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战争片其它1966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格林科,尼古拉·谢尔盖耶夫,伊尔玛·拉乌什,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尤里·纳扎罗夫,尤里·尼库林,罗兰·贝科夫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7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8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9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3:41

详细剧情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漂泊与抉择的一生。本片荣获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塔可夫斯基谈《安德烈·鲁布廖夫》

1)可以说,电影中最重要的假定性之一就是,电影形象只能以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本身的真实自然的形态呈现出来。影像应当是极度自然的。我说的自然,并不是文学理论上通常所说的自然主义,我强调的是电影形象要有可以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形态。

“梦境”在银幕上依然要以生活本身的那种真切可见的自然形式来构成。

2)现在我们拍摄《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影片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最令我们苦恼的是要想像出“当时的一切是怎样的”。我们不得不依靠一切能够找到的资料:古代建筑,文字资料和圣像画等等。

如果我们采取再现绘画传统的方式,再现当时绘画中表现的世界的方式,结果必然会出现一个风格化的、假定性的古代俄罗斯世界…我们的创作目标之一,就是要现代观众再现15世纪的真实世界,就是在服饰、语言、习俗和建筑上,都不能让观众有这是“古迹”和“展览品”的感觉。为了达到直接观察般的真实,“生理上”直接体验的那种真实,不得不稍稍违背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真实。

3)这部关于鲁勃廖夫的电影……对我们来讲,真正精神上的英雄是鲍利斯卡。影片意在表现黑暗年代如何激发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狂热能量,它在鲍利斯卡身上苏醒,为了铸钟而猛烈燃烧。

 2 ) 观Andrei Tarkovsky《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34#

一开始便是企图超越教堂,升上天空的努力。

俄国人的生命力令人不寒而栗。

影像表现力的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突出人物,人物在简单的布景的中心。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对俄罗斯历史、民族意识和宗教的全面反思。俄罗斯的母亲与泉源。

片中鞑靼人入城的场景用了长时间的慢镜,很强的仇恨。

挖大坑时以树的视角逐步上升很有意思。

 3 ) FIFF12丨DAY3《安德烈·卢布廖夫》:艺术是苦难火焰中涅槃的凤凰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安德烈·卢布廖夫》,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苦难画家们充满信仰的评价了!

果树:

好厚重的历史感。

蹦擦擦:

所以到底什么是艺术?

George:

好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啊!宏大的篇幅、题材、角度,最终的呈现也确实担得起,飞得比《地球最后的夜晚》好多了,和这个沉重的飞翔相比好多历史题材拍得还是太轻盈了。

野凡:

仿佛是老塔自己编写的一部耶稣游记,以圣人的视角看尽世间百态,看见战争、人们的苦难与信仰的困境。这样一部个人风格极为明显的作品,竟如此浩大,如此深邃,不得不让人慨叹。

法罗岛帝国皇后:

直面历史的灾难不是消费苦难,正视民族悲剧不是自轻自残,色彩昏沉气氛压抑不是传播负能量、唱衰正能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安德烈·卢布廖夫是同样伟大的艺术家,这源于他们民族的相同记忆。

土:

刚开始看还在叹惋为何关于绘画的电影是黑白的,到结尾已是惊为天人。礼崩乐坏之时是历史的失彩、宗教的失语。如何唤醒数十年沉默与沉沦之罪,为族裔敲响的警钟长鸣,最后的作品是画家悲泣的圣歌。

蝠蝠:

知识越多痛苦越多,人这一生总会有比快乐要更为重要的事情,于塔可夫斯基而言则是用第七艺术承载与分担人类以及世界的苦痛,我们到底是所处在时间中的空间,抑或空间外的时间全部无关紧要,因为在这里,电影已经化身为“伟大”了。

曲有误:

对涉及宗教的电影总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感,老塔也不例外,前半程的观影体验隔着一层壁,进行到鞑靼人入侵的时候,看着入侵者不屑的谈论圣母玛利亚,俄罗斯少女成为鞑靼人肮脏的妻子,无疑更能触及人心中的柔软,艺术总是在苦难之上诞生,蒙上一层悲悯,在大雨中洗刷。

supremacyacron:

属于老塔的史诗。经典的广角横移长镜头处理方式仿佛已经成为老塔电影里面的标配,场面的处理和调度上也是极为宏大,气势磅礴。塑造神像乃是一种信仰,虽然老塔的这部作品颇为写实,却仍不妨碍老塔将意境融于情景之中。但本片与其后期作品相比,在个人风格方面算不上特别突出,或许是受到了时代创作的局限性吧。

sparrow:

史诗级巨作。景别变化、色彩运用、摄影腾空的创新、诗化逻辑的叙述……都是构筑此部磅礴景象的重要元素。卢布廖夫多年创作的停摆期,饱受现实与理想冲突、宗教与意识矛盾的折磨,在人间的淬炼中重建信仰:积贫积弱之人跪舔他人赤足、裸体女子奔走在荒野、流浪艺人的生存窘况、以及俄罗斯的裹尸布。是集宗教、世俗与艺术的“三位一体”,鞑靼铁马蹄疾,钟声响彻天地,惟有圣人的神情格外悲悯高大。

Bob_Chow:

上帝创造了世界,然后这个同等的概念被转移到艺术家的手上,给予世间万物以形以“肉体”。虽难以避免的如铸钟一段将艺术重新与工业和技艺结合,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一曲赞歌。开篇的热气球如同玛利亚抹大拉亦或是巴别塔,妄想触碰神域。时代的荒谬和宗教理念的探索,一切不是关于残杀,而是处罚,宗教特权的存在与私刑又如何能与鞑靼人的掠夺完全区分开来。运镜调度和镜头构图已无需多讲,燃烧中的教堂,反复锤击着黄金时期画家Bartholomeus堕落的教堂。异教徒,失去眼睛的工匠,及其大胆且富有诗意。当宗教扩展到人的维度去思索,大抵如此。

盆满钵满赵+:

拍的真好看啊,镜头作用的真好,也真有点似懂非懂。 和开始天空中俯瞰大地的镜头一样,整部电影像是安德烈一行的“公路片”,在这条“公路”上他们仿佛见识了一场大型的人间疾苦秀,见证了杀戮、仪式、宗教、无法挣扎的人们。 异端必将处死?我们认为的爱不同,你要被我们欺凌;我们信奉的宗教不同,你必将饱受苦难;是的,我们同为俄罗斯人,但我们的民族不同,你恐怕得去死啊。 但是,自由者比较有存活下来的,那些新奇的思想必将飘向远方。 好喜欢那些随人物移动的长镜头,镜头前的人物远处,必定有另一个层次的意象,宛若新生的人们:雨中行进的车夫,背十字架的登山者,处刑台上的嚎叫,漂浮的小船,田间的水牛,盲目工作的人们…主角背后的他们仿佛是所谓的主角。

Pincent:

一部因缺乏对宗教的了解而无法有更多感受的塔可夫斯基电影,但它仍然如此关注着人类精神形态的印迹,电影试图来到圣像画背后,通过大量宽幅长镜头来捕捉它们是如何产生的生命体验,剧作遵循着诗意的逻辑,相当超前,依靠观众的意识想象来描摹鲁布廖夫的人物。人物对圣像画的想象引起他对耶稣受难场景的幻想,电影则描绘这种精神生活,记录人物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的过程,赋予其尘世中的触觉。摄影机模拟肉体飞升,在人物上空翱翔,人类形象被拉扯穿越时间,被拉出空间之外,开场即宣布着故事将试图挑战在凡间获得超然的视野。当教堂遭遇入侵毁坏后,下雪时这座教堂才真正具备神性,同时具备了纪念和顿悟的场所属性。最后观众跟随音乐和摄影机庄严地对圣画像进行流动的审视,加上色彩辅助,这段似乎延伸到电影画面之外了。

子夜无人:

第一章里展现人类虔诚、朝圣、信奉的画面都没有让我感觉到太多震动,反而是第二章里鞑靼人入侵之后,看到他们攻占教堂、焚烧圣像、残杀信众、用极端轻蔑的语气谈论着耶稣和玛利亚、以从灵到肉剥皮抽筋的方式掠夺他们的生命之光,那种对美好景象遭遇灭顶之灾的遗憾和悲悯才作为人类共通的情绪被激发出来。 在土地、血统之外,能将一群人、一个个原本彼此独立的个体召唤在一起的力量,就只剩下信仰。作为无神论者我看待宗教题材电影一直的态度,是不必非要懂得和钻研据典,你甚至可以保留你的隔膜和不理解,但换算成你心中同等的珍贵爱惜之物,你就明白为何不祥的会变成不朽、不值得的最后载入史册。导演天赋是门玄学,老塔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构建起了影史级恢宏精细的三段式,当众生微弱的悲鸣终于重新凝结成不死不灭的创造,正因为受难才会有艺术的诞生。

#FIFF12#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安德烈·卢布廖夫》:我对上帝保持沉默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470.html

2小时53分47秒至3小时1分45秒,几乎整整8分钟的镜头,都是安德烈·卢布廖夫旷世名作《三位一体》:庭树与宅邸组成的背景是静谧的;天使三人坐在那里,形成一个稳定的构图结构;镜头以极其微小的位移,缓缓扫过圣人的衣饰;歌声渐渐响起,圣人的目光中仿佛绽放出奇异的光芒……无论是从部分到全局,从细节到整体,从画面到音乐,都呈现出最后的神圣,而斑驳的画作又具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无不传递出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精湛的技法,和对宗教深厚的情感。

但是画作作为一种静态之存在,当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8分钟的叙事完整而详细地展示历经四百余年的《三位一体》时,他并不是仅仅从艺术角度来捕捉画作的境界和精神性的高度,而是将镜头慢慢从画作移向现实:歌声慢慢停息,雷鸣轰然响起,在淅沥的雨声浸润的世界中,画作被打湿,放眼远处,是氤氲的河岸,是悠闲的马匹,是雨中的自然,这一种和谐、美好的存在似乎是画作对应的现实,当从8分钟的画境转向最后的雨境,寂静而悠远,沉默却在演说,喃喃而来,是真正的逼真世界的到来。

是15世纪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画作,也是20世纪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寓言:从最后剧情到画作,是黑白到彩色的过度;从画作到意境,是彩色到黑白的转换,黑白和黑白之间的彩色,圣画被完全独立出来,而这展示卢布廖夫精湛技术和宗教内涵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湮没了,历史并没有提供关于卢布廖夫绘画的时间和地点的线索,也就是说,塔可夫斯基完全凭借着想象“创作”了这幅圣画,而这种想象式的再现,无疑变成了塔可夫斯基的言说——从镜头之外到电影里面,塔可夫斯基在卢布廖夫身上投射了一个关于艺术、生命、宗教、国家和民族的沉重母题,而卢布廖夫最后对铸钟少年博利斯说的话,也成为自己的一种现实期望:“铸钟不是成功了吗?怎么还哭呢?……和我一起走吧。你铸钟,我画圣像……大家都欢天喜地,这可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没有人会责备你……”

