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赵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赵昶通

导演:杜海滨

播放地址

 剧照

少年·小赵 剧照 NO.1少年·小赵 剧照 NO.2少年·小赵 剧照 NO.3少年·小赵 剧照 NO.4少年·小赵 剧照 NO.5少年·小赵 剧照 NO.6少年·小赵 剧照 NO.13少年·小赵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31 11:58

详细剧情

       《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小赵的纪录片。影片跟随19岁的小赵——一个曾经在山西平遥古城街头摇旗呐喊“中国加油,中国万岁”的年轻人,一路从他生长的平遥来到他读书的四川成都、支教的凉山州彝族自治区等地区,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感情以及思想的变化,也借由小赵的视角见证与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焦灼与躁动。

 长篇影评

 1 ) 很容易引起共鸣

片子真的很好

看完之后不由得让我这个中年油腻男想起了自己少年时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样子,曾经追寻梦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远渡重洋,在海的那边一起哭过笑过浪过爱过的美好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

片子选择的主人公都是真实存在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一个是接地气另外就是容易产生情感共鸣。题材的选择恰到好处,还有制片剪辑都很酷炫,我是特别喜欢。

 2 ) 小小的少年,今天有没有哭!

B站上看见《小小少年》系列纪录片的预告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己只拥有过平常无奇的童年,从小羡慕早慧的人,一直想看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在各自痴迷的领域,怎么学习、生活,怎么被发现,去一鸣惊人,早早地逆风飞扬“赢在起跑线”。

有些意外的是,上线第一集讲的就是云南故事,主角是文山州砚山县一群爱跳舞的山里女孩,听着彝族乡音,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有几个细节还真触动人。没有这个片子,虽然作为云南土著,可能也永远不会知道这群可爱的小孩、这些有趣的事。

片子拍村庄、拍留守儿童的生活,用的是平视的镜头语言和倾听的态度。看到小女孩们靠在猪厩的围栏上,一问一答,做自我介绍那一段,很多观众心碎了吧!光是看着她们纯净的眼神,简单的口述,这群小孩的孤独与伤心已让人难以自持。

留守儿童们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纪,只能像野草一样顽强成长,贫困限制了她们的活动半径,父母之爱的缺失让她们过早体会了人世的寒凉。摄像机在这里,就像一个倾听者、凝视者,有时焦点虚了也继续拍下去,最终还剪到了成片里。

相比其他更大一些的女孩儿,在猪肉铺跳舞的小云儿相对是幸运的,她有开店的母亲和开卡车的父亲陪伴左右,没有大城市的华丽游乐场和精美玩具,她的童年也有自由的舞蹈可以沉浸其中。

在快手、抖音上面看了太多乡村歌手、野生舞蹈家的视频,对一些所谓的“文艺奇才”几乎免疫了。但是看到片中的小云儿在母亲的猪肉铺踮起脚尖旋转、起舞,还是被打动了。母亲一边砍猪肉,女儿在一边舞蹈这一段落的剪辑很有趣味。

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和启蒙的孩子,仅仅看了别人的跳舞视频,就能无师自通,学到一些基础性的动作,她身体的柔韧性、悟性、灵性,确实属于老天赏脸,天分比同龄孩子高出很大一截。

小云儿这样的孩子,是一块等待打磨的璞玉,但真要走上专业之路,路还很漫长。在传习馆楼上,当她在老师带领下做开肩、开胯、下腰、压腿等常规练习时疼得哇哇大哭那一刻,专业之门才刚要打开一个缝隙,不过,好在她已经有领路人了。

如果说,像小云儿这样的小孩,是千里挑一的小小“千里马”,意外闯入她们世界的张萍、关於两口子,就是带着善意和爱意的“伯乐”了。他们想把芭蕾舞这门高雅艺术,弄得更接地气、更浪漫一些,让爱跳舞、爱唱歌的农村孩子们找到一条可以选择的远路。

张萍、关於两口子的“彩云计划”对女孩们的教化和帮助,让我想起最近扬名全国的云南丽江张桂梅老师。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角度,去思考和读解他们教书育人的方式,但有行动能力、真心去助人的,一定是寥寥可数。

两口子挑选出来的这些孩子,从山乡进入到城市艺术学校上学,之后的人生会怎么样?这是所有人的疑问。归根到底,还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问题,张萍、关於倾其所有,以一己之力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此后的人生之路还得孩子们自己去走,去选择。

