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零

爱情片其它1976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热拉尔·德帕迪约  多米妮克·桑达  弗朗切斯卡·贝蒂尼  劳拉·贝蒂  维纳·布朗  斯蒂芬妮娅·卡西尼  斯特林·海登  阿莉达·瓦利  保罗·布兰卡  唐纳德·萨瑟兰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九零零 剧照 NO.1一九零零 剧照 NO.2一九零零 剧照 NO.3一九零零 剧照 NO.4一九零零 剧照 NO.5一九零零 剧照 NO.6一九零零 剧照 NO.13一九零零 剧照 NO.14一九零零 剧照 NO.15一九零零 剧照 NO.16一九零零 剧照 NO.17一九零零 剧照 NO.18一九零零 剧照 NO.19一九零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2:16

详细剧情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场主的孙子;奥尔茂(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饰),贫穷的农户的孙子。两人从小就结下了友谊,然而因为地位阶级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天壤之别的迥然人生。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史诗巨作《一九零零》,以20世纪初期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为故事背景,时间跨越40年,讲述了阶级矛盾和家族纷争下仇恨和抗争的故事。本片被西方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电影读本,加上电影情节的大胆尺度,影片被长期禁映。本片演员阵容豪华,巨星云集,包括罗伯特·德尼罗、杰拉德·德帕迪约、唐纳德·萨瑟兰、多米尼克·桑达、伯特·兰开斯特、斯特林·海登、斯坦芬尼·桑德莱里、劳拉·贝蒂等众多大牌明星。

 长篇影评

 1 ) 友情与暧昧

  昨天晚上从六点钟开始看这部片子,一直看到了十一点。其中一大半的时间我都是含着泪看的,作为一个没啥政治思想的人,我纯粹就是来看颜和基情的。既然我看这个电影的初衷就不是很严肃,我写的影评也是娱乐向的,不想看的可以尽快点叉叉。已经有好多人写过社会主义、法西斯什么什么的斗争还有各种深刻的见解,那么我就以一个迷妹的角度来写影评好了,所以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分析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之间的基情故事,雷的就别看了,免得看完自己心情不好还要骂我…

  影片开始就是1945年解放,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阿尔弗雷德•柏林格被革命胜利的农民批斗,接着影片又回到了1901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出生的时候。里奥爷爷说的话让我印象实在是太深了——“农民先来到这世上,然后是老爷。”正巧,先出生的是奥尔茂。儿时,阿尔弗雷德软弱的个性就开始体现,他不敢和奥尔茂一起躺在铁轨上,后来躺铁轨这个情节也再次出现,让这个片子虐的更彻底。
  工人联盟罢工后,奥尔茂被送去当兵,阿尔弗雷德小少爷因为父亲的禁止不能去参军。然而他却躺到了铁轨上,载着奥尔茂的火车就从他头顶驶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奥尔茂陪伴的时候他都没有勇气卧在铁轨上,而为了给奥尔茂送行,他却毅然决然地采取了这个方式。
  参军回来之后,基情的时刻我就不多提了,太甜。然后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茂就决定去城里“找乐子”。在妓女的房间里,阿尔弗雷德忽然提起儿时他为奥尔茂送行的事,奥尔茂却什么表示都没有,少爷肯定是非常失望的,不知道在奥尔茂眼中躺卧在铁轨上这件事只是个闹剧还是他早已遗忘?他们跟妓女搞来搞去也不提了,找女人搞啥搞啥的也不提了,毕竟是写基情。
  直接写奥尔茂偷枪那里,RDN穿着那身皮草大衣我的目光就没移开过,字幕都没认真看。导演曾经想让杰克尼克尔森来饰演阿尔弗雷德这个角色,那估计我看完电影就只想着“打倒法西斯,社会主义好”什么的了,谁让他天生一张坏人脸呢。但是RDN演的阿尔弗雷德看起来太脆弱了,心疼。父亲的去世不知道对他来说是何滋味,解放?悲伤?还是喜悦???至少在我看来,他父亲的去世对他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奥尔茂此时提出解雇阿提拉绝对不是个好的时机,在阿尔弗雷德寻求安慰的时候,他也是无情的离去。现在奥尔茂眼中的阿尔弗雷德已经披上了父亲的大衣,已经变成了和乔万尼一样的老爷。阿尔弗雷德也不愿辩解,可是却从此真正开始了当老爷的生活。
  然后就是一系列阿尔弗雷德表示自己一直暗中保护奥尔茂…看得我…后来骂阿提拉一把枪找了十五年,阿提拉说要不是你阻止我…我去!这真的是严肃的革命片吗!?【其实我觉得很严肃,只是我脑洞太大】
  结尾批斗阿尔弗雷德,奥尔茂对他说:“艾达比你聪明,她跑了。你在这当老爷当到了末日。”阿尔弗雷德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当老爷,他的梦想是跟他的大伯一起离开这里。妻子艾达走后他却不去追,等的是谁很明白了吧…奥尔茂这个浆糊脑袋还以为他是想在这当一辈子老爷…就这样我被自己的脑洞虐的飙泪。最后互相打来打去,打了一辈子,二人走到儿时嬉戏的地方,奥尔茂靠着童年被自己当做爸爸的柱子,而阿尔弗雷德躺到了铁轨上。他这么怯懦、胆小的一个人,最后却选择了这个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该赞扬他逃脱了死在牛棚的命运还是怎样好。
  其实感觉整个电影里阿尔弗雷德最清楚形势,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他不敢反抗法西斯,不敢反抗自己的父亲,最后却也清楚老爷们被打倒了,平民也只会迎来新的主子。奥尔茂则以为这次革命的胜利便是真正的解放。