安德烈·卢布廖夫最后在安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最后在表达,安慰和表达构成了一种言说,而这种言说是对沉默的否定——就像电影最后两章的标题一样:遭受三年战乱的弗拉基里尔,一只烂苹果象征的饥荒,跟随着鞑靼人离开的哑女、瞎了一只眼的基里尔回来,构成了1412年的“沉默”;而遭受了温疫之灾的博利斯用自己的技术终于铸造了一只大钟,完成了教堂的仪式,这个1423年的“钟”是对“沉默”的解构:当大公和神职人员举行大钟的落成仪式,基里尔站在卢布廖夫面前说:“当时我的灵魂是肮脏的。但是为什么神圣的事业都给了你?”基里尔本来和卢布廖夫一起去了莫斯科,甚至可以一起留下来画圣像,但是他因为嫉妒而离开了修道院,他扔下的一句话是:“这里出卖了永恒的东西,你们是买卖人!”然后愤怒地离开了,当他再次现身时,一只眼睛已经瞎了,嫉妒的灵魂是肮脏的,回来是忏悔,却也是疑问,“为什么神圣的事业都给了你”的背后依然是肮脏的灵魂,是嫉妒的心理,那一刻,卢布廖夫选择了沉默,因为一旦言说,也会跌入嫉妒的困境中。

但是,在卢布廖夫的沉默中,钟声第一次敲响,在基里尔的疑问没有解答的场景中,敲响的钟似乎就是卢布廖夫的一种回应和回答,那是信仰的回归,在“沉默”和“言说”之中,卢布廖夫似乎也完成了对自我的定义,博利斯在离开仪式现场孤独坐在那里的时候,卢布廖夫上前安慰他,博利斯对他说:“父亲根本没有传授我关于铸钟的技术,他一声不吭地死了,把一切都带到了坟墓里……”父亲将铸钟的秘密带入了坟墓,也是一种沉默,但是博利斯却凭借着自己的技艺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举动,于是卢布廖夫对他言说,并将铸钟和作画的成功并置在一起成为一种“庆祝”的仪式——博利斯坐在那里的一堆火变成了取暖的木炭,而木炭的纹理在塔可夫斯基的镜头下不断被放大,最终变成了《三位一体》画作上的纹理,现实中的温暖已经化作了创作的动力,而创作不论是铸钟还是绘画,就是对世界和自我的言说:1423年,信仰之钟响彻在弗拉基里尔的土地上;1423年,入侵的鞑靼人被赶出了俄罗斯土地;1423年,卢布廖夫也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

从沉默到言说,实际上是卢布廖夫走出的一条信仰之路。作为莫斯科近郊的圣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修道院的一名圣像画家,卢布廖夫已经声名远播,在1405年“费奥潘·格列克”一章中,格里克遇见了前来的基里尔,他询问基里尔来自何处,基里尔告诉了他自己的修道院,格列克说出了卢布廖夫的大名,然后借慈善家谢尔盖耶夫的口,说卢布廖夫绘画“淳朴无华”,于是希望卢布廖夫来这里为大公绘制圣画。格列克称卢布廖夫的绘画“淳朴无华”,这其实是圣画的一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知识,所以格列克感慨说:“谁增加了知识,就意味着增加痛苦。”格列克的感慨其实代表着他的艺术和宗教观,知识增加的是痛苦,所以他不需要另外的知识,他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理解上帝。当卢布廖夫来到莫斯科,在白桦林和格列克的对话中,两个人的分歧便显现出来。格列克靠在一株倒下的树上,他对卢布廖夫说的是:“我只侍奉上帝,而不是为了人民。”在1408年的“侵袭”中,当鞑靼人的铁骑踏平了弗拉基里尔的土地,当大量生命被入侵者屠杀,格列克也根本没有提及人民,而当卢布廖夫拒绝作画时,格列克却告诉他自己经历了太多的圣画被毁——格列克在“侵略”中记挂的依然是圣画,依然是上帝,那么显然,他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人民保持着距离。所以在河边,卢布廖夫反问他的是:“我真不理解,你有这样的思想是如何能绘画呢?”

对上帝侍奉的格列克和目睹了现实的卢布廖夫,显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在他们对话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最后登上了山坡,然后被钉上了十字架。这是《圣经》的具象化,这一个关于受难与复活的场景,完全是俄罗斯化的救赎,卢布廖夫和格列克的分歧依然存在,当格列克认为谋害耶稣的人是犹大时,卢布廖夫却认为上帝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是因为犹大,而是法利赛人所为,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法利赛人就是不断入侵的鞑靼人,“男人所要承受的灾难越来越多:一时是鞑靼人每岁三次的掳掠,一时是饥荒,一时又是瘟疫。但他仍然不断地工作着,仍然驯顺地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没有绝望,而只是祈祷着,忍耐着。为了得到足够的力量而向上帝祈祷着。难道上帝还不能原谅他们的愚昧吗。”从受苦的男人切入,受难的耶稣更是一个民族的写照,“应当常常提醒人们,他们是人,他们是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是同一血统,同住一片土地。”把耶稣之死的罪恶归罪于法利赛人,又从鞑靼人对俄罗斯的入侵返回来关照民族救赎的方法,很明显,格列克所侍奉的上帝只是求上帝之名,而卢布廖夫需要的是受难而复活的人民,也只有在人民身上才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我对上帝保持沉默。”这是卢布廖夫面对格列克所说的话,从沉默到言说,从上帝到人民,卢布廖夫的精神之路其实是曲折的,它掺杂的是质疑,它遭受的是怀疑,它经历的是颠覆之后的重新命名。首先就是对上帝的某种否定,电影一开场几乎脱离剧情的段落“序曲”就是一个隐喻:在破落的教堂旁边,一只用破布缝制的气球已经完成,下面的火焰正在燃烧,叶菲姆急切地爬到了气球里,然后让下面的人松开了绳子,于是气球上升,叶菲姆高喊着:“我飞了!”气球在爬升,从叶菲姆的视角,看到的是底下的河流,是奔跑的牛羊,是凋敝的乡村,是荒芜的原野,但是气球并没有飞远,它开始下坠,最后掉落在水塘边,而高喊着“我飞了”的叶菲姆也在坠落中变得毫无声息。

