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2001

战争片美国2001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斯坦利·图齐,科林·费尔斯,伊恩·麦克尼奇,凯文·麦克纳利

导演:弗兰克·皮尔森

播放地址

 剧照

阴谋2001 剧照 NO.1阴谋2001 剧照 NO.2阴谋2001 剧照 NO.3阴谋2001 剧照 NO.4阴谋2001 剧照 NO.5阴谋2001 剧照 NO.6阴谋2001 剧照 NO.13阴谋2001 剧照 NO.14阴谋2001 剧照 NO.15阴谋2001 剧照 NO.16阴谋2001 剧照 NO.17阴谋2001 剧照 NO.18阴谋2001 剧照 NO.19阴谋200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7 16:30

详细剧情

  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军参战令希特勒一统世界的狂梦破碎。1942年1月20日一场秘密会议,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就此改变。这场会议中的一份文件,隐藏了多少秘密,犹太人是生是死,答案只有秘密对话里的发言者知道。

 长篇影评

 1 ) 法则

二战期间,英国一位没 多大名气的名叫甘珀森的科 学家在《变革的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自已经过多年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反概率理论。这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概率具有矛盾的一面,即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能够发生,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有可能发生。 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加上甘珀森也没有名气,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只是近年来,随着甘珀森理论所涉及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这才重新勾起了人们的兴趣,并把他的这一理论称为“甘珀森法则”。 甘珀森在文中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比如,你从轿车中随手扔出一根刚刚燃烧过的火柴,竟引发了一场森林大火;而在家中,你用了几盒火柴、几乎所有的报纸,居然没能点着堆满干柴的火炉。 经过漫长等待,你的薪a水终于涨了10%,然而到了月 底你发现,所剩余额居然还 没有以前多。 买了最多彩票的那个人 中奖的概率居然低于很多远 没有他买得多的人。 导假期间,一个男孩整天和一精孩子在外面追逐嬉戏,而就在全家准备去登山的前一天,这体最又母勒今老老实实待在家望的男孩却把脚给威伤了…… 如果这些事例还不能够让价确信甘珀森法则的现实性,那么,“甘珀森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你再验证一次:在伦敦日夜遭受纳粹德国轰炸的日子里,甘珀森曾经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与那些幸存的伦敦人一样,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之后,他们终于幸运地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战后的伦敦,人们一面全力重建着自己的家园,一面尽情享受着美好的和平时光。每日傍晚在家门前的那条公路上散步一个小时,成为甘珀森生活的一部分。甘珀森是一个自觉且严格遵守各种法纪的人,即使是在散步过程中,他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始终行走在人行道上。但是,在一个傍晚,身后的一辆轿车驶入了人行道,重重地撞向了甘珀森。甘珀森,这个甘珀森法则的提出者,在二战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最终不治身亡。他用自己的生命饮迹,向世人最后一次诠释了甘珀森法则的内在含义: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必然的或者是应该的。

 2 ) 大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历史都是不断的重复。以史为鉴只是人类的愿景,所以只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复哀后人矣”。德国一个很智慧能干的国家,以精英自居,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也同时是战败国。可能在他们的基因里流淌着战斗的因子。谁决定战争,可能有人会说是人民决定的,议会、全民共决等途径,但最终的拍板还是少数人,这少数人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决定让数以千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谁来控制这个少数人?在没有很好的办法之前,比如美国,特朗普可以随性的说话,但说了不一定有用,不失为一个办法。但隐患还在,所谓的精英政治,最终还是把决定权留给了少数人。

在普通大众哀叹个人之力渺小之余,有些人却能呼风唤雨,如鱼得水。是谁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只能是大众让渡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让人听话,不是思辨、警惕权力。所以让一部分假借权力之人,靠着皇帝的新装,来欺压人们。那些人没有了权力,什么也不是,所以有人贪恋权力,充做自己及家族的保护伞,特别是在极权之下,失去权力等于失去生命。

现在的犹太人很风光,但是他们的风光是建立在如此惨痛的经历上。现在的德国一反常态,对待难民问题上很有同情心,过渡接纳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都拭目以待。

 3 ) 看一群最优雅的人,讨论最恐怖的议题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多部门高层会议,来自不同派别各有各的立场。参会者个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会议招待/组织相当高规格,会间茶歇点心、餐食酒水无可挑剔。会上偶有唇枪舌剑,但大部分时间大家言辞优雅,语调内敛,不时穿插些活跃气氛的小笑话。会议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讨论什么,其实结论在会前早就定好了,只是借着开会把结论给各部门传达一下,表示下姿态,证明这是经过集体讨论“一致”通过的决议。

