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许鞍华,李樯,章海宁,汤唯,冯绍峰,朱亚文

导演:崔毅,罗峥

 剧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7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8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9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33

详细剧情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长篇影评

 1 ) 每部电影都应该有这样一部随影纪录片

本以为汤唯又出新作品,原来是新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丰富的电影花絮,可能还有一些正片中被剪掉的片段,并有主创接受采访的独白,这一切都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以及更直白地倾听萧红的故事。如果在看一些电影前能有一部纪录片先看看,我感觉会好很多,对导演和演员的了解更多,也知道哪些场景是着重点,看电影就不再仅仅是看画面。

《黄金时代》是一部记录了女作家萧红一生的电影,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历史是不可复原的,人物的故事和内心世界也是难以揣摩的,有时看着现代人在所谓的解读前人,总觉得太好笑,你以为自己是谁,就算是他的子孙也不一定就理解亲人的内心真实想法啊。有些事情,或许连当事人都身处迷雾中,后人却自以为是地给出了注解。不过编剧李樯说的我倒是认同,他写的是他自己理解的历史和人物,这样听起来就舒服多了。

萧红的一生,最为人感慨的是她的爱情,历经数个男人,是爱情,但也不是纯粹的爱情。或许,只有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你可以去抉择的,而爱情却不是,爱情的诞生总是一种需求,因正好符合你所需,所以有了感情,互相取暖,互相“利用”,没听过亲情需要怎么刻意去经营,但爱情若不经营就淡了。没有纯粹的爱情,越长大就越能领悟了。人的感情是会转移的,无论男女,我本愿爱你一生,无奈各种因素会冲淡那最初的感情,于是,我们彼此爱上别人,依赖别人,可这份情始终剪不断,即便硝烟滋滋燃烧。当你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某种东西,而另一个人可以给到你时,这时候的感情天平便开始倾斜。即便曾经深爱过,但也会继续遇到另一份爱情,总有女人会心痛——恨不相识未嫁时——这就是命运,奈如何?无奈!

关于萧红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均燃起我的兴趣,在这篇文章写到一半时,已忍不住先去把书给买了。对于这位上个世纪30年代的年轻女作家,似乎在近年开始掀起一股“萧红热”,2012年就上映了宋佳版本的《萧红》,如今又有香港导演再度推波助澜,不知在我们记忆中较为“冷门”的萧红作品是否即将开始热卖,就像当初莫言得诺贝尔奖那样,而萧红从生到死住过的地方估计也会开始热闹起来。

 2 ) 她/他/我们的黄金时代

前日在视艺大楼电影学院的演讲厅,看完了长达3个小时的《黄金时代》摄制历程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全片放映结束后,端坐在讲厅靠椅上,情绪像是被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真空,与猛烈空调制造的寒冷温度隔开了微妙的距离。这温度与萧红的个性不谋而合,冷酷,坚定,又似乎寓意着她悲凉的结局。

安迪沃霍尔说,每一个人都有15秒钟的成名机会。而我觉得,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黄金时代”,在你还没有察觉之时就已经悄然逝去,蓦然回首才发现她曾经存在。“黄金时代”是一个残忍的字眼,往前一步是高潮之后巨大的落差感,往后一步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越是接近破晓天色就越是黑暗。“在乡村,任何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1930年代的北方文艺女青年萧红在20出头的年纪,已经参透了时代的凄凉和民族的悲剧命运。然而最后她也只活过了31岁,那么24、5岁的年纪对她得生命来讲,也已经是晚年。

如果说写作是一种漫长的致敬,那么电影也是一次冗长的缅怀。在纪录片里,我看到所有剧组成员都真诚投入工作,对那个黄金时代做出自己的缅怀。然而历史要怎么重建呢?导演许鞍华给了演员高度的自由,从不限制演员发挥。就像给演员设了一个卡尺,让表演在适当的尺度内游离。没有人知道历史是如何,演员用自己的理解达到与现实和角色的契合。

许鞍华说:“这部电影倾注了我所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也只有许鞍华才能演绎好萧红的故事。那些喜匠气十足,排场宏大,文藻华丽,特效铺排的导演,往往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讲不出来。