从教堂飞升气球,从气球俯视大地,“我飞了”的叶菲姆就是上帝的一个肉身,但是这样的上帝永远无法变成真正的俯视者,上帝在简短的命名中最后坠落,这是信仰的沉沦,也是上帝之死的肉身再现,所以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来说,格里克所说的上帝只在圣画中,而卢布廖夫在质疑这个上帝的同时也在寻找着真正的上帝,它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它是隐秘的,也是被看见的,它是高高在上的,也是在大地上行走的,他背负着十字架,也在复活中拯救着众人。对于卢布廖夫来说,对上帝沉默就是对人民言说,而他对人民的理解和关注,以及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经历了肉体的痛苦,也经历了灵魂的历练。

在去往莫斯科的路上,为躲避那场大雨,卢布廖夫、基里尔和达尼拉在茅屋里所见的“流浪艺人”便是人民的第一个代表。“上帝造了修士,魔鬼造了流浪艺人。”卢布廖夫作为修士在屋子里躲雨,“流浪艺人”在那里载歌载舞,但是话语中充满了讽刺,他们讽刺达官贵人,在一阵阵笑声中其实是对于流浪艺人自身命运的喟叹,当“流浪艺人”唱着歌走出屋子,外面的雨让他全身湿透,而他脱光了衣服依然唱歌,“流浪艺人”不仅毫无身份,也没有财产,赤身肉体的他们只有一个肉身,而这似乎也是俄罗斯大地苦难人民的集体症候,而此时经过了几个骑马的士兵,他们闯入了屋子将“流浪艺人”带走了。没有了歌声只有沉寂,没有了赤裸的肉身只有一个空无,卢布廖夫自始至终对“流浪艺人”保持着微笑,但是流浪艺人的缺席也让他开始思考。

“流浪艺人”消失了,这是“人民”第一次缺席,而在“节日”一章中,卢布廖夫在夜晚的树林里看见了那些被称为“异教徒”的那些人。这是多神教的“库巴拉之夜”,男人和女人点起火烛,脱光衣服,在庆祝中完成肉身的结合。多神教是基督教传入俄罗斯之前当地人民的“土著宗教”,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而万物有灵论让激情在盛夏中尽情绽放。卢布廖夫作为一个闯入者进入了他们的领地,他甚至看见了裸女的肉体,在诱惑面前他选择了逃离,但是被那些信徒抓住并被吊在树上。最后是那个叫马尔法的女人将他的绳子解开,卢布廖夫认为“乱干是罪过”,而马尔法质问他的是:“为什么骂我们,又说要用火烧我们?……难道爱是罪过吗?……为什么要强迫我们信你们的信仰?”卢布廖夫脱身离开,但是对于马尔法的这个问题,他始终没有回答,这样的沉默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找打答案。

基督教需要的是禁欲,多神教却在万物有灵论中表达着对肉身的崇敬,一种宗教和另一种宗教,为什么会产生冲突?而所谓的罪恶就是在这种异化中产生的,但是,当基督教定义他们为异教徒的时候,卢布廖夫作为闯入者也被他们定义为异教徒,而那些基督教信徒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必须扼杀这一种异教,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卢布廖夫就看见了那些骑马的人在追捕多神教的信徒,马尔法一跃入水才逃过了劫难,当她游过卢布廖夫的船只时,似乎再次质问了身为基督徒的卢布廖夫:“为什么要强迫我们信你们的信仰?”而在这个时候,卢布廖夫依然无法回答。

一种宗教和另一种宗教的矛盾,必然以暴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延续到鞑靼人的入侵,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屠杀,“入侵”的1408年,鞑靼人跨过了那条河,他们的铁骑踏上了弗拉基米尔的土地。在这个入侵过程中,大公的弟弟无疑成了罪恶的犹大,正是他称鞑靼人是“兄弟”,甚至带着他们进攻弗拉基米尔都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那里的居民被鞑靼人屠杀:有人咒骂鞑靼人,他被绑在了木板上,鞑靼人将滚烫的油泼在他身上,然后拖出去投入到大火中;卢布廖夫的弟子福马在修道院作画时离开了他,而在弗拉基米尔,他也死于鞑靼人的箭下;哀鸿遍野的弗拉基米尔,所有的教堂也被毁于一旦,鞑靼人甚至把绘制在墙上的玛利亚称作“娘们”——这是对宗教的亵渎,而在暴力面前,手无寸铁的俄罗斯人民毫无抵抗力,和一个宗教对另一个宗教的暴力一样,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同样是一次毁灭。

