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2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3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4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5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6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3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4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5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6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7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8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9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0:30

详细剧情

  布鲁斯 韦恩(克里斯汀•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童年亲眼目睹了父母在高谭市街头被歹徒枪杀,韦恩充满怒火。在继承了父亲亿万家产后,韦恩开始环游世界,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仇和打击犯罪!  韦恩为了了解罪犯的心理,在亚洲他亲自体现了犯罪的感觉,最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遇到了武艺高强的杜卡,杜卡传授了韦恩高强的武艺和坚韧的意志力。韦恩很快被神秘的影忍者盟看上,忍者大师一直想邀他加入。  韦恩不久发现影忍者盟对自己的家乡高谭市另有企图,他毅然回到了故乡。韦恩在自己的庄园发现了一个地下室,从此他多了一个身份—蝙蝠侠。蝙蝠侠开始了对抗笼罩在高谭市的黑暗。

 长篇影评

 1 ) 我是来吐槽瑞秋的

   很激动地在电影院看了黑暗骑士崛起,听说第二部更好看,于是索性从第一部看起了。
  没想到那个演员居然还能演忍者,他不就是love actually里那个妻子过世然后跟继子一起生活的那个父亲么。很喜欢他的说。
  第一部是七年前的了,有些情节好像模糊还有些印象,但是大多还是记不得了。看下来,感觉确实不如第三部好看,于是还是打四颗星吧,哈哈,把五颗星留给今晚上准备看的第二部。

  不过,我很不喜欢瑞秋啊!!!
  那些说什么放弃私仇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话,设身处地地想,想要报仇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一个行为,尼玛有什么资格还甩别人两个耳光。
  好吧,你不知道他的身份,各种吐槽挖苦,这也就算了,不知者不罪。
  但是!当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我还以为他俩就在一起了,那倒也罢。结果脑残般来一句,自己喜欢的那个bruce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我!!!擦!!!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很火的那个阿三吐槽女友的。
  如果你是平凡人,女友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没有用!!我不要跟这么懦弱的男人在一起!!如果你是蜘蛛侠,女友又会说,我只想要平凡人的生活!!!
  我靠,看来英雄身边的女人,都不怎么样。

 2 ) Batman Begins

   三部曲就要结束 大部分地区已经上映 中国香港更是比全球提前一天上映。 而苦闷的中国大陆 对于此片的上映仍是扑朔迷离 有的说已经过审 有的说题材敏感上不了。而在没有片看的 某局保护的国产电影保护月 我也只能看看前两部了。

  这是第二遍看 侠影之谜(开战时刻) 其实这两个名翻译的都不错。影片前半段大多在描述韦恩的心理变化 诺兰依旧运用了他所擅长的碎片式的表述手法。但这前半段的节奏绝不拖沓 仍旧伴随着剧情的发展 详细讲述的蝙蝠侠的诞生 将这一人物的内外都清清楚楚的刻画出来。

  来到后半段 就是商业片所应具备的大战 在这里各种蝙蝠侠的装备一一展现 完全不走老版蝙蝠侠的套路 都是极具现代化的装备 完全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后半段的动作戏显然不算好 打斗也不算有特点 可这并不是一部动作片 再加上各种装备的运用和戏剧化效果 这后半段的大战仍是看得很爽。

  此片的唯一缺陷是 爱情的那条线貌似把握得不太好 在结局处的仓促交待也很别扭。

  最后 希望 The Dark Knight Rises 早日在大陆完整上映。

 3 ) 永远的蝙蝠侠(1)(PS:不完全跟本片有关)

 最近一个星期内,连着把华纳公司的5部蝙蝠侠电影都看了一遍,很多人都以为89年那部batman是蝙蝠侠初次登上大银幕,其实不然,作为美国漫画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40年代就已经拍过几部蝙蝠侠电影,但当时由于技术所限,以及这些电影都仅是针对儿童观众而拍,所以这几部电影都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另外,在电视开始兴旺的60年代,电视台(具体哪个不记得了)也看准这棵摇钱树,拍了一系列蝙蝠侠电视剧,初期很受欢迎,收视率很高,但随着这个系列开始变得亢长乏味,观众们也开始不买账,最后电视剧也惨淡收场。后来,蝙蝠侠的东家DC COMICS被华纳公司收购,华纳公司决定推出新的蝙蝠侠电影,于是,就有了现在为人们所熟悉的这5部电影。

              

The Heroes:

