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十诫 剧照 NO.1十诫 剧照 NO.2十诫 剧照 NO.3十诫 剧照 NO.4十诫 剧照 NO.5十诫 剧照 NO.6十诫 剧照 NO.13十诫 剧照 NO.14十诫 剧照 NO.15十诫 剧照 NO.16十诫 剧照 NO.17十诫 剧照 NO.18十诫 剧照 NO.19十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6:30

详细剧情

A telling of the biblical tale, where Moses returns to Egypt to free the Hebrews from slavery.

 长篇影评

 1 ) 十诫之生命之歌。

第一诫——生命无常
  看完这部基斯耶洛夫斯基的片子。让我想起柴可夫斯基的一部自传小说的名字:《悲怆交响曲》。而这部片子让我再次迷恋于东欧电影里命运的主题,冷峻而内含坚忍,是一种沉默的内在探讨和张力。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十诫》语出《圣经》,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有: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将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一切所有。多少年来,摩西十诫被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奉为生活圭臬,成为四海通行的人生铁律。”
  在这部片子里,有一个沉默者,始终坐在河边,望着点明的火焰,好象在窥视着什么。而《红白蓝》也有个丢垃圾的老太太在每次生命的抉择前不断出现,作为一种坐标,不变的衡量着命运的变化,从鲜活到死亡。而这种衡量却如此残酷。小男孩的父亲在计算河水的结冰是否可以承受儿子的重量。这个用理性计算生活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河水在万万不可能中解冻,一个生命在此突然隔然而止。男孩曾问父亲死亡是怎么回事,也许正像男孩的电脑程序一样,一个1就可以代表打开,而一个0就可代表关闭。这种二进制的换算让生命如此唐突,没有任何过程,好象我初二时的那场灾难,突然间将我的童年土崩瓦解。影片中小男孩再次追问到上帝是谁时,他的姑姑紧紧的将他抱住,她说你感受到的便是,是爱。但最后正是上帝将爱从父亲手中永远剥夺。影片最后父亲独自一人来到教堂,将神砥推翻,将内暴的力量推到及至。
  父亲的电脑又一次神秘的开启,上面写到:I am ready...
  是的,我准备好了。早就。
  
  
第二诫——进退维谷
  丈夫即将死去,妻子却怀了朋友的孩子。生命的轻重徘徊。进入了生命的第二种境地,进退维谷。
  医院是个冷漠的场所,将生还和死亡变的无足轻重,其实死亡并不神秘,也不悲痛,只是因为它太稀少,太突然,让人无法承受。而如果你时常坐在医院,面对死亡的进进出出,也会变的麻木,这种麻木并不是道德上的不仁,而是生理上的习惯。其实在最后一刻,病人并不在意是否生还,只是在乎解脱,无论是死亡还是别的什么。如果你没有什么别的理由,存在就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医生在这种环境下存在自己的道德,去指引他的作为,好象其中说的,他有他自己的上帝。是的,医生对于生命的道德是不同于常人的。无论是狭隘的或是高尚,这种个人的阴暗始终存在于每个人心里,这种窥视的欲望主宰着力量的驱使,当你把自己交付医院时,就等于把生命交付给了别人,而人的阴暗总是在这种主宰的时候出现,他人及是地狱,在一切机缘巧合中操控。我曾看过一部小说,这是一部网络小说,因为太过残杀血腥和阴暗无法可能出版。小说中一个人在每个房客的屋中加上针孔摄象机,每个人一举一动暴露在他的眼里,他用每种创造的巧合去指引他们的行动和行为,在房客看来,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而正是他将他们互相牵连,而他在这种强大的主宰欲驱使下不知不觉中去指引一个目的,死亡。道德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甚至对错。
  影片最后,丈夫神秘的的活过来了,而妻子在医生的欺骗下以为丈夫会死去,并没有打掉朋友的孩子,醒来的丈夫以为妻子肚里的孩子是自己的..影片在没有结尾中结束。
  其实一切又重新回到了开始,一切都没有结束,只是开始。进退维谷。

 第三诫——黑夜漫游
  谎言是否是正确的,一个永远埋在心底的过去正是意味着一个成年人的开始,而对于感情的克制和坚忍却意味着人在逐步迈向成熟。基斯耶洛夫斯基继续着他道德焦虑。
  艾娃的丈夫在圣诞夜里不知所终,他找到他多年前的情人,一起去寻找....
  基斯耶洛夫斯基总是在缓慢中推进着故事进行,无声无息的感觉正好象北方漫漫的冬夜,我们总是在漫漫黑夜中试图寻找温暖,在理所当然中生活,直到渐渐习惯并习惯性的面对,当这一切都游刃有余时,自己却渐渐变的茫然,而过去的一切此时扑面而来。
  寻找在继续着,多年以前,他们偷情的时候被艾娃的丈夫发现,从此艾娃的丈夫再也没有和她做过爱。
  最后艾娃告诉雅努什,其实她的丈夫根本没有失踪,而是早已与她分居。几年来独自生活的她忍受着孤独的侵蚀,今年她跟自己打赌,如果能让雅努什陪她度过平安夜,她便继续活下去。说完她自口袋中丢出两颗毒药,用脚踩碎。
  人注定了孤独的命运,而我们选择了什么,我们想要什么,也许这就是主题。而过去只不过是过往一个梦,其实雅努什妻子知道一切,而重要的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因为那稍纵既逝。
  雅努什回到家,看到蜷缩在沙发上沉睡的妻子,那一刻温暖袭来。