玛利亚是“娘们”,异教徒只能逃离,魔鬼造的流浪艺人消失了,上帝到底在哪里?在麦地里,卢布廖夫就对格列克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画不出来。我不能这么画,这是违背我的意愿的,明白么……我不想吓到人们。”但是,作为闯入者的卢布廖夫,作为见证者的卢布廖夫,作为创作者的卢布廖夫,在对上帝沉默之后,也在寻找着上帝,三位一体的上帝其实就在现实中,就在苦难的大地上。在“流浪艺人”身上,他看到了不屈乐观的精神,在异教徒身上,他看到了对自由的渴望,而在鞑靼人的入侵中,当鞑靼侵略者企图强暴哑女时,卢布廖夫竟举起斧头杀死了强暴者——当卢布廖夫举起武器杀了人,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犯了杀人的禁忌,但是在保护弱者保护土地不受侵犯的意义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俄罗斯人,甚至是一个被救赎而复活的俄罗斯人,鞑靼人在攻占了弗拉基米尔时对大公的弟弟说:“没有我们,你们自己也会咬自己。”这是一种讽刺和嘲笑,大公的弟弟就是出卖的犹大,而真正解救这个民族的也只有自己,只有击败钉死耶稣的法利赛人,只有赶走入侵者,沉默的上帝才会开头说话,才会自我救赎。

博利斯精心制造的钟终于完成了,终于带来了第一声声响,这是宗教的回归,这是信仰的言说,父辈的秘密已经埋入土中,只有醒来的俄罗斯人才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博利斯完成了救赎,卢布廖夫也完成了自我命名,当经历了怀疑,当遭受了痛苦,当面对了沉默,卢布廖夫背负起了自己的十字架,更是将一个民族的悲壮和苦难、新生和希望融进了画作中,这是对信仰的虔诚,对普世之爱的执着,对民族苦难的体味,对艺术的敏锐的感知力,就像他曾经对学画的福马所说:“真正的祈祷能让不可见变成可见。”

 5 ) 总是lublev

部电影全长205分钟,分为2个部分7个章节,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二部分 复活,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一章节 小丑
安德烈 、克利尔和丹尼尔 是在躲雨的时候遇到那个小丑的, 那个时候他正卖弄着他的臀部 ,而观众们则笑弯了腰。 然而, 短暂而急促的快乐过后 ,就是长久的沉默, 淡淡的圣咏声中, 我们看到小丑忧伤的目光 。

三个修道士在一群农民中间 显得格格不入 。丹尼尔是个老式的知识分子 ,有空就研究圣经 ,累了就睡觉。 傲慢的克利尔则说“上帝带来了神甫 而魔鬼却带来了小丑。“
很快 巡捕来了 ,抓走了小丑 ,砸掉了琴, 人们只有沉默 ,修道士们也要走了, 丹尼尔对他们祈祷“上帝保佑你们“。 还是沉默, 确实 ,连小丑都被抓走了, 人民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呢?沉默而已。

第二章节 沙奥邦尼斯
克利尔 穿过了刑场 来到了希腊画家沙奥邦尼斯的住所 。当沙奥邦尼斯提起安德烈的时候 ,我们看到克利尔的嫉妒他:“(安德烈)的画很好,能道出真谛 ,但却比不上这个, 他的作品里面缺少恐惧 ,没有信仰 ,他的心底没有任何信仰。“当老沙称赞他聪明的时候, 他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人如果无知 岂不是要受别人的摆布么?“所以沙奥邦尼斯会说“智慧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悲惨 智慧越多就越悲惨“在这里, 克利尔引用了很多名言, 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安德烈的才能的嫉妒而引起的卖弄而已。
这样的嫉妒在安德烈被招去莫斯科画教堂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而他的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 :“我厌倦了欺骗 我要回到俗世。安德烈丹尼尔 你们把兄弟的情谊看的高于信仰“”神甫 你出卖了多少灵魂 20个还是30个?““什么才能 仅仅只是会画圣像,我赞美上帝因为他并不赋予我这样的才能, 而我依然欢喜, 因为我没有才华 ,因为我纯朴。“
我们可以明白 ,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没有了道德 ,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可惜 克利尔这样的人 太多了。

接下去是安德烈和学徒foma之间 。有必要着重比较这两个人物。因为后者基本上是前者的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对位形象,也许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生相克。二者的关系有点像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博洛克和琼斯。 Foma是个普通,粗鄙,懒惰,说谎的人。而卢布列夫总是希望可以改变他 。而很遗憾的是 ,到了最后 ,好像还是没有成功。 也许 ,在这个时候, 卢布列夫自己 也太天真了。
本章的最后 ,是卢布列夫和沙奥邦尼斯的对话。 这两个人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沙奥邦尼斯显然如同先知一样 长长的白色胡须,尖利的眼神,愤世,有末日审判般的威严。他身上有前辈艺术家严厉的训诫意味,其作品要给人留下悔恨,懊丧,和悲伤。而卢布耶夫则是博爱的,宽厚仁慈的,具有耶稣的人性的。有人说,他们两个分别代表了圣父和圣子。 呵呵 。。。。
值得一提的是, 当沙奥邦尼斯训诫小卢(^-^)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的时候, 并且控诉说当耶稣再次降临尘世而我们依然将把他钉上十字架的时候。 卢布列夫认真地说 :”但是他们都后悔了, 而后悔永远都不为晚 ,“也许耶稣的降生和死亡只是为了达成上帝与人类的和平”,“人总有罪恶 ,但岂能因为这就让所有人都受惩罚。““我们杀死神 不是因为仇恨, 只是因为爱他。“ 呵呵 卢布列夫这个时候 还是非常天真而善良的。
第三章 异教徒的节日
老塔对待异教徒一向宽容, 在这里也一样 ,当卢布列夫因为误入了一个山村的情爱之夜的节日 ,而被绑起来的时候 。女巫问他“你为什么要头脚倒绑?“安德烈:”裸身跑和随心所欲是一种罪。“女巫继续问“今夜是情爱之夜 ,我们可以和所爱的人交欢 ,难道爱是有罪的么?你以为在恐惧中生存很容易么?“”安德烈“因为你们不懂爱, 爱是兄弟一样的。“女巫继续问“所有的爱都相同么?“ 安德烈终于无言以对了。

