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Norodom Sirivudh,诺罗敦·西哈努克,Sisowath Kossamak,Samley Hong,Sieng Di,Yvon Hem,Van Molyvann,Hok Sokol,Sinn Sisamouth,Sam-Ang Sam,Mol Kamach,Thom Sem,Sinn Than Horn,Net Tun,Sinn Chann Chaya

导演:John Pirozzi

播放地址

 剧照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2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3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4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5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6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3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4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5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6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7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8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19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2:17

详细剧情

  柬埔寨,被屠杀的摇滚  因摇滚乐而获罪,我想 史上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宇宙塑胶人。1976年此乐团吸引了一个忠实的粉丝,那时候该歌迷还是剧作家,他的文集要到很多年才传到我们手里。不久后,这帮坏小子被投进大牢,事实上他们的音乐完全无关政治 ——原因只是吸毒酗酒聚众滥交以及乐器分贝过高这些所谓的摇滚生活罢了。刑期并不长,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但是这场短暂的牢狱之灾让他们青史留名——剧作家被惹怒了,他发动援救抗议活动,并藉此走上政途。接着便是10年后光彩的丝绒革命让这位宇宙塑胶人的铁粉当上了捷克总统。众多关于这个传奇乐团的文章开头都是,一个唱垮了政权的传奇摇滚乐团。  是的,尽管身陷囹圄,但西方人所说的真理毕竟还在摇滚乐手们这边。而他们坐牢的差不多同一年,在离捷克异常遥远的东南亚,因为音乐,有无数个摇滚乐手被砍下脑袋,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长篇影评

 1 ) 看在即将去柬埔寨之前

字数超了 于是又成了一篇“影评”…

很难说摇滚对于当时的柬埔寨人民意味着什么 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对西方流行文化的刻奇(听了一些他们的冲浪乐和雷鬼,感觉很多是简单的depict 而且更多应该是作为上层社会的消遣 缺乏本土性与精神沉淀),面对regime动荡与渡彩 摇滚也是随着艺术家和听众一起完全任其宰割(假设一下 在70s拥有Lennon的土壤 能让波波杀这种逆大天的反人类折腾4年?) 但摇滚作为载体本身力量非常强大 发展的过程见证和保存了时代记忆 之后的文化迫害、艺术郑智化与音乐文化断层 也是dictatorship和slaughter的“沉默的见证” 同时可以唤起"remember the old days?" 的共鸣 就像片名一样 别以为我忘了它们,对美好的追求和承受的苦难我都记得,你大可用老大哥之手ban掉音乐、影像、文字 但只要这些媒介不彻底消亡 就随时有能力在鲜活的人们之间产生连结,并且可以横向/纵向地把共鸣传递给他人 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共同体” 说点别的 还记得疫情初期嘲笑国外“抄作业都不会抄”的舆论么?虽然是在强行类比但还是想说,四十多年前的赤柬可是赤裸裸地抄了那什么movement的作业,well this is how it ends

 2 ) 开篇旁白


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喜爱摩登

<图片2>
在中央市场

<图片3>
许多潮人穿得非常漂亮

<图片4>
1975年,波尔布特(红色高棉总书记)接管金边

<图片5>
当时我是一位歌手


所有人被强迫离开这座城市

<图片7>
歌手和乐手被分开

<图片8>
波尔布特之后(1979年),我们回到金边


那些没有回来的人很可能已经死去


别以为我忘了

<图片11>
柬埔寨失落的摇滚乐

 3 ) 好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一段时间内这部影片会是我最将引起我共情的纪录片。前半部分在讲五六十年代柬埔寨音乐的发展,介绍了一些著名的音乐人和乐队,令人心之向往,五六十年代的柬埔寨,国家繁荣,思想开放,收到了许多来自法国、英国、美国等地的音乐人的影响,创作出一些非常前卫和动人的音乐作品,迷幻,放可,摇滚各种各样类型的音乐百花齐放,迷幻摇滚乐的旋律让人忍不住起舞,还有类似于中国邓丽君那样的歌者出现,那时候的青年在这样的氛围下热爱文学艺术,那个年代里柬埔寨的文化艺术水平与高度在东南亚范围内也可以排在前列,与中国八九十年代里的摇滚乐颇有相似之处。纪录片里的访谈+影像资料+动画的效果也很新颖,通过纪录片我爱上了两个音乐人,一个是约•奥拉容,他的音乐和他本人的生活状态既有联系,又有出入,相当摇滚,另一个是赛西亚,非常勇敢非常飒的女孩。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从轻松愉快的影调转为沉重,结合历史时事,从音乐的发展到政治的突变,这段灾难使得许多音乐人消失,有些人小心翼翼躲过迫害,有些人坚持自己,成为了“永远也回不来”的人。弹幕里有人评论,为什么人总是自相残杀。不管是什么样的出发点,自相残杀永远没有好结果,就像柬埔寨的摇滚乐,瞬间倒退了许多年,好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谢谢字幕组,好片。

