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邱华梅,徐敏,盖琪

导演:希拉·梅达利亚,肖什·莎赫拉姆

播放地址

 剧照

剩女 剧照 NO.1剩女 剧照 NO.2剩女 剧照 NO.3剩女 剧照 NO.4剩女 剧照 NO.5剩女 剧照 NO.6剩女 剧照 NO.13剩女 剧照 NO.14剩女 剧照 NO.15剩女 剧照 NO.16剩女 剧照 NO.17剩女 剧照 NO.18剩女 剧照 NO.19剩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16:30

详细剧情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万,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单身女性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但现代中国女性如何平衡社会对她们的期望,以及她们自己想要什么?每个女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时她们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负,还要承受来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压力。《剩女》电影讲述了三位充满希望的单身女性,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仍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爱情。

 长篇影评

 1 ) 解放ing

结合自身经历,还有近期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前两部,律师姐姐很像莱农啊,努力考出去,离开贫穷的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如果没有做到世人眼中所谓适龄结婚生子,就好像一文不值,你所努力达到的一切、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价值。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未来,虽然我才不到27岁,但是想着未来我可能也是这么一种世人眼中的“剩女”,一种带着悲剧、鄙夷色彩的种类。连我爸在电话中都在说学历高的女性不好找对象,我爸妈聊天时候开玩笑细数我们小区还没有结婚的“大姑娘”,也许不带恶意,但是我觉得有歧视在里面。都觉得人生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爱你的,你也爱的,结婚,然后happy ending。然而,我的现实经历,父母作为第一个婚姻范本的耳濡目染,长大以后看的书,纪录片,更加现实的电影,实际婚姻情况根本不幸福。真正幸福的婚姻少之又少,心灵相通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吵架,不会因为三观不合而争执,我现在的标准,对于另一半,只期待不要有任何暴力,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不经意的冷暴力,都不要有。女主所说的尊重,举例为家务,我真的很赞同。在中国,女生无意间遭受的恶意还有限制太多了,包括自己对自己的限制跟贬低,哭也不行,别人当着你的面说黄段子,吸烟,还有很多偏见。我内心的幸福结局真的不是不婚,只希望在还没有找到理想的那个他之前,无论我多大年纪,都不要有人对我的年龄说三道四。我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不珍贵。律师姐姐真的很了不起,我也是。

 2 ) 纪录片《剩女》:是谁一直在建构这个伪概念?

最近几天,《剩女》很火,这部来自于美国PBS电视台的纪录片一经在国内流出资源,立刻便在网络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与围观。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部拍摄于中国,讲述三位中国单身女性故事的作品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制作,它的导演是来自于以色列的两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女性电影人,在此之前,她们还制作过另一部反映网瘾戒除问题的纪录片《网瘾》(Web Junkie),此次的《剩女》已经算是她们第二次拍摄中国故事了。

《剩女》官方海报

不得不说,这两位以色列导演虽然是外国人,但她们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当下舆论热点的了解似乎比中国人还要准确。

要知道,像“剩女”、“剩男”这类两性话题在现今的中国本就是人人都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两位外国女导演从“他者”的视角出发,不仅敏锐地体察到了这种热点的存在动因,而且还将其作为核心议题制作成了一部极具社会学价值的纪录片,确实很不容易。

《剩女》截图,大型相亲活动现场

一部好的纪录片题材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立体多面的人物也很难撑起相应的题材。据说,这两位导演在对所拍人物的选择上就花费了很长时间。

最初,她们通过网络寻找拍摄对象,在对数十名女性的接触中,她们发现大多数人只是想在镜头以外陈诉自己的不幸,一些人在短暂的了解后都会因为对隐私的顾虑而拒绝拍摄。

她们是经过了漫长的筛选,才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三位愿意出镜的主人公,而这三位主人公在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也十分有代表性:

主人公之一Qiu HauMei

第一位主人公是时年34岁,来自于山东农村的女律师Qiu HauMei,在影片中她也是表现比较出彩的一位。

因为出身于重男轻女的大家庭,她一直处于父母的逼婚压力之下,尽管她是个很有主见的现代女性,但很多时候她都面临着外界和自我的双重审判——“人到年龄就该结婚!”“不结婚就不会幸福!”“我到底该不该结婚?”“结婚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些质问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徘徊于“交易感”十足的婚恋相亲市场,奔赴于一场场被安排的速配聚会,忍受着周遭世界对其“大龄剩女”的标签化评判。