  第一次感觉一部电影对人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几天都没吃好饭睡好觉,脑海里不断重复这个电影的剧情。当然不只是他们之间的基情,他们的友情以及各自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私心想让他们有个好结局,但是这部影片太完美,感觉人物形象也十分丰满,随意写了同人也不是很满意。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

 2 ) 笔记

结尾一幕似高更的一幅画,忘了名字,谁跟天使角力,几位修女在一旁围观。

历史的车轮如同火车,腐朽的东西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不顾个人意志。在中国,重新演绎一番,大概是《末代皇帝》,结尾也很相似,同样是回到他年幼时影响最大的那件事情上。

开头一段高明,留有悬念,接下来的故事是推翻与揭秘。开头看到妇女们插那对推着自行车,眉眼间相爱的夫妻,情感会偏向于这对夫妻,尤其是拉提斯被插了两下,仍然掉过头呼喊着奔向女人的时候。但故事讲了几个小时后,在看这个场景,则完全推翻了开头的感受,恨不得多插他两下也不为过。这里的对比是结构带出来的,高明啊,应了女人在猪圈里的话,噢人性啊人性,你们看看他多可怜。但只从这人性上来考虑问题,要么是无知,因为简单,谁都想得到,要么是心怀恶意。

导演喜欢在一个场景中找到一条稀释主要事件的路;让悲伤的事情不要只有悲伤,让快乐的事情不要只有快乐,这种价值观很自然主义,大概也很意大利吧,自然可以崇高,但自然不会简单到任何一个时刻只悲伤或只快乐。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相当于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情绪的起伏与更替,一般的手法喜欢将一个场景作为一种情绪的高潮,然后句号,过渡由剪辑完成,但贝托鲁奇善于在一个场景内部完成情绪的更替,场景之间产生一种不言说的默契,即便五个小时,也不觉得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绪是连贯的。他对自然的崇尚也建立在人物行为举止的轻松与非常态上,牛粪,裸体,亲吻,生殖器等等,并不因为影像而设限,影像反而邀请观众一同参与观看,而并不对观众予以任何道德评价与束缚。说到这里,不由想说,贝托鲁奇奔放的想象力,脑袋里转了几种拉提斯杀小孩子的方式,没想到会是这种。

农民爷爷死掉的时候,农民的儿子和农场主的儿子在称赞彼此的生殖力,警察骑着马走在道上,农场主们在收割稻子;另一个例子是农民们在墓地处置拉提斯,拉提斯忠于自己的立场,没有求饶,他冲着农民喊着猪畜生大粪,农民反而笑着围着他转圈圈,两个女人伴随着音乐跳舞,一个女人被枪声吸引,另一个女人则被另一个东西吸引,然后那谁回来了;最后一个例子是那谁杀猪,拿绿伞的疯子过来,将时间过去了很久,他的女儿长大了,日常的农民生活,疯子被放出来,他在精神上取代了爷爷的位置融到一个场景中,他把猪肝脏给了疯子,疯子走的时候,白鸽子飞起来,高明。