 4 ) 自由灵魂,无处可逃(短评写不下)

  Cambodian Rocks作为我的秘密歌单足足循环播放了快一年,这部片子却没让我哭。每个被采访者几乎都是家族的唯一幸存人,说起音乐眼里放光,讲到死亡又目中含泪,人似蝼蚁生如浮萍的道理他们太懂了,于是叙述也走向克制。片子里的一些场景于中国人来讲确乎有种理所应当的熟悉感:你会因为错唱一首歌而丢了性命;你也会因为拥有自由的灵魂而死亡;你甚至不因为什么就被无缘无故杀害。艺术全部为政治服务,而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根本不是艺术。从柬埔寨回来,直观的感受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挺苦挺穷,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又觉得这种认识有些浅了,无论是残疾人组成乐队唱歌赚钱还是小女孩拿树枝做笔在泥地上画画,肉体可以被毁灭,记忆却很难被抹去。无论是辛·西萨木、罗赛雷·索西亚、潘兰还是后来的布瓦纳里、约奥·拉容、米娅·萨蒙。他们的声音早已被录在了磁带里,录在了电影里。他们和现在的高棉人一样,都是金边的孩子,都是世界的儿女。

 5 ) 文化形态的变化

看看这个文化变迁移风易俗的历史,很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巨大,你就会知道文化的历史并不是有方向性的,你所习惯的一切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或具有的一个终极形态。只是需要承认历史上每个国家都曾有过的一些美好的品质都在陆续丧失,而后面的原因都类似。引以为鉴吧,不要再以为文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了。

(待补截图)

影片显示的文化都摇摆于两种意识xt之间,我好奇是否有其他种类存在可能性?也许每个国家在受到侵略之前自身文化的平稳自发发展会产生另类的存在,可惜这些所谓的弱国,从来没有独立发展的机会。

这个纪录片音乐很好

 6 ) 纪录片中的柬埔寨:从《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说起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2014)是一部一直被我放在电脑桌面上的纪录片,多年以来,我一直想观看这部影片,却始终找不到观看的“入口”。

一个多月前,我的电脑突然崩了。为了不丢失海量的资料,我将电脑送去维修,结果也没有修好。

我只好买了一台新电脑。

我把旧电脑的硬盘拆下来,装到硬盘盒上,连上新电脑后,我第一时间把在旧电脑桌面上“躺”了N年的《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拷贝到了新电脑上。观看这部纪录片,已经成为我近期观影的优先事项之一。

之后,儿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毒,我也跟着耗了两个星期。

终于,在这个闲暇的上午,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我没有去过柬埔寨,近期也没有前往该国旅行的计划。

我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国家感兴趣?

我想与下面这些关键词有关:西哈努克国王、红色高棉、波尔布特、洪森。

少年时代,我便在新闻中偶尔听到西哈努克国王的名字,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一,而且长期住在中国,最后也死在中国。

少年的我很不理解,作为一个早就没有了国王的国家,我国为什么会如此礼遇一位外国国王。

年长一些,我知道了红色高棉,听说了波尔布特,对其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感到十分震惊,不敢相信二战之后还存在这样的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当然,后来我又知道了90年代的“卢旺达种族灭绝大屠杀”,才明白人类几千年修成的“文明”其实十分脆弱,也了解到历史并不是总是“进步”的。

作为曾经的三道杆少年,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我经常阅读爸爸从单位拿回家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而且很喜欢读时政版,我就是这样“认识”洪森的。

洪森是柬埔寨的政治不倒翁,30多岁便开始掌权,之后更把民主选举玩于股掌之中,至今仍然是无人可以撼动的首相,比普京更懂“民主”。

2014年,那时候我是横扫一切电影的疯狂影迷,每年观影500部以上,热门的、冷门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电影,我都会看。

就在那一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柬埔寨电影,看了潘礼德导演的纪录片《残缺影像》(2013)。这是一部个人视角的关于红色高棉大屠杀的纪录片。与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纪录片不同,如《浩劫》(1985)、《杀戮演绎》(2012)等,该片的旁白犹如一篇低沉、哀伤的散文,配上那些泥偶制作的充满回忆色彩的场景,呈现了一部将个体遭遇与时代悲剧糅合在一起的纪录片。