好奇之下,搜了一下相关新闻,说是“彩云计划”的一些孩子到了城市后,有学习跟不上的,有受不了训练之苦自动退学的,有些痴迷手机游戏被开除的……

希望十多、二十年后,我们能看到长大后的小云朵们,面对生活不会轻易掉眼泪,一路风尘仆仆,实现了自己的舞蹈梦想,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3 ) 《小小少年》观后感

看完了6集纪录片,内心是很震撼的,久久不能平静。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 1.家庭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包容爱。父母的学识,父母的眼光,家庭环境的塑造,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的性格,对他今后思考人生,处理人际关系,都有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影响,“孟母三迁”。

2.各司其职。父母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3.在他们身上总是可以看到那种无限的希望,潜力,对生活的热爱,很燃很爆。可以看到一种活着的态度。积极有意义。他们的生命像是注入了灵魂一样!找到了并且点燃了自己的火花。 4.看到他们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信,不会怯懦。整个就是很大方的感觉,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畏畏缩缩。 5.更让我钦佩的是他们身上与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共情能力。他们还那么小有的才9岁,知道的远远比我这个20多岁的人多得多。 6.这些肯定是跟父母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他们像大人一样交谈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更快的探索这个世界,磨练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心性,让他们能更快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知道自己吃的苦是什么,知道自己以后未来的生活是什么。 看完给我最大的反思就是 1.我觉得我现在应该要培养一些自己基本的对生活的态度,要坚持做一件事,找到自己的火花,让自己可以有那种心流 快乐的体验。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还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活着不只是为了金钱这个囚笼。这个世界很大还有其他方面更多的事情值得你去探索 ,去认识这个世界,去体验。 2.但是钱也是很重要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希望你以后是做你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并且这个事情能给你带来收益,能保证你的生存。 3.学术方面的基本常识这个很重要。这其中的一集妈妈的教育方式,督促引导孩子背道德经背国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给我感触还是蛮深的。小孩子难免是很调皮的,正常大人一般都会忍不住会去打他,呵斥他。这位妈妈就很理性,很哲学,很智慧。他把这个小孩当成大人一样在跟他沟通,讲道理。小孩子不听话,实在控制不住的时候,她也不会去打孩子骂孩子,她把道理都讲给孩子,她自己出去冷静一下,背道德经,压住自己的火🔥让孩子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比打骂更有意义。得到的反馈会更好。 4.其中小孩的与人合作能力,共情能力处理的都比我好很多,我要不断的学着去处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界就是人组成的,人其实是群居动物,你是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OK 即便你觉得你不喜欢现在的朋友圈,那你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去到一个让你觉得舒服的朋友圈。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交朋友是很简单的事情。找到你的闪光点,让别人觉得跟你在一起是有价值的。 大概是一些自己看过之后简单的反思,其中可能有一些车轱辘话。有一些问题的本质,很多还是没有看清的。阅历认知还是有限的,需要去不断的扩充。

发出来记录一下,勉励自己。

 4 ) 延迟哭泣俱乐部

1

方才,在一个豆瓣友邻那里——他可能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懂菲利普·迪克的人——看到了这篇华裔作家李翊云的非虚构作品,《哭泣的能力》。

在《哭泣的能力》里,作者作为一个母亲,在大儿子的追悼会上念了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这首名为《沉默》的诗,它开场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我父亲曾说
“超凡之人从不长久停留,
……

超凡之人……昨晚B站释出的《小小少年》,则以这么一个预演的问答作为首集开场,关老师问云儿:

你是小神童吗?

云儿在这样的“神童”人设中,由卖猪肉的妈妈带着去拜访了数个舞蹈教室,但正因为这样的“天才”资质而被拒之门外,最后才因机缘被推荐进入的关老师和张老师的彩云计划。

云儿最初的舞蹈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因为找不到老师嘛,所以她妈妈就在网上找了视频,依样画葫芦,在卖猪肉之余,跟着视频喊口号,陪伴女儿练舞。

在肉铺日常芭蕾练功这个场景中的背景音乐,其中一个预告片中选取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而在正片中用的则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鹅湖》中的《四个小天鹅》选段……但不管哪曲,这练舞仿佛不是练舞,而是练武,让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周星驰电影中跑出来的桥段。

