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

犯罪片大陆1949

主演: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

导演:桑弧

播放地址

 剧照

哀乐中年 剧照 NO.1哀乐中年 剧照 NO.2哀乐中年 剧照 NO.3哀乐中年 剧照 NO.4哀乐中年 剧照 NO.5哀乐中年 剧照 NO.6哀乐中年 剧照 NO.13哀乐中年 剧照 NO.14哀乐中年 剧照 NO.15哀乐中年 剧照 NO.16哀乐中年 剧照 NO.17哀乐中年 剧照 NO.18哀乐中年 剧照 NO.19哀乐中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8 16:33

详细剧情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n成年的建中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n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

 长篇影评

 1 ) 哀乐中年

很想为这电影写点什么,没整理,写哪是哪。
这是中国导演还没在浩瀚影史里迷失方向的时候,还没被身份焦虑困扰的时候,还没非得说出点什么的时候,拍出来的电影。有些导演总是有一些架子,有一些所谓的底限,或者有一些特别想表达出来的各种观,为了这些东西会牺牲掉观众能看得出来的另一些东西。如果这度拿捏的好,或者底限足够高,完全可以成为伟大作品。就怕又不具备超凡的审美品味,又无法潇洒取舍,中间的这个状态就是匠气和做作。
哀乐中年这个片子有一种可贵的拙气。在各方面都基本过关的基础上,为了叙事这个完全单纯的出发点剪辑和运用技巧。没有杂念的这个状态是可以被感知到的。该用什么的时候用什么,而不是这手法太low了我要避免,或者说要不咱来个这个吧。
叙事也是丰满而放松,在与观众的对话中用自己的这种无邪的状态调动情绪,整个资料馆拍手爆笑的时候,这观影体验,真是太美好了。
这拙气并不是幼稚无知,而是一种选择。绝不煽情,但不只我一人笑着笑着,想流眼泪。
敏华跟绍常有几段对话,在两人关系往男女情谊那里走的当口,敏华看绍常的眼神里有千言万语,退休回家那段,嘴上没说,全在眼神里说了,这女演员太灵了。
怀表是一个很好的符号,配合着人物的状态,在当校长的时候提着劲,在退休了以后怀着旧。道具组好评。
石挥真是挺拔,一股北京人的气。
辞典掉在敏华脚边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高跟鞋,讲究,服装组好评。

生在那个年代,一定觉得中国电影很有希望。

 2 ) 华语影史十佳之一

影片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儿子“摇身一变”为银行职员。当姨妈要把表哥送去百货公司当销售员,儿子的这一行为先以愿望的方式从嘴里说出。桑弧用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蒙太奇:镜头先从上至下移过儿子全身,再反向——一个穷学生就“变身”为穿西装、打领带的职员了。惊讶的不只在手法的简单,而在于它不是幻想,而是事实。 当观众正等待一个镜头将他们带回原点的时候,这种等待慢慢地转变成自我怀疑: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儿子确实没经过任何努力(即使有,他们也未曾看到)就平步青云了。这实在是一个妙笔,把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桑弧只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浓缩时间(一如影片里反复出现的通过照片显示时间已经过去),那么我们只能将其归之于因为观影经验差异,从而阴差阳错成为一个妙笔。 同样,我们也该见到以此为分界影像发生的变化。从一开始,诸多的不适:无铺垫直接进入、剪辑的痕迹、演员戏剧化的表演、念白式的台词等待,转而转入连续高潮。桑弧充分利用“僵化”这一弊病,借助巧妙的情节设计和台词将影片发展成一出轻喜剧。 当我们被故事深深吸引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在乎讲故事的人他的衣着,声音又是否迷人?

 3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有一阵子很喜欢翻出老电影,一则,我喜欢看那些纯粹的讲一个故事的叙事片,二则,想籍旧日影像窥探当时的真实生活一二 —— 毕竟如今时光缈缈,往事不可追也。像这样一部优秀的老影片,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细看几遍,不嫌多的。如此舒缓的节奏,流水般的娓娓道来,精心谋划的细节简直要让人直呼一声“概括了难以捕捉的碎片般的真实生活“,可以想起小津安二郎,也可以想起早年的李安。

故事说的不过是一个家庭,围绕的不过是一个男子从壮年到中老年阶段的生活。剧情不必重复。男主石挥,最早在李翰祥的回忆录里读到,李对他很有不满,与一众影迷惋惜一代影帝最后赴海而死的心情不同,感觉李大嘴因为周璇之事,简直恨不能将他扒皮,即便如此,李还是承认他的天才演技。片中的他,如此轻轻松松将一个儒雅,谨慎,正直的中年人呈现出来,天然无雕饰,不服不行的。而且,黑白画质中的石挥,特意老成拙朴的扮相,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称不上精致的五官,却完全挡不住他的男性魅力。—— 这种特异的Charmant,当时得以见到本人的观众,大概就是GET到的人沦为忠粉,不GET的就一头雾水了。除了男主,在影坛中昙花一现的女主也让人眼前一亮。温婉大方,明朗如星。目视这样一对老少恋,完全不输任何所谓的经典忘年CP啊。