文化界在期待这部电影,北岛来到了纪录片放映现场,马家辉和毛尖参与了电影演出。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作为一个身世坎坷传奇、文采自成一派的女子的个人魅力,更因为她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群人,萧军,鲁迅,端木蕻良,骆宾基,丁玲,聂绀弩,胡风等,他们在战火和危亡时刻制造的文化真空中,构建出了精神的堡垒。

我期待这部电影,是因为从纪录片里依稀可以分辨出,《黄金时代》拥有国产电影很少能带给我的那些素质。我期待这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电影,是有时代背景的,有历史距离的,用一以贯之的人物命运微观视角来叙述,而非刻意地去烘托宏大主题。

《黄金时代》选择在10月1日上映,不知道电影宣传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日子既合适又讽刺。65年以前,那也是个黄金时代啊,这个日子是一个辉煌的开始,也是新的苦难和悲剧的轮回起点。

 3 ) 再读萧红

前几天去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满满陈列了民国时期的战争作家,萧红和端木蕻良静静放在一起,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在远远的位置,没有交集又好像呼应着,整个画面看起来矫情且忧伤….
    几部关于萧红的电影看下来,还是认为这部“文艺纪录片的纪录片”最显真诚,是讨巧的表达了自己心声的电影。以前对于萧红的认识不同与此,这个版本看过,感觉很殷实。记得在看了《黄金时代》的那天晚上,就怎样也无法入睡,虽是失望但还是抑制不住满心的诉说欲。直到反复看完这部片子两遍,才一气儿得以释放。

“很多作家的作品和人生是不能合二为一的,可是萧红,她的人生就是她的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绯闻著名于她的作品,难道不是讽刺么?大多人一本她的书都没有读过,却早已听闻她的人生经历。虽然女作家的私生活总是会引得大众的注意,这跟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有关,但不知道为什么,相比林徽因、张爱玲等,萧红总是令人分外好奇与迷恋。多数的经典总是会在痛苦中出现,是她的经历造就了她的文字,成全了她的写作。

萧红好像是这大时代背景中的一缕细丝,缓缓留存着。
想是因为阶段不同,曾经付出一切只为读书;而后相随萧军,最终却任由时代洪流动荡着。
我认为她是一点一点在改变心智的。在这样一个大浪汹涌的战争光景中,又怎能说她并不独立,没有些自己本心的决定,只是随着他人脚步呢。但是其实想想,在她与萧军曾经炙热却日渐斑驳的感情中,选择背离萧军,就已经耗尽了她全部心力了吧。

但是对于文学,她永远充满了自主性。我想也是因为,只有在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将她纯粹的心性全然表现出来,忽略的了自己复杂的身世与人生经历。

拥有这样细致敏感的心思的她看透了一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于是便就这样接受了。
她要飞,用稀薄的羽翼去飞,在感觉会掉下来的同时。就这么,战兢与勇敢并存为悲伤。

再说萧军,
一直以来就认为,萧军真的是典型豪爽男人的样子,暂不说大大咧咧四处留情,只是那份逼人的责任感。事实上,他爱上萧红的那一刻,就足够令人敬佩…
“这时候我似乎感觉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
萧军跨越世俗的情感界限,而爱上孕中的这个女人,没有因为任何外在的东西。他拥有对于美的一种极度的成熟的认知。他要拯救她…..

萧红写道,“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爱惯了就好了。”如此轰烈,究竟是怎样的爱情。

不巧的,是萧军对于爱的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可当他为了要结束那场无结果的恋爱,促使萧红从日本马上回来。就不能说他对萧红是毫无惦念的。尽管“这种结束也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痛苦。”

萧红仍是幸运的,有萧军带她进入一个文学世界,跨入文坛后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个团体,那些动荡年代的文艺青年们,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敢拼敢爱敢追求,还持有文人特殊的浪漫。是多么令人羡慕的。
可又是电影中萧红说的那句让人听了忧伤的话,“我常常想,我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的朋友都是萧军的。”

