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草原

爱情片其它2004

主演:亚历山德拉·艾迪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吉欧格·亚曼尼斯,瓦西利斯·科洛沃斯,伊娃·科塔曼尼多,陶拉·斯塔索普洛斯,Thalia Argyriou,Smaro Gaitanidou,米哈利斯·扬纳托斯,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Aliki Kamineli,Andromahi Hrysomalli,Alex Moukanos,Thodoros Teknetzidis,Dimitris Kolovos,George Houliaras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7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8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9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3:56

详细剧情

  1919年,俄国内战。为躲避战火,斯拜罗斯(Vassilis Kolovos 饰)带着妻子戴娜(Thalia Argirioua 饰)和一双儿女,随着难民潮辗转来到希腊。十几年过去,俄国难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名为“新敖德萨”的小村庄。斯拜罗斯的养女艾莉妮(Alexa ndra Aidini 饰)如今已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爱的小伙同时也是她的非血缘兄长埃里克西斯(Nikos Poursanidis 饰)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养父的控制与霸占,艾莉妮与爱人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时间进入1936年,一家人暂时得以安定。为追寻音乐梦想,埃里克西斯告别妻儿远赴美国。在此之后,战争统治着这个世界,也摧毁了艾莉妮苦心经营的家庭。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随波逐流,生离死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追寻中的安哲罗普罗斯

           

优奇 ---- 我头晕?

艾莲妮---- 还会痛吗?

优奇 ---- 不会了,你不在时我六神无主,我会独自走到河边,望着河水,记得我们曾说过想溯溪而上,寻找源头吗?

艾莲妮---- 我写过一封信给你。

优奇 ---- 艾莲妮,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明白,你对我有多重要!

 

好久没有写一些东西了,也许是因为太忙了吧,亦或许自己真的开始有些迷茫了,忽然不知道还该不该继续用文字来抚慰这寂聊,离开了学校的那种惬意麻木的生活,一切看似顺利的进行着,但换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细细的思量过去的这几个月,生活大部分已被工作所占据,难得的双休也被朋友聚餐所填满,看闲书的时间也逐渐被压缩到了睡前的那一会,至于那酷爱的电影,由于繁忙,仿佛突然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为了再次能沉浸到电影那浮华与沉静之中,趁着最近的空闲,特意为自己选择了这部压箱之作,希腊大师导演------安哲罗普罗斯的《悲伤草原》(其实也不新了,都2005年的了,记得前段时间还和小区的D版商贩们抱怨着盗版辉煌期的时候没钱,而当手头宽松之时却遇上了打击盗版行动断货100天,而安哲的四连套装一直是我想收的,却一直没舍得收的一组套装。)。看过了《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深深地被安哲影片那特有的诗意和超现实镜头所吸引着,那一句“永远有多远”曾一度成为我的处世格言,短短五个字,道出了多少人生涵义与生命的幻灭。似曾记得《雾中风景》中那对踏上异乡寻找父亲的兄妹,经过种种磨难,在追寻未果之后弟弟用圣经阐释着埋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团混沌根源,或许也曾会想起《永恒的一天》中,那位希腊诗人,一直在收集与找寻着那些散落在乡间或已被人遗忘的古希腊诗歌,期盼着希腊文明的再次复兴。时间,在安哲的诗中犹如被凝结一般,“现在即永恒”,一切皆如印象派油画般,深深地烙刻在观者的记忆中。

伴着梁洛施《伊莎贝拉》的歌声,继续回荡在这部悲伤之诗的余音下,跟随安哲的足印,将这部片重新回味一番。电影的片头做的就非常的诗意化,远处走来的人群驻足在河边,述说着自己的流亡,如奥德赛般回到自己的家乡,人们回忆着圣斯蒂芬日红军闯进莫斯科,对莫斯科的贵族们进行着掠夺与屠杀,整个沙俄政权瓦解,沙皇倒台,硝烟与混乱笼罩着莫斯科上空,而那些莫斯科的外国人(特指希腊人)便开始了流亡,被迫回到他们的故乡希腊,而艾莲妮就是在这场浩劫中被人在废墟中发现并生存下来的幸存者。(看过《日瓦戈医生》的朋友,想必对那一次革命当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吧,红军进入的那天,整个莫斯科的贵族浑然不知,依然举行着宴会,而整个工农阶级的目标就是推翻贵族阶级,寻求心中的平等,后果可想而知。虽然这部作品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具有西方的政治指涉之嫌,但无论哪次政变,牺牲的只能是人民,痛苦永远属于那些无辜被卷入的人们)。之后伴着我非常喜欢的Eleni karaindrou(《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尤利西斯的凝视》的配乐作曲者)制作的配乐,莫斯科街景与苏联风格的人物照一一呈现在眼前,利用数码处理过的旧照片,突然间散发出一种特有的质感,如木版画一般,叙述了红色革命前夕莫斯科希腊街区中希腊贵族的生活,也隐隐道出了我们影片中的这个女主人公艾莲妮的身世,作为贵族出生的艾莲妮将会在其之后的人生中有怎样的一段经历呢?

