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2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3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4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5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6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3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4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5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6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7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8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19两个人的车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30 16:34

详细剧情

  钢琴家普拉东(Oleg Basilashvili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利 饰)的妻子开车撞死了人,为了妻子,普拉东甘愿顶罪。在审判前的一个星期,普拉东赶回家见父亲的一面。途中,他经过了一个普通的、喧哗的车站。  车站餐厅里,普拉东和美丽女服务薇拉(Lyudmila Gurchenko  留德米拉•古尔琴科 饰)相遇了。两人一开始因为普拉东抱怨餐厅的服务而互相结怨,尔后,普拉东和薇拉越聊越投契,普拉东还到了薇拉家作客。两人的爱情之火就在点点滴滴中点燃了,最终步入爱河。  普拉东入狱了。在难得的家属探视日,薇拉千里迢迢来看普拉东了。两人在监狱外的木屋内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长篇影评

 1 ) 平凡间现真情——评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两个人的车站》

《两个人的车站》是苏联著名喜剧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之一。作为一部生活喜剧,充满着生活的真实感和时代气息。影片中处处张显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感,引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平凡中的真情让每一个观众都为之动容。

他是代妻子受过的。善良敦厚的他为了保全做电视台播音员的妻子的名誉、地位,心甘情愿做了那次车祸的肇事者,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接受劳改。而现在他被获准去见妻子——她从七千里外来看他,在村子里租了一间房子。长官给了他通行证,顺便叫他把修好的手风琴捎回来。她?妻子?那个情愿让丈夫代过而得以换取自己的前途的女人?等他?他无法相信,本想拒绝去看她,但又没有权利拒绝去取手风琴。临走,长官告诉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归队,否则会加刑的。于是,这个叫普拉东的人走出了监狱大门,踏上荒凉而积雪覆盖的大路。西伯利亚,天寒地冻,路途遥远,一件往事不由得涌上他心头,温暖了他的心。

影片以大量的篇幅娓娓道来这件往事。从快餐不合口味没吃拒绝付账开始,钢琴家普拉东与车站快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之间,由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影片用优美的画面展示以及人物形象的出色刻画,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情节设置,巧妙地推进了情节的层层发展,环环紧扣,步步有戏。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真诚、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影片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就是选材。以车站为素材的电影为数不少,车站已成为经典的戏剧环境,譬如巴西影片《中央车站》,日本的影片《天堂车站》和高仓健主演的影片《车站》,由德帕德约主演的法国影片《车站》等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却引起了很多电影人的共同青睐。联想一下,天涯孤旅,夕阳西下,枯藤断旅,断肠人在天涯,很诗意的画面,让一切的戏剧真实性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最大可能。车站,不自觉的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让中外观众都产生人生沧桑感的最佳戏剧情景地。梁赞诺夫的车站自然烙上了他的影子:一个喜剧性的外表,加上车站的孤寂气氛,自然是一出悲喜剧的最好地方。

一个发生在普普通通的小火车站上两个平凡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小事。而这样的平凡小事正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观众都熟悉着这样的场景:餐厅服务员与顾客吵架,列车员利用工作之便卖甜瓜,自由市场的小贩的欺骗行为等等。薇拉、米沙大叔、车站警察……所有这些人仿佛就是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而本片的编导却从被我们忽视掉的生活中挖掘出这些可笑、可叹、值得好好思考的东西。
车站,并非只是一个人们离别与相逢的自然场所,同时这里又是来去匆匆的人生旅程的一个缩影。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然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一些人分手了(如普拉东和他的妻子),而另一些人却相遇了(如普拉东和薇拉)……

此外,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对人物性格的现实把握。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普拉东的职业是钢琴师,影片中他被处理为一个中流水平的钢琴师,这样,至少在他们那个行当他也算的上是个平常人。又如薇拉,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个人物可气可恼的一面:服务态度恶劣,缺少人情味,蛮不讲理之类的,可是伴随故事的发展,我们渐渐了解她有很多值得同情的地方:婚姻生活的不幸,沉重的家庭负担,对付不完的酒鬼,繁忙的工作……生活的艰难全压在了这个女人身上。我们开始看到她性格中迷人的闪光点:她善良,连酒鬼硬塞给她的小费也不肯多拿;发自内心的向普拉东反省自己;她乐观、热情、活泼、开朗,对真正的爱情敢于勇敢地去抓住等等。再如米沙大叔,虽然是个“二道贩子”,可他说出的也不尽是瞎话:“我给人们提供的食品都是上等货,可店里尽是些次货!他们卖的西瓜是生的,去买还得排长队。他们卖的梨是青的,咬上去发木,吃了——原谅我用词不文雅——要拉稀!……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他们才不去呢!要是没我,那里人民的收成就得白白烂掉。”

还有例如男女主角情感关系发展变化的线索,从敌视开始,经历了复杂细腻的变化阶段,终于达到挚爱的程度;以及具有时代气息和广泛社会批判意义的细节,妙趣横生的语言都不失为本片的精彩之处。最后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的结尾,这个结尾把全剧的情感推向高潮。影片早就埋下了伏笔:(1)两个人,男主角和女主角;(2)跑不动了,瘫在雪地上;(3)必须要有一个手风琴;(4)这是在清晨,在回监狱的路上,已经很近了,已经跑了很远很长时间了。在我们脑海里印下了这样的感人场面:男女主角躺在冬季的风雪地上拼命地拉手风琴,企图向近在眼前的监狱里的管教人员报告他们已经回来了,他们不但没有逃跑而且在规定时间以前回来了,但是他们实在是跑不动了,茫茫雪野里,俩人背靠背,那么亲密,那么甜蜜,琴声在空旷的雪原上传得很远很远,飘过了劳改营高大的围墙……这大约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了。琴声里满含真诚,满含对新生活的渴望,满含源自心灵深处的感动,看到这里,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落泪呢?(2006-12)

