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记录片法国2012

主演:内详

导演: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维瑞娜·帕拉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2:15

详细剧情

  In the very waters where Melville's Pequod gave chase to Moby Dick, Leviathan captures the collaborative clash of man, nature, and machine. Shot on a dozen cameras — tossed and tethered, passed from fisherman to filmmaker — this is a cosmic portrait of commercial fishing as it's never been seen.

 长篇影评

 1 ) 有关利维坦的一些断想

《利维坦》
1.作为一部实验纪录片,这两位哈佛大学教授,呈现了一种诗意写实主义影像。镜头语言虽然晃动,但是很成熟,GoPro,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水上水下,对人物面部与身体局部的捕捉,水下水上的镜头语言太震撼,有点联想到德勒兹所说的“液体-影像”。 这是一部将摄影机架设在水流之上的电影。
2.装置-影像的声音与影像之关系。在这部电影中,人声基本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或者说人声与环境声、噪音等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一种audio-vision或者audiovision影像,声音本身带来一种绵延。人声的“凹陷”甚至“缺失”,对环境音的强调与放大,是对声音的物质化与去物质化!
3.镜头晃动感太强烈,GoPro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出导演与你是同一类人,导演的影像语言表明了他的态度立场,尤其是一些长镜头和特写的运用,让你感觉到如果你是导演也会这么去拍摄。
4.对身体局部的晃动的粗糙的呈现。其实整部影片导演将人类创造的海上巨轮与人类自身隐喻为一种利维坦,那么对巨轮的全景呈现和对人类身体的特写,都是在强调这种旧约里出现的怪兽的贪婪与残忍。尤其是影片结尾处一人昏昏欲睡,更像是希腊神话里看守圣物的怪兽打的瞌睡。这里的船体与人体是同一的,而身体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肉体。
5.没有人声,只有环境声。
6.中间的黑屏,但是环境声在持续。 影片中多次出现黑屏,但是影片的声轨仍在继续,这是用声音对影像的一种延续,还是一种影像序列自身的一种断裂?还是如同德勒兹所说的“间隙”?总体上说,这都是一种“非理性剪切”。
7.机器声像怪物的声音,人的渺小。
8.最后一段看电视的长镜头,出彩。拉开了与一般纪录片的距离。整体上,这部纪录片
9.水上穿行的镜头,像怪兽在游走。五星镜头。
10.海鸥在夜空中成群飞翔,结合水上水下穿梭的镜头!
11.导演给你持续的强力!重复与差异。
12.水中穿梭的表现,顶级影像语言!
13.结尾处,字幕出现,但是影像声音仍在延续。

 2 ) 巨兽不可怕,可怕的是深海。

原本想看的并不是这部,而是萨金赛夫的《利维坦》,找错了版本意外所得。

甚至在观看的前五分钟,一度以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什么乱码或上传错误所致的视频。

终于发现全片导演都沉迷于这种极端第一视角的手法。

把摄影机放在任何事物和任何生物的第一视角位置,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

捕鱼的渔网潜入深海,突兀地拦住本在游走的鱼群;

渔船上的探照灯在暴风雨中极度摇晃,雨水和海水不断盖住光源;

被捕捉上船的死鱼从渔网到鱼舱,看到无数自己的同类慢慢死去,在鱼堆里,在船板的角落里,死不瞑目;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类的画面,是完全客观的第三视角,客观到你以为导演忘记了还有这台机器,比如有个镜头是一个渔夫在船舱里看电视,镜头一直记录下来这位船员看到睡着过去。

效果是可怕的,发动机配合暴风雨以及深海里的声音,似乎真的有一只巨兽在咆哮,那种深邃的完全未知的恐怖感时刻环绕着观众。

事实上这种手法,完全遵循了“电影眼睛”理论,这套理论是苏联导演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出的,主张不借助灯光美术道具的额外帮助,也减少创作者的主观干预,最大程度地还原被摄事物的客观状态,当然这套理论更多地被采用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真实的力量,往往要比艺术要强大,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自然和生活远远比我们人类的脑容量要强大得多。

所以这部片子也用了“利维坦”作为片名,这个词是人类发明的用以形容人类肉眼所不见的巨兽和怪物,同时也被基督教世界用于代指原罪之一“嫉妒”

而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巨兽,就是自然本身,往往我们只看到利维坦,而无视了创造利维坦的环境。

这部片子或许和《统治》有那么一丝的共鸣://movie.douban.com/review/12612304/

 3 ) 液态影像:卡斯坦因-泰勒与他的感官人类学实验室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与维瑞娜·帕拉韦尔