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年,流亡的人们在希腊边境的河边已经建起了一个小牧场,而男孩优奇与艾莲妮也慢慢长大,并成为了青梅竹马的一对,然而正当大家都以为一切正常的时候,艾莲妮的养父,优奇的父亲却决定强占艾莲妮做自己的新娘,以填补对流亡中死去妻子的思念,于是男孩和女孩在举行婚礼之日当晚开始涉河逃亡。翌日早上,伴着东正教徒“哈利路亚”的祈福声,优奇的父亲,眼光凝望着河的对岸,跪捧着艾莲妮的婚饰,在一阵哀号与啜泣之后,也开始了寻找艾莲妮的流亡。

男孩和女孩开始和自己的父亲玩起了迷藏,在老流浪乐手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德帖萨洛尼迦,在一个剧院中暂时过起了寄宿生活,没想到老父亲紧随而至,无奈之下,立志要在乐界闯出天地,实现自己美国梦的优奇只得跟随这帮流浪艺人在希腊各地巡回演出来度日,终于他们来到了希腊一处海滨城市并定居了。然而,新的一股政治浪潮又将袭向希腊----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开始侵入希腊…….

战争终于爆发了,希腊成为了意大利的首要侵略目标,大批的希腊人开始迁居到远离战争的美洲大陆,而优奇对美国的向往也愈加强烈,终于,有乐队组团人向优奇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乐队去美国为迁居那里的希腊人演出,然而,面对离开艾莲妮和2个幼小的双胞胎孩子,优奇始终无法抉择。与此同时,一路庇护他们的乐队也卷入了希腊工人与傀儡政权的斗争之中,乐队利用希腊民间的音乐唤起人民的爱国情绪,并鼓励工人们罢工,逐渐的,乐队成为了政府首要的清除对象。

在一次罢工舞会中,优奇的父亲终于找到了他们,但此时疲惫憔悴的父亲只邀了艾莲妮一曲民间舞后,默默地倒死在仓库门口,于是送葬的船队再次出现在了影片开头的那条曾分割“亲情”的河流之中。

优奇终于决定远赴美国,然后再把妻儿接去,而艾莲妮也决定把给人寄养的双胞胎男孩接回家自己抚养,面对和自己已渐渐隔阂的孩子,艾莲妮痛苦不已。在一家团圆的那一刻,伴随着那凝结着整个希腊民族灵魂的乐声中,两个孩子终于喊出了父亲….(这段始终感觉着隐喻的成分很重)

战争席卷了整个希腊,艾莲妮一家也在战乱中流离奔波,她们终于又回到了故土的那条河边,而此时的小牧场,已经沦为了杀戮的坟场。在故宅边的树上,十几头淌血的绵羊被倒吊在树上,光秃的树下血流成河,启示录般的预示着上帝对人类罪行的惩戒。(神学中,羊的喻意非凡,耶稣被指称为牧羊人之子,如今羊已死,神已去)。深夜,大雨突至,整条河流决堤,河水泛滥并淹没了整个村庄,艾莲妮等四人乘载着那宛如诺亚方舟般的小船,望着那一片殇洋,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远赴美国的轮船即将启航,由于时间匆忙,艾莲妮为优奇织得毛衣并未完成,于是,在港口边,在缓缓划向轮船的小舟中,优奇与岸边的艾莲妮依靠这条扯动的红毛线维系着之间的联系,而这距离在这不经意间即将成为永恒。

晾晒着白色被单的深处,蹒跚走来一名长者,其每挪一步,手中的血便染红一片白,直至卧倒在铁轨边上,一列飞驰的火车将其与艾莲妮咫尺相隔….,艾莲妮一心保护藏匿的抵抗运动分子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秘密警察的暗杀。深夜,艾莲妮也被秘密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而他的两个孩子也失散了….

