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解说)

导演:李侠,陶涛

播放地址

 剧照

牡丹 剧照 NO.1牡丹 剧照 NO.2牡丹 剧照 NO.3牡丹 剧照 NO.4牡丹 剧照 NO.5牡丹 剧照 NO.6牡丹 剧照 NO.13牡丹 剧照 NO.14牡丹 剧照 NO.15牡丹 剧照 NO.16牡丹 剧照 NO.17牡丹 剧照 NO.18牡丹 剧照 NO.19牡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20:37

详细剧情

  以洛阳牡丹为聚焦 点的国内首部以牡丹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牡丹》

 长篇影评

 1 ) 两版《牡丹花下》异同与杂七杂八

两版异同

1.小说和1971年希格尔版中都有黑人女仆,她在其中戏份不少,原本为麦坎比擦拭身体的,也是女仆。科波拉删掉了这一角色,理由是奴隶问题太过重要,自己只想专注表现隔绝状态下的女性关系。

2.希格尔版的玛莎小姐与哥哥有乱伦关系,在房间也挂着与哥哥一起的画像,在科波拉版完全被抹去。而且为了表现玛莎小姐压抑又疯狂的欲望,希格尔还拍摄了玛莎小姐的欲望之梦,还是一次3P。但科波拉全部去除了玛莎的欲望段落,只保留一个在门口未完全的试探接吻。

3.希格尔版中,艾德温与玛莎小姐关系极好,玛莎视艾德温为接班人,立遗嘱由艾德温继承遗产,艾德温的身份也只是学校的教师。但科波拉版让艾德温承担了黑人女仆的角色,两人关系也变成了主仆关系,艾德温一心逃离学校。

4.希格尔版中,艾德温是个20出头从未恋爱的年轻女教师,由于父亲背叛母亲,对男人充满了不信任,但又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充满矛盾。科波拉版艾德温变成大妈,不太像个处女,且经常提到自己父亲。

5.希格尔版中,与麦坎比偷情的女学生叫卡罗尔,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放荡,但科波拉版,由范宁扮演与麦坎比偷情的女孩,名字叫艾莉西亚,并且要纯情的多。

6.希格尔版中,麦坎比自称是不携带武器参战的贵格会成员,但科波拉版中,他变成了从爱尔兰拿了300美金替人参战的雇佣兵。

7.希格尔版中,卡罗尔撞见麦坎比与艾德温在花园接吻,醋意大发,把蓝布条绑在了门口,由此引来巡逻士兵,导致麦坎比被发现。但玛莎小姐出现,谎称麦坎比是他德克萨斯的表弟才躲过一劫。科波拉版删除了这一场景。

8.希格尔版中,南军士兵夜入学校,试图对玛莎小姐和学生们不轨,场面一度非常紧张。科波拉版南军士兵则无意犯罪,处理的非常平淡。

9.希格尔版中,麦坎比逃出房间找到枪是受卡罗尔的帮助,但科波拉版并未说明麦坎比如何逃出房间并找到枪。

10.希格尔版中,麦坎比在晚餐时告诉众人,自己明天一早就要和艾德温一起结婚,远走天涯。但科波拉版则说自己按原本的计划,几天后离开,并未提与艾德温的关系进展。

11.希格尔版中,众人均认为是艾米的毒蘑菇毒死了麦坎比,但艾米却说“你以为我分不出好坏蘑菇吗?”,为麦坎比的死因留下了疑点。但科波拉版就是毒蘑菇导致了麦坎比之死。