农民的拍摄有些纪录片摆拍的感觉,后期挑镜头应该是有意选择一些演员表演中的意外,德尼罗的叔叔发誓再也不来然后怒气冲冲地走向他的汽车时,叔叔脚滑了一下,德尼罗第一次见艾达,上楼梯的时候也是脚滑了一下,但某些地方又是过于戏剧化的。

如今,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做朋友,大概是燃烧里的设置了,通过一个女孩。另一个可以放在一起的故事是幸福的拉扎罗。

 3 ) 意大利斗地主(非影评)

我是一个电影小白。以我的知识阅历写这部电影的影评,说实话。。。太不够格了。这篇只是我观影后的一点感悟吧,本来只是写短评的,不知觉就超过了150字。然后跳转这里了,那我干脆就在这里写完吧。

五个小时十五分钟的电影算长吗?一开始接触三个小时以上的电影的我是抵触的,因为我没看过。但是当你看完《美国往事》《爱尔兰人》《宾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等等。。。看完之后,会更加喜欢导演剪辑版,和加长版的电影。

青蛙王子奥尔茂

但是当接触了之后,才会发现一部电影,从傍晚看到深夜,从深夜看到黎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看到这个坝子感触很深,我老家就在坝子下

并且这种长作所不同于平常电影之处在于,所构造的背景更加真实的代入进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所以也才会更加动人。

生西瓜

例如主角做了(经历)A事件,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感觉主角是什么样的形象(A),然后主角又做了B事件,我们可能发现跟形象(A)有点不一样了,那主角就是形象(AB),再然后C事件,就又会是形象(ABC)。当一个人物的形象为(ABCDEFGHIKLMN.....)以后,那他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了。

导演十分钟二十分钟也可以讲完奥时茂和阿弗雷德童年的情感,为什么要花那么久慢慢讲述呢。就是插入细节,而且是有意义的细节,生活琐事,人物关系。这样垒好感情的基石,为后面做铺垫。

这一段,男同胞们肯定能感同身受

而大部分电影中,人物一般都是正直的人全片正直,邪恶的人一直邪恶,这样塑造只需简单的篇幅,但是往往打动不了人心。

当然也有很多佳作,是做到的。

但是能评上史诗的,我觉得篇幅大多不会是短的。

首呼
尾应

下面我就放一些截图吧。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帅气的德尼罗

 4 ) 暧昧的阶级斗争

据说贝纳多·贝托鲁奇年少时的梦想本是当个诗人,但有次在看到杀猪的场面时候毅然决定改用影像来记录和感知生命表达自己的理想。由此,世界上多了个影响世界的大导演,少了一个寂寂无名的小诗人。
   有个朋友说喜欢贝托鲁奇的人都是喜欢诗的人,反正他打动我的正是他宛如优美诗作一般的电影。无论是《末代皇帝》《戏梦巴黎》《巴黎最后的探戈》《小活佛》《遮蔽的天空》.......这些几乎都是我的最爱。但《一九零零》却因为进6个小时分钟片长却曾将我我拒之门外多年。
   贝身为诗人的父亲给了他诗人般的浪漫和理想主义,同时又师从于共产主义色彩强烈且革命意志坚定的电影巨匠戈达尔和帕索里尼。所以贝的革命永远是妥协和斗争的暧昧混合体。60年代年轻的贝托鲁尼经历了法国轰轰烈烈“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一方面是窗外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而一方面又是他心中的圣地“巴黎电影资料馆”一切都显得那么激情似火却又迷茫无力(戏梦巴黎)。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员的贝托鲁奇曾经有过一段忏悔式的独白:“我以为自己正经历着革命的年代,其实我是生活在革命之前的年代。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只有革命之前。”所以贝绝不可能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但却又正是这种不坚定给了他的电影太多的梦幻,暧昧 疏离和放逐。
  《1900》是一部恢弘的历诗长卷,梦幻般的呈现着自己家乡长达半个世纪的阶级斗争中的爱恨情仇。同时《1900》却不是能让所有无产阶级拍手称快,资产阶级恨之入骨的标准意义的无产阶级者的电影。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控诉并不到位,农民和主人的关系始终是那么的暧昧。但这也正是贝托鲁奇的魅力所在,他像我们展现的并非是历史,而是他诗一般的梦中的世界。