第四诫——父女迷情
我们无法摆脱某种习惯,正如我们无法摆脱过去给予我们的束缚,那种来自儿时的缺陷与挣扎将伴随我们一生。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而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安卡母亲在她五个月的时候去世,而她自幼跟父亲迈克生活,直到有一天迈克外出,那一直每次迈克外出都会带出的那封她自15岁发现的母亲留给她的信封这次没有带出,她看到信封上写着:“若我出事,请把它交给我女儿安卡”。
而这封信将积压于父女心底的秘密伴随着这封信的秘密一起缓缓流出,安卡说自己一直都在渴求迈克,只有和他在一起才能幸福。迈克承认看到安卡同男朋友在一起很难受...而安卡告诉迈克,她并非迈克的女儿。
这种宿命早已存在于我们儿时的缺失,并左右于我们未来的生命,而安卡与之迈克相互依赖正是他们此后将无法断绝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其实对于我们而言对所谓爱情的标准其实正是这儿时的缺失或延续,坦白的讲谁都无法摆脱。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开门声惊醒,她从床上跳起,发现迈克已走。安卡从窗口大声呼喊迈克,说信的内容是她自己虚构的,她根本没有拆开母亲的遗书。回家后,他们把那封信烧了,只留下一角:“亲爱的女儿,我要告诉你,迈克……”。其余皆被烧了。
一切似乎都未发生...宿命继续延续。
没人知道结果将是什么,而基斯耶洛夫斯基从来没有试图给过他的影片任何结果,他所揭示的只是一种境遇,而恰恰是当代人永远无法摆脱的迷情。
 第五诫——杀人影片
    “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动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基斯耶洛夫斯基第一次在短片中运用了三条叙事线索,将律师,雅泽克,出租车司机三条线并列于影片之中。年轻律师进行着毕业前最后的答辩,雅泽克陷入失去妹妹玛丽亚的痛苦而寻求着杀人的时机,而出租车司机并不让人喜欢的游戏于低级的乐趣之中。终于三条线索相遇了,雅泽克艰难的杀死了出租车司机,但似乎雅泽克的焦灼并没有去除,而年轻的律师惨败于雅泽克的辩护。
    “对于律师来说,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而并不在于过程。”这是我在一部讲诉律师的电视剧里听到的,而律师并不能凭借良知得到应有的答案,因为律师向来都不可能是正义的化身,而只不过是结果的簇拥者。我们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然而暴制暴并不能得以改善或是救赎,而只是终止一段罪行,而进行另一段罪行的开始。
    律师最后一次探监,雅泽克平静的向律师拜托着自己的后世,并讲述着对死去的妹妹玛丽亚的怀念。终于,到了绞刑的时刻,而雅泽克最后对律师说道:“先生,我并不想走”。
    当今的社会我们以剥夺一段生命的代价去换取某种平衡,因一段生命的死去而惩罚另一段生命,这种代价并未改善我们的社会,而是加深了仇恨的种子。正像影片最后律师在荒野中不停的呐喊:我恨你们,我恨你们...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正”?而是否只有“以一段自由的失去而证明‘公正’的存在”这一种途径?
  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种二元的驳论。
 第六诫——爱情短片
  窥视使窥视者拥有向下的优越感,我们相信那种俯视一切的力量就是冥冥之中上帝的力量,我们试图把握这种力量,掌握那种牢不可破的洞察力,而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却发现只有面对无力和希望的破灭。
  多米克是在一家邮局工作,他暗恋着住在家对面公寓里大他很多的玛格达,他伪造汇款为了能见到玛格达,而当他窥视玛格达的生活时发现即使玛格达身边有过很多男人,但她依然不快乐。一次,他看到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他便做送牛奶的临时工接近他,并告知了他爱她,玛格达带他回家,把多米克的手放在自己的大腿根上,叫他摸进去,并说道“这就是爱。”玛格达意识到了自己对多米克的伤害,并想挽回的时候,但一切都晚了。
  当天晚上,多米克在浴室里用刀片割开了手腕上的动脉。多米克从医院出来后,当玛格达再去找他时,并露出笑容时,他只是冷漠地说道“我已经不再偷看你了。”
  基斯耶洛夫斯基在《基斯耶洛夫斯基谈基斯耶洛夫斯基》里曾这样说到:“爱对那男孩以及后来的那个女人都很难,因此我们总是透过受煎熬的那一方来看他们的爱。这种爱总是某种痛苦、某种不可能联系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面网状的冷漠之中,即便一刻的温暖都可让你毁灭,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却只有小心翼翼的冷漠,而这是你必经的道路,他人及是地狱,即使每个人都曾经温暖。而这就是代价。
第七诫——真假母亲
    身份的缺失丧失了对自我肯定的力量,现代社会需要一个支持自己存在的坐标,一旦坐标丧失,我们就形同空中的灰尘无从落地。比如金钱比如地位,甚至对于爱。
梅依卡上中学时爱上了老师波伊特尔,可在她怀孕后老师却抛弃了她。她的母亲为了她的前途,于是梅依卡的女儿成为了他的妹妹,几年过后,梅依卡大学毕业,而妹妹“玛嘉”已六岁。梅依卡试图取得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权利,但她发现她连作为女儿的身份也一点一点的缺失了,当梅依卡带着玛嘉来到波伊特尔的住处时,短暂的瞬间似乎显得不太真实,而在梅依卡无力取得自己的身份而选择孤独的离去时,玛嘉在最后的瞬间依然无法叫出那个本应属于梅依卡的称呼,而她的母亲似乎也意识到某种悲伤。
梅依卡最终无奈的选择了一无所有的离去,而我们却依然挣扎于自我的肯定,并无法自拔,而对于宿命而言,这种肯定恰恰来自于他人,即使你显得多么的坚强。
第八诫——心灵之罪
  罪不是你曾犯下的结果,而是一场命运的合谋。这里没有任何得宜者,因为每个人都是这场合谋的策划者和被侵害者,无一例外。
  索菲亚是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受人尊敬。而伊丽莎白曾翻译了很多索菲亚的作品,有一天伊丽莎白来到了索菲亚的课堂里,讲个一个故事:
  有个小女孩是犹太人,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一位好心的裁缝把她藏了起来。盖世太保即将开始大搜捕,必须给她搞到一张假的出生证明,裁缝找到了一对年轻的天主教徒夫妇。约定的时间到了,这对夫妇显出犹豫的神情,终于,妻子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丽莎白提供假证明。最后裁缝找人带孩子逃离了波兰。多年后那对夫妇中的丈夫已死,妻子成为了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一个简单的故事。是的,伊丽莎白就是那个小女孩,索菲亚就是那个大学教授。
  伊丽莎白生活在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而索菲亚始终在愧疚中生活,他们生活在不同的轨迹中,却始终在冥冥之中纠缠。终于他们走到了一起。但结果似乎不是这样的,多年后索菲亚告诉了伊丽莎白真相:其实当时夫妇二人早已经被跟踪,他们怕危及小女孩的生命,所以不肯帮忙。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果纠缠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包括那个裁缝。
  伊丽莎白后来找到了当年救她的那个裁缝,而裁缝不肯与她相认,裁缝透过窗户,望着他曾救过的小女孩和曾经让他和小女孩陷入无助的索菲亚...就像他只会做战前的流行服装一样,无论如何逃避,却始终无法摆脱过去。
  影片中曾把第二诫中的故事悄然带出,并让我们得知它们都曾发生在同一栋楼里,而那个出现了两次的集邮老人,正是还未出现的第十诫中亚瑟和杰西那位死去的父亲....
  那么你相信冥冥之中那只手么,至少我是相信。或许当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也是同楼,谁知道呢。