杂项

1.1971年版《牡丹花下》是伊斯特伍德师父唐·希格尔最满意的个人作品。

2.科波拉拒绝承认自己的电影是对1971年版的翻拍,认为自己只是基于原著小说的另一次电影拍摄而已。

3.新版电影全部采用自然光,摄影师为《一代宗师》的摄影师菲利普·勒素。

4.影片拍摄只用了26天。

5.两部电影中,扮演麦坎比下士的伊斯特伍德和科林·法瑞尔生日都是5月31日。

6.扮演艾德温的邓斯特拒绝为角色减肥……

与老版明显的男性视角不同,这部电影明显是从女性出发的,闯入者的戏份也因此被压缩。故事除了删掉了黑奴,把戏份添加给艾德温,并没有大的改动。对细节做了大量的调整,使得情感展现更细腻,但情欲的唤起部分也都被删减掉,使得剧情变得模糊,艾德温的人物形象也缺乏魅力。 同时,删掉了老版中对黑奴制度与战争中人性的部分,全力放在女性与闯入者的情欲中,却又竭力控制煽情性戏剧化的故事,使故事格局变小又异常平淡。演员表演上,科林法瑞尔比伊斯特伍德更加无辜窝囊,但缺乏魅力。邓斯特完全看不到有什么魅力可迷倒下士,范宁过于纯情,只有妮可基德曼表现不错。整体感觉不如老版。

 2 ) 不要轻视小胖子

如果说我是谁的脑残粉的话,那索菲亚.科波拉算一个。算不上大师,经常被诟病,从一出道就被冠上“以父之名”。但是如果出身都是错的话,那岂不是最大的不公正?我们看她的电影,不是因为他爸拍过《教父》,而是因为,我们要看她的电影。我为什么喜欢她?现在能想起来的,是《处女之死》里邓斯特早上在操场上醒过来时,小草上的露水。《迷失东京》开头处,斯嘉丽在酒店大床上躺着时,半透明的屁股。《绝代艳后》里,邓斯特与情人相会之后,飞奔回凡尔赛的马车。《在某处》,大哥开车法拉利没玩没了的兜圈子。一句鸡汤:那些美而无用的东西,值得我们浪费生命。

《牡丹花下》的原版没看过,剧情了解了一些,对于那些戏剧冲突相当期待。新版演员令人惊喜:基德曼领衔,科波拉万年最爱邓斯特,小花elle fanning。唯一的男性角色由科林.法瑞尔担纲。开始觉得选的不好,看完才琢磨出来,那股子糙劲和显而易见的心机,选的还算合适。故事简单:美国南美战争期间,一个误入世外桃源女人国的伤兵,以及由他引发出的种种。各种觉醒,各种撕,各种人性爆发。男的自不必说,从噩梦般的战场落到此等天堂,左顾右盼巧舌如簧,自信心爆棚,永远的大脑管不住下半身,为惨剧奠定基调,埋下理论依据。基德曼巧妙运用权力,在理智和情感,权力和欲望间游走。fanning年少轻狂,以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青春和美貌摆平。最纠结的角色是邓斯特,一个寄人篱下,年过最好的古板女人。在一成不变的腐朽生活里,突然蹦出来这么个轻言爱情的糙男,多年的教养和矜持功亏一篑。很多时候,大家包括她自己也明白,这不合理。但是记住,在很多时候,人不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而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很多人诟病这个转折,说一下把美人国摔成了小岛惊魂,转的太硬。我倒觉得符合整部电影的风格:极简。除了对阐述人物有帮助的服饰之外,电影基本上都是自然光拍摄,没有任何渲染。塑造了美国南方与事隔离的世外桃源景象。女人们都是一袭白衣,林间仙子一样,一尘不染。所以给伤兵缝腿,乃至没有呈现出来的锯腿等血腥情节,就会有种张力。全片几乎没有音乐,这在科波拉的电影里简直闻所未闻。科波拉的音乐品味之好,反正我现在听的很多歌都是因为她的电影。之前的《绝代艳后》里用摇滚与巴黎古典宫廷画面做冲撞的豪情壮志在这里荡然无存。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决裂或者成长,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肃穆之美。