      既然是蝙蝠侠电影,头号英雄自然就是我们的蝙蝠侠同学了,或者说,是布鲁斯韦恩同学。蝙蝠侠可能是美国漫画英雄中最富有的,但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击倒的,因为蝙蝠侠不像超人蜘蛛侠他们都有超能力,蝙蝠侠没有任何超能力,完全就是普通的地球人一个,但是......布鲁斯韦恩可是超级富豪,所以就能搞出很多先进尖端的装备把自己武装起来,成为令罪犯闻风丧胆的超级英雄。在这5部电影中,扮演过蝙蝠侠的一共有四位。第一位就是迈克尔·基顿,当年他被选中出演蝙蝠侠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当时基顿并不是很当红的一线明星,而且他比较出名的是演喜剧,媒体都很不看好他能扮演阴郁深沉的蝙蝠侠,甚至有报纸写文章大肆讽刺基顿(顺带说一句,当时开拍蝙蝠侠可是娱乐界的一件大事,有关选角开拍的事都能登上报纸的头版,上面说那篇讽刺文章也是登载在报纸的头版上),但导演蒂姆·伯顿力排众议,坚持使用基顿。最后的结果证明启用基顿是成功的,电影获得观众和影评家的一致叫好,票房大卖,基顿的演出也得到肯定。蒂姆后来说,他之所以起用基顿,原因就是看中基顿的眼神,因为蝙蝠侠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所以不大可能有什么面部表情的表演,眼神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基顿的双眼炯炯有神,带着一种坚定绝然的感觉,能很好的表现出蝙蝠侠的英雄气概和正义气质,所以被选中。

      此后由于第一集的大受好评,第二集的开拍也就顺理成章了,主演仍然是基顿,这也表示华纳对基顿演出的肯定。由于第二集导演蒂姆的坚持,所以第二集华纳高层没有过多插手拍摄,让蒂姆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拍摄,从而使第二集比第一集更加具有哥特式的阴暗风格。95年第三集开拍时,华纳公司决定改变电影的风格,于是找来了乔·舒马赫担任导演,将此片拍得极为华丽奇特,充斥N多的电脑特效,动作场面也更为火爆。本来华纳和舒马赫都打算让基顿第三度扮演蝙蝠侠,但基顿拒绝了,他声称的理由是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突破前两集的演出(不过个人认为有部分可能是因为这一集不再是基顿的好友蒂姆导演,所以基顿也拒绝出演),在经过一轮选角之后,最后选定了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英俊小生方基墨来戴上蝙蝠侠的面具(方基墨后来说到当时被选中时的前一夜,他正好在非洲拍摄一部电影,晚上跑到一个山洞里去,在那里看见了栖息在山洞里的蝙蝠,结果第二天华纳就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愿意出演蝙蝠侠,方基墨认为这是GOD给的一个暗示,呵呵)。方基墨在本片中的布鲁斯韦恩扮相相当帅气儒雅,蝙蝠侠造型也由于设计得更为紧身的衣服而显得十分性感漂亮,方基墨的眼神不如基顿有神,但本人的英俊掩盖了这一缺陷,动作场面的增多也凸现他的不凡身手(尽管很多是由替身拍的),从而使方基墨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蝙蝠侠。

      第三集的票房成绩超越了前两集,让华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在第三集之后,华纳就匆匆上马,筹备开拍第四集,拍第四集的时候,玩具厂商的赞助资金成了大头,因此玩具厂商也对拍摄事务插了一只脚进来,导演舒马赫后来在访谈中也无奈的说,当时很多事情,包括角色的造型,某些情节的发展,都受到玩具厂商的影响,因为厂商要根据电影制作玩具,与电影同时推出,所以不能让电影出现一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对销量造成影响的东西。而在上一集选用大帅哥方基墨出演获得成功后,这一集再次决定起用大帅哥来担纲主演,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再找方基墨(幸乎?不幸乎?),而是找来了当时因为出演电视系列剧仁心仁术而走红的乔治·克鲁尼,平心而论,克鲁尼的演出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差的地方,但是他戴上头罩,变身为蝙蝠侠的造型,总让人感觉很别扭,这是因为他的气质是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儒雅斯文,彬彬有礼的公子哥儿,完全不像是个拯救歌谭市的孤单英雄,他单独扮演布鲁斯韦恩这个富豪可以说完全适合,但在电影中飞檐走壁,大打出手,就看上去不像他能做出来的。最后,第四集也成为华纳的蝙蝠侠电影中最失败的一集,票房远不及上一集,影评家也是口诛笔伐,使得华纳公司也心灰意冷,停拍了蝙蝠侠电影。

