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

动作片俄罗斯2002

主演:Aleksandr·Efimov,伊戈尔·别特连科,阿尔焦姆·谢马金,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阿列克谢·帕宁,阿马杜·马马达科夫,Anatoli·Gushchin,亚历山大·奥斯特犹科夫

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星星 剧照 NO.1星星 剧照 NO.2星星 剧照 NO.3星星 剧照 NO.4星星 剧照 NO.5星星 剧照 NO.6星星 剧照 NO.13星星 剧照 NO.14星星 剧照 NO.15星星 剧照 NO.16星星 剧照 NO.17星星 剧照 NO.18星星 剧照 NO.19星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9 04:34

详细剧情

1944年,二战已接近尾声,在东部的苏德战场上,红军为了摧毁法西斯的最后抵抗,派出了以特拉夫金中尉(Igor Petrenko 饰)为首的七人侦察队,他们将要深入敌后,去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这次凶险的任务已经导致多名战士牺牲,但勇敢的侦察队员们毅然出发了,临行前,特拉夫金与通信兵卡佳(Yekaterina Vulichenko 饰)约定,用“星星”和“大地”作为彼此在电波中联络的暗号。侦察队顺利的潜入敌后,并陆续传回有价值的情报,意识到侦察队威胁的德军方面如临大敌,派出重兵封锁交通,导致侦察队蒙受巨大损失。特拉夫金面对失去战友跟电台的局面,却决定继续前行,完成自己最后的任务……  本片获2002年翁弗勒尔俄罗斯电影节大奖等多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都是地球上的星星

法兰克福的下午稍微下了点雨,那会儿我刚刚在一个美国志愿者的陪同下从一位艾滋病医生的诊所出来,街上腾起一阵阵热雨,burning rain,他说。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不知道。要不然,他接茬说,我带你去看看我工作的小学校吧。我想了下,自己不应该罗嗦,所以也就不要所谓的引入技巧了,直接切入正题,这位志愿者的工作所在地,并非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不过是距离法兰克福市中心远得可怕的一所有些特殊的小学校而已,面积狭小,好在环境亲近自然。这是Shuan介绍他给我认识时就已经说明的,说他工作的是a school for children who company with Autism,最后一个单词所代表的一种“疾病”在国内,目前被称为,自闭症,或者说,孤独症。看着草地上那些嘻嘻哈哈乱作一团的小朋友大朋友(有的已经过了十二岁甚至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我倏忽想起去年春节回家途经香港在一次关于儿童教育座谈会的旁听席上看到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一部洋溢着童真、包容、善良跟阳光的电影。

不过有一些不一样。电影中的小男遇见的的确是典型Autism的症状——读写障碍,但他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表达也富于“传统”社会(或者称为“正常”社会)所固有的逻辑,并且还拥有一个殷实完满的中产阶级家庭,比起跟他遭遇相同的同龄人,因为一部阳光电影的指向性,这之间巨大的境遇鸿沟宽得不真实。但要说句公道话,这种不真实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理解,即便此前你对电影所讨论的问题一无所知,你也会很轻松地走进故事,除了这个大门牙的可爱小男孩,还有一个能唱会跳长得也还过得去的年轻男老师,当然还有浓得化不开的童话故事一样无坚不摧的友谊——是,男老师之前的表现的确很有中国电影电视剧的范儿,给人感觉那紧缩的眉头似乎肩负着拯救全宇宙的小孩儿的重任(笑),但后来男老师的际遇——他走进一所我在开头提到的小学校,这种误解得以冰释,让所谓中国式的高大全见鬼去吧,即便是今年他们拍出了一部在美国得了小奖的公益艾滋孤儿电影(我就不点名了),即便他们吹嘘着自己有多真诚有多三个代表,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让他们带着他们的屁眼见鬼去吧。