我认为,在萧红人生中最可悲的一段日子,不是在东兴顺旅馆怀孕被囚禁,不是生病在香港寂寥悲凉的情景下写出《呼兰河传》。而是1936年,自己一个人在东京的日子,是她描述为黄金时代的日子,是鲁迅去世的那段日子,是她还不知情自己被好朋友与爱人背叛的日子。
笼子中的黄金时代,因不幸造就的黄金时代。“真正的痛苦,便是说不出地痛苦”。

是啊,萧红这样一个自我情绪旺盛的一个人,对自身内心情感需求极度强烈的人,是注定没有办法去过普通日子的。萧红的文字,有对自身与性别的悲讽,和触目惊心的涩苦。这样一种野生的自生自灭感,如此的细腻心思,又怎是萧军这个粗枝大叶的大男子性格能懂得与欣赏的呢?

说到底又是一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悲剧。
没有人能说得清二萧之间的感情,虽是两只刺猬,但萧红在这段关系之中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妻子?仆人?出气筒?文学上的伙伴?简直就是复杂尴尬,着实难受的吧。爱,爱不清,想离开却离不开。就这样纠缠着。

最后,是不是多亏了端木蕻良的出现,才终于给了萧红一个离开的理由。是端木蕻良由衷的赞许,而非萧军的贬低。
与萧军大相径庭的性格,虽是怯懦,但儒雅温柔,虽是懦弱,却坦然背负“第三者”的骂名。毕竟一个人,是复杂到几句话描述不出的,是几件事映射不懂的。

不管是有些什么样的心境,端木娶了萧红,是爱上她的吧。他为她吸痰,他将她的一缕青丝保存了五十年…这些举动早已说明一切。
但在当时的萧红的心里,仍是免不了成为“另一问题的开始”。经历更多的萧红未对与端木在一起的日子留下只言片语,是成熟到没有什么想要表达?还是傲然认为与之在一起的日子远不如与萧军那样值得走心?
“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是的,萧军确实是萧红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她想,如果是萧军知道当时的她的境地一定会来接她的。这就是信任,是真切的无来由的信任,她相信他必定不会弃她不顾。但呜呼哀哉的却是萧军那句“已无只手再援君”….

当初二萧的分离才着实尴尬惋惜,除去那样的战争背景之外,说到底还是男人与女人的相悖,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女人想要安定不再漂泊,男人立志抗战,是性格差异与价值观的殊途。
于是他说,就各走各的路,如果之后还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如果不愿意就永远的分开… 那样轻松与爽快的语气吐出。
终了却是萧红自己,“平凡而又了当,没有任何废话和纠纷”的说出“三郎,我们永远的分开吧。”此时便不自觉想到“火车站送梨”这段令人难过的情景,二萧一个在火车内,一个在站台上,两人隔窗相望的满眼的不舍……


对于许鞍华,我是羡慕与尊敬的,她像萧红一样,以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去娓娓讲述自己眼下的萧红。毕竟我们都是从自己的锁眼中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不可能描述一段话而不带自己的形容词与描写手法的。她说,她不逼人家接受。

李樯说,历史是不能还原的,他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他只是将这样的历史观带给观影的每个人。记得之前是哪个著名人物说过,历史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图钉,由后人随意缠绕出走向罢了。所以,我像读书笔记一样写下自己的感受,是对于这部策划了八年、剧本写了四年的电影所表现出的最深刻的敬佩。

 4 ) 精彩文案摘录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错,我会飞。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将来全世界的土地
开满了花的时候
那时候
我们全要记起
亡友剑啸
就是这开花的一粒泥土

我就在你的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但,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
只说一声:久违……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我不敢去问那石匠
将来他为着你将刻成怎样的碑文?

走吧!还是走
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
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蔽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来抵抗?

从异乡又奔到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萧红


◎暴风雨般的爱情和大时代的命运,到底成全还是阻碍了萧红的写作?