战争持续到了1944年终于走进了尾声,艾莲妮出狱后就收到了优奇几年前的一封回信,

但是由于她的入狱,他们间的联系似乎也中断了,信中的优奇在美国也没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梦,取而代之的则也是卷入了另一边的战争,为了成为美国人,并能接妻儿来美国,他选择入伍,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名士兵。另一方面,艾莲妮得到了她的一个孩子作为政府军战死的噩耗,在一路坎坷的来到儿子捐躯的河流边失声痛哭,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此时却在另一阵营的游击队中抵抗着政府军。噩耗接连传来,在艾莲妮因一个儿子的离去而昏迷之刻,村庄的长者又将她的另一个儿子的死告诉了她,而他的葬身之处,竟然就是在那片殇洋中仅存的旧宅残墟之内。艾莲妮划着离开时的那木小舟,耳边回荡的是优奇在战死前夜写的那封信的回音,述说着这一切不幸的开始至结束。艾莲妮从孤独的被发现在莫斯科的废墟之中,如今依然独自蜷卧在这希腊残垣之内,哭声撕裂着周围的一切,黑夜开始慢慢渗入,直至整个画面渐渐消逝在你我眼中。

艾莲妮的旅程,既是流亡,亦是回归,由一个原点开始,依然在另一个原点收尾,在经历了这诸多磨难,万般艰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依然逃不出这宿命的怀抱。片中的音乐处处透着安哲对希腊民族的热爱,从各类民间乐器从独奏到合鸣,又到人们伴随着民间的音乐翩翩起舞,唤起的是人们对希腊近一世纪遭遇到战争蹂躏所留下的点点忧伤,故事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希腊民族从奥德赛开始,就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和安哲一样,都会在探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中永不放弃。

 

 

……昨夜梦到我们两个人一起出发,去寻找那条河的源头,一位老者为我们带路,走着走着河流愈变愈小,最后分散成上千条的小溪,突然间在雪覆盖的山顶下,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青草地,露水在每根草上闪闪发光,不时地露珠落下来,老人说这片草地就是河流源头。你伸手触碰这片草地,抬起手,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2 ) 无力的悲伤——《悲伤草原》观后

