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天行道三人行

爱情片其它2004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尤莉亚·延奇,斯坦奇·艾塞克,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

导演:汉斯·魏因加特纳

播放地址

 剧照

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2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3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4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5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6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3替天行道三人行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31 13:5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德国当代,简(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皮特(斯坦奇·艾塞克 Stipe Erceg 饰)和朱莉(朱丽娅·耶恩奇 Julia Jentsch 饰)是三个社会上随处可见的普通青年。但在他们的内心里,愤怒和失望的火焰从未停止过燃烧,对于国家的现状,对于政府的不满,对于富人的仇恨,为了给这些汹涌的感情找到出口,他们必须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他们在夜里潜入豪宅之中,在大肆恶作剧一番后留下写有“好日子到头了”的恐吓纸条,这样一种行动让三位好友在情感上得到了发泄,也在精神上获得了快感。一次行动中,朱莉造成的意外导致他们不得不重返“犯罪现场”,不幸的是,他们刚好撞见了归家的房主,情势所迫,三人做了一件他们都不愿意做的事情——绑架。

 长篇影评

 1 ) Anarchy!

We take too much things for granted!
Watch this movie with your heart and mind,and appreciate every line.You wont be regretted!

 2 ) 革命的借口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Jan问Jule.

Jule犹豫了一下,“你一定会笑话我的!”

“不,不会的,说吧。”

..."free and wild."Jule说,她靠在窗边。他们两个在Jule租的屋里刷墙,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成为一对,Jule是Peter的女朋友,Jan是Peter的朋友。

The Edukators是一个关于德国愤青的故事。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或名或实的背叛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时候,德国的年轻人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强烈追求人人平等,消灭贫富差距的社会主义。Jan和Peter就是两个充满革命理想的愤青。白天他们是普通的工人,晚上他们蒙上面罩,潜入富人的别墅,把里面的东西搅得一塌糊涂,却并不偷窃任何东西,只是警告那些有钱人,让他们不得安宁,反省自己的剥削本质。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然而一次失手,却把他们引向了不可知的结局。看电影的我,总是忍不住地笑。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喜剧电影,这是一个探讨年青、追求和迷茫的严肃的电影。如同剧中Jan的演员所演过的另一个电影<Goodbye Lennin!>一样。这是那种让人忍俊不禁,却绝不轻松的电影。

<Goodbye Lennin!>以东西德合并为背景,讲述一个东柏林家庭的故事。父亲早年“叛逃”到西德,母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忽然有一天,母亲昏迷不醒。当她几个月后,再次清醒过来的时候,柏林墙已经倒了。儿子知道母亲完全无法接受这个巨大的转变,不愿让她面对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理想的破灭,因此出了种种奇怪招数,营造出一个虚构的“共产主义正在取得巨大胜利”的环境,竭尽全力挽留正在迅速消失的东德的一切表征。很夸张,夸张地可以笑出眼泪;可是夸张的背后,有那么一个严肃得令人生畏的主题,理想的粉碎,革命的幻灭,整整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失望;沉重得几乎提不起来的主题。

德国人就是喜欢思考这些绞尽脑汁的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反思,消化,再把它变成黑色幽默。我喜欢这些电影,也喜欢这个演员Daniel Brühl,看上去总是有点不高兴,有点不知所措。

Jan说,30岁以前如果不革命,你就不曾年轻过;30岁以后如果还革命,你就太年轻了。

看完电影,我们去隔壁的希腊小饭馆吃晚饭。Elisa告诉我,革命,在欧洲曾经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字,年轻的人革命,因为不满意富足安宁的社会。她的母亲那一代年轻的时候,他们的村子里分成两派,一派是革命的,一派是保守宗教的;“可是,到了今天,不管是革命的还是保守的,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很好。”这是60年代的欧洲吧,我听说过那个犹如传奇的时代。可是我不知道,原来到现在,都有那么一些人,还是那么有理想。就像Jan和Peter。