主人公之二Xu Min

第二位主人公是时年28岁的广播电台播音员Xu Min,虽然她出身环境优越,工作光鲜亮丽,但她却一直陷于原生家庭的困扰之中。因为从小到大对母亲的逆来顺受,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干扰和限制,她对婚姻的选择更多地是要满足母亲的心理期望,在这种被动的母女关系中,她变得无所适从。

第三位主人公是时年36岁的大学老师Gai Qi,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位对婚姻“妥协”的女性,她不仅找到了她认为还算满意的丈夫,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但平淡的婚后生活也让她感觉到有些无聊。

主人公之三Gai Qi

很难说《剩女》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拍摄十分精良的作品,因为结构和内容所限,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现三个人物的命运与生活也不现实。

然而,就是在80多分钟的时长内,影片却对当下中国的婚姻挤压状况、婚恋相亲市场、两性择偶偏好、城乡婚恋差异以及适龄未婚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展现,而三位主人公对人生之路的迥异选择又让观众看到了“剩女”这个标签所根植的大众心理机制,中国人落后的婚姻观念和社会主流文化对个体的绑架也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Qiu HauMei回到山东农村老家,其父训斥她:“上学把你上傻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观念,受这种婚恋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婚姻选择始终掺杂着一套复杂的逻辑。

尽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所颁布的《婚姻法》曾明确鼓励自由恋爱,当代社会婚姻文化氛围也始终强调“婚姻自由”,但诚如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写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完全视为当事人之间个人的事情,而别人不加过问。”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大家长制一直就是比较盛行的一种运作肌理,子女的婚姻在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个体选择终生伴侣并非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和喜好,父母和家人乃至于亲戚与朋友都可能会成为其选择行动的代理人。

Gai Qi母亲说:“我们不能打破规则。”

而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因为女性本就处于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她们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能被视为循规蹈矩的“安定”下来,整个社会就有可能为她们刻画一个个道德高度污名、物质利益至上、极度自我的大龄未婚女性群落印象,甚至于她们的家人都可能对其反戈一击,成为阻碍个人自由意志的催化剂。

因此,在《剩女》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到,像Qiu HauMei和Xu Min这样的单身女性首先接受到的压力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面对家庭压力,Qiu HauMei无可奈何

当Qiu HauMei回家之后,她终究难逃父母与姐姐们的连番拷问,“你是不是上学上傻了?”“你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不结婚就永远不能幸福!”“你老了谁来照顾你?”类似于这样十分强硬的价值观判断几乎不曾中断;

而在Xu Min的家庭关系中,母亲对她的控制与干预也显得十分强势。在心理医生面前,她泪流满面地承认,她的婚姻选择始终会受到母亲的左右,满足母亲的喜好好像才是首要原则,至于她自己的意愿则是不被尊重的。

Xu Min的个人选择难逃原生家庭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在这两个人的家庭关系中,实际上都强烈地体现出一种中国父母才会有的思维逻辑,即父母总会将下一代的个人选择和“不孝顺”相挂钩,继而又会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辛苦抚养去指责这种“不孝顺”。一个强大的民族心理惯性几乎表露无遗。

当然,在这部纪录片中,两位导演对于语言暴力和相亲市场的观察也很有意思。

你会发现,当Qiu HauMei行走在地铁中的时候,地铁中的广告都是“今天你要嫁给我”、“今天约女神”这样的标语,当Xu Min与自己的母亲吃饭时,“剩女”这样的词汇也会从她母亲那儿脱口而出,当Qiu HauMei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也表示了对“单身狗”、“大龄剩女”等标签的强烈反感;

地铁中简单粗暴的广告语

当她们穿梭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婚恋交友场景中时,两性的交流话题始终停留在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工作薪水等方面,几乎很少会去提及个性、精神、价值观等问题;

至于那些散落在公园相亲角的大叔大妈们,则会把自己子女的个人信息以最简单粗暴的标签展示出来;而上婚恋交友网站,更像是在挑菜一样,住房、工作、收入、户口、身体条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标准之一。

公园的相亲一角

显而易见,《剩女》这部纪录片向我们昭告的是,语言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性别政治也在不遗余力地左右公共叙事,社会性别权力关系被悄然镶嵌在了一个个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中,两性地位的二元对立状态也因此被搅动的更为畸形和无脑。

其实,关于当代都市生活青年的婚恋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大量相关的研究,而且早有证据表明,大众和媒体更为倾向于选择热炒“剩女”问题,但很少会将“剩男”同等视为显性话题进行讨论。