 2 ) 那首歌

这部电影的表演方面历来是赞美话的焦点,假如这是一场阿谀奉承的比赛,而你也跃跃欲试,你最好先看看这个日本人达到的高度,他在IMDB.com留言:“哪位行行好,给我讲讲这部电影的情节?我和我的四个朋友,找不到日文字幕,听不懂俄语,其中有一个还对这种语言深恶痛绝,就是我们五个,聚在一块儿把这部电影看了不止一遍。我们看了三遍。”

有一个俄国人在IMDB.com留言说,他妈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决定同丈夫离婚(而这是一件好事)。这部电影为什么能鼓舞一个80年代初的年轻的苏联女人带着四岁的孩子同她的丈夫决裂?电影里那首歌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俄国人把歌词翻译成英文,而我(参考了但不完全根据他的翻译)再翻译成中文,如下:

这哪里是生活,我们只是在闲荡, 漫无目标,单调乏味,好似在天堂。 别再害怕了,去赌一把, 整个儿生活就是你的赌注!
刚开始那会儿,多么豪迈, 如今我们变了,变得畏首畏尾。 还不晚,改变从不嫌晚, 别害怕,别害怕, 别害怕。去改变你的生活!
黑发染上霜雪何妨, 还不迟,回头从不嫌迟。 放下过去的负累。 鼓起勇气,去赌一把!
让雨水敲打去,挺直你的背。 别害怕尝试,让我们从头再来。 让我们从头再来, 这次我们要抓住先机!
相信传奇不只是传奇。 放下那些负累—— 反正死的时候也带不走。 行动起来, 就好像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再不要哭泣了,再不要一味怜惜自己。 没有王牌,就倾注你的所有! 别害怕,别害怕。 不敢输的人,永远也赢不了!

电影不遗余力地向观众展现一幅苏联的社会风情画。自诩为“城市的窗口”火车站餐厅像黑店一样抢劫普通的旅客。国营商店的货品又短缺又昂贵,政府放开农产品市场,却又限于农户出售自产蔬果。走私者和二道贩子名声很坏,却又是最受欢迎的。在深夜的火车站,能买到伏尔加汽车的汽化器,国营商店里要卖70卢布,可眼前这个殷勤谦卑的小伙子,只要你5个卢布。找工作很难,至于外宾休息室漂亮的女值班员是怎么得到这个职位的,她自己想都不愿意再去想了。为一点点小事也不得不同权力打交道,利用职务之便捞外快占便宜是一个风气。音乐家束手束脚,在体制内得不到出国演奏的机会,在体制外又活不下去。名声重要得要命,一起交通事故将永远断送一个播音员在国有电视频道上露面的机会,而私营电视台——什么是私营电视台?男人们喝酒,喝到火车轮子下去,好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不了他们的文化需求似的,等等,等等。

导演对这一切有多满意呢?是他写了那首歌的词。


真正的考验是在那个早晨,还有几个小时安德烈的火车就要进站了,维拉得做一个决定出来。她伏在桌上,哼唱那首歌,那首歌在前一晚已经由餐厅乐队演唱过了。“……别害怕,别害怕。不敢输的人,永远也赢不了!”唱到这里,她说,“正像我们的乐队唱的那样。”

安德烈像往常一样拎着两个大皮箱走进餐厅,维拉不安地迎上去……这件事十分钟就解决了,在蒙受羞耻和愧意的当事人的感觉里,时间可能更长一些。这两个人,维拉和普拉东,他们品性中的宽宏大量起了作用,帮助他们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段。他们拥抱,身体还为刚刚过去的事件颤抖。维拉很快又振作起来,跑去给普拉冬买火车票。她实在忍不住,给他妻子挂了电话。他妻子在电话里的谎话(“我根本不会开车”)显示了一个四十多岁的成年女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不要说负责任,光是责任的影子她也避之唯恐不及。维拉和普拉东并不是初历世事,可他们的心灵也还是接受不了这种粗砺。他们再次紧紧拥抱,一种共通的感情把他们包裹起来。

维拉在那个早晨做出的决定有多么困难呢?她是一个四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工资微薄的火车站餐厅服务员。安德烈不只是一个男朋友,也是一个生意伙伴,一个重要的慰藉,一个保护人。

她要分手,不是和一个十五岁的在隔壁班级上课的男朋友分手。这一决定差不多要颠覆她整个生活。回头听听她哼唱的那首歌,那虽然是导演写给苏联人民的,但放在她这件事上,也不算小题大作。安德烈嚷道:“你会沦落到穿着衬衣扫月台的地步的。”这或许不是一个空泛的威胁话。

换来的是什么呢?差不多什么也没换来。这个落魄音乐家马上要离开了,去看他父亲,然后回莫斯科,回到那个“在电视上胡乱报天气的女人”身边去。维拉,我想,虽然不是没抱着一线希望,还是相信,他再也不会回来了。更何况,这个人几乎没疑问地要去蹲三年大牢。三年后,他们都要五十岁了。


