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几点

爱情片法国2001

主演:李康生,陈湘琪,陆弈静,苗天,叶童,让-皮埃尔·利奥德,Chao-jung Chen,Guei Tsai,Arthur Nauzyciel,David Ganansia

导演:蔡明亮

播放地址

 剧照

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2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3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4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5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6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3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4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5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6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7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8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19你那边几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2:15

详细剧情

  父亲离世后,来到天桥摆摊卖手表的小康(李康生)同母亲一样,虽自觉与其并无多少情感,却无法摆脱其在精神上的无处不在。因为一块可以显示出巴黎与台北时差的手表,小康结识要去巴黎的湘琪(陈湘琪 饰),自此,精神抑压的他以为同巴黎(湘琪 饰)取得了某种形式的关联,获得某种虚空的安慰。  当小康通过把时钟调快7小时、观看电影《四百击》等形式来表达他对湘琪暧昧的思念时,远在巴黎的湘琪也并没能从生活中找到多少积极的意义。无论同性(叶童)还是异性,她均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想要的温暖。

 长篇影评

 1 ) 林忆莲、叶枫、沈春华

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并且睡过去好几次,现在回想后劲不弱:李康生只因和陈湘琪的短暂交集的就开始了荒诞的单相思,这种幻想应该在很多人孤独茫然的时候都出现过,但是蔡明亮抓住了。这也让挽仪老师回想到十几年前一度迷恋林忆莲,有一晚梦里和林忆莲如电影般波澜壮阔地度尽劫波,最后她中毒死在了挽仪老师的怀里…但是陈和陆的角色就过分抽象而无感。演员里神奇地有叶童、蔡闺、陈昭荣,戏份依次减少,后两个甚至知道也没认出来。

电影里还有另外三个彩蛋:第一个是李康生买碟片的时候,一个npc来问老板有没有“尤敏、林黛、葛兰”,然后马上提到“星星月亮太阳”,which是尤敏葛兰叶枫主演的,怀疑蔡明亮在黑叶枫…第二个彩蛋是李康生开车的时候听到了关于高速上狗的新闻广播,连挽仪老师都在它播完之前听出来那是沈春华的声音…不过片尾字幕是英文所以没看到是否有出现她的名字。第三个彩蛋是李康生吃面的流程/声音:挽仪老师观影时候把它记做彩蛋之一,整理文案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具体是为什么了…

 2 ) (看來是分析多一點)

死亡引發思念

父親的死亡是此片思念的引子。母親相信,父親的靈魂在死後會回家,可能是藉著某些生物而來,於是她在家喝止小康不要殺蟑螂,又對著魚缸的大白魚喃喃自語,直將牠當作亡夫,訴說思念之苦。把家弄得黑沉沉也是她的傑作。

她的思念從何而來?在「青少年哪吒」和「河流」裡,我們只看見父親和母親踏入中、老年的冷淡關係,面對過去的空白,思念可能是從二人青年期的相敬如賓突然撲出,也可能是從習慣被打斷的痛楚轉化而來。

小康是否要擺脫父親這個大家長?在片中並無確實的答案:在日間,他願意為父親的亡魂引路,也不介意告訴陌生人自己在帶孝,但在晚間的家,他只敢躲在自己的房間,似乎是對父親回魂想法的半信半疑。

不過他要制限母親的思念行為。他把蟑螂丟進魚缸,阻止母親遮擋家裡的光線,到了片末把外來光重新引進來,看來都是想平伏母親的情緒。可惜小康的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母親在小康阻止他時,仍不放棄為窗口加上封條,而在小康不在場時,她的思念更無止境,在片裡以在丈夫遺像前自瀆作結。蟑螂被丟進魚缸,接著被缸裡的大條白魚吞了,後來成了她的亡靈投射和傾訴對象,可說是對小康努力的嘲諷。

雖然小康沒去直接思念父親,但他的思念,間接跟父親有關。如果湘琪不是看中小康的腕表,如果小康不是因帶孝為由拒絕出售,那麼二人未必有更多機會交談,小康不會得知她會去巴黎,也不會問湘琪那邊幾點。

問「那邊幾點?」是思念的開端。將所有可調撥的時計都撥到巴黎時間,買「四百擊」的錄影帶看,甚至喝紅酒,都反映小康在身處的地方盡力建構「那邊」,一解對「那邊」的思念。而小康企圖調較台北車站的時鐘,和成功將西門町一幢大廈頂樓的大鐘撥慢七小時,彷彿是等如向群眾宣布:「我在思念。」不過租下大型電子廣告屏幕時段示愛的人,大多有明確的思念對象,但小康想的是甚麼?