 2 ) 作为一个整体的《十诫》

我所注意到的十部互相关联的地方:

1.第三诫的父亲扮作圣诞老人进楼门时,刚好碰到出门的第一诫中的父亲,并由后者-一个失去了家庭的人-的眼光引出正在过圣诞节的其乐融融的一家。

2.第二诫的女人打开答录机时,第一条留言来自安卡--第四诫里的女儿。这一个细节比较隐蔽哈~

3.第四诫的父女在电梯里拥抱时,进来的老人是第二诫里的医生。

4.第五诫的司机洗车时前来要求搭车的夫妇是第二诫里的。

5.第六诫里的男孩推着牛奶车进楼门时,与扛着自行车出门第九诫的丈夫擦肩而过。

6.第八诫里,那个给教授展示齐柏林邮票的正是第十诫开头去世的父亲。

7.第八诫里教授课上女学生讲的故事是第二诫里所发生的事。

8.第十诫最后哥哥去邮局买新邮票,为他服务的是第六诫中的男孩。


最后附送一处穿帮,嘿嘿基导应该不会怪我的吧~
第一诫中父亲在洗手间里洗掉手上的墨水,听到救护车声抬头凝神,这时画面右方下部微露出了一个人的头顶。。应该是工作人员吧。。在北影的大屏幕上看得格外清楚。。

 3 ) 我的十诫系列:十诫之四(我最喜欢的一集十诫)

