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创伤

战争片美国1989

主演:迈克尔·J·福克斯,西恩·潘,Don Harvey,约翰·C·赖利,约翰·雷吉扎莫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剧照

越战创伤 剧照 NO.1越战创伤 剧照 NO.2越战创伤 剧照 NO.3越战创伤 剧照 NO.4越战创伤 剧照 NO.5越战创伤 剧照 NO.6越战创伤 剧照 NO.13越战创伤 剧照 NO.14越战创伤 剧照 NO.15越战创伤 剧照 NO.16越战创伤 剧照 NO.17越战创伤 剧照 NO.18越战创伤 剧照 NO.19越战创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3

详细剧情

  本片以越战为背景,刻划并揭露了战争中美军的残暴罪行,也以此表达了编导对战争的憎恶及对和平的珍视与呼唤。艾力逊是新踏入越南战场的士兵,有一腔为国奉献的激情。在一次行动中不小心遭到越军的埋伏,好在被同事马素救回一命。在一次远程侦察任务中,马素等强抢越南少女随军,以发泄他们的兽欲。艾力逊眼睁睁看到越藉少女被活活蹂躏至死,富有正义的他对自己的同胞开始感到失望,于是不顾自身安危将同僚的罪行公诸于世……

 长篇影评

 1 ) 四星

美国人喜欢反思越战,而战争一直是讨论人性最好的极端环境

布莱恩·德·帕尔马电影里的反面人物总是不乏魅力,Sean和他合作过两次,两次扮演的都是反角,两次都令人印象深刻

顺便,赞一下福克斯在里面的表演

 2 ) 越南女孩不太可爱

昨晚在HBO上刚看过这个电影,说实话不特别喜欢。我觉得这个越南女孩确实很可怜---在她被美国大兵掳走的时候,在她悲惨地被强暴的时候。她可能只是个不到二十岁的,还很需要家人保护而且很胆怯的农家女而已。所以很多突如其来的经历,早已超出了她那个状态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畴。

但也正因为如此,除了听到她无休止的哭闹哀求,好像看不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应有的光彩---我没有人种优劣的观念,现实告诉我,一个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一个没有被知识洗礼过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恐怕常常是在为自己帮倒忙的,她太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了。

一个只会哭求躲闪用听不懂的语言唠叨个没完的俘虏,只会让已经失去控制的士兵更加轻视反感,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因为在她身上没有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在被强暴的时候,她可能无力反抗,但她完全可以用愤怒的眼神回敬伤害她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哭哭啼啼,这样可能只会起反作用。

我想起日军侵华资料片里的一个镜头,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就要被活埋,母亲推着孩子向上走,好像在哭,嘴里似乎还和正在不断往下铲土的日本兵说着甚么,估计是求他开恩放过这个孩子。而那个日本兵就如同机器人一样不停地把土倒在他们身上,而且还把推上来的孩子往下踢。那位中国母亲恕我直言,头上包着头巾看上去真的比较愚昧的样子。

我又想起同是二战时的一位犹太母亲领着她的孩子走向纳粹的焚烧炉,懵懂无知的孩子问妈妈:我们要去哪里?母亲忍着悲伤镇静地告诉孩子:我们去一个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同样是面对死亡啊,这位犹太母亲给我的感觉是那末有尊严,即使是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而那位中国母亲,面对冷血的刽子手,不如擦去无用的眼泪,更不要向他乞怜。以沉默或者愤怒面对敌人,尽可能地护住自己的孩子减少他们的痛苦......

我无意贬低国人而去抬高他人,即使属实也是个案吧,仅是举例说明我的观点。

我觉得教育可以使人有尊严,而且使人有头脑,即使是在“越战创伤”那样的极端情况下,如果有这个法宝,肯定会为自己最大限度地保留一些生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电影中的越南女孩,除了觉得悲惨,还有一种无奈,就没有其他的感觉了,当然也没有那种发自心底的震撼。

或许对于有编导设计的故事情节,没必要这麽认真吧---那个从桥上摔下的情节真的很矫情啊。

 3 ) 战争中的人性和正义

这是美国人拍的,揭露美军在越战中的暴行。

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被美国政府忽悠去越南战场。政府肯定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说是去解救越南的民众于苦难之中的。这些士兵在“爱国”的激情背后,仍不免有着人性的缺陷。面对战友的暴行,这个新兵的人性也在遭受拷问,他的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如果我们的军队也像成吉思汗那样,掠劫民女以发泄兽欲,这还是正义的吗?

