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雷吉娜·金,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安德鲁·霍华德,汤姆·米森,萨拉·威克斯,杰瑞米·艾恩斯,小路易斯·格赛特,弗兰西丝·费舍,詹姆斯·沃克,迪伦·肖明,珍·斯马特,唐·约翰逊,雅各布·明-特伦特,周洪,阿德莱德·克莱蒙丝,杰西卡·卡马乔,达斯汀·英格拉姆,尼古拉斯·罗根,李·特格森,吉姆·比弗,迈克尔·加雷兹戴,罗伯特·维斯多姆,大卫·安德鲁,夏恩·杰克逊,韦恩·佩雷,杰拉尔丁·辛格,布鲁克·托德,查尔斯·格林,里贾纳·陈婷,迈尔斯·多莱克,Adelynn Spoon,亨利·路易斯

导演:斯戴芙·格林,妮可·卡索,安德里杰·帕瑞克,斯蒂芬·威廉姆斯,大卫·塞梅尔,弗雷德·托耶

 剧照

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2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3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4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5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6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3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4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5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6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7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8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19守望者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21:11

详细剧情

HBO的剧版《守望者》开始选角:雷吉娜·金(《美国重案》《守望尘世》)、唐·约翰逊(美剧版《迈阿密风云》)、蒂姆·布莱克·尼尔森(《逃狱三王》《无敌浩克》)、小路易斯·格赛特(《军官和绅士》)、阿德莱德·克莱蒙丝(《寂静岭2》《昭雪》)、安德鲁·霍华德(《血仇》)加盟。该剧主创Damon Lindelof刚写了长信给粉丝预警:剧集将是基于原作漫画世界的新原创故事,结合当今时代,会有一些新角色。剧中,“超级英雄”们仍被世界看做法外之徒。   Lindelof说的从这些角色也可知一二:这六名演员的角色尚未官宣,但外媒deadline透露:金饰演的是一个名为Angela Abar的人物,小路易斯·格赛特饰演Old Man,霍华德饰演Red Scare,克莱蒙丝饰演Pirate Jenny。有漫画已知的老角色,也有尚不知来头的新角色。

 长篇影评

 1 ) 《谁是被害者》最打动我的不在剧中,而在剧外

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

01、

“遗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个共同点,都有遗愿想要实现。

遗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给江晓孟灌输了自己的死亡价值观,江晓孟拔掉母亲的维生系统,让她永远结束了痛苦。江晓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与江晓孟进入心理咨询机构,“收集”那些想要寻死的人,他们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诚皓、苏可芸、张聪健、庄秉荣、刘光勇。但遗愿命案的死者还应将周洋囊括进来。

周洋的名字出现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实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连环案中的死者出现顺序不是按照死亡时间来排列的,而是根据遗愿实现的顺序。它的逻辑链条是:每个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实现了遗愿。

游诚皓是逻辑链条的起点,她打扮成苏可芸的模样,实现自己成为女人的遗愿,并且同时将自己死亡的现场布置成苏可芸未发行的新专辑的封面,实现了苏可芸的遗愿。由于游诚皓前面没有替她实现遗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个小小的特例,她的遗愿实现也借助了后一个死者。

游诚皓的死亡设计或许会引发反诘: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参加遗愿交接计划啊?其实游诚皓并不是无法自主地成为心理甚至生理意义上的女人,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性意义上的女人,也就是说社会不肯承认她是一个女人。通过变身为一个有名的女明星,这算是变相地让自己实现了这种社会性意义上的性别身份。同时,她的自杀也是一声绝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会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诚皓实现了苏可芸重获关注的遗愿,于是苏可芸在安邦公司楼顶以张聪健的名义自焚,引发公众对血汗工厂的关注,实现了张聪健的遗愿。

接着张聪健死在庄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艺术家庄秉耀的造假新闻,实现庄秉荣让自己的艺术才能被公众得知的遗愿。

再往后,庄秉荣以刘光勇的名义投水而死,实现刘光勇为少年时杀人罪过的忏悔。

最后,刘光勇戴着周洋的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实现了周洋曝光护理院虐待老人内幕的遗愿。