相信任何一个在职场或者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对这种会议都无比熟悉,只不过这个会议的议题比较特别:怎样最终解决日益严峻的犹太人问题。

其实本片的精华就在开头的自我介绍环节,认识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立场,才能看懂会议讨论的意义。

Colin Firth演的法学专家斯图卡特博士真是在纳粹屠杀中最典型的德国精英了。他对犹太人的最终清除没有任何异议,对犹太人没有任何同情。他只是认为法律就是法律,必须按照字面意义严格执行。对于犹太混血的身份鉴定问题,海德里希观点是,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人可以不算,前提是此人必须在行为和思想上没有任何犹太痕迹。斯图卡特就受不了了,他的观点是法律不能这么依赖于主观判断来执行,这么太不严谨了!

当谈到德国人和犹太人婚姻的处理方案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处理离婚的民事法院得累死,犹太人被“清除”后他们的德国配偶要怎么处理呢,算丧偶还是算离异?财产怎么继承?社会关系怎么处理。一本正经地讨论手续问题。

 4 ) 恶者的选择

1942年希特勒麾下的15名军官就一千一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召开万湖会议,开始了一场两小时的黑色博弈。

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司法部等不同政治体。有人射杀过三万犹太人,有人潜心研究最便捷的屠杀途径,有人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限制法律……

他们争论人种的定义,争论犹太人到底是鬼魅还是智慧的群体,争论应该顾全法律的体面还是快速地推进灭绝……

殊途同归的,他们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必得杀之”。

这场会议,最终在权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下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清除计划。

看似是15个人决定了一千一百万的命,实际是仇视决定了一千一百万人的命。

片尾,真正拥有会议决定权的将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恶劣的父亲和一个慈善的母亲,母亲逝去时他并没有流泪,父亲死掉时却悲恸欲绝。

因为他一生的动力都来自于憎恨父亲。

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民族之间,群体之间。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又何曾不是因为憎恨犹太人而紧紧地团结为德意志战车,布下统治世界的宏图伟志。

但憎恨会让一个民族走多远呢,会不会走的太远而让人成为怪物。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憎恨让二战中无数握着刀柄和枪炮的家伙变成残杀同类毫无知觉的生物。

这种生物又怎能是人。

而憎恨之下的,往往是最脆弱、最愚顽的心,在面对死亡时他们比自己屠戮的人更加恐惧。

今天,何处又不是这样的人呢。

就连正在播放的电影弹幕里都滚动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性别对立的仇恨,人与人之间命运不同的仇恨。

仇恨永远不会从人类中消失。

必要的时候需要武力争斗,需要心机谋略,需要政治斡旋,才能成为不被他人支配的一方。

残酷的是——到时候,反而是谁惧怕争斗,谁被争斗谋害。善良是无法保住命的,但残忍却可以。

在我的记忆被清除的这一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停止悲伤,停止哭泣了。

是不是该与命运争斗,看看眼前的路了。

 5 ) 陈家琪丨电影《阴谋》中的道德、法与政治

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第266-272页,此处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烦请核对原文。

这篇是对美国导演弗兰克·皮尔森(Frank Pierson)执导、2001年上映的电影《阴谋》(Conspiracy)所做的道德哲学评论,写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德国人为同一题材拍摄的2022年上映的新电影,名为《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此名用“万湖会议”要比“阴谋”更好,更针对这次会议本身。德国人拍摄的这部电影很严谨,后面附有专门研究这次会议的专家名录,可见此事重大。我估计依据的原始“会议记录”是一样的,但会场的布置,艾希曼等围绕解决犹太人的毒气室方案的讨论方式,不同的导演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安排。美国电影显然更随意、“浪漫”一些,但道德与法律问题都谈到了。为了更尊重历史的真实,我对涉及的几个人物预先交代一下:第一,海德里希出场的头衔是“党卫队副总指挥”,他依然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和最高领导人,而且他反复强调,这次战争是犹太人挑起的,捷克的抵抗这么强烈,就是因为背后有犹太人的支持;第二,会议的记录者是一位女性;第三,为维护关于犹太人的法律规定争辩了几句的斯图卡特博士(Dr. Stuckant)是前政府(魏玛政府)的遗留人员,因此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他对解决犹太人为什么是电影里的那种态度;第四,艾希曼提供的犹太人数据是1100万(其中德国13万,波兰230万,苏联500万,巴尔干地区160万,法国100万),当然还没有算上英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犹太人,海德里希说,就是乌拉尔山以内整个欧洲地区的犹太人,如何把如此众多的犹太人运输到集中营,就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主要话题;第五,他们提到用毒气室解决犹太人的生命,类似安乐死,说“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方式”。如下就是我对这部电影做出的一种道德哲学解读。