      一直到2004年,华纳公司看到漫画电影最几年的走红,蜘蛛侠,X战警等纷纷出现在银幕上大显身手,就又想到了曾经的摇钱树,于是决定开拍第五集。第5集相对于前四集完全不同,前四集的故事基本都取材于漫画情节,第五集则另辟捷径,仅仅利用漫画中提到的蝙蝠侠幼年目睹双亲被杀的事情,而拍摄布鲁斯韦恩是如何成长为蝙蝠侠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在漫画中完全没有提及,因此编导们便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这一集的导演是因为执导《失忆》而名声大噪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以拍小众剧情电影成名,拍摄这样的暑期动作大片实属首次,但他却成功地把这一部拍得无论观众还是影评都交手称好,在这一集里,动作场面仍然相当火爆,但诺兰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蝙蝠侠的心理性格上,以布鲁斯韦恩幼年因受蝙蝠惊吓而产生的对蝙蝠的恐惧,因目睹双亲被杀而产生的强烈负罪感出发,描写布鲁斯韦恩如何战胜心理的阴影,将自己对蝙蝠的恐惧转化为敌人对蝙蝠的恐惧,从而成长为一代英雄。而这次戴上蝙蝠侠面具的,则是名气不大,但演技实力已具相当水平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贝尔本身具有一种亦正亦邪的气质,恰好贴合布鲁斯韦恩在成长过程中在正邪之间摇摆的过程,可以说超越了前几任蝙蝠侠,再度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令人信服的蝙蝠侠,让人感觉蝙蝠侠不再是漫画中那一个平板的形象,而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栩栩如生的蝙蝠侠。贝尔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敬业的演员,在拍蝙蝠侠之前,他拍了《机械师》这部电影,由于剧情需要,贝尔将体重骤降到120磅,瘦得双颊下陷,皮包骨头,而拍完《机械师》后,他又在两个星期内将体重回升到220磅,并锻炼出一身健硕的肌肉,立即投入蝙蝠侠的拍摄。四任蝙蝠侠的形象,按照我个人意见,迈克尔·基顿的蝙蝠侠造型最为传神,方基墨的布鲁斯韦恩形象最为相像,克里斯蒂安·贝尔则是综合形象最佳,乔治·克鲁尼一无是处。而由于贝尔在电影中要承担比其他三位更多的心理戏,而其表演也相当到位,所以个人最喜欢贝尔的这个蝙蝠侠,基顿和方基墨并列第二。

码了半天字,有点累,其他的heroes和反派人物们(其实他们才是我在蝙蝠侠电影中的最爱)下次再说。

 4 ) 永远的蝙蝠侠(2)

上次说了下蝙蝠侠,这次想说说他的搭档们。

      首先就是罗宾,罗宾在漫画中出场甚早,1939年第一本蝙蝠侠漫画出版,1940年罗宾就成为了蝙蝠侠的搭档。到了华纳开拍蝙蝠侠电影的时候,每一集开拍前,导演和编剧都要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让罗宾出场?在拍第一集时,原本的设想是让罗宾出场,剧本已经写好了,甚至连分镜镜头都设计好了,但到最后开拍时,导演蒂姆·伯顿依然删去了这一幕,他觉得罗宾的出现没什么必要,只会让剧情变得拖沓,到了第二集,又有人提议让罗宾出场,蒂姆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可怜的罗宾,在蒂姆手下都没有出头之日)一直到了第三集,蒂姆终于不再执导蝙蝠侠,乔舒马赫拿起了导筒,罗宾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第三集中,罗宾正式登场了。罗宾在电影中的出场和在漫画中大致一样,都是在马戏团做空中飞人表演时,父母和兄长一齐身亡,而被布鲁斯韦恩收养。略有不同的是漫画中罗宾的父母兄长是被小丑所杀,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是被双面人害死的(有意思的是,刚才说过拍第一集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罗宾出场的剧本和分镜,里面说的就是罗宾的父母兄长被小丑所杀的故事)。漫画里的罗宾,在担任蝙蝠侠搭档的时候,还是个小孩,但作为电影,如果仍按照漫画的设定用一个小孩来出演,华纳和导演都觉得不够吸引观众,因此在电影中,罗宾一出场就已经是个青年,选角方面,则选中了曾经因为出演“女人香”而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奥唐纳,此前克里斯一直都是演那种外形清新,刚刚或者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乖学生角色,演这种激烈的动作片仅属第一次,而在影片中,克里斯也一改以往的乖乖学生哥形象,演出了一个帅气而又带些叛逆的青年罗宾,让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青年版的罗宾,也得到一致的好评,同时也为他获得了出演第四集的机会。第四集更是将罗宾的名字放在了电影名里,罗宾的戏份也较上一集增加了许多,但其设定却是完全失败,观众居然看到了一个喋喋不休,狂妄自大,还会和蝙蝠侠争风吃醋的罗宾,与漫画的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克里斯本人在访谈时也对这一集的罗宾大摇其头。如今的克里斯·奥唐纳,已经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星途似乎一片黯淡,令人惋惜。