影片中还有不少这样让人会心一笑但又非常感性的桥段,比如说,关老师对云儿父母说,云儿被央视选上了,但最后能不能真的上,八字还差一撇,你们可千万别声张(大致这样的意思)——但镜头一转,村里就大摆宴席,为“全村的希望”举行盛大送行。

2

《哭泣的能力》这篇非虚构的中文译者中的一位也是豆瓣的友邻,目前在奥斯陆研究科幻小说,没记错的话,是研究女性写作方向的。

“小小少年”中的少年并不是一个性别的区分,实际是一个年龄段的指代,《小小少年》(英语片名是“Little Giants”)的首集“那夺云”讲的是小小少女们……是的,故事里不止云儿这么一个“塞外”舞者。

在《哭泣的能力》中,李翊云以“我和她失联了”开场。

这个她叫朱莉亚(当然,只是化名),是她请来照顾她的小儿子和狗的姑娘。然后,李翊云谷歌到了她的讣告。

李翊云写到她所知甚少的这个姑娘的一些事——

她提过几次自己的抑郁,曾经晚上发短信给我,“我只想和小狗一起蜷在沙发上。”去世前一个月,她问起我第一部小说里的一个配角,这个角色的母亲是政治活动家,在他还小的时候被枪决了。“你觉得他现在长成什么样了?”她问,“他长大以后,会更理解他母亲吗?”

“他长大以后,会更理解他母亲吗?”

在《小小少年》首集“那夺云”中也有过类似的问答。

张老师问其中一个11岁小女孩:

你会恨他们吗?

小女孩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我小时候,我妈妈爸爸就不要我了,我是个孤儿。

会。小女孩说,没有迟疑。

以前在科幻作家韩松写的一篇菲利普·迪克的非虚构作品中,看到这么一段,他提到菲利普·迪克这个科幻作家写的作品中的许多角色都非常的短命,“有的活着活着,莫名奇妙就死了”

而在这个非正式的采访环节里,在这些小女孩关于他们父母的采访中,她们的父母也多是类似状态:不是外出打工一年只回家一次家,就是离异,或突然就消失不见的……相较而言,云儿算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

在去年年底的《棒!少年》中,提到,全国有四千万的贫困儿童……当然,这个数据似乎是13年时的数据,但这些贫困儿童实际上应该差不多都是采访中的这些留守儿童(当时的数据是六千多万)。

所谓贫困,但他们所缺的只是物质上的东西吗?

《哭泣的能力》中作者这样描述她自己的年少——

当我七岁的时候,我被黑暗笼罩着,黑暗把任何微小的声音放大成洞穴里的怪物,或者墓地里的鬼魂。“在牛顿的世界里,”我父亲向我解释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生活在牛顿的世界里,“任何声音都来自振动,科学的头脑不会编造故事,而是决定声音的来源。”

而《小小少年》中的这些小女孩,她们的父母可能在一二岁的时候,就从她们的生活中缺席了……不要说去感知这个世界,就算是生存下来都是很难的。

菲利普·迪克自己的父母就在他四岁的时候离婚了。他还曾有一个双胞胎妹妹,在他们出生五周后,她就死了。迪克认为这是母亲的失职,而终生恨她。

大人都需要亲密关系,何况孩子。

他们需要爱,但却首先学会了恨。这是个非常让人心痛的事实,但却普遍发生着,就算四千万中只占有一成,也有四百万个不幸。

3

在玛丽安·摩尔的那首名为《沉默》的诗中,她最后是这么结尾的:

他此言并非假意,“请把我家当成你的旅馆。”
旅馆不是长居之地。

你是小神童吗?

《小小少年》“那夺云”开场中的这个问题,并没一下子给观众答案,当进度条到三分之二时场的时候,观众所得出的,也许跟云儿自己的答案也是一致的:

不是。

她,或我们,也许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而不是恨,或其它什么负面词汇,可能完全是因为人间尚有善意或爱的存在;也许如果没有老师,没有父母,或者引荐的驾校教练,以云儿的“天赋异禀”,她可能早被卖进了马戏团。

关老师说,这样一个超级小女孩,什么都会,可是另外一方面,零,很像一个迷宫,怎么能够把她带出来?

