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

恐怖片英国1998

主演:Peter Knapp,Philip Sheffield,Charlotte Church,Judi Dench

导演:Hilary Audus

播放地址

 剧照

大熊 剧照 NO.1大熊 剧照 NO.2大熊 剧照 NO.3大熊 剧照 NO.4大熊 剧照 NO.5大熊 剧照 NO.6大熊 剧照 NO.13大熊 剧照 NO.14大熊 剧照 NO.15大熊 剧照 NO.16大熊 剧照 NO.17大熊 剧照 NO.18大熊 剧照 NO.19大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4 20:37

详细剧情

26 min   An Animated tale in the style of Raymond Briggs' "The Snowman" and "Father Christmas", This tale is about a girl named tilly who visits the zoo and accidentally drops her teddy bear into the polar bear exhibit. Crying herself to sleep she wakes to find the polar bear in her room with he teddy bear. Tilly cares for the polar bear and hides it from her parents, which is no...

 长篇影评

 1 ) 「凶险」之地中「自救」的人们

依然是关于和解、救赎的老故事。

谜一般死去的Michael促成了这场相遇。主人公Carmy接手哥哥Michael留下的餐厅The Beef。

如果你参观或是在后厨工作过,你就会明白那是个多么「凶险」的地方——这个设定堪称绝妙。

顺滑晶亮的酱汁,富有焦褐感的肉排,色彩鲜亮的蔬菜香草,关于食物的特写镜头不断刺激着人的瞳孔和食欲。锋利的刀具,窜升的火苗,炙热的烤炉,沸腾的汤汁——满眼是凶器,到处是情绪的引爆点。剪辑不由自主地快起来,不断切换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我也吊着一口气,浑身紧凑。

Carmy当然也不例外。他示范正规餐厅厨师的操作习惯,想方设法解决遗留的账单问题,对付该死的经常坏掉的机器。他可以不做吗?他只能如此——他不明白哥哥Michael为什么开枪崩了自己,不明白为什么兄弟俩逐渐断了联系,不明白米其林餐厅拿着镊子摆盘的流水工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像关在笼子里的那头巨熊,时时牵引着他,但又绝不可轻易释放。

还要说说配角。「Cousin」Richard婚姻失败,被妻子看作「带来坏消息的人」。他经常在咒骂,一言不合就拿枪,几乎每天都会给Carmy挑刺找麻烦。Sydney,技艺精良的chef;创业失败,债台高筑;和Carmy站在同一战线推行新的管理方式时多次被同事刁难。大家的人生仿佛都像一艘漏洞百出的破船,到处灌水,摇摇欲坠。

表面的混乱与困境显而易见。你能慢慢感觉到,Richard的疯癫似乎和Michael的逝世有关——那是他最好的朋友,该如何接受他死亡的事实,安放过往的记忆?Sydney,事实上不需要Carmy明说,她自己心里清楚,迫切的求胜欲、缺乏耐心让自己付出了多大代价。

直到那个爆单的外卖出单机出现。矛盾不能再激化——这间厨房「炸」掉了,人们四散离开。

然后是修复。Carmy在互助会缓缓讲出他和Michael贯穿一生的交集与经历,仅仅是描述,没有试图分析。在险些经历牢狱之灾后,Richard对交钱保释他的Carmy说出「You’re all I get.」Sydney则接受了Carmy的道歉,重新回到餐厅。

得益于前面良好的铺垫,最后的和解显得并不突兀——一群本就有「自救」倾向的人终于释怀并接纳了彼此。

一切都那么流畅。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食物/厨房的状态和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失火的灶台,倾倒的酱汁瓶,碎掉的鸡蛋,堆在角落的厨余垃圾,相对的,切成厚薄均匀状的蘑菇片,大小适中的火焰,干净整洁的操作台。人物内心的混乱和有序一览无余。

