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

战争片中国台湾1993

主演:蔡振南,洪流,黄倩茹,李天禄,林强,杨丽音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戏梦人生 剧照 NO.1戏梦人生 剧照 NO.2戏梦人生 剧照 NO.3戏梦人生 剧照 NO.4戏梦人生 剧照 NO.5戏梦人生 剧照 NO.6戏梦人生 剧照 NO.13戏梦人生 剧照 NO.14戏梦人生 剧照 NO.15戏梦人生 剧照 NO.16戏梦人生 剧照 NO.17戏梦人生 剧照 NO.18戏梦人生 剧照 NO.19戏梦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38

详细剧情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李天禄饰)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长篇影评

 1 ) “唉,说起人生的命运啊”

比起《悲情城市》宏大的历史氛围感和史诗感,《戏梦人生》以一种更细腻,更平淡的笔法叙述了一段颠沛流离的个人命运,没有任何直述历史,战争,殖民的镜头,但是画面内的每一个个体却没有一刻不在时代的洪流里浮沉。这也许也是“80”代台湾电影最可贵的一点,从国家民族等宏大角度和话语压制中挣脱出来,从老百姓的眼睛与话语里,以个体的经验诉说更切实的苦难与历史。毕竟任何所谓民族性和文化认同,既是由真实的人的命运和情感组成的,也是通过每一个个体来表达。我认为口号型的宏大叙事角度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警惕,最打动我的往往是这种以不带褒贬的角度叙述真实的生活。《戏梦人生》是这种个体经验叙事角度的佼佼者,将访问记录片式的真实李天禄的讲述与电影虚构的演绎相结合,将李天禄平凡又悲苦的一生展现在银幕上,也是带有一种时代普遍性的,日据时期每个台湾人的一生。

生离死别与不变的命运

在李天禄的九段真实叙述中,他不断地强调关于人生的“运命”,人生的“运气”,在他看来他所经历的生离死别,亲人的不幸与故去,都是命运注定,不可更改的,这种淡然的态度却隐藏着更深的悲苦,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开解与安慰。

亲人们的死大都是用李天禄苍凉平静的声调讲述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她母亲的生命的祈祷,外公在镜头前一晃而过的跌落,老年不幸的奶奶与同样被继母虐待而逃出家门的男主相依为命,最后在一次演出回家后摸到她在床上已僵硬了的尸体,又如小儿子毛里去世时他的讲述:“因此我想一个人的运气,是不可能改变的,仅仅是因为在战争的最后一天我们被疏散,我的岳父死在奥李附近,我的小儿子毛里,在吃他妈妈的奶时就已得了这种病,当我回家时,我发现我的妻子在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毛里在日落时分死了,我说那是他的命,他不想继续跟我们吃饭了,我买了一些木板,钉了一棺材。我们请了一道士来埋他,以便他能再生。”在讲述的同时,画面是大儿子看着父亲在院中钉棺材的木头,如同过路人或是造物主仁慈凝视般的静止长镜头,沉重悲伤的至亲之死,却以这种轻描淡写的、认命的语气缓缓道出,在记叙与虚构之间,生命的无常、寂寥就在这种诗意的平静的镜头中绵延,像一阵叹息的风。

现实的回忆与电影展现的时空并行、重叠、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延展,年老的李天禄既是亲历者,在回忆的间隙中出现在银幕上,也像是俯瞰生命的旁观者,观众也得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见证这段故事,延伸自己的思考。例如在描绘与丽珍的相遇时,李天禄出现在曾经工作的戏院,讲述与丽珍的相识,然后讲述的话音变得越来越远,镜头转向戏剧式的丽珍妓院所在集市的场景和二人初识时相处的经过,这里转换的处理我觉得好美,话音逐渐变得遥远、模糊、不可辨认,莫名让我想到阿巴斯在《特写》里处理真假导演在摩托车上的谈话像一段被破坏的断续的录音,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模糊不清,在瞬间交汇。