在这里,将他们带出迷宫的人,正是玛丽安·摩尔的旅馆。

《哭泣的能力》中,作者的父亲跟她讲最后一个故事时说:

“要时常与人为善,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

不管是《棒!少年》中的棒球少年们,还是《小小少年》“那夺云”中的少女们,正是因为有这些怀有爱和善意的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他们带出迷宫,才让少年少女们的眼中(重新)迸射出(本该有的)笑意与光芒。

万一家是一个伤心的场所……没有父母的孩子是野生动物,但现在,这些笑意与光芒,将会扩展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更好地独立生存下来——所谓旅馆,是一个终将离开的场所,没有人会陪你走完所有的路。

你哭他们的艰难,也许对他们没有什么意义……而那些被改变人生的人们,他们其实是可以有权力哭的,但,是在时过境迁之后,而不是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任由被自己的哭声和泪水打败。

那些改变人生的人们,他们可以回忆那些当时帮他们拭去眼泪、鼓励他们的人们——当然,这会是种完全不同的情绪——为那些人而哭。希望所有人都能挨过,长大,加入Rain Check Club。希望他们都能走出迷宫,都有路途中的旅馆可回忆。

他也是被父母的抛弃的人

 5 ) 《小小少年》导演手记2——【第二集 5449】

分享几个拍摄过程中有趣的细节:

1、我对启泽和宇晨有一个共同印象,就是他们俩走路都非常快,健步如飞;

2、第一次和启泽见面的时候,他穿了一件印有“5449”队号的T恤,我心想是碰巧他穿了队服。没料到的是,在之后的无数次拍摄、无数次见面里,启泽换过无数件T恤,每一件T恤上都印有5449和Prototype的名字,我从未见过他穿除了队服以外的衣服;

3、和启泽妈妈聊天的过程中,她提过一个有趣的观点,给我印象深刻。她说所有的孩子,用乐高就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孩子,历尽千辛万苦把复杂的乐高拼出来非常有成就感,摆在书柜里,谁都不准碰;另一类孩子,历尽千辛万苦把复杂的乐高拼出来,看了两分钟就不喜欢了,转眼就动手拆掉。这个话题我也和启泽讨论过,启泽反问我:难道乐高的意义不就是把它拆掉吗?

4、拍摄的后半段,启泽和宇晨其实都拿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需要每天来实验室,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去考驾照或是旅游,但他俩还是每天像上班打卡一样,雷打不动的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5、First比赛现场,赛事进展到最紧张的阶段,启泽是不吃饭的,有一次我们怕他撑不住买了些小零食让他垫垫肚子,但他的心思全在车上,根本无法分散注意力;

6、比赛结束后的第三天,就是启泽出国读大学的重要日子;听宇晨妈妈说,宇晨在出国的前一天,还去了一趟实验室,说是要给新队员讲讲编程。

在调研阶段,我们四处寻找这些“小小少年”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就有一个共识,希望六集的孩子不局限于大城市也不局限于小城镇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地域,希望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的;虽然他们的背景和专注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因为沉浸在“忘我之境”里的那种迷人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也希望把这种珍贵的感动和妙趣横生的体验以影像的方式分享给观众。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宇宙间最美妙的事,就像是上天的恩赐,能让人获得最棒的人生体验。倘若有幸听到心灵的召唤,一定要勇敢地去拥抱它,去追寻内心的热爱,在年轻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呢?

希望启泽、宇晨、轩轩、片中所有的少年,都能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向走向更加美妙的人生。