    《悲伤草原》是无力的电影,尤其是在看了《流浪艺人》之后再看。
     一、 无力的故事
    有论者说,《流浪艺人》不塑造具体的人物,但其实片子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故事内核,就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瑞斯忒亚》三联剧,俄瑞斯忒亚为父复仇,杀死母亲弑其情夫的脉络非常清晰,以至于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能够牵连契合,融为一体。而《悲伤草原》则缺乏这样的故事内核,安哲自己说这个电影中采用了三个故事原型,一是《俄狄浦斯王》的弑父,二是《七将攻忒拜》的兄弟残杀,三是《安提戈涅》的寻尸,但是纵观全片,这些故事是零碎的,给人的印象是偶然事件的串接,没有前后一贯的情感逻辑,古希腊悲剧自身所携带的那种悲剧张力在这部电影中被切割了,因而也消失了。
    二、无力的历史
    安哲热心于书写历史,他的书写方式在《流浪艺人》中已经呈现出简单化、平面化、舞台化、形式化的痕迹,但是到了《悲伤草原》中则更为明显,历史被表现为街上飘洒的传单,突兀入画的列车上士兵的军歌,聚会上忽然发生的生硬的不同政治阵营中的对峙,以及那极端舞台化的巷战。这些手段全部在《流浪艺人》中用过了,也因为安哲喜欢使用固定场景的长镜头,所以给人以非常突出的“你方唱吧我登场”的“历史如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悲伤草原》中再一次被重复,而且由于情节本身的无力,那种舞台感和形式化就成为了极其醒目的缺点。历史在影片中被简化为活报剧,缺乏人间烟火的鲜活,因而无法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三、 无力的情感
   《悲伤草原》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跟《流浪艺人》是重合的,之所以要重写这段历史,安哲是希望将重点放在对个人和家庭的描述上,从“群体”返回“个人”,赋予个体生命以“独特性”。然而,本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企图却被另一个企图干扰,因而沦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这另个企图就是“宏大叙事”和“史诗性叙事”。因为这样的企图,影片才会重点刻画那种“开辟鸿蒙”的部落起源故事,“大洪水”场景,“河流中的葬礼”这样的凝重而恢弘的场面,甚至饱含深意和震撼感的“树上垂挂的无辜的被宰杀的羔羊”,但这些场景其实都无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以至于影片最后,电影中的人物给人的感觉还是符号化的,她或者他,可以是安哲任意一部电影中任意的符号,不具有个体特征,无个性的人便是无感染力的人,人物的悲伤便也成了符号化的忧伤,于是,影片结尾处,艾莲尼痛苦的仰天嘶号无法抵达观众的情感共鸣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片中族长的人物刻画也是败笔,也许在安哲的计划中,他只是个“被弑杀的父亲”的符码,有任务要把《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再现出来,如此意旨先行,导致了人物的全盘扭曲。首先,他要娶自己的养女,甚至是在儿子已经跟养女生下双胞胎的情况下,硬要举行婚礼,这一行为本身违反人伦常理,使得人物根本无法在观众这里获取同情,而人物究竟为何如此行事,影片也没有任何的交代,于是他的悲伤和痛苦就变得十足自作自受而做作,无论是跪在河滩上的痛哭,还是无奈跟养女共舞一曲之后的失落,都形式感十足,而无法获得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此相随,男女主人公在丧父之后的悲伤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相对而言比较成功的形象是流浪乐队的领队尼克斯,异乡演出计划的意外失败后,他的那种寥落表情以及在火车车厢里寻找自己的帽子,无果后的悲凉,都道出了一个风烛残年老人对岁月的感慨。但在这样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中,尼克斯也无法避免沦为符码的命运,他的死亡,在一片整齐的飘扬的白床单中,中弹、踉跄、倒地,都带有太多明显的意指,虽足够凄凉却并不感人。(另:白床单整齐密集的场景非生活化,造作的痕迹太明显。)
     但是安哲依然是安哲,电影中依然充满了一些细微的动人之处,比如家族聚会上,貌似平静的吟唱中隐藏的深深伤感,手风琴安详而随意,却能带出岁月的万般无奈,以及那时的气氛,个人的表情,光线,感觉,都带给人无限遐思。甚至人家屋顶上飘散的炊烟,艾莲尼出狱后行走的那段沙石路,都是如此质感鲜明,诗意动人。
    这部电影是安哲在《永恒与一日》之后沉寂了六年之后的再度出山之作,安哲无疑是不想停下自己创作者的脚步,但这一次,安哲真的没有准备好,这是他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所做的一次勉强的言说,使用的是重复的语法和句子,甚至安哲都没想好自己要说什么,就匆忙地开始了悲伤。所以注定了,这种悲伤,只能是无力的悲伤。
    也许,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如何创作上,也更体现在如何“无为”上,勉力为之的作品不仅不会增添光环的亮度,相反地会更折射出创作力衰竭的无奈和勉强。有时,“无为”反而是一种更大的勇气。


 3 ) 在民族历史的白幕中寻找音乐

孤独而肃穆的中心对称构图;白色的衣服/被单;火车;窗后的人;羊如乌鸦一般被沥干血挂在树枝上,地面上淌着半干涸的血液(宗教隐喻);篝火;不可见的阿麦利卡,停在码头硕大、崭新的美国游轮;大光圈,以模糊的大海为背景,伴随着男主讲述美国经历的画外音,红线从未织完的毛衣里扯出直至抽尽;四年前寄出的信;对立战壕的亲兄弟,逐渐模糊的个体;两个人与一家人的爱情、家族悲剧折射希腊的政治演变。 宽广长镜头呈现的浪漫自然主义风格包裹着静谧内向和古典的美,时空交错自由切换;低饱和、沉郁色调传达的那种宏大而不抽象的忧思;剥离了快乐或愤怒的情绪,只有出生、逃亡、流浪、丧失、失声、追寻、死亡状态的人物(婚礼与葬礼)和他们疏离的走位;每部中充满追忆的抑扬配乐总以一统一动机和旋律贯穿(时而如风拨弄心弦,时而如水流注入湍流不息的影像之河;艺术家和音乐却被政治的涡轮机卷入与碾压)在《哭泣的草原》中悲泣的音乐史诗成为主角……