 5 ) 当火车疾驰而过时要以那种姿势躺好

看过第三长的影片了。

这部片子在个人的较少的阅片经历里,可以说是个奇迹。且不说影片拍得有多美,五个多小时情节紧凑,不闷也不吵,有多难得,令人震撼的是导演对题材的驾驭和叙事节奏把控能力,能做到在贵族阶层和农奴无产者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间来回跳跃,把麻木矫作冷酷和粗野自然狂热等情绪完全分离,时有交叉,这样竟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形成古希腊悲剧式的和谐,实在让人惊叹。而且两个阶层的几次碰撞皆能成为亮点,人物塑造也代表性十足,堪称是包罗万象了。

说到人物,主角的形象在史诗电影中是反常规的。本以为阿弗雷德应是史诗中典型的,置身与新旧势力中间、思想与身份错位的人物,谁料确实只是个胆小鬼,他能感受到农夫粗野的狂喜,又习惯于贵族麻木的安逸,当列车带着恐怖驶来,他无心承担国与家的责任,更无力分享底层的痛苦和愤怒,只能选择痛苦最少的一方。时代面前没有局外人,只有不同形式的同流者。纵容者是帮凶,反抗者也免不了走向暴力的相同方向。

贝托鲁奇的政治立场实在捉摸不透,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影片绝不止步于阶级斗争。而是强调了旧贵族,法西斯,社会主义各方势力借煽动集体无意识此起彼伏,本质却相似;强调了大时代下人们理性缺失,主义泛滥,和同流者同为对六十年代末思潮学运的反思?那该片就更是指名道姓了。多次卧轨在这部电影中,就是一个最好的暗喻,而倒叙结构的信息隐瞒,细节上(大会上的猪等等)也提示着这一深层主题的存在。

然而,从这个角度看,整部电影煽动性实在太强,倾向一览无余,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回到1945后的情节更是直接放弃了这个隐藏的主题,大段感染力十足的段落成为累赘,对镜头讲话用在这里毫无必要,有一种直接把宣传片剪进史诗的感觉。这种奇怪的矛盾,从同流者,到1900,再到末代皇帝,可以理解为贝多鲁奇作为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历史潮起潮落的见证者,内心理性的反思、预见,和一点隐秘的憧憬之间难解难分的搏斗吧。

所幸最后的镜头真是挽救了可能烂尾的影片。鼹鼠出洞看见阳光,是要选择和以往一样,面对火车直躺下来,像孩童时期那样去证明?还是回首此生,看透所有伪装的软弱,还有那些在泥土干粪里面虚度的时光,横躺下来,选择迟到的脱身、最后的救赎呢?

 6 ) 意大利往事---贝尔托鲁奇的1900

据说贝尔托鲁奇到现在还是意大利共产党员。虽然五月风暴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此老愤青仍亡资本主义之心不死,三年前还捣持出一个《梦想家》来,宁肯让他的男女主人公在电影和性爱中意淫也不与资本主义文化同流合污。纵观老贝的影片,革命和性是他永远离不开的主题,往往当他来劲时,革命和大历史观就占了上风,比如末代皇帝,随波逐流的人,1900;当他消沉或玩深沉时,性和自恋就成为主题,比如巴黎的最后探戈,梦想家和偷香。1900就是老贝来劲时最高潮的产物,据说老贝在片中汲取了中国农村土改时的许多情节来描写意大利工农革命。影片在很多西方国家理所当然受到了禁演的礼遇,原因是怕触发阶级暴动--这大概是对一位左派导演作品最高的礼赞了吧。
  