或者说,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不一样的生活。革命是他们找到的好借口。

我喜欢这样的借口,我也非常赞同Jule的生活理想, free and wild。

liyi509cn.spaces.live.com

 3 ) 理想,永不改变

       一幢豪宅,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出灰暗的色调,这是电影的开场。冲突,在那一家有钱人回家进客厅时已经开始。所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摆设都被移位,号称大教育家的入侵者留下“你太有钱了”的字样,足以让影片外面的人也感受到安全受到威胁的毛骨悚然,豪宅有着看似严密的保安系统,却能被主角有序的破解。
        影片充斥着穷人自由主义对富人资本主义的抗争,男主角们半夜扮演的大教育家的角色,反复宣称要追求理想,要革命。背负一身债的女主角Jule在Jan的剖析中,从一边参与抗议资本主义,一边却又为资本家做奴隶的可怜穷人,自觉不自觉的也走向革命。他们在要归还的房子的墙上用红漆写了巨大的字“每颗心都是革命的细胞”,那么激情万丈,青春和理想的印记。
        但是事情从他们进入Jule债主豪宅被发现,迫不得已绑架他到山上开始,四个人的内心都开始产生矛盾。三个穷人主角从雄心万丈的计划,到意识到自己伟大目标“拯救世界”背后渺小的现实“求自保”,黯然送回债主有钱人Hardenberg。而Hardenberg在山上从被迫囚困,到自由享受山上的生活,甚至回忆起当年他也是追求理想的进步少年。
      挣扎是有的,企图转变也是有的。Jan质疑自己的理想,企图丢弃所有工具,而Hardenberg放弃追讨Jule的债务,并信誓旦旦地说不会报警,却还整整想了一夜,要还是不要。
       到了这一刻,连我都要被感染,放弃吧。
      然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尽管Hardenberg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己年轻时革命生涯的怀念和向往,尽管三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拯救世界,但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走以前的路。所以Hardenberg最后选择报了警,而三人选择搬离开始新的教育生涯。
        电影的最后,警察的机动部队冲进房间,指着墙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就写着这句话。像是在解读两方最后的行为,更像是对Hardenberg没有坚持理想而对现实妥协的嘲笑,三人最后坚持了理想,永远不会改变,革命,永不言弃,很强烈。
       峰回路转,不落俗套。

       长镜头下,真实在现,配乐时而抒情时而狂野,气氛渲染无疑。


 4 ) 将要逝去的不仅只有好日子,还有热血的青春

这是一部贯穿了年轻人的政治诉求和爱情三角关系的电影。
政治诉求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但是主人公采取了一个另类的相对平和的方式,他们没有像他们三四十年前的前辈,当年学潮中年轻人一样,光天化日下走上大街,喊着标语,充斥着暴力,明确的表达他们对社会制度的愤慨,对自由的追求。而是采用夜闯富人宅的非暴力方式,对他们过于富裕的生活表示抗议。因为一个意外也引出了绑架的富有张力的情节。爱情三角关系在剧中与对政治的诉求相比,是一个相对弱化的情节,最终有一个三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类似乌托邦的结尾。

                                                 时空的距离
在开始的一个场景中,Jan和Peter开车外出。Jan抽烟借火时发现Peter在他们上次进行“教育”活动时,偷拿了一个价值5000欧的名表,几句询问后Jan把它扔出了车窗外。我以为此处会有大的冲突,可是没有。仍是两个好友之间的沟通,当Jan提到这事关我们做这个行动的道德标准时,Peter表示了理解。伴随着freddy quinn充满回忆气氛的五十年代歌曲《Heimweh》(乡愁),看着这两个青年在车里的欢畅和亲密无间,导演把人带回了当年学潮年代的对兄弟般情谊的回忆中。正如歌词所说,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Brennend heißer Wüstensand 如今在灼热的沙漠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fern, so fern dem Heimatland 离故乡如此遥远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Kein Gruß, kein Herz, 没有问候,没有心情
kein Kuss, kein Scherz. 没有亲吻,没有玩笑
Alles liegt so weit, so weit 一切都那么遥远
(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

一首《Heimweh》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即是对68年代的怀念,也是致敬。

                                               观念的冲突
Jan是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孤僻的人,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社会属性,学生或者是否已经工作我们都不知道。当检票员下车追问他时,他用暴力来回击;在绑架Hardenburg的起始,也是他制服了Hardenburg. 当然他更是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而不只是沉浸在梦想中喃喃私语。他的有些话语还是很打动我的。
比如在他跟 Jule聊天时,提到关于革命的困难:在过去所谓革命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流行的元素,人人都可以在商店里购买到,不论是切格瓦拉的T恤,还是暴力分子贴图;革命已经过去了,虽然没有成功,但是“die beste Ideen überleben”,革命的思想仍然流传了下来。
又比如他希望通过他们的“教育”行动,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一颗激昂的追求变革心灵,正如他和Jule在她的住处的墙上涂抹的那样: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äre Zelle(每一颗心脏都是一个革命的细胞).