这也是为什么说厨房的设定绝妙的原因,这里既可以混乱不堪凶险至极,也可以热情洋溢井然有序,如同你我的人生。

 2 ) 厨房真是一个很残暴的地方

厨房是个很残暴的地方,争吵、辱骂、甚至暴力,Carmen在高级餐厅里做主厨的时候是受害者。Carmen在高级餐厅被主厨辱骂,还冷静地做菜,还要分一点心出来回复yes chef,刻画出来的形象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非常专注,抗干扰能力很强,很隐忍负重卧薪尝胆的感觉。

回来the Beef后又成为了那个施暴者。他让Sydney承担了过多的压力,成为各位老员工的靶子;他没有合理处理自大且到处捣乱的cousin,任由cousin阻挠其他员工们干活,导致了员工之间的矛盾;他一把锤爆了Marcus用心制作的甜甜圈,让脾气好的Marcus也生气离开。

一篇叫‘Yes Chef’: life at the vanguard of culinary excellenc的文章也分享了一位大厨的职业成长经历,他一开始也在一个非常暴力的厨房里工作过,后来去到另一个比较温和的厨房里,他原来学到的暴力的沟通方法失效了。他说:

It made me realize that the aggressive approach I’d got used to was not the only way. It has
taken me a couple of years to see that but looking back, I was very closed minded. Now,
as an outsider looking in, I can see those people before were fucked in the head. Their
food is fantastic and the consistency is the best I’ve ever seen, but other kitchens are just
as good as they are and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I guess it depends on the chef, as there
are loads of kitchens with less accolades and the violence is still there, but it doesn’t have
to be that way.

其实Carmen的行为确实称不上一个非常优秀的独当一面的主厨,他本来也可以有其他的沟通方式处理这些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做到,也许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做这种餐厅主理人?

这和他的性格也有关系。他性格内向,有些不善言辞,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去关心别人,他总是把自己的感受压抑在心里,不懂得向外传递情感。这在他和姐姐Sugar在餐厅办公室里寻找工资单的那段对话里提到。但是在段沟通之后,Carmen也学会了要表达出对其他人的关心。后面他在办公室里突然问Tina 有多爱哥哥的时候,Tina说a lot,感觉Carmen也在受到触动,原来爱是可以这样说出来的。后来他板着脸和Marcus道歉,以及他用别扭的方式向Sydney表示关心(就是表示出“我有认真感受你的新菜品”“你的关于餐厅的建议我都看了记住了”),都是他在慢慢学着关心别人。

Sydney一开始和Tina还不对付的时候说知道一个女性在厨房里有多不容易,这提醒了我厨房似乎真的是一个很用男性特质来作为衡量标准的地方。在yes chef这个文章里也说厨房是像army一样的,在里面的人会慢慢把那种aggressive的性格品质内化,然后成为那种残暴、坚强、靠自己的人。这在Carmen身上也能得到体现,我觉得他如此压抑自己,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威胁,无数次做噩梦且身体上有明显的症状了,也是在姐姐多次劝说后才去到自助会,也是在最后才去发言去袒露内心,就是内化了这种tough and self-reliant的品质,以为靠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寻求帮助,过分坚强的品质。

不过还好the Bear到最后也并没有变成和Carmen之前工作过的那些没有人情味的残暴的餐厅,最后一幕大家平等快乐地坐在那里吃员工餐,说明大家还是算开心的平等的?这算是厨房世界里的好结果吧。希望第二季还能这样开心!

我还看了主演Jeremy的采访,我真的对他对于Carmen的理解和刻画感到佩服。Carmen是个没什么自己私人生活的人,但是他第一集为了换肉,他打开衣柜,里面全是蓝色的牛仔单品!他拿了很多牛仔衣牛仔裤去换,甚至不惜把哥哥Mickey送他的牛仔衣也当掉,除了表现出他为了维持这个餐厅付出了很多,也侧面反映出他是个很爱牛仔的人……感觉喜欢牛仔这个人设好酷哈哈哈哈。还有他身上好看的纹身!