▲ 《阴谋》(Conspiracy,2001)官方海报

《阴谋》的海报上写着这么几行字: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就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极端之罪;一个会议,600万人的生命。电影依据的是1947年美国人在德国外交部所查获的,也许是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一份会议记录拍摄而成。这份记录的完成者善于操办各种事务性工作,也就是这次会议的实录人,即那位因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而闻名于世的德国陆军上校阿道夫•艾希曼。他1961年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捕获,在耶路撒冷受审并被判处绞刑。参加会议的有14个人,我们熟知名字的就是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者、党卫军上将、国家保安局总局长海德里希。会上提到的人名,自然有希特勒、戈林、鲍曼,他们似乎是各路与会者不同的后台,或者说,与会者想以他们的名字显示自己背后的靠山。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2年1月20日下午,地点在柏林南部的一个名叫万湖(wannsee)的民宅中。民宅原属一位犹太人,后来自然被收归国有。万湖周围环境优雅,风光秀丽,海德里希说他战后就想来此地居住。室内炉火熊熊,外面雪花飘飘。14个人坐在里面开会。他们来自各地,都是军政要员,来此之前并不知道要开一个什么样的会。大家猜测可能与巩固权力有关。对任何专制政权来说,如何巩固权力始终都会是最大的问题。但显然,会议中来了一些看似与巩固权力不相干的人。会议座位按每个人的姓名安排,刚好围坐14个人。室外备有丰盛的茶点,包括各种糕点和美酒。来自前线的一些将领,自然不乏有人借机大快朵颐,狂吃猛喝。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会,就集体吃喝两次,还不算有人自动到外面来走动一下。当然,也有些人出来并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转换或纾解一下心情,然后就说自己因喝杂了酒(同时喝了威士忌与红酒)或对雪茄过敏而略有不适。其实都是在掩饰自己的某种心境。有的甚至提出要喝镇静剂。我们感兴趣的,自然是他们在吃吃喝喝中私下里所交谈的内容。生存在这种环境里的人,每个人通常都有好几副面孔。

到底是德国人,会议主题的进展很有逻辑性,而且着重于概念的厘定。

海德里希恩威并重,始终面带微笑,有训斥,有道歉,掌控着与会者情感的节奏,适时放松,让大家自由交谈,同时又一直有条不紊地把对问题的讨论并形成共同决议向前推进着,直到每个人都表态赞成。真正在会议上表达出些许个性和发表一点不同意见的,就只有负责外事活动的科里森各博士(Dr. W. Kritzinger)和专门负责起草与犹太人问题有关的法律条文的斯图卡特博士。他们的名字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在这么短的一次会议中,正在打仗的军人明显表现出有些看不起后方的行政人员。但正是科里森各博士1945年被捕后表达出了某种忏悔之意,这在纳粹上层人士中是很少见的。他1947年获释并死亡;而那位斯图卡特博士则在1949年刑满释放,1953年死于车祸(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人活到了1982年)。在会上,斯图卡特博士曾与另一位纳粹军官发生争执。他说,这位军官的问题就在于未能如他这样获得这么多文凭。那位军官说他会记住斯图卡特博士的。他的回答是:那很好,因为他很有些名气。这类对话都很精彩。但我们不要忘记,在与会的14个人中,很多人都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都是律师。所以什么叫“合法”,纽伦堡公约又是如何规定的,就会成为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在聊天时也有人会偶尔提到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提到尼采的“享受生活就是享受冒险”。有一个人也小声说“听说海德里希有犹太血统”,另一个人则对艾希曼上校为什么会说希伯来语感到好奇或不解。当犹太人问题变得十分尖锐时,任何可能与犹太人有关的情况都可能引起人们的猜忌与疑虑。当然,也有一个人说到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清除犹太人)已经不再叫“战争”,到底应该叫什么,以后会有人想出新的名词的(当然就叫“种族灭绝”)。但会议的主导权并不由这些博士、律师们掌控,而在海德里希手中。他的目光、追问、直截了当的话语方式,以及私底下与斯图卡特博士交换意见时那种威逼的口气,都让人不能不感受到某种恐惧。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德里希”(Kenneth Branagh 饰)剧照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整个国家总体上的方向是通向罪恶的,而大的理论框架又是确定的,那么当每个人都行纳粹礼,先高呼“希特勒万岁!”时,也就已经注定了无论你读了多少书,有着什么样的学术背景,预料中的结论其实早就已经可以大体上确定了。所以海德里希才会从头到尾都显得那么从容自在,彬彬有礼。