军队的规则是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新兵必须服从老兵。而体制内还有其更隐蔽的规则:为了维护这个体制,哪怕是其中有人作恶,都不容许有人提出异议,否则就会被当作异类而遭到清除。

可是这个士兵很倔强,他向排长、向连长报告被拒后,依然不懈地向上报告、揭发,直到把参与强奸的战友送到军事法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而是不断地作恶梦,梦到这些被惩处的战友提前出狱后来报复他······

 4 ) 越战创伤

越南战争之残酷,死亡随时都会逼近,逼得那些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像疯了一样”,已然不在乎战场上“做的对与错”,成了战争机器,人性的泯灭。士兵对手无寸铁的越南百姓疯狂施暴,人民遭到无情的蹂躏,心灵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故事在表达和渲染上,与另一部越战经典影片《野战排》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好有那么一丝正义的火苗,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浇灭。面对战友犯的极端错误,艾瑞森虽然没办法阻止,但是他没有包庇,没有胆怯,敢于去指认和揭发他们的残暴罪行,说明艾瑞森的头脑是清醒的,还存有正直之心。 在这里,我来推荐几部越战电影,诸如:《越战猎鹿人》、《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野战排》、《汉堡高地》、《生于七月四日》、《我们曾经是战士》,部部堪称经典,百看不厌,让人回味无穷,思考万千。 电影通过艾瑞森的反抗行为,来衬托越战的残酷无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珍惜,从而对战争进行反省,达到反战的思考。 通过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国解放军战士伤亡惨重,可见战争的惨烈程度。 越战创伤,成了战争当事者挥之不去的阴影。珍惜我们当今的和平生活。

 5 ) 反思

美国人对越战做了太多的反思,好像德国人对二战一样。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和人种/文化有关,西方人很知道反思、忏悔,而我们的邻居日本人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所以,无论德国人在二战做了什么,无论美国人在越战做过什么,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的可能性要小于日本人再次侵略亚洲国家,再次发生兽行的可能性。

在战场上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不排除类似的事情(个案)在德国国防军中发生,不排除在英国军队中发生,日本帝国陆军中估计是常态了。但是,有多少类似的“日军个案”被揭发和宣判?接近零。因为日军中没有这样的体系,保障有些声音可以被听到。

 6 ) 最棒的战争片

自古以来,每场战争,无论大小,对于妇女的伤害不一而足。没有哪一场战争不伴随着对妇女的暴行。强奸、轮奸、强迫性服务,我想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毛主席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战争分为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对日作战,苏联对德作战,美国对日作战都是正义的战争,日本投降后,中美苏对日德妇女的暴行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报复。之后的战争片对此有无数次的表现。
然而,很自然的,几乎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受害一方拍摄的。日本的《望乡》、德国的《柏林女人》,而战胜国,比如中美苏,则更爱表现自己战士的死伤和不屈不挠的为了生存下来而殊死搏斗。战士们都是被逼无奈,在这丑恶的战争中勇猛顽强的战斗。为了被强暴的本国妇女或受害国妇女复仇。日本也从没拍摄过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些暴行都被施害国以各种原因解释了。
但从来没有一部电影由施害国拍摄而成。这部电影可谓世上仅有的一部施害国自省的战争片。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叙述了暴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毫无疑问,这种从不自省的做法给人类的历史埋下了伏笔。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总统发言说,我们用一次战争结束了所有的战争。但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然后是朝鲜战争、越战、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第二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未来很有可能还会有伊朗战争。这仅是美国一国,不包括中东的三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正在发生的叙利亚内战,以及非洲每天数不清的内战。
在这每一场战争中都伴随着对妇女的残害,毫无例外。女人就像战利品一样被丢来换去。但只有这一部电影说明了暴力和性残害的关联,士兵在无条件的服从杀死对方的同时,实际上也接受了无条件的做任何事。
主角说:“不能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就允许我们什么都可以做。”
这句话,伴随着美军当前在阿富汗杀死11名男女老幼的人来说,解释了一切。为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总是在问为什么

 短评

战争对人的异化与激发的兽性,几个景深镜头相当出色。但终归是太板正,相比之下,野战排里还有经典的the tracks of tears作插曲,这里就太过压抑了,未来小子福克斯的表现不如西恩潘。

4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推荐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精彩,而是它揭示了越战时人性的崩坏和胜利者欲望的丑恶。这给人的冲击感是强烈的。狗日的战争,从没有胜利者。

7分钟前
  • 森泽熙
  • 力荐

美国导演的越战情结,越战创伤从个人延续到集体、国家。几场情节点的戏份调度依旧是带着强烈的德帕尔马风格,整体的表达陷于重复的论述,从旁观者到施害者,面对问题也难以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内,何来真正的正义?