这个误解的冰释过程可以解说如下:我身边的朋友很少,这或许并非是一些人所崇尚的少而精主义(less is more)。可就这些少之又少的朋友,一开始几乎都没有办法理解,我为什么总对那些跟自己的生活似乎毫无瓜葛的事件感兴趣。当他们在讨论独立音乐小清新时,我在跟他们说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国儿童;当他们排队去银行购买新发行的基金时,我在他们耳边唠叨广州的绿校和成都的爱慧(因为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原因,后面一个学校或许面临着一些自身的困境)……有时候我也觉得很难启齿,在我上小学之前,我也有稍微的Autism征兆,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至少有一个心态开放积极的家庭和一个当时看来在小地方很了不起的海外亲戚(只不过在台湾),这些都让我能得到即使算不上世界先进总不至于落后似如今朝鲜的学前帮助。当时的表现种种我现在是没有办法想起来了,不过只要我面对这群孩子,我很容易就能找到非“传统”社会的交流沟通方式。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而我何其幸哉。

要进一步解释这种读写障碍或者说Autism,我们可以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物语法”概念(bio-grammar)。作为一个研究符号学的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在同一时代的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中吸收了不少经验,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这个假定,他引出“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接受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这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比方说,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再比方说,在15世纪就画出飞机模型的达芬奇……当然他们的成就都不仅限于此,我是说,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课文说,达芬奇自己学着母鸡要孵化小鸡,课文后面总结说达芬奇是勇于实践(或许是因为当时大胆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提出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谁能保证他只是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鸡呢?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眼中的很可能是不同的啊。

在生命的开始阶段,于茫茫宇宙中遇见Autism这样“美好”(或者确实是美好,谁能真的分辨呢?)的现象,最后能够得到世人关注的其实少之又少,爱因斯坦与达芬奇都是个例,再罕见不过。所以这部电影尽管提供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事实是它希望传达出这样的理念,就像国内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所写的感人至深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生养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另一个问题是,即便我们了解到这些,我们都能做什么?

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包括中国的河南、安徽、贵州、江西、湖北山区、云南、或许还要算上新疆和西藏,这世界有那么多地方被这样那样的原因——政府也好族群也罢——尽情压迫惨烈碾碎。我们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不一样的环境做这样那样的志愿者,而毕竟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尤其是在家庭负担较重的传统东方社会,无论地价飞涨的城市抑或人口如水土般狂躁而茫然流失的农村,“做好事”的收益跟付出明显不对等——更何况对当今国内的很多大学生而言,除了学校每年暑假组织的不伦不类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三下乡活动,根本就找不到合法组织为自己提供奉献爱分享爱的自由。

不过,起码我们都有能力善待身边的小朋友大朋友。我的大部分成绩优异的高中同学,现在他们分别在国内各个知名学府颠三倒四为自己的未来竞争。当这一群天之骄子、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回到山区小城时,或许是盛情难却,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办起了收费制的补习班,参加的有小学生,有中学生,但无论哪种,背后自然而然都站着坚定的望子成龙的父母。——这让我觉得自己很羞耻,或者说如果我的父母稍微在乎一点比较,就会觉得他们的儿子很羞耻,因为别的大学生放假在家都能挣钱,我要么晃荡着不回家,即便回家也是招蜂引蝶带着一大群表弟表妹以及他们的小同学小朋友整天东游西荡。所幸,跟我一起玩的小朋友如今上了初一,他们的成绩并不比参加我的金凤凰同学补习班的小朋友成绩差。我不愿意看到的并非是收费(那再正常不过),而是,你回过身用套在自己身上十几年如今好不容易挣脱一点点的锁链套在比你小得多的弟弟妹妹身上,这种传统的传递,总归让人困惑。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啊。

匆匆写就这篇文章,一来是今天见闻的有感而发,二来无论是在豆瓣还是时光网上,国内观众似乎对这部电影了解甚少,做个小推荐。

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2 ) 经典台词

1,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2,阅读障碍: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背不出字母表,毕加索不理解数字“7”,迪斯尼不识字,所以致力于画漫画,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会读也不会写,却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说家。
3,在我们周围,那些用独特眼光看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
4,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
5,让我们走出去,创造出一些不同的东西。用任何你感兴趣的,木头、石头、棍子。
6,奥斯卡·王尔德:谁需要一个只注重外表,不关心内在的愤青呢?
7,很少人能跳出思维的局限。
8,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否则,他会迷失的。
9,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身的情感。
10,关心,是愈伤良药。
11,让孩子感觉被需要,拥抱,亲吻,让孩子感觉被关注。
12,所罗门岛上的土著们耕种土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
13,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为之叹息。
14,有目标就有欢乐。
15,泄气带来悲伤,乐观带来欢乐。
16,生活就像棉花糖,织满希望与梦想。
17,你的潜力如天空般辽阔。
18,多美的清晨,如果镶上一个镜框,我感觉回到了童年。
19,最佳的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
20,感谢那些陪伴我们,打开我们心灵窗户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们。