十诫之四:要尊敬你的父母。
我不知道我看十诫的速度怎样,但每次看完一部的时候都有点痛心疾首的感觉。虽然现在看起来电影很多,但真正能看的有多少,而老基的片子更是看一部少一部,每看一部十诫享受着思考的暗爽的同时,心里也在暗痛,哎,这暗爽的机会又要少一次了,不过他的每部电影都应该反复观看的,只是再看,恐怕感觉又要不一样。
闲话少说,十诫系列影片的人物都很少,这一部也是,实际上的主角只有两个,如果加上一个不在场的母亲,也不过三个人而已。故事开头就用一个复活节女儿对父亲身上浇水的场面表现了这父女两个关系的融洽,注意,这个场面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铺陈,但已经有了三重的意味,除了前面说的那点,还有女儿表现的童心,这与后面她自己所说的和不少男人上过床还曾经堕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那个最最重要的信也第一次出现。父亲要去机场,告诉送别的女儿还有一些费用没交,单据在抽屉里,女儿回家打开抽屉,没有看见单据却看见那封神秘的信。女儿剪开外壳,里面还有个信封,上面写着:当我死后给我的女儿安卡——很显然,信是死去的母亲写给她的。女儿拿着剪刀犹豫了很久......父亲回来了,迎接她的女儿显得并不开心,她将那封信背了出来,原来她不是她的亲生女儿。盛怒下的父亲打了女儿然后一个人走了,女儿跑到男友家,对男友的母亲表示愿意嫁给男友。回到家后女儿和父亲终于坦诚地谈了起来,父亲承认对女儿和其他男人在一起有种情人一样的嫉妒,而女儿则承认自己和别的男人亲热时候总感觉自己背叛了父亲。这里两个场面很微妙,一是女儿趴在床上哭泣,上衣掀起,露出了整个脊背,镜头前父亲的手犹豫了一下,将女儿的衣服盖上;二是女儿在父亲面前脱去上衣,说:在你面前已经不是小孩而是个成年女子,你不想抚摩吗?父亲只是取来一条毯子将她裹上。次日早晨,醒来的女儿发现父亲不在身边,一下着急了,她冲到楼下告诉父亲,一切都是自己的捏造,信是她自己模仿笔迹写的,真的信根本没有动过。随后,她取出真的信,让父亲烧去。
当父女两人坦诚对话的时候,Lolita的味道已经很浓了,整个这种氛围的形成原因很多,首先是父亲对女儿非常好,就和女儿说的那样,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会微笑地安慰女儿,没关系,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可以,这不能不使长期以来女儿对他产生依恋,二是父亲也一直是保持着单身,这个家庭长期是母亲缺席,使得女儿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一个家庭的另一种性别的支撑,也就是父亲的伴侣的作用,三是那封神秘的信存在,因为如果父女相恋那毕竟是乱伦,而那封信的存在,就为这本来的不伦之事提供了合法化的可能,父亲毕竟理智,而女儿还带有冲动和幻想,于是,后面的一切就很正常了。
我曾经很八卦地想着一个异常恶俗的剧情,让父亲和女儿都没有抵挡住命运的感召,在那之后终于情人相称,而女儿怀孕的时候,难产而死,死前告诉父亲,信是伪造的,真的信已经被她销毁,内容没有被人知道,父亲抱着那个孩子,一片茫然。忽然,我想起导演是老基不是朴赞郁。
看片的时候终于验证了一点,老基排系列电影时候的互串习惯,看三的时候,我似乎已经看见了一中间父亲的面孔了,在四中,电梯里上来的是谁?二里面的老医生。我在想五里面会不会有人上了三里面那个人的出租车?对了,后面有著名的杀人短片,杀的就是个出租车司机,汗,不会是那个答应自己的妻子绝对不再彻夜不归的好男人吧?汗......回头去看。
已经写完了,回头看一遍,突然觉得很阴冷,本来是一个人性的迷题,却被我几乎当成一个社会学问题的范本,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冷漠。影片没有打动我吗?当父亲给女儿披上那条毯子的时候,我几欲哭泣。也许我已经对这种不伦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多么让人感到惊世骇俗的地方,相反最后那个回归到平常的结局虽然让矛盾再次潜伏到了水下,但让我平常人的心脏恢复一般的频率后也让潜意识里更多失望。那封信的被销毁,让结果永远成了迷,逃避,逃避,这两个逃避着感情和责任的人。可责备他们的时候,换种身份来想,自己会怎样?一样地逃避,一样地在平常中向往着不平常。
和老基过去的风景一样,影片中还是有着偶然的第三者,第一集中是烤火的人,第三集里成了醉汉,这一集里是个划游艇的人,当女儿在犹豫是否要拆开信的时候,他背着游艇从女儿身边经过,女儿眼中那陌生人的目光惊诧而略带着责备,她吓得不敢继续。第二次出现是女儿告诉父亲信是伪造的时候,那个人再次经过,女儿又一次惊诧。也许这个人的惊诧表情,只是看见一个陌生女人的下意识,但女儿却没有办法冷静地面对。等等,仔细再看那个背着小船的人,居然是一里面那个烤火者,老基划出这个人物,我想恐怕还是要提醒一点,上帝的无处不在,和上帝的万能。
很遗憾,这次抓的图,最后居然忘了存。我很沮丧,不知道因为丢失的图片,还是因为电影本身。