然而影片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而言,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份真实感。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我可以知道当时中下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社会民生的艰难。敢问现在有多少影片,50年后,100年后,放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看,他们还能得以知晓如今平凡人家的生活一二?不去夸张,不去丑化,就好好讲一个故事?片中哪怕一个小小的零食,譬如大儿子在赚钱之后买的纸包的鸭胗肝(我身为80后,很小的时候还有这样的稻香村鸭胗肝买,记忆里是咸香非常的),也是符合人物性格,来源生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无论主次,前后呼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脸谱或小丑,譬如大少奶这样的富家小姐,背地里如何议论老爷子,面子上还是脸含微笑,客客气气的 —— 这才是富养家庭出来人的教养。

而如今绝大多数的肥皂剧,肥皂电影,无论人物,服饰,道具,对白,我除了“浮夸”二字,没有其他的话好说了。

更不用说那些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的话题。关于人生,关于中年,关于婚姻,关于生死。

—— 我跟你结了婚,却没有房子住,死了以后倒是有地方睡了。

—— 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却不讲究怎么好好活下去。

听来依然当头棒喝。

在墓园中成家办小学,这最后一幕的主题和隐喻也是不言而喻了。莫名带来一份黑色幽默之外,还有一种豁然开朗。对应着片头的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想着影片拍摄时的那个最为晦涩阴沉的1948年,导演兼编剧终究还是对着这古老而飘摇动荡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华大地,怀抱着无限的理想与希望。

--------

当然要怀抱理想和希望。—— 这一向是我欣赏的人生态度。怀抱理想的人不隐晦悲惨与黑暗。不做虚饰的镀金梦。我大可以如此说,男女主自然是寄托了导演本人的理想的。一个人应该如此,如脚踏实地的小学校长那样,正直质朴,从十二个学生开始,教书育人。如女主那样,走过不幸的童年,依然怀抱善良与胸怀,务实而勤劳。只有这样的人多了,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

---------

最后还有一点自言自语。世界承平颇久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饥饿,战争,动荡,其实很少有真实感知。娱乐至死的人生态度,纵横于上下各个阶层。如果不娱乐至死,愿意严肃思考人生,却又很快陷入一种cynical的状态。我们很少问自己“为何要如此”这样的问题。比起上代人追求的纯粹物质富足,上上代人渴望的和平。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诉求可谓模糊不清。

这种对生命的轻飘虚无,无法严肃,我在十年以前,总能从年轻的欧洲人身上感受到。—— 而如今,并没有真的富足到何种程度,却似乎已经轮到了我们自己。

今年开年以来,因为一场流行病,多少终于体会到了上一代,上上代人的那种不安,撕碎了表面的一层粉饰,看到了下面淋漓的鲜血。

但我知道,无论在此之中,还是在此之后,是不会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影片出现去表现这一主题的。唉,就此打住吧。

 4 ) 哀乐人生

细微和细腻的东西,总和抽象挂钩,暗潮涌动,却难以用有形的东西来具化。因此,鸡毛蒜皮的市井生活、总体平淡略有波折的云云大众,以电影的镜头来记录他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哀乐中年》毫无疑问的做到了。

一直觉得,用一部电影的长度来描绘一生或者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故事,实在是很困难,极易陷入到流水账的平铺直叙中。芝麻蒜皮的小事情,可以被说的多么妙趣横生,也可以被说的极度索然无味。而《哀乐中年》用100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一个跨度十多年的故事,且颇具趣味性。

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时间变迁的处理。时间的变化,并非显山露水,除了最后字幕打出的“一年后”,其余都是借助别的方式来表现。大儿子建中说着长大后一定要成为银行家,下一个镜头就到了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的他;敏华进入到小学的三个月,一次闲聊中,说到了建中订婚的事……时间的迁移借助衣服、环境等来表示,而非硬生生的被切割。如同实际里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无形、缓慢、但也留不住。

日渐老去的父亲和日渐实际的子女——这似乎是家庭片讨论的永恒话题,或者说是每个家庭都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因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状态本身也具有时间,因此“状态”本身也在变化着。儿时依附着父亲长大的孩子长大了,有了地位、事业和妻儿。老去的父亲之于他,已成了依附他的对象。被依附的父亲,似乎只用做个乖乖接受指令的机器人就好,安心养老,安心窝在家里,安心地死去。50岁的中年紹常,就这样被归到了老人家的行列,活着的事情还没想明白,死后的住所倒是已被儿子和儿媳贴心的修建好,等着他踏进去。

描述父与子、母与女关系的电影,有不少佳片,小津、郎雄都是料理这道菜的高手。当中的角色,并非谁是坏人,并非有谁罪大恶极。大家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存在着平常的好和平常的坏。这些细微的自私和自利,如同小水滴,一滴滴,滴在人身上,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但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积压,再坚硬的人也会被刺穿。

