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马克·瓦斯科,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戈茨·舒伯特,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蒂安娜·保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艾琳娜·莱辛,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马克西姆·梅米特,约翰娜·加斯多夫,Peter Kremer,特里斯坦·皮特,大卫·齐梅尔席德,乔尔·巴斯曼,Anne Diemer,卡瑞娜·普拉赫特卡,萨缪尔·芬齐,

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3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4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5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6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3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4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5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6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7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8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9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0

详细剧情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

 长篇影评

 1 ) 战争,埋葬了多少美好?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问题是,德军败了。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送死的价值在哪里?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2 ) 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

二战相关的片子看的不多,这一部还是很让我有感触的。
没有哭,但能把人看抑郁。因为基本没有卖温情的点。
角色塑造得都很真实,渺小的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的无力感表达地非常好,也很引人共鸣

Wilhelm虽然因为旁白担当知道他肯定不会死,但是Friedhelm以为哥哥死掉的时候那一段真的很……和之前在一群白衣苏熊前面狂奔的他自己那段,照应得很好,虽然是战争片里常有的亲友便当然后爆种的桥段,却很戳泪点
E1中杀死苏联政委对于兄弟俩都是一次考验。Wilhelm给苏联人递烟,射击前的犹豫。Friedhelm无意间踩入爬满苍蝇的泥地……弟弟在一开头第一次说“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的时候,还是一个对现实有些不满,抱着双臂在冷眼旁观的青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它残酷的意思。他一步步走过来,试图在这场他一开始就有抵抗心态的战争中活下去,做了很多违背自己的事。所以,他最后也没有办法在波西米亚森林里举起手来投降。和哥哥一起逃走的士兵说,“我杀了12个人,一个人都没有救。”Friedhelm的手上有多少无辜人的鲜血呢?他看得最透,一开始最消极,后来理智到冷血,但是到最后,他心里那个爱看书的男孩子还是无法原谅自己。“一座巨大的屠宰场”,弟弟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没有意义,却也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是最让我觉得伤心的。
他提议让苏联的农民去趟雷;披着苏联人的衣服从电报站逃走;给水井下陷阱的农民被枪决,他给没有准头的新兵的执行对象补射;跑出谷仓的波兰小孩被他的子弹打中了;绞架也是他拉的绳索……“有时候不能把自己当人”。弟弟最后无路可退,死亡像是种赎罪,又像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再面对这世界,只能在死神的羽翼里得到一丁点解脱。

Viktor是最像受害者的角色,(其实他的父亲和兄弟俩的父亲也都是我非常在意的人物)德意志的犹太人,顶着这种身份的Viktor应该非常挣扎。游击队也排斥犹太人,他为了生存下去沉默着,直到在开满白花的铁轨边,他拉开一节节车厢的红门。那个上午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上午吧。
他活到了最后是遇到了多少好人,波兰姑娘,农场主的儿子,游击队的队长……Greta那么爱他,却一点都没能帮上他。但是他终究活了下来。保住了仅有的一条性命,这是有多幸运。

Charly一开始很单纯,非常天真地怀着爱国心去做护士。她很坚强,勇敢,不然也不会升任这份工作,难得的是,她到最后心还是软的,体贴伤员,对苏联护士露出笑容。莉莉亚和得知Wilhelm的死是对她比较大的考验吧。她挣扎着做出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觉得很不对,但是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是她。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在战争中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就连中立的红十字也无法稳住心里的天平。E3最后一段,回放了一开头的记忆。才突然觉得那时候梳着两个辫子的她笑得多好看。

Greta可能比Charly更不讨人喜欢一点,她一直呆在后方,战况进展到那样的程度还梦想着做歌星,去米兰,巴黎演出;为了犹太男友和军官鬼混,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愿去东线劳军,在战地像个突兀的孔雀……她看的也许最少,对战争的参与度也很低,但她却明白“我们不会赢的”。她会用讽刺的,咄咄逼人的语气说话,以为通过自己的手段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世界比她以为的还要丑恶。mein kleines Her这首歌出现了许多次,几乎每次意味都不同,一开始只是爱人的背叛啊那种偏儿女私情的性质,到最后狱中一段,BGM响起的时候声声都在心口上。也许是出于德意志军的政治目的写出的歌,也打动了酒吧里普通的男女,Greta做的很多事也许也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最后她穿着囚服,眼前的光明慢慢褪去的时候,还会想起当时穿着红裙唱歌的自己吗。