      在第四集里,除了罗宾之外,蝙蝠侠身边又多了一个搭档,就是蝙蝠女-batgirl。在电影里,她是管家阿福的外甥女,一个和罗宾一样的叛逆青年,喜欢在午夜里开着轰轰作响的摩托车到处与人飞车。但实际上在漫画里,蝙蝠女其实是哥谭市警察局长戈登的女儿芭芭拉·戈登,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把她的身份改变了,编导们没有说明,也许是为了和阿福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身患重病的情节拉上关系,衬托一下蝙蝠侠和阿福的主仆情深吧(我猜的,因为剧情里蝙蝠女一开始很不理解阿福为什么甘于一世做布鲁斯韦恩的奴仆,如果仍然按照漫画的设定,这段剧情就没法编了)。扮演蝙蝠女的是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当年只有21岁,在电影里蝙蝠女是个很脸谱化的角色,甚至她的出现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和阿福的那段情节也有些牵强,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实际上整出电影的情节都相当混乱,以蝙蝠女为例子,一开始根本没有交代蝙蝠女会格斗术,但一穿上蝙蝠女服装就变得身手不凡,独力干掉了毒藤女,而阿福从来没有告诉她有关自己主人的事情,但又突然会给她制作蝙蝠女服装;诸如这些,都显得整部电影纯粹为了圈钱而拍,剧本编导等等都是匆匆上马,漏洞百出。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演出这一集之后,事业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演过几部不太出名的片子,也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除了这两位跟随蝙蝠侠出生入死的搭档之外,还有两个人不可不提。

      第一个就是管家阿福,阿福为韦恩家的三代都服侍过,在布鲁斯韦恩的父母死后,更是一人承担了抚养布鲁斯的责任,其后又帮助布鲁斯韦恩建造蝙蝠洞,为他打点家中的一切事物,让蝙蝠侠没有后顾之忧的可以去和罪犯们搏斗。漫画里阿福是个退伍的军医,所以他也承担了为蝙蝠侠疗伤的责任,这一点在电影里基本没有提及,在前四集里,扮演阿福的都是迈克尔·高夫,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甘草演员,名气不大,以往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出演了前四集蝙蝠侠里的管家阿福,表演中规中矩,外形很贴合那种老式管家的形象,认真严肃但不古板,对主人忠心耿耿。现在高夫年事已高,极少出现在银幕上,不过在今年蒂姆·伯顿的新卡通片“僵尸新娘”里,可以听到他为其中一名人物配音。而在第五集里,扮演管家阿福的来头可就大了,两届奥斯卡最佳男配得主迈克尔·凯恩,实际上依照第五集的角色设定,扮演这位管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外形贴合,谁都可以演好,启用凯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影片的安全,不致在次要角色上出现偏差,影响整部影片。实际上凯恩也演得相当出色,但又不致于喧宾夺主,很好的衬托了主角。

      第二个就是警察局长戈登。他可以说是蝙蝠侠在现实世界中的官方代言人,每次搞不定的罪犯他都会联系蝙蝠侠出面解决,只有他知道如何联系蝙蝠侠,但他从来不会想要探听蝙蝠侠的秘密,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前四集中,扮演戈登的都是Pat Hingle,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在影片中也没有多少发挥演技的地方。但到了第五集,嗬嗬,扮演戈登的可就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加里·奥德曼了,加里一向都擅长扮演那种张狂又带有些神经质的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头号坏蛋,他的演出淋漓尽致,抢尽了戏里其他所有演员的戏,而在本片里,由于角色设定的关系,加里收起了他的神经质,成为一个正派老实,甚至有些许懦弱的警察戈登。不过老实说,虽然加里在蝙蝠侠里的演出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因为没有那种张狂的气质,所以加里演起来有点稍逊色于片里同样演配角的其余几名著名演员。