第一个涟漪发生在安德烈的车厢里,当维拉忽然失去心情的那个时刻,故事由此荡漾开来。这个日子对于维拉有什么不一样呢?只有一点,就是从莫斯科来了一个旅客,穿得很好,拎着一个体面的箱子,戴墨镜,迂腐得要命,她刚同他打过一仗,赢了。可战败者把一种奇怪的影响施加于得胜者。走进安德烈的阴暗狭小的车厢时,几秒钟前开阔、明亮的月台的印象还没摆脱掉,或许也因为那个莫斯科来的客人正坐在那开阔与明亮之中。安德烈开始脱衣服,为了不耽误时间,他提议各自脱各自的衣服。一边脱,他嘴里讲起同事的逸事,很不幸,故事里是酒瓶和牙痛这些事。车厢内外昏暗与明亮的对比,以及对刚刚取得的小小胜利的回忆,像一只有魔法的手,轻轻提起帷幕,向她展露出生活褴褛的一面。

请不要放过莫斯科来的钢琴师的装束和身份对这个小城车站餐厅服务员的影响。维拉自己的话证明她一早就注意到他的衣着,后来她也没忘向餐厅同事介绍他是一个音乐家。这种影响是自然而然的。她生活在小城市,可能一直并永远生活在这条铁路旁:嫁给一个铁路检查员的儿子(也是铁路工人),住在铁路边,工作在铁路边。没有汽车,没去过阿尔及利亚,没有上过电视,自己没有,亲友们也没有。这辈子认识的男人都一个样儿,她的评价不高。以前连工作也没有,经济上依赖丈夫。现在她比以前更独立,更有尊严。

钢琴师在讲述那起交通事故时透露的少量生活信息,就够触动她的了。生活的云泥之别伤害了她新晋的自尊心。有这样的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感到不幸?可钢琴师三言两语就倾吐出了他的压抑感。


在外宾休息室里,维拉带着受伤害的感觉主动回来了。她喜欢他,这个人平等地对待她,尊重她,同她讲心里话,她受不了把他留给外宾休息室值班员的想法。也许这样一来似乎免不了委身于他,不是说这有多坏,而是好坏完全取决于他如何对待她。她一面屈从于自己新生的感情,另一面又为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地位而感到委屈。

普拉东没有让我们失望。他对维拉说了一番话,如果不是真心话,那就是最有魅惑力的花言巧语。维拉的面庞点亮了,像灰烬拨开,一股风经过。

她新生的爱情具有一种同她一贯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性质。她渴望投入他的怀抱,但她感到,她必须为这一行动赋予新的意义;她不能忍受自己像对待以往的情人那样对待这个人。

他平等地对待她,她也必须平等地对待他。她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这个人。这一次,性爱要求她敞开心扉,她便要冒敞开心扉所要冒的那些风险。

一夜情演变成为一个哲学事件,前者见容于固有的生活框架,后者却要撼动和破坏它。维拉把自己锁在另一间包厢,感到恐惧。怎么,她要为这个一天前还素不相识的人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同自己的整个生活决裂吗?“你再也不会回来了,”在痛苦中,唯拉叫出声来。

当维拉为普拉东打开房门时,她是一时软弱,还是下定了一个决心了呢?第二天中午的事我们已经知道了,不过,这不是说我们可以马后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热力学问题,不是给定初始条件就得到可预期的结果,或者根据结果可以推定初始状态。

维拉这辈子从来没听过普拉东说的那番甜言蜜语,有可能她从来没听过哪怕稍微相近的话。这些话激发爱情,鼓舞牺牲,是在匮乏而不是充足的情况下。不过,故事给了她独处的时间,她用这段时间思索、忧虑、恐惧、悔恨、踌躇、愤怒,最后,她用那首歌给她的思路作结。当她向安德烈迎面走去时,她不是在冲动的驱使下向他走去的。


这个电影公映之后不到十年,苏联就解体了。电影借演员的嘴表达了一些看法,维拉讲得比较直接了当,普拉东则比较隐晦。他说,“只在这个火车站上,我这辈子头一回觉得自由。”(根据英语字幕“And at this station of all plac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felt free. ” 而汉语译制片对这句话的翻译意思稍微有些不同)他是一个体制内的音乐家,生活里充斥着对制度的暗示。一个意外把他从体制里抛出来,他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安全感,反而感到了自由。 那首歌在片中第三次演唱是画外音,画面上,维拉与普拉东两人在雪地里紧赶慢赶,向监狱奔去。还是维拉的声音,这一次深沉有力,像俄罗斯在唱。 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尾巴。假释的囚犯与餐厅服务员重逢的那一段戏,你看了忍不住要笑出来。 我们还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尖。早上八点的太阳在篱墙上闪耀。当典狱长听说他的囚犯还没归队时,意外、失望、严肃、忧伤一齐来到他脸上。当手风琴声飘进高墙,传到他耳朵里,他眉头舒展,咧开嘴笑了。 我仿佛听见导演要求他,“要像担忧整个人类命运一样显出沉默忧伤的神气;要像看到人类的希望那样露出欣喜的微笑。”