家庭的复杂性

在电影开始时,李天禄讲述入赘的父亲和外公曾经为他的姓氏而争吵,而他最后也入赘到戏班班主的家庭,爷爷与童养媳大眼分别时的不舍,被继母虐待而离家的的祖母和天禄,入赘前和父亲的争执,在父亲尸体前继母的哭骂与控诉,在台中与妓女丽珠的露水姻缘,最后回归家庭的告别…原生家庭、成年后组建的家庭,不同的人的命运通过家庭这个单位错综复杂地交缠在一起,中国代代延续的传统伦理观念,其中的慰藉、悲哀,也以一种多义性的视角,在老年李天禄无悲无喜,再无怨怼也无爱恨的讲述下缓缓铺陈。在侯孝贤的镜头下,家的描绘总以一种框景构图的形式展现,一生中的婚丧嫁娶,都在这些框景中,成为静止的镜头拍摄下隐晦的潜流。

成婚
生儿,背景音是女人凄厉的哭声
逃亡时住到棺材房,岳父离世前,女儿叫醒睡在棺材中的他
儿子逝世时,还是透过门框注视屋内的角度

个人与民族性

侯孝贤描绘日据时代的台湾,也不是从单一的视角去讲述,有对他尊重赏识视为知己的日本军官,也有蔑视轻忽认为他是殖民地第三阶层的士兵。在战争中浴血激战的士兵投射炸弹,弹雨下老百姓们逃亡乱窜,有时候感觉这种荒诞的隔阂感,让这两波人看上去像是两种物种,大多数的人在这一个时刻,也只不过如动物般寻找一种蔽体的处所,生存下去的空间。民族性在他们的话语、文字、舞台上咿咿呀呀的戏剧中体现,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在任一个统治阶层的管制下,也不过一日三餐、婚丧嫁娶,就像在影片结尾李天禄坐在故居讲述日本战败后,人们拆卖日军遗留下来的飞机里的金属,用来看布袋戏的表演。只有生活是无论在怎么样的境况下都会向前流动,永不静止,影片最后在讲述中戛然而止,却留下了无尽的千绪万言,无尽的生活。

就像影片中间李天禄向病榻前的父亲解释新剧团的名字,“表演中的木偶就像人们,所以木偶剧也像生活”,确实,在历史的变迁之下,大多数人也只是像布袋戏舞台上的被操控的木偶,随波逐流地生活着罢了。

暗室的光和女人的侧脸

侯孝贤在表现李天禄人生中的女性,往往是拍她们在阴沉的房间昏暗灯光下的侧脸,包括在展现篇幅最多的丽珍,有时会让我想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无奈悲苦也像暗室中那盏暧昧的光,隐晦,昏沉,压抑。

与丽珍初识时,暧昧的点烟方式
妻子在小儿子毛里离世时
母亲向神祈祷以自己的命换母亲的命
继母初嫁进来,按习俗为继子换腰带,一个自下而上的移动镜头

空镜

在这部片中有很多展现乡村图景的空镜头,淳朴清新的田园风光,以一种悠远自然的轻盈感中和了人生故事的沉重与悲哀。

与电影有关的一些轶事

网上看到的一些与《戏梦人生》相关的轶事,真实性未考究,仅供一乐。

1. 《戏梦人生》参选戛纳的那一届正好阿巴斯是评委,阿巴斯看了之后非常喜欢,以致晚上睡前眼前浮现都是片中影像,几乎睡不着觉,说“别的片子我不管,《戏梦人生》必须有奖”,最后《戏梦人生》获得了当届戛纳的评委会特别奖。其实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喜欢,侯孝贤与阿巴斯都喜欢以一种诗意的,平缓的方式展现他们所在的乡土,只是一个喜欢将一生都微缩在一百多分钟的影片中,一个喜欢攫取这些生活的一个瞬间。