 5 ) 蝙蝠侠的诞生和人物分析

作为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系列首部曲,《开战时刻》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并且为后两部中每个角色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由于本片依然是站在商业片的角度,还不能成熟地将动作情节与情感情节——也就是包含了电影内涵的情节结合起来。所以,在我的第一篇影评中,很多分析情节其实是出现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影片后半部分大量篇幅其实都是正反派对抗及动作打斗,直到最后高谭市被解救了,终于才又有了几笔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和电影主题的点睛。但是,相较于它的四位“前辈”来说,诺兰导筒下的蝙蝠侠从神坛上总了下来,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这一部电影,也将蝙蝠侠的诞生娓娓道来。 蝙蝠侠的真身名叫布鲁斯韦恩,是高谭市最大的集团韦恩集团的少东。小时候,他和保姆家的玩伴瑞秋躲猫猫时,意外掉进了一个蝙蝠洞,突然涌出的蝙蝠群让韦恩收到了巨大的惊吓,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这里有一个细节:布鲁斯是拿着一个类似矛头的玩具。矛与蝙蝠,象征了什么?我觉得,之所以矛是瑞秋与布鲁斯的之间的信物,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坚持正义、抗争恶势力。矛,象征着力量,斗争。这当然也是不论从证明依法或是所谓“私刑”角度共同的一致。至于“谁先找到归谁”,可能暗示了合法与越界的惩治罪恶之间微妙的关系。不过对于布鲁斯而言,矛应该还代表了更深一层意思:原始。不过说到原始,由于它本身还处于另一个范畴,这里不再过度谈论。矛和蝙蝠,大概可以作为蝙蝠侠的象征性暗示吧。 之后便是布鲁斯和老爸的谈话。说起布鲁斯父亲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布鲁斯的启蒙导师。他教会布鲁斯那些最可怕的怪物往往内心最为恐惧。愈是恐惧,愈能爆发出强大的威慑力量。我记得在星球大战里西斯大帝的蛊惑之言里就提到过有关“对现今的愤怒,对未来的恐惧,能让你拥有更强大的黑暗力量”。抛开黑暗不谈,即便只算上本能,恐惧越深,激发出的力量其实越大。当然,后文便会提到愤怒。 在遭逢不测之前,家庭对话体现出布鲁斯父亲是依靠团结高谭市内富商们修建铁路等公共设施来帮助穷人应对经济大萧条。讽刺的是,枪杀布鲁斯父母的正是他们慷慨帮助的对象——穷人。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是因为布鲁斯对于剧院蝙蝠形象的恐惧才怂恿父母提前离开的,才遭逢了不测。从这时候开始直到他成年后,布鲁斯都一直依靠着报仇的愤怒压制着恐惧。他有罪恶感,觉得是自己的恐惧害死了父母,同时也拥有着报仇的愤怒。 直到黑帮老大费康尼派人杀了当年的抢劫犯,布鲁斯始终认定要亲手以眼还眼,这里他还没认识到根本原因:是高谭市的大黑帮势力造成了穷人们走投无路,才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布鲁斯父亲被费康尼嘲笑为软弱、求饶,而布鲁斯较其父亲更有骨气。瑞秋的巴掌打醒了布鲁斯,却没能为他驱散内心本质的恐惧。愤怒能控制恐惧,却也能毁掉一个人。学会了控制恐惧的布鲁斯,也终于能控制自己的强大力量。 说起恐惧,它的名词解释定义为: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也能表现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越害怕,越畏惧,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反抗、甚至反制的力量。其实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不认同相对立、不互容之物能同时存在,但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唯一能解释的是,恐惧本身能约束,但是当愤怒被激发出来,“恐惧激发力量”就发生了。实际上,是愤怒激发了力量。当我们对于某样事物感到恐惧时,其实是有愤怒的,但是那时很微弱。布鲁斯最初对于蝙蝠的恐惧,只是因为蝙蝠的形象,在这个阶段,布鲁斯是感受不到恐惧引起的力量的。但是,之后的父母被杀,让布鲁斯的恐惧加上了愤怒的色彩,这时的布鲁斯获得了他自身的强大力量。不同于父亲,失去了报仇机会的他开始有胆量挑战高谭市的黑帮。这也是他之后离开高谭市直到回归的起始。直到他最后学会了控制恐惧,他成为了恐惧本身,他,成为了蝙蝠侠。 到了这里,有必要对于本片中几个主要的角色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开战时刻》之所以是一个好的开头,不仅仅因为它对于布鲁斯是如何成为蝙蝠侠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而且,它所刻画和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也为之后的两部中他们和他们的亲友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有的角色是本部中) 首先是布鲁斯的父亲。布鲁斯的父亲以及他的韦恩集团在高谭市拥有很高的名望,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倾尽家财帮助穷人。以他对于布鲁斯的教诲,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所以我认为他很清楚真正造成高谭市穷人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犯罪的原因就是黑帮大佬们的所作所为。纵观反派角色如忍者大师、费康尼等对于布鲁斯父亲的评价,都认为他过于软弱,我觉得这其实是表明布鲁斯父亲维持高谭市和平稳定的方式的一种评价。布鲁斯父亲采用的是一种较为妥协的手段:(不触动黑帮大佬们的利益)用财富帮助穷人,殊不知,整个高谭市的富有人士并非都如此,他过高地估计了人们的善心和勇气。布鲁斯比他父亲多的一点在于他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童年的悲剧。