除了有些厨房内部是等级森严的、残暴的组织,其实厨房和厨房外的顾客、美食家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我想起Sydney端了那个risotto恰好给了个美食评论家,然后被cousin嘲讽那个点评家没什么水平(结果被捅了刀子),Sydney自己也说啊那个点评很傻。我就在想,明明吃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吃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拥有这个权力去点评,似乎他的品味是权威的呢?联想到一些米其林的体系和食评家,感觉他们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塑造了我们普通人对这些食物的评价标准,这是一种本来就处于比较高阶层的人的品味向下教育我们的过程。

以及餐厅也通过定价和出品筛选消费者,其实也是把消费者根据消费品味、消费能力划分出社会等级,感觉通过吃饭这件小事看出社会阶层,真的让人不太爽啊哈哈哈哈哈哈,不过这就是现实啊,算了,这也没什么啦!

另外,很能体会意大利人的家庭观念和对美食的执着,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蛮相似的,能够体会。

看这部剧配合“杯弓舌影”播客食用更佳!有一集请了两个餐饮从业者一起讨论了the bear。

References:

Burrow, R., Smith, J., & Yakinthou, C. (2015). ‘Yes Chef’: life at the vanguard of culinary excellence.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29(4), 673–681. //doi.org/10.1177/0950017014563103

杯弓舌影. 153. 熊家厨房与后厨机密 //podcasts.apple.com/gb/podcast/%E6%9D%AF%E5%BC%93%E8%88%8C%E7%98%BE/id1483414071?i=1000601669633

 3 ) 走出躁郁情绪需要与自己和解

10/10分。有种当年看《Barry》的惊喜感,今年看的剧里能排上我个人心目里的前5。

我一直都偏爱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展现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前情矛盾的影视作品,虽然人物设计和清洁桥段有些老套,但呈现得好就瑕不掩瑜。

在这种持续营造一种躁郁情绪的剧集里,各个角色能演出鲜明和灵气,说明编导、演员对群像和表演的把控是一流的。

至于很多人赞誉这部剧是年度治愈片,那可能有过类似情绪的人会更能理解:走出负面需要跟自己和解,跟生活和解,看似简单,也确实简单——只需迈出一步,但这一步会耗费很多精神和努力。

而最终集里的call back的一段,经过全季8集的铺垫,立刻把情绪顶满了,很难不让人感到泪目感动和治愈感。

 4 ) "They're just food,they 're not love."

欧阳万成讲过一个段子,女友问他,"Baby,what's your love language?"

他反问"What?"

我是亚洲父母养大的。我们从来不表达爱意。

肯定称赞,肢体接触?

这好像是所有人的困境。包括小熊。

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只是想爱与被爱。

所有讲述西方文化的爱意困境,本质上就会发现它们和亚洲家庭没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们也互相聊天,也许我们也互相知会彼此生活的进展与变化,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孤身一人,想要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评价,来肯定此后注定虚无的一生。

“吃饭吧。”

“今天做你爱吃的。”

这些隐晦的语句,就是亚洲人的爱意语言,它意味和好或休战,歉意或翻篇。许多的矛盾都可以在饭桌上得到发展或停滞,毕竟能同桌吃饭或做饭,就跟上过同一个战场一样。当然战争比后厨要惨烈的多,可是谁能否认厨房不是另一种战场呢?

熊家餐馆的每个人都害怕孤独,所以宁愿被当下的混沌所包围,当你和更多虚无与混乱在一起,你就不必去直面自身,不必去思考自救。宇宙像家里的头发,邋邋遢遢一团糟,扫了还有,不扫又烦,而你又心知肚明这糟糕源头无法根除。

R字打头的好像都很难不爱,因为他们混乱又坚强,脆弱又刚毅。Rick、Ricky,他们看似不可一世,但实际无处可去。当Ricky被误捅了一个刀尖,撒娇般的大吼,换来一句“你就是他妈的活该。”

这话没错,大家都知道世事。谁都知道Michael自杀的原因,这团fuck & shit ,or life 。

所以食物就是爱,它唛头就是力量,Rick的爱意语言是找个开罐器,Carmen的是Bear,Tina的是Chef,Marcus的是甜甜圈,Sydney的是Fuck……whatever。

总而言之熊家餐馆开业了,它还要碰上一大堆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破事儿,仍然知道彼此相爱却还要互相顶撞。