 3 ) 生活的普通与平庸

片子是从监狱的一段对话开始的。

你妻子来看你了,你明天8点之前要回来。

我不去。

她可是坐了7000公里火车,再加上2个小时的飞机来看你的。再你去把我手风琴拿过了,这是命令。

是什么样的妻子,对待监狱里的丈夫要跋山涉水来看他呢,这一下就能抓住大家的好奇心。男主角普拉东是一个替妻子待罪服刑的钢琴家,他想在接受审判之前去看看父亲。但就在中途一个车站出现了一些状况,碰到了薇拉,一个女服务员,从难吃的饭菜开始了不到两天的相互熟悉的过程。

监狱一定是在远东的某个地方,太阳也升不到半空中,只能停在大约40度的位置。一个钢琴家在这里只是一个服刑的犯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庭。以为入狱前,她妻子,一个电视上预报天气的主持人,说她本人不会开车,普拉东的心也就死了。

薇拉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共同悲惨的经历让他们从冲突中开始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的人品,开始喜欢上对方。

最后薇拉不远万里来看普拉东,为他做了一顿好吃的饭菜,当然他们也都不确定对方还爱着,那些细微的动作,表演非常到位,仿佛幸福就是我们理解得那种相濡以沫。

非常感人的影片。

 4 ) 饮食男女

看到普拉东和薇拉相爱时就想,这是美好的一面之缘,还是相濡以沫的爱情呢。似乎两者各有各的好,若是前者,那这便是他们俩最好的回忆,难过的时候可以用来温暖内心,作为活下去的激励剂;若是后者,便满足了善良观众的愿望,连王子和公主都可以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劳动人民为什么不可以过上相亲相爱的生活呢!?

充满欲望的钢筋水泥的工业社会里,有多少人在故作坚强呢,我不知道,但我想,应该和扮猪吃老虎的人数成正比吧。

普拉东和薇拉都是故作坚强的人,普拉东为了自己也为了妻子要工作讨生活,他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不满,但还是坚持着把生活过下去;薇拉的前夫是个混蛋,她养着公公婆婆,讨生活累得剩不下力气。不仅仅是他们俩,还有那些出场很少的配角们,没有人过得不辛苦,但是他们都打起精神努力地活下去。

薇拉送普拉东上车之后一个人走在天桥上,再配上火车在铁轨上行进的“咔哒”声,薇拉使劲走使劲走,咬牙切齿的扮坚强,老子心都要碎了。

普拉东和薇拉的爱情其实是很老套的言情故事,两个人见面不和,互相厌恶,但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完全就是自己的菜啊,然后相爱,中间还并非一帆风顺,还要出茬子,误车不够,于是被拿了身份证,这还不够,钱还要被偷,一步一步创造出了两个接触的机会。这情节实在是太老套了。

我们需要把责任推卸到丈夫身上而保全自身的妻子吗,我们需要见面只为了做爱倒卖东西的情人吗,对沮丧、生活无望的人来来,最好的时光莫过于身边有个说俏皮话的人了,互相贱一贱,排遣一下不堪生活带来的痛苦。

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普拉东送薇拉回家,火车开过来将两人隔开,只能够从车厢的空隙间看见两人。第二次,在车站里,一辆拉货的小车将普拉东和薇拉隔开,短短的时间却显得太长太长了,长得我看着都着急。

隔着车厢说话的桥段到现在仍然经久不衰,简直就是调情圣品。

饮食男女,他们吃,他们喝,他们相爱。每一次的吃喝对他们俩的感情而言都是莫大的增进。

薇拉去看望普拉东,很长时间两个人都不说话,甚至眼神闪躲,两人都上演着复杂的内心戏,纠结啊纠结,而这段的音乐是很美的。普拉东用“这肉饼嘛,煎糊了”打破了沉默,他调皮地笑着挑剔,完全是少年的神情。这一段又浪漫又写实,简直堪比革命时期的爱情。而相比之下,很多人喜欢的结局段落则显得逊色了,两个人背靠背坐在象征纯洁美好的雪地上在象征光明未来的朝阳的照射下拉手风琴简直就是小儿科。

他们俩去薇拉所工作的餐厅吃饭,普拉东为薇拉演奏,两个中年男女甜蜜开心得像少年情侣一般,让我完全忘记了他们俩其实是在搞婚外恋。

最后说一句,梁赞诺夫的推拉镜头看得累死我了。

 5 ) 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丽的意外

作者按:原谅我能力有限想不出合适的题目,选择“知音体”实属无奈。其二,本人是配音迷,文中有大段配音的评论。非喜勿入。


(一)引子
周六上午八点——大多数人还在睡懒觉,于我也是跟闹钟拉锯、痛苦挣扎了多时才起床的时刻——出门。

顶着清晨的寒风骑车半小时到车站,再坐半小时公车到影院。其间不免在颠簸中睡眼惺忪地凝视窗外流动的风景。温暖还不刺眼的太阳已经大方地撒落万千光束。现在是初春,稀疏树叶间斑驳闪动的亮点营造出幻觉般的恍恍惚惚。

老电影沙龙,去年底在豆瓣上误打误撞加入的组织,却成了我今日意外的惊喜。他们终于要放老译制片了!

好大的厅,一水的红色座椅,温暖的颜色。密密麻麻汇聚在中部的几十号人,像红裙上的一条腰带,闲适淡定,既不张扬也不落寞。没有人带任何零食,没有任何噪音,这对苛求安静观影环境的我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

抑或是大家都还没睡醒?