 3 ) 地球上的星星

很温情的电影。看完对阿米尔汗的崇敬之情又深了一分。这是一个真正有社会担当的电影人。他的电影作品不只是为了票房,更是为了电影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这部作品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独特的天赋,需要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或是硬塞。片子的歌舞环节不是特别应景,除了阿米尔汗出场那个歌舞,其他几场有些拖时间占篇幅。应该把伊桑努力克服学习障碍的戏份多拍一些。画画大赛那场戏非常赞,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温情的一面,不再有身份桎梏。
我们为什么都爱阿米尔·汗?因为他的影片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娱乐,不是腻味却缥缈的心灵鸡汤,更不是单纯的“揭示社会黑暗”,而是总能饱含深情和关怀的看待印度,对于弊病毫不留情的嘲讽,却又充满了希望和乐观。——更重要的是,这种关怀和深情,是完全跨越国度的。

 4 ) 从伊桑的画谈起——看《地球上的星星》,侃艺术疗法

    伊桑是个有诵读障碍的孩子,在正常教育体系中无所适从,倍受打击。不过他具有绘画的天赋,通过创作,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展现奇特的想象力。但是,画画有什么用呢?一个只会画画的孩子如何走向社会,备战,参与成为“有用栋梁”的群体竞争?
    影片里的老师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他们有各自的准则和教学风格,但出发点皆是如何让孩子打好基础,应对未来的社会需求。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盲点,他们并不了解诵读障碍是一种病症,也就看不到伊桑的挫败是一种已经尽力而为却无法克服的绝望,只是依照“常识”将他归为有智力障碍或者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就像第一所学校的老师们,无奈之下,建议伊桑的父母将他转到特殊学校读书。
    伊桑的父母并不认为他智力有问题,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小机灵鬼,他们,尤其是伊桑那位风格严谨颇具中产阶级成功人士范儿的父亲认为:孩子读不好书是缺乏严厉管教所致。于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学校。这里,据校监介绍,“最难驯服的野马也会服帖”。
    影片的开头从音乐到画面是很有幽默感的,甚至在表现伊桑逃学的那段,调子仍然轻松欢乐。因为这时的伊桑无论在学校里碰到什么挫折,他还有个坚信能随时收容自己的安全港湾:家——严肃但很能让人放心依靠的父亲,温柔、包容而爱意无限的母亲,样样出色且怜爱自己的哥哥。
    但是,到了寄宿学校,伊桑再无依托。家庭联系被切断,遗弃感的生成让他的幻想世界发生了扭曲。之前,伊桑碰到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会化身成幻想王国里无所不能的“伊桑船长”,用虽然得不出正确答案但妙趣横生的想象来化解挫折。即使自卑,他还能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留有一条自我诠释的神奇小径;然而到了陌生又严酷的环境中,曾经让他忘情徜徉的幻想空间却异化了,幻变出无数令人恶心和恐惧的蜘蛛,不仅吞噬了往昔能够带来慰藉的缤纷想象,还逐渐侵袭到他的现实世界:影片用伊桑扑打不存在的蜘蛛等细节来刻画他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模糊,这是一个危险的泛化征兆,孩子的精神已趋近崩溃。
    用经典精神分析的说法,大概可以这么描述:在恐惧的威胁下,伊桑启动了防御机制,屏蔽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切断跟幻想世界的联系。后果是他变成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愤怒过激的孩子,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隔绝、偏离和扭曲。他甚至无法再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怀。
    伊桑不能再画画了,即使新来的美术老师营造了温馨亲切又创意纷呈的氛围,他仍然无动于衷。所幸的是,新来的老师有过同样的痛苦经历,他知道孩子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并积极采取了拯救措施。那些循序渐进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协助伊桑一步一步收复自己的想象王国,重新找到胜任感,从而肯定自我价值。此刻,表现性疗法,即艺术疗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影片里有句话:艺术就是释放情绪。我认为这么讲有些片面。实际上,影片所表现和传达的,比这句话更全面。艺术,不能仅仅用来释放情绪,否则就是一柄危险的双刃剑。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伊桑在极端恐惧的情绪下继续作画,把“蜘蛛”释放到画面上,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他很有可能被自己的作品吞噬,掉进完全的精神错乱中。
    所以说,艺术创作不能没有情绪,但是对于情绪,要有觉察、辨析、转化等过程,而不是一味释放,听之任之由它洪水滔天,把自己冲得晕头转向甚至沉溺。至美的作品,是艺术家的把控力与情绪博弈中制胜的产物,而非相反。遗憾的是,常常有人把自己情绪宣泄的一面跟艺术家认同,却全然无视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在于不断的自我搏击,以克服情绪的困扰和痛苦作为创作基础,以斗士精神来成就作品。
    以上是为了说明,当艺术创作只是一个人的战斗,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而艺术疗法,则是在治疗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的。毕竟,艺术疗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跟艺术家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可最终还是有殊途同归之处。