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驱逐”“清除”与废除“移民法则”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清除犹太人”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有关的“移民法则”当然就自动废除了,而且不必顾及因此而涉及的国际关系准则。这一切都变得如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这背后体现出纳粹的一个伟大理想:如何让人类的血统变得纯正。海德里希说,以后的人会记载下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会让达尔文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会相信一个种族会如此干净利落地从地球上消失。他对总理府内阁总管马勒少将私下里说自己是一位梦想家。如何使人类血统纯正就是他的梦想。他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世界和平,让德意志文化传遍全球。

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犹太人,他是怎么成为犹太人的。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法让犹太人绝育。这样再过几十年,犹太人终将灭绝。

通过手术使犹太人绝育吗?手术时用不用麻药?有人说,用X光就行,而且让他们绝育也并不违反纽伦堡法案。也可以用化学试剂让女性无法怀孕。那位肥胖的、正在前线作战的军官还要借机说些下流的话,如因此也就不怕“泡妞”之类的言论。

但有的犹太人已经和德国人通婚了,对这些人怎么办?

▲ 《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2022)官方海报

于是需要把一等犹太人(祖父母都是犹太人)与二等犹太人(父母中有一个是犹太人)区分开来。在理论上,有四分之一血统的犹太人就还算犹太人。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有的犹太人并不信犹太教而是受洗为基督徒,早就成了德国人,等等。海德里希直接说,这件事以后再说。其实就是不再讨论,都按犹太人处理。血统比信仰更根本。我此刻立即想起了专门讨论过犹太人问题的马克思。我也写文章分析过马克思的观点。反正无论怎样,幸好马克思未生活在1933年的德国。不过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

海德里希说,“驱逐”这个概念是肯定不适用的。哪个国家会欢迎犹太人去?(那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辛德勒的名单和中国驻维也纳的公使何凤山)而且,也不能仅限于德国的犹太人。占领波兰,他们发现了250万犹太人,打到苏联,又发现500万犹太人。怎么办?

与驱逐、绝育有关,海德里希说,他们可以把犹太人的男人与女人分开,然后把所有的男人都流放到欧洲东部去当苦力。

马上有人说,现在看到的500万犹太人,75%都只会动笔,其中记者与演员最多,达33%,怎么让他们做苦力?

海德里希说,或死,或做苦力,他们选择什么?

那么逻辑上的结论就已经很清楚:是不是“驱逐”“净化”就可以理解为死亡意义上的“消灭”?可能是香格斯少校吧,他说,他们在拉脱维亚的里加已经直接射杀了三万犹太人。这很干脆,也简单。海德里希强调说,死了的男人不会做爱,死了的女人不会怀孕,只有死亡才是最彻底的绝育。是啊,移民、离婚、驱逐都还要涉及复杂的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问题。为什么要把问题搞得这么复杂呢?

有人表示出两点疑虑:一是“消灭犹太人”是不是元首的意思;二是直接射杀,这里有一个道德上的承受问题。

道德问题凸显了出来。

▲ 《阴谋》(Conspiracy,2001)“艾希曼”(Stanley Tucci 饰)剧照

都已经在讨论驱逐、绝育、净化、消灭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又会提出道德问题?我们都知道,道德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因为它牵扯到这三个方面的认知:一是道德的主体一定是个体的人,二是这个主体具有只属于他个人的自由意志,三是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所谓道德责任,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所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所为。道德所突出的是个体主体的主观性(主体性)原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的“良心”。

会上有人说,犹太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他们是下等人,是低等动物。

斯图卡特反驳了这种说法,告诉大家犹太人的指甲是很洁净的。刚才已经有数据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脑力劳动者。

海德里希则直接念了戈林元帅的一个批示,用的就是“消灭”,然后说,元首将继续否认一切人的说法,但他们都应该理解元首的愿望。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元首的愿望变成现实。于是,大家就都闭住了自己的嘴,因为这里涉及元首的愿望,而所有的人又都知道,海德里希是所有人中最接近元首,也最能理解元首愿望的人。而且海德里希说了,直接射杀是一种最下等的消灭方式,它确实会引起执行者道德上的不安。

为自己的所为承担道德责任,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所为及其后果。什么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为净”?就是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也就会免除掉道德上的不安。