爱是有罪的么?在恐惧中生活容易么?所有的爱都相同么?这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最后还是觉得 实在无法回答, 现实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最后当那些自以为正统的神甫和卫兵来捉拿这些异教徒的时候 ,他们扒光了女巫所有的衣裳。 当女巫一丝不挂的跳进水里游泳逃逸的时候 ,我们看到 卢布列夫和他的随从们一脸冷漠 ,让我们想象一下, 她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岸上是捉拿他的卫兵 ,船上 那些象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所谓“良心“怎么会救异教徒?或者说 怎么能够违抗卫兵和神甫? 而她自己也是一丝不挂了, 也许, 这就是 在恐惧中生存把。而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明白 ,艺术也好道德也好知识也好, 在强权和政治面前 ,终究是软弱的。
记得《父与子〉里有一句话说俄国农民“连上帝都欺骗“。。赫赫 情有可原。

第四章末日审判
这章主要说明了艺术和强权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戈兰德王子的随从思蒂凡说的很明白了“你们应该让王子获得更多的赞美!“当那些艺术家想去为别人画画的时候 ,戈兰德王子毫不犹豫的挖去了他们的眼睛, 艺术家, 如此而已。对于这样的状况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人民在承受苦难 ,统治者为所欲为, 而知识分子们却在教堂里 朗读着于事无补的经文。 当圣愚(就是一个哑女人)闯进来的时候, 丹尼尔们是很冷漠, 不屑的 以至于安德烈喊出“他不是罪人 虽然他不戴披巾 但是她也有灵魂!“然后走出了教堂。教堂 依然死寂。

第二部分 复活
第5章 入侵
这里很简单, 蒙古人入侵并烧毁了大教堂 。但是,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葛兰德王子和弟弟塔特王子之间的矛盾, 导致塔特王子向蒙古人求援。 然而, 统治阶级的矛盾 最后还是成就了人民的苦难。 焚烧的牛 、流血的马 、被强奸的女人, 无助的修女 ,令人心碎。
在这个时候, 圣愚被一个俄国士兵抢走了, 卢布列夫冲上去, 把他杀了。为了保护“圣愚”不被士兵强暴而杀人----行善的信条把他引向暴力,正是这种善恶交锋的两难困境使他的理想破灭。以至于当他再次遇到沙奥邦尼斯的时候 ,当初的天真已经不复存在 ,“我半生盲目 日夜为人民工作。。。但他们不是人 你以前说得对。“
沙奥邦尼斯, 此时已不再是一个尖锐的智者 ,他的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 ,当安德烈说他不再作画 ,因为已经没有必要的时候 。他这样回答“莫非是因为你的作品被烧掉了?你可知道有多少艺术被毁灭了么?邪恶已经占据了人类的心灵 驱逐邪恶就意味着驱逐人类。 “”关于你的罪行 ,圣经上是怎么说的? 从善、 维持公正、 解救弱小 、为孤儿鸣冤、 为寡妇辩屈。“”你罪孽深重, 但是上帝会宽恕你。“ 他们还谈到了俄国“我的俄国母亲总是忍受苦难, 他忍受一切, 这要持续多久?“”不知道, 也许是永远。“
然而 ,我们的安德烈卢布列夫 终于还是立下了哑誓。艺术, 在苦难面前 是软弱的。

第六章 哑誓
这里有2件大事。 第一 是克利尔的回归 ,第二是圣愚和蒙古人走了 为了马肉。
克利尔以前是个嫉妒的人 。但是现在, 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磨难之后, 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了。 于是向主教忏悔“不要赶走我 !让我回到宗教的世界里来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外面的世界 ,你会原谅我的。 在世俗世界里,人如果不说谎就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 那里充满了罪恶!“终于, 主教允许了他的恳求,但是“必须抄写圣经15遍。“
关于圣愚和安德烈的关系, 别人说的很明白“他从韦拉米尔带来一个纯洁的傻瓜 ,他们在一起整天沉言无语, 这样它可以记住他的罪行。“ 所以, 圣愚对于安德烈来说 ,是一种赎罪的标志。而这样的关系, 在现实世界里 是很脆弱的。
当蒙古人用马肉和饰物带走圣愚的时候, 我们必须明白, 圣愚既然是神圣的, 所以是不会错的:) 我们只能这么看: 艺术 、赎罪 、哑誓, 都是一些很神圣的东西。 但是 ,人没有权利把这些精神世界的东西强加于人。 因为 ,在现实世界里 ,艺术永远不会比马肉更加有用。

