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 戴维·卡罗尔 朱利安·惠特兰 卡罗尔·卡德沃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30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长篇影评

 1 ) 现在人为什么都越来越圣母婊!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因为它在传达一种单一价值观。

第一,先说隐私。

隐私?这个东西在未来会存在吗?

只要交流,只要信息传递,那就难免会开放自己的隐私,如果你认为是隐私,请隐瞒,请销毁,请不要放到任何平台上。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秘密,但任何秘密往往都是有某个人跟你共享,只要有共享就一定有泄露的可能,但在未来,但隐私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未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变了呢?如果你老婆不介意你开房,如果领导不介意你兼职,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多元化,生活形态更包容,那现在可能95%的隐私在未来都构不成隐私,甚至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逼迫人们价值观发生改变,让那些需要大听小怪的事变得稀松平常。那信息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共享的,那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更深入了解,我知道你的露阴癖,你知道我的SM倾向,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

第二,再说Facebook。

脸谱也好,俄罗斯也好。他们根据用户习惯和数据分析去有针对性的发布消息,这个我觉得没有问题,哪个宣传不是具有导向性,哪个广告不是在强调自己好的一面,但他们说什么你就信吗,你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但你个人也一定会有判断力和分辨力,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有时可能错了,那也是自己判断的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我是坚决反对的,那就是制造假消息,散播夸张言论、谣言等等,这就直接击穿道德底线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被公开,而是信息被公开的不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如果信息都公开,我既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又能看到某些人不想让我看到的,这个才是客观公平的信息环境,这需要信息透明化。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被泄露,而是信息被泄露的太少,所以Facebook才能针对个体做差异推荐。

第三,这个纪录片没有说的问题。

这个纪录片还一直在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隐私问题,非常圣母婊,非常把自己当回事,与其纠结隐私问题,也许有一天隐私不再隐,反而没有问题。所以通过这个剧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我觉得是为什么某国希望特朗普上台,从特朗普上台后的表现看,特并没有亲俄;为什么有人要干预英国脱欧,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深挖这些问题,这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根源。

 2 )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数据……

“数据权也是人权”,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但实现起来有点难,我都不知道找谁去追索这部分权利🤣这和隐私权有点接近吧,不是说咱家人不太重视隐私么,经常用它来换取一些服务……

在那些大互联网公司眼里,我们早就被看成数据了,早晚能变现,只不过怎么转化各有各的招。前几天一家人去一个高端小区楼下的网红书店,走的时候好奇让媳妇儿在某度查了查楼盘价格,2分钟后就收到那里的售楼广告电话,你看人家这转化效率和速度~他们早就把你的手机、账号、个体链接到一块了……防不胜防。当然更有刚和人聊完天(口头)手机立马收到广告推送购物的……还是挺恐怖的,一言一行都被全程监视我就问你怕不怕!怕不怕?谁知道被别有用心的人怎么利用呢……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早就被算法算计不知道多少回了。精准定向推送,只让我们看想看的或者感兴趣的,眼界越来越窄,只能听到一家之言。他们为我们挖了一口井,我们就像那只蛙,他们的井越挖越深,我们能看到的也越来越少,还不自知,还挺美,说:你看吧,全世界和我想的都一样!为了对抗算法,什么话题和新闻都多戳戳点点吧……也许能有点用?至少让他们看不透我,最好给我打个精分的标签😈

怎么获得对世界、事件的客观视角呢?这好像从来也不可能做到,因为描述这些的时候就加入了主观因素……即使是亲眼、亲耳获取的信息,也只能是一部分。虽然媒体人(也许只是大部分)一直把还原原貌作为追求的目标,但也仅仅只能是逼近,没法做到100%。在我们被算法如此针对的环境下,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多用用脑,想想最可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吧,在没办法获得最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要得出合适的结论就像买中彩票一样困难。现在带节奏这种事的收益和成本比这么高,搞政治不用这种手段直接输一大半……所以这种结果是必然,人类简史 早就预言了facebook对选举的影响,神准!