▲ 《阴谋》(Conspiracy,2001)"会场“剧照

“道德”所可能导致的“伪善”就体现在这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140节专门讨论了“伪善”这一概念。他说,倒恶为善,倒善为恶,(这是道德立场上的主观性的最高悬崖,它是我们时代的恶得以猖獗的形式”。这是什么意思?黑格尔引用《圣经》、巴斯卡和亚里士多德的话来分别加以论述。《圣经》中“路加福音”第23章44节这样记述了十字架上的基督对他的敌人所作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巴斯卡问道:如果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为就不再是恶了吗?那么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还需要祈祷和赦免?于是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什么叫“不知道”。巴斯卡说,“不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无知”,即谈不上“故意”的行为;因为“行动只有作为意志的过错才能归责”,而他的行为又并没有其预先设定的“故意”,比如俄狄浦斯就不知道他所杀死的人就是他的父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知”;另一种“不知道”是行为的“出于不知”,即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做,什么不该做。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不知道”或“不抉择”的行为,并不能因其“不知”而免责,恰恰相反,它只意味着行为本身的恶。如何免除这种“出于无知”的道德负担,这就是海德里希想在实践中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然后他就让艾希曼拿出一个文件,念出下列的一系列数字:1940年,他们曾在勃兰登堡对波兰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过一次毒气杀灭,让他们进房间沐浴。当患者们赤裸着进去以后,从墙外直接往屋里注射一氧化碳,一次把里面的人全部杀死。1940年初,以此种方式杀死犹太人8765个,1940年末,杀死26459人,到1941年8月,杀死35049人。到这一年的9月停止了这一行为,共用毒气杀死犹太人70273人。现在他们已经制造出了20辆移动毒气罐车,每辆车可承载40到60人,在车上一次毒杀。然后又建了三个基地(也就是集中营),都远离市区,靠近铁路,运载方便(我们明白了,海德里希当时说运他们去做苦力,其实是运他们去集中营,艾希曼对海德里希的一切都心领神会,而且早做好了准备)。艾希曼说,他曾随希姆莱去过一个基地,就叫奥斯维茨,一切设施齐全。每小时杀死250人,一天24小时,就是6万人。每一天,就有6万人的生命随风而去。斯图卡特博士两次听不下去,站起来走到门口。海德里希让他坐下,说这是秘密,他们都是秘密的承载者。于是他又回来坐下。斯图卡特博士小声说,法律不过是冰淇淋而已,在高温下会自动融化。

当一个人说,毒气室里的尸体都变成了粉色时,有些人大笑了起来。人,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一种怎样的氛围与环境,他们在谈论什么?海德里希、艾希曼、科里森各、斯图卡特这些人却始终未笑。

对人的行为,道德是一种主体性(主观性)上的要求,人可以以伪善的方式,自己说服自己,蒙混过去。斯图卡特博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如何给犹太人制定一套合适的法律,不是要“消灭”他们,而是为了“限制”他们。但所有来开会的人具有法的意识吗?

▲ 《阴谋》(Conspiracy,2001)“斯图卡特博士”(Colin Firth 饰)剧照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通篇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就是法与道德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讲道德,强调的是善的主观性和规定性;讲法,突出的是善的本来存在着的客观性。善没有了主观性和规定性(道德)不行,而道德如果不是本来就存在着的东西(法)也不行。因为这种客观性“是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被规定为善的”。这个作为主观性的道德与客观性的法的统一,就是黑格尔所谓的“伦理”。他说,“伦理之物是主观的心意,但又是自在存在着的法的心意”,“这一道理的演绎完全包含在下述事实中;即法和道德的自我意识在它们自身中都表明,这是一个要返回于作为其结论中的道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当这种法与道德的自我意识都处于一种强大的政治需要中时,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怎么办?

这也就是包括海德里希在内,会议上不断有人提醒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现实和“现实一点看问题”的道理。

会议的最后,轮到每个人都要表态时,斯图卡特说:“这一切都是无可避免的,我明白现实是什么。”科里森各的回答是:“我还能说什么?”这就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就是政治或政治需要,政治需要压倒了一切。海德里希对兰格少校说,政治是龌龊的游戏,他们都身处这一游戏之中。就如只有当一个士兵明白了纪律时,才会达到空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样,政治就是需要别人为它做出不可思议的事的手段。他们离不开政治,所以也就离不开龌龊。一个士兵,是决定不了自己会在哪里作战的。所以,他们不需要讨论任何假设性的理论问题,只关注于政治,也就是元首的需要与愿望。

▲ 《阴谋》(Conspiracy,2001)剧照

政治就是需要元首和服从元首。事情一下子变得如此简单明了,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博士,也无论你是哪一方面的律师,明白了政治,也就明白了一切。