他在想念一個地方。觀眾最初或可能以為小康掛念的是湘琪,因為他想將巴黎搬來的舉動,可以當為睹物思人的變奏--母親不一樣是透過蟑螂、白魚和遺像等,說明自己在想丈夫麼?但小康收下湘琪送給他的蛋糕後,卻未曾一顧,最後將它丟掉,除了是忽略的代價外,也可以說是斬斷跟湘琪的關聯,澄清在思念的事物。

到了片末,小康跟母親的思念似乎要打上句號。妓女拿走小康的貨箱,給他的思念大計狠狠一擊;小康將早上的光線引進家,也是想中止母親的過度思念。最後輪到父親。小康未必想思念的人,母親想的近乎瘋狂的人,似乎依著湘琪手上的一隻表到了巴黎。片末出現的那個老漢,字幕形容他是「公園裡的男人」,可是他跟片頭的父親都是由苗天飾演,同在抽一支煙,很容易的教人認為他就是三人家庭裡的父親。

按照此說,小康想念的,不僅是一個他沒到過的地方,還是父親身處之地。母親的想法也似乎得到支持,因為父親的靈魂始終寄附在一件物件上,在異地釋放。不論對逝者和家庭的取態為何,三個人最終還是連在一起。

不過亡魂所處的異地始終仍屬人世,按華人的信念,它還是要有歸宿,總不應繼續做游魂野鬼。父親的靈魂最後向遊樂場的摩天輪走去,可以是歸於極樂,也可能是投入輪迴,得到新生。父親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單思和孤寂

不論小康想的是逝去的父親,死物的巴黎或是活著的湘琪,他始終得不到對方的回饋,亦拒絕胖小子挪用他的時鐘,闖入他的思念場域。而母親思念的父親,雖早已不在也不能在她生活的世界出現,但母親在無從肯定的情況下,拒絕兒子干擾她的思念舉止。二人儘管都在思念,都在經歷失去至親之苦,但無法達成互相支持的結局,「青少年哪吒」和「河流」的母子冷戰,彷彿在電影延續。小康將批發商拿來,號稱摔不破的手表多次大力敲打,可能是順道略解單思和孤獨引起的躁動。

湘琪也不見得更好,她既孤獨又寂寞。她離開台北,一個人在巴黎走,雖然沒了遊伴的嘮嘮叨叨,但也未令她快樂和放鬆;身邊的人操著她不懂的法語,一則令她無法感受他人所說,二則因為無法知曉其意,結果他者的言語,如地鐵廣播,或隔鄰電話亭男人的吼叫,往往令她不知所措。只有她聽懂的英語或國語,才能令她的臉出現安心的微笑。

可是那些話是對方主動說的,反過來湘琪的主動卻有另一種結局。湘琪在巴黎地鐵的月台跟另一個旅人(陳昭榮飾)對望後,雙方的關係到此為止,除了再次偶遇之外,難有再發展的機會。她試圖在包包裡找一個電話號碼但遍尋不獲,結果要由隔鄰的老年男人解窘,但不論湘琪想致電的是誰,她也無法致電給對方。再一次的落空發生在香港旅人的房間:當她跟旅人接吻後,旅人竟別過頭,拒絕跟湘琪繼續親熱。主動爭取並沒帶來快樂或幸福,湘琪的遭遇是通俗教訓鮮有顧及的一面。

小康、母親和湘琪的獨處片段在片中交疊,三人雖然分隔兩地,但剪接卻抹掉兩地的時差,更突顯他們的相近處境--同樣的孤立無援。

與「四百擊」相認

「你那邊幾點」和「洞」都是導演鮮明的電影尋根之旅。「洞」是蔡明亮對兒時看的國語片和聽的時代曲致敬之作,「你那邊幾點」則直指他最愛的片子。

蔡明亮說過,「四百擊」是他最喜歡的電影。杜魯福拍過五部Antoine Doinel電影,主角都是由Jean-Pierre Leaud飾演;無獨有偶,蔡明亮也拍了三部講小康和小康父母的電影,飾演小康的都是李康生。

在「青少年哪吒」和「河流」裡,呼應「四百擊」的場面俯拾即是。「青少年哪吒」的小康厭惡大學聯考制度,逕自退出聯考補習班,跟當年逃學的Antoine相似。而「青」片那迷信小康是哪吒轉世的母親,彷彿是墮胎不遂,因而遷怒於僥倖出生的Antoine的母親Gilberte的翻版。Antoine的父親Juilen沉迷業餘賽車,「河流」的父親就終日沉迷在三溫暖的無名同性肉慾。

