的生存境况,而我们竟然在探讨它是不是足够娱乐,我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这句话,可能是最打动我心的一句。作为第三世界的观众,不可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部影片真实吗?是否达到了它应有的政治性?

去查印度媒体,果然看到了一场大争论。一个印度教团体就公开在网上抵制该电影,称其将印度教徒描绘成恐怖分子,有悖社会真实。(的确,这部电影和很多“外来人”拍摄的电影一样,对于复杂社会矛盾采取了极度简化的方式。现实题材电影高下,往往在此。)而更多的争论,则在于电影是否该拿奥斯卡,是否代表印度。虽然这部电影主创人员不是印度人,但因为它是印度题材,而且用了印度演员、音乐和录音师等,所以也被印度国人当成自己的电影。于是,很多印度媒体包括个人博客讨论的焦点都在于:此片是否反映了印度过多阴暗面?是否给印度这个国家带来了耻辱?(大概此前很多印度电影都是风花雪月掩盖社会现实的?这个题目值得好好研究)对此,在电影中曾被提到的印度影星Amitabh Bachchan就公开说:如果拿到奥斯卡奖,当然好,对幕后影人是个奖励;如果拿不到,更好,因为印度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必仰人鼻息——这套说词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看上去,印度人关注的,与电影本身是否足够深刻无关,而更关注电影获得的荣誉和民族意义。这是不是第三世界文艺评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呢?Amitabh Bachchan面对印度媒体的原话,十分具有启发性。他说:“印度电影从来都是站在前列,从来都是最好的。而奥斯卡则自成一派。”“India cinema has always stood first, stands first, is the best, Oscar has its own place。”侧看近邻印度如此思维,我们自己又怎样呢?想象《贫民富翁》如果在中国拍摄是什么命运就知道了。

 6 ) 后殖民时代的狄更斯

希望几年以后的我能惭愧自己这篇幼稚的东西,但我悲哀地预感到,或许我的学业已即将走到终点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了北美各电影节的大赢家,一路高歌猛进,照此势头奥斯卡奖已是囊中之物。然而我天真地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相较之下我宁愿《黑暗骑士》能在奥斯卡中拔得头筹(虽然该片也不是大快人心之选),然而比弗利山的老头老太太们手中的选票是不可能按照我的意志为转移的,《黑暗骑士》连提名都没有得到,在金融危机的洗劫下美国人民痛不欲生的2008年,在0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如此冷淡的前车之鉴影响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热情洋溢的抚慰人心之作一定会受到表彰,表彰它让美国人民满怀希望地“再活了一个礼拜”。
08年的奥斯卡奖将荣誉颁给了并不那么好看的《老无所依》,这一举动让幼稚的我相当感动。《老无所依》是一部非常勇敢的作品,不以讨好观众为己任,没有摆出一副卑贱的嘴脸拿大团圆结局或渲染夸张的悲剧来骗取观众的眼泪,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式的闪回,直面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永远依规矩行事的杀手让经验丰富的老警长绝望,杀手在结尾依然被自己的规矩所累,有爱心的孩子因为分钱不均而引发争吵——理想崩塌、无法无天、希望黯淡的时代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我以为奥斯卡的评委们从此有了骨气,从此高扬起艺术与先锋的大旗,不再用《撞车》中幼稚的解决方案来抚慰观众的心了。
而《黑暗骑士》是一部宏大精致的美国民族寓言,其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深刻的现实画卷,每句台词都是一句佛经偈语,将古典叙事的转折与延宕发挥到登峰造极。这里有恐怖主义的史诗,有谎言维持的光明,有侵犯隐私的正义,有以暴制暴的无奈。即使最终的转折是靠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的虚假的“人性闪光”,敢于直白地呈现这种虚假也是一种勇气,一种希望,带着慰藉的讽刺。
然而美国记者们说,我们受够了,我们不需要严肃,不需要现实,我们需要温暖。于是,金球奖有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隔洋相望的大国有了《非诚勿扰》。比弗利山的老头老太太们,想必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吧。