再说说邓斯特,曾经在《处女之死》里她演的就是如今范宁的这个年纪,搔首弄姿不知深浅,但大家都爱她。如今,过了青春年少,口口声声说爱的男人也爬上了范宁的床。她却依然奋不顾身以身相许。眼看着男人被心机婊们毒死,没有反抗,回归往常。坐在门前,等基德曼发号施令,一脸漠然。虽然我也挺羡慕她曾经的美丽,演员本人的穿衣品味,还有那一串高质量男友清单。但是女人,活到现在的年纪,才算是活了个明白和清晰。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群仙女里,总会有个小胖子,男人永远不会青睐有加。但是别闹,没准儿到了最后,你就会死在她手里。。。。。。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订阅号:叨叨小宇宙)

 3 ) 《牡丹花下》:改编平庸 不及原版

索菲娅-科波拉的《牡丹花下》是对原版小说《A Painted Devil》和原版电影《受骗》的一次改编与翻拍,它保留了原版的故事架构和剧作脉络,试图在叙事层面做一回删繁就简,挪移腾转的再创作,可惜在不知轻重地剔除和删减下,《牡丹花下》更像一棵没了枝叶与新芽的树干,干瘪,无力。

《牡丹花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科林-法瑞尔饰演的一名受伤的北方士兵麦克伯尼被一位来自南方女子寄宿学校的小女孩解救,他英俊的外表,让学校里的女校长,女老师和女学生们一片春心萌动,为了争抢这个学校唯一的男人,她们展开了“宫斗”戏码,最后却让北方士兵葬送了性命。

《牡丹花下》相比《受骗》,一方面减弱了南北战争作为故事背景的叙事功能,另一方面又去除了原作中对黑人奴隶与种族问题的立场表达。当《受骗》里的麦克伯尼被小女孩送到学校后,学校里有几个女学生是讨厌北方兵并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而不是像《牡丹花下》,所有的女学生都被这个男人的魅力所吸引。当电影结尾,麦克伯尼的尸体被她们一群人送出学校,《受骗》相比《牡丹花下》似乎更多了一层象征意义上的指向:无法和解的南北人。其次,原版中存在一位黑人女奴隶的角色,她的个性强硬,当麦克伯尼因为断腿而愤怒发狂,她丝毫不感到畏惧,《牡丹花下》则在开场不久就让剧中人物提及了奴隶离开学校的事实,之后就没有表现任何关于黑人与种族的话题。

不过,《牡丹花下》中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描绘是原版所没有的。这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每晚都会集体祈祷,当这群女人用毒蘑菇报复杀死了麦克伯尼,这个讽刺的改编手笔还是有些心思的。特别是电影中的胖女孩,当她爱慕麦克伯尼时给了他一本圣经,最后又是这个“虔诚”的孩子提出了暗杀麦克伯尼的歹毒计划,前后做法的这组比照很具反讽。

索菲娅-科波拉或许就不想像原版那样在战争和种族问题上有过多指涉,这当然可以理解,也可以成立,只是当她更多地把电影浓缩、框限于一个男人与多个女人之间的情爱关系时,又没有足够的技巧与创造力,深层勾勒出各个女人的爱恨心理与她们之间纠缠的微妙的复杂关系。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校长玛莎,克斯汀-邓斯特扮演的女老师埃德温娜以及艾丽-范宁版的女学生艾丽西亚,这三个女性角色在电影里没有原版来得饱满,她们更像是三个面具,分别代表着寂寞难耐、内向的束缚,外露的风骚这三种单一的性格符号。《受骗》中,女校长玛莎与自己逝去的表哥有乱伦之恋,女老师埃德温娜与玛莎关系极好,是玛莎心目中学校的接班人,这两个丰满人物的笔触在《牡丹花下》里没有被其他写法所占据,反而被完全剔除。

一场在《受骗》中揭露三个女人各怀鬼胎的场景也在《牡丹花下》里被改写得失了效。《受骗》中,艾丽西亚先是在花园里勾引麦克伯尼,而后被埃德温娜撞见,麦克伯尼马上把艾丽西亚支开,然后偷偷与埃德温娜拥吻,艾丽西亚发现后心生嫉妒跑到门口系上蓝布,暗示南方军学校有逃兵,女校长玛莎一发现就偷偷把蓝布扯下,可到了《牡丹花下》,就只剩两人拥吻与艾丽西亚开门干扰的场面设计了,再无其他手笔。