 4 ) 十诫之三:施爱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十诫》(之三)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尽管死亡在之前和之后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里都反复出现,但是主人公爱娃仍然令人同情,她倾向于死亡的原因不是那种生命中总也不可避免的疾病、灾祸以及衰老所带来的无可遁逃,而是因为她的空虚和孤独。在圣诞节这样一个充满喜庆的节日,即使她关上窗,也不能逃避属于他人世界的欢歌笑语声声入耳,这种来自情绪上的无望,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攫住了喉咙,因为失去反抗的目标和对手而更加无望。 于是为了摆脱这虚空,爱娃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另一种虚空来替她找寻答案,就像我们掷硬币,猜单双,或者赌下一个遇到的是男人还是女人来助推某个决定一样,爱娃选择了在圣诞之夜去找她的旧情人雅努茨,用别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生死。 当然,爱娃并没有说明这些以博得同情,而是撒了一个谎,谎称自己的丈夫爱德华找不到了,要雅努茨和她一起去找。谎言的作用在这里充满深意,虽然在多数情人之间,谎言都在所难免,但是谎言终究是一项禁忌,是互许忠诚的情人之间彼此失和的导火索,而在此处,爱娃却是用一个谎言(之后还衍生出了更多的谎言)开始了她的自我救赎。而雅努茨也正是以一个谎言为借口(车被盗了),抛开了妻子家人,和爱娃一起出走。 雅努茨的职业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应该是那种被生活追赶着活得并不是特别轻松的一类人,而他的妻子平静温和,是一个将更多精力着眼于家庭的女人,这样的日子长久了一定会出现疲态,所以影片开始不久,雅努茨扮演完圣诞老人在屋里卸妆的时候,他脸上的麻木与疲惫,给人一种隐约不安的预感,当作为旧情人的爱娃出现,他向妻子撒谎后的出走,给人更多的猜测是这会不会成为一次旧梦重温的“出轨”之旅? 从之后二人在寻找“丈夫”过程中的对话和冲突中我们知道了,爱娃和雅努茨曾经彼此深爱,但是爱娃最终选择了和爱德华在一起,对于雅努茨而言,这样求之不得的女人通常都会演变成某种情结,所以我们很难确定他一开始选择和她出来究竟是什么,但是等到他们一起到了爱娃的家,并觉察了剃须刀的秘密之后,他对爱娃的情感就完全变成了同情,这种同情令他洞悉了爱娃的孤独,决定继续陪伴她,但同时,对于他自身在看待家庭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也应该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启示。 习惯上我们将这一刻的了悟称作契机,但是契机并不是真的在那一刻才出现的,它曾经多次现身,只不过那时的雅努茨缺乏与之匹配的经历来帮助他领悟。 这样的契机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雅努茨在车里扮成圣诞老人后准备走进大楼的时候,从里面出来了第一集故事里失去儿子的克鲁茨多夫,后者在雅努茨离去之后有一刻短暂的驻足回望,很明显,在这样一个日子,他想到了自己破碎的家和死去的孩子了,而雅努茨无疑是他眼中幸福的男人。另一次是本片出现的一个人物,那个醉汉,当他刚一出场走过在车里化妆的雅努茨时,嘴里哼着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愉悦,但是等到第二次他们在深夜相遇,醉汉就有点失魂落魄了,他嘴里一直念叨着,我家呢,我家在哪里?而等雅努茨和爱娃来到醉汉收容所时,他还在说着同样的话,只是这一次他几乎哭了出来。 如果说克鲁茨多夫的凝视代表了残缺家庭对正常家庭的一种外在打量,那么醉汉的贯穿则是作为当事人的一方,对于家庭的情感变化的一个普遍过程,可能长久的沉闷会令人觉得乏味和渴望出走的激情,但是一旦长时间离开之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安和焦虑。 事实上爱娃即是付诸实践的一个例子,她渴望激情不愿被生活束缚,在爱德华之外又和雅努茨相好,但是当爱德华最终离开她另组家庭时,她就因为没有了这根基而失去了勇气,虽然她把自己的命押在雅努茨能不能陪她到早上七点这件事上,来决定是活着还是死去,但从她不停地制造谎言的情形上可以看出,她在努力给自己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死亡永远是被动的,求生才是本能,原著里有一场被删除的戏,他们在路上搭载了一个被追赶的的年轻人,年轻人在车上说:他们反正会捉住我的。 那你为什么跑? 我不知道。不为什么。 这对话就像是在谈论死亡。 至于雅努茨,当他最终知道如果今晚自己不出来,爱娃就会服毒自杀,无论如何,他一定在心里庆幸了一下自己的决定,但是我们看到这并没增进他和爱娃之间的任何感情,施予适当的帮助之后,选择的伦理界限也更加清晰,结尾处雅努茨回到家,他再次选择了用谎言隐瞒和爱娃在一起的事实,但是这一个谎言已经是善意的、想要避免伤害的谎言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妻子已经知道他是和爱娃在一起,之后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既没有解释,也没有炫耀自己救人的善举,而妻子也没有追问,家庭生活好像依然沉闷如初,但是此时的雅努茨已然是灵魂归位的一个丈夫和父亲了。

 5 ) 看电影入门之作——第二诫:进退维谷

如果对电影感兴趣,并且想更深一步发掘电影的内涵,达到鉴赏艺术电影的程度,那么「十诫」中的第二诫,「进退维谷」的确是部入门的佳作,因为它具备了一切艺术电影的要素,包括故事、逻辑、意义、气氛、镜头、隐喻、象征等等。

Dorota 的丈夫Andrzej病入膏肓,Dorota却怀上了朋友的孩子。Dorota之前一直无法怀上孩子,这也是年龄渐大的她的最后一次机会。她抉择要不要留下孩子,于是找到丈夫Andrzej的主治医生,想知道丈夫会不会活下来,如果可以,那么她就堕胎。医生在知道Andrzej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说了慌,使得Dorota留下了孩子。

「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是第二诫的内容。初看之下,电影中的内容正好违反了这条诫命:Dorota找到医生,说在1小时之后将堕胎,医生劝其保留下孩子,因为她丈夫将要死去,Dorota说:「你发誓?」医生说:「我发誓。」这里,医生显然发了虚(假)誓,因为之前他就得知Dorota的丈夫Andrzej病情好转的迹象。虽然观众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病情的突变,但结尾显然证明了医生说了慌,违背了诫命。