所以,布鲁斯父亲依靠个人之力只是帮助高谭市短暂度过了经济大萧条时期。这种不触动根基的方式不能长久,所以,当穷人们再次陷入困苦时,就不得不铤而走险了,结果,布鲁斯父母反而被他们资助的对象杀害,实乃讽刺。也许是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布鲁斯父亲教育小布鲁斯不要害怕,这里说蝙蝠其实是在说高谭市的黑帮势力:外表很强大其实是最恐惧的。不过,时间没有给他改变的机会,但是给了布鲁斯机会。 然后就是管家阿福。看过三部曲的筒子应该知道,阿福这个人其实不简单。在很多次布鲁斯遇到困惑或者需要选择的时候,阿福都会给出的意见让人不能相信他仅仅是个管家这么简单。其实在《黑暗骑士》里阿福和布鲁斯的一次对话中提到过他曾经去过缅甸,虽然不能排除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也有说法认为阿福之前是军人,不过这一点倒无可厚非。然而有一点无可否认:阿福年轻时一定见证过或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其实早在第一部中,阿福就不赞同布鲁斯继续他的“蝙蝠侠”身份了。作为管家,他亲手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韦恩家族的成员,他不想再送走一个。他需要的是布鲁斯能健康地、开心的活着。一直到第三部,他甚至离开了布鲁斯,因为他不想亲眼看到他死去。可以说,阿福是韦恩家族最忠实的管家。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韦恩家族的成员都能好好活着,最担惊受怕他们遭逢危险。 下面要说的三个人就是对于整个三部曲系列都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人,他们的不同立场、不同方式,展现了三部曲的核心主旨和理论。 首先是本部的大反派忍者大师。忍者大师原来爱上了一个军阀的女儿,结为连理却被发现,妻子惨遭杀害。在这一点上,忍者大师和布鲁斯的情况是一样的:亲人惨遭杀害,愤怒涌上心头。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使得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忍者大师需要控制自己的愤怒,于是他向那些与他妻子的死有关的人复仇,这也促成了他的原则:对于一切他所认为的恶人、邪恶团体,他所做的就是消灭、制裁。于是,以他为首的影武者联盟秉承着“罪恶就应该被毁灭,然后重建”的原则,消灭并重建了罗马城、伦敦城。可能毁灭重建并不是一个错误,因为历史历来就是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是,忍者大师这种立场的一个不确定性在于:一样事物是否应该被消灭制裁的判定标准是掌握在影武者联盟手上的,换句话说,影武者联盟掌握着世间万物的生杀大权。所以,布鲁斯称他们为“刽子手”,也是“私刑者”。可以说,维持影武者联盟继续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毁灭(重建),而标准却只是局限于它自己决定。所以,影武者联盟的原则就是:对于一切依照它们的标准认定无可救药的(或称为罪恶深入骨髓无法挽回的)事物,必须要制裁、消灭,然后,适合的对象进行重建。这条原则是影武者联盟存在的必要动力,可以这么说。严格意义上讲,它们本身并非造恶者,它们消灭了一切,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公平正义了。事实上,公平正义也是相对的。它们和蝙蝠侠的区别就在于,蝙蝠侠不杀生,而它们毁灭一切“罪恶”——它们认定的罪恶。 然后需要说说瑞秋这个人物。她是布鲁斯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影片开头就提到她和布鲁斯从小玩耍,还拥有一件类似于矛的信物。她作为检察官,一直以来坚定地支持并维护正当的法律手段来打击犯罪。在她眼里,布鲁斯永远是一个内心存有正义、但长不大的小孩。她觉得布鲁斯应该过他的少爷生活,不应该成为蝙蝠侠。在电影结尾,她也表达了“我爱的那个人还没有回来”的遗憾,这也就说明她不认同布鲁斯凌驾于法律之上打击罪犯的行为。这一点在这一部里还仅仅是初现端倪,到了第二部《黑暗骑士》中哈维登特介入后,变得更为明显。从这里可以看出,瑞秋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她和戈登警长一样,是哥谭市中为数不多的“good men”,她也是一位在各层已被黑帮等恶势力所渗透的环境下坚持法律至上、通过法律制裁罪恶的斗士。而她与布鲁斯不同的打击犯罪的方式,也为后面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事实证明,完全依靠哥谭市已经被犯罪所操控的法律体制来打击犯罪本身是很难实现的,瑞秋自身都几次差点被害。但是以后我们会提到,蝙蝠侠这样一种英雄式的维持治安的手段也并非绝对的万无一失。 最后就需要提到这部作品里的主角——布鲁斯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探讨他是如何产生恐惧、战胜恐惧并成为蝙蝠侠的。他的身份很特殊:他家族的韦恩集团是高谭市的名族,受万人尊敬。按常理来说,布鲁斯应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少爷,过着自己的上流社会浮华生活,也就是瑞秋所期望的那样:有正义心,但是不插手打击罪恶。只是,布鲁斯特殊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不可能像一般的阔少那样庸碌一生:从小受蝙蝠所吓,也因恐惧而致使父母双亡,终于有机会报仇,却错失机会。他看着这座他父亲为之倾尽所有来维护的城市,恐惧、愤怒占据了他的心灵。总的来说,布鲁斯的人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他父母双亡之前,因为蝙蝠对其造成的恐惧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一阶段他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父亲对他的很多教导都对他日后的作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在他父母双亡之后,这个阶段他一直是在用愤怒来压制恐惧。对于自己造成父母的死的恐惧的悔恨,对于仇人的怨恨。