但“政治”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压倒一切的?英国思想家杰弗里托马斯(Geoffrey Thomas)在《政治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的“导言”中一开始就说,政治、政治学、政治的,都与希腊词“politike”有关,而这个词又来自城邦“polis”这个词。可见“政治"就是城邦事务,英国政治作家克里克(Bernard Crick)因此把政治定义为:它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把一个特定的统治单位内的不同利益调和起来,这些不同利益按照其对整个社区福利和生存的重要性的比例来得到一定的权力份额”。作者说,由此可见,纳粹德国并不是一种政治体制,因为它根本就不需要“利益”“福利”“一定的权力份额”的包装。其实纳粹德国还是一种政治体制,但应该对这些概念做另外的理解,或者说,如何理解倒善为恶,倒恶为善。作者于是补充了下面四种观点:“目的论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政治或是从城邦到公民,为了公民的幸福;或是从公民到城邦,因为人是政治的动物),“预设前提的”(政治的基础在于某种意见的不一致,比如以自由、平等、正义或把别的什么作为目标,于是就有了“敌我之分”),“论坛”和“过程”(就是说,政治机构、文官体系、警察和武装力量在权力关系中都还需要一个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过程中体现出权力的主体、公共领域、决策形式等各方面的关系)。比如这次万湖会议,之所以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政治会议,就在于它体现出了纳粹的种族与自我利益,敞开发言,欢迎不同意见和最后达成一致的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尽管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所有的人所使用的政治词汇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清除”;于是一个原则就贯彻始终,这就是如何尽快、尽可能不为人所知(包括被执行者)和大规模地、尽可能让死亡者减少痛苦(有人甚至提到了“安乐死”的概念)地清除掉犹太人,其中X光、化学试剂、毒气、电刑都作为使用手段加以讨论,而其中所可能涉及的道德与法的问题,都在政治的大幕下缓缓闭合。

而道德与法的问题,又只有当政治把人当人,尊重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表达的权力时才有意义。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报

电影的最后,就是艾希曼一个人离开了会场。他拿着厚厚的皮夹,里面就是这次会议的全部记录。两位纳粹士兵向他行礼,他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走向了自己的汽车。只有他一个人是自己开车离去的。身后的灯光随之熄灭。就如科里森各博士在离开前所说,黑暗也很快就会降临这里,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看到黎明,看到春天。那是1942年,还有三年时间。参加会议的14个人大都死于1945年。三年,很漫长,也很短暂。

 6 ) 大屠杀是因为疯狂吗

刚好在读一本书,里面有一些西方思想家对德国纳粹大屠杀进行的分析。鲍曼说纳粹大屠杀并不能解释为一个特殊的、偶然的事件,所以“变态论”或是“仇恨论”也都站不住脚。即使纳粹军官,很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他们对爱人、对子女、对宠物狗都表现出爱心和同情心。他们甚至有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文化素养。发生这种暴行是因为现代性,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大屠杀发生的场景就像一个工业流水线。人人都只是照章办事、分工合作。影片里组织万湖会议的纳粹高级军官艾希曼,后来他受审的时候还引用康德来为自己辩护,他说自己是履行职责、服从(德意志)法律。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们“匪夷所思地丧失了思考能力”,也就是独立判断的能力,叫作“平庸之恶”。恰好又看到这部电影,呈现了那场“犹太人问题解决办法”的秘密会议的整个过程,影片中参会的人有博士、教授、法学家、外交官、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观念,他们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但谈论的是一个即将要发生的大屠杀的最终方案,即两个小时的,赶紧利索、不留痕迹的一个会议,悄悄拉动了理性的、无思的、机械的,大屠杀的发条…… 这部电影加上那本书里的那些观点,让我对纳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了。

 7 ) 屠杀总动员

1小时2500人,1天6万人,1年2190万人……
这是一种速度,纳粹计划屠杀犹太人的速度。
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的军队在严寒中痛苦的煎熬,
美国的参战令希特勒的梦想化成了泡沫。
1942年1月20日,15名德国军官在柏林的瓦西湖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议。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
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由于当前战场的形势,德国需要改变之前处理犹太人的政策。
由之前的隔离、奴役,转变为“清理”,即大规模的屠杀。
会议就是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披上“合法”的外衣。
会议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因为所有否定的提议全被绝对的扼杀掉了。
于是,从1942年1月20日开始,犹太人的终极噩梦开始上演。