对于原版中在黑夜与烛光,梦境与迷幻中转折抵达的性爱戏码,《牡丹花下》不仅没有转化升级,反而是简单粗暴地拍摄,先以邓斯特视角看到麦克伯尼与艾丽西亚偷情随后就在愤怒中把他推下楼梯,完全是一段毫无章法,毫无节奏感与韵律感的场面调度,而本该利用这场戏如原作那样闪现女校长对麦克伯尼的隐藏情欲,在这里也通通消失殆尽。

这出三个女人的一台戏,与国内的宫斗连续剧相比,实在是逊色得多。二十岁的女学生,三十岁的女老师,四十岁的女校长,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女人对男人的渴望与态度并没有得到不同程度地描绘与纵深式的探寻。即使电影开头部分让观众直视了女校长缝补男人血红的伤口以及他擦拭男人肉体这一具有隐喻与心理表现性的镜头,到了后半程的锯腿场面,电影却又以黑屏代替,意在减弱血腥与暴力程度,这样难免没法把女校长因嫉妒所致的心狠手辣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而《受罪》通过断腿场面所影射出的关于男人的“断根”之意也在《牡丹花下》的这一黑屏中失了可视与可读的趣味。

《牡丹花下》在《一代宗师》摄影师的掌镜下,让这出改编之作焕发了原作所没有的精致与古典,但索菲娅-科波拉改编技巧与叙事能力的严重欠缺,实在让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事件或一起命案的流水账陈述,而非一个丰满故事的多面讲述。

5.24 写于戛纳
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6/42937649_0.shtml

 4 ) 当你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在剧情形式上,讲述一个异类闯入者引发的故事,整体像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实践,每一个人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1.

强尼的求生欲让他对每个女人都表现出强烈共情 (这说明男人是可以尽可能共情女人的,只是看他觉得需不需要),从战争中逃生,在这所世外桃源般学校里被一群不同年纪的女人们优待爱慕,对他而言只要不走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他享受自己用话语和眼神就能引得女人们为他倾诉真心,互相嫉妒。他那时的感受或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当然前提是不要真的死),但他不知道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奸出人命” 。

2. 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女孩们的明争暗斗她全了然于心,但她相信她是是否让强尼走的决定者,所以强尼会来他的房间……

3. 邓斯特饰演的角色是那种表面虽然普通,但心中认定自己是最特别的那种女人,强尼的夸赞和“我懂你”之类的表述满足了邓斯特的情感诉求,更让邓斯特相信自己是独特的,终于有男人懂我,尽管身边的几个女人对他示好,但自己对于这个男人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强尼一定会来她的房间……

4. 但结果,男人果然是男人,他们从来欣赏的都不是理性的女领导者,和顾影自怜的女人,一定是美丽鲜活少女,这次是带着一些狡黠性感的少女——艾丽范宁饰演。实在意料之中。

5. 还有个女孩小胖,是她提到“艾米采毒蘑菇”的计谋。前面她几乎没有参与这些女孩的明争暗斗,她可以自己不参与,但不能忍受被忽视,微小的不满与恨意,在适当的时候会致命。

奸出人命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当你心里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5 ) 滥情者,必为情诛

牡丹花下

一部很精致的美国内战南方女性小品图,一场始乱终弃的闹剧,电影最大的看点是静旎温婉的自然景色,可惜了平铺直叙的剧情。

善泳者多为水所溺,滥情者必被情所诛。

电影剧情从逃兵被断腿,开始反转直下。自以为小施手段便可手到擒来,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逃兵,在看到腿被锯断失去掌控后本性大露,一副恶奴欺主的嘴脸,与刚开始频施善意巧言获心的伪善大相径庭,让人惊诧也让人深思。刚开始看到逃兵对老师一片表白,还暗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后来许定了佳人却偷上她人的床,渣男者,莫过于此。