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世俗神话,从定位而言可能根本进不了严肃殿堂,但影片的创作人员采取了一个高明的策略,即用一道选择题(Jamal Malik is one question away from winning 20 million rupees. How did he do it?)将整个影片包装起来,否定了其真实性。片尾的“D. It is written.”既可以翻译成“这是命中注定的”,也可以翻译成“这是编出来的”。还有一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影片一小时零七分的时候有一个前后不搭的镜头,镜头中一个运东西的男人对着镜头挥手说“No filming.”,简直是对整个影片真实性的毁灭。如果说这个镜头仅仅是闪了一下,算是创作者的小聪明的话,后面火车站的大段集体舞蹈则将写实部分彻底破坏,告诉观众这不过是个故事而已。为了增强影片的神话色彩,全片色彩异常明丽绚烂,音乐欢快动人,剪辑快速跳跃,高潮迭起。在反复的闪回中,拉提卡亮丽的黄色衣裳,被火车带动微微飘扬的头发,仰起头灿烂的笑容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前景中虚化的栏杆显示着此时的两人被强权分隔无法相聚)。
导演丹尼•博伊尔承认,这是一部像狄更斯致敬的情节剧,片中的孟买如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纵使混乱不堪、喧嚣无序却又包罗万象、浪漫无比,片头的追逃段落中,镜头里的贫民窟并没有让人觉得肮脏、贫困,反而让人觉得色彩纷呈,和《七宗罪》中连日阴雨里晦暗的美国城市产生鲜明对比。编剧比弗伊说:“我想表现出贫民区里的欢乐、笑声、聊天与一种共同的感觉,想让你感到这里大量的活力。”所以有些印度贫民窟的人们看到这部片子之后受宠若惊的欣喜也就可以理解了。
电影频道播放过印度贫民窟的小孩子们举着牌子抗议片名中侮辱性语言的新闻。虽然印度社会有些观众认为该片过度丑化印度,但那不是创作人员的本意。导演说,“之所以把剧情设置在印度,是因为这种经典的传奇的剧情已不可能发生在西方,如果硬要用,只能把这种宏大叙事硬套在那些装腔作势的超人电影中。换一种说法,西方的生活太安逸了,它盛产的只能是琐事而不是传奇,传奇那么好看,是因为它的肥料是粘稠的血和汗。”(参考文献[2])可以说,为了展现传奇的情节,印度的“丑”是必不可少的。冯小刚曾说过,姜文不愿意出演《天下无贼》就是因为觉得王薄不够坏,只有他坏得彻底,他的转变才能感人。我们国家的电影不许讲人性恶只许讲人性美,所以电影创作者总觉得缚手缚脚。片中反映的印度也很有现实意义,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也不是尽善尽美,何况这还是部激动人心的商业片,这点创作自由还是应该有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辞,正适合用在导演丹尼•博伊尔身上。在《猜火车》中,几乎是一黑到底,主角几乎没有任何巧合和好运气。片头有一大堆“选择”止于“我选择不选择”,片尾在这堆选重述的时候却止于“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逃离原来的颓废生活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希望,仅仅这一点点希望支撑着人们前行。《二十八天》、《太阳浩劫》等也依然几乎是一黑到底,然而如今,52岁的导演却主动退去了黑色的外衣,在否定了影片的真实性之后,在这个狄更斯式的故事中把出奇的好运与光明的未来爆炸一般地炸到主角身上,赢得了影评人的宽容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加入了原著小说中没有的爱情线索;最后一题点了“三个火枪手”的童年;哥哥如此业余地把自己摆好成一个靶子,居然在挂掉之前幸运地把老大灭了……我相信许许多多的光明都是原著小说《Q&A》中没有的。
正如别的影评所指出的,本片与余华的《兄弟》可以形成一组有趣的对照,同样是一对兄弟,同样是传奇化的丑恶现实,本片中的亮色却比《兄弟》多了许多,连兄弟二人的去世都倒置了。结果是,《兄弟》只在中国赢得了读者,在外国只赢得了口碑。而本片(事实上是印度外交官的原创故事,英美两国的钱)在国外也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高明之处还在于和印度本土文化的相合,导演把这些巧合和本片的整体结构(“It is written.”)归于印度本土文化中的“宿命论”:“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在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这个“奇怪的知识与财富关联性的无聊性的呈现”(参考文献[1])的节目中,贾玛尔是如何赢得两千万卢比的?是如鲁迅所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么?不是。本片中没有聪明人和蠢人,贾玛尔是个典型的“一根筋”,脑子里只有他的拉提卡。是因为他勤奋学习,知识渊博么?更不是,他连印度钱币上的人像是谁都不知道。如果一定要从这偶然性中找出必然的话,一方面是他的经历,一方面是他的生长环境导致他对“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的了解。经历就是“过去的痛苦就是明日的财富”这则非常心灵鸡汤的童话,在本片中表现得无比直白。另一方面,什么是“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换言之,编剧认为,印度人如何才能发财?关于印度本身的知识只是开头最不值钱的前四个问题(而且其中的三个还联系着主角在贫民窟痛苦的童年回忆),假如想答对“贵重”的问题,就要去了解美元、左轮手枪(暴力)、剑桥商圈(西方上层社会)、板球。
编剧是英国人,影片许多元素带有英国作为前宗主国的自豪,比如从片头小孩子们玩耍(片名在此处出现)到片中的倒数第二个问题都提到了板球,这项现代形式起源于英国的运动。去黑帮老大家找拉提卡的时候黑帮老大看的电视好像也是板球。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主持人特意提醒贾玛尔说“不是B?B,瑞奇·庞汀么?澳大利亚的伟大板球运动员?”贾玛尔选了D,杰克·霍布斯。霍布斯是哪国人?还用说么。还有贾玛尔送咖啡的那个段落,老师在给学生们讲Kat和Alfie的韵事,我还以为在讲英国皇室的故事,上网一搜发现Kat和Alfie是BBC肥皂剧EastEnders中的人物,真让我彻底无语了,希望是我搞错了。紧接着他就接了个电话,暴露了自己另一方面对英国的无知。把大本“湖”、肖恩·康纳利张冠李戴给Kingussie,原来他对英国的了解也不过如此而已。随后的问题就是关于剑桥商圈的。
当然,获取这些答案的过程中,创作者在解构与反讽的意义之下为主角赋予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例如勇敢(跳粪池)、智慧(把美国游客骗得一愣一愣的)、慷慨(一百美元的赠予)、诚实(拒绝主持人的答案,讽刺的是他的诚实导致了别人对他不诚实的怀疑),他参加这个节目的初衷也正是他对拉提卡的“一根筋”。全印度民众对贾玛尔事迹的热情显示出印度疯狂的拜金风潮,然而拜金的,曾经救过贾玛尔命的哥哥却最后被他的坚持感动,死在了金钱堆里。
正是这样的外来入侵、解构反讽的统一使得本片无比绚丽,这也算得当代的创作者对狄更斯的超越吧。