 8 ) 写不下的短评

为与《万湖会议》作比较而看的旧作。在旧作里,有一种意见不统一和权力斗争的焦躁在弥漫,不像新作的暗流涌动,它在两头生物无法存活、千年大计面前四年计划不值一提、这和元首告诉我的不一样、在总督鼻子底下做他不知道的事等言词中明显地体现,在新作里我看到了暗流如何被顺势化解,而在旧作里是一个春风得意之人,运用大权独揽部门的利诱威逼,压下所有矛盾,让一桌人同意一件不容置喙之事。后者其实并不那么高明,只是震动桌面象征赞赏奥斯维辛的拍打声表现力很足。

旧作与新作的角色定位也有些区别,作为合作者的外交副部戏份基本全无,拉脱维亚的年轻军官只保留了对枪决副作用的担忧,剩了个洋洋自得的肥猪秘书之友在喋喋不休,更显得旧作里的海德里希在唱独角戏,无人恰到好处地应和哄抬(新旧作的艾希曼结合一下或许更好)。反对派的聚光灯打到了内阁和法学家,前者似乎代表了提前反思的良心派,实际只是因一边被夺权一边要担责而不安,只是看着比自己更极端的人而开始忌惮;后者是唯一比新作更有意思的角色,因为他足够高明,对法律的坚守不止是新作里为了保住权力的面子,更是想以更干净更上得了国际台面更能向历史交差的方式完成清除,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说自己受到党卫军赏识时,表情微变眼里微微放光的样子,年轻人啊,年轻人如何自以为成为炬火、如何朝着自以为光明的方向堕落。

最后,才知道他们中不少人因为证据不足而得脱于战争罪,对这段历史和法律不了解的地方还是太多了。

 短评

一群人在讨论另一群人命运时,语调轻松,好像是在讨论一群动物,一群植物,一堆木头,一堆他们拥有无限裁量权的可以任意处置宰杀阉割抛弃驱逐的鸡鱼牛羊,有一种沁人骨髓的寒冷,无限的权力将导致无限的暴力与无限的凌虐,难怪二战后的很多主流意见都是想达成一个目的:将权力关在笼子里。

5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非常优雅,英国老戏骨。演出了1942年德国最寒冷的冬天。影片最后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如果失去憎恨,生命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只有憎恨。因为与会者都是律师,所以法律在他们手里果然像冰激凌一样融化了。关于会议,在其实决策已定,那么会议最多就是在“效率”和“吃相”之间博弈。另外,大BOSS会骗人。记住了。

8分钟前
  • 我困死了
  • 力荐

这些杀人魔看到甚至只是听到屠杀的事情,是会有身体不适的。但是很快他们就调整了过来,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毕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这项事业实在是太“伟大”了对于他们来说需要讨论的只有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工作方案做出来,让手下人去执行,甚至还照顾了一下手下人的工作量和心理状态以及物资储备。在这个气氛中,你甚至会觉得个别人思维老是跟不上真是烦,个别高官无脑言论一副官僚做派简直让人恶心,而剔除了主观判断的缜密周到的逻辑分析,以及早就有数据支撑和广泛应用实践的具体处理办法仿佛一股清流清除了一切低能低效。杀人变成一件带有神圣意味的行政任务的时候,你所能考虑的就只有效率了。不得不说两位总理府的官员形象太像正面人物了,乍一看真的以为他们讲的是最有道理的,其实他们的恶毒高出了在座几位一个视野的等级。

9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Vivid illustration of German characters, of a proper meeting, of the peculiar atmosphere... I watch this movie again and again, and every time I always found something new.

13分钟前
  • 虞葱葱
  • 力荐

正如以色列学者施罗默·桑德所说,“技术进步或文化的高雅与道德性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

17分钟前
  • 猫皂
  • 还行

整个电影就是一场纳粹的会议,还行。唯一不足的就是里面都是美国人讲英语....

2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一群最文明,最理性,最有知识,最绅士的权利掌控者们,在一座美丽的庄园里开会。会开完了,庄园外的青年们,还在懵懂的打着雪仗。

22分钟前
  • RICENZ
  • 力荐

一场老戏骨互飙演技的饕餮盛宴,肯爹把Heydrich的优雅淡然与冷酷残暴演绎得入骨三分。但各位演员精湛演绎下的万湖会议真实得近乎残酷,让我的观影体验极度不适以致反胃,过后回味更是恶寒直透骨髓。再次肯定我唾弃一切纳粹信仰的拥护者和美化者,他们真是文明史上最残暴肮脏且本质上愚昧懦弱的群体。

26分钟前
  • 背锅侠铁罐罐
  • 力荐

开会不是为了讨论,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要把你教育得服服帖帖,最后同意早就定好的结论。很多人认为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不会再出现在现代社会,殊不知“屠杀”的不仅仅指的是生命,“驱逐令”也不仅仅针对某个种族,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人性早就如此,世界早就如此,不会变好,当然也不会变得更糟。

