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

记录片法国2017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播放地址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3脸庞,村庄 剧照 NO.14脸庞,村庄 剧照 NO.15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墨镜和33岁

不摘墨镜的JR

两人刚刚认识时 瓦尔达想给JR拍张肖像 但他坚决不愿意 摘下自己的墨镜 之后两人合作拍纪录片 全国各地到处走 JR始终戴着他的墨镜 从未在她面前摘下来过 有时一起合影 她也会开他的玩笑 不摘下来吗 你这样不碍事吗 JR总是用大笑来回避 后来瓦尔达去看望JR100岁的祖母 当着JR的面问 您孙子来看您 也从来不把墨镜摘下来吗? 是的,祖母笑了 他一直都这样 这就是我的孙子

在布列松的墓前

JR问瓦尔达 怕不怕死 不怕,瓦尔达回答说 我常常思考死亡 虽然不知道最后一刻会是怎样 但我不觉得我会怕死 我其实已经很想去那边了 是吗,为什么呢,JR又问 因为这样 一切就都结束了

寻隐者不遇

瓦尔达去拜访戈达尔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 却遭遇铁将军把门 门口玻璃上有两行留言: 在杜阿尔纳纳镇 走进蓝色海岸 就像是一句接头暗语 能够破译它的 这个世界上 只有瓦尔达一个人

戈达尔是个大混蛋

戈达尔为什么 要放老朋友的鸽子呢 存心恶作剧 还是借此打乱纪录片的结构? 无论如何 两个88岁的老人 见一面可就少一面啊 她也拿笔给他留言 落款画了颗爱心 还有买给他的 他最喜欢吃的奶油小圆面包 就挂在门把手上

同龄男女

戈达尔年轻时也装逼 戴个大墨镜 也从来不愿摘下来 突然有一天 他在瓦尔达面前 摘了 瓦尔达回忆说 那年我33岁 现在是33岁的JR 看着情绪低落的老人说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 只为你一个人 没等她回答 他突然摘下了 自己的墨镜

你的眼神

摘下墨镜的JR 看着患有眼疾的瓦尔达 他第一次发现 她的眼神 还如此清澈 瓦尔达却说: “我已经看不清了 但我终于看到你了” 他们的眼前 是静静的日内瓦湖

 2 ) 似空气,若有若无

一开篇的片头就把我迷住了,第一次见这样的形式,艺术也轻松,跟JR和阿涅丝给我的感觉很像。

每处黏贴结束后,他们两人并排坐着聊天,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释然。他们背着面向我们。感觉刚刚好,焦点不会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上,清淡美好的空中飘着他们的对话。好像在交流,又好像不知飘向何处。

看这部纪录片的开始,我一度觉得这是在做啥,有什么“意思”?他们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他们和农场主聊天,和邮递员聊天,我觉得很惊讶,艺术离法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可能真正地生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了吧。

我想象着回程的路上,JR问阿涅丝,“你觉得这一路有意思么?”阿涅丝意味深长地笑了,“没有,也有。”

谁在乎呢,可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去奔赴那些“有意义”的事。静下来给生活多点留白,美好可能自己会出现了。

 3 ) 《脸庞,村庄》:瓦尔达继续书写电影史的传奇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316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2012年北京的法国影展,主办方请到了电影史的传奇人物阿涅斯·瓦尔达到北京分享她的《拾穂者》。老太太精神矍铄,标志性的蘑菇发型让她怎么看都有种二次元的谜之萌感。其实在那之前我也颇看过几部瓦尔达的电影,主要是CC出的那套作品集,诸如《短角情事》《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幸福》《天涯沦落女》这些名震电影史的影片,不过在那之后我系统地把瓦尔达和雅克·德米的作品看了不少,尤其是瓦尔达为CC拍摄的一系列重访自己影片拍摄地的短片作品——这些作品已经完全超越了DVD花絮的存在形式,并且着实地延续着瓦尔达自《南特的雅克·德米》起转向的电影风格:(将电影装置艺术化的)参与式纪录片。瓦尔达与法国年轻摄影家JR合作的最新作品《脸庞,村庄》可谓确实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在我看来,影片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瓦尔达高超的技巧和先进的电影艺术观念,更在于她对法国社会的关照;而她本人信手拈来的电影史相关的回忆,更是为影片添上了无法比拟的丰沛情感。

影片的形态与《拾穂者》如出一辙,瓦尔达与JR决定开始制作一个装置艺术项目:将巨幅的印刷照片贴在建筑物外墙上。而这一切是通过JR的一个移动摄影/印刷面包车实现的:他们一起环游法国,请居民们来拍摄照片并现场打印出来,或者是由瓦尔达和JR专门拍摄一些照片并印刷出来,随后来装饰建筑物。平淡无奇的建筑物因为这些照片(尤其是人像特写)而具有了生气,而照片的巨大尺幅则事实上形成了某种“超级写实主义”的效果,同时又因黑白而保持了一定的间离性。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远离了城市,瓦尔达和JR走进法国的小镇、乡村、工厂、港口去拍摄工人、农民、牧民、邮差、女招待等等普通人,于是这个装置艺术的项目事实上又形成了某种如《拾穂者》一样的数据库。