整个遗愿命案的运行机制就源自这样一个高概念设计,它拟定了这场被害者游戏的运行规则。

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杀逻辑,必须是目睹前一人为自己实现了遗愿,自己才会坦然去为下一人实现遗愿。但是这个逻辑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刘光勇和周洋这两个环节上说不通。刘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况下,被李雅均强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实际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这个游戏,他的确失去了活的勇气,也有想要曝光护理院的遗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杀,而是李雅均的药物他杀。如果说这一逻辑缺陷还能基于周洋的确想要自杀却无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帮他解脱痛苦而自圆其说的话,那么另一逻辑缺陷则很难说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没有目睹自己的遗愿实现,直到遗愿命案发展到最后,刘光勇的尸体戴着他的姓名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引发轰动,他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遗愿。可是此时目睹遗愿实现的,已经是他的“在天之灵”了吧。所以周洋的遗愿实现,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可是吊诡的是,周洋并没有与她建立契约,这一契约是李雅均单方面书写并签署的。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愿逻辑,李雅均本可以征询周洋的意愿,让他自愿入局,但她没有这么做。无论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实依然无法改变,周洋的死是一个阴谋,一场谋杀。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访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时,说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溃是因为她所爱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溃。遗愿命案从此开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帮助他人实现遗愿——抑或说教唆杀人——之旅。可是在剧中,李雅均的这一心理动机建构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

不过,也正是这两处逻辑上的破绽,令散发着“牺牲”、“自由”、“价值”这些美丽光环的一组自杀艺术蒙上有悖伦理的阴影。

02、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剧集对她本人的刻画显得仓促、薄弱,基本就是让她自己念了一遍编剧的背景设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抛出那些“大哉问”:

协助他人自杀是可以的吗?

她的行为究竟是在救苦救难,为人超度;还是通过洗脑教唆杀人,狂妄地裁决他人生死?

自杀是可以比活着更有价值的吗?

这些问题还可以有进阶版本:

如果说协助自杀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脱痛苦式的协助死亡与基于洗脑和教唆的谋杀界限何在?

如果自杀有可能产生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有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没有价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对话在这些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结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华理念失败、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胜利告终。但这样的探讨未免受困于主流,显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针安慰剂,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启发性。其实生死的意义问题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极与积极的二元对立。李雅均的死亡观念的确出于她生命价值的崩毁,具有消极性和欺骗性,但她的故事远不能囊括死亡话题的全部面向。其实我们用不着担忧消退生的光环、承认死的意义之后,人类会陷入彷徨。为了价值正确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对直面复杂而艰深的问题徒增泡沫,并无裨益。其实剧中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客观和开放的,但是最后这场对话实有纠偏之嫌,仿佛担心先前的客观呈现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03、

相比这些无解的终极命题,故事中投射出来的那些社会议题与边缘群体的处境会显得更为当下与实际。

游诚皓的故事关照到性少数群体的心理与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认同度问题。这里我使用的词语本来是“宽容度”,但我意识到“宽容”一词背后也带着威权感,仿佛非异性恋者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批准似的。我认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力,我们应该做的是认同、接纳,而不只是宽容。游诚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视、欺负,她只从青青(江晓孟)那里得到一种相依为命的安慰。

苏可芸的故事折射出明星这种特殊的公众人物身背的压力。潮涨时刻万人呼啸,潮退之后无人问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现象就是这样。明星所经历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们的心态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张聪健的故事反映出职场奴隶的生活状况与黑心企业、血汗工厂奴役员工的事实。“996”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就因为这类受害者太多,而正义的追诉又如此之难。

庄秉荣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家寻求认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独阴暗的世界,无人知晓。这也是一个表现兄弟之间的爱与剥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庄秉荣是那个残缺之人,实际上弟弟庄秉耀残缺在内心,他嫉妒哥哥的才华与父母对哥哥的亲情倾斜。他盗取哥哥的艺术荣耀,获得一种变相的代偿,这又令本就残疾的哥哥反过来产生巨大的失落。但揭开这层剥削关系,两人其实又是共生的,就像庄秉荣讲述的两只小狗的故事那样。这个故事令人对亲密关系产生更多思考。