  二十世纪的开端,在意大利中部一个古老庄园内,一天有两个孩子同时出生,专横霸道的庄园主的孙子阿尔弗雷德和老佃农的孙子奥尔毛。老庄园主十分高兴,把多年的好酒分给佃农喝庆祝孙子出世。可同样抱上孙子的老佃农列奥却高兴不起来:多一个孩子意味着又添一张嘴吃饭。不管身分差异,这两个孩子从小就在不停的争吵较量中一起长大。老庄园主在牛棚中自杀,家产被他冷漠贪婪的二儿子阿尔弗雷德的爸爸焦万尼窃取。阿尔弗雷德厌恶这个自私冷漠的家庭,崇拜离家出走周游世界的大伯握大维。不久,唯利是图的焦万尼购置了收割机,将多余的佃农赶走,农民们自发反抗,却敌不过军队的干涉。农场主们只好自己动手收割粮食,老列奥看到这一幕欣慰的闭上眼睛。一战前夕,意大利社会面临变革,奥尔毛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闯荡。
  战争过后,奥尔毛从军队回乡,重遇到成为上尉的阿尔弗雷德。也同时与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小学教师爱米莉一见钟情。阿尔弗雷德在叔叔握大维家遇见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法国女孩阿达,深深迷恋上了她。战后意大利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工农革命一触即发。焦万尼雇佣阿基拉,一个心狠手辣狡诈多变的退伍军人做农场主管,店农们又一次面临离开土地四处流浪的危险,他们在奥尔毛爱米莉的组织下反抗庄园主们的剥削,又一次遭到军队镇压。工农们革命意识的觉醒引起地主们的惊恐,他们纷纷支持兴起的法西斯组织镇压工农革命。阿尔弗雷德置身事外,仍与阿达风花雪月,在焦万尼死后继承庄园。可优柔寡断的阿尔弗雷德既无法实现奥尔毛主张的庄园改革,也无法摆脱日益猖獗的阿基拉的法西斯势力在庄园的膨胀。爱米难产而死,留给奥尔毛一个女儿,阿达也逐渐对阿尔弗雷德失望,却对奥尔毛的女儿由衷喜爱,阿尔弗雷德以为两人越轨,对奥尔毛心存瑕疵。从小寄生在庄园里对继承庄园野心勃勃的莱基娜与阿基拉一拍而和,阿基拉靠对农民的血腥镇压和中产阶级的巧取豪夺成为法西斯省党书记,而阿尔弗雷德日益成为他们的傀儡。随着战争的结束,阿基拉对农民的剥削日益疯狂,奥尔毛也被迫出走,阿达最终也离家出走,只剩下阿尔弗雷德孤家寡人,行尸走肉般度日。
  战争结束了,农民再次革命,处死了阿基拉。拿到了武器的农民以为终于翻身作主人了,他们自觉地分了庄园,每个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为共产党领导人的奥尔毛重返家乡,在批斗公审的大会中救出了昔日的地主阿尔弗雷德。当农民们为这半个世纪的斗争胜利庆祝时,新成立的政府派来警察收缴武器,革命最终仍失败了。可革命的火种确在继续相传。
  几十年过去了,奥尔貌和阿尔弗雷德这一对恩恩怨怨的老友都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可他们仍像这大半生一样争吵较劲。
与中国以往的那些苦大仇深的阶级题材惯用的手法不同,老贝通过两个出身自不同阶级背景的男人半个世纪友谊为角度,勾画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意大利社会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老贝一向擅长描写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这一题材,他片中的人物像荷马史诗的希腊英雄一样,最终免不了悲剧的宿命,更像是历史的傀儡。就像末代皇帝中日本人控制下的溥仪,随波逐流的人中卖师求荣的马赛罗和巴黎最后探戈中的对革命心灰意冷的保罗。他们都是追求唯美的精神贵族,出身高贵却无法掩饰对真实生活的胆怯懦弱,虽然他们也对丑恶的现实怀着本能的厌恶,却宁愿让自己置身事外,躲在醉生梦死或温文尔雅的假象中,对邪恶势力纵容甚至助纣为孽。最终他们也只能行尸走肉般独存于世。贝尔托鲁奇正是宣告了这样一个贵族知识阶层的彻底消亡,而代之而起的是真正代表劳动阶级思想的一代新人。
  阿尔弗雷德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影片从他回忆开始,他出生的那一天正是威尔第去世的同一天,他的爷爷,专横霸道的老庄园主老阿尔弗雷德显得比谁都着急,他甚至让临产的儿媳为家族争气,‘不要让佃户的孩子抢在头顶’(奥尔毛也同一天出世)。他的童年并不能算完美,在餐桌上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反抗过父亲的权威,可惜他不是柯西莫,没有上树坚持他的理想。可有两个人对他的童年影响巨大:祖父老阿尔弗雷德和大伯渥大维。祖父灌输给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老派贵族作风,而渥大维让他从小就渴望追求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唯美主义精神。这都与他循规蹈矩贪婪自私的父亲焦万尼格格不入。在他与奥尔毛在一战后相遇一起去城里寻欢作乐时,对待一个卖淫的穷苦女孩的态度正揭示了一对朋友对生活不同的看法:奥尔毛同情这个不情愿出卖肉体有羊巅疯的瘦弱女孩;而阿尔弗雷德觉得付钱嫖娼天经地义,对羊巅疯发作的女孩置之不理。随后遇见阿达,他那在渥大维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美的崇拜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形象。
他按照爷爷灌输他的那种粗野豪华的贵族作风征服了阿达。当他与阿达疯狂做爱时,几个年老的农民却被法西斯分子活活烧死。老贝正揭示了他的爱情在那个黑暗时代的虚无,同样,当奥尔毛和他的爱人领导农民面对军队镇压时,阿尔弗雷德和阿达渥大维在旅店寻欢作乐。在游泳池里 阿达像高贵的女王让她脚下的阿尔弗雷德发誓:‘永远别变得秃头和大腹便便,永远爱她'。 可惜同样天真的阿达无法想象,即使阿尔弗雷德永远年轻英俊,两人的爱情仍最终笼罩着悲剧色彩。在婚礼上,阿尔弗雷德明知奥尔毛是冤枉的,可仍不敢公开为他朋友辩护,却掩饰真正的凶手阿基拉。渥大维对他失望离开婚礼,阿达也开始意识到阿尔弗雷德的软弱。可她仍然对他抱有幻想,希望借助老友奥尔毛的帮助,改变她的爱人。他甚至比阿尔弗雷德自己更清楚奥尔毛这个好友的重要,她对奥尔毛倾诉她对阿尔弗雷德的情思,‘你是现在阿尔弗雷德唯一真正的朋友’。阿尔弗雷德却无法理解阿达的良苦用心,反倒以为两人偷情,当误会解清,两个朋友开始了他们一生中最平和诚挚的对话。可惜即使在好友和爱人的关注下,阿尔弗雷德仍无法面对黑暗势力采取行动。在阿基拉又一桩罪行下,阿达彻底对阿尔弗雷德失望。当奥尔毛这个改变阿尔弗雷的最后希望出走后,阿达鼓起勇气,离开了法西斯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庄院,也离开了似乎无药可就的阿尔弗雷德。
  当阿达离开时,将她与阿尔弗雷德第一次见面时穿的衣服留给了女仆,因为此时她以明白,阿尔弗雷德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心中自己的影像,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一样,只是幻影。