而实际上,有学者早已对“剩女”概念进行过界定和度量,并对中国单身女性的比例和结构做过系统的调查,从结论来看,“剩女”问题其实在中国并不真正存在,中国女性过剩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相反,女性在各年龄层及婚姻挤压状况中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

媒体宣传中的概念误导

“剩女”明显是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建构出的伪命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和眼球经济的波动、消费社会的观念更迭有关。

不过,虽然“剩女”早被证明并不是人口结构性婚配过剩的结果,而是由于国人文化观念变迁滞后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网络和媒体建构出来的标签和伪概念。

但像《剩女》这样的纪录片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个建构性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伤害了众多无辜的优秀女性,潜在地增加了她们的生存压力,甚至给很多家庭中的长辈父母制造了某种恐慌。

Qiu HauMei最终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所以,争取平等或许并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群体的使命,无论中国社会的全球化程度如何,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而要打破这种语言暴力和性别对立则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

 3 ) 希望毫无偏见的多看看这种纪录片

看这种还是有很深的代入感,觉得压抑不高兴,每个人的心态多少能理解,社会对各个领域、位置的女性给予的压力、心理问题很多都是一样的。对父母的感情、对亲人的劝说,总是矛盾而纠结。有的问题比如婚姻恋爱,就没法辩解说有个互相喜欢的人是不幸福的,可这就是靠运气,律师小姐姐很努力了,被人责怪更委屈。

我也没办法完全跳出来,毫无偏见的看。可能是受社会影响,或者身边人的交友观、价值观影响,看片中的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贴上标签。一个人被标签化后就变得完全片面,这感觉就像是在人与人之间构筑了围墙,在同理心够不到的地方。

大多数人一直对有钱或有颜的人的喜怒哀乐愿意倾听和融入,这本来就是我们爱看的电视剧情节。但是对于自己交友圈外的人,总是缺乏感知且麻木,就像开头律师小姐姐遇到的婚介所的咨询员,觉得她很讨厌,但有时候我也一样。

真善美的片子太多,而这种片子太少,没办法帮我们理解这个社会。多看看这种纪录片,多了解大多数人的生活,可能就不存在这种心理了。

 4 ) 三个不同背景的剩女下一阶段

律师最让人心疼,来自山东农村的大妞,一路靠自己拼,爸妈逼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一个人去相亲角被男方妈妈嫌弃的时候,美容健身怕变老的时候…大学老师很通透温柔,婚前的生活很有趣,婚后的生活无趣但幸福,播音员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城市市民家庭,达不到丈母娘心里的条件,突破不了原声家庭的影响,那位姑娘结婚也困难吧

 5 ) ”逼婚””剩女”的存在是社会资源缺失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纪录片中的父母都理所当然的拥有操控子女婚姻的权力?

我觉得是中国父母对独生孩子投入太多,一生好像就是为了这个孩子而活,什么都优先考虑孩子,比如: 我得早点结婚不然生孩子容易不健康( 35岁,孩子畸形几率提高五倍,以及衍生出的赴美20万冻卵纪录片)