刘光勇的故事是一个曾经犯下大错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赎。在十七岁时,少年刘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吓之下,心态崩溃,杀死一个无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一个少年来说莫过于此。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孤立无助而又心智不够成熟的少年,杀人又是在胁迫之下的行为,他并不是一个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会备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觉得自己只能以死谢罪。这个故事令人联想到青少年间的霸凌问题,社会的容错机制,以及对过错犯的心理关注。但这个故事有更高的价值,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光勇在那时那刻的作为是无可避免的死结,这种具备永恒性的悲剧,人类该如何面对,值得不断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则牵引出老年人的弱势处境。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养是对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体现出对是这个社会对待生命的态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问题不仅在哲学层面上显得重要。如果一个社会是唯利是图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无法再创造经济价值,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为这样的社会是人性丧失的丛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践踏在脚下的,每一个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权利都会变得无从保障。但人人都会变老,每个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变老之后就被社会所抛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的社会。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张聪健和周洋的故事,还反映了金权交易的内幕。无良企业长期作恶,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与权力部门的失职或腐化是分不开的。

我们也别忘了几个主角身上投射出来的现实问题。

调查记者周海茵本来用冷漠嗜血的态度处理一切新闻素材,为了第一手报道不择手段。但当她的一篇报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发生之后,她这才开始反思,承担起了媒体本应具备的责任。这体现在她重复对方毅任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阻止这一切。”媒体不能只是商业机构,媒体有其天然的使命应扛起,有其天然的伦理应恪守。媒体应该追寻真相,监督权力,对抗强权,聚焦弱势群体和社会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剧中的媒体行业却可说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使命,背离了伦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业势力,规避尖锐的社会新闻。徐海茵一个男同事在面对张聪健的案子时一语道破媒体的失职:很多记者都收到过他的检举信,但是没人敢报。

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令他在情感与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情绪控制能力不佳。这反映在他与人说话直来直去,不知转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员张孝全给这个角色赋予了痉挛的挑眉动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镜动作。某种程度上讲,他促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若不是他对女儿的忽视,江晓孟也不会推动遗愿命案的发生。但他这样的人难道就不配获得幸福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会被歧视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实比一些所谓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当案件发生后他在努力改变。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说是一个自闭症父亲有关亲情救赎的故事。

江晓孟这个角色承载着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尝的凄苦、辛酸。由于父亲的缺位,她身体上留下了永远的疤痕,但更难抚平的却是刻在心底的伤害。她独自承担起母亲病痛所需的花费,在底层沦落挣扎。她鼓起勇气希望从父亲那里获得亲情的支持,得到的却只是擦身而过的父亲头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时,她遇到了同样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诱导下,她加入了遗愿计划。她帮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实现遗愿,为他们点起守护的蜡烛。而她自己也准备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个放不下的遗愿,让父亲想起她,找到她。在悬崖边,父女俩终于见面。江晓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时候在父亲的卷宗里记下的杀人手法,这与遗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对应。这揭示了站在江晓孟的侧面,遗愿命案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一番执念与深情。

藏身遗愿命案之后,最隐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亚人,从她嫁过来之后没几年老公就进入护理院这点来看,夫妻俩年龄悬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买来的妻子。她说自己被护理院聘为黑工,可见她是非法移民。这样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与阳光下的社会和人群相隔绝的,这加塑了她的孤立处境。这样的经历表明她没有体会过爱情,因此爱情的一线闪光就会令她感动莫名,因此周洋对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会令她丧失对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没有经历过爱情,她反而能够熬过这漫长无望的生命。

04、

在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会选择性忽视的那种人,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谁是受害者》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这个剧名并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悬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而将主题设计为寻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剧通常的追凶,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颇有新意。而且剧名所呈现出的矛盾还在于,既然他们是自杀,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被害者”呢?这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当然,答案泛泛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有一些自杀并不是个体性行为,它们可能具有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有关。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这一系列角色与故事都有其现实的土壤,可见剧组着实耗费了一番心血。但还是不得不说,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点到即止,能够引发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反哺现实的意义。当然,这主要是一个犯罪推理剧,社会现实是套在其中,为“被害者游戏”这个概念所服务的,它的重点在展现如何突破层层关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层,深挖下去。因此在这方面苛责,会显得文不对题。