 短评

豹+美往+尤凝视+灿烂人生。青蛙,上吊,谎嘱,包皮,半薪,割耳,工贼,马刀,野鸭,木棍,十军,癫痫,油画,学校,盲舞,着火,处女,病毒,白粉,爸死,书房,白马,杀童,宰猪,洗礼,逮捕,酒馆,妓女,破门,马粪,抄家,雨屠,猪圈,审判,收枪,卧轨。

3分钟前
  • 小哒1
  • 力荐

历史翻过,宗教分子来过,地主来过,共产主义者来过,法西斯来过。墙头的旗帜在变,历史在推进,千千万万的大众既是书写者,也是随波逐流者。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改变。

6分钟前
  • 浴神
  • 力荐

革命是会发生的,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一切都改变了,然而一切都还没有改变。吐个槽啊太他妈长了

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两个男人一生的羁绊和缠斗,小村庄里的意大利史诗。贝托鲁奇暧昧的政治态度和性爱化的处理使得本片的立场也很奇怪。按贝托鲁奇的说法,共产主义跟法西斯主义本是一体两面,他却把无产阶级拍得面目可憎,而且整个叙述限于碎片化。视听上本片受到杨索和帕索里尼的重大影响,下启安哲。莫里康内+斯特拉罗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彻底臣服于镜头光影和场面调度,牛逼轰轰,这才是大片;2.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的;3.故事五个小时,沉稳细述,包罗万象,能够欣赏到如此电影,是一种幸事,导演不需要偏向哪个立场,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五个多小时的最初剪辑版,真实的政治、性和暴力依旧很“贝托鲁奇”、很“意大利”,难得的不同于导演的其他电影,长镜头和诗意的史诗片。可以从《豹》《1900》到《灿烂人生》按顺序一起看,差不多就贯穿了整体意大利从独立到现代的历史。

14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原以为是一个西西里岛黑社会的故事。。还有这片真TM长