到了「你那邊幾點」,「四百擊」終於堂而皇之進入電影的畫面,片中僅有的兩段背景音樂都來自「四百擊」,甚至電影的名字,最初都要跟蔡明亮的最愛電影相認,叫「七到四百擊」。

藉著小康房間的錄影機,我們看到小康在看的「四百擊」片段。第一段戲中戲,是少年的Antoine逃學,玩機動滾筒--蔡明亮說,他小時候玩過同類的機動滾筒。另一段是Antoine離家出走,晚上偷了一瓶未搬進雜貨店的牛奶。小康會想起甚麼?會否是「青少年哪吒」的遊蕩歲月,或是在電子遊戲機中心偷取遊戲線路版的舊事?還是他想像的巴黎?小康會在Antoine的少年故事找回自己的過去嗎?

隔了幾場戲,我們看見湘琪在墳場碰到老去的Antoine;不,應該是Jean-Pierre。單從故事看來,這兩件事是奇妙的巧合,背後卻是蔡明亮細意安排的致敬工夫。

少年和年老的Jean-Pierre同在一部電影出現,再加上三段戲跟死亡脫不了關係,好像有意無意重申人生必經的老和死,父親只是比片中活著的每個人早去世而已。另一方面看,生命的故事卻在重覆上演,久未止息。

父親離開,小康的故事會否繼續?蔡明亮說,最初有想過到此為止,但後來決定會繼續下去。這似乎令「小康和家庭」系列跟Antoine Doinel系列更近一分,在後者的第二部電影(短篇Antoine et Colette(1962)),Antoine的父母已經斷絕跟Antoine的關係,但Antoine沒了父母,故事仍然精采。

 3 ) 亲爱的,你那边几点?

有时想想,如在三更半暝,辗转反侧时,能发短信或者致电某一个人,只消问他,那边几点,在得到确切答案后,沉沉睡去,也颇好。

《你那边几点》简直一帖寂寞毒药。未服用前,内心自是空落落,服用之后,荒凉更是如虎添翼,令人无处可逃。

啊,我和你,以及他和她,都那般寂寞。

我看着李康生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恶狠狠流泪。我看着他把每一个手表,家里的闹钟,以及钟表店里、公共场合的闹钟全部调成巴黎时间。我看着他孤独地在手表摊前,拿着表链,甩向身后的栏杆。

他的沉默,令人生疼。他的落寞,更是让人不忍。仿佛有一种让人想站在他身边,一起对抗那无边寂寞的气场。

我差点爱上他。啊,我就是这般热爱沉默内敛心有创伤的纠结男啊。

他和爸爸的关系似乎并不热络。电影开头,苗天唤他吃饭,柔软的闽南语让我几乎飙泪,嗯,宛如乡音,即使只是相近而已。断肠之时,又何须讲究太多?只是他并不曾出现。而苗天兀自叹气。

之后,便是他捧着爸爸的骨灰,经过隧道时,温柔召唤爸爸要跟上。语气恳切,如哄小孩,更是让人愁肠百转。我好怕,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以及思念。

那个去了巴黎的买表女孩,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陈湘琪执意买下他带过的手表,不介意他正在守孝,更不介意他所说的会衰的说法,执意带着他的手表去巴黎。由此小康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暧昧思念。

他把所有的手表、家里的闹钟、手表店里的钟表及公众场合里的钟表,通通调成巴黎时间。他看法国黑白电影。他想让自己和法国有关联。或许,他想她吧?彼时她买下他的手表时,余温尚在呢,而思绪,居然随着手表跨越重洋。多么不可思议。多么顺理成章。

我似乎能理解他莫名的想念。失去父亲后,越发神经质的妈妈,十足让人崩溃。其实他也思念亡父的吧?要不为何在午夜恶狠狠流泪?内心郁结,无处排遣。也许只有看似变态的行径,聊以慰藉吧?