◎30岁那年,病中的萧红在香港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无比温情地回望童年,回望那条流淌过记忆的呼兰河。

◎罗烽曾两次入狱,后被组织营救。他和白朗并未想到,这段经历会成为困扰他们后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想来特别让人唏嘘,到处都在打仗、都在逃难、都在挨穷,当他们以为自己很惨的时候,如果事后想想,可能这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萧红就像泥土、像某种野生的植物,在广大的天地里,自由生长、自生自灭。

◎「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谈着、指导着,那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在鲁迅家里发生的细节,出自萧红的回忆文章。鲁迅去世后,怀念他的文字很多,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与众不同。她写的全是琐碎的细节,细节里的温度和情感却格外动人。

◎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但是萧红把鲁迅还原成人间的一个。这是别的作家笔下做不到的。别人都在一直阐述鲁迅的思想,萧红一直在写鲁迅的生活,她写一个人间的鲁迅。

◎有一次萧红问鲁迅,您对青年们的感情,是父性的呢,还是母性的?鲁迅靠在藤椅上,沉吟了一下,慢慢地说,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吧。

◎我个人觉得,鲁迅骨子里边其实是一个非常温厚的人。因为他过度温厚,就导致他对很多事情的不平之气,然后以最刻薄、最严厉的话语,作为武器去表达他的温柔。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心软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一个真正慈悲、温厚的人,才会像他那样,像个偏执狂一样,去跟一些他认为不好的现象进行那样一种惨烈的厮杀。

◎鲁迅的关爱温暖着两颗漂泊的心灵,两个年轻人成了鲁迅家的常客。特别是萧红,她曾把鲁迅比喻为自己的祖父,那个童年时代给过她最多温暖的老人。

◎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应该是很难界定的。只是一种导师与追随者的关系,或者是文学上的伯乐与千里马,或者说是忘年交,同时有可能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最最隐秘的一种关系。发乎很多情、止乎很多礼。

◎萧红、萧军与胡风、梅志、聂绀弩等朋友建立了亲密的友情。萧红早逝,她活在朋友们的回忆里。这些朋友往后的境遇,她永远不会知晓。

◎聂绀弩在临死之前,跟妻子周颖说,我想吃一个柑橘,因为我这一生太苦了。

◎1936年,萧红和萧军感情产生裂痕,她决意去日本东京。7月15日,鲁迅、许广平为萧红饯行。谁也没有想到,那是萧红和鲁迅的永别。两个多月后,鲁迅病逝。

◎「我觉得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智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而至于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这大约是各国都有的事。但我看中国较甚,真不是好现象。」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更为可怕的是当有不少的蛀虫一旦抱成团存心想要干些什么大事情的时候。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而又常常有“独战”的悲哀。」

◎「我们好像都是爱生病的人,苦的很。」

◎「我的一生,好像是在不断的生病和骂人中就过去多半了。我三十岁不到,牙齿就掉光了,满口义齿。我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是为了我的敌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说到幸福,只得面向过去,或者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毫无任何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而后把手举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确认定这是自己的手,而后再看到那单细的窗棂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萧军曾形容他与萧红的关系,如两个刺猬在一起:太靠近了,就要彼此刺得发痛;远了又感到孤单。

◎在萧军这个镜像里折射出的萧红、跟在端木这个镜像里折射出的萧红,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当我写端木蕻良的时候,我并不是要写端木蕻良,我是要写在端木蕻良这个镜像里面的萧红

◎萧红让丁玲想起《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期的自己。那时,文学是她唯一的、最重要的一种追求。可是丁玲已经不是这么认为了。丁玲自己说过,她愿意放弃纯粹的文学写作,而用她自己的人生书写一本大书。她觉得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投入到一个时代的洪流当中,这是更有意义的。可是萧红是一个把写作本身当作时代洪流的人。她是在写作当中寻找自我,获得安全感,靠写作去抵御那些人生给予她的、难以承受的东西。写作支撑了她的一切,支撑了她的有限天地。

◎每一个人的阶段不一样。丁玲现阶段可能是走在萧红的前面,但是她也在走着,她也没有走到终极点。她后来的命运也是非常悲惨、周折。

◎如果丁玲当时继续写作的话,她的文学位置恐怕也不会是今天的丁玲。但同时,丁玲作为这么一个浓缩了百年中国意识形态的活化石她的人生精彩过她的作品。其中的得与失,不是我们外人所能评论的。