 6 ) 《小小少年》导演手记3——第三集【自然之道】

在认识殷然之前,山只是山,树只是树,草只是草,风也只是风。在认识殷然之后,这一切,之于我们的意义都不一样了。我想我们才是最幸运的人,因为纪录片的拍摄,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若非如此,我们将错过一整个奇妙的虫子世界,那必是终身遗憾了。 认识殷然之前,我是一个怕虫的人,属于在宾馆看到墙上有虫,都无法去“正面对抗”只能向同伴“求救”的类型。第一次和殷然见面,他就向我发出灵魂拷问:你怕虫吗?我当然假装“不怕”,不然他必是会拒绝我们的拍摄。听到我夸下海口,他就把一只锹甲幼虫放到了我手上,那是一只白色的、软软的、肉肉的大虫子,我的第一感受是:哇,好凉!怎么像果冻一样! 看到评论里有朋友提到殷然的热爱是一种“孤独的爱好”,也许在学校里确实有很多人对殷然喜欢虫子这件事存在一些误解,但是殷然并不孤独,他有一整个虫子圈的神奇朋友,他们不是“小朋友”,但却绝对是伴殷然长大的“好朋友”!年近七旬的香港警察区sir,也是从11岁喜欢上的蝴蝶,和我们认识的殷然是同一个年龄,他把殷然的电话号码和地址贴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抬头就可以看到,隔三差五就给殷然寄蝶蛹。“另一只虫”是二十岁版本的殷然,今晚《自然之道》这集播出,另一只虫忙活了一晚上,说要给片子里出现的每一只虫加上弹幕说明,让每一只虫都拥有姓名。风顺在宿舍养虫这件事儿,我们听说后就一直特别期待去拍,等真的到了风顺宿舍,因为看到太多新奇的虫子,差点忘记“正事”,欢天喜地玩了一个小时才开始拍摄。本以为风顺同宿舍的其他人会反感室友养虫,可没想到,大家莫名其妙的都对虫子起了兴趣,总是凑过来看看风顺又带来了什么新的“小玩意”。BTW,风顺本名王一帆,一帆风顺,殷然起头非要叫他风顺。我们拍了十岁的殷然,二十岁的殷然,三十岁的殷然,六十岁的殷然。看到六十岁的殷然,我们就在想,真好啊,这件事情可以持续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和新鲜感,让人有力量去面对这时而无聊又困难重重的人生。就像殷然说的:那些人不懂就不懂呗,没什么口舌好费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初见殷然一家的时候,殷然妈妈和我说过一件事儿,让我顿时感觉,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家庭啊!故事是这样的:有段时间,殷然特别迷路边修路的挖掘机,有一天晚上九点多补习班下课,回家路上殷然正好撞见一辆挖掘机在工作,他就蹲在路边看,于是,殷然妈妈就陪着儿子一起蹲在路边,看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挖掘机。我听了以后的感受,可以用震惊来形容,感动到想流泪,我觉得这对母子看挖掘机的画面,真的太浪漫又动人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殷然妈妈,我觉得是“天真”,殷然妈妈对什么虫子都心存好奇,因此虫子这件事对她来说并不只是带孩子的必修课,而是真正给予她快乐,让她乐在其中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最后一天拍摄发生的一件事。殷然从学校演讲出来,和妈妈边走边聊天,录音师从耳麦里听到殷然问妈妈要100块钱,原本以为是要去买玩具给自己作为奖励,没想到的是,这100块钱是拿去给我们摄制组每个人买了一个像冰淇凌一样的甜甜的小零食,每一个人都有,殷然说一定要尝尝,这是他最喜欢吃的。 这一集的素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我们已经看过不知多少遍,但每一次看到夜晚的大森林,看到蓑蛾、看到竹节虫、看到独角仙、看到翅膀闪着金光的蝴蝶、看到殷然和妈妈爸爸和虫子圈的好朋友在一起,都还是会产生流泪的冲动。善良可爱又光芒四射的人们,是什么样的幸运,才让你们都聚集在这里,这定是上天的恩赐吧。

 短评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8分钟前
  • 高山仰止
  • 力荐

在猪肉摊前跳舞的九岁女孩。阳光打在她的身上。那是希望的样子。那是梦想的样子。这部纪录片打动我了!让孩子从小坚持做一件事。做到老就是行业翘楚行业大师。就是匠人。

9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有热爱真的会发光,有幸提前看了,愿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热爱而活。

12分钟前
  • 平安喜乐吃西瓜
  • 力荐

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痴迷热爱的事物固然不多,但那种沉浸钻研、忘我境界的状态真的让人心动向往,世界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下,每个人的好奇出现时,验证猜想和动手实践的那个瞬间,每个人都是被苹果砸到的牛顿。

16分钟前
  • 不露齿的路痴
  • 推荐

再次为b站的选材视角点赞!一部聚焦在明确自己喜好且小有天赋的孩子们的生动真实纪录,没有任何旁白和解说词。但与其说是幸运的孩子,不如说父母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不可或缺。 提前在上海哔哩哔哩厅看了爱养昆虫的殷然和爱跳舞的小云儿两集:1. 殷然那集全程都在惊呼和窃笑,真理都掌握在他手上了哈哈哈!原来虫子不是抓来吓女生的,虫子也没用益害之分。小殷然的“虫羽鸟”家庭真的非常友爱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殷然妈妈一边全力支持儿子探索昆虫世界,一边严厉教导他平衡自己想做和应当做的事情。2. 小云儿那集又是太多泪点。万幸的是,自己在肉店跳舞的心愿在关老师夫妇的倾囊相助下得到了实现。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小云儿与关老师夫妇在未来能够互相成就“绿野仙踪”!