共用一套语言体系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是有所帮助的。

只要Beef还在,这个餐馆就还要继续搞事。张惠妹唱“我们互相亏欠,我们藕断丝连。”

人生很难,所以吃吧。

 5 ) 布啦布啦布啦

第一次知道这部剧 忘了是何时 也许是IMDB也许是抖音,不管怎样 开始接触这部剧 开始看这部剧 刚开始看就是疯狂就是争吵 就是F**k,不得不承认 有时候爆粗口真的很解压

不得不承认 能在上班班的地方疯狂爆粗口 真是让人好生羡慕

在当下这个时代 想要在工作中爆粗口 纾解压力真的是太难了,大家不得不佯装天下太平

回到家再用着各自的方法纾解一天下来工作的焦虑

周而复始

很喜欢这部剧的BGM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经由自己的手一首一首的找出,但在当下这个快餐式的时代 我更想要搜个歌单 里面就已经囊括了所有(只是偷懒的借口)

以为 搜一下剧名就有很多播客来讲这部剧,BUT 没有 这部剧并没有我想像当中的受人欢迎,没有单独的一期节目 只是在某期节目中有被提到而已

这部剧里面 很多画面 色调 很美 随便一截 都可以拿来使用

这部片子 没有在贩卖焦虑 是一部好片子~

 6 ) 《无耻之徒》之餐馆风云,唇哥我来了

今年《无耻之徒》剧组的大姐Fiona和Lip都迎来了自己的新角色,前者主演了传记片《安吉琳》,后者或许迎来了演绎生涯的高峰《熊家餐馆》。

《熊家餐馆》与《无耻之徒》的风格一脉相承,我们更像是看到了Lip的番外篇。

男主Carmen曾是一个三星米其林酒店的厨师,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杂志优秀厨师的评选。

哥哥突如其来的自杀加之工作上的高压让Carmen不得不来接手哥哥生前经营的小餐馆。

在这里,他遇到了和以往米其林餐厅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面对无组织无纪律的厨房、随心所欲各有脾气的厨师和一团糟即将倒闭的餐厅,Carmen决心改变这里。

这个小餐馆到底有多糟糕?

熊家餐馆有着和《无耻之徒》一样的底色,是反精英主义、市侩的、街头的苍蝇馆子。原有的经营者Richard更是脱胎于《无耻之徒》里的混乱、离谱、不走正道、不修边幅。

他把餐厅墙壁上搞出了一个大洞,然后用一堆纸堵住了这个洞,后来被卫生检察员发现,加之其他原因导致餐馆得到了C的评级;和Carmen一起去叔叔家准备小孩的生日派对还债,结果把自己的抗抑郁药倒入了小孩们的饮料当中;不理会修厕所的电话,导致餐馆的马桶爆炸......

疫情期间,靠着买大麻使餐馆度过了危机。

Richard不爽Carmen的到来,更不爽Carmen试图对餐馆展开新的管理方式,但他无可奈何,毕竟Carmen的哥哥把餐馆留给了他。

对于熊家餐馆的改造宏图,Carmen是矛盾的。

三星米其林餐厅的厨房就如权力场,严格执行着上下等级制,由总厨师长指挥控制着一切。伴随着对下级人格的漠视和极其严苛变态的高质量要求,权力的肆用就如其他千千万万个有毒的职场环境一样。

标准的职业话语【Chef】代替了一个个生动自在的灵魂,如同机械一般整齐划一的应答着【Yes,Chef】【Thanks,Chef】。

工作效率提高,专业标准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厨房权力制度下对人的控制和异化。

甚至不能完成任务时,等待他的是来自主厨污蔑人格、打击自尊、毁灭自信的质疑和辱骂。

高强度、高竞争、高压迫的工作环境掐灭了Carmen本可以大有作为的职业生涯。

伴随着Carmen的逃离,他来到了与三星米其林餐馆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

熊家餐馆,一个与高档、秩序、卫生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还是有着Lip落魄才子的不服输精神,他开始着手改造这个地方。