◎在这里(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自由的气氛空前高涨,成了这群左翼作家们短暂的乌托邦

◎当年萧军把萧红从崩溃的世界拯救过来时,她正怀着别人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她终于怀上萧军的孩子,两人却永远地分开了。萧军日后来到兰州,邂逅了18岁的少女王德芬,两年之后来到延安。在那里,他又见到了丁玲;也是在那里,他受到了丁玲的猛烈的批判。四年之后萧红逝世,身处延安斗争漩涡之中的丁玲写下了纪念萧红的文章《风雨中忆萧红》。但遗憾的是,除了对骆宾基的只言片语,萧红并没有留下任何回忆丁玲的文字。

◎我一直觉得,爱情永远是一个顾此失彼的过程:你会拥有一些东西,但相对地也会缺失一些东西;然后当你拥有了缺失的东西的时候,那个你曾经觉得不太重要的东西,你又觉得变得很重要。就是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萧红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端木可以替代她和萧军的爱情,但后来发现,其实是不行的。)

◎我觉得这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事实。萧军就是萧红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甚至在她临死前,还会再说,如果是萧军的话,他也一定会来救我的。

◎老年萧军在回忆萧红的文章中,对她临终前的盼望作出了回应:即使我得知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她在香港,我却在延安。

文章憎命鬼欺人,
一别何期剧委尘。
地北天南哀两地,
已无只手再援君。
——萧军

(1:59:28~1:59:58 这一段演得蛮好的,删掉实在可惜了)

香港这个地方有点像她自己,她真是一座孤城,即使她不得病,也基本上走到了人生的绝境,她的人生里边,似乎仅仅剩下写作的权利了,也只剩下写作这一条逃亡之路了。所以那是她最寂寞,离人生越来越远、同时离文学越来越近的一个地方。

◎在当时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呼兰河传》出版后,影响力与《生死场》相距甚远。有观点认为,二萧分开之前,萧红的作品是积极向上的;分开之后,她的作品便离开了火热的生活,只能沉浸于她童年的回忆之中了。也有观点认为,真正使萧红成为萧红的作品,不是《生死场》,而是《呼兰河传》。

◎曾为抗战文学开风气之先的萧红,拒绝了眼前大时代的题材,去回忆童年。(那些与时代太过于一致的人,那些在每一个方面都完美地附着于时代的人,不是当代的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目睹时代;他们无法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阿甘本)

当你越走近她的时候,你发现她离你越远;当你觉得她很远的时候,似乎有某种亲近的感情又诞生了。这个历史人物一直在和我进行周旋。

◎萧红与端木成婚后夫妻关系如何,萧红同样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端木则长久保持缄默。我们所知的情况大部分出自骆宾基的转述。骆宾基是一个无意间闯入到一片禁忌之地里的一个人。他某种程度上成了萧红在那段时间里的唯一的代言人、唯一的目击者。

◎我觉得我们可能太怜悯萧红,所以愿意替萧军认为,萧红恐怕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这其中有我们太多的善意了。萧军一辈子爱过很多女人,他的爱情观是一路走一路看风景。

◎她几乎不曾在一个地方、或一个人那里,长久地停留过。

◉「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以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预感》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5 )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小议

是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拍摄纪录片,记录了《黄金时代》拍摄过程,时长152分钟。影片不仅记录拍摄情景,更通过萧红生平、朋友,来揭示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历经苦难,仍然坚持文学的赤子之心,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这部纪录片虽然很长,但各主创介绍如何分析人物,如何培养情绪,导演如何呈现,以及萧红当年朋友几十年后的回忆等等,观赏起来才更深刻感到一部好的电影创作真不易!看了纪录片,再看《黄金时代》感受会更深刻。