不过很显然,这个阶段就像忍者大师说的一样“会毁掉一生”,比如说看看布鲁斯的杀父仇人齐利,他是底层穷人,恐惧黑帮大佬,却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最后愤怒无法控制对于生计的恐惧了,酿成了杀死布鲁斯父母的惨剧;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当仇人为大佬费康尼所杀无法报仇,当脸上挨了瑞秋的两巴掌之后,布鲁斯开始认识到,一味地愤怒只会让他报仇后找不到宣泄对象而毁掉他,于是他开始向费康尼他们宣战,深入罪犯的世界去了解他们。不过就像忍者大师所说的那样,布鲁斯一直以来寻找的并不是犯罪分子的恐惧,是他自己的恐惧。他一直以来恐惧的是他体内的力量,是他依靠愤怒所无法控制的力量。于是,他踏上了成为恐惧本身,成为蝙蝠侠,打击和惩治罪犯的道路。这样一个成长的阶段,就是布鲁斯成为蝙蝠侠的一个历程。 最后,再来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对抗犯罪有了几种形式?应该说是4种。第一种,像布鲁斯父亲那样,不去触动犯罪的根基而是采取相对缓和的收拾残局的方式——短时间解决穷人的需求,这种方式无疑是效果最低的。不但不能从长远上解决问题,而且弄巧成拙,被帮助者所杀;第二种,像瑞秋这样,通过法律这样的正当途径去打击犯罪,可以在长远上实现对于犯罪的打击,因为它是最合理的最符合社会性的,但是,在哥谭市这样一个法律的执行者都已经被罪恶同化的地方,仅仅依靠法律来打击犯罪是很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蝙蝠侠出现之前,瑞秋他们拿费康尼等人毫无办法;第三种,像忍者大师这样,通过毁灭重建的方式来打击犯罪,这样的方式成效最大,不过也有问题:一是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是否需要毁灭的标准全依仗着施刑者的利益来制定,缺乏公认性。二是确定如何重建以及重建的过程都是一个需要巨大代价的过程,可能相对于毁灭之前的改造这样做有点得不偿失。事实上证明,忍者大师和他的影武者联盟这么干完全是出于维持自身存在的需要,根本没能考虑到真正的打击罪犯的可行性;第四种,就是布鲁斯的蝙蝠侠,通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更为自由和强大的“私刑”来打击罪犯。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考虑到打击罪犯的可持续性,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罪恶猖獗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不能被法律所认可,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所以往往会遭到恶势力和执法势力的围剿。以上就是所有的打击犯罪的方式,还补充一句:有趣的是,这四种方式,都一定程度上带有私人因素,并不是真正超越社会层次的维护秩序。 第二个问题就是整部电影始终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布鲁斯克服恐惧成为蝙蝠侠维护了哥谭市的安宁。那么,他到底在恐惧什么?他的恐惧由于什么而产生?从表面看,布鲁斯恐惧的应该是蝙蝠。小时候跌下蝙蝠洞,被蝙蝠群所惊吓,也正是由于对于蝙蝠群的联想,布鲁斯才间接害死了父母,这也成为他内心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实,布鲁斯真正恐惧的是他体内强大的力量。可以通过父亲和他的对话看出来,“越是可怕的生物,它们其实越害怕”,布鲁斯恐惧蝙蝠,蝙蝠其实是恐惧布鲁斯,归根结底,布鲁斯恐惧的是他恐惧时所爆发出的力量。而谈到之后因为恐惧致使父母双亡时,布鲁斯其实是在用愤怒来压制力量。而后,在忍者大师的帮助下,布鲁斯找到了一种原始的、安全的、符号性的方式来正确地使用这种力量,引导这种力量,即成为恐惧本身来操纵力量,来转移力量,转移恐惧,使得恐惧的力量去对付它真正需要对付的人。这,就是成为蝙蝠侠。而一切的初衷,都是起源于父母双亡的事实。所以,我觉得布鲁斯成为蝙蝠侠,也有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和继承父亲的遗志,即守护哥谭市。所以,布鲁斯一直以来的恐惧始终无法消除,也根本不能消除,对于自身力量的恐惧,除了身死,别无他法。而成为蝙蝠侠,仅仅是将自身强大力量进行了更好的控制、利用和转移罢了。总的来说,任何人生来就有恐惧,且都在经历一个掩盖、转移恐惧的过程。有的人找对了方向,恐惧可以为其所用;有的人最终没能克服恐惧,便只能落个悲惨的下场。布鲁斯父亲恐惧穷人和黑帮,却无从愤怒,于是惨遭杀害;如齐利般的穷人恐惧黑帮和生计,满腔怒火却无从转移或解决,于是走上杀人抢劫的不归路,良心发现之时仍遭杀害;忍者大师恐惧军阀和影武者联盟的覆灭,也意识到愤怒不能长久地压制恐惧,于是通过报仇找到了传播恐惧的方式,只是其对于一切罪恶采取毁灭重建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估计过高,对于罪恶程度估计过高和反抗力量估计过低),而根本上而言是其为了维护影武者联盟的存在的一种私心的表现;布鲁斯恐惧他内部的力量,也经历过愤怒压制力量的过程,幸运的是,他经过瑞秋的警醒、费康尼的嘲讽、忍者大师的指点以及他自己对于自身经历的领悟,最终踏上了成为恐惧本身来打击罪犯的蝙蝠侠。需要指出的是,蝙蝠侠本质上真正是一个处于私心的产物,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父亲、阿福、瑞秋、忍者大师甚至戈登警长,布鲁斯创造的蝙蝠侠还会是那个打击犯罪、守护哥谭市的正义之神吗? 总的来说,《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开创性地将蝙蝠侠以一个凡人的身份讲述道来,也很深刻地探讨了人的恐惧、愤怒和力量的关系,以及各人物的特点和关联。说它不及《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的原因,应该是它作为第一部,结构上起引出下文的开头式作用,内容上则是较为人类化地探讨了恐惧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社会层面,也并非我们总结中将要提到的社会两层模型的全貌概述。不过,也正是因为第一部,我们才得以知晓了各主要人物的起源和他们的观念、立场,为后续作品中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埋下了伏笔。