Hardenburg是一个成功的中年人,一个曾经的学潮中的革命骨干。正如爱情都抵不住时间的流逝,思想的其他方面又怎么能避免呢?革命理想也抵不过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老婆,孩子,养家糊口,想过更好的生活,最核心的从Hardenburg的嘴里说出来:虽然人可以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不平等和竞争是深深刻在人的骨子里的。当在山上时,看到对面的三个年轻人,他也陷入了对过往革命生活的回忆,以及想过简单生活的念头。但正如时间流逝一样,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在山上的日子里,他用他的智慧分化了三个年轻人之间的团结,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信任。
                               
                                                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
伴随着Jeff Buckley忧伤的《Hallelujah》,来到了片尾的蒙太奇。
Hardenburg回家了,可能他在叫警察前经过了深思,但过去的回忆已经不是现实了,现实就是几个毛小子闯入了我的家,肆意乱动我的东西,还绑架了我,这个仇能不报吗?因此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警车里西装革履板着脸的Hardenburg,一个恢复了正常的Hardenburg.
而三个年轻人则躲过了警察的抓捕,不管他们是不是想到了,Hardenburg不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还是他们想即刻出发,去从事他们新的革命行动:把欧洲的人们从对电视的沉迷中解救出来。正如Jan和Peter墙上的话: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有些人是不会变的),不论是Hardenburg,还是Jan,peter和Jule.

 5 ) 青春就该这样

不知道是不是个人偏见的关系,几乎所有关于青春的革命和理想主义精神的电影都会让我赞叹不已。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三个年轻人里面,一个是演《再见列宁》的Daniel Brühl,另一个是演《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里面的Julia Jentsch,两个以前塑造的革命青年形象就在我心中印象颇深。

故事基本上就是讲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侵入到那些富豪的家里面,把人家家里面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留下一张条子,说“你太有钱了”或者“富裕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了”。他们不偷一点东西,其目的纯粹就只是要让人家恐慌一下。他们用这个方式,作为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的革命举动。

这部电影看完,我当然觉得青少年们的反叛思想和革命冲动是热烈却比较幼稚的。不过,所有的革命本身也大多是幼稚的。他们绑架了一个富豪,结果人家正是法国五月革命里面的学生领袖。富豪说,怎么会从革命领袖变成现在现实庸碌的资本家?人慢慢长大,开始只是渴望一辆经济实惠的车子,然后就是结婚有小孩,那是就渴望物质的保障,渴望有钱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就这样了。可以说这三个署名为“教育家”的年轻人做的事情也许并没有多大现实上的意义,就跟无数上街游行的人们一样,嚷一嚷,抗议一下,其冲量也就不过是让别人看看而已。让革命精神消亡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自己的成长。

尽管如此,青春是绝对应该拿来挥霍的。就算最后毫无分别,至少曾经,我们在该叛逆的时候叛逆过,在该理想的时候理想过。

 6 ) 「少年你太年輕了,想當年老子也…」

(劇透) 「大教育家」是Peter 和Jan在恐嚇信上的署名。他們闖進富人之家,不偷,只搗亂,把古董玩具塞滿馬桶,把音響器材放進冰箱,並放下寫著「好日子過去了!」的一封信。這是他們的社會抗爭,要讓透過資本主義剝削低下層的富人心理不安。

但這是教育嗎?那些富人能因此了解到全球資本主義怎樣剝削窮人嗎?會因此反思所做的事情,所擁護的制度,教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嗎?很明顯那些渡假後回家嚇一大跳的有錢人選擇報警而非反省。

兄弟倆的友情和抗爭事業,更因為闖進一個「阿嫂」而崩壞。本來兩個男生搞游擊式抗爭,Jan脾氣古怪,自行研究電子機械;Peter平時就和女友Jule風流快活。怎料Jule為報仇洩忿而拖著Jan即興行動;Jan的卻對「義嫂」有非份之想而一錯再錯。結果「做戲咁做」碰見屋主Hardenberg回家,先打暈,再call人,情急之下綁架了這不幸的有錢人。理想,公義,滲入私慾就是墮落的開始。

四個人走到深山小木屋,才是「教育」的戲肉。Hardenberg三十年前原來是學運份子,今日卻肚滿腸肥為富不仁。一場早餐辯論會應作通識教材,簡明地說明支持和反對 「資本主義自由經濟 」兩方的看法:

路有涷死骨,朱門酒肉臭。不仁不義!

但「朱門」有錢買多餘的食物可是罪?有錢人是那些能把握時機的叻人!人人都有機會,就看你是否努力。

是嗎,很多窮國的人可享受不了這平等機會。

但生在富國不是錯。機會在前,去爭取有錯嗎?