05、

我知道《谁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动我的地方也的确不在剧中,而在剧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作品。它表达出了在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中,一部用心创作的作品能达到的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医学与媒体取经;概念设置标新立异;悬疑的构筑与瓦解有趣有理;叙事手法如片头闪回的运用引发观众对人物的深切共情;对十几位重要角色的背景丰盈比较到位,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鲜明。

但最让我欣喜的是与内容无关却又大为交关的地方,那就是我在台剧中看到了如美剧般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生产的讯号。这充分表现在每集结束后的滚动字幕中和幕后纪录片中。在当下的华语剧集市场环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体系的建立。而台剧市场,有资本注入,有自由的创作环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龙过江的好时节!

(公众号:段雪生)

 2 ) 【KellyWu评测组】一次失败的推理小说改编

也许豆瓣电影简介已经将本剧翻拍自天地无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删除了。所以本文会从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剧的异同,但无论从原著方面来看,还是单看剧集的质量来看,本剧的完成度较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悬疑谜案、重口猎奇的尸体装置、克制写实的科学鉴识画面呈现(至少比隔壁家法证先锋4高科技鉴证,来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寻味的角色关系,后半部分我已经觉察到苗头不对劲,基本就是很拖沓的节奏,到大结局时,质量却更是一落千丈,笔者可能还没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但是这种所谓的大条道理说教,我在十年前就觉得颇为反感。正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看到本剧结局生硬说教式的台词灌输,犹如潲水味的鸡汤,我这几天肯定是过不好了。

截取自外网的新闻,原来已经有韩国影视制作方拿下版权,近几年韩国的类型编剧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许是他们本土的类型小说家都去当编剧吧,甚至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能力——将比较普通的原著,改编成佳作,本人还是相当期待韩国的影视改编版本,因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欢,亦相当信任韩国编剧的能力。

再说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虽然豆瓣读书没有出分,甚至个别评价也不是很好,但是个人认为绝对称得上华文推理的佳作,几乎是一气呵成、超乎预期的阅读体验,开篇的“方梦鱼连续杀人案件”揭开本小说的神秘面纱,留下凶手认罪自杀,但是死者尸体却一无所获的悬念,故事围绕此悬念逐步展开,通过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接二连三找出死者猎奇的尸体,反复刻画书中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体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种媒体内容相互映衬小说内容(类似博客、新闻采访、新闻节目、脸书),同时赋予小说中独特的新鲜感和现代感。真凶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时候,交代的线索以及伏线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还有丰富的人物塑造。

网剧除了保留媒体人徐海音(茵)这个重要角色和以猎奇的尸体装置噱头之外,完全跟原著是两种走向的故事,《谁是被害者》也就结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实话说要是编剧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来拍,完成度绝对比你们硬造的故事好很多,个人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予以谴责。

来自完结集尾声的截屏

再聊一下演员选角方面,张考全倒是没多大问题,当然张考全其实结尾的情绪掌控还没有很到位,导致观众会有尬尬的感觉,不过倒不是关键,至少前面几集塑造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这个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质感,台词因为编剧的问题富含潲水味的鸡汤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种我是正义的小天使是社会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摆脱能不能别让林心如接这个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戏水平明明还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许玮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会高出许多。

取自于豆瓣

当然王识贤和许玮甯的表演还是水平线以上,尤其许玮甯这个演员,她早已不是那个和袁湘琴争江直树的 裴子瑜,演技不断进步之余,隐隐约约有湾湾悬疑恐怖类第一女主的感觉。在程伟豪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追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陈正道的《记忆大师》短短几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陈正道《秘密访客》,许玮甯会拿出怎么样的表现出来,我们大可拭目以待。《谁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态表情拿捏相当到位,台词虽然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念出来,但就是给出的感觉是掷地有声的。 当然悬疑恐怖类的导演们,为什么会比较青睐这位演员,很大可能是因为许玮甯身上具备那股混血儿的异国风情,会赋予观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电影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单看网飞华语网剧角度来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开头警官入场调查尸体的电梯长镜头、前几集重口味的尸体装置呈现、还有一些远景镜头和背景音乐配合以及角色抒发情感的镜头把控,我还是觉得挺ok的。主要还是剧本拖后腿,有一说一,这样的剧本配不上本剧的制作团队。