如《疼痛难免》中的Shruti于Adam,Sydney的存在对于《熊家餐馆》和Carmen有着同样不可或缺的作用。

她是混沌秩序的重构者,是困境中的实干家,由于Carmen之前的名声她选择来到这个破旧的小餐馆工作,会适时适度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对于餐馆改造的一系列计划文案和设计。

对于Carmen的改造蓝图,Sydney的出现再合适不过了。

属于米其林酒店的等级工作制自然会在熊家餐馆严重水土不服,Carmen利用了Sydney对他的尊敬和崇拜,把一切落实的工作都留给了Sydney,无形之中屠龙少年终成龙,矛盾凸显中当Carmen高声提醒Sydney对他应有的称呼时,权力的漩涡将他席卷而入。

最终,Sydney也确实在混乱中构建了秩序,心高气傲的Tina在自己的土豆泥得到Sydney的表扬后会心一笑,终于改口回答到:“Thanks,Chef。”

专业等级制度与街头混沌秩序的碰撞达到了平衡,糕点主厨Marcus在Carmen对他所裁胶带的一句吐槽中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蛋糕开发变得井然有序。

Carmen和Sydney给餐馆的所有人带来了希望。

社会底层的人们如何生存,《无耻之徒》告诉我们底层的“白人垃圾家庭”也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解构这个社会的独特话语权,《熊家餐馆》延续了其背景设置和人物画像,以相似到如同番外的故事情节聚焦到一家小小的餐馆。

从家庭群像到餐馆群像,我们同样看到了各式各样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

有人突然自杀;有人成年后还寄居在父母家艰难的为自己梦想的实现而努力;有的人身怀一身本领却不得不最终向现实和自己的原生环境低头。

和《疼痛难免》一样,《熊家餐馆》对于微缩环境的高压刻画,将观众一开始就丢入破碎且嘈杂的日常之中,高密度的语言和纯正的街头粗暴感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空间,当Shruti死后,当餐馆在多重矛盾爆发后,Adam和Carmen都迎来了新生。

 7 ) 高分另类美食剧,用暴力和高温摧毁米其林主厨

熊家餐馆 第一季

男性气概的瓦解与“家”的再定义

作者:特洛伊

爱看电视的业余影迷

微博@dasisttroy

1999年,安东尼·伯尔顿在他给《纽约客》撰稿的一篇专栏中写道:“美食是关于疼痛的科学。在当代,专业的厨师或多或少来自于一个隐秘的社会群体——一个奉羞耻、伤痛、劳累和疾病为教条的隐秘原始社会。他们和海军潜水艇船员没什么两样,成天活在空气不流通,高温不断的狭小空间里。在另一个层面,厨师们更需要拿破仑时期的那种忠贞精神——不屈服于任何旗帜,只跟从自己的直觉。”这篇名为的论文在《纽约客》上发表后,在纽约美食界以及整个纽约社会引起了轰动,因为在这篇论文发表前,纽约人,换而言之,所有享受美食的人们对美食、厨房、厨师的见解仍停留在米其林星级评论的艳丽之下,他们对厨房里的暴力、焦虑、压力和高温一无所知,安东尼将厨房和美食的事实公布于众,他稍带讽刺但又富有幽默的文字解剖着餐饮行业的一个个迷思,将血淋淋、疼痛难忍的厨房现实抛在大众面前,让他们未来每次在餐厅进餐时都默默念叨——美食是关于疼痛的科学。

《熊家餐馆》剧照

《熊家餐馆》延续了安东尼这篇论文的叙事和观点。男主角卡米是一名在全球顶流米其林餐厅工作的主厨,但因为他哥哥的突然自刎,他被迫回到芝加哥,经营几乎破碎的家族三明治店。剧集一开始便被排山倒海般的厨房画面淹没——连续不断的切菜声,滋滋发响的油煎声,器皿碰撞发出的干脆金属声,开水煮沸的急促声,以及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来自不同厨房员工的呼喊声。