但這不平等的制度是人為的,也是富人們努力去維持的……

以三對一,主角的一方牌面看似佔優,主張也理直氣壯。且慢,Hardenberg能賺大錢當然不是省油的燈,早看出三位主角的曖昧關係,適當時候左挑右撥,更不忘向觀眾解適為何當年背棄革命理想:大佬,出來做幾年嘢結婚生仔唔使錢麼?養起頭家緊係要揀一條安安定定ge路,係咪?當下說中了不少觀眾的心聲,被三位主角批判的鬱悶一掃而空。噓~

接著三位主角的曖昧終於穿煲,關係破裂,Hardenberg喝著咖啡看大戲。唉。甚麼理想?Peter氣得一走了之;Jan想自己也是爛人一個,愧對甚麼社會公義,乾急著哭。這真是熱血青年的死蔭幽谷。Jeff Buckley唱"Hallelujah"的歌聲隨即響起……

這首詩歌由Leonard Cohen原作,低吟著破碎跌倒的人,仍然讚美上帝,破碎的黑暗中透出一絲希望之光。詩哥引用大衛和參孫的典故,英雄一世,就是衰好色,就像Jan,就像風流的Cohen自身。

希望之光是甚麼?是愛與寬恕。Peter回來,三人決定送Hardenberg回家,Hardenberg也說既往不咎。

Hardenberg回到熟悉的環境,還是按捺不住報警。警察闖進Peter和Jan的家,空空如也,只發現一紙宣言:「有些人永遠改變不了。」

映後討論中,有表示不能認同主角的立場和行動,認為他們理念空泛,認識膚淺,不切實際,只有姿勢。但講實際,沒有比「搵食啫」一句更得民心的了。但為確保自己有得食,不惜別人無得食,這就是問題,這就是自私。

當然主角的犯法行為不值效法,也沒甚麼實際效果。但他們對社會的承擔,對公義的執著,仍然值得肯定。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反而牢牢記著Hardenberg自辯「要搵食養家」的順理成章,聊以自慰?

 短评

觉得说了好多现在的年轻人,没准我们就是垮掉的又一代= =结局看一半就猜到了但是还是难免yy没准3kw哥会是个打心底里纳爱斯的人,不过有些人真心永远不会改变

7分钟前
  • Squidward
  • 推荐

“三十岁之前不左的,是没有灵魂的;三十岁以后还在左的,是没有大脑的。”“世上所有人都想过自由放荡的生活,可是大多数都选择了妥协。”节奏稍嫌慢,二男一女的纠葛annoying,但好在结局没有松口气:“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德国人的革命重在行动,天真烂漫;法国人的革命挂羊头卖狗肉,自由散漫。

8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30岁是不是个鸿沟,没有发言权,毕竟还没迈过去。但,周遭肉眼可见的犬儒,利己,岁月静好的SB和年龄成正比,害怕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来越来越多这样的人群。一道从内到外的墙早已竖立,一道又一道从上到下的墙悄无声息的建起。可怕的是上一代人的闭塞,无知,朋比为奸,沆瀣一气,更可怕的是同一代人的懦弱,恐惧,自相残杀,自暴自弃。

1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晃得太厉害了,看不了……

16分钟前
  • 星曜
  • 还行

革命就像荷尔蒙

19分钟前
  • eva
  • 还行

真的好啊!!虽然拍得低技,但是内容是重点。如果我撞了台跑车,那么我会把那个富豪杀了罢就

24分钟前
  • Pentecost
  • 力荐

虽然类似Jules & Jim的三人行模式屡试不爽,但与《死亡实验》《浪潮》一样,说教意味太浓,是德国电影都爱这一口吗?还好结局不错,没有陷入人性本善、世界大同的俗套……

26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世上所有人都想過自由的生活,可是半數都選擇了妥協

30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很精彩,很喜欢~

31分钟前
  • 草草
  • 力荐

“就算明白有些事情你无法改变,但年轻时代我们有用不完的力气,就该凭我们的理想和社会良知干出一番事业。”

3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我的space第一篇文章

39分钟前
  • ME2
  • 力荐

2005 HKIFF/金鐘UA

40分钟前
  • M
  • 推荐

德国片子,很长,有点意思,但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闷。赫赫。结局我特别喜欢,整个影片主题发人深思。在观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两个阶层---中产和低收入者,分别为两者进行辩护,或者叫说服,说服自己他们这么做这么想是有道理的。结果导致最后看完片子俺一片混乱。这说明,没有明确的阶级立场是多么滴痛苦啊。

43分钟前
  • 妖妖
  • 推荐

以革命热情过青春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are Zelle!

51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有灵魂的,30岁以上还‘左’的人是没有头脑的

5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片名又译《大教育家》,以前看过。德国青年的反资本主义革命精神很高啊~~几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潇洒奔放令人惊艳。

56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6/4/2005 2:30pm UA Pacific Place

60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蒋公推荐,典型德国片。“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派的,是没大脑的人。…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1小时前
  • 午后的缪斯
  • 推荐

结局让影片上了档次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