萧红作为一名伟大作家,她的复杂经历使她牵涉到现代文学史上众多著名人物,鲁迅、萧军、端木蕻良、丁玲、聂绀弩等等,所以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汤唯(饰萧红)、冯绍峰(饰萧军)、王志文(饰鲁迅)、朱艺文(饰端木)、王千源(饰聂绀弩)、郝蕾(饰丁玲)、袁泉(饰梅志)等,大家都很认真,我想这既源于职业态度,也是鲁迅、萧红这些人物的气场,总之,看这些明星如何诠释人物,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你会说,哦,原来电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1942逝世于香港,生命只有31年,但她却创作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不朽名篇,她敢爱敢恨,追求个性自由,视文学为生命,创造出自己的“黄金时代”,为后人所仰视。

 6 ) 『黄金时代』,人格之乱

昨晚把汤唯,冯绍峰和亚文主演的『黄金时代』纪录片看了——『她认出了风暴』。仍然讲的萧红。只是体例很怪,即是电影的纪录片,又是萧红本人的纪录片,演员全体出镜。正片中很奇怪的间离效果和仿纪录片形式,在真正的纪录片中就相得益彰,甚至让人怀疑正片是为了记录而准备的……不得不说非常好看,拿起来就停不下。比起萧红种种,更感兴趣的还是演员如何进入角色,如何塑造角色的部分。

      比如冯绍峰。在看『黄金时代』的时候,觉得他的表演光芒四射,被晃得睁不开眼睛。在优秀的导演的引领下,一个人的演技能达到怎样的高度,通过他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我没有看过他其他的戏,只能说萧军本人和演员冯绍峰差的太远,作为冯绍峰的演员把『萧军』像脱衣服一样脱了下来,坐在那里款款而谈,令我目瞪口呆。

    亚文则全程困惑,好像面对着什么不了解的东西慢慢咀嚼。扮演端木蕻良,他不明白他,不赞成他,却要进入他。片中的亚文说话很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有自信。但他塑造的端木蕻良简直敲烂我的眼睛——整个人都弱下去,呈现出一种单薄的清澈,他的眼泪与躲闪仿佛艺术品一样,容易碎裂。我想许鞍华是珍惜『端木蕻良』的,对『萧军』则是宽容,这种奇怪的认知让两个演员的关系也变得迷人。

    黄轩最好玩,其他的演员至少称自己的角色为『他』,他则全程将『骆宾基』称为『我』。“我对萧红是有其他考虑的”,类似的语言比比即是。好像认为自己就是骆宾基了。

     据冯绍峰说,拍萧军与端木打架的那场戏,他和汤唯,亚文一连几天连对视都没有,各自酝酿情绪已达顶峰。而去打亚文的时候,他每次都会采取不同的殴打方式,就是让对方无法预测。亚文说,他害怕冯绍峰无言的沉默。『害怕』这个词用的很妙,为什么怕?因为他已经是『端木蕻良』了。

     喜欢这部纪录片,就是因为他揭示了真正的演员进入角色的方式——所谓的方法派之类的专业名词我并不懂,但有人是可以变成另一个人的,从情感上,比如冯绍峰;或思索与琢磨,脑力和情感有个斡旋,比如朱亚文。不管用什么方式,无限接近于另一个人,就像姿态优美的小行星旋转进黑洞。

      一直以来收集了很多剧本,以及表演方法的书,除了喜欢编故事外,是对舞台有着不懈的兴趣。

       有关永恒不变的对人的兴趣,我的朋友谈到『生态模仿』,他说,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兴趣盎然的打量人与人类生活,希望自己能变成人,于是去思考他人为何。他们身上有太多不是自己的东西了,有太多模仿的东西了。而真正的人,对别人的内在从不关心,也不思考。

     那么,“役者”会不会也不是『人』呢?(笑)总觉得他切中了实质。

     人格置换是迷人的,在病院和许多书中我无数次的目睹这个过程。困惑的灵魂在康复后,呈现出与病中完全不同的品质。那么,核心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

     有些剧作喜欢设定一种情况,像游标卡尺一样将人物威逼。范围内,看他们如何表现,如何经受考验,有的人像烂泥一样垮下来了,有的人则坚硬璀璨……是的,我喜欢这样的情节设置,像个虐待狂一样,因此总显得极端。 现实中这样观察人,看他们在事件来临前的反应,也一并观察自己。那么,自我嫌恶和对人的失望,就有了答案。