原本狭小拥挤的厨房角落,在快速交替剪辑和画面拼凑里被无限放大,这时的厨房像极了安东尼文中描述的“海军潜水艇”,它深不见底,它令人窒息,仿佛每位厨师在分秒之间会被厨房的热气和油味活生生地吞噬。厨房所拥有的独特魔力和生命力仿佛与每个厨房员相互生发一种有害的感情,厨师们享受着每一次切割的快感,每一口试吃的惊喜,以及每一次听见出单的暗喜,但他们同时又时刻在这个战场般的空间里与身体的极限、精神的边缘、主厨的喜怒无常和顾客的刻薄需求作斗争,斗争中引发的疼痛刺激着他们的肾上腺素,把他们紧紧拴住,在疼痛之间体验这份感情所带来的悲情快感。

厨师与厨房的爱恨纠葛之外,剧集更多描绘厨房里无时无刻存在着的焦虑和压力。第二集开头,镜头聚焦于在纽约一家米其林餐厅工作的卡米。脸部特写之外,镜头穿插于整齐工整的厨房体系,厨师们井然有序地像工厂机器一样在各自的工位上准备食材,卡米则独自一人站在厨房前端,紧张地检查着每道菜的情况。这时,主厨进入厨房,发现一道菜没准备好后急匆匆地走向卡米,静静地站在他身旁,贴近他的脸朝他耳里私语道:“你他妈就是个烂厨师。你什么都做不好。你脑子就是笨。你跟本没有做菜的天赋。你只是在安慰你自己罢了。快回答我说我可以把这个搞定。快!”卡米一边一丝不苟地摆盘,一边聆听着训斥,他麻木地回答主厨的问题,把焦虑和高压化为耐心,藏进他正准备的菜里。

《熊家餐馆》剧照

场景回到芝加哥的三明治店,同样,厨房里充满了嘶吼和大喊,卡米会因为蛋糕的甜度不到位而冲甜品师发怒,也会因为烤箱的温度过高而崩溃,将桌上的器皿狠狠地摔在地上。配合着高温和鲜血,厨房里的焦虑和高压只增不减,仿佛逐渐变为一个高温熔炉,与厨房门外因食物的美味而充满欢笑的顾客世界化为正负两极。《熊家餐馆》不像其他刻画美食的影视作品,比如《美食、祈祷和恋爱》,《朱莉与茱莉娅》,《燃情主厨》,它所勾勒的是厨房里的世界,而不是美食里的世界,在其他影视作品里,美食仍是现实世界里的美食,它被颜色、喜悦、味蕾高潮和群体共鸣所包装,它代表的仍是人们对于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是绚丽的中产阶级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这些与美食相关的影视作品单单停留于美食表面,保留了现实世界中对于厨房世界迷思的残骸,它们所展现的仍是建立在压力、焦虑、疼痛和愤怒之上的片刻欢乐。

《熊家餐馆》也描绘美食,不过它体现的美食欢乐时效不会超过五秒——一个满意的笑容或者一句简短的“很棒,谢谢”,它更在意的是打破现实世界中对美食的虚假幻想和其他影视作品所勾勒的喜剧厨房,塑造一个不带任何滤镜的厨房镜像,将美食背后的层层消极情绪和声嘶力竭淋漓尽致地暴露在影像中,与安东尼论文里描绘的“海军潜水艇”和“中世界欧洲战场”般的紧张、高压、不安、甚至情绪上的雪崩一一对应,测量出美食所需要的代价,揭露厨房世界的真相。

《熊家餐馆》所揭露的真相不仅仅在于厨房世界,也在于对厨师这一身份的无情展示。在以往的影视世界里,厨师的出现犹如骑士一般,高洁、贵气、举手抬足之间彰显着难以描述的魔力,仿佛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被归纳为现代艺术,他们的存在好比上帝,用双手烹饪的美食拯救那些饥肠辘辘的平民。久而久之,厨师这一形象被神明化,女孩们把他们看作理想对象,貌似他们的一道菜就能扑灭她们生活中平庸之火。这一形象是单薄、无味、极端理想化的,正如安东尼所说:“每一个厨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疯子。我们才没有大家说得那么高贵,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满脸都是油渍,指甲壳里全是大蒜和各种调料,周五周六晚上永远没有休息。我不懂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讨大家喜欢。”