贝拉·塔尔的电影发展了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静物空间,河濑直美与阿彼察邦的幽冥影像延续了安东尼奥尼主观视点对脱节空间的衔接,弗兰马丁诺·米开朗基罗与菲利普·格罗因则对安东尼奥尼及小津安二郎的空荡空间(空镜)进行了拓展。在这三类空间-影像之余(分别是生成-物、虚弱之人、动物),我们仍需要最后一种类型:生成-不可感知。这种新影像的创造不再出自剧情片,而是纪录片。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在二十一世纪所开拓的人类学视角的新型纪录片,诞生的正是空间-影像的最后一种形态:液态影像。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由人类学家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Lucien Castaing-Taylor)在2006年开创,这一机构跨越了学术与艺术,将人类学部门与视觉环境研究结合在一起。在最近几年,这一机构出品的纪录片在各大电影节参展并获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的一个观念将人类学的视角介入于纪录片的摄制中,捕捉“琐碎而未知”的生活,让纪录片成为“理想化的适合捕捉变动着的生命体验的媒介”。正如卡斯坦因-泰勒所言,他们”认真对待艺术,试图将艺术置于真实之轭下。”

由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出品的电影包括卡斯坦因-泰勒与Ilisa Barbash合拍的《香草》(2009),一部记录加拿大牧羊人日常的电影,Véréna Paravel’s 与史杰鹏(J. P. Sniadecki)合拍的《外来零件》(2010),聚焦皇后区的一处垃圾中转站,也包括Pacho Velez 与Stephanie Spray摄制于尼泊尔的《玛纳卡玛纳》, 史杰鹏摄制于中国的《人民公园》(2012)、《玉门》(2013)和《铁道》(2014),其中最有名的非卡斯坦因-泰勒与维瑞娜·帕拉韦尔合拍的纪录片《利维坦》(2012)莫属,这部电影在当年的洛迦诺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奖。这些作品具有相似的特征,改变着我们对纪录片的传统观念,纪录片不再只是客观记录,更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

《香草》2009

生成-不可感知

一切都得从最早的作品《香草》说起,这部记录加蒙大拿牧羊人的宏伟编年作品初看起来虽然与传统的纪录片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都是以客观的视角对日常的现实进行纪录,但下面这个举动暗示着已然发现的转变: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强的真实性,卡斯坦因-泰勒就将相机绑在身上,混入羊群中进行拍摄。原本作为观察者的持摄影机之人此刻正转而融入被观察者的群体运动中,这种观与被观之分野的弥合与我们在弗兰马丁诺·米开朗基罗的电影中看见的情形相似。两人都使摄影机镜头模拟羊的感知方式,而这正是我们上一章所分析的空间-影像的第三种形态:静观影像。

待至《利维坦》,这一情形被一个偶然的因素深化。在第二次前往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海岸小镇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因为一台相机不小心遗失在海浪中,这使得电影人尝试使用一种更为轻便的可捆绑相机——GoPro,这种相机在极限运动爱好者中广泛使用。正是GoPro的使用,一种记录的革命悄然发生着改变。这样,《利维坦》就将《香草》里把相机捆绑在羊身上的模拟实验更加推进了一步,它被绑在渔民身上,扔进死鱼堆里,用胶布绑在木杆上放进海里……《利维坦》的这种多角度的分散拍摄使得观众不仅能感知到人为视角,还有鱼、鸟等动物,甚至自然物(水、风)。

对于观众来说,这不再只是生成-虚弱之人(大海的环境远远超出了他的反应能力)、生成-动物(鱼、鸟)、生成-分子(水、风),更是生成-不可感知。因为“生成-不可感知标志着被缚的自我的疏散点或幻灭点,它们融入背景,融入中间地带,进入地球自身的内在性和它的宇宙共振中。”(《后人类》,202)在《利维坦》中,观众不再能分野文化与自然,一切经验在强力的自然面前都宣告瓦解,留下的只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体验,那种击穿感官序列,将身体流变为一具无器官的身体。而这正是《利维坦》带来的启发,它第一次放弃了导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强力地位,同时也让摄影机消失不见。它好似诞生于无,却又被引向无穷,正如导演所言:“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这是一部纯粹用来体验的液态电影,是空间-影像的最后一类代表。

《利维坦》2012

史杰鹏与他的电影

暂时不再有可能出现比《利维坦》更为极端的电影,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完成一部传统电影所需要的导演、演员、摄影师、布景、道具、配乐等已经象征性地宣告瓦解,只要你有一台轻便的GoPro,那么你就可以做任何事,你可以将其绑定在任何运动的物体上,然后,整个自然就会自动映现入机器,并自发地形成为一部电影。但这只能是一个极端例子,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电影之未来的思考。电影还是只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制作,即便同样是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出品的作品,也没能部部都做到像《利维坦》这般极端,但这些作品仍然带给我们思考空间-影像的新思路。