至于陈湘琪又何曾好过?语言不通,她的英文也并不能次次帮上她的忙。孱弱的她,在人流里穿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和她无关。乃至于匆匆经过的人,都沦为人肉背景。她的孤独,沁入骨髓。

在地铁等车的她,更是让人萌生保护欲,即使,或许她并不真的需要。有时觉得她像孤魂,兀自游荡,欢乐的神经似乎早已抽离。这么年轻的女孩,这么沉重的心事,以及来到巴黎的神秘原因,组合诡异,却又配合得当。好吧,我多么热爱这些无需太多台词,就能让我静默,好好看片的演员们,多么伟大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传递无数情感,多么剽悍。
我一直颇庸俗希望两人会有交集,比如某个深夜,陈湘琪拨通小康电话,问他那边几点?而后静默。可是,蔡明亮导演偏生粉碎我这般无聊的梦想呢。那些关于巴黎的念想,无外乎小康的想太多一场。

好吧,都是寂寞惹得祸。

他终于受不了妈妈的神经了。吃住都在车里,更扔掉陈同学送给他的已经发馊的蛋糕。他嫖妓,他在车里沉睡,妓女偷走他吃饭的行当。他一无所有。他只好回家。

她丢了小康的名片。在公园的椅子上,她行将抓狂。所幸一法国男人给她一电话号码,她方才安静。她遇到叶童,短暂的亲密,换来更多虚空。她拖着自己的行李箱,默默离开。

她好似够勇敢。却让我无比心疼。啊,我多么害怕看到这样孤苦无依,兀自坚强的场景呢。总要联想无数,自己愁苦便要和她人重叠,更觉万念俱灰,恨不能得到一个盛大拥抱,当即抱死好了。

电影结尾并没有给故事更加明白的交代。很好。我从来不排斥结束得这般暧昧的结局。太过明朗,有时会让人太过失望。

正如,暧昧更容易给人念想一般。

我觉大龄孤独男女如我,都会憎恨而又爱上这部影片。孤独无需咀嚼,便兀自反刍,不把人折腾死,决不善罢甘休。

而这,就是狗屎一般的人生了吧?

嗯,亲爱的亲爱的,告诉我,你那边几点?


 4 ) 寂寞强迫症

其实我一直满怕和别人一起看片子的 我害怕本来该有的与片子共鸣的情绪会被一些因为缺失孤独的小满足取代。喜欢蔡明亮喜欢到想认他做老爸。这个片子我和熊一起看 却依然看到眼眶溢出泪水
很多年前看这个片子的介绍 说有多么意识流与沉闷 讲得几乎像不是人看的东西一样。蔡的片子这样一部一部地看下来 再回头看这个 去TM的意识流与沉闷 已经算是蔡作品中台词比较多的了

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一幕 是小康阻止妈妈把家里的缝隙封起来。妈妈的孤独缘于爸爸的死亡 她总是以为家里太亮 爸爸就回不来看她。她的眷顾表现在对一只蟑螂的保护 对一条鱼的哭诉 还有在深夜吃晚餐。其实爸爸生前与妈妈的关系究竟怎样都是未知的 与其说那是对死者的眷恋 我宁愿相信那只是孤独与空虚的作祟罢了 只是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摆脱那种轮回的荒谬
片子开首 苗天端出一盘饺子 喊小康出来吃饭 喊好几遍都没有任何反应。父子的关系应当并不亲密的 第二个镜头即是李康生那张从来这样有点委琐与无表情的脸孔 语气平淡地说了一句“爸 要过隧道了 你要跟来哦”。爸爸死后 他甚至害怕在自己家里上厕所 他与妈妈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从《爱情万岁》里推销骨灰盒到这里的在天桥卖手表的小生意 小康从来都不会做所谓有出息的事情。他的地位显得很让人不齿 身边自然不会有什么人对他在意与关爱。陈湘琪的一盒小蛋糕几乎要让小康受宠若惊。巴黎 时差7小时。小康开始像患有强迫症一般把自己所能看到的时钟都调慢7小时 企图想与在巴黎的湘琪有一丝联系
同样患强迫症的还有在巴黎的湘琪。她语言不通 又没有朋友 看起来也不象去工作的。她每晚在自己的床上睁着眼睛听头顶上的脚步声 猜想着住在楼上的人到底是谁。她甚至连去餐厅点菜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买很多干粮回家吃 或者只在咖啡馆一杯一杯地喝着咖啡 一直喝到吐。她必须要时时戴着从小康手里买来的表 倘若它突然消失了 她就开始到处翻找 那只表仿佛成了她的一个慰籍。或者她在台湾的时候亦是没有任何人在身边的 因此她如此急切地想要离开 而那个最终愿意卖表给她的人就成了她唯一的牵挂。我想知道她在拉雪兹公墓里站着看了很久的究竟是谁的墓。后来在墓园的长椅上遇到JEAN PIERRE LEAUD 在她想要找出小康的电话号码的时候 她得到了这个陌生法国人的电话与姓名 忽然间使她安静下来
蔡明亮把片子的高潮还是习惯性地放在了最后。妈妈拿爸爸用过的枕头自慰 回过神来究竟还是一个人空落落躺在床上。小康因为无法忍受妈妈的神经质 吃住都在自己的车里 湘琪给他的蛋糕放得太久已经腐坏了 他居然就这样毫无顾忌地将它扔出了车窗 妓女 激烈地发泄性欲 一箱子手表被窃走 所有该留住的都没有了。湘琪与叶童暧昧的亲吻后 依然没有找到她需要的温暖 在离开之前 神色慌张地在叶童的床上寻找手表 巴黎似乎很冷 冷到湘琪的眼泪冻结在布满血丝的眼眶上
苗天在巴黎公园的出现太让人惊讶 那个拿雨伞勾起浮在湖面上湘琪的行李箱的动作仿佛让人感到了一点温度 只是 所有的一切定格在巨型摩天轮与渐行渐远的苗天的背影上