第七章 铸钟
在这里, 卢布列夫退到了次席。 铸钟匠的儿子 ,波里斯卡 是主角 。他自称自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铸钟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 他不知道。他铸钟是因为热情, 在这里说明了 艺术家就算没有良好的天分(不知道秘密)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也可以做的很出色。
还有就是小丑也出现了, 十年过去了 ,他老了, 舌头也割掉了一半。 但是不变的是, 他依然在为人们带来快乐。 他对克利尔说了这样的话“王子的小丑死了, 他们想让我去, 可是我宁可做木匠也不去。“ 而后面人们对他善意的玩笑 也说明了 小丑 也是一个艺术家。 热爱自由, 不计得失的为人民带来快乐。 而克利尔向着小丑跪下的镜头,也意味深长 ,想想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小丑的鄙视把。 呵呵
然后 ,克利尔开始劝说安德烈继续画画 ,很多话说得很经典“神父对我很严格, 我担心我不能完成抄写圣经的任务。 但是你得罪比我更重! 我算什么,你呢?难道上帝给了你出众的天赋 而你却用它为人民做了些什么?“”他们才不关心你的生活 他们让你去作画只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权势和威望 。但是, 醒醒吧安德烈,不要给自己的灵魂负担 ,不要为此而拒绝内心神圣的火花 ,为了面包皮 去完成生命中的工作吧!“
最后, 到了敲钟的时候了 王。子和他的随从们也来了。 我们看到 统治阶级依然骄横残暴,人民依然匍匐在地 。但是, 这并不重要。 因为当钟声响起的时候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我们看到圣愚再次出现, 穿着白色的修女袍, 牵着马, 在人群中微笑, 异常高贵圣洁。
安德烈卢布列夫 此时此刻, 终于复活 ,抱着哭泣的孩子, 说出了堪称全片中心思想的话语“起来吧,起来吧, 你做的很好 ,我们一起去蒙娜利得联合教堂巴 。你来铸钟, 我来画画。今天对于人民来说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你带给他们节日般的快乐 而你却哭泣。“
紧接着片尾展现了永恒创造的奇迹----那些彩色的传世画作。

最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头的那个隐喻把。 一个农民, 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热气球 。艺术家就像他一样, 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和壮观 ,拥有别人没有的快乐和感觉。 但是 ,最后 ,他必然从天上落下摔死, 而在他的尸体旁边 一匹马 站了起来。

也许不仅仅是艺术家 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是这样的吧 。:)

 6 ) 笔记

看Andrei Rublev就好像攀岩一样,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对剧情安排基本是不在乎的,一切镜头都是为了象征主义服务。

“将极度抽象的符号通过画面实体化”这种很实用的技术词完全不足以形容电影本身的多层次(政治,哲学,宗教,以及斯拉夫文化)。

不过如果坚持看完电影,再继续来看Tarkovsky的访谈,你会觉得仿佛是攀至顶峰终可尽情眺望的风景。

 短评

完整电影神话的斯拉夫往事,采用构建诗歌的方法论,承载宏大主题的象征性元素作为氛围,镜框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封装元素是土地、雨水、树木等自然质感,它能链接厚重历史,同样也是老塔承托哲学生机的独属知觉,情感安静地流淌于影像,影像直觉则更简洁,只是在引起情绪能被认知的兴趣时,进入其中然后固化时间。

8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9。漏雨屋堆流浪艺,夜裸异教图腾漂,教堂难挡鞑鞳马,暮年回首三圣诗

13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三小时坚持到结束,人生真是不容易,但最后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勉强算是故事的造钟的故事,当然最终也免不了的疑问是:这个青年伊万造钟的故事关画画的卢布廖夫神马鸟事?空间处理依然是一塌糊涂,大部分时间视点都游离在故事之外,这样都能拍足180分钟,塔可夫斯基也是不容易,更何况据说还有200分钟的足版.......

17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我最近才真正明白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什么意思。那些脸庞所透露的人性悲喜,来自于对时代的观察;而中世纪末并非多么欣欣向荣的时代:战争、瘟疫、贫穷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深切把握住那个时代的画家视角的人文性,诗意、悲切、圣洁,也完美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信仰。创造者本身,即造物者(creator)。但只有心怀深切真挚的怜悯心,才可能创造出跨越岁月也能打动现代人的作品。

19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88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卢布廖夫周游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目睹了农奴的绝望,同僚的背叛,原始的疯狂,异族的侵略,统治者的残暴,他甚至亲自举起屠刀,为了善意而侵染罪恶,并无数次由自我或他人践踏信仰;直至暮年,钟塔修成,他才收获了多年难觅的灵感——或许只是释然了而已,他创作圣三位一体,也不知其中的神性是才华横溢的施展还是苦修一生的所感所悟。联想到数年后也在动荡的时局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塔可夫斯基,这似乎是所有伟大艺术家难逃的命运。

24分钟前
  • kozmojo
  • 力荐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值得看一遍再看一遍以至无数遍的片子,因为它太沉,太深,离信仰太近,离我们太远。

2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9th SIFF# 塔爷的大场面简直控得神乎其技。开头那个飞翔的长镜头,突袭和铸钟两端的长镜头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修复版画质感人。