16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贫农的斗争方式就是亲自用双手接住马粪,再亲自糊农场主一脸,脏了你也脏了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贝托鲁奇对作战路线作战方式都毫不在意,他着迷的是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复杂的关系,是不论身处何种阶级都无法摆脱的罪孽,是飞蛾扑火走火入魔的爱恨情仇,是动荡时代飘零人生的因果循环。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杰作!!贝托鲁奇5小时的匠心史诗,惊心动魄,用情至深,像一幅浩瀚翔实的人文画卷,展开每一个镜头都凿进了历史,发出每一声呼喊都融进了人性,凝结巨大的甚至带有压迫感的戏剧张力,从开片到落幕无时无刻不紧抓着观众的内心——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偏远毋宁说传统到有点原始的小镇农场,却映射了一战二战期间的国家近代化进程,善恶与伦理的冲突、蒙昧与觉醒的斗争散发着无与伦比的人性光辉,而邪不压正的结局在表象疯狂之后仍然归于茫然,留下意味深长的暗示也更增添了电影的闪耀——以及,所有出镜的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的倾心付出都堪称伟大!在此起立鼓掌并向所有创作人员致以最热泪盈眶的敬意!!// PS. 〈灿烂人生〉完美承接本片,共同书写了意大利整个20世纪云波诡谲又璀璨多彩的厚重百年。

20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实在太好看了。五个半小时仿佛打个响指的工夫,看完才发现老腰都要坐断了。一直觉得贝托鲁奇在政治上有立场却不够坚定,这部讲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史诗却是他最明确的一部,情同手足的富家少爷和贫农儿子,阶级的鸿沟是个人情感无法填平的。法西斯诞生于地主阶级的恶霸统治,这个角度鲜有得见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从1900到1945,两个男生的前半生,一辈子的相爱相杀。电影尺度大得惊人,有虐猫杀猪摔孩子等恐怖镜头,需要格外注意。5个小时过得像梦一样,不怎么美国往事倒更像意大利版的日瓦戈医生。另外火车出现的镜头虽然寥寥,但每次都极富寓意:不但钻火车首尾照应,坐火车离开的转场镜头,也堪称神来之笔。就在转瞬之间,火车上归来的已经是从一战战场上回家的意大利青年士兵了。

2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315分钟,贝托鲁奇以两个身处不同阶级男人一世的交情,来阐述上世纪意大利历史进程中某个重要的核心变革;无产者的狂热/上流社会的浮华/法西斯的冷酷,都如最后那一面宽大鲜艳的红色旗帜深深的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几处:青蛙项链/卧轨试胆/割耳抗争/三人造爱/猥亵幼童。

30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意大利小乡村折射出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阶级斗争,两个男人一辈子的友谊与羁绊,虽曾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却在饱经风霜后回归生死相依。贝托鲁奇唯美考究的摄影和诗意化的摇镜头、沉稳而大气的叙事、莫里康内的配乐、德尼罗与德帕迪约的表演,都使这部长达315分钟的沧桑史诗足够引人入胜。(9.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片长315分钟,我的观影新纪录。2.副标题:教父转世农场主。3.两个男人搭上一生的纠缠,与这期间成就的历史却无关。不信你看看他们推搡的样子,一攻和一受,儿戏亦史诗。4.横卧着,竖躺着,老爷死了,阿弗莱德活着。影史最爱结局了。

3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抬头一看是贝爷作品,果断2颗星。5个多小时的阶级斗争屎诗电影尼玛要疯了。

37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五个小时,两个男人,三点全露,一段扯上阶级斗争政治主题共同成长久别重逢羁绊纠缠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一辈子的基友。

39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长达5小时15分钟的阶级斗争史诗电影。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人,农户与地主,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女人与兄弟,人生与革命,性爱与政治…以及各种三点全露(包括德尼罗的JB)。还是典型的贝托鲁奇电影!恍惚好似意大利革命版《美国往事》。剧情过度较生硬。五小时真的不长。电影上映那一年,文革在中国结束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卡司居然几乎都是外籍演员,他们不会说意大利语找配音也就算了,连说意大利语拿过小金人的老罗,都成了英语唇语+意大利语配音,看到最后死的心都有了,完全都能用英语的唇形校正字幕了...除了这个大问题之外,对意识形态过浓的历史片还是提不起兴趣

43分钟前
  • RIC
  • 还行

五个多钟重温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觉得够糟心的。好在Burt Lancster说了句实在话,最大的诅咒莫过于不能做爱,想明白这个道理,鸭就上吊死了,实在很帅。

4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看的这个揪心啊。。。贝托鲁奇就是懂得怎么不露声色的惨烈

5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