当老电影那略带嗤嗤胶片转动的背景音开始飘扬的时候,当失了全彩、微微发红的画面夹杂着跳跃的光点铺陈开来的时候,我木木的思维有点活络了。

开头一通纷乱的点名后,于无声中响起舒缓的钢琴音乐。黄色醒目的黑体字幕呈现出一个个配音演员的名字。那样毫不吝啬地占据几乎整个屏幕,占据足够让你看清记住的时间;主演主配还分别单独列出;翻译、导演、录音、剪辑一一俱全。

不急不急。

两个人的车站。……长影译制片厂 译制。

周围有了些骚动。可能小姑娘第一次知道有译制片厂,可能老爷爷记起除了上海译制片厂以外,长春还有一个。

而我,在看到清晰的“配音”、“译制职员”等熟悉又陌生的字样时,醒了。

(二)相遇
高大的普拉东,银灰的头发,高加索式的鼻梁,一双格鲁吉亚人明亮而无辜的眼睛。西装、墨镜、公文包、脆弱的胃,执拗的脾气,知识分子形象一览无余。而他的声音也是敦厚的、温文尔雅的、谦虚谨慎却又义正词严的。

瘦小的薇拉,干瘪的身材、疲惫的黑眼圈和明显的眼角纹,无论如何无法同俄罗斯白皙高挑丰满的美女联系起来。她一出场时的世故干练,不讲情面的冷酷,习惯性的冷嘲热讽在一群聒噪的女孩们七嘴八舌的造势中更显得咄咄逼人,这个声音不仅纤细,也很尖刻。连哼哼哈哈肆意的笑声也令人生厌。

“给你三卢布,我没吃饭的——饭钱。”普拉东忍无可忍,强压怒火。
“他剩下的几个臭钱,哼,我如数找给他,我们清帐了。”薇拉弯下腰,洒下找零,扭动着腰肢,踩着拖鞋,哼着小曲悠然离去。我的气愤到了极致,这个小女人,不讲理不说,居然还发出这样一声轻蔑的“哼”?!

戏剧冲突继续在这一男一女的斗嘴中轻松地进行。“我想请您告诉我哪些餐桌不归您管,我好坐下”;“如果您没吃,您怎么知道它恶心呢?”一边是男知识分子保持尊严的平稳;想发作又无法发作的克制;一边是女服务员俏皮的调侃,句尾总要带一丝得意的上扬语音。不打不相识,甭管一二十的小情侣,还是四五十的中年人,戏总是要吵才好看的。

我能感觉周围每一个观众脸上都挂着笑,嘴始终没合拢地连绵地微笑着。开心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

薇拉情人安德烈的出现,彻底卷来一场欢笑的风暴。
“啊,我的宝贝,亲爱的,快点快点快点,咱们自己来自己的,像自助餐厅一样,自己忙自己的……我的工作性质就这样,这能怪我吗亲爱的?快脱!……是啊,我是跑车的,你是跑堂的,这有什么办法呢?维柳奇卡,快点快点快点吧,亲爱的我求你了。……你爱我?那就打锣开场吧!……真他妈的,车要是正点多好!等我穿上裤子,亲爱的,别着急,我得亲亲你呀。”

连珠炮似地自顾自说,再看看那位老兄宽衣解带的积极劲,每个人都被逗得前仰后合。配音是吴永庆。这个奉献了一位优秀的译制导演女儿的爸爸当年是多么优秀的配音演员。就这么一小段,节奏快、语言量大,语气还一波三折,从开始的欢喜、急切和调皮,到哀求、质疑、迂回,直至遭拒后的失望、生气,一气呵成。别忘了中间还又亲又搂的,口型和气息还得跟上。相当有难度!完全可以与《虎口脱险》中指挥家那段“慷慨激昂”的经典段落媲美。

翻译也绝妙至极。且不说痛快的“真他妈的”,“自助餐厅”、“自己忙自己的”、“打锣开场”妙趣横生,还有“跑车的”、“跑堂的”这样巧合的对仗简直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的语言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劲爆笑料。

而薇拉,瘦猴般毫无人情的薇拉,由于拒绝了情人求欢的要求而第一次赢得了我的好感。她是个有个性的女人。我们都明白:有些事情,时间不对,地点不对,情绪不对,就不能将就。女人不能自己作贱了自己。

(三)相知
深夜的舞厅,普拉东静静地坐在角落,忧郁迷惘的眼神注视着忙碌的薇拉。于是我们一起见证了她在觥筹交错中不停地穿梭,一口气都歇不了;她耐心地引导一位醉汉离开,并念及他照顾庞大的家庭而只取了两个卢布作为小费(他坚持让她拿三个卢布)……

心情开始渐渐软化。对每一个挣扎在生活第一线,辛苦劳作又本质善良的人,我都心存敬畏。现实是残酷的,每一个浸泡其中的人都有理由冷漠,不是吗?