    回到影片,孩子停止画画,这是一种让人悲伤的自保,最后的消极对抗:没有能力抵御释放出来的情绪,那么暂时还是堵上为好。至少,不用正视它了。然而,压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看它,它还在。那些负面情绪总是在虎视眈眈,伺机侵袭。
    美术课上,伊桑桌前一张始终空白的纸让代课老师拉姆的心里打了一个问号,看到孩子的作业本,再结合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拉姆明白了伊桑的危险处境。通过家访,拉姆不仅了解到家庭背景、家人态度,也发现了伊桑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是心理治疗师的必备课:要真正帮助到来访者,除了对个体的了解,对其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寻找问题在社会环境中的面目。有问题就是不正常,但是“正常”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追溯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我们所处的原生家庭;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社会支持。受心理症状困扰的人有时会主动切断社会支持,包括亲密的人际关系,如伊桑变得对家人无动于衷。情绪总是会相互激惹,家人不明其症状,会痛心甚至愤怒。因此从治疗师的角度介入,需要一个把症结说清楚,并获得其家人理解和支持的过程。在影片里,拉姆如何让固执的父亲明白什么是诵读障碍,有一段精彩的对手戏。
    然而要解决根本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环境的配合。拉姆又说服了校长,让自己对伊桑的帮助方案得以在学校这个平台上施展。这时,我们才看到拉姆动用了哪些表现性疗法的招数:在沙子里写字(感触体验);用各异的颜色写字母(注意力转移性质的视觉引导,淡化其对单一形式的字母所引起的混乱感);在方格状取景框里练写“8”,掌握笔画规律以后再逐步缩小……
    拉姆家访之后,已经知道伊桑擅长绘画,却有意识地回避了将绘画作为表现渠道的直接运用,而是通过手工制作让伊桑重塑自信。拉姆领着学生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这也是一个招数),心灵手巧的伊桑做出了能在池塘里自行移动的螺旋桨小船,赢得同学们的惊呼和掌声。
    看到这里,我不由感叹:想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疗法治疗师是多么不容易!艺术疗法,如果仅被具体表现手法所惑并执着其中,那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因为艺术活动本来就多样化,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诗歌、舞蹈、陶艺……等等,单是以绘画艺术为介质,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又庞大的体系。因此,一来立项很重要。往哪儿专研,朝哪个方向走;二来还是勿忘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基本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规程,一样都不能少。
    一个根基粗浅,只知道艺术疗法种种花样的治疗师,往往只会把自己半懂不懂的东西往来访者身上套,欠缺根据具体的来访者制定引导步骤的能力。这会害人害己的。
    直到片尾,让伊桑重拾画笔,也是由拉姆创造了全校师生美术大赛这样一个契机。伊桑终于战胜内心冲突,出现在赛场,并以在小池塘边放自制的小船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将现实和幻想融汇一体的图画。有个小细节,他用了哥哥送给自己的24色彩笔,我想这意味着重新接受家人之爱。影片淡淡点出兄弟之间的爱与竞争,不过不是主题。
    美术大赛,伊桑的作品获了第一名。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缤纷斑斓的色彩,以及伊桑喜欢幻想的各个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树、水生物……等等。可以说,全都回来了。值得注意的是,画里的孩子虽然孤身一人,却有池塘里的倒影伴随着他,我想可以解读为伊桑的“镜像困惑”成为了他的创作源泉。这么安排其实有些刻意,不过当做导演的美好愿望吧,毕竟他在里面扮演了老师拉姆:-D
       影片很温暖,在导演的安置下,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然而在现实中,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除了教育制度,还涉及教育成本:假若伊桑不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还有个人资质的问题,这跟《心灵捕手》相似:伊桑和威尔•杭汀有障碍有创伤,但都是有天分有特长的人。所以一来容易激起伯乐们的惜才之心,在命运拐角处若得以相逢,愿意投入精力来帮助他们;二来自己也较快可以找到自信,就是达到以扬长来避短。可是,资质普通又存在各种缺陷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并不主张以护短来迁就孩子的无能,以冗长的甜美梦境来安抚在现实中碰壁的人,那只会造就退行的愈加深化。但正如天才也有需要克服的缺陷,低能的孩子也能通过行动力的引导以获得胜任感,进入“选择”——“行动”——“胜任感”——“自我价值感”的正向螺旋提升。只是,那是一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致才能看到的努力,而且终其一生也发不出耀眼光芒,可如果能够温暖自身,让她(他)在社会中自给自足,就够了。教育的职责是,家长和教师要点燃这种微光,让孩子们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一辈子当萤火虫,也有自己的光之轨道。呵呵,扯偏题了。