瓦尔达选人的方式依旧很犀利,跟《拾穂者》类似,比如“山羊”段落里,她选择的就是唯一一位不在山羊幼年毁掉山羊角的女牧民,并且她也是唯一一位不使用机器挤奶的牧民,正如《拾穂者》里那些与“多数人/正常人”所不同的那些人。再如“工厂”段落,瓦尔达和JR制作照片装置的时候正巧拍到一位次日就要退休的工人;还有“矿工之屋”段落里矿工住宅区最后一位居民,“废弃的村庄”里重访村庄的前居民等等。瓦尔达在近90高龄依然对世界保持有足够的好奇心,对城市之外的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她深切关注;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年青的摄影师JR——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人——也在与老艺术家的互动中逐步被激发出创作灵感,两人之间的互动也颇有看点。要知道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瓦尔达本人也是著名的摄影师,而她在电影导演的身份之外,也制作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两人这一装置艺术项目的记录,其本身也有着明确的装置艺术性质。这不仅体现在数据库式的结构上(其实数据库电影本身就是某种与美术馆空间相联系的实验电影,尤其是数据库电影的奠基人彼得·格林纳威的作品),而且来自瓦尔达常用的艺术手法:与自己的人生和创作形成丰富而复杂的互文关系。

在摄影或装置艺术层面,影片联系着瓦尔达的老友,已故摄影师居伊·伯丁、娜塔丽·萨洛特等人的作品,比如“诺曼底”段落中瓦尔达和JR在德军地堡上粘贴了居伊·伯丁的肖像,在涨潮之后肖像就因为海水冲刷而消失了,这也构成了本片最美丽的时刻之一。片中还有不少对瓦尔达电影作品的引用,比如多次出现的《拾穂者》。而影片最为精采的恰是结尾,瓦尔达带着毫不知情的JR乘坐火车去日内瓦湖拜访隐居的戈达尔。瓦尔达想要找到戈达尔拍摄他的照片,去重现自己1961年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由戈达尔和他的前妻安娜·卡里娜主演)的场景。现场观众和影评人在这个时刻完全被这个可能出现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在暮年重逢的场景瞬间点燃了——但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在家门口玻璃上给瓦尔达留下了语焉不详的两句话。瓦尔达却因为这两句话想起了雅克·德米,认为戈达尔是故意要伤害她而哭了起来。当然这个时刻……在我看来不无搬演的成分,甚至有点矫情,但随后JR安慰瓦尔达的方式则成了本片最亮的点:“他(戈达尔)故意不出现,又在破坏你电影的结构了……”随后JR摘下墨镜,安慰瓦尔达——那个瞬间他看起来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戈达尔。随后两人坐在湖畔,场景转成漫画,影片结束。

某种意义上瓦尔达这部新作简直可以被称为是“自赏纪录片”,但看起来观众和影评人们仍然十分买账,影片在戛纳收获一篇叫好,官方场更是收获全场起立喝彩加长达十几分钟的掌声。更有媒体声称这部影片应该获得今年的金棕榈奖(反正每年都这样……)。可能很大原因是结尾落在(并未出现的)戈达尔这里本身就是大惊喜(瓦尔达总是在片尾给人惊喜),不过任何一个爱电影的人,大概都会愿意看到天真率性而又幽默风趣的瓦尔达健康长寿,并且继续创作吧。但更重要的是,瓦尔达仍然能保持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才真的是电影之神对影迷的关照啊!

 4 ) 《脸庞,村庄》:人人都爱巨大的脸庞,人人都想走一次的乡村之旅

这是一段治愈之旅,景美人好,每一张普通的脸庞在放大之后,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段奇妙之旅,历史、传统与当下在每一个节点交融,日常、记忆或怀念,相映成趣。

这是一部我看了片头就满心欢喜,看到30分钟时就决定给予五星评价的作品。而30分钟之后,瓦尔达和JR还一再带给我惊喜。影片的结局不无摆拍之嫌,但从叙事结构来看,这个结局堪称完美。

这是一部随时都可以看,随时都可以改善你的情绪的影片。这也是一部随便看其中一个段落,都会让你觉得舒服或平静的影片。居家旅行,必备佳作。

影片不仅有着神奇的巨幅脸庞,还有欢愉动听的音乐,以及优雅轻快的叙事节奏,《脸庞,村庄》的可爱和美妙,应该可以通杀所有年龄段的人,一如瓦尔达和JR这个天衣无缝的“祖孙组合”。