后来去看片子的官方站 在“细说伙伴”一栏里看到 湘琪在巴黎地铁站遇到的华人居然是陈昭荣扮演的 他当时已经因为电视剧大红大紫 而蔡明亮一句话 他就千里迢迢跑到巴黎去演一个路人甲。看到这里我几乎是抑制不住地感动。这足以说明蔡明亮一伙人已经几近一种行为艺术。即使有大众的认可 所谓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 还是需要一些个别的、确凿的、细微的与自我的东西去体现本身真实的价值 而它们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力量 去感染。与被感染
下楼的时候 我问熊这片子好看不 她不假思索地用力点头。我想她也应该在心里默默回想过好几遍了 很明显 她开始喜欢他们
只是请你记住 蔡明亮的作品不是寂寞的药 却是寂寞的食物

 5 ) 你那边几点


小康把能看到的钟表都调成了巴黎时间,小康妈以为死去的小康爸回来看她, 湘琪在乎她的表的行踪,小康爸钩起漂浮的箱子走向摩天轮。

突然下起大雨的下午,我又看完了一部蔡明亮的电影----《你那边几点》。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思念的电影。由于是思念所以是空想,是不可触及,是一厢情愿。

小康妈对小康爸的思念是强烈的,湘琪对故乡的思念是依赖的,为了联系上这两个人物,小康的思念是双重的----对父亲隐性的思念,对这个在天桥上买他手表送他蛋糕的女人显性的思念。思念把每个人物的世界包裹着,互相看不见,给不出,堆砌在身体里。也许,漂在湖面的那支黑色皮箱,饱饱鼓鼓的黑色皮箱,装载着的就是这种没着没落的感情吧。

这个皮箱的意象在接着的作品《天边一朵云》中也出现了。虽然不是这一支,因为是白色的,但要传达的东西似乎还是有关联。因为看的顺序有问题,所以自己很清楚这三部电影的关系----《你那边几点》《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我看反了。顺序安排的暗号是关于表的台词:湘琪去巴黎前买了小康的表;回台湾的湘琪问“天桥上卖表的那个,你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湘琪问小康“你还在卖表吗”。可见对白在蔡明亮的电影里是物以稀为贵,重要到不行才会讲出来。

用极少的对白表达出清晰的故事脉络是蔡明亮的招牌,喜欢这种看似松散实质逻辑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上一个镜头里出现的东西你要看仔细,说不定哪一个物件就会暗含在下一个镜头中并扮演重要角色;上一个镜头里突兀的东西不要疑惑,下几个镜头自然会进行解释。日常动作的表达和道具的运用以及豁然开朗的情景设置让蔡明亮的电影有迷醉人的趣味,至少我如此觉得。

我看着小康爸走到饭厅,端饺子,坐下,抽烟,叫小康,转身到阳台,把阳台的花草搬到另一边,仔细观察的我知道这些动作是在说故事。语言的表达只是浮夸和不可控制的,动作却说不了谎。语言是快餐,一句一句奉送到你耳朵里,不管是口水旁白还是高深语录都会禁锢你,而行动不会。每个人独特的动作习惯传达到你眼里激发的是你独特的认知,因为那些小动作是用再多语言也粉饰不了的。猜想蔡明亮就是想用戒除废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生存状况原本地展现在屏幕上。看啊,这世界就在你眼前飘动。

除了表达的方式,蔡明亮电影表达的内容也由于方式的不同而更加无法阐明。既然不是用语言表达,也就很难用语言描述。蔡明亮说没有什么看不看得懂,有那种触及到的感觉就对了。事情没有遇到过,感受却曾经承载过,没有体会的人就很难理解。我看《天边一朵云》能看哭,别人不会,那是因为女主角的心情是什么我明白,只是说不出也说不清。看完《你那边几点》再翻出《天边一朵云》,直接跳到把我惹哭的那段看,还是难过再难过,我明白我了解我懂。