参考文献
[1] cinekino, 让人吃惊了大半部的好片子,魔幻为什么不能到成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ecb650100bwvw.html?tj=1
[2] 雪风,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污泥里找到的童话.
http://ent.163.com/09/0112/18/4VFPAURQ00031NJO.html

 短评

在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之中,杰玛赢走的不仅仅只是金钱!而是生活在水生火热的底层社会中的每一个民众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4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他亲吻着她脸上的疤痕,那是为他而受的伤害。这片子挺感人的,可是,现实中又有谁能如此坚持,等待命中注定?

7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近年最弱金像影片。

12分钟前
  • 苏比
  • 还行

贾米尔和他的哥哥不是两个个体,而是人在苦难环境中的两种选择,一个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爱心、同情心,相信奇迹、美丽、爱情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一个被迫选择用暴力和残酷将自己武装。这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即使如此,在黑暗的世界中贾米尔发出的人性光芒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耀眼得让人不能直视

13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这片子不算印度电影,导演是英国人,“猜火车”就是他拍的,这片子有着英国人一贯的黑色幽默。这片子里的所谓爱情、成功(中大奖)像童话一样经不起推敲。反而是贫穷、死亡、种族屠杀这些才是赤裸裸的现实,每天都重复上演。

17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得2000万的时候全场欢呼,我却哭了,为他哥。life is shit, but god is great.

22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力荐

just a love story again 基本上就是:《上帝之城》+《猜火车》+《阿甘正传》+《开心辞典》!本片又名:山寨富翁 / 阳光小阿三 囧!

2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虽然现在想起有一次性电影之嫌 但是第一次看带来的震撼无法忘却

30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很好的题材,但还是少了点什么

32分钟前
  • 晨光荣耀
  • 推荐

一歌到底,谁解我心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他遇到过的每一道题,他都曾解过。他遇到过的每一道题,他都未曾退缩。

35分钟前
  • 噼里啪啦
  • 力荐

杰码劝拉提卡逃走时,拉提卡问他我们靠什么生活,杰码说靠爱。他能说出这种浪漫不现实答案,是因为他哥哥为他抗下了一切不堪的现实。

37分钟前
  • nomo
  • 力荐

特别像文艺片导演拍的大片,还是挺有情怀的。不觉得是贩卖贫穷,是人家那种追求真爱的精神嘛~特别符合美国梦的要求。

3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现实主义的剧情,落到了浪漫主义的结局上。

42分钟前
  • 春风不解意
  • 力荐

想了想,还是给了四星——其实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好。动人的音乐,流畅的节奏,美丽的画面——纵然肮脏也是美丽的,自始至终都充满了那种顽强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但还是觉得……无论如何都有着欧美导演看东方那种猎奇的意思。这种“猎奇”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繁华与污秽并存的孟买,阳光尘土中的泰姬陵,黑暗的街巷,垃圾堆上的贫民窟……包含的元素和符号太多了。固然有着野心和足够的手段,但同时也会冲散很多东西。大概还是心存警惕。不过无论如何,丹导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年头会讲故事的导演已经不多了。

47分钟前
  • 镜听
  • 推荐

深刻体会到命中注定一词的含义了。怎么那么多人打5星,我客观点还是给了4星。没办法,最高就是5星,我觉得这片子不至于最高,要不然猜火车该往哪放呢!

50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主持人真的很像毕福剑

55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杰玛在老大家中劝拉媞卡跟他一起逃走。拉媞卡:那我们靠什么生活?杰玛:爱。这就是现实中爱情和电影中爱情的差距。

57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实至名归

1小时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看完才知道爱情公寓抄的有多过分

1小时前
  • 小闷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