有人和我说安哲后期的电影在重复他自己,但每部作品都凝聚着这样共通的、沉痛的、苦索的、反复追问和沉湎的情感正是我认为他的伟大之处。

昨晚我梦到我们团聚,一起去追寻那河流的源头。一个老人带路。我们走啊走啊,河流渐渐变小,变成了无数溪流……突然,看见它在一个山顶的冰盖下面。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覆盖绿草的土地,在一片潮湿荫凉的地方,草叶的边缘都挂着晶莹的露水,时而滴在松软的土地上。“这片草原,”老人说,“就是这河流的源头。”你伸出手,抚摸着青青绿草。当你举起手时,有露珠滴下,滴在土地上,像泪珠。

 4 ) 现代性的终结

视听文本分析

多灾多难的土地,孕育出一位希腊之子——西奥。毋庸讳言,作为希腊三部曲的第一部,时间线起始于1919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浪潮席卷,阿芙乐尔号的汽笛#0撕裂天空。画面中首先出现了马队般的人群,涉水而行,他们来到了一个柱子前的地方,与对岸的人隔空喊话,从此他们成为了边缘地带的移民。

寒冷的冬夜,希腊人们围坐在一起,唱着故乡的歌谣,男孩走到寒冷的屋外墙角,用石头敲打楼上Eleni的窗#1。

“我们说好一起寻找河流的源头”#2,电影以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故事开篇,两人私奔向远方,这里是现代性的开端,背后是即将消亡的农场集约化生产模式。父权阴影下,对自由相爱的追求更像世界的一隅,安哲的镜头语言风格不断变换,以现实主义的视角透视希腊乡村的富足与贫困,两人亲热过后抵足而眠的画面更像古典主义油画,短暂的幻梦拉开了现代性的帷幕。自由,存在与音乐,他们似乎找到了安身之所,weeping meadow男主手风琴的声音贯穿了始终,父亲最终停止了嘶吼倒在了音乐声中,随着天赋被赏识认可,US的梦想越来越触手可及。另一边,女人与自己早年的亲生骨肉相见,两人回到故乡,在父亲的故宅前掩面而泣,洪水淹没了村庄,羊群挂在树上,为悲剧氛围埋下了伏笔。

现代性在希腊沉重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就如女性内心的矛盾挣扎,两人在海边围成心形,却不得不面临吻别,去往美国的巨轮汽笛再一次响起/0,这一次是永远告别。

开头旧世界群像,在滚滚前进的车轮中被无情碾碎,对于群体变动的反映,多采用中远景,刻画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则用特写,场面调度流畅自如,就像那场著名的河面船群,黑压压一片像马队也像乌鸦。Eleni因为窝藏游击队成员被捕,工人运动面临宪兵队的追杀,追求艺术的人们如同雨夜中孱弱的火堆,至此现代主义的历史接近尾声。

影片开始形成庞大的互文对照体系,窗户被飞来的石块砸碎/1,脆弱的民主自杀了。士兵高唱战歌走入狂热,法西斯来了,男主卷入太平洋战争,以书信体的倒叙错综时空,镜头拉近不断变少的针织毛巾,红线悬而未断,景深变浅。至此安哲已经进入超神状态,时间的切肤之痛让每个二战后的人静默,Eleni在重复梦呓,重现自由被禁锢的伤痕,妇女相对无言,此地无人生还。突如其来的悠远手风琴声如同上帝的福音,Eleni起身,出门,在门关上的那一刹那福音飘远,追随在Eleni的上空。(此处个人认为拉扎罗的福音是向其致敬)

最后的部分模糊了梦与醒,生与死的边界,神性开始显现了。来自美国最后的信里,他说“我梦见,智者指引我到了河流的源头,大河分裂成一条条小溪,尽头是一片草地,草尖上挂满露珠,就像你的泪水。”年少爱恋的序曲在长眠中落幕,Eleni来到边境发生战斗的山坡,镜头上移,人物消失,两个儿子相遇的场景重现,civil war。在两兄弟的对话中,母亲被发现在牢房时已经死去,而此时此地Eleni作为生者对战地投去最痛苦的一瞥,至于是哪一种结局我们无从得知。

现代性的终结,不过是沉沉流过的河水,不过是那最后一声仰天而哭,“you were you,you were him.”