立法有效果?也很难。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际执行层面。可咋整呢?不说话?不发圈?那建起的这些连接还有啥用呢?

该吃吃该喝喝吧,如果在对外界判断上都做不到客观实在,那所谓的政治自由有啥用?无非是人家给你画好的道上埋头走罢了,这家多给你画几条道,那家少画几条而已,这种自由的感觉对我而言只是一种错觉,我们拥有的仅仅是选择项目的多与少罢了,在这些选项里,我选择听天由命,毕竟我不是哪吒。

 3 ) 隐私不用盗,想要就能要

很棒的题材,但不是很好的影片,那些用在让密集恐惧症者无法忍受的字节特效上的精力和金钱,如果可以放在讲故事和更好的素材覆盖上,也许会让这个影片更加吸引人些。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数据的商品化以及被加工处理成足以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手段,在这个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并不陌生,只是无偿提供着数据以换取生活便利的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Cambridge只是被卷入了旋涡的中心,但搅动这场旋涡的,绝不会只有这一家公司。扎克伯格不可能去公布背后的金主们,这些金主们也绝非仅是宣扬民粹的政客。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金钱和权力,从企业主,到政党,甚至NGO,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他们想要影响大众,但却不想让大众发现是这样不知不觉被影响,倘若扎克伯格开了这道口子,就是灭了自己的财路。况且他的野心绝不仅于此,毕竟最能利用Facebook获得权力的人是他自己,曾有媒体报道他也许会竞选总统,倘若他某天成功当选,我也不会感觉诧异。

相比科技巨头们财大气粗的傲慢和刻意的沉默,记者Carole Cadwalladr在TED演讲时的警示和呼吁显得那么无助和绝望,恐惧和愤怒的瘟疫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迅速蔓延,这些原本信誓旦旦要让我们彼此连接,兜售乌托邦梦想的科技天才们,造出了他们未能想象的庞然大物,善和恶被放大,人性的闪光和弱点都毫无遮掩的被呈现。然而,“民主”绝不会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失去了作用,倘若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这样的“民主”失去也不足为惜。科技的演变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已经无法逆转,人类需要新的制度来面临未来的挑战,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中,我们就能看到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共存,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未来如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类,能否携手合作,在共商共议和有所妥协中创建新的规则。

2019.09.17

 4 ) 隐私大盗

“用户数据泄露”这个词条看过太多遍了……

再比如麦克风会窃听,笔记本摄像头最好贴起来……

这部纪录片没有很明显的主观倾向,ta只是让人们更多认识到“个人数据被收集,被利用,个人决策被影响”的这一普遍的现实问题其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意识地在与人交往时小心翼翼地规避自己的隐私问题,试图转移对方的好奇心。

也一直在慢慢学习与各种关系的人交流时如何掌握度才不会冒犯对方的隐私,因为我知道这种感觉确实不舒服。

(当然除了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但是,很早就该知道,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种事,是不可能的。

“我的每一次行为正在被精准预测。

我的每一次交互行为:每一次消费刷卡、搜索记录、定位、点赞,都被精心收集并建立了一个针对我的模型;

ta们知道我的性格偏好,精心为我投放只属于我的内容;

ta们知道我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的底线是什么,

以及…ta们怎么做就会改变我的底线。”

这部纪录片展现给观众的是:

‘剑桥分析’这家数据公司非法获取超过5千万名FB用户的个人资料,用他们的方法处理这些数据,并对筛选出的用户疯狂又精准地投放政宣广告和信息,从而干预美国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

“他们只能看到我们想让他们看到的世界,直到他们为我们的候选人投票。”

去年其实有关注这个事情,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过程。

所以整部纪录片我其实看得挺投入,也挺震惊的。

“数据科学家们”的这种处理和分析方法已经被定义成“武器”级别了……

其中我比较瑟瑟发抖地是影片中有证据表明Facebook一开始对这些心知肚明,但却并没有采取任何试图阻止的措施。

其中一位爆料人布利塔尼 · 凯瑟(Brittany Kaiser)说到一段话: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而当今数据可比石油有价值多了,那些科技公司才是最富有的。”