不论是不是基督徒,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我们当然会按十诫中的每一条去做,尽管我也不得不说,今天,如果十诫的内容可以像法律一样判断人是否有罪,那么结果会颇令人失望,除了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外,法律与道德已经分歧得很远很远。不过,十诫所关心的话题,显然不是那种「是」或「非」的情况,大部分的故事设定都在40%到60%的灰色阶段,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去处置。第二诫的故事就是这样,进退维谷的不只是表面上的Dorota,医生的两难境地更为激烈。

是的,虽然医生说了实话,Andrzej也会活命,对于这个境地,假如医生仅仅考量了这第二诫的诫命,那么显然最后的结果会是不完美的。所以,医生在对芭芭拉述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性这一点医生深信不疑,他必然会让孩子存活下来,代价就是说一个慌话。

基氏对影片节奏控制得极佳,其一就是在医生对芭芭拉说自己故事的时间上。这个故事只有两个部分,第一次医生所讲的时间是在影片开头,他描述了孩子换乳牙的场景。这个场景看上去没有太多意义,实际所陈述的是两个孩子所带给他和他妻子的乐趣,并为下面医生下决定埋了伏笔。第二次医生的故事已经讲到了最后,他上班的时候家被毁了,只留下大洞,我的推断(*)可能是二战时,医生的公寓被炸,家人尽失,包括两个孩子。紧接着,医生便找来了Dorota,并让她保留孩子。

(*)由于片源的问题,字幕没有交代很明白,所以此处我用「推断」一词;不过也可能原剧本对白即是如此。暂时没有找到此片脚本,望有知晓的可以指正。

对于堕胎这个问题,在天主教教义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天主教是不许堕胎的,它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五诫:勿杀人。本来,在一个天主教国家中堕胎是一个颇敏感的话题,但电影一上来就将冲突点之一定位在「是否堕胎」上,好像堕胎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基氏似乎是有意要传达出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有了这个话外之音很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诫命生搬硬套,认为医生只是在守「勿杀人」的诫命而忽视故事的逻辑性。医生并不是生硬地在权衡第二诫或第五诫的取舍——虽然对于波兰这样一个天主教国家,医生显然是一名教徒—— 最后的决定是他设身处地地考虑之后的结果。

影片最后的两个场景证明了一个正面意义的结果。Dorota回到了交响乐团中,表明了她的心结解开了,生活正常了,而她恍神的目光是想寻找听众中有没有医生,因为医生说过想听到她的演奏。Andrzej来答谢医生,抱怨了一大通生病之前的不如意,然而却因为妻子怀上了孩子而对生活有了信心,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不正是医生么?Andrzej问医生,你知道有孩子的意义吗?正是道出了医生的心声。

不少观众会疑问,一切真是完美吗,如果孩子亲生父亲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如果Andrzej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又会怎样?其实这些问题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亲生父亲从此再也没有联系Dorota,而或者Andrzej也很乐意做一个养父……总之基耶斯洛夫斯基省略了Andrzej渐渐病愈的时间,假设了一切问题已经在这个时间内解决了,于是直接使用答谢场景来说明最后的结果。即使,一切真的有后续的纠葛,那也让陈翘英去续写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务就此结束了。

电影的结局让看过「第一诫」的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它与「第一诫」的观点大相径庭。「第一诫」中,「科学」「输给了」「意外-命运」,看完「第一诫」,猜想这套电影大概是要表达一种对「十诫」神圣性的歌颂,违反诫命需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所以现在医生又违反了「第二诫」,按这个逻辑医生理应也不得好死,但结果虽然阴郁却算是喜剧收场,这也一下子就扭转了整套电影的方向:原来这部名为「Dekalog」的电影,赞颂的是人性而非神性,基氏想说明在人性的光辉之下,宗教的诫命其实不值一提,其后八个短片无不在此框架之下行进,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从技术上看,气氛的渲染是这部「第二诫」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老式公寓的光线很像CG作品中天光的运用,我看完整部十诫之后,最先记得的场景就是公寓清晨的特写,就像你一定会记得「双生花」中的水晶球折射的光线一样。光线的隐喻也十分明显,比如Dorota在家时不是晚上便是阴天,隐喻她的处境黯然。最后的场景,Andrzej感谢医生,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门口一个人物的剪影,等Andrzej走进房间,光线才照到他,这正是他所讲的经历,他从黑暗中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隐喻和象征在影片中也有力地推动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的揣摩也带来了许多乐趣。Dorota掰下植物的叶子,隐喻她孤独无助,在问题的处理上孑然一身,但最后她企图折断植物茎杆却没有成功,又隐喻她仍在努力试图寻找出口;摔破的茶杯,隐喻她此时心灵脆弱得和它一样不堪一击。 Andrzej病房中滴落的水滴,断断续续,象征他生命的微弱,而营造的这个气氛,观众似乎也可以清楚体会到他的痛苦;最后蜜蜂爬出水杯正是 Andrzej病情好转、生命得救的写照。

我还想说一点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让与Andrzej同病房的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的病患先走一步,不仅验证了医生之前的一句话,「有些人不可救药却活了下来,有些人好好地却死了」,对他来说,好好地却死了,正是战争的受害者,是其自身的感受,但同时也再一次表明导演「对命运的不可知论观点」,与以往大多数电影一样,这点可能是导演偷偷影射了一下年代的政治环境。