1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比untouchable略好。人性刻画得着实有些单薄。

14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在学校看的,只知道是说越战的,可老不晓得什么电影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

17分钟前
  • 诸葛blue
  • 推荐

社会的文明不在于GDP有多高,而在于对历史的认识有多彻底。百年历程漫漫长路,我们有没有勇气直面过去,我们有没有信心继续前行?看了这部电影你会知道。

19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还行,稍微文艺了点……越战倒也不是距离很远的战争,而且人在战争中很容易就会失去控制。

22分钟前
  • 减肥减肥减肥
  • 还行

德·帕尔玛对军队性侵这个题材还是很敏感的,多年之后的《节选修订》几乎可以看作是把一模一样的事情又讲了一遍,换个角度说,同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战争和强奸这两件事的伴生关系可以说亘古未变,究其根源,军队历来就是一个绝对男性主宰的群体,而且军队的文化是讲究等级秩序和绝对服从的文化——德·帕尔玛在片中也反复强调军阶的意义,中士就是可以命令下士,老兵就是可以吼新兵——而战争的情境更使得文明社会所依存的伦理和法律全面让位于这种等级权力秩序,这甚至可以揭示出一个比战争更普遍更恒久的困境,那就是少数如何对抗多数?如何在孤立的逆境中坚持去做对的事情?想起罗翔的话:勇气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PS:那个排箫配乐一听就很有串场感,一查配乐就是莫里康内自己。。。老爷子一辈子接活太多,自己洗自己稿的事情干的不是一回两回了。

24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推荐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布莱恩·德·帕尔玛简直是调度之王。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感觉有点缺乏力度,而且似乎没太突出重心,或许是叙事有点散漫吧...但我十分喜欢MJF开头和结尾部分在车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表演来自那位越南女孩。

27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这场战争快要把我们逼疯了,我们完全丧失了自我,就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没命,大家就表现得像啥都能做,却不管做的是什么事。我想也许还有另一个方向,也许重要的刚好相反,因为我们随时都会死,也许就更要小心自己的行为,因为每件事都更加重要。”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站在上帝视角我认为男主人公没问题,站在美军的角度fuckthissonofbeach!然而我是哪方,我的角度就是哪方,根本不存在上帝视角。

31分钟前
  • Hesso
  • 推荐

又是这种战争对人的异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多少有点抒情过度,不够硬朗。也只有少数几个帕尔玛式的精彩镜头,原来是莫里康尼的配乐。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89年拍摄的很经典的越战片,不错的越战片,有点被忽视了的好电影,反应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理智和集体的疯狂之间的斗争,“不能因为随时都可能没命,我们就为所欲为”,电影里的这段话可说表达其真正的主题。

37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两个景深镜头抢占记忆:前景居右均是福克斯的半脸大特写,深焦远景,一个是村民帮助游击队员躲进地道,一个是美军下士刀刺女孩……钦佩导演选材控罪的勇气,但这种题材实在不适合帕尔玛。希区解释为何女孩当街被刺五十六人目睹无人上去阻止的新闻事件难以入影时曾说,“它太客观性了,观众无法融入!”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排箫是从纽约吹来的o(╯□╰)o

46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力荐

好久没看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作品,这次先找了一部他拍的类型片下手。这部《越战创伤》其实和他后来拍的《节选修订》在情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不过手法上大相径庭。这部片子里面其实找不出很多德·帕尔玛的招牌手法。不过这样规规矩矩的拍效果也还不错。影片配乐居然请来Ennio Morricone。

4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那些漂亮的深焦和主观长镜头依旧是精彩万分,可故事比《铁面无私》还要正气、某些段落甚至是直白的教化,德·帕尔玛这种邪派人士没法从根本上与其调和。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视角还是完全从美国人出发,故事线不够丰富,不如同类的《野战排》。有些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特别是桥上一段及最后的法庭戏。德帕尔玛的片子总让人感觉不上不下,模仿致敬过多,独创性不够。本片还是显得滥情了些,不过Fox倒是很适合演这种角色,表现不错。

57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这剧情有问题啊,一个战士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队友暴露给敌人?另外男主太过瘦弱。表演也一般。

59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