“每个美国人身上有5000个信息点,基于这些信息点建模,结合心理学分析,就可以构造出一个人的性格模型。”

(技术+心理=一绝)

当然了,我国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会遇到这种“选民被干预决策”的情况。

但…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曾经看过鹅厂一段关于“腾讯微信团队”的采访,以下这段是其中一位员工的回答,我觉得挺有意思也蛮值得思考的。

“关于‘克制’这个关键词,在微信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我们有这么多的流量,只要稍微作一点点恶,就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和流量。

但是微信在这个时候肯定是表现出来足够的克制了。同时也要反过来把我们这种对克制的思考传递给我们的客户。

因为对方在我们的平台上是做生意的,看重的是利益,我们要让他们和我们保持一样的克制,其实这样用户得到的体验才是最好的。”

当然,普通用户比如我很难知道国内互联网巨头们是否做到了“克制”以及做到何种程度。

大数据的背景里,我相信大多数成年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授权被收集的个人信息或多或少会被拿去处理研究。

但,我不太能接受和想象的一点是:

有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我可能不理解的方式在利用我的个人信息。

但,好像我也没什么办法啊……

断水断电很可怕,断网也一样,对普通人来说,能坚持几天完全离开网络的日子呢?

不工作啦?不生活啦?

太难了。

但是,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好像只能在“尽量保护隐私”和“在智能世界生活”二者之间不断摸索而已。

毕竟,某种程度上看,贯穿着互联网的世界真的太方便了!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安全。

效率提升简直了!

比如我直观地体验就是一个手机真的太顶用了!

带着电量满格的手机出门,安全感都增加了好几分呢!

这个越发智能的时代,有时候方便到我都觉得:

下载App的条款我不细看了;

授权使用要获取我的公开信息好像也没什么,不就是些头像、发布过的动态和定位嘛;

诶这个测试好像很好玩啊,去做做看;

这个网络投票问题有意思,我支持这个观点,嗯要去投一下;

匹配通讯录好友一起玩也可以啊;

……

总感觉:

我上一秒才搜了这个东西,下一秒某宝就推到我面前了;

诶这个应用算法好厉害啊,推荐的全是我喜欢的歌诶;

主界面的东西刚好是我要找的呀!

啊注意力不够用了!首页怎么这么多东西忍不住点开啊!

这个视频里的东西我好喜欢!

那个小玩意太戳我了吧!啊这个可爱到我心眼里了!诶直接点旁边那个黄色的小车车就可以一键购买哦…

真好啊~我都不用费力地去找了~

……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会越来越方便吧。

对啊,“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方便的呀。

嗯。

节约时间,高效运转。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

隐约觉得…

哪里怪怪的……

有人知道我的一切啊。

 5 ) YOU ARE FREE to do WHAT WE TELL YOU

You are being watched.

这是美剧《疑犯追踪》里面的一句名台词,讲的是政府利用一套秘密系统,每时每刻监视着国民的一举一动。

《疑犯追踪》

这种隐秘的监视,无论背后是以国家、政府、还是个人的形式,都是令每个人引起不适和抵触的,因为它们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比如2013年掀起轩然大波的美国“棱镜门”(PRISM事件,它是一项由美国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发起的秘密监听计划。被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顿曝光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

棱镜门事件

然而,当这个监视系统摇身一变,打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为你个性化定制」的幌子,一天天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便欣然让它光明正大地“盗走”了一切隐私,全然不知背后有人正利用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个人信息,创造出了比石油价值更高的产业——

「大数据」这部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电影,揭露了在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连国家、政权都能被数据所玩弄的可怕现实

《隐私大盗》

2016年,发生了两件“有违常理”的意外大事件。

一是美国大选,特朗普在最后的投票中逆袭赢下摇摆州选票,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二是英国“Brexit”脱欧公投,在双方选票持续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最终脱欧选票以52%的占比险胜。