 6 ) 蝙蝠侠:开战时刻

电影名称被翻译成好几种,不过我特别喜欢「开战」这个版本。

英文原文是Batman Begins,讲的也是蝙蝠侠的重开机,等于一切重头再来,觉得用开始、开战都很有意境。

当时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时,大概没有人想过这系列会如此成功。

诺兰导演将超级英雄电影,特别是蝙蝠侠,与先前的版本做了很大的区隔,让蝙蝠侠的人设,变得可信、有血有肉还有泪,在蝙蝠侠的配备上,也做了很好的说明,画面也相当写实,配乐好听。

更重要的是,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选角了。

Christian Bale的蝙蝠侠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的Bruce Wayne,大概是我最喜欢的选角了,没有之一,就是最喜欢的,特别是在开战时刻这个首部曲中,蝙蝠侠的比重,并没有比韦恩少爷多很多,电影试图一步步跟观众介绍Bruce Wayne到底怎么一步步走向蝙蝠侠,变成黑夜骑士。因此,Christian Bal的诠释在这里就特别重要,我也很喜欢他扮演布鲁斯韦恩的放荡不羁,却有偶尔显现的狡黠。

除此之外,Michael Caine的Alfred,对少爷那种温和宠溺却又不失正直的态度;Morgan Freeman的Lucius,明明知道少爷在做什么但又装不知道;Gary Oldman的Gordon不愿对邪恶妥协,对于蝙蝠侠又期待又好玩又有点害怕的反应,真的很可爱,以上这几位根本就是影帝级的大老,跟Christian Bale对起戏来特别带感,特别好玩。

整体而言,做为蝙蝠侠的重新开始,这部电影真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除了男主的爱情是个悲剧之外,其他的部份真的无可挑剔…也让我掉进蝙蝠侠这个大坑里。

 短评

非常好,手法到位,结构经典。

8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力荐

毫无争议的重启经典,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1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韦恩父亲的一些细节很好

17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这才叫大片

21分钟前
  • island
  • 推荐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稻草人。。。。为什么!!!

25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三个系列的蝙蝠侠电影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个中好手。Tim Burton擅长氛围塑造,而Joel Schumacher擅长场景戏, Christopher Nolan擅长人物塑。

2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看了第三部回头重看第一部,觉得第一部好纯真,贝尔好美颜,结构很精致。

31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蝙蝠侠没那套装备的时候套个头套就出去了,把我笑抽了

36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推荐

大侠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要有钱要有高科技还有有智慧的老头来帮忙(▔/﹏\▔)

41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42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4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诺兰赋予了蝙蝠侠以新的生命~~

5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先看过前传2再回头看这部,对蝙蝠侠的刻画十分到位,但反派的背景理由却交代得不是太清楚。不再那么英雄的蝙蝠侠,有了更多人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比黑暗骑士差。★★★★

54分钟前
  • Q。
  • 推荐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58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如果怕什么就得成为什么的话,本人应该会是蠕动肉虫侠吧……(已经是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1小时前
  • 时以星
  • 推荐

诺兰好文艺啊 还到中国习武。。。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大片的格局!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每次看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有“嗯,这部才是最好的”感觉。

1小时前
  • 邓若虚
  • 力荐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