连续看蔡明亮的电影,让我对常以内裤形象出现的小康的身体再熟悉不过了,他身上什么地方有道疤我都知道。小康是个演员,却让人觉得他是路人甲,因为表演实在太自然。我第一部看的是河流,看到一半才确定他就是男主角。当时就想这个男主角也太惨了吧,接个这么难为人的角色,我甚至以为他真的患有脖子类疾病。等全面接触才发现,他是从头惨到尾,已经惨了有十多年。

也许小康和蔡明亮自己都讲不清是谁改变了谁。当蔡明亮无意间让闲逛的小康参与了单元剧的演出后,他们在电影上就再没分开过。之后的若干部电影简直就构成了小康之后的整个人生。蔡明亮在新片《黑眼圈》的电台采访里也说,固定用小康这一个演员,通过多年在荧幕上的合作,其实也是一个生命发展过程的展现。导演、演员、观众在一起成长,一起衰老。他感谢小康把生命献给他的电影。我想小康也感谢他吧,因为小康自己也开始当导演了。如果不是那场邂逅,小康大概永远都只是生活中的路人甲。

关于07年这个夏天的记忆似乎就是看了很多蔡明亮的电影,而且准备看全并一直看下去。河流、爱情万岁、青少年哪吒、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你那边几点,看过了,还有洞、不散、黑眼圈和几部短片,没有看。看完后我会按小康年龄增长的时间顺序再看一遍。找到一部和自己气场吻合的电影非常不容易,找到一系列这样的电影就更加难得。感谢这个夏天遇到蔡明亮。

蔡明亮是低低大力推荐给我的,说我肯定喜欢,这才促使懒惰的我找来看。谢谢低低。

 6 ) 《你那边几点》:散文式地情绪抒发

《你那边几点》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耐烦的片子。当然,它也延续了蔡明亮一贯的风格,尝试在漫无目的的故事叙述中尝试建立观众的情绪,并由此表达导演自身想要倾诉的意义。

在文学层面,这可以看做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故事很简单,只有基本的线条:小康父亲去世后,迷信的妻子始终相信丈夫的魂魄会回到家中;小康在卖表时遇到了要去巴黎的湘琦,湘琦买了他手上的一块表,此后小康莫名其妙地对巴黎的时间产生了好奇;而湘琦一个人在法国也过着孤单的生活。故事就这样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通过小康建立联系。尽管小康与母亲同属于一个家庭关系,可以家庭生活的疏离让两人在各自的空间里生活;小康与湘琦更是只有在买表买表的交易行为中建立了联系。三个人孤独的在各自的空间和时间中生活着。电影不停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细节:母亲一个人买烧鹅,在家里烧香关灯,等待丈夫的回来;小康怕黑半夜不敢上厕所,一个人在晚上吃宵夜,一个人开车听广播,一个人收集时间;湘琦在法国语言文化的障碍,一个人在旅馆里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与人交流,也很少说话,这些一个人生活的不同画面叠加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于是电影就如同散文般,在内容上很难产生连续性,但是又保持了情绪的一致。

观众不难从影片中感受到人物的孤独,这种孤独甚至成为了一种情绪上的境界。一方面,孤独来源于人物本身的行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就产生了孤独感;另一方面,孤独来源于影响的表达方式,大量固定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叙事变得极其缓慢。人物在不动的镜头下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动作,如小康撒尿的镜头,导演一定要从开始到结束地呈现出来。而且镜头经常距离人物有一段距离,也就是人物处于后景中,物体或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远,这样造成了观影上的疏离感。人物行为和影视技法的结合,共同营造了影片的孤独感。这些孤独不断的累加,即使没有升温,也会通过数量的积累来影响观者的情绪。这样的叙事,你会以为“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因为没有一个可以去结束它的结局。

蔡明亮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这样的故事和情绪中延伸出很多他想要表达的面向,这些面向使得电影有了内涵和深度。比如人物的孤独感,这是影片直接想要传递的情绪,这样的孤独与王家卫镜头下的孤独类似,是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情感的疏离。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空洞,需要找东西去填补。于是有了一些怪异的人物的怪异行为,他们执着地去追寻或等待某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填补自己心灵上的空洞。正如小康对于时间收集的执念,妻子对于丈夫的迷信等待,过期的凤梨罐头和醉生梦死的酒。