不孝者莫甚于弑亲,最恶事不过于骗情。当世界一片兵荒马乱,逃兵蓦然发现世外桃源,桃源里女子单纯美艳,自以为假许情愫,便可左施右采,享尽齐人之福,不料性急裆乱,匆忙遮掩中一场意外又回到原点,可是面目已现,骗得了纯情的老师,瞒不过校长的法眼。最终,早死早超生,下世莫再骗情。

没有人喜欢滥情者,可多少女子自以为的暖男却把众多女子床暖遍。可惜皆是凡夫俗子,眼睛让女人一次次的受骗。金庸武侠中最喜欢的是令狐冲和杨过,一片痴情让人唏嘘感叹,最讨厌的是张无忌,辜负滥情让人恨绝。

回到剧情,一处美国南方女子学校,我们天朝熟悉的尼姑庵,徐娘半老的校长,熟女多情的老师,少女怀春的学生,还有四个单纯的小姑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园,谁又想孤独错过了最美的年华,空耗成昨日的黄花。也许,上天有心考验,便送来了一个男人,面对突然到来的男人,众女各有小慌乱小期冀。校长在为逃兵擦拭身体时碰到下体的慌张,把矛盾的渴爱之心演绎的淋漓尽致,老师在逃兵一场甜言蜜语的攻陷下缴械投降,思春的学生在好奇的引诱下轻尝禁果,只有剩下几个单纯小姑娘只有来了好朋友的惊喜,性果然不是好东西。

风韵犹存的校长
绿茶潜质的学生女

可惜了绝美的风光,好听的配乐,甜美的歌声,电影终是太过舒缓,一马平川,以为有神转折,却终不过是多情自古空余死,想到电影的中译名,牡丹花下,甚是贴切不过,不过再美的花下还是终须一死,芳华绝代也难掩枯骨的恶臭,还是死在战场好。

末了,忘不了剧中校长语重心长的一段话,拿来与君共赏

If we learn our lessons properly when we are young, we can expect a calm and happy life later when we are faced with the distractions of the world.

 6 ) 炮打科波拉——我的一张大字报

1. 索菲亚科波拉新作《牡丹花下》,原名《The Beguiled》,直译为“受骗”,这也正是我的观后感:被科波拉名门之后的光环糊了眼,被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噱头蒙了心。

2. 片中,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双管齐下。科波拉把不同年龄的自身分别投射在基德曼、邓斯特、范宁所饰演的角色上,以她们的视角对熟男法瑞尔展开了长达93分钟的意淫。尤其是基德曼为法瑞尔擦拭身体的一幕,镜头缓缓扫过法瑞尔在光照下裹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的肌肤,那身虽然没在健身房练过但仍显壮实更具情欲的肉体将科波拉对熟男的痴迷抖露得一干二净。

3. 据说《牡丹花下》是因为片中展现的女权思想而捡到了琳恩拉姆塞抱不下的最佳导演奖。但我觉得从这个镜头开始,到后面一群女人为了法瑞尔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和女权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太不女权了,纯粹是少女科波拉对熟男的性幻想。最后她们用计毒死法瑞尔,也绝不是女权思想的觉醒,而是面对生命威胁时的求生本能以及得不到就毁掉的幼稚心态。

4. 真正的女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参见法国影坛小天后于佩尔少女的杰出表率。索菲亚科波拉、艾玛屈臣氏之流只是高举主义做生意的投机分子罢了。

5. 自出道以来,科波拉就在作品中透露出不随年龄改变而改变的浅薄,可能这是她和她最后的倔强吧。当然,更可能是因为科波拉出身名门,打小在温室中长大,脑海中除了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以外便空无一物,却又不敢像美、女、作、家、蒋方舟那样直言自己不曾历经沧桑,所以只好把这点小女生的小心思翻来覆去地描摹刻画,顺便骗几个奖。