————————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非新教国家。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的「十诫」与(绝大部分)新教派的「十诫」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时,要站在天主教国家这样一个语境中,要了解一些天主教和誓反教派教义的区别之处。

第二,「第二诫」中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医生对芭芭拉讲自己故事的两个镜头,如果忽略了这两个镜头,「第二诫」几乎是无逻辑的,如此一来那真陷入了神秘主义——尽管看像「两生花」这样的电影第一印象都会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结构松散、漫无目的,但事实上包括他早期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甚至是「无休无止」,其实都是逻辑性极强的故事。

 6 ) 悖论消解的可能——《十诫》之五:切勿杀人


当手段与目的相悖时,手段不可能实现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某种目的,如果手段本身与所要实现的目的之间存在悖论,那么目的就是不可实现的。法律是一种手段,法律的目的是惩治或预防犯罪,无论是惩治还是预防,总之是要杜绝犯罪,而作为一种手段,法律本身如果也是一种犯罪,法律还能否实现杜绝犯罪的目的?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年轻人的妹妹死于非命,这是他杀人的理由,他因为报复而杀人,这是法律判他死刑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法律对他的报复,只不过法律的理由是社会公认的,或者说法律是无情的,但年轻人即便杀人,他也不是无情的,那么他的兄弟如果因为再一次失去了亲人而对法律产生仇恨,仍会以此为理由继续报复这个社会,那么下一轮谋杀可能会针对警察、律师、法官……如此循环,无休无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即法律作为惩戒手段的理由,要大于个人报复的理由,这是毋庸置疑的,个人的利益毕竟小于集体的利益,但是,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通过报复的手段来实现惩戒报复的目的;有人说影片中的律师是导演的代言人,这个似乎不能成立,基氏不需要一个律师来做代言,更不会仇视法律,他只是借助律师这个人物,来呈现一个简单的命题:法律其实是一个悖论。
悖论无处不在,而如果一个悖论的根基足够大,悖论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人们对悖论也就习以为常。人生是一个悖论,我们都知道人是要死的,也始终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么我们活着就是一个悖论,但我们通常不会因为发现这个悖论而自杀。阶级社会的更替也是一个悖论,通过消灭一个阶级来构建本阶级人民的福祉,这无非是以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来实现一个阶级的利益的骗局。奴隶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不可能代表全人类,以一个阶级的利益为根据所制定的一切法律,都会毫无二致地走向它所消灭的那个阶级最后所遭遇的那种结局。也就是说,杀人者必被人杀。
跳出来看,问题变得异常简单。拿中国历史来说,无非是在争一个皇帝的宝座,好比说我看你统治得不好,我就来统治,我寻找各种理由、集结各种力量推翻你,以此来实现我的统治,其实我自己都无法证明我将来会比你统治得更好,但我肯定会比你更聪明,知道用怎样一种更光明正大的理由欺骗被统治者,甚至我还可以让被统治者觉得统治者是他们的救星,对统治者感恩戴德,如果可能的话,通过制定某种法律,使被统治者看起来更像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我只是你们的代表,我只是代表你们管理这个国家……于是,民主与专制在各种谎言与欺骗下显得势不两立实则一体两面,从手段的技术层面(民主)来讲,确实是进步了,但手段的本质(专政)是一样的,所以某某主义之目的的实现,只能是乌托邦。这是政治的悖论。
然而,基氏似乎还有意告诉我们,无视悖论还有可能是幸福的,而发现悖论无疑会带来痛苦。影片中的律师,正是因为发现了法律的悖论,从而对律师这一职业甚至对人生失去希望,痛苦也由此而生。这类似于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如果不考虑行动的目的及意义,或者说他看不出甚至无视行动本身存在的悖论,把推巨石上山看成跟一日三餐一样简单,那么他就有可能是幸福的,而如果他陷入追逐意义的泥潭,他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如果再没有更高级的哲学引导他,他最终只能走向自杀。
作为一个二元论者,在第五诫中,基氏既没有宣扬什么,也没有反对什么,他只是把一个无解的问题抛出来:如何解决法律的悖论?对于这一问题,无论在当时的波兰,还是在如今世界各种社会体制之下,似乎都是无解的。
对于个体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基氏告诉我们:人是自由的,无论遵守抑或违反法律,从选择的层面来讲,人都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是有限度的,即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那么这个社会就需要有一个维持自身存在的类似于规则的存在,这个存在应该是高于个人自由的,同时是高于法律的,高于道德的,甚至是有可能消解一切悖论的——这个存在是什么?是良心?是命运?是因果律或自然律?是上帝或别的神?是影片中那个神秘的不发一言的男人?……无论这个东西是什么,哪怕是一种虚无的信仰,它都是有必要存在的,而年轻人与法律都违背了这个东西——从年轻人杀出租车司机和被法律执行死刑之前那个神秘男人的出现可以看出,这个东西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警示,也是对我们观众的提示,它示意:我在这里,你们不可违背。这个东西,或者说这个存在,是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最大的理由,因为有这个理由,个人也好,法律也好,面对无解的问题,悖论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消解——比如通过宗教,通过哲学——而这消解是永远不能被证明的。