《熊家餐馆》剧照

卡米正是这样一个疯子。在第七集的七分钟独白里,他解释自己想当世界一流厨师的原因在于他想向哥哥证明,我是最强的。在厨房里,他专注,认真,克制,始终如一,厨房是他的战场,他是统领这场战役的将军。厨房是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不允许偏差或者错误或者感情存在,他只在乎食物的完美程度和最终味蕾与食物之间的回音。他关掉自己的情绪,将五官中的嗅觉和味觉放大到极限,这时的他,犹如他梦魇里的那头熊,是一个失去情感、被原始感官包围的捕猎者。这样几近疯癫的厨师形象打破了过往“白马王子”般的厨师镜像,他的情绪,言语,行为和动作展现的是作为一个顶尖厨师毁灭般的素养,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与现实匹配的厨师形象,在个人、行业、社会等各个维度拓宽他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而不是通过过往的花言巧语和精美技巧,塑造一个毫无根基、易碎如玻璃般的理想角色。

同样,卡米是一个破碎的男性角色。他不善于情感表达,他将自己包裹在哀悼和痛苦之中,但他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其他人的感情,他希望能够终结三明治店的支离破碎,他是一个感官丰富,情感饱满,活生生的,饱受磨难的人。他是破碎的,但他理解自己的破碎并且把自己的破碎化解为一种隐形的配方,试图注入进他破碎的兄妹关系和员工关系中,修复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破碎。他的存在在根本上冲击了传统厨房体系的男子气概,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在现实中,厨房体系是由愤怒和训斥搭建,但在卡米眼里,厨房应该是一个充满感情、感觉和爱的地方,他实施的方法论是对传统男子气概,或者,传统厨房体系的一次挑战,最好的例子则是他与他表兄的对比,一个用子弹和拳头解决问题,一个用交流和原谅解决问题。卡米的角色塑造将矛头指向了当代广泛存在的男性特征,即原始的男性独裁和雄性暴力,也是当下大家常说的“toxic masculinity”。

卡米是雄性暴力的受害者,他从他哥哥身上体会到这一暴力的灾难和痛楚,他从这场灾难中体会到如何做一名正常人,或者说,做一名移除传统特征的男人,他懂得什么能够支撑他重建家族的三明治店——爱和包容。正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写道:“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想象力能让我们比我们所知的更聪慧,比我们所感的更美好,比我们本身更高贵。”

《熊家餐馆》剧照

在第一季结尾,通过读他哥哥的留言,卡米从番茄酱罐里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资金。他为员工做了番茄酱意大利面,大家说说笑笑,镜头结束在大家吃喝的欢笑之中。如果说《熊家餐馆》是关于揭露厨房体系真相,或是关于冲击传统男性特征,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关于家庭和群体的再定义。

回到安东尼的《纽约客》评述,在结尾时安东尼写道:“当我走进厨房,看到我的厨师们脸上流露出喜洋洋的表情,看到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些食材,那些我称之为我信仰基底的食材,那一刻我便知道,我回家了。”无论是安东尼、卡米还是世界上任何一家餐馆的厨师,对于他们而言,食材和烹饪出锅的美食才是连接他们在一起的根本因素。虽然在厨房之外,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家庭和互不了解的陌生生活,但在那个狭小、拥挤、闷热的厨房里,食材的新鲜感和食物的香味是他们构建这个家的根基,他们彼此依赖着对食物的热爱和对完美疯狂般的追求,构筑着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

参考阅读:

April 19, 1999 Issue, by Anthony Bourdain

//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99/04/19/dont-eat-before-reading-this

-FIN-

 短评

今年上半年最棒的新剧

8分钟前
  • kangama
  • 力荐

我妈走后的两个月里,我不敢去想她,不敢去碰任何跟她有关的东西,每天用各种各样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这部电视剧也成了我转移注意力的其中一环。今天,在点开第8集前,我鼓起勇气收拾了她的东西,发现她在每个私人物品上都贴了小纸条,写了给我的备注。大哭一场后看了第8集,发现居然是如此相似的情感,在今天看完也是冥冥中注定吧。想想自己这两个月的生活,想想前面7集的内容,突然有了一种顿悟,对这整部剧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剧的结尾似乎也为我指了一条未来的路,带着她的信念开心活下去吧。感谢这部剧把如此细微的私人的情感诠释得如此细腻和打动人心。