6. 的的确确,作者导演们惯于长期拍摄且只拍摄一个主题。比如说,哈内克的暴力,洪尚秀的男女情事,萨金塞夫的圣经与政治隐喻,阿巴斯的虚实边界探索。科波拉总是兜兜转转于少女情怀与恋父情结,并无不妥,然而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无论是主题还是技法,都没有一点变化,这就很乏味了。正面例子:比如说哈内克,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暴力;比如说洪尚秀,相同的场面不同的尴尬。

7. 抛开奖项啊评论啊意识形态啊这些外部的东西,《牡丹花下》依旧称不上好。但凡佳片,无外乎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移情,一条是悬疑。要么在角色塑造上发力,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以此粉饰老套或不合情理的桥段;要么创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以此规避建立移情的繁琐步骤。这还仅是对于普罗大众口中“经典影片”的要求,大师之作更是要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很明显,《牡丹花下》无一做到。

8. 当然,《牡丹花下》绝非一无是处,摄影、表演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凭科波拉糟糕的导演功力衬出来的。

9.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部导演功力平平,靠摄影、表演提分的电影,竟然在导演至上的戛纳电影节夺下最佳导演奖。最令人吃惊的是,除科波拉以外的一众主创,又不是先知,为什么在看了剧本以后还愿意接这部戏?

 7 )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BesTV】

不知谁给电影起了这么个含蓄美丽的中文片名,弥漫着死亡气息却又异常撩人,直让人心痒难耐。上一个印象深刻的片名还是“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现在简称:惊情四百年),血腥、恐怖、香艳,隐隐透着股令人震颤的凛然与浪漫。想出这些名字的人,绝对深谙华语看客的心理。

看简介以及某些短评,原以为是女人间的“宫斗戏”,或是男人利用女人们的好感左右逢源、互相制衡、为己谋利。看完后则不得不感叹西方人到底“头脑简单”,玩不来“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更别提高深莫测的驭人术。西方女性成长环境也还是宽松,对男人再争风吃醋,也不至于像处于专制皇权和家族男权双重压迫下的古代东方女性那样丧失尊严,相互间只能勾心斗角、机关算尽、你死我活。你看那可怜的甄嬛,千辛万苦力压群芳,想报仇却还得委曲求全、曲意逢迎,苦苦熬到老皇帝动不了的临终一刻。西方女性则简单粗暴多了:我再平淡无奇,你对我虚情假意,那你就该承受我的满腔怒火;我于你有恩、对你示好,你竟不领情,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而且一旦感受到男性威胁,柔情蜜意顷刻烟消云散,大人小孩齐心协力、共同制敌、一招制胜。最痴情的那个也不过就强忍悲痛为你默哀一时。当然,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手握大权的毕竟是个女校长。

上述观后感肯定也是“简单粗暴”,这大概就是带着典型的东方思维先入为主却未达预期的结果。也或者近年来单位总强调坚守意识形态,导致现在看啥都能看出个中西差异来。注意:是“差异”,不是“差距”哦!😄

另外,影片据说完全用自然光拍摄,所以画面晦暗模糊,有时甚至连人物表情都难以分辨,虽然观影时有些费眼,倒也很契合旨在反映人性幽微、人心叵测的主题。

 8 ) 受骗

真要看故事的话,这片子就是个通俗情色小说的设定,一个男人被一帮女人玩死,除了蛋疼之外别无意义。如果用回小说的原名“受骗”,那么就有点看头了:这是谁骗了谁?

第一个开始撒谎的人无疑是校长。她声称要把伤兵交给邦联军队,但并未依言而行,原因自然是肉欲的诱惑,而一众师生也都明白了她的小算盘。道德的规训,宗教的教诲,自此开始瓦解。她们纷纷梳妆打扮,不再顾虑所谓淑女的体面。既然谁也不比谁更纯,那谁还在乎贞洁牌坊?