 5 ) 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2011年6月13日的推荐:《遥远星球的孩子》,搜狐视频有在线高清观看,对网速要求也不高。非常好的纪录片,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下方我描述的那个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不太严重的那种。
-----------------------------------
      同事推荐我说:“很好的电影,关于孩子和老师和父母的,很感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嗯,一定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但是,那些特殊孩子真是很让人头疼,作为老师,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个好老师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很难找到帮助他的办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里遇到的情况一样。

    电影的前半段,我想,看电影的人里一定会有很多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地神游、需要不断催促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理解是多么困难。

    班里有个孩子,和伊桑一样,总是带来麻烦。从早上校车停在楼下开始,老师就要开始注意他:5分钟过去了,他是不是进了教室,还是又在躲在楼梯角地下、或者在各个楼层之间闲逛,忘了上楼?看到他进了教室,立刻要有个老师站到他身边,不断催促他换鞋、挂书包,如果不是这样,他会一直呆在衣帽间里面半个小时也不出来,而且还会在里面跳啊、叫啊,带着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吵闹,根本不管工作间里其它的孩子已经开始安静有序的工作。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够然他安心专注的工作是多么困难,只要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和伊桑一样开始神游,面前的工作摊得乱七八糟,再过一会儿他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或者把身后柜子上的教具进行一个转腾大挪移。到了集体游戏时间,大家都在安静游戏的时候,他在边上跳来跳去、尖声叫嚷、下午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还不停地在操场上奔跑、或者躲到滑滑梯上的阁楼里面、躲在里面不肯出来……

    要理解这样的孩子、给他贴切的教育有多难?