导演潘礼德童年时代曾在红色高棉的监狱中度过漫长的四年,他是以当局者的视角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客观,那是因为你在局外。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又看了潘礼德制片、周戴维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金梦》(2011)。和《残缺影像》不同,这是一部关于柬埔寨电影史的纪录片,也是一首电影哀歌。柬埔寨电影诞生于6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但1975年红色高棉夺取政权后,电影业也随之消亡,此前制作的电影也大多被销毁。30多年后,红色高棉前十余年间制作的柬埔寨电影仅存片鳞只爪,大部分的影史信息只能通过一些幸存的电影人的口述获得。呜呼哀哉!

几年后,我又看了一部关于“抢救阿富汗电影”的纪录片,曾经的阿富汗电影的命运,与曾经的柬埔寨电影的命运,可谓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曾经的阿富汗电影,至少被抢救出来了一些,而曾经的柬埔寨电影,几乎消失殆尽。

潘礼德,打开了我的柬埔寨电影之门,他至今仍然是唯一知晓的柬埔寨导演。

他的作品集,国内也有有心之人做了简单的整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2019年,我在一个影展上“邂逅”了另一部关于柬埔寨的纪录片:《柬埔寨之春》(2016)。

和潘礼德的两部作品不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并非柬埔寨人,他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入柬埔寨的,而他观察的主题是柬埔寨的民主进程。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洪森,看到了他的盟友,也看到了他的敌人,而他,既在旋涡之中,又在旋涡之外,如此姿态,也许就是他屹立政坛近40年不倒的秘密吧。

这部纪录片跟拍了9年。9年中,我看到了威权的强大,也看到了反对派的虚伪,还看到了社运的艰难,而最让我瞠目结舌的是,从光环到名利的切换,连“礼节性”的过渡都没有。所谓“柬埔寨之春”,是复苏,也是混浊。

在丢失了三年之后,我终于又有兴趣看一部柬埔寨的纪录片了,或者说,以现场演出为核心的摇滚乐终于又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了。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中,西哈努克国王是一位线索人物。

西哈努克国王的家族成员几乎都是音乐爱好者。年轻的西哈努克国王也曾是一位唱作人,而且能接纳各式各样的音乐。

国王“带头”创作,自然掀起一股风潮,一时间,歌手、音乐人、乐团尽出不穷,在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汇中,柬埔寨在遥远的东方跟上了世界音乐的潮流。

但西哈努克国王也是葬送柬埔寨摇滚乐的关键人物或冤大头。

听从某伟大领袖的建议,西哈努克国王与红色高棉合作,于1975年成功驱逐了美国扶持的朗诺政府。

红色高棉掌权后,软禁了西哈努克国王一家,并开启了将近四年的血腥大清洗,摇滚乐这个“大毒瘤”自然在大清洗之列。

1979年,劫后余生的柬埔寨人民终于又可以听靡靡之音了。悲哀的是,当年的摇滚音乐家,幸存的寥寥无几,少数的幸运儿,也都经历了家破人亡。

有人要求对西哈努克国王进行清算。西哈努克国王却诉苦说,我也和很多柬埔寨人一样,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很多亲人。

四部纪录片,让我对柬埔寨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了解。

以上所云,不过“影”上谈“国”,希望能抛砖引玉,让大家对柬埔寨和柬埔寨电影有更多的兴趣和认。

写到这里,我也开始期待未来的某一天去柬埔寨旅行,和这个国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短评

“There’s no authenticated news, only rumors and counter-rumors.”

9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其实跟摇滚没多大关系。波尔布特由老大哥扶持上台,红色政权下逐渐消失的人类文明,鲜活生动的柬埔寨一点点死在了红色高棉中。最残忍的事是,如今我们还要看着别人从前的故事来惋惜自己,大屠杀从未离开。

12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音樂無國界,政治有國界。這部紀錄片等了好幾年,還是跟預想有點差距。然而最觸動我的部分是最後琳瑯滿目的唱片店中被凝固下來宛在的音容。真希望未來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去追尋那些失落、無名的柬埔寨音樂……

15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蘸上紅色,一切美好和文明都要徹底滅亡和消亡?!