2. 黑泽明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侯孝贤电影,他把《戏梦人生》看过四遍,觉得很自然,是他没办法拍的,他说这影片有“完全的自由,会令人想到景框之外的世界”。

3. 《戏梦人生》中有一段故事说在李天禄小时候,日本官员为了让大家削掉清朝的辫子,请大家去看戏并剪发,电影中只有一个看戏的镜头,却原来也拍过剪辫子的镜头,只是被毁掉了:

上次拍《戏梦人生》剪辫子的戏,百多条辫子一下剪掉,根本不会拍第二条的。结果开拍了,辫子刚剪掉,一位报社娱乐版的小女生就用相机闪了一下!哇,死掉!白拍了!大家都看着小女生,谁也不敢说话,小女生吓得一下就哭了。我说老侯呢?小姚说,侯导居然什么都没说!反正白拍了而且也不可能再拍就对了。我听着汗当时就下来了。

(截的图都很糊,因为只有DVD版可看,这么好的电影很值得被修复和参加艺术展映啊,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看到修复版)

 2 ) 戏梦人生

戏梦人生 开场热闹气氛的营造,闲言碎语,遮挡镜头,就是这样生活气息的,而不是长镜头什么调度跟随演员 滞后性还有好处就是发生一个事,不给你解释,然后后面用剧里人物告诉别人或者人物独白方式解释给你,告诉别人有曲解和委屈,独白给你 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照真好,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太作了 滞后性,就是先给你一个东西你看,然后再解释或者呼应他,比如他母亲梳妆然后配词得病,早晨街市空静解释父亲带他买鸭子,他和父亲开始走,木偶戏再给出怎么玩,滞后性非常有味 大光比阴影重土地阴影,我能想到的与之类似的影调就是白鹿原,但白鹿原太过鲜嫩 就是整场戏的重点是什么不需要切近景,近景反而分散注意力 侯孝贤拍鲁迅的三味书屋也能拍的很好,简直太棒了这个气氛营造,受罚下人替他说话 水稻乡间小路黄色天气远处古宅梳着辫子走过远处马车过来太棒了 私塾念书围栏潮湿太有感觉了

我看的渣画质 暗 分不清人物 不了解当地 直接导致我中途看不下去 断断续续看完了 学到的就是摄影氛围营造 滞后性 还有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老了坐在那里讲述他的一生,娓娓道来,当时艰辛,已经快要忘了滋味