    早上衣帽间里,为什么每天他都会跳来跳去?因为他的外套袖子太紧了,即便甩动手臂还是没有办法让袖子滑落下来,只好剧烈地晃动整个身体,蹦嗒自己的身体,好让袖子落下来。原来是这样!那就给个示范吧,示范老师是怎么样把两只袖子都脱下来的,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他的眼睛是不是在看你的手,因为你一疏忽,他的眼睛又溜到别的地方去了。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在第二天早上,在他开始脱衣服之前,一定要提醒他一下,你昨天做过示范了,他已经学会了,希望他今天用同样的方法来做这件事,如果少说了这句话,80%以上的可能他还是会用蹦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中午大家做集体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百格板没有归位好,还有二三十个散放在工作毯上。他看见了,走过去,把整理好的那七八十个“哐”的一下又倒翻在工作毯上,然后站起来,看着那堆乱七八糟的正方形小木片,提起脚来踢了上去!第二天的中午,他又站在那份工作面前,二三十个木板堆放在订正板上,只有1、2、3和98、99放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于是我知道他很想做这份工作,他一脚踢在这些小木片上也许是因为它们数量太多了,他根本没有办法去有序地整理它们!第三天的早上,我特地把这份工作拿到他的面前,教他怎么样一小格一小格地把这些小木板拿出来,一次10个地将它们在工作板上排序。这天上午他做的好极了,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100个木板。可是第四天早上,他“嘭”地一声把木盒放到工作毯上,三四十个木片掉了出来,接下来又是无边无际的神游。第五天的早上,我示范给他看怎么样轻轻地放东西,结果只完成了1-20的排序,接下去又是神游!

    要理解这样的孩子、给他贴切的教育有多难!

    这样的孩子天生缺乏主动性,一点的小挫折就能打消他的耐心,一次求助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打消下一次求助的主动性,他们需要太多的个体关注,不要说伊桑的教室里有60个孩子,就算是在只有20个孩子、个体化教学为特色的蒙特梭利教室里,你也依然无法无时无刻地去给他关注。而且即便关注了,你也依然无法敏锐地感知到底要给他什么,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因为这完全不在你的知识范畴以内,也不在你的经验范畴以内。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库巴老师的画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宁静绚烂感动,为尼库巴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不了尼库巴,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现实中孩子的状态要比电影更复杂,是因为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6 ) 你遇见的老师是蜡烛还是剥落的旧墙

    七夕的夜,雷雨交加。我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地球上的星星》。随着那张笑脸的消失,那双充满好奇眼睛的收回┅

    我的眼角渐显湿润,画面渐变模糊。干燥的心脏如天外惊雷,被闪开一道道裂口。如火山,有灼热的岩浆喷发而出。如干裂的旱田,被窗外的突如而来的暴雨淹没。

    回忆像浪潮一样波涛汹涌的一波又一波的涌入我的大脑,一潮一潮的将我淹没。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个脾气火爆的重庆女人。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她站在讲台上讲高尔基的文章的时候,愤怒的问我们燕子到哪里去了的模样。她像一头发毛的母牛一样乱撞,像一头受伤的狮子一样咆哮,像一头老虎一样像我们扑来。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敢回答燕子去了哪里。

    那天的教室鸦雀无声,看着窗外阳光,斜打在玻璃窗上,散落一地的碎影。我感到自己紧绷的血管,像要破裂一般。我屏住呼吸,仿佛呼吸的声音太大都会被海浪卷走,被愤怒的狮子撕碎,被老虎吃掉一样。

    我的同桌是个皮肤雪白的智障儿(所谓的智障)。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睁。眼睛大大的,看似无助,又似空洞麻木。她的右手被蛇咬掉的只剩半截的食指,圆圆的像那条蛇把它自己身体的形状永远的留在了她身上。总让人看见她的食指就仿佛看见一条蛇的脑袋,睁圆了眼睛看着你。她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两眼空洞的盯着黑板,咬完一支又一支的铅笔头。他就这样咬了6年的铅笔头,考了6年的0分。

    6年之后她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她不再用听老师骂他是傻瓜,是白痴的鬼话┅她不在需要天天面对同学的讥笑。

    她的一生只在学校度过了6年,这被人忽略,被人讥笑,被人┅的6年就是她全部的学生时代。今天的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不知道是否过的好。在回忆起她年幼的学生时代来,应该也是有甜蜜的时候吧,可我们带给她的有多少?

    她始终没有遇见那个在美术课上穿戏服跳舞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观察入微,关怀她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不远千里家访的老师。

    现实里的老师是剥落的旧墙,早已掉了那层白白亮亮的的油漆。渐露暗灰的石头。作文本里的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知道你是否见过?