3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183分钟胶片版。20220410资料馆数字版二刷。影片虽以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个人为核心主题,实则野心极大。仿佛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以多章节、多角色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罗斯土地上王公黎民各阶层人士生活的图景。有讽刺丑角和异教徒,也有王公贵族和铸钟者。有耶稣受难的排演重现,有异教徒裸奔狂欢庆祝伊凡·库帕拉节,更有鞑靼人血洗弗拉基米尔城与从无到有铸起一口大钟的震撼场面。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俄罗斯土地、民族、历史的记忆。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人生乃至俄罗斯的历史都是黑白的,而他留下的圣像画是彩色的。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B】①还是更喜欢老塔带点幻想色彩的片子,不管怎么说,一直号称本质塔粉的我总算把他片子都看完了②大场面调度骇人③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前最好看看圣经,我没看,我懵逼了。

3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8/10。老塔为传记片注入了神秘主义的质感,譬如流血的手浸入小溪漾出乳白色液体,鞑靼人洗劫城镇时从天而降的鹅,许许多多的圣愚形象把观众代入一片精神领域:乘热气球的农民为实践理想而死,民间艺术的小丑无视世俗眼光,给死人编鞭子的傻女表现摆脱乱世的幸福渴望,执着勇敢的铸钟少年更像一位圣徒。大地与生命信仰紧紧相依,飞翔的农民注视着大地,不可避免的坠落回归大地(挣扎的马将死亡的痛苦含蓄化),铸钟少年在雨水泥泞的大地寻找祷钟的原料,结尾一群骏马在雨帘的草地上嬉戏,作为精神洗礼的宣示。光影造型追求肖像画特点:淡化景深,前景布光集中打在人物脸上,力求构图的完美平衡感,舒缓的气氛调动了无限的空间感受,当长镜头从引导铁水的沟槽移向拉风箱生火的工人,再由祈祷钟的模型摇拍大公及其卫队和围观群众,传递着诗意性的影像内涵。

4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目前看过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诸如《安德烈·卢布廖夫》《乡愁》《镜子》《潜行者》《伊万的童年》《飞向太空》,有些人在短评里表示「看不懂、闷、看睡着……」却还打4/5星,也难怪会被说装13……小调查发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能是这类片子最多的导演,而最有名影片当属《2001太空漫游》?

4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不是鲁勃廖夫的传记,而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民族的诞生先于国家,而民族的诞生则始于它的文化的诞生,在15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帝国还没出现之前,俄罗斯文化的出现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鲁勃廖夫就是在历史、宗教、艺术交融砺练中的民族一份子。电影突破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叙事,以民族为潜在核心,给观众呈现

50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老塔对受难场面的表现能力太强悍了,这绝对与民族性有关

5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史诗长卷宗。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探讨艺术、信仰、欺骗、世俗、欲望、战争,终至沉默。(不喜欢最后的《铸钟》一章)。从俯瞰镜头的震慑力量到坍塌教堂里一只走过的黑猫,塔科夫斯基是最好的影像作家。但是为了看懂情节很多镜头设置都没看懂。另外,资料馆的字幕是活人翻译的?

57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前些天梦到了《Solaris》的曲调,赶紧找来了这一部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不完整。今天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至此,老塔已全部补完。安德烈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们注视着人间疾苦,悲天悯人地想要去拯救人类。比起和费奥凡不同的态度,安德烈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所以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无论教堂被毁,还是神圣的画像,都是外壳,巨钟鸣响才是本质,人类需要信仰,更需要对自身的信仰。安德烈只是一个代表,老塔借这个代表从迷惘,沉默,到燃起希望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人类无限的信心。就像最感动我的那段来自《哥林多前书》的话“爱是永不止息”。爱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永不止息。

58分钟前
  • Elanor
  • 力荐

总会有这样的导演,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布列松、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而老塔是其中最沉重的一位,看过此片,你会知道,沉重自有沉重的道理。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1、大约十五年前,我买了这部影片的DVD,2010年,我在豆瓣上标记“想看”,又过了十年余,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巨作,仿佛这般“宏大”的“观影历程”,才对得起这部经典之作。这也是老塔的七部半中,我最后观看的作品 ,首轮圆满了。2、“不明觉厉”用在此片或塔可夫斯基身上,必须是褒义词!老塔的七部半,每一部都值得一看再看,单是画面,就值得一再“凝视”。3、前半部以“隐喻”为主,后半部才是“传记”,九个章节,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4、电影史上,能够凭一部电影便可写出N篇博士论文的影片不多,此片必居一席,而且是那种可以有五百条以上注释的博士论文。5、俄罗斯大地、神性黯然、战乱、杀戮、苦修、天赋自弃、钟鸣回荡,没有一个镜头拍安德烈•卢布廖夫作画,最后,壁画在宏浑的音乐中出场。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它特立独行,不着重铺述人物的生平过往,关注的是形成传主精神世界的素材,从艺术伦理/苦难见证/信仰重构等古典史诗形式去描绘艺术家曲折的一生。关乎卢氏如何创作,在全片未占到多少篇幅,以最接近精神本质的认知而非历史真实去探索,其中的力量足以击破时代隔阂;对待塔可夫斯基,需永怀敬畏之心。

1小时前
  • 糖罐子.
  • 力荐

#重看#siff@和平;深沉磅礴的史诗级作品,所谓用镜头写诗即是如此;开场的「上帝之眼」俯瞰众生,浸润着火与血的广袤土地,飘荡着尘与雾的教堂穹顶,爱是慈悲爱是忍耐;他游荡在俄罗斯的大地上,经受地狱一季,藉由铸钟少年开启神启,顿悟万物,涅槃天堂。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