 3 ) 没有看客的命运

资料馆侯孝贤作品回顾展,19号《海上花》和《戏梦人生》连放。前者放映几近完美,但《戏梦人生》不断出现虚焦。要么糊了字幕,要么画面对不准焦。放映员要么是没吃好早饭,要么就是饿得不行。 按作品时间,《戏梦人生》是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王童也有个台湾三部曲),但按照电影故事时间,它则是第一部,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讲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然而《悲情城市》又从1945年的光复讲起,一直到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 《戏梦人生》围绕着李天禄的前半生说事,主题大概就是老人挂在嘴边的:人生的命运(运命)。命运跟算命先生的话有关,“这小孩的命很硬”,也跟父亲入赘一事有关,他随祖父姓,埋伏了父子关系紧张的隐情(他自己又入了赘)。命运又是一系列的生离死别,像前一部分讲祖母克死一堆人、大目仔送回厦门,到了结尾部分,痢疾又接连夺走了丈人和小儿子的生命。然而,这些在动乱和颠沛流离的年代里,它们看上去好像都太正常不过。同以一连串死亡(父亲、母亲、祖母)带出故事的,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似乎更有人情味和感染力。相反,《戏梦人生》就像是老人的自我唠叨。 电影不断做的事情就是去除戏剧性,除主人公李天禄以外,其他人物都缺乏连贯的命运交代,转用片段式放映来呈现。发妻、丈人这样的就不用说了,就连丽珠的去向都略过了。通俗的讲,这是侯孝贤追求的距离感,镜头始终离得远远的。人物藏在阴暗处,让观众始终看不大清楚面目,知道有这个人,却不知其长相。在一部讲述个人记忆的电影里,导演如果不想让观众看清楚,那么,他一定是希望观众去思考,为何人生跟命运会如此不明?比起《悲情城市》的家族史谱写,《戏梦人生》转为聚焦一个人,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绝大多数能激发观众兴趣的东西都被减弱和消除了。恐怕,这正是很多人看《戏梦人生》昏昏欲睡的由来,人和事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清晰,反而是一片模糊,晦涩暧昧。 基本上,《戏梦人生》是最暗的一部侯孝贤作品,几十分钟过去,众多配角人物经常是看不清脸,如同只有轮廓的剪影照。以父亲许梦冬为例,先是直接没影子,然后只有声音,再是躲在阴影里,迟迟不肯露面。再到祖母,尽管李天禄一番话讲得生动有趣,哪管它是不是迷信,然而,祖母是什么形象?没人记得住,更想不起来,只是隐约感觉,在李天禄生命里,有过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比《童年往事》耍玩芭乐的祖母形象,或许就不难理解,两部电影追求的差异和不同了(《童年往事》是一一离去的那些人,《戏梦人生》则是那些人曾经陪伴过我)…… 跟《悲情城市》一样,《戏梦人生》起于黑幕画外音。前半部分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再三出现的古宅建筑,几乎没有打灯。李屏宾后来交代过,其实有打,但低照明,充分利用了自然光,追求接近真实和还原历史的感觉。自然光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采光,要么依靠高窗和中间天井,要么就是少得可怜的顶上玻璃瓦。油灯昏黄、阴影笼罩,这就是《戏梦人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观察下影片就能知道,明亮的光线会集中在门框和窗户上,这点和吴念真的《多桑》是一个路子,同饰演父亲的蔡振南也有一系列爆粗,形象极其相似。插一句,中间小孩用闽南语背诵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歌也出现在《悲情城市》,挂在了文清家的墙上。 《戏梦人生》的故事架构比较复杂,电影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正常的镜头叙事,二是李天禄的现身说法(画外音加本人出镜),三是戏剧舞台(布袋戏加歌仔戏)。有时候是先出画面,再有画外音的注释解说;有时候解说充当了叙事功能,连接前后段落,提示下一段故事;有时候是互为补充,更有些地方是存在出入——讲述的和画面上的并不一致(丈人躺棺材一段)。这些设置表明,个人经验和口述史并非百分百的确凿可信,在重新建构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多角度、多样本的参照。 当一个画面搭配了口述者的说法,画面所能承载的意义被无限扩大。李天禄第一次现身说法是在祖母搬来内山,和孙子住。电影先有修房子的画面,冷不防李天禄出现在了片场,现身说法起来,令人搞不清他到底是回到了过去,还是电影在采用纪录片拍摄,完全混淆了起来。