Wilhelm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确实我比较喜欢尼桑)。E1开始,他母亲说,向她保证把弟弟带回来,他答应了。父亲不喜欢弟弟,他护着Friedhelm,弟弟也不怎么领情。刚开始弟弟的消极让他相当难做,作为军人的荣誉感和作为兄长的责任感让他非常矛盾他的内心比弟弟简单一点,执行自己的任务,管好手下,尽着作为军人的义务,直到坦克战没有支援的时候,他动摇了。内心没有了支撑下去的东西,他选择了逃避
他是唯一还活着的人,他的一生比弟弟要长很多,看到了德国后来的统一,苏联后来的分崩离析……被战争埋葬掉的青年时代也会一直纠缠着他吧,但是还能活着总是好的,能喝酒,能给人祝福。成王败寇,正确的价值观都是胜者书写的,经历了从英雄到垃圾的他们,明白的比我们多得多。那些都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残酷的。我们人类自己可以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可怕。


其它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Greta为了给Viktor办通行证把照片剪了,合影上有个方形的空洞
Charly站在临时医院外抽烟
Wilhelm说的那句 整个西西里都失守了 我的人却要为了半条街送命
要怎样带着自己的兵,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
Wilhelm掏子弹的时候相片掉了出来,弹壳落在五个人的笑容上
Charly遇到逃兵连的哥哥的时候 最后哭着说出的 我爱你
开枪打死波兰小姑娘的军官脖子上溅满了血,后来也一直没有擦掉
Greta第一次唱mein kleines Her的时候,被惊艳到了 非常柔情,又非常无奈

PS
德国人拍出这样的作品,我非常佩服。反映二战的作品,看过天朝,苏联,美国,英国等等同盟国的视角,轴心视角的倒很难见。说的故事很好,有戏剧性,也够客观,没为什么中心思想矫饰。一己之见:对WW2有感兴趣的,不是为了消遣的目的,能理性地反思战争这场悲剧的人都该看看

 3 ) "为了这个?"


温特在误以为哥哥牺牲的情况下奋力攻下电报站,看到电报站内一片狼藉时他连问了三个“为了这个?”“哈哈为了这个?”“为了这个?”
看到这里忍不住哭了。大概所有的战争的经不起这四个字的拷问。
“为了这个?”
在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面前,人如蝼蚁命似草芥,哪能经得起清醒的发问?
“你说得对,这场战争将会引发出我们最恶的一面。”
懦弱书生般的弟弟最后决定重返战场,从不忍心看犹太小孩儿被处死到三秒之内装弹上膛“砰”一声精准射穿头颅。
关于弟弟的重返战场一直觉得遗憾极了。想到夏洛克里的花生,不也是因为突然从阿富汗战场退下来不能忍受平淡而跟着卷福重新体验充满刺激的侦探生活么。我以为这是战争最残忍的地方之一,它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让手不刃雉的胆小者变得有了“嗜血症”一般。哥哥看透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荣誉?逃兵?不过如此。弟弟没有哥哥那么好的运气,在他看透了这一点的时候,上帝非要他以性命为代价。
第三集的最后,我简直要以为弟弟着了“纳粹主义”的道妄想召集起一帮小屁孩儿进行虚幻的军国主义的清秋大梦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棒,战争是什么?不过是十二岁男孩眼里一场激动人心的游戏罢了。
温特缓慢倒下血液迸溅的身影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HEY,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前一秒还在给你讲他明年夏季入学要跟着20世纪的大师海德格尔学习哲学历史的20岁小伙子,下一秒就子弹穿过头颅,中枪倒地。
你还能为战争而激动不已而妄想成为战争英雄么。

其实温特也只是在被迫适应,然后在刚刚得心应手之时外界的境况又是另一番天地了....他的眼神一直好忧伤....心疼.....

想起林达的书里写的,“战争没有浪漫。”
战场上的人都是勇敢者。那一个个穿着沾灰带泥的邋遢军装,皮靴破烂,灰头土脸犹如难民的士兵是在家里时会要求妈妈帮他们把衬衫熨得服服帖帖的小伙子。想到在他们拿着枪面对敌人,内衣兜里还揣着情人或家人的照片,脑子里或许还抱怨过晚餐还是吃不到新鲜蔬菜,而下一秒还活着几乎接近不可能,明天的距离看着只隔几小时却实际永远到达不了,就觉得,这战争真他妈的荒诞。

“从此以后只有德国,没有纳粹。”
为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拍出这样一部反思作品来点一万个赞。

 4 ) 反思中文译名

这部剧整体制作都非常精良严谨,但其中文剧名翻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本剧共有五位主角,三男两女,分别串起五条叙事脉络,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助和悲剧性。五条脉络缺一不可,既有男性战争英雄在前线的抉择和痛苦,男性犹太民众在遭遇迫害时的挣扎和牺牲,也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后方的成长与奉献,女性明星在周旋于高官与士兵时的绝望与无助。

德语原版剧名为《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其中Mütter&Väter分别为母亲、父亲,可直译为《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或《我们的父母》。