 5 )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哭泣的草原》是电影的英文名,原本的电影名叫Eleni,这也是本片女主角的名字,Eleni在希腊语中是Helen的另一个形式,就如这部电影的配乐大师Eleni Karaindrou(艾莲妮•卡兰德罗),她的名字也叫Helene Karaindrou,而Helen就是“希腊”的意思,Eleni代表的就是“希腊”。 希腊是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可步入二十世纪,它却成了被战争反复撕裂的失落之地。1912年巴尔干战争,1936年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希腊内战、1967年军人政变、1974年军政府倒台,战乱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悲惨与不幸。 《哭泣的草原》的故事就发生在1919年到1945年之间。一个从敖德萨逃到希腊的犹太人族群在族长史派罗的带领下被迫迁居到河边一片草原。史派罗带着病重的妻子,一个五岁的儿子Alexis,还有一个在流亡途中收养的不到三岁的女孩遗孤Eleni。妻子病逝后,史派罗执意要娶Eleni为妻;可Eleni与Alexis情投意合,且偷偷为他生下了双胞胎,两个儿子被好心人收养。在被迫与史派罗举行婚礼的当天,Eleni与Alexis在一个流浪乐团的帮助下私奔逃走,两人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时间来到1936年,父亲史派罗突然身亡,昔日家园被洪水淹没,乐团首领Nikos又被白色独裁枪杀,内忧外患之下,Eleni被迫放手让Alexis去美国谋求新的生活。而Alexis为了给妻儿办去美国的签证报名参军,随后深陷太平洋战场无法脱身,Eleni这边因曾收留过Nikos在二战和希腊内战中几次三番被不断更换的当局囚禁,他们的两个儿子长大后加入敌对阵营,并相继战死。就这样Eleni成了一个时代的牺牲品,没有人爱,也没有人可以关心,不满三岁她就成了一个遗孤,30年后,又一次被动无奈地成了孤家寡人,伤痕累累…… 电影里的人物情感是经过悲剧“净化”的,敏锐厚重、单纯肃穆。Eleni刚生下双胞胎在家休养,Alexis朝她窗户扔石头,她听完他的倾诉趴在窗台上泪流满面;当她被带到两个妇人家里,晚上在梦中一遍又一遍地呓语,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强权面前个体的脆弱和无力,痛心疾首如十指被夹: 守卫,我没有水,也没有钱可以贿赂你,我没有纸可以写信给儿子。制服换了,你穿着灰色,守卫。守卫,你换成黑色了。我叫Eleni,我为避难而来,你们现在要把我带到哪? 守卫,我要水,没有钱贿赂你,我要写信给儿子但没有纸。制服又换了,德国人穿绿色,你是德国的吗?守卫,我叫Eleni,我来这里避难的,你们要把我带到哪去?我当时也在广场,1944年13约,当时大家在那里庆祝,你们要带我去哪? 制服又换了,守卫,你是英国人吗?一颗子弹多少钱?血又值多少钱呢?所有的制服都一样…… 守卫,我要喝水,我没有钱,我要给儿子写信,没有纸……你们要带我去哪?我叫Eleni,我因为藏匿受伤游击队员入狱……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以下简称“安哲”)说:“我个人的电影语言,是基于时间维度的延展。” 基于时间维度延展的电影语言不是写实,而是诗意肃穆、带有强烈隐喻和沉思性的史诗体叙述风格。安哲沉迷古希腊神话,他曾说:“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上降下来,用于表现人民”。在《哭泣的草原》中,他用《圣经》里英雄人物或者古希腊神话人物做隐喻。史派罗这个人物就有《圣经》里摩西的影子。他带领敖德萨犹太人从俄罗斯流亡到了希腊,而摩西带领犹太人成功逃出埃及。摩西是耶和华的“好牧人”,而一只只“羊”就象征族群里的人,也象征希腊人民。当Alexis带着Eleni走到老屋前,父亲的羊被吊在树上活活沥干鲜血至死,这是暗示接下来的政治乱世面前脆弱的个体。第二天全村被洪水淹没也是摩西出埃及记里被困红海的意象。史派罗同时也有古希腊神话人物拉伊奥斯国王的影子,拉伊奥斯国王的儿子俄狄浦斯就是Alexis。Alexis的儿子亚尼和优奇象征着俄狄浦斯两个反目成仇的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木心说:全部希腊神话,可以概称为“人的倒影”。而安哲在这部电影中就多处用水中“倒影”来表现现实人物与神话人物的关系。他还利用其它象征细节,比如Nikos在挂满白色床单的海边被杀的场景是意指当时的希腊处于梅塔克萨斯独裁的白色恐怖时期,政见异己者被随意暗杀。不管是仰望奥林匹亚山上的神话人物、还是西奈山上的摩西,安哲都是为了俯视、关照人心。希腊诸神之上,有一个最高的命运,诸神无可抗拒,人类也不能逃脱命运。这是悲剧,无情且残酷,但安哲诗意的叙述风格“让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 切斯瓦夫•米沃什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漠视不幸,以为只要否认它的存在,就可以安慰自己,因为它的确是存在的。由于我们无法摆脱它,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选择一种跟它相处的策略。当外物侵犯蜂窝时,蜜蜂肯定要在蜂窝周围涂一层蜡。