普拉东和薇拉交流彼此的信息。钢琴师,巡回演出东奔西跑;服务员,丈夫离开,孤身养家;都不容易,都很艰辛。“其实整个人生就像在候车室。”普拉东娓娓道来,沉静、与世无争,甚至还有点宿命感。这位礼貌而内敛的知识分子,天生道义、毫无怨言为妻子顶罪的男人,由孙敖醇厚的嗓音演绎,自始至终都让人尊敬着、同情着。某些时刻,我竟有种奇怪的错觉,这是毕克在说话?!不是音色的类似,而是气质——正直、自律、真诚和冷静,一样一样的。

“就怕你这最高规格是带引号的。”普拉东嘲讽的语气再也激不起薇拉的反击。她累了。“干了一整天,晚上躺在床上,唉,眼前像走马灯似地转啊,上菜啊,顾客啊,列车啊,嗨,吵吵嚷嚷,我头都晕了。”对付“野兽般”顾客的戒备和强硬消失了,尖而高的修饰音也消失了。白天戏谑的“哼,哈”变换成了沮丧的“唉,啊”。李真回复一个单身女人最软弱的语调。她是那样疲惫,嗓音低哑,透着辛酸和无奈。

“活着真没意思。”
“对,这点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从当街对吵到同睡一根条凳,两个陌生人戏剧般地认识了,靠近了。生活的重压一如往常,但他们的故事渐入佳境。

(四)相熟
“米莎大叔”是另一个超级大配角。我发现苏联演员相当敬业,即使是一个毫不起眼、只有几分钟戏的小配角,也能尽力表现得如此鲜活,令人过目不忘。

这位农村暴发户大婶,干净利落地用手拍苍蝇,粗犷之气可见一斑。她粗俗但不傻冒,察颜观色十分了得,“别讽刺!”她知道科学理论:“人们没有维生素是不行的。” 还振振有词:“我不是投机商,我是土地和人民之间的纽带。”那段揭露国营商店弊病的一席话虽然简单,却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因为不是个人的,没人关心”一针见血。

配音马玉玲,豪爽之气、强干之音无愧“大叔”的称号。此音一出,就非常有说服力。性格、动作、表情,比如“脸色一沉”时的语气都贴合得天衣无缝。想起上译厂的潘我源,两人音色相差甚远,但行事大大咧咧,言谈肆无忌惮的风格重合了。无可取代的特色之音。

一身西装的普拉东,围着围腰,扎着袖套,尴尬的杵在甜瓜摊位前,不知怎么张口。知识分子下乡体验生活?爱死他害羞的模样啦!

被一群粗鄙乡野小贩的诋毁和斤斤计较逼到无可退路,短暂的挣扎沉默后,他一甩头,开口了:“哎~~我也豁出来了,快来买吧,察尔中产的甜瓜呀,油光水滑像个大姑娘!嗯(亲一口)甜得像个蜜糖罐哪!”

他抬头张口的那一刻,像变了个人似的,声音也变调了。一声长长转音的“哎”吆喝走了矜持和稳重,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和大胆,甚至是狂放不羁。我扑哧笑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孙敖为数不多的变脸表演?太精彩了!

然后薇拉也上演了一出好戏。她表演老处女维奥列塔听到男人咳嗽就立即变得精神抖擞,模仿得惟妙惟肖。演员古尔琴科的形体动作夸张有趣,配音演员李真的陈述自然贴切。薇拉原来这么有幽默细胞。突然发现,她哼着小曲,扭动腰肢走路的模样还有几分性感呢。声音也是妖娆妩媚的。我有点动心了:)

(五)相爱
普拉东以一个男人身份请薇拉吃饭。席间,两人相拥跳舞。特写镜头在他们面部游离。我不得不承认,金色的卷发和别致的刘海非常衬薇拉娇小的脸庞。她那颗被残酷现实碾压过的、干涸凄冷的心投射到眼睛里,寸寸黯然。“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堂的生活!我呢,拿小费,捡桌子上的剩菜;有些人不怀好意,对女服务员很不礼貌,特别是对我们车站上的。”薇拉苦笑着说,没有哽咽,甚至没有伤悲,只是习以为常到麻木。

心门打开了,倾倒出不堪回首的事实。真诚,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力量。“快别说了……”普拉东心疼地说。对,他心疼了,我也心疼了,一刹那,鼻头发酸,眼眶湿润。很难想象,这还是那个白天蛮横计较的女人,你只看到她对顾客凶恶的一面,哪里了解她受欺负泪水咽回肚子的痛楚呵!

突遭变故,无法落脚外宾接待室,两人只好前往空车厢。
铁轨在夜色中泛着清冷的金属光芒,一条条银线纵横交错:直而平行的,弯而游动的,交织成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的曼妙图案。简单的光与线,竟奏出不可思议优美的几何旋律。远处是停靠的车头,亮着硕大的温暖的探照灯。两个黑黑的人影蠕动在银线的轨迹上,向前,一直向前……

我从不知道夜晚的铁道如此的美丽,散发出神秘而耐人寻味的气息。人生就像行驶的列车,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轨道。也许,曾经遥远的两条轨道不期而遇,从此并拢同行;抑或者偶然的碰撞后仍各行其道,渐行渐远;又或者相近的平行线,即使伸手可及,无奈也是殊途异归,永远没有接触的缘分。

铁轨悠悠、人生茫茫,你可知道在下一个车站,你会遇见谁?轨道千丝万缕,哪一条才是值得相守的一线?