21分钟前
  • 盐煮橙子
  • 力荐

我理解的天赋,不过是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有能力专注于它。很庆幸看到的不是一部放大“天才儿童”超常能力的纪录片,那除了会让人产生“自己天生不如别人”的焦虑以外,大概不会对人有什么益处。《小小少年》是一部讲单纯之爱的纪录片。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上天的礼物——他们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同时还拥有沉浸其中,自我探索的能力。一个纯净的孩童,面对广袤而深邃的自然、音乐、科技,置身于忘我的境界,获得快乐,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他们真是幸运的孩子们。

26分钟前
  • 依果
  • 力荐

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了。”所谓幸运,是小小少年知道,他们的父母也知道。我们都被按时长大,我们也都曾是少年,虽然,只有少数人还记得。愿你历经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29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就纪录片拍法而言绝对是最屎的,预设和作秀比比皆是;但题材和题材背后值得思考的方面又很多,总之就是又烂又好。喜欢第一集的说法:艺术是为了给这些女孩(弱势 底层 不被关注的人)一种尊严。但这种尊严又是怎么在被利用,放在什么样的框架内才能成立此片一概不提,娱乐从艺术出发然后坚定地反对艺术,让其显得很可笑,就很值得玩味了。

34分钟前
  • 有寂
  • 还行

第一集算是《棒!少年》的姐妹篇吧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烟火的蒙尘完全不能掩盖轻盈如云雀的美妙身姿,观众以及店外的人们都能望见闲暇之余的云儿,是如何在世俗和诗意间达观地生活着,诗意并不在远方,就在她每一次高高跃起的小小身影里,真是让人感动——生活真美好呀,只要我们还有一点梦想和付诸实践的勇气。“在艺术中寻找尊严”,希望这些可爱的小小少年千万别过早被贴上标签,能自由快乐地成长。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鸿鹄之志,不在林间

41分钟前
  • cayla
  • 推荐

结束后滚到自己名儿还挺开心的~

44分钟前
  • 枵腹
  • 力荐

精准疗愈恐婚恐育,人类幼崽还是很可爱的!

48分钟前
  • 犬犬..
  • 力荐

BILIBILI人文纪录片《小小少年》前方高能❗❗小小少年了不起!每集讲述1位痴迷某领域天赋异禀的孩子,目前共6集!参加不散观影团的影院点映,看了第1,3集。没有一句旁白和解说的纪录片,没有脚本也没有提前的架构,跟踪拍摄孩子和父母的家常。当孩子喜欢做什么,进而到“痴迷”的程度,背后是父母的陪伴与支持。做着喜欢的事,沉浸其中的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忘不了的。

51分钟前
  • 口乎口及
  • 力荐

第一集虽说没有刻意描绘女孩母亲,可依旧感受得到,她突破了自己的局限,超出了自己能力,去爱她的孩子,真是了不起

54分钟前
  • 没什么不吃,■
  • 力荐

看这个纪录片最大的感触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个积极健康的爱好,无论自我出身贵贱,无论爱好是否冷热,无论价值是否被认可,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产生的源动力当然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加持,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探索的决心与毅力。

58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这些孩子眼睛里都有钻石,闪闪发光

1小时前
  • 面面🌈
  • 力荐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对这个国家、在这里生活的人民以及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教育事业如此热爱了。建议外宣部门都能重视这部系列纪录片,也希望在异国的朋友可以向当地大力推介。那里面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感情,中国的孩子的不同成长环境与方式,可以告诉世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有天赋有才华,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努力实践。无论他们今后走哪一条路,作为家长、老师和全社会应该多给他们一点陪伴、理解和宽容。

1小时前
  • 朱孔阳
  • 力荐

如果本片立意是让观众在各集之巨大差异之间感受到机会公平之任重道远,我可以打满分,但很明显不是。在其他几集的主角研究机器人、打电竞比赛、骑摩托竞赛、养昆虫、家里堆满乐器的时候,第一集的小女孩连走出大山都需要他人的帮助。而我认为简介中所谓“天赋异禀”,只有一半集数名副其实,其他的最多算是发展兴趣。我从小被教育要厚积薄发,以及“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上很多人是盼不到机会来临时的。好在人类是社群动物,我们愿意互相伸出援手,所以我现在越发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确是一项伟大的实践。

1小时前
  • 冯小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