影片中,瓦尔达和JR“祖孙俩”在创作之时或之余,不时互相打趣,偶尔也自黑,让这一段美妙的旅程增加了许多乐趣,这也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生活的态度与智慧。

JR通过创作让视力消退和腿脚不便的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跟随着火车去未尽之“旅行”,以及他最后摘下墨镜安慰吃了戈达尔闭门羹的瓦尔达,是影片中最暖心的两个段落,这也是他们在创作中成为情谊深厚的“忘年交”的见证。JR看似酷得难以亲近,但他其实是一个超级“暖男”——暖得心思细腻,暖得猝不及防。

《脸庞,村庄》是以信手拈来的“方法”创作的,但段落与段落之间,随机之中却有着有机的情绪,顺着这缕情绪看下去,会感觉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那些巨大的脸庞,虽是“祖孙俩”的即兴创作,但处处有奇妙,幅幅有真意,让人惊叹、会心。

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中最重要的女导演,没有之一。她在六十年代已经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女性色彩”的故事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的一道独特风景。之后的半个世纪,她创作不辍,故事片之外,居然又在纪录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拿出了一系列关于她和她的丈夫雅克•德米的纪录片以及《天涯沦落女》(1985)、《拾穗者》(2000)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已经成为影史经典。

此外,瓦尔达在成为导演之前,已经是非常出色的静态摄影师。影片中,瓦尔达也在这段旅程中找到了她年轻时的连接点,从而让她年轻时的作品与当下的创作有所互文。

《脸庞,村庄》是瓦尔达最新的纪录片。瓦尔达不仅宝刀未老,而且在和年轻的艺术家JR的合作中,她的“灵性”更是发挥到极致了。

“新浪潮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在将近九十高龄之际,联手新锐艺术家JR做的这出“行为艺术”或纪录片,一如她之前的纪录作品,有着最敏锐的洞察与捕捉,而她的电影观念,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在波普艺术一再异化之后,他们提供了一个最立体、全方位的“回归”波普艺术的样本。

 5 ) 镜渊

瓦尔达奶奶即使在今天的作品,也处处散发着她作为新浪潮代表人物骨子里的左翼情怀。矿区宿舍唯一留守的钉子户奶奶,孤独的守护着一代矿工的记忆;为乡村送了一辈子信与货物的邮差,靠低保或者的老爷爷用废品搭建了自己的童话城堡;牧民坚持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给山羊脱角,突破性别桎梏在码头辛勤工作的女工,etc...一个个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不平凡的承担着世界,孤独又浪漫✨

每一位被摄者与墙面上自己的脸庞影像相对,形成人生的“镜渊”。瓦尔达奶奶在影片中科普了摄影中“镜渊”的概念:两年镜子对超所形成的无穷反射,创造了深渊般的时空。而每一位被摄者的人生“镜渊”,则折射了无穷的记忆与反思。影片后半段,瓦尔达奶奶年轻时的摄影作品又与纪录片中电影影像形成另一层的镜渊,迟暮的她与巅峰期的自己跨越时空相遇。瓦尔达奶奶还试图让同样不愿摘墨镜的JR与戈达尔形成“镜渊”——然而五年不见的戈达尔留了只有乌尔达奶奶能解读留言,离家闭门不见,破坏了瓦尔达奶奶设计的电影结构。

“对我来说,每一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但我们可以像猫一样一跃而起,再次出发”

“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守护下,月亮母亲予我清凉,太阳父亲予我热量,宇宙予我居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大的生活空间”

 6 ) 来自纪录片的惊喜

《脸庞,村庄》这个纪录片将法国的浪漫主义和新浪潮电影骨子里的左翼情怀完美的结合起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33岁的J.R和88岁的阿涅斯瓦尔达,两个相差五十多岁的年纪却一起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这本身就是这个纪录片最大的看点。一个是阅历丰富的已经走到人生尽头的导演,一个是正值壮年的当红艺术家。在整个旅行的过程中他们为不同的人拍照,将他们照片放大贴到墙壁上,这个摄影装置是J.R表达自己艺术的方式,他们用艺术向普通人致敬。瓦尔达在里面提出来“镜渊”这个概念:两面镜子对照所形成的无穷反射。J.R之前的摄影装置有意无意的制造了属于那些被拍摄者的最基本的镜渊影像,让他们面对一个庞大的自我。我印象最深的是J.R为瓦尔达呈现盖伯丁的照片,尽管第二天照片就消失了,一切都会消失,用艺术来承认,直面这个消散,正视死亡的到来,这是瓦尔达想要告诉我们的。瓦尔达和J.R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和我们探讨普通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承担、你如何应对世界给你的孤独、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时生的跳跃。这是阿涅斯瓦尔达给我的惊喜。很治愈,没有纪录片等我枯燥,而且串联衔接好棒!喜欢的

 短评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1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14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1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2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3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35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3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52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5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59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力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1小时前
  • 蜉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