Pacho Velez 与Stephanie Spray拍摄于2013年的纪录片《玛纳卡玛纳》,是将摄影机放置在一辆通往玛纳卡玛纳山脊的缆车上,并用固定镜头拍摄下搭乘这辆缆车前往玛纳卡玛纳神庙祈祷的朝圣者。这些朝圣者包括最为日常的组合:老人和小孩、捧着鲜花的妇女、吃冰激凌的两个老妇、祭祀的动物与朝拜的人……全片由11个固定长镜头组成,无疑会让我们想起阿巴斯的那部杰作《十》,同样的拍摄方式,同样让导演“消失”来还原现实的复杂真相。所不同的是《玛纳卡玛纳》作为一部彻彻底底的纪录片,翻转了看与被看的逻辑,如同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一处车内空间创造的一个凝视镜头,来表现作为观察者的观众如何“反被凝视“的过程,从而给人奇特、不寒而栗的奇妙体验。 这是主客体关系的消解在空间-影像中更一步深化的例证。

除卡斯坦因-泰勒外,史杰鹏是感官人类学实验室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史杰鹏在哈佛完成的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成员。除在美国拍摄《外来零件》之外,他在中国拍摄了好几部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像《人民公园》(2012)通过一个78分钟的“介入”长镜头纪录成都人民公园在某个热天午后发生的现实生活,《玉门》(2013)将虚构手法融进纪录片,重塑了玉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他在2014年拍摄的《铁道》,纪录了在中国人民在铁道上的生活百态。摄影机以一种流动的感知方式“触摸着”火车上的芸芸众生,如同那列永远在行驶的火车不再有开始与结束,是一种无始无终、永远处在流动生成中的液态影像。

《铁道》2014

附: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片单

 4 ) 《利维坦》随记

电影让我想起对自己对夜色、水面的拍摄。虽然有时太暗手机拍不出来。

摄影机随着鱼群、鱼头漂浮的镜头太棒了。

重新激起了我对劳动阶层的“向往”,路建工人、麦当劳服务员、酒吧服务员,现在还有一个就是渔船船员。

观影的舒适感不来源于意义,而来源于类似asmr生理性的舒适。

水下海星漂浮那段太美,让我想起了三体,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秘境。

不知电影是否有配乐,还是全自然声。如果全自然声那就太美了。

看到船员手脚真麻利,老外还是有干活快的哈哈。

妙在导演不解说影片的文化意义,这样就不会陷入概念化影片的窠臼。

船员都好沉默,就像大海一样。

拍人的时候多会拍局部,从事劳动生产的手肘、上半身、手臂,不突出人的特殊性,人和其他东西没有区别。不会表现人的社会关系,人在海上被“还原”为了生物。

拍摄海鸟掠过海面时海-天相接。

影片字幕字体也很有意义,弯曲,似海洋的波浪。

在最后五秒钟归于平静。

 5 ) 利维坦|观感 像把鱼打在你脸上一样

完整笔记


真是太恶心了,丢在死鱼堆里滑滑腻腻又浑浊,跟着水流荡来荡去,冲击来冲击去的感觉,好像自己也要死了一样。我好讨厌那种尸体周边的滑滑的液体感觉。那种死鱼随着船体摇荡冲过来冲过去的啪叽啪叽的声音真的是太触觉了。

到处都是血,红,黏黏的他们穿的工作服,那种雨衣质感的围裙外套,上面都是那种黏黏的液体,又有点浑浊,有点凝固粘稠的感觉。就是那种黏黏的,被拿水冲洗过后还会冲出泡沫。

我就不喜欢那种黏黏的感觉,其他还好。

看到他们脸上都黑了整整一圈的眼睛四周勾刻出的皱纹,完整得像雕饰,时不时又有流淌下一滴的汗水,才知道粗糙地活着是怎么一回事。

叼着烟。嘈杂的英式摇滚在轮船轰隆隆的、海浪啪啦啦的背景声音当中沙哑。

摄像机丢在水里。——关在海水里面的声音,咕隆咕隆的恍如隔世,但是其实又在耳朵旁边很近很大声,好好听呀,好好玩呀。

船冲击水浪的声音沙沙的,好好听,又大声又吵。

好多水星,好多料,还有一些像贝壳一样圆圆的扁扁的东西,有些像章鱼一样的东西。好好玩呀。不过我估计就是那种喜欢看生物纪录片,不喜欢去实地看动物,也不喜欢去摸它们的人吧。因为实际的那个场地肯定是又腥又臭又脏,我碰都不想碰,摸了还得害我去洗手浪费水。不习惯,不习惯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只是喜欢看而已。喜欢围观,就像宁愿看小说也不想去过小说那样的生活。就觉得麻烦。

 6 ) 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短评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8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实验性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18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22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25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3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42分钟前
  • Nin
  • 推荐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47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49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5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越回味越神奇。★★★★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5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毕赣推荐。

6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1小时前
  • qw0aszx
  • 推荐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