如此说来,《戏梦人生》是一部不纯粹的剧情片,它由不完整的人生片段组成,时间点都是不加提示的。至于李天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似乎并不关心。我们大可夸奖侯孝贤是春秋笔法,每到关键所在,他就跳将出来,转入到下一个段落。 从《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到《悲情城市》,侯孝贤始终会去表现没有被割断的传统。传统包括祭祖和拜神仪式,堆得一桌满满的贡品,家家户户烧金银纸。正因如此,理解继母换带的一段戏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反倒是先前剪辫子的戏份没有正面表现,被略过。它们和先前争论李天禄姓氏、挂在墙上的祖宗肖像,后来四处赶场演出的意义都是一样,可以归为传统的一部分。 片中也详细完整地讲解了布袋戏,先是正面固定镜头对准了戏台,看帷幕下的尪仔在演《白蛇传》,然后是侧面拍演戏的人,看他们躲在幕后把尪仔举在手上,边唱边演,然后是中远景的完整交代,交代布袋戏有前场表演和后场奏乐,搭上几个观众。 《戏梦人生》不断出现笙萧锣鼓,时不时就是热闹嘈杂的戏台和鞭炮硝烟,你分不清是哪家的红白喜事,反正它们都和演戏有关。我一直觉得那些乐器声音刺耳,觉得戏台喧闹不堪,然而,在这种嘈杂的背后,《戏梦人生》的故事却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悲凉,好像生老病死只是组成人生的固定过程,但人生表面上又总是那么热闹,张灯结彩、游戏过场。它们就像布袋戏里不断搬演的剧目,重复着古老的故事传说。还可以注意到,《戏梦人生》的配乐不多,相比《恋恋风尘》和《悲情城市》的灵魂音乐,原声带的众多曲目根本没出现过。显然光有这些不时出现的戏,电影已经够嘈杂了。 李天禄第二次和第三次现身说法都和丽珠有关,也就是爱情部分,发生在台中。事实上,在李天禄的自传里,他一生有四个影响比较大的女人,丽珠一段不过是攫取出来的最美部分。有说,封建社会里,与发妻的婚姻基本不被认为是爱情。难怪到《海上花》时候,冒出来一说法,侯孝贤是拍男人们去妓院里谈恋爱。 这一整段出现了两场歌仔戏(李天禄有介绍),其中一段是典型的苦戏。和丽珠恋爱时候,背景音乐还是霏靡靡的日语歌。可以看得出,这部分室内戏开始有了后来《海上花》的感觉,只不过镜头基本不动。点烟、撕照片还有验真心,寥寥几笔,道出了一段爱情的动人之处。 及至参与日军的“英美撃滅推进队”,李天禄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四处奔波。《戏梦人生》谈及为日本人做事的表述,也不同于内地的官方语境,甚至会让人感到不解。然而,李天禄打一出生台湾就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中间他还说了一连串流利日语,为日本人做事,其实是很好解释的事情。他和川上的关系,也有些《悲情城市》宽美兄妹和静子兄妹的关系影子,讲日本兵烧大米的一段更是极有代表性。敌对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催生出敌对的人。其实,换哪个政府、由谁来统治,那还不是一样,对底层百姓而言,他们只希望能存活下去,不变的逢年过节、一日三餐。 如果单看拆飞机的两处场面,观众是无法理解一个时代的落幕。李天禄出来说了,拆了飞机当废铁,卖废铁换钱,换钱来演布袋戏,演布袋戏为了谢神,谢神是为了庆祝台湾光复。因为台湾光复,作为地方剧种的布袋戏自然而然就解禁了。李天禄的人生,又开始了新的篇章,但《戏梦人生》的故事,到此为止。 作为传统手艺人,李天禄赋予了尪仔(傀儡、玩偶)生命。在李天禄的生命中,他有一段辉煌的布袋戏生命。同时,电影又赋予他另外一种生命。那么,“谁在命里主牢我”,这或许是《戏梦人生》最想说的主旨。人如傀儡,哪会知道有什么东西在操纵着命运。那到底是从神明和祖宗那里借来的生命,还是说命运已经由不得他的选择,《戏梦人生》依然没有给出个解释。就像除了让李天禄现身说法,已经没有其他看客能讲出个所以然。 其他地方,《戏梦人生》也在重新讲述一种逝去的、独特的乡土经验。不要忘记,布袋戏并非是给什么可达官贵人观赏的戏剧,同时游荡在乡间的演出注定也不会有宫廷趣味。它以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为蓝本,编成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剧目,说说唱唱,在以村落和族群为纽带的乡村土地上,焕发出最后的活力(即便后来有借助电视节目的一阵红火)。我们当然不会意外,为什么这般地方剧种会由台湾人来著传立说。若是在内地,丢掉性命的何止是李天禄这等草民,经历清算洗劫,整个地方剧种早已消失殆尽了。 http://www.douban.com/note/55978017/ 逝去的 http://i.mtime.com/moviel/blog/251431/ 再看再阅再读 李天禄和戏梦人生