不仅如此,蔡明亮也在影片中去表达“父亲”的缺席。这是台湾社会典型的议题,也是在台湾新电影中导演不断表达的主题,侯孝贤《儿子的大玩偶》,杨德昌《海滩中的一天》,甚至后来李安的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他们都在讲述在一个父亲缺失的社会中,“我们”要如何成长,何去何从。《你那边几点》中父亲的去世,小康犹如一个小男孩,怕黑,举动幼稚,没有了父亲,便也没有人去引导他成长。湘琦的背景影片没有介绍,但是她一个人在巴黎生活着,没有朋友和亲人,犹如孤儿一般。结尾处,一位父亲般年纪的男人出现在广阔的电影背景中,他凝视着湘琦,然后凝视着镜头,然后转身离开。不妨将他视为“父亲”,他看着湘琦和代表观众的镜头,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他没有参与到“我们”中,没有参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引导“我们”如何去成长。父亲的背影,只是暗示“我们”需要时间自己去成长。影片最后致辞“先给我的父亲,小康的父亲”。当然,这既不是导演的父亲,也不是小康的父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亲。

此外,关于时间的思考,空间和记忆的关系,家庭生活的冲突,都可以纳入蔡明亮对于影片内涵的表达。蔡明亮通过这样一个极为简单,不着边际的故事,和游离的影像处理,阐发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

 短评

以一己之力抢占对全球化、流动、同步而言极为重要的“时间”,可慢可快可停滞,世界是我的世界。经历过生离(也许可以这么说)和死别,每句“我好想你”都可以是“你那边几点”。此刻你脑子里想的是谁?

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每个个体都是孤独而寂寞的。不仅小康和湘琪有着时差,母子和父亲间同样存在。这样的寂寞源自情欲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它的无止境,是母亲呼唤丈夫拿枕头在黑暗里自慰,是小康扔掉了蛋糕和妓女在车内做爱,是湘琪同性异性都无法满足。他们都失去了箱子。父亲走向旋转的摩天轮亦如轮回。

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時隔一年,爲了紀念妳,再看了一次。

7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蔡明亮。场景和镜头的设计跟之前看的两部几乎差不多,大概体会到蔡明亮的风格了,从女主前往巴黎后变得很有意思,两个人物,一个身处异地,语言不通导致失语孤独,一个身处家乡,与他人交通不通,也造成了失语孤独,之间也有许多两者的交叉剪辑,最后魔幻现实的设置简直神来之笔。之前在看我们学校的学生作品时,有一个作品印象深刻,那就是一个固定机位拍一个人坐着吃了十分钟的面包,最后几分钟还有念诗,现在才知道学的是这一部(念诗学毕赣),学生作品还是不要模仿这种吧。

8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蔡明亮作品我最喜欢一部

11分钟前
  • 行云天下
  • 力荐

你带着故乡的手表去了巴黎,我把全台北的时间都拨慢了七小时和你同步。你不来阳世看我,我就把家布置成阴间与你相聚。蔡明亮其实很矫情的。

1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好吧这一部实在有点闷。也太孤独。一种把时间具象化的尝试。鱼吃蟑螂、箱子漂流以及结尾父亲出现那几幕很惊人,去过那个公园但忘了叫什么名。天桥上的和尚、遗像旁的蒋介石,有趣的细节。现在看出蔡导3个标志性的手法,1特写哭戏,2不来一段平行剪辑不开心,3一直利用电影向男主角表白。

17分钟前
  • 57
  • 还行

蔡明亮第5作,将严格的客观时间与孤独和隔膜牵系起来。每个镜头都是固定长镜,每个人也只有深埋在自己的内心中。三个人各有各的排解与对抗孤独的方式:小康母亲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试图与幽冥界的亡夫交流;小康则试图控制与侵占时钟这一客观时间的能指,砸(所谓防摔的)表、调表、偷钟、调钟,却无济于事;湘琪在异国独自地生活,只是生活。枕头自慰、妓女车震与同性亲密(段落平行剪辑)终究只是短暂的慰藉,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打破沉寂的宿命,一如慢慢漂流的行李箱和缓缓走向摩天轮的逝者。PS:继[河流]后,蔡明亮又一次在固定长镜中拍撒尿,而且一拍就是两场(怕黑的小康独自在卧室中用塑料袋或矿泉水瓶解决)。(9.0/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用不断出现或暗示的时间概念偷换影像空间感,从而实现时间条件下的握手交欢,只是肉体簇拥得如此紧密,也抵御不了现实既定的冰寒;还是蔡明亮电影中那份熟悉又绝望的寂寞,似睡未睡的眼角噙泪,仰望彼此的本能慰藉,都是近乎兽性的冲动和保护;最后以时钟性与介入者身份揭露收尾,意味深长。