这部电影里有诸多精彩的角色。除了石挥,我更想说说敏华这个角色,句中的点睛之句都出自她之口,且放在当今也依然适用。 被忽略的中年,被代表的年轻人,未老先衰的子女们,老夫少妻的搭档……在一众脸谱化的女性里,敏华显得那样的有光彩和有魅力。

除此之外,电影里对照关系很有意思,一前一后,一来一往,非常工整。距今已有60年的电影,诞生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夹缝里,以电影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的生活方式,探讨着恒古不变的问题。当下再看他,里子里的东西却丝毫没有过时的部分,这也可以看成是时间在某些东西上出现的停滞现象吧。把这些以影像化记录下来,在日后很多年后依旧绽放光彩,这就是电影的极大魅力。

 5 ) 这个片子,实在太“进步”了

看了些片子,石灰 这个家伙思想“进步”性已经超过 世界水平了,已经不是中国的问题了

这个片在教育,婚姻,事业都有绝对超出当时世界水平不少的“先进”观念。

当然了, 有很多方面,“跃进”的有点过头了。但是当时中国影人拍出这一系列电影
真的很了不起,完全颠覆了我对于中国的看法。这种感觉很复杂,但总体还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震撼的。
哎,如果胖忽忽的猫主席不接手,让人无限遐想。。。。

另外我承认我很喜欢这里面哪个女教员,十分好的模范.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开放,进步”,现在很多人曲解了这些概念
从个人气质讲 ,她也很漂亮,那时候几乎没什么整容,妆也够谈,可以放心去爱慕了。
同类型的还有 青春之歌里面的谢芳,我也爱的不行。


对了,这个片和黑泽明那个暴力分子的“生之欲”比较起来怎么样啊。。?
据说那个片子也是说老年男性的生活问题。

 6 )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关。


 短评

1948,1948年啊!这部华语片放在现在看竟然一点也无违和感。阶层、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却是追求真挚的爱情,甚者号称已过时的体罚方式。校长自有的豁达让人如沐春风,更爱刘敏华的热忱、独立和勇于追求爱情的态度(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上个世纪民国尚存的那些光辉,怎么在现在通通变味了呢?构图几乎都是平视角度,更为一种平和的表达。身份转化游刃有余,石挥这演技真的没话说。9.0

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老夫少妻的爱情结合太进步了。说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50多岁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爷,中年该怎么活成为影片最关注的话题,对生活的关注在现在仍然有其意义。石挥自不必说,朱嘉琛也让人眼前一亮。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观赏性颇佳,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导演桑弧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前卫的电影意识,主要反映在时空衔接上。第14分钟通过两次脚的抖动进行大的时空转场;第66分钟通过连续的几个快速横摇镜头完成转场。而通过声音转场在影片中用的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钟父亲说结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个镜头直接接结婚现场父亲做主婚人;第37分钟女儿和媳妇抱怨父亲还没回来叠化到父亲在学校;第87分钟父亲告诉儿子结婚对象是刘敏华直接接众人惊呼刘敏华;还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声音勾连了三个时空。最有趣的尝试是第44分钟在父亲第二次退休演说的时候接一个儿子和媳妇相视一笑的中近景,这仿佛是大银幕前所有观众的自然反应。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五星推荐。

9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穿过整个北京去看你。

1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电影放到今天都不过时,还是乐观了,这电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过审。

15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振聋发聩啊,影片之先瞻叹为观止;惜乎小学教员的地位和收入在半个多个世纪后仍未得到改善!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关注个体,叙事扎实。石挥的表演朴实自然,脱离了影戏腔调的束缚。阻碍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辈而是晚辈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0615@影城 四星半。庆幸有事outing顺便看了这部。中国早年庶民伦理一挂集大成者,编导桑弧、主演石挥、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畅幽默,质朴成熟。两次直面大特写:“中年可贵,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国人重死轻生”的批判亦不违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够社会意义。

21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话剧皇帝石挥的神演技啊。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26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那时候他们说,体罚孩子已经过时了。

30分钟前
  • 付玲
  • 力荐

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是相当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来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点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好的电影。石挥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们之后,中国旧派父亲形象,我们还能指望谁?

35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现在的电影有人家的思想觉悟吗,男演员有石挥会演戏吗,女演员有女主角漂亮吗,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观众朋友们注意了,种花养鱼玩邮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爷在家等死的玩意。

37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中年危机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爱萝莉了。石挥真是又帅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长得好像俞飞鸿。

40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茕茕孑立中国浮世绘,恋恋情深电影皇帝曲。

4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国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说,这片放在当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没前进,反而倒退了)。

4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石挥太好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东西是独属于它的,那股浓浓的上海市民气,仿佛张爱玲名言说的,“到底是上海人”。桑弧是1916年生人,三十三岁就拍出了这样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没有拍出类似的电影。不堪细想,细想则悲哀入骨。

49分钟前
  • PooomBooom
  • 力荐

石挥是演技最好的华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53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欣赏老校长的温文儒雅、乐观豁达、有家庭责任感又开明。导演最后让他找到一个天使,真是幸运

56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推荐

1949年的电影,观念却是21世纪的,所以,不要贸然断定,今人胜古人。

58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