这充满寓意的一幕必将是我终生铭记的电影场景之一。

现在,普拉东和薇拉身处黑暗、安静的车厢。两颗寂寞的心灵互相欣赏、互相吸引。“我跟你不会有好结果的,不会的。”叹息般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因为你是——钢琴师,我是——服务员。”一直没有流泪的薇拉终于哽咽了,抽泣着。想爱,却无法拥有,这是一种锥心的痛!李真纤细而柔弱的声音,褪去坚强面具之下的真情释放,是那样可贵、楚楚动人。

“哎呀,尽说蠢话。”温柔地安慰。“薇拉,你一定答应我……我,求求你了,你别走,这对我很重要,你对我……”这几句话孙敖几乎是从喉咙口呻吟出来的,语无伦次的呢喃。一向温和的普拉东,默默承受命运的劫数——自私的妻子推卸罪责,令他身陷囹圄。他没有争辩过什么,因为他不在乎那个他不爱的女人。只有在他心仪的薇拉面前,他的自尊崩溃瓦解,他像个无助的孩子,乞求爱人热情的拥抱和守护。

暧昧的空气令人窒息。我的心随他们痛苦的挣扎一同煎熬着,等待一场激情的放纵。我已经习惯了20世纪风花雪月的模式。在那个时刻,我希望他们发生点什么。可是,薇拉说:不行,不行。我不愿意。

她的声音柔弱但坚定、不容置疑。欲望膨胀到了极点,仍要用心碎的悲痛勒紧它、对抗它。我很惊异,这个真正投入去爱的女人再一次选择了克制。那一刻,轻佻、蛮横的女服务员蜕变成了端庄、圣洁的女神。

当他们在“中立地带”走廊里紧紧拥吻的时候,我倍受折磨的心稍稍松弛了些,但不知是欣喜还是怜惜的泪水仍然哗哗流下了面颊。


(六)相聚
镜头最终呼应到了开场。已经是阶下囚的普拉东,板寸头,胡子拉碴,憔悴苍老还有呆滞,音乐家的翩翩风度荡然无存,让人看了好心酸。

他被获准外出取修理的手风琴,顺便会面久违的妻子。显然,和他一样,我们大家都很不屑见那个美丽时髦但自私无情的女人。

小木屋,空无一人。满桌的美食。闹钟静静地嘀嗒。预感到什么了。

接下来的10分钟将彻底挑战我的观影经验。

普拉东缓缓转过头,看见是薇拉,先是一愣,继而剧烈咳嗽。(天哪,关键时刻怎么呛着了)薇拉连忙上前重重砸了他一下,咳嗽戛然而止。(老兄,你在装啊?)凝视,深情的对望。然后起身,手足无措地帮她脱大衣。(汗,这就要开始了吗?)挂好大衣和帽子。又是对望,充满幽怨地、狠狠地对望。普拉东绕着她身后打量了一番,又坐下了,大啃面包。(好,我理解,你饿坏了。)薇拉端来热汤,又去被窝掏出保温的肉饼。一转身的功夫,普拉东递给她一个空盘。(全场哄笑,哎呀妈呀,这就是传说中的狼吞虎咽吗?)薇拉取出一个肉饼放在盘里。普拉东拨拉了几下,终于开口了。彼时,他们相见已经足足有5分钟了。

他说:这肉饼嘛,煎糊了!
戏谑的语调。不是冤家不聚头。为相识时那顿难吃还不菲的快餐报复来了。

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怕不够你吃。好了,够了。
两人终于相拥热吻。(好吧,这下情绪酝酿够了,该那什么了吧。)
普拉东突然问:呃,我再吃点,你不会生气吧。

莞尔一笑。突然发现自己被好莱坞快餐式电影轰炸多年后,对久别重逢的爱情就只容得下一张床的联想。感谢这部二十多年前的前苏联老电影以其沉郁、含蓄而节制的风格重新填充我业已丢失的质朴想象。

爱,不需太多的语言。也许容貌会变,身份会变,处境会变,但那熟悉的声音一声轻轻地呼唤,彼此就能明白真情在胸中,依然没变。薇拉和普拉东相聚时的只言片语:“好吃吗?”“太香了。”已经如平常夫妻对话一样自然、温馨。

法律无情,有时会分不清罪犯还是无辜;生活无情,也许分派给你表里不一、甚至无耻的配偶。善良的人总是吃亏比别人多,但善良的人也更容易接近和收获真情。毕竟,这个世界上,以心换心,是任何利益法则左右不了的平等交换。钢琴师,服务员;服务员,清扫工,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一个镜头。雪地里,两人背靠背支撑着,普拉东费力地拉着手风琴,证明自己并没有越狱。长镜头迅速拉向远方,初升的太阳从他们身后迸射出耀眼的光辉,温暖着前面一条长长的洁白的雪路。

这是我见过的逆光拍摄中最美的一幅电影画面。悠扬的手风琴声见证这幸福的一刻。心中积蓄的感动达到顶峰,我笑着淌下泪来。


~尾声~
电影结束,灯亮了。我慢慢地起身,有些羞赧地走向门口,怕别人看见我脸上泪水的痕迹。今天真是又哭又笑到家了。我迷糊地下楼、出门、过街、上车。坐在公交车上,仍久久无法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眼前的车水马龙、旁边的嘈杂人声如若空白。来的时候还没醒,走的时候又醉了。哎,不到30岁的人居然体验到了50岁人的中年危机和爱情童话,心绪沉重却暖暖的,够回味一阵了。