悲催的是,这个男人也没聪明到哪里去。他按说也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知道校长是掌握着他生死去留的人——夜晚弹琴的那一场最为明显,一曲未了,她察言观色,已看出了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眉目调情,继而巡逻队的出现,正好为她提供了博弈的资本,利用“未举报”昭示了自己的“恩情”,令他无法再拒绝二人“喝一杯”的要求。她借此掌握着两人关系中的主动权,进退自如。他若是个拎得清利害的人,就应该赶紧做小伏低伺候好真正的女主。可他却非要坚守男性的选择权和主动地位,用“三女争夫”的幻觉给自己加戏,直到把一条腿都搭进去,还在愤怒地高呼:“你们只是因为朕没去你们的房间!”

如此大写的“丁丁中心主义”令人笑喷。显然,潜意识里的后宫幻想已然让这哥们儿忘却了自己身处敌方的地界,也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受伤逃兵的弱者地位,自欺欺人地,以为可以从校长“撵出门去”的威胁下来个绝地翻盘——因为你们都离不开我的那啥。其后的摔摔打打和情绪失控乃至暴力恐吓,结果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被经不起勾引的教师和投怀送抱的学生给害死的,包括那些懵懵懂懂自来熟的小萝莉。她们令他一度飘飘然地以为自己奇货可居,甚至觉得找到了可以与校长抗衡的筹码,却不知只要没顺从权力关系的安排,您就不过是个用过即抛的炮灰。

相比之下,女士们尽管受到了情欲本能的诱惑,但她们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得到:学生仗着青春美色直来直去,校长用手中的权力旁敲侧击,而教师看似意乱情迷,最终也求仁得仁——只需要撕下“面子”这块遮羞布而已。她们并没有把自己困在这个局里。一旦形势突变,立刻该反水反水,该灭口灭口。实际她们那副做作的“假正经”派头,又何尝不是社会加诸于其身的“淑女”规则长期培训出的结果呢?然而在关键时刻,她们都能当机立断:当一个男人骂骂咧咧地拿起了枪,那么最安全的策略当然是马上搞死他,拉倒。

所以,这里没有什么东方的“宫斗”戏码,因为真正的权力根本不属于那个唯一的雄性。那些带着先入为主的后宫设定来看戏的人,只能失望而归。而全自然光的朦胧氛围,又排除了各种人工光线可能造成的画面暗示。男人女人都各自揣着小心思,在理智和欲望之间徘徊游走。如果是老版东木那样的硬汉,还真不一定能演出囧眉这样黏黏糊糊的效果。重点在于,男导演无法承认这是一种蠢死了自己的操作,而是明着暗着也要把锅甩给红颜祸水、最毒妇人心,还有蘑菇(老版的玛莎人设与妮可对比,男权和女权的审美差距一见即知)。就连一些女性观众都已经习惯了那种思维定势,一上来就盼着看《甄嬛传》。这才是最反讽的一件事吧。

 短评

剧情真的是……在影院差点睡着;这男的这么丑何苦呢;小女孩提出he likes mushrooms全场笑出声

9分钟前
  • 霹雳菠萝包
  • 较差

科波拉之女的片子一贯浅薄路线,除了摄影还不错以外。但是貌似还不止于扑街

13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动辄发春的人物,前后割裂的剧情,清教徒女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可是莫名的觉得好笑,越想越好笑,科波拉阿姨以绝经脸的表情讲了一个外国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艾玛我要被笑死了~~~~~~~~~~~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戛纳过后这部片子评分低迷,我带着审慎的眼光观影之后,却喜欢的不行,如同喜欢处女之死和迷失东京那样。最会拍少女的导演和最少女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女演员,结合成了这部典雅,含蓄,少女感十足的电影。肖像群画般的构图和古典沉静的用光十分美妙。

17分钟前
  • 念辞
  • 力荐

索菲亚科波拉这回还是很有进步的!砍掉了老版中“不必要”的旁枝侧节,去历史化和阶级化只为更集中关注两性关系和其中渗透出来的人性,同情、爱欲、嫉妒、仇恨悉数亮相,整体感极强。摄影加分,后半段惊悚氛围恰如其分;每个角色性格鲜明,更难得的是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极强的幽默感。