我得好好工作才能赚够奶粉钱

我得早点抱孙子,趁没老还能帮孩子带孙子

我得结婚,不然孩子以后没有办法落户没有出生证

我得买个学区房为了孩子方便读书(高房价学区房 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平均带来的焦虑 不只是国内 国外也一样 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是稀缺的)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孩子下一代。。。父母付出的多,期待就自然多,我的人生都为你牺牲了那么多了,你没有出息过不好, 岂不是辜负了我的努力和付出 ,找个不如意的岂不是让我对你的培养付诸流水, 你就是我, 你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片中播音对母亲反抗,不赞成母亲婚恋建议时,母亲反应那么大,觉得你否认了我的一切价值,我一无是处,因为父母的价值和孩子是捆绑在一起的,就造成了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很强 ,因为”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大家)好”。 心理上 根本原因是父母根本没法切断和孩子的纽带 ,他们的自我纠葛在一起 ,没有真正分开 ,父母一直想管着孩子, 把你当做了他自我的一部分, 没有意识到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孩子有自己完整的自我,且和自己完全分离开的,父母把孩子养大只是法律义务 。 现实意义上来说包括这四点: 1.养老 2.规避风险 3.财产继承 4.世俗压力 首先, 养儿防老, 大部分普通中国人养孩子可是盼着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的(我爸原话),也说明大家对养老制度没有信心 ,所以孩子就是父母未来的希望,除非真的有一天社会保障足够完善, 像发达国家那样 ,不然是不可能真正改变这一点的 ,在这之前子女就是第二个父母, 子女混不好, 父母以后也过不好 。 第二, 父母知道家庭是规避风险的后盾,你没有一个家庭或者好家庭 ,以后出现了风险怎么办 ,当然发达国家可以提供养老 社保,商业保险等各种支持,一个人也能不用担心这些。(高收入人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律师女,但是世俗观点有滞后性,没法理解你离经叛道的选择,还是觉得像大家一样保险是最好的,片中也出现了这个观点) 第三, 最重要的一点——财产的继承权(恩格斯提出),这也是婚姻一开始萌发的原因,生育就是为了继承权, 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 ,就你一个, 你结不好婚,找个农村比家里差的,财产最后流入别人口袋;你没有孩子,以后财产没有人继承,不管哪一个都是对家庭的打击,有时甚至一个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的希望,除非你们家孩子特别多就不那么担心,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豪门拼命生要争家产,以及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商业联姻,很早就明白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第四,世俗压力,周围人的目光,这就和中国的乡土社会文化有关了,不展开说了。(也是片中主要矛盾突发的点,当然有些话听着很刺耳,有物化女性为生殖工具的嫌疑) 上面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相信这种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就没法真正的解决,而且世俗习惯有滞后性 ,哪怕我们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矛盾还是会存在 ,不可能马上消失。

 6 ) 这是乡土文学硬写在城市么?

说实话,觉得这片子没拍好。我只看到了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而这根本不是“剩女”的关键所在。

重男轻女、父母之命、养儿防老、甚至于“姐弟恋禁忌”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乡土观念贯穿整个片中三位女性的思想根源。看似是城市中的生活的女性,实际是被“乡土观念”所绑架。

但这是当代城市“剩女”的问题关键么?

女律师真的走出乡村了么?她是逃离乡村啊。她除了工作之外,完全没有融入城市啊。她在婚介所提出的想法是来自内心的么?走进酒吧和迪厅的时候自然么?剩女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她甚至于不能代表生活在城市中的一份子,她只是活在那里啊。

播音员的婚恋问题被长期压抑在母亲给她灌输的观念阴影下,“父母之命”跨不过啊。但是试问城市里还有多少青年受着无理由的“父母之命”呢?重点词在“无理由啊”。

而大学讲师是最终与自己妥协的,生活从”有趣“过渡到“幸福”。

什么是“剩女”的概念?我一直以为剩女是“大龄未婚”。而我们太多地聚焦了“大龄想婚而未婚”这部分人群了。女律师想婚么?想啊,不然她去婚介所干嘛?她从根子里就没有和乡土脱离关系啊,家庭对她来说依旧是最终要的羁绊啊。

通篇讲述的是无法融入城市的乡土人群与观念,而实际让女人“剩下”的,却是越发狭窄的社交圈和越发提高的女性地位而导致的择偶标准提高。

最后大学老师摈弃了“姐弟恋禁忌”的乡土观念,婚了育了。所以这片子最终还是让大家摆脱乡土才能进入城市么?

 短评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7分钟前
  • 笔杆酱
  • 力荐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11分钟前
  • 英恩
  • 还行

唉 女孩子不应该为这种事掉这么多眼泪

16分钟前
  • 豆瓣庄雯如
  • 推荐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19分钟前
  • 熊未学会飞
  • 力荐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21分钟前
  • 泡菜
  • 还行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26分钟前
  • 布卤
  • 推荐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28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力荐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33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39分钟前
  • freedom
  • 推荐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43分钟前
  • 宇宙无敌小可爱
  • 推荐

#19 SIFF 第六部#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45分钟前
  • 景 三
  • 推荐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49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52分钟前
  • ???
  • 力荐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54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5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59分钟前
  • 吉川春代
  • 推荐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以色列导演拍的。真的很真实了,边看边哭。律师姐姐的爸爸妈妈说的话,每一句都和我爸妈一样。律师姐姐就是那种一边期待爱情和婚姻,一边又在嘴上说没有婚姻人生也不会怎么样的人。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矛盾的存在吧。幸好,她还是勇敢的那个。她去法国前对心理医生说的那段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我还是要奋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样。社会很安全,但还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你打胜了一个,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有千军万马。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不结婚的问题。我过着一种战斗的生活,逃亡的生活。”2020.02.25

1小时前
  • miss。miss.
  • 力荐

当被他们千军万马所包围,唯有且战且退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