 6 ) 轻松版的《罪与罚》

男人和女人,一次邂逅,一次罪行,西伯利亚的白雪,只不过把妓女变成了服务员,把法律大学生变成了钢琴师,把深刻变成了幽默,把诗变成了音乐。俄罗斯人的赎罪已经悄悄变成了某种渴望,其实这世上本没有罪过,有的只是最简单的需求,过去我们把需求的匮乏写成苦涩的诗,而现在我们乐于把夕阳下带着幸福的身姿拍成电影。爱情本身就见证着人的轮回,不论怎样,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改变。影片大量的长镜头,长段落应用恰当,精妙。

 短评

也是就着导演升天而重头再看的,梁赞诺夫不甘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寻找喧闹的阴差阳错,间或批评一些时代丑恶现象,而越来越倾向于挖掘和呈现一些饱含感伤的人类隽永情感。他实在擅长在有限空间里,建立一个让人信服的爱情发酵过程。配乐也是实在动听

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同志啊 今天是我丈夫生日 請您為他演奏一首垂死的天鵝

8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一次车站上的邂逅,一场相濡与沫的开始

10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力荐

#BJIFF#太喜欢了,车站,餐厅,包间,监狱。主角们一直被困在各种封闭的环境之中,导演却用幽默荒诞的剧情化解一切的压抑和无奈。最后两人也没能如愿,男主角靠在女主背上拉着手风琴。无奈的生活,但要笑着拉完。

15分钟前
  • 孙学文
  • 力荐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两个人由相识到相骂到相知到相交到相爱的过程,而是当时整个苏联社会的大环境。国营商店和投机倒把的历史景象,小细节,都很动人。

17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力荐

北京电影节中间影院。保持了前苏联电影极高的艺术水准,行云流水的镜头,张弛有度的节奏,把一个简单俗套的的爱情故事讲的极为精彩。小城,车站,铁道,无所事事的一段时间和不确定的未来,加上美丽的极昼夜空,想不碰撞出火花也难

18分钟前
  • Mr.Vintage
  • 力荐

斗气冤家是怎么相互理解和怜惜变成知心爱人的故事,不是喜剧,打动人心的悲喜交加的佳作。

23分钟前
  • 毛嗑
  • 力荐

小木屋那场戏笑翻了~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不吃人家端上来的饭菜的么~(不过为餐厅端盘子和为心爱的人端盘子区别还真大,如此诋毁公有制的影片当初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啊~

26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推荐

导演的调度功夫好,出来的场景很具有生活气息,细节关注度高,视听语言也很棒,多处转场处理值得借鉴,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在去监狱探望钢琴师的一段戏中,那种久别重逢之情,通过两人细微的动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即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陌生,最后一场戏用手风琴演奏结束全片,增加了此片的艺术情趣

29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3++ 音乐灵,渲染出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感伤。其实相比萍水相逢亦步亦趋,倒更欣赏两人中年危机下的惺惺相惜。把握到了女人那种自怨自艾又果敢无前的纠结心态,附属品身份描画形象。有趣是对苏联解体前一些社会风气的捕捉和得体融合。

34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北影节# 是不是爱幻想的底层姑娘都会爱上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你是钢琴家,我是服务员,这不平等。”“现在我入狱当了清洁工,你是服务员,还是不平等。”爱情因无须平等而平等,在只属于两个人的车站。哎呀你们这些投机商!

36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推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起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而言,本片情深意重却趣味不足,俨然一部欢喜冤家版的情深深雨濛濛。两条线索,倒叙,首尾呼应,然后故事上车站偶遇,相识相爱,情节营造情绪渲染,最后再度相逢,自然让人感动。结尾,监狱外,雪地手风琴,两人,音乐响起,太美好了。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好的电影,就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就像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一般。讲份内的故事,不做作的煽情,一切就像流水,注重的就是自然与和谐。

44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力荐

伟大的经典,最后小屋的重逢令人泪下。感情不是能解决一切挫折的法宝,但是是冰天雪地中前方的太阳,是监狱围墙外情急之下的手风琴声,支撑着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前进。

47分钟前
  • 玛玛玛法达
  • 力荐

优秀。公有制、共产主义的特点全都刻画出来了,看的貌似邓婕配音的版本,少了20分钟,不知道触了哪条红线,各种小空间内,主人公被各种情境折磨来折磨去的,大概为了社会稳定,让人们彼此消耗,把过剩的智慧、经历、热情都消耗了,社会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5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红星太平洋影城2017.4.22.3:45pm 火车开走时在桥上逆着人流的奔走;再次相见时数分钟没有言语的如同舞蹈般的互动与调度;兼具心理预感、揭示与闪前功能的插入镜头。

5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真想把开头和结尾的20分钟剪成一部短片,给导演编剧10星都不够!!!开头加上结尾的20分钟可以独立成一个短片,可如果没有中间的100分钟,不会产生这么感动,这么梁赞诺夫,这么苏联理想主义之爱情...

58分钟前
  • Белка
  • 力荐

好可爱的两个人,好感动,我也想要这样动人的爱情,要更真挚地去爱、更热烈地去生活、更勇敢地去远行哪怕只为了一瞬间的美!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力荐

女主角扮演的车站女服务员太出彩了,明明集虚荣、势利等小毛病于一身,,却那么真诚可爱,和男主角一般,有颗金子般的心。1983年的片子,折射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风貌,抨击投机倒把,歌颂诚实守法的主题很有时代特点,但并不过时。车厢定情和以美食重逢两段最为动人。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无论前面的情节如何,到了他们重见面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动人就毫无保留地进入人心了

1小时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