24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因为这片子,爱上的《四百下》。这告诉我一个常识:要想爱上法国电影,须先爱上台湾电影。然后一起强烈地热爱台湾和法国电影。

27分钟前
  • 梅生
  • 推荐

这部真的很棒!全程是笑点 往塑料袋撒尿 往瓶子里撒尿 装满了浇花!虽然巴黎和台北很远但通过时钟的统一似乎协调如一分享着孤独。父亲从做了饺子叫康来吃叫不应到去世之后对家里的某种悠悠萦绕最后到跟湘琪出现在巴黎的同一空间中成了一个离散的移民(?)母亲竟然蒙对了 家里那个变成巴黎时间的时钟似乎真是父亲所在的征兆 喂不在场的父亲吃饭 同他饮酒 为他遮蔽天日断电歇灯 最后同不在场的父亲交合!这些人物的孤独同时却又不是没人陪伴的孤独而是即使有陪伴依然不能克服的孤独 母亲和儿子 巴黎相遇的陌生人 小康和影院小胖 小康和妓女…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安托万一样是被遗弃的 但究竟是被什么遗弃?试图把全台北的时钟调成巴黎时间的那种孤独/蟑螂、鱼、烤鸭、鸽子、人/

29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这应该是我第一部蔡明亮,久闻大名,久仰久仰。电影把一对失去亲人后母子二人巨大的空虚感和那种透彻心扉的虚无感刻画地淋漓尽致,渗入髓骨,抱钟入院,塑料袋接尿,荧幕上的四百击那个小男孩竟然出现在了巴黎的墓园里,长凳上的他看上去那么苍老,母亲对着灵位自慰,车震后一皮箱钟表被盗,“一夜情”后行李泛舟泉边,巴黎和台北虽然相差了七小时,但是孤独哪都一样的,都在漂泊游走灵魂无处安放。今天看了三部电影,好累啊,睡觉了,晚安!

3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十四年前看的了……现在想来,是个孤独的故事。从开始无人应答的郎雄,到拨钟的李康生,到女主角,都孤独。地铁站台上的彼此凝视,我自己也在巴黎经历过了。结尾杜伊勒里花园那幕,是蔡明亮最后的温柔。以及,叶童的妩媚性感女人味,真是被低估得过了分啊!!!

35分钟前
  • 张佳玮
  • 推荐

我的豆瓣电影1800,献给蔡明亮。蔡明亮的固定长镜头和侯孝贤是不同的味道,蔡明亮的吃饭和小津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我还是喜欢蔡明亮的。

40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1.每一个的寂寞都不一样,却都是一样的沉重和哀伤;2.拿着枕头自慰的寡妇,思念送自己蛋糕的女人却跟陌生女人做爱,在异国他乡的女人亲吻了给予自己温暖的同性,然而生活的寂寞却依旧如影随形,无法摆脱;3.七个小时的时差,那是思念的距离;4.死去的人没有回来,而是往不停转动的摩天轮徐徐走去。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陰鬱的氣質,壓抑的情緒,沒有特定的情節,十足蔡明亮式的電影。喜歡與不喜歡,只在一線間。

48分钟前
  • 徐江屏
  • 推荐

真是会让我们这种时差党(哦我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差党)泪流满面T_______T

52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蔡明亮于《你那边几点》中探求的回答并非时间,而是空间。台北与巴黎时差七小时,而生与死的《距离》 却无法从时光中获知。为此这是一部犹如《下一站,天国》那样追问去哪里的作品。但刻意让小康与《四百击》保持一致的呼吸就只能算作是盲目崇拜的迷影情结了,毕竟神明早已安排他们在另一个时空相遇。

55分钟前
  • Muto
  • 推荐

重看。蔡明亮電影裡的人都好封閉,他們與發生聯繫的人之間彷彿是一種前世註定的必然,但又不那麼協調,好像多多說的一陣扣錯衣襟的冷,每個人內裡最難觸及的那一小塊被放大到全身,於是產生一種整體的疏離甚至怪異的效果。如果我們同時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類似特質,就會覺得一切自然而然。

56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为你把所有钟表调慢七小时,一遍遍看《四百击》,吃你送过的蛋糕,试图与你发生某种联系。可是呢,还是要命的孤寂。蔡明亮真是把这种孤苦无依茫然无惧的爱拍到了极致。

60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