最后回归到网剧评分上,1778人评价,8.3分,还有很大潜力空间下降,我个人认为至少下降到7.3-7.5空间,豆瓣友邻打分的不多,现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实是七分),如果不考虑原著小说的话,本剧我会给三星,但一旦考虑原著小说,就感觉人不好了,那就两星为敬吧,希望网飞可以继续买多点推理小说来改编,同时亦希望下次编剧拿出更好的表现出来。

 3 ) 如果进错视角,大概很容易义愤填膺吧

我认为这部剧更多不是为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提供道德审判用的,

而是给观众们展示

因为种种已经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创伤者们

自我互搏冲突反复探寻之后的自我和解与相互疗愈。

这种感觉在看最后一集女记者与林心如饰演角色之间的对话时特别特别强烈:

这已经超越了两个具体角色的争论,更像是一个饱受煎熬的心灵的左右手互搏,抉择到底是生还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样面对死,哪一种选择才是真正的减轻痛苦,或者说对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够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结论就非常显而易见而且很容易让人义愤填膺——

你再觉得别人可怜,你也没有替别人选择死的权力——不管你是这个可怜病人的护工还是可怜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结婚当药方的脑子尤其要的是赶紧治疗而不是结婚生女祸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还跟人家结婚了(满警局都知道的事不会当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结婚之后还用一般家庭期待对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会指责吵架就是不正确教育下一代,难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当然,以上这些bug,包括逃过死刑的绑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让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为剧作瑕疵——没有有力的侧面描写给观众足够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即使现实生活里,也没有谁能那么无懈可击,完美避开一生里所有的错误选项,根本不给不幸故事开始的机会。

看得出这部剧奔着电影的制作理念与劲头去拍摄了,艺术性与批判性都没有成为商业性的阻力,已经很难得。

发现呆湾省的剧真的有一些还满努力地避开同类型套路的在做认真的表达,这种多方积极努力的态度就很赞了。别的不说,单是女记者那一条线就秒杀绝大多数内地国产剧和好莱坞行活儿里Dior癌思维下的添乱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设。

为这些肉眼能见的诚意,再加一星。

 4 ) 不知道说了啥

这是一个很大很纠结的命题。剧情到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争执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乍听一下,似乎海茵更有道理,因为死了的生命终结了,唯有活着才能看到之后的希望。但她是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说,她知道三个月后怎样两年后会怎样。可是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来说呢?他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眼前大概只有无尽的黑暗。如果有可能,有人可以和他们说,什么时候你的苦痛就会过去。或许他们还真的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早放弃。可惜没有这种可能。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得所思所想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生与死,真的就在一刹那间。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想开。单单想着,起码他们选择的那一刻,求得了自我解脱。

谁也不谁,谁也不能真的感同身受谁,所以谁也替不了谁做决定,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裁定。当然,人活着,总要努力抓住希望的。

最好的是,we face the truth and go to work to turn it round.

 5 ) 抑郁症可以被治愈,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

也许有很多人在批判这部剧的细节处理不合逻辑,不严谨,但我觉得在看到她想表达的故事核心后,这些都不重要了。与其说它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自杀心理治愈作品,它从头到尾关注及讲述的都是那些平日里不被在意的人,他们因为不被理解,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于是他们希望通过结束生命,找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

他们想要寻找死亡的意义。

说到底,因为活着时候的不理解,所以他们希望用死亡来换取这个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他们做到了。他们的死引来了警方的调查,引来了媒体的报导,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这些自杀者们不知道的是,理解与宽容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而他们,恰恰选择了最激进惨烈的一种。

游诚皓,他一直希望自己追求的理想能够被父母理解,被社会接受。

苏可芸,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歌声被大众喜欢,继续受人欢迎。

张聪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得到公平的对待。

庄秉荣,他一直希望走出弟弟的阴影,向大众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作品。

刘光勇,他一直希望得到曾经受害者的原谅与接受。

江晓孟,她其实最渴望得到的,是童年时期,缺失的父爱。

其实他们曾经,都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但就像结尾处说的,他们对外界的关注力,大大超过了他们自己本身。在这些人里面,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其实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对那些“不同”做到自己内心最大的宽容与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了,但存在即合理。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我们没有权力去否定别人选择的接受。阿浩的女装癖亦是如此。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人无完人,我们谁做不到人人喜爱,苏可芸也一样。她曾经有多光彩,现在的落寞就有多痛苦。可惜的是,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唱歌,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选择过。