9分钟前
  • 萝卜萝卜萝卜糕
  • 力荐

第一集就五星好评,大写的“不妥协”,Jeremy是不是要在天才但是过的乱七八糟的道路上一直演下去了?从无耻家庭到熊餐厅都是这个路数,可是好tm吸引人,芝加哥形象大使天才混乱人生代言人来吧看看你要怎么拯救这个bear

14分钟前
  • Yuri9doo
  • 力荐

lip的生活依旧高压焦虑 可能平行世界里 Fiona也正在隔壁的Patsy's端盘 Carl正在Captain Bob's炸鸡

17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精练的快速剪辑加精准的剧作控制力,以20分钟的长镜头精妙迸发矛盾,以倍数时长的大餐佐伏线收尾。太漂亮了。美食与灵魂间是一道垂直的闪电。

20分钟前
  • 鸦哭魔yakumo
  • 力荐

看得我躁郁症要发作了一样,怎么会有这么毒的工作环境啊,里面的员工一个个感觉都是敌人一样,好可怕。

24分钟前
  • yee
  • 推荐

感谢只有一个人字幕组。

26分钟前
  • 姚衮
  • 力荐

Lip在厨房的一天

30分钟前
  • Daaaaantje
  • 还行

lip演啥都一股躁郁症味儿

33分钟前
  • onecat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好看,男主的辣更是点睛之笔!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好像在看Lip番外篇。太累了。

37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Lip/Carmy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美国底层白男,脏话带刺,内心各种创伤,但又聪明坚强,总是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偶尔流露一点脆弱,迷死人了

42分钟前
  • 噜比西
  • 推荐

第七集炸裂

44分钟前
  • +c
  • 力荐

8.8/10 节奏感满分,今年为止第二好看的剧

47分钟前
  • 电锯觉罗炫
  • 力荐

想抓着carmy在厨房大草一场😅

49分钟前
  • 血色观音杀手
  • 力荐

剧本还是不错的 不过Lip真的演啥都一个样吧 不愧是the working woman's Timothy Chalamet

52分钟前
  • Ryan
  • 推荐

厨房如同战场,在极权操控的微缩生态圈层里实行高压统治。而当制作食物愉悦他人成为不善沟通的封闭内心唯一可与外界交流的语言,自身当作柴薪以期获取认可变作行之有效的修辞手段,故事从破碎的一片狼藉开始,躁狂且沉郁的氛围慢慢将与自我存在、家庭关系以及过去和未来对话的可能缝合起来。「熊」由老套的梦魇符号脱出牢笼化身遗产传承的荣耀,芝加哥形形色色的都市文化也借着精心排布的配乐渗入热火朝天的餐厨写真,不去妥协电视标准节奏的剪辑和运镜烹饪出脏乱的后厨群像与生猛的人物速写,几乎一开头就毫无慢热铺垫之意把观众丢进混沌中心,而后跟随叙事逐一理清谷底的困顿,直到停步在能够片刻喘息的阶梯正中。仍然是堕落天才白人男主修复糟乱人生的典型剧情,但无论那些穿插忙乱运营之间的剖心独白,还是不见短板的集体表演,都足以列入今年最佳。

54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喜欢看Tina吃东西,她觉得满意的肯定好吃

5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Lip总去AA,也是习惯了

58分钟前
  • 力荐

影像风格极强的上乘之作,目前来讲的年度剧王。在电视屏幕上能看到大火旺炒一般把厨房一线的高压工作状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烹成一道美味可实在是不多见,大量的手持怼脸特写,情绪放大到一百倍,无限挤压观众的感官,但是我享受这种挤压。好几集都可以直接拿奖。

1小时前
  • 中段儿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