2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标准三段式:凤头、猪肚、豹尾。郎一来,芳心乱;争献媚,妒火烧;锯断腿,枉做鬼。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采毒菇,宴席上毒死他”,然后就真的采蘑菇,开宴席,死掉...无惊喜无高潮无戏剧张力,人物形象也含糊得很。而所谓自然光,看一个多小时的伦勃朗,也会受不了啊…

27分钟前
  • Helicopter
  • 较差

蠢也许观众仍旧能从一众明星还算合格的表演中获得某种快感,或从考究的景物摄影中满足视听需求。但既不能还原原著精髓,又无法达到前作高度的新版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32分钟前
  • 鸡头井。
  • 很差

两性间的关系翻转、正邪间的飘忽游移颇耐寻味。一名负伤的男性闯入者,起初是等待被恩赦被分配的猎物。而当他自诩风流,以为能游走花丛尽情狩猎时,却再度落入最初的被动境地。他展示力量与威慑,反倒丧命。讽刺在于,餐桌上的虔敬祈祷是一场谋杀的前奏,而当蓝布系上铁栅门,则化这场谋杀为名正言顺。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本来就没什么期待结果还真是烂,精华全部快进,无意义一模一样的空镜一大堆在那浪费时间。九十几分钟能做的事很多,索菲亚科波拉选择了无聊放空。甚至让人怀疑她自己真的想拍这部电影吗?还只是为了给演员摄影师服装师一份工?希望电影节不要再以发奖给她展现落入身份政治圈套的愚蠢了。

36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摄影算亮点吧,自然光,几无配乐。但是相比原版,还是弱了不少,男主游走花丛中的自得与反转的讽刺也没太出来。整体很平庸,情节亮点太少,而且进行很快,索菲娅科波拉仍然不太行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无论怎样故事,到科波拉手上永远是美国女高中生版,然而科林·法瑞尔比东木蠢多少,新版就比老版蠢多少!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中国版:内战后期,一名帅气的国军飞行员坠机误入山中密林尼姑庵,众尼姑相继出手相救,甚至隐瞒他的存在被共军知晓,结果引来女性之间的骚乱。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场血雨腥风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迫不及待YY了中国版:受伤的新疆籍(英挺高壮的)恐怖分子逃窜到成都一家破败的gay吧,菊花丛中,杀“基”四伏,“精”彩绝伦,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全程自然光摄影,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剧作极简反类型,年代感和生活细节上很强迫症,生活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年龄段禁欲系女性在遇到男人后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的群像,最后从人性扭曲的犯罪行为动机上升到女权主义层面上的时代控诉,完成导演的主题诉求。电影拍的好不好,跟电影好不好看,是两回事。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Sofia Coppola跪下看《七月与安生》十遍也理解不了东亚人对宫斗戏的理解有多深。不同年龄段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单纯的友好,性启蒙层面的引诱,不顾一切以身相许,即便有所动心也在关键时刻理性做决定。我最讨厌这种用角色口播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剧本。

52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一上来就瞎喊boring的人基本就是无聊本体,以蠢评片的人几乎就是自认蠢货。一个人说甄嬛就人人跟着论宫斗,看到别人差评看起来高级就换俩字给自己装逼。看电影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这样的短评区有什么可信度……

55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非常想推荐科波拉看一下《甄嬛传》

58分钟前
  • 💛
  • 还行

@balmes 三幕时间分配非常不平衡不合理,开场拖沓,结尾仓促,角色之间的张力完全没出来,一切转折的发生都显得动机欠缺。光打得是真漂亮,但摄影全是中远景不怎么懂,不用眼神和特写做文章太浪费这故事的心理惊悚潜质了(想看尘世女王导演拍)。科波拉根本不会调教演员,一个个都是面瘫。

1小时前
  • Lycidas
  • 较差

空洞和留白、飘忽和细腻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个人还是觉得只是很平庸的封闭空间喜剧。几位评委对双面情人和好时光的厌女症评价和这个戛纳最佳导演奖项都透露出浓浓的美利坚田园女权气息……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