    老师只会喜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的关注都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老师再会想要把一个调皮成绩很差的孩子改造成优良的三好学生,那都是家长有头有脸的孩子。他们不会花心思在一个所谓的不会讨好的傻子身上。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所谓的智障在被忽略。

 短评

每一个镜头都寓意很深,他的才华有目共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小时候,在家长的压力下,不得已放弃那些看似幼稚却是我们心中真正渴望表达的东西。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逐渐沦为社会规则的牺牲品。★★★★★

10分钟前
  • Q。
  • 力荐

最近真是中了印度电影的毒了,一部一部的停不下来了,这不是阿米尔汗的导演处女作,毫无意外是部好片子。每个小孩都是上天的礼物,地球上的星星。如果你不懂,千万不要把他当成泥土随意捏造。

12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力荐

教育是一门艺术啊,特殊教育道路更是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国家也能重视起来,加油!

16分钟前
  • 🍍
  • 力荐

我还是喜欢那种仨傻子那种欢乐和鬼马的片儿啊,这个励志方面太满了,溢出来。

21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主演就是导演啊...真有才

23分钟前
  • Lotte
  • 力荐

没有坏学生,只有差老师

26分钟前
  • 断风
  • 力荐

看了三个白痴以后很喜欢 Aamir Khan,为了看他才看的这部电影,结果没想到看到他之前先得忍受50分钟的死孩子。。。虽然这个孩子有阅读障碍,其实叛逆只是一种反抗,但是死孩子就是死孩子。孩子他哥美好到有点儿假。PS:配乐不错

30分钟前
  • kisstherain
  • 推荐

相比起如此优秀的电影好莱坞现在的大部分片简直是biggest joke ever

32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同龄小孩能轻松完成的,他却做不了。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的自信肯定全被摧毁了,只好用逆反掩盖无能……与其承认“我不会”,还不如说“我不想”。大人不也常这么做?

33分钟前
  • 一路有你
  • 推荐

将来我儿子要是不爱上学,那就不上,在家歇着,爹下班回家陪你玩!瞧瞧把孩子给逼成什么样了?中国哪有那么多像阿米尔汗那样的好老师啊!

35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孤立了,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那时世界将会被震动。

40分钟前
  • ℡发条橙
  • 力荐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全才,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不会拼写有什么关系,不会系鞋带又有什么关系,你懂得什么是想象,你能画出美丽的池塘夜色吗。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超越的那一面,可悲的不是有其他方面表现的比别人差,而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自己最闪光的那一面。喜欢最后一幕ishaan奔向nikumbh,脸上泛着喜悦与自信的光芒。

42分钟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力荐

节奏太慢了…

47分钟前
  • sherrylee
  • 还行

这是看过第二印度关于教育的电影了,那一部是三个宝大闹宝来坞。当然,时间长是印度片子的最大特点,一部片子里至少有3首MTV。片中不仅寻求教育理念,还着重体现亲情、友情,这是印度影片与西方片子不同之处。

52分钟前
  • Me not we
  • 还行

天才和白痴只有一个伯乐的距离!

54分钟前
  • 心清如玉
  • 力荐

下载地址:http://down.gougou.com/down?cid=BBA43F212FAE350FCB048DF1CB557C820B459B7A 上半部分绝对是五星以上的,可下半部只值三星,不管怎么样,镜头设计和音乐真的是超级棒

57分钟前
  • 飞行
  • 力荐

谢谢阿米尔汗,赐予这个夜晚温柔的力量。它有成长的欢欣,兼得教育的鼓舞。五彩斑斓的童真,透过顽皮的镜头闪过,值得再三回味。

5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像幼稚的作文立意,用着编造的名人励志故事加上虚假的偏远地方见闻,再加一些迎合观众的自我体会。拖沓到极致的剧情骗点廉价的眼泪。家长和老师不该受到一边倒的苛责,他们做了自己该做的也付出了关心和爱,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不该是极为高尚的人制定的,为了赞颂那样的人而否定其他人,可悲。

1小时前
  • 暖饱
  • 较差

太感人了,泪水哗哗的,歌太好听了,印度电影真牛!

1小时前
  • 张京
  • 力荐

与《三个傻瓜》的理念同出一辙,视觉创意细节令人惊艳。大框架未能免俗,但对待更广大的社会问题态度自信从容。另:印度电影可真长!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