 短评

至少有8部,编剧是一流的

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摩西十诫实例化的电影诠释..貌为宗教,实为伦理..违背十诫之罪所带来的人间苦难,感情和法律、义理上无解的难题,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演绎法倾述给了观众..故事都不长,但又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编剧刻意使用了通俗的、非地域化的情节设置,技术上又能调和冷峻的东欧风味,观影多年,仍值得再推荐

10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面对这部巨作,还能说什么

13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诚如齐泽克所言,随处可见入侵的实在界污点和无主体的视点镜头(比如第九诫,首先通过丈夫的视角看到了有灯光的窗户,然后给到妻子偷情的画面时,妻子侧身看向镜头,尽管丈夫此时正在门外楼梯上,却也的确如亲眼所见一般了),故事模型也非常复杂,并非简单勾勒的矛盾,而是涉及许多细节之处的感觉。但私以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如此严肃的主题,能举重若轻是最上乘的(第十诫除了割肾以外算得上如此),有失轻盈灵动,且常有造作之嫌。

16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如果十诫真是上帝所制,它肯定不是为了规诫人类,而是为了让后者知道自己多么无力,注定无从避免犯这些罪过。

18分钟前
  • icancu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部短片,关于爱情与婚姻、科学与宗教、法律与伦理、正义与人性,每一集都牵涉到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局,引人深思,又各有微妙的联系,如片中冷眼旁观的神秘路人,故事基调也总是冷峻无比。个人最爱的五集是第一诫(蓝墨水瓶)、第四诫、杀人短片、爱情短片和第十诫(邮票与狗)。(9.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陆陆续续看完了《十诫》,我想说,这哪里是一个导演在拍电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标签并不贴切)在拍摄他的疑问,内容所涉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情感等种种,我们经常会被导演带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基老很擅长把握细节,比如突然碎了的墨水瓶,总是歪了的画,车子里老合不上的盖子,这些都成了触动我的那一个点。配乐很美,节奏把握精准,故事虽然简单但包含着不可名状的深渊。关于那个“上帝的角色”:上帝不停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向我们投去一瞥。但他不改变任何。(最后部风格大变啊不是一个导演?

31分钟前
  • 白绳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第1集《生命无常》:五星;第2集《进退维谷》:四星;第3集《黑夜漫游》:三星;第4集《父女迷情》:五星;第5集《切勿杀人》:三星;第6集《爱情短片》:五星;第7集《切勿偷盗》:五星;第8集《心灵之罪》:五星;第9集《婚姻之锁》:两星;第10集《遗产风波》:五星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的冬天,快四年以后重看,完全不同的视角。在影像上最喜欢圣诞节的故事,在叙事上最喜欢偷窥的故事,最强烈的叙事是杀人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邮票的故事,结局最震撼的是女儿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故事都汇为一句:“就像”其它房子,所有的房子所有的公寓,有些人,如此这般。(8th)

38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十集看完,最喜欢十诫之二:勿妄称主名,然后是爱情短片和杀人短片。其余均是四星。还是那句话:这世界本来是如此的崩落,无一样不面目狰狞的活着。

40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追了六个月才在三个影院看完...)。把摩西十诫和东欧剧变前夕的波兰结合起来,基氏带着观众用上帝视角察看人间百态-这的确是件太痛苦的差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一刀切地判断善恶,好几个故事都是无解...

4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医生不就是说了个善意的谎言,希望留下胎儿,用得着弄得这么沉重么?好吧,宗教问题总是沉重的。

4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第四诫 孝敬父母。第五诫 毋杀人。第六诫 毋行邪淫。第七诫 毋偷盗。第八诫 毋妄证。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46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重看#9年后的回望观感更深;极其完整的概念系列电影,每集之间信息勾连丰富,本片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注释、指涉,构成完美的、自成一体的基耶式“宇宙”,有极为广阔的解读空间;无休止的焦灼现实,永无结局的道德困境,命运天使的神谕指示,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伤痕。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杀人短片,被杀的镜头与杀人的镜头一样冷酷隔离,基氏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疏离感,很难与主人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倒是会因为对行动的好奇而有意追问故事发生的年代,那时候的波兰,或者说基氏电影中的波兰,一样在经历蜕变,这些所谓的道德焦虑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所以十诫是在某些层面上缓和焦虑。

55分钟前
  • 炯之
  • 力荐

所谓经典,文青必看

56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十年间每回看《十诫》,最喜欢的短片都会不断变幻——犹如第一诫中的蓝色墨汁,缓缓流淌成了一块隐秘而幽微的成长切片。然而从「十诫」「九诫」到「八诫」,这些年大家又经历了什么呢?或许,就在每个「十字」之间。大银幕@SIFF2016 @BJIFF2021 # 今日「八戒」联想补标

58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小男孩非常好看,表演也极为杰出。而最后的死亡真是纯然的命运捉弄,将如此的美好毁灭、如此的偶然与不合理。那个在湖上烤火的军装男人到底象征着什么?

6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SIFF# 今晚看了一二。惊讶于1988年拍摄的第一集就如此具有前瞻性(就算当时互联网还很初级且根本还没有物联网这个概念)。《十诫》里充满各种艰难的选择,无论是理性vs.信仰,还是第二集里的道德选择。(修复版画质极好,颜色也超正)

1小时前
  • bt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