31分钟前
  • H
  • 推荐

8 知识分子在暴政前的无力 最令人惊悚的一幕莫过于与会者超过一大半都学习过法律 而法律这门被称作没有感情的最高智慧在冷冰冰的官僚行政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尤其是其中一人对法律的评: 学习法律的结果让我不再相信语言 而相信枪杆子;人类的道德水准并不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提升 相反只会更加剧其野蛮程度 仅此;还是看不惯一众英国佬演德国人 气质和内涵上都感觉很奇怪

32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犹太人遭遇的灾难一再被后人提起,无数的影视作品描述。还有很多人群,种族被人为从地球上抹掉,无人敢提,遑论影视作品,慢慢地,他们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连记载也一起消失。

36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甘地说,有七样东西能够毁灭人类,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1942年冬天的万湖会议,第三帝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犹太人清洗计划,德国人以其特有的理性和严谨,在这座精致的别墅中勾圈画点、精心策划,分配指标,杀人精确到个数。与会者很多都拥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部分是法学博士。会议持续了90分钟,其结果是600万犹太人死在了集中营,死在了毒气室,死在了焚尸炉。 当人作为庞大政治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只是服从权威,是否就可以因此免责,把责任都推给权威?现在都是个无解的问题。

38分钟前
  • mummer
  • 力荐

14个人决定了上千万人的命运,大多数篇幅都用在再现会议的过程上,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会议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纳粹高官对于“屠杀犹太人”持质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4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theres no bad people, only normal people doing bad things.

43分钟前
  • 奥黛黛
  • 推荐

都是熟悉的演员,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飙戏,会议桌前讨论犹太人定义的时候,极其讽刺。会风诡异,彻头彻尾就是一场阴谋,只是与会人员不敢吭声罢了。可以当作观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前奏来看。科林费尔斯最耐看的时候。

46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怎么会有人喜欢舒伯特这样的维也纳废柴!党卫队中校阿道夫·艾希曼说完,离开了别墅,窗外大雪纷飞,屋内服务人员忙忙碌碌……会议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过,刚才所有人的讨论,方案,也没有被获准完整的记录在案,但是,欧洲犹太人未来的命运,他们被处理的方案,就这样被确定了。。。和德国人新翻拍的《万湖会议》相比,这部20年前的电影,不知道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性格使然,美国人似乎在服化道处理上明显没有新版讲究,但是仍然是一部佳作,每个人,每段对话,都值得细细琢磨。历史,不就是用来重复的吗?

50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如果没有先看【万湖会议】,我会给这版4星。我一直偏好做观影比较,尤其同个故事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场会议,德国导演的处理是极度克制,克制之后,反而更显冷酷;美国导演仍然偏好核心人物(海德里希)的建立,进而人物框架分层,甚至讨论的话题也有框架,【阴谋】中是把如何界定犹太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讨论议题。为突显冷酷,导演刻意在做一种对冲、类似于戏剧性反讽的设计,一群高官在一间充满古典装饰的喝着红酒间或吃着大餐讨论着极具灭绝人性的清犹计划,同类的设计还有开场一个服务生摔了盘子,艾希曼对其大加斥责,结尾散会前,一群司机士兵在雪地里打雪仗,再被斥责。这种设计的确是work的,但是too much,包括演员们对表演的处理,尤其科林·弗斯。这不是德国纳粹高层开会,更像美国军方开会。太有效的设计现在常常让我产生抗拒

51分钟前
  • call of abyss
  • 还行

相当细致的再现了万湖会议(Wannsee Conference)的过程,从每个与会人员入场开始展现各人不同立场基础上微妙的态度。在场三分之二均为律师,试图用法律使屠杀合法化的过程因为理性而更显冷酷。当最终意见达成一致时,居然还可以调侃说这场抹杀是流水线似的过程。冷静而理性带来的偏执更加疯狂。

53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一群人坐在那里开会而已,但是看到最后我居然后背发凉,一种发自己背心的恐惧

57分钟前
  • 似马马马马难追
  • 推荐

科林费尔斯和肯尼斯布拉纳在万湖畔PK,许多人的抖森做接线小兵。唯一的配乐是舒伯特弦乐五重奏D956,海德里希说这能让人迷醉,艾希曼说这是多愁善感的垃圾华尔兹。其实我觉得艾希曼真的很像犹太人,不仅长相,之后埋首计算怎么提高效率也特别像……

59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