      汤唯在纪录片里显得普普,郝蕾有种世俗的大气与敞亮,镜头外,许鞍华质朴而刚健,像钢铁的灰姑娘一样为演员创造出场域。我喜欢她维持出的平衡。归根结底,我们不是没有好的演员,而是缺少有坚持、风格化的好导演,以及合作者。

 短评

像把萧红厚厚的传记又翻了一遍,讲述历史更多一些。看到她和萧军分开的那一下忍不住掉泪。别的不说,许鞍华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两个细节:剧组在鲁迅博物馆旁边重现鲁迅故居;冯绍峰入戏太深即兴表演。很想看看正片里”间离式的人物独白“是怎么样的。

3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2.5 纪录片不是长就一定好,这个片知识/信息丰富是好.但,看完之后忍不住疑惑:江南女子汤唯真的适合演东北女汉子萧红吗?!更别说油头粉面的年轻男演员群.整个看下来最大的演出亮点只有王志文和郝蕾.许鞍华说黄金时代有她所有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又说不知道“间离式的对镜独白”会有什么效果,这不就矫情了吗?

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竟然比电影好看……

8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那么短又那么沉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

11分钟前
  • 力荐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S许子东老师和许鞍华的对谈也不妨一看,幸亏许子东老师说国语。https://b23.tv/k46cHR

15分钟前
  • NEKO
  • 推荐

这纪录片真有诚意的,没多讲创作过程,倒是扫盲了很多关于萧红和他朋友的故事,150分钟也没觉得长。真人小北老萌了。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19分钟前
  • 推荐

我是你爱人啊!

23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很想看丁玲传记的影像版了,恐怕还要时日。【2014.11.30】

25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8.6/10 把黃金時代的刪剪片段補回來了, 多謝兩位導演.

2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拍成六到八个小时的迷你剧会更具气象。

2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汤唯脸上没有沧桑,也没有阴暗和苦难。

30分钟前
  • Trafaoohienga
  • 还行

本片通过对主创和专家的采访、全程的旁白再加上电影片段或花絮白开水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可视作《黄金时代》的同构异形体,但与电影一比高下立现,以至于平庸。还好当时在高校巡展时没有去看这个纪录片,否则看完后我是很难对电影再生兴趣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收录了很多电影被删的片段。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爆点是黄金时代含间离式表演,众主演像纸牌屋对镜头独白,国内观众不一定适应吧。纪录片结构比较乱,著作照片诗句转场用心,希望电影更好,写就流离苦痛又浪漫自由的时代氛围。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个女人逆向式的自我选择。纪录片,看完这个两个半小时,其实才对黄金时代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对编剧李樯没有那么多的苛刻了。“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4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观看《黄金时代》之后,心情无可抑制地再次深陷萧红运命起伏的悲剧中,绝望低徊。看的时候,每播放一小段,我都要小停一会,以便使身心得到舒缓。无论是读三联的专题报道,还是读她部分的文章篇什,抑或是读解影视镜头下的帧帧画面,在心底,有一根很粗长的绳在暗自地打转纠噬。

44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黄金时代》的先导铺垫之作。其中还带了《黄金时代》的脉络。长达2.5小时,跟正片一样什么内容都想塞进去,最终无比臃肿。外行人提不起兴趣。估计就剩萧红饭夹道欢迎。

46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较差

这个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要好,也是蛮奇怪的。

47分钟前
  • 肥皂泡泡
  • 推荐

丁(hao)玲(lei)与萧(tang)红(wei)两位正面全裸过的女人的相遇。。

48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比《黄金时代》更深入、细致和公允,关于萧红跟表哥的关系、未婚夫的失踪、萧红萧军的矛盾、萧红情感的激烈和创作的坚持、丁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苦衷(突然消失其实是去筹集住院费)和骆宾基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出来了,也才两个半小时。《黄》剪得还是不够好。想了解萧红的不如直接看这个纪录片

50分钟前
  • An
  • 力荐

感觉比《黄金时代》电影更好

52分钟前
  • 鹭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