20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D纪录:第三放映# 柬埔寨辉煌的过去,国王说“我只想要和平”,再到后面年老的国王说自己失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湿润了。曾经年轻自由的歌手们最后却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所有人被奴役,被同化,被抹去心灵。50年代的柬埔寨是这样的繁荣和有活力,然而美好心灵都政治被杀死了。

25分钟前
  • Y
  • 力荐

对这种具有年代质感的音乐历史类纪录片简直毫无抵抗力,影片通过使用老唱片插画、绘画、皮影、历史影音和人物访谈的形式,再现了这个国家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我们既惊讶于建国初期柬埔寨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进程及多元化艺术的融合,也对红色高棉对于艺术对于生命的无情践踏感到目瞪口呆和扼腕叹息。

27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党的政策亚克西。(抱歉,你发表的电影短评已被移除)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宛如老上海般蓬勃的城市流行文化、比老上海残酷百倍的结局。本以为我看了会哭,然而没有;导演描述众歌手的死亡时还是比较节制。

31分钟前
  • Chambord
  • 力荐

去年DOC NYC时Nuno先生说想看,但已经卖光,于是我们去看了salad days。五个月后我终于在纽约看到,但那个人已经走了很远很久。我想大概还有人会去找回那段过往,就是一件很棒的事了。

35分钟前
  • Line
  • 推荐

一部摇滚史纪录,红色高棉前后的柬埔寨摇滚乐发展状况。很多搞音乐、电影、文学的人常常说要保持纯粹,远离政治,但这话应该是说给有话语权的人听的,不要用权力干预创作。然而实际上却演变成对政权之下的人的要求——自动规避政治,变成犬儒主义者。

39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如今我们仍然只能看着别人的故事为自己叹息。

43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没有****阴影时的柬埔寨妖艳的一塌糊涂。

46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非常珍贵的影像、音乐记录。流行及摇滚水准都不错。红色高棉上台前他们还能悄咪咪躲在田野唱歌,上台后就连命都没了。西哈努克是温和的文艺青中年于是被高棉玩弄于股掌。柬埔寨至今仍有许多高棉地雷受害者靠卖艺乞讨为生,闹市区亦有唱硬摇滚的年轻人

5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Yol Aularong、Sinn Sisamouth、Pen ran、Ros Sereysothea、Meas Samon、Darkkar、Bakei Cham Krung、Bayon band、Huoy Meas、Pou Vannary、Sieng Vanthy...

54分钟前
  • 疏雨孟尝
  • 力荐

3.5;以摇滚乐在柬埔寨的发展为载体,实则讲述的是20世纪的多难历史。所有的极权主义几乎都采取相同路线,多元文化被扼杀,以暴力恐惧镇压不同声音,艺术沦为政治的工具。历史的面目总是如此惊人相似,令人不寒而栗;那些曾如此鲜活的人们,为追求自由而付出生命,为了忘却的纪念。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到流泪…想起了越南、伊朗、阿富汗、还有我们…

59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看到最后心脏麻痹。一个女歌手“消失”了,她的姐姐幸存下来。到了CD时代,已经满脸皱纹的姐姐一个人去CD店,从满坑满谷的CD里慢慢翻找出两张妹妹的专辑……

1小时前
  • 席德
  • 力荐

标题立的靶子太显眼,其实是广义上的流行音乐史;至于内容,倒是更希望看到对地方传统如何与诸多影响融合新生的讨论。影响倒是明晰到鲜血淋漓,因历史而获契机,因历史而断裂,影响无处不在,但又默默开花,毕竟无论何时何地,总有Yol Aularong这样的人,以自由的灵魂唱着自由的歌。

1小时前
  • 雙木
  • 推荐

别人有寻找小糖人,柬埔寨只有寻找孤魂和残骸,本来可能产生伟大乐队、音乐家的土壤,迷幻、放克、雷鬼学习西方又土生土长,红色高棉一来,多数艺术家被屠杀灭口,可以和纪录柬埔寨电影史的《金梦》对照观看。片中残留于世的专辑,有几张还能够在虾米等网站听到,当你知道这些歌在唱什么时,会被感动。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柬埔寨曾经有过自己的邓丽君、Bob Marley、Bob Dylon和Beatles。用流行文化来回顾那个至暗的时代,从高棉流行音乐诞生到飞跃再到被扼杀,只不过短短二十年。看到金边年轻人弹吉他、听广播、看演出、跳舞,特别想哭。想想历史是多么的相似,那一辈人以为音乐和自由是空气,以为每一天都是希望和进步,直到红色高棉开始铲除所有的艺术 -- 离群众最近的艺术。“在田间劳动的时候,趁军人不在,我们会偷偷地唱歌,那是我们的交流方式。”

1小时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