英版剧名为《Our Elder Generation》,意为《我们的祖辈》,将性别意识淡化且精简概括。

而中文剧名直接将其译为《我们的父辈》。父辈一词为传统中文系统中常见语汇,其用法多正式深沉,就情感而言与本剧颇为契合。但本词性别意识单一,在话语场域里女性视角缺席。女性由本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弱化为男性权力支配下的第二配角甚或附属品,《我们的父辈》一词易让人联想起英勇威猛的男性英雄,却忽略了傲然不屈的巾帼女性,又无疑是对固有性别观念的二次强化。

欧文斯在《他者的话语:女性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关于女性的图像从来都是比比皆是。但是,在被再现的时候,女人在主流文化中已经被描绘为一种缺席。”这句话用来阐释本剧中文译名女性视角缺失现象很是恰当。这种日常表达构成和强化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刻板印象,它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并将女性进一步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

希望我们能摆脱思维惯习,重拾性别平等的公共叙事策略。

 5 )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幕后的故事(原创)

相信这部片很多人都看过了,闲来没事帮某报纸写了一篇影评,同时翻译了一些德国方面的影评。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在网上读了一些幕后花絮,随便翻了一些放在这里
1.这部剧集是由德国著名电视制作人尼克.霍夫曼(Nico Hofmann)制作,制作公司是UFA旗下的波茨坦TEAMWORX电影制片公司,这家公司非常擅长拍摄二战题材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例如Der Tunnel(地道),Dresden(德累斯顿), "Die Flucht"(逃亡), "Nicht alle waren Mörder" (其实本身没那么坏) - 和 "Rommel"(隆美尔)。
2.霍夫曼说这部电视剧的灵感来自于他父亲的战时日记,而男人公威尔海姆 温特这个形象其实借鉴于他父亲的生平。
3.剧本由斯特凡 科尔迪茨花费6年时间完成。德国人在宣传时用了“与美国的兄弟连相媲美”(Es gab Vergleiche zu der vielfach ausgezeichneten US-Kriegsserie Band of Brothers).
4.影片的141个场景在拉脱维亚、立陶宛和5个德国州拍摄,总共花费86天,其中许多的室内和室外取景地都在波茨坦的巴贝尔斯堡片场。所有片中的40年代的柏林场景都并非取景于柏林,例如片中5个年轻人聚会的-“柏林大街”-就是摄制组在波茨坦的Marquardt搭建的。另一处主要拍摄地点是科隆,在这里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成为片中的野战医院和游击队司令部。
5.影片的部分拍摄在零下30度进行。整个影片动用了2000名临时演员,打掉了50000发空包弹。
6.在ZDF播放完第一轮后,又播放了另一部纪录片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Die Dokumentation aus(我们的父辈-来自纪录片),作为整个剧集的特别篇,片中找来了5位和电视剧中主角经历相似的战争亲历者,讲述他们的历史。不同的是,他们在战争时期彼此不是朋友,也并不相识
7.原始剧本中,犹太小伙维克多逃到了法国,最终成为美国陆军一员回到故乡。但是由于预算的缘故,最终改成参加波兰游击队了(因为不用找美军装备和美国演员了)
8.2013年3月17日,我们的父辈第一集在德国上映,当晚德国境内观众人数达到722万人,ZDF收视率调查20.1%。第二集657万,收视率19.5%,三集763万人,收视率24.3%
9.这部片还引发了外交事件,许多波兰人认为这部片污蔑了波兰游击队的所作所为(比如反犹,嗜杀等等)。波兰驻德国大使Jerzy Marganski还向ZDF电视台递交了抗议信,迫使后者迅速做出更改。波兰驻美国大使Ryszard Schnepf也向购买了版权的美国电视台写了抗议信
10.该片在美国的名称叫《generation war》,共6集

 6 ) 重温我们父辈们的历史和思想历程

朋友推荐,分三四天看了这部2013年的德国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共三集,每部一个半小时,合六集电视剧容量;加上随后的两集纪录片,重温了上世纪20年代左右出生的我们的父辈们的战争经历,令人震撼、启人深思,实在是很让人满意的观影体验!

该剧2014年就引进了我国,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没看过?好在好作品不会过时,历史的反思与回顾永远有意义。

据说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剧本系受导演父亲的日记启发而创作,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才完成公映。制作者的这种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对照美国的电影《猎鹿人》、俄国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战争青年群像描写,去体会“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别有收益。

推荐没看过的朋友观去看,爱奇艺、B站上都有,记着看完三集电视电影 ,还要看同名的两集纪录片。

 短评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11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15分钟前
  • 大圆满
  • 还行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20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25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2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32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3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38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39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41分钟前
  • fiona
  • 力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46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48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51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55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57分钟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1小时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1小时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