张聪健的痛苦对于每一个社畜来说并不陌生,他一辈子都在为公司而活,直至癌症晚期。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最可惜的是,他就连自己生命最后一点时间,也花费在了与公司抗衡的地方,他到死都没有想过自己,想过身边的人。

而庄秉荣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个人,他想要大众知道他,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可他比任何一个自杀者都要胆小,他宁可死,也不敢走出那个阴暗的破屋子。

可能是前几个人的故事铺垫的够压抑了,编剧终于让我们在刘光勇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是这群人中,唯二幸运的人。他有一个好老婆,一个能够包容他,理解他痛苦的枕边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妻子,让他在最后,抓住了那一点点微弱的生的希望。而对比之下,我们惋惜,如果阿浩的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点理解,或许他也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如果可芸的母亲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少一点点要求,或许她也能活得轻松些。

江晓孟,她是这里不幸的人中最幸运的人。她有一个从小关爱她的母亲,也有可以抒发痛苦的朋友阿浩,她的不幸都来源于那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父亲,和被迫长大的痛苦。她一直努力着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但希望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殆尽。可她最后也没有放弃,她用案子做鱼饵吸引父亲的注意,她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赌注,终于唤醒了父亲内心的情感。毋庸置疑的她成功了,晓孟拼尽力气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父爱的填补。

导演说,就连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都能够被唤起心中的爱,而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

这部剧提到的的社会热点有很多,LGBT群体的认同,明星舆论的压力,社畜996下的高压, 版权抄袭带来的不平等,对有犯罪前科人员的歧视偏见,养护中心下的弱势人群……也许这个社会有许多不平等,也许我们现在过得很痛苦,但每当这个时候,多想一想自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别人的感受与评价,并没有什么可在意的,有的时候,更好的活着,是对他们对大的报复。

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比死亡更有勇气。

 6 ) 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2020年的高分悬疑台剧,冲着大幅宣传的16禁大尺度场面和反转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剧,虽迟但到,五星推荐。整个故事根据一群通过自杀完成对方遗愿的普通人作为故事主线,抽丝剥茧,逐步揭开我们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结线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谁是被害者,谁又是加害者,在现在这个纷纷扰扰、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会里,如何定义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稳定的演技输出,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无论是因亚斯伯格症无法共情人类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还是童年阴影挥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饰内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稳,从一开始的锋芒毕露逐步因为遗愿清单事件不断丧命的人软化内心,两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从故事中的细枝末节展现的十分自然。最为惊艳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监狱的对话,对于我来说很有效的反转了故事想要传达的宗旨,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从未磨灭,只有活着才能为自己争取到实质的理解,而死去,无疑是让爱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气罢了。

整部剧故事十分完整,结局对每一个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转,传达出无比深刻的理念。对每个活着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设定无不在点明,活着才能有更多希望,因为人只有活着才能有所作为。赵承宽是个意外的惊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现出来令人不解、厌恶的行径其实不存在任何的恶意和居心,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有的情绪和行为,本质的善良是需要通过时间来延展的。

 短评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10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1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16分钟前
  • 利多卡因
  • 力荐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18分钟前
  • 国产无籽红提
  • 力荐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20分钟前
  • 吃完中饭吃晚饭
  • 推荐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21分钟前
  • KIAWFY
  • 力荐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22分钟前
  • 穆津睿
  • 力荐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25分钟前
  • 小毒物
  • 力荐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3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37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荐

林心如

40分钟前
  • 你的
  • 力荐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44分钟前
  • 阿五
  • 力荐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47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52分钟前
  • 温柔的疯狂
  • 力荐

林心如演技很👍

53分钟前
  • ssnyvk点缀
  • 力荐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56分钟前
  • 懒喵喵爱叫唤
  • 推荐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1小时前
  • Davina
  • 力荐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1小时前
  • 鬼束千寻g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