哎,这份在入侵者周围涂蜡的劳作必须重复进行,但这是必需的,因为否则的话,不幸就会来控制我们的所思所感。” 2009年《南方周末》采访了安哲。他对自己的电影是这样阐述的: 南方周末:不能通过电影让他们看到某种前景吗?” 西奥:不,我想电影是诗意版的世界,某种意义上,电影惟一能做的就是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它给人做伴,让我们的生活稍微好一点,那就是好电影、好诗的作用。它不能改变世界,人才能改变世界。你知道人多么经常地尝试改变世界,同样的故事一次次重复,最终他们总是牺牲品,几代人迷失其中。 别要求电影做它做不到的事。我有时候感到非常孤独忧伤,我会拿起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它们让我得到平衡,使我的时间甜美了一些。最近我在读一本新版的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她也是斯大林的牺牲品之一。尽管那些诗非常悲伤,整本书写的是悲剧,但非常有力的诗句却使你感到有种忧伤的温润,流过你的身体。 这些作品的意义,就是让你忍耐,让你等待,让你幻想,让你做梦,让你期待…… 南方周末:还有呢? 安哲罗普洛斯:还有战斗 安哲是用电影在写诗,打通现实、历史、神话的岩层,在最坚硬处筑起坚固的温柔,为的就是希望人们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让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出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的一句: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为了让人的理性和感性和谐,避免我们的所思所感被不幸控制,荷尔德林认为:“必须走诗的道路。诗的艺术就其完全的本质而言,就其热忱、朴素、平实而言,是欢快的崇拜,从不把人搞成神或者把神搞成人,从不搞邪门的偶像崇拜,而只是让神和人们彼此可以更靠近。悲剧则从方面表现这一点。神和人看起来是一个(Eins),随之是命运,命运引发出人的所有谦卑和骄傲(stolz),并且最终一方面存留下人对上天的敬畏,另一方面又把人的经过净化的情感作为人的财富保留下来。”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次看的《哭泣的草原》,是162分钟的版本,某些段落被剪得仓促跳跃,不是很流畅,希望有一天能看到185分钟的版本。

 6 ) 好像只有死可以缓解悲伤了

痛,太痛了。看完之后感觉要心梗了。

怎么能拍的这么美…水淹村子…不愧是安哲…看480p的资源都够美死我了…

感觉心里面被堵严实了,再抬头看看自己所处的地方,更堵了,好无力好悲伤好难受…好想去希腊…感觉安哲很喜欢那一片海,这几部片子里都有过海边的长镜头还有摆在一旁的白色桌椅。突然觉得希腊人一定也很悲伤吧,文明的发源地却在近代被反复蹂躏自我践踏,那种民族内心深处渴望复兴的追寻,在宏大的历史中又是那么渺小…

 短评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9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1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14分钟前
  • 🥺
  • 力荐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15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力荐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16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22分钟前
  • 阿罡书房
  • 力荐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24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26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坐在地上看到心神摇曳 镜头摇起来 音乐一起 全无抵抗力 生平第一次大银幕安哲 怀念老人家【电影资料馆】

36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41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42分钟前
  • 1
  • 还行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46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4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55分钟前
  • 可乐
  • 推荐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56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5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