 4 ) 三段戏的拼接

《戏梦人生》其实是三个电影的穿插拼接而成的,一个是纪录片,主角就是李天禄一个人,在讲述他的前半生;一个是历史片,把李天禄口述中值得再现的部分再现,这部分考验功力;一个是戏曲片,穿插了大量的吸取。
这三个片子都与李天禄相关,历史再现部分体现的是人性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压抑、家庭伦理的悲剧;戏曲片部分则给那个历史时期添加了一份温暖,这也是李天禄生命力的来源,纪录采访的部分表现时隔多年后李天禄对自己经历的态度。这是三种对人生的态度,有悲观的,有乐观的,有坦然的。形成了一个悲喜交加,压抑与释放共存的节奏。
侯孝贤初衷是想拍那段台湾历史,却惊喜地发现了李天禄,于是想以这个人物为切入点,结果对这个人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发现了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布袋戏,又对这个戏产生了兴趣。
对观众来说,李天禄是谁不重要,而是他可以代表谁,他是否可以是近代史老百姓的一个缩影?如果可以代表,那么拍他就有意义,他的历史就是浓缩的台湾近代史百姓史。
有意思的是,静下心来看,我对布袋戏开始感兴趣了,我觉得这是很有趣的一门艺术,李天禄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长相像个老奶奶,但说起话来很有气派。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回忆记得非常清楚,说的津津有味,有很多细节,可见和很多人说过,他自己也很珍视那段经历。
《戏梦人生》侯孝贤经过很多思考和构思,这种原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是他后来活的黑泽明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5 ) 戏梦人生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小时候的李天禄家里充满矛盾,母亲去世,来了一位冷酷的继母,他跟父亲学得掌上手艺后独自离家,随木偶剧团登台演出、四处游走。 年轻时的李天禄入赘女方家里。后来战争爆发,布袋戏被禁。唱歌仔戏到邂逅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加入“英美击减催进队”,为日本演宣传剧,和日本人有了不错的交情。后来李天禄一家人躲避空袭疏散到南部,这过程中,他失去了亲人,而第二天战争就告结束。

 6 ) 不在手里的,都在命里

〈The Puppeetmaster〉译为《戏梦人生》,李天禄成为布袋戏演员,因缘际会,因着天地间的沧海桑田让他行走在一个个舞台间。古老的家庭秩序、情感观念曾限制他,也曾塑造他,只是无论艺术还是生活都不过是李天禄信得过的命理中的过眼云烟,“好运不会成双而至,坏运也一样”,那些不曾掌握在任何个人手里的人生叙事,都真真切切地躺在这命运里。

李天禄出生在一个笃信命理的家庭,家人相信当他改叫父亲“叔叔”,叫母亲“阿姨”后,便可改变命运。尽管命理让他从身份上远离了情感联结,但他也遵循着它暗示的一切。只是情感上他总归是要走出去的,也在这时他遇见了布袋戏。

屋里是繁文缛节下的疏离而有序,屋外的世界是赶着李天禄走的更迭变迁,什么时候有戏演,演什么戏,为谁而演,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他和剧团决定的。而在演出时和丽珠的相遇,再深切的情感也在之前李天禄被招亲的家庭面前只当是朝露昙花。

所有的命运变量汇集而来,让李天禄颠沛流离,烽 烟 四起时,他带着妻子前往疏散地的那些日子,也失去了一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他平静且无力地回望着大半生,感叹这是自己的命,也是他人的命。那些演过的戏呢,便是做过的梦了。

如果人生是戏里演的西子湖畔的一场邀约,一次游船那就好了,可人生演的是不在手里的,在命里,是无可奈何,是一声唏嘘。

 短评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1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11分钟前
  • 林西拿
  • 力荐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1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2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2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25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2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31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32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35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3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4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5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55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