特朗普意外当选

直到2018年3月,英国《卫报》曝出惊天大料,矛头直指世界最大社交平台Facebook,称其任由英国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科技公司非法获取了5000万名FB用户的个人信息。

剑桥分析

而利用了这些用户资料的剑桥分析,正是一手操控了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的幕后黑手

《卫报》对剑桥分析的报道

时间倒回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当晚。

在一家隐秘安静的酒吧里,亚力山大·尼克斯正和身边的同事们举杯饮酒,庆祝这个“美好的夜晚”。

尼克斯正是剑桥分析的CEO,他利用公司自2013年起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收集的用户信息,和特朗普团队签订了选举协议。

剑桥分析CEO亚历山大·尼克斯

尼克斯与特朗普团队的邮件

而他们获取数据的方式,无比简单。

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性格测试」、「职业测试」,只需要几分钟,随意做几道选择,就可以生成一份说得头头是道的分析。

轻松无害,何乐而不为?

FB上的性格测试

这是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在FB上推出的一款宣称是“心理学家使用的研究APP”,向用户免费提供性格及心理测验

这种测试我们都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在网上做过几次。

一不付费,二不涉及任何个人身份财产信息,怕什么? 权当图个乐子。

△ 百度上超千万条性格测试

但当科根教授将这些用户数据提供给了剑桥分析公司,剑桥分析有意地把这些用户信息整理汇总,将不同的用户当作是不同的「性格」来定位。

他们仅仅需要接触几十万网民,就为全美的选民建立了心理档案。

在每一个成年人身上,都有5000个被采集的数据点

剑桥分析发现,看似全民参与的选举,真正定胜负的决定权只在“摇摆州”的寥寥数万位选民的手中

于是运用精密的算法运算,找出选民中立场摇摆的「可说服者(The Persuadables)」,有针对性地向这些目标人群轰炸式地投放“洗脑包”。

利用各种图片视频、策划ads引导他们的思想,让这些用户眼中看到的只有一个被“精心策划”过的世界。

要帮助特朗普上位,自然要抖出对手希拉里的黑料。

剑桥分析的创意团队制定了一系列名为「打败骗子希拉里(Defeat Crooked Hillary)」的营销计划。

腐败案、邮件门、身体衰弱、外强中干政治金丝雀……

大量关于民主党和希拉里的阴谋论被做成表情包、宣传slogan、小视频等等,铺天盖地地投放在了这些人的时间线上

而任何当事人的澄清和回应,在算法的精密过滤下,都被彻底隔绝。

直到他们在选举那天,走到选举箱前投下“代表自己”的选票。

剑桥分析的工作成果,全世界都看到了。

美国人民可能打破脑袋也没想到,恰恰是这些原本对选举摇摆不定、不甚上心的人,铸就了最终的结果

在剑桥分析这次人为的“民意选举”运营策略中,团队里有一位起了大作用的「关键人物」。 她是一名曾任职奥巴马FB团队的运营实习生,也是后来「数据门」的重量级爆料人——

布瑞特妮·凯瑟

Brittany Kaiser

在凯瑟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她作为剑桥分析核心成员时,和特朗普团队会面的工作日程、以及在公司宣称已删除非法数据之后仍然发送到她邮箱的3000万FB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

这无疑是一记能把所有诡辩直接“锤死”的「惊天实锤」

凯瑟更爆料称,他们当时也掺和推动了英国脱离欧盟公投的政治运动。

如法炮制,剑桥分析用非法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定位出那些能被影响说服的小部分人。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极具煽动性的“狂轰滥炸”,在潜移默化之中隐秘地操纵用户的思想。

所有我们能想象到的平台,都在他们的精心布置之中。

脱欧公投的结果,代表的仍然是「民心所向」

被人为修改的民意,被数据玩弄的国家。

△ 电影《民主:沉醉在数据中》

虽然英美事件让数据盗用浮出水面,但在此之前,剑桥分析早已在其他国家进行了数量庞大的数据试验和演练。

以用户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变数营销」:

行为心理学+大数据+精准投放=改变行为

也就是俗话说的,看人下菜

从2013年起,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剑桥分析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在局势相对混乱的国家,剑桥分析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简单粗暴。

「恐惧」和「愤怒」

被看作是最可靠的两大方法。

在巴西,他们用Whats App(FB子程序)散播假新闻,帮助极端右翼分子选举上台。 在缅甸,他们用FB来煽动种族仇恨、导致种族屠杀。 俄罗斯政府用FB传播假的带梗表情包、引导美国群众参与实则由政府组织的游行抗议活动,激起恐惧仇恨,挑起国家内斗

在技术趋于成熟后,2016 年,他们将同样的做法运用到了英美。

原本是为了链接人们而开发的网络平台,现在已经变成了足以改变国家政治面貌的「武器级通讯工具」。

你可能只是照常在网络上和朋友分享美食、发发家人照片,浑然不觉,自己是如何被卷入了这场非战争中的通讯作战。

而问题的本因,远不在于某家“数据分析”公司这么简单。

就像剑桥分析前分析CEO所说的一样,他们只不过是因为“倒霉”,被发现了……

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隐私大盗”,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背后。

这只是冰山一角。

前阵子,有个研究调查上了热搜:

「中国网民人均装56款APP」 更不用提APP里成千上万五花八门的小程序和外链链接了。

在使用这些程序之前,第一步都是约定俗成的「授权登录」

一键授权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既然都是原本就公开的资料,授权访问似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还省去了重新注册登录的麻烦。

国内网民常用APP授权三连

当人们享受着各种APP给自己带来的生活和交流的便利时,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数据公司正在仗着你的「图省事」「怕麻烦」,以一种用户不明白的方式来获取利用你的个人信息。

如果每次注册时有人告诉你说:hello,我正在阅读你的所有短息和资料哦

你可能会有所警惕,但当它们化名为一句简单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藏身于长篇累赘的数页条条款款里,你就毫不在意地立刻勾上了同意。

你的每一次点击互动、每一次支付和下载、每个转赞评、分享日常的帖子的背后,你的个人资料都被服务器收集后标签归类。再变成“量身定制”的内容,像回旋镖一样出现在你的特定视野。

来改变你的行为。

你可能会说,我从来不凑热闹登录这些来历不明的小程序。

可怕的一点就在于,即便你的安全意识很高,但只要你的好友中有一个人登录授权,在好友列表里的你真·躺着也中枪

数据公司立马就可以顺藤摸瓜,攫取你的一切公开资料:头像、姓名、地址电话、发布过的状态、定位等等。

就像剑桥分析仅仅利用一款共30万人参与测试的APP,轻松获取了FB上5千万人的用户资料。

在这个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权益重视严重滞后、相关法规的健全速度跟不上科技技术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的自尊和权益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早已岌岌可危。

当人不再被当做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被当做一个个数据样本对待。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抽离这个“定制”的网络世界、做出行动之前能够保持一分清醒。多问自己一句:

——我,可以被操纵吗?


(首发公众号:不止鱼)

 6 ) 我们全都被监视?135分钟看完我双腿发软

  • 前不久,一个消息突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内容非常疯狂——

王一博手机号泄露。

据亲身验证过号码真假的粉丝称,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公然的贩卖,不只贩卖还有slogan:价格公道,绝对是本人接听

还贴心的告诉粉丝们,要的抓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这边粉丝是爽了,那边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机有规律的响了194后终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

我明天换号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还有各种绑定着手机号的软件都得连着一起换。

这还不算什么,“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战更惨。

某私生饭私自盗用了肖战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飞机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导致肖战凌晨滞留在机场。

而这位私生饭这么做就是为了逼迫肖战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过飞机上的几个小时。

瑟瑟发抖。

并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贩卖明星的个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

从几块钱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毫无隐私可言。

但,如果说明星的隐私是按条买,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隐私就是按G卖的。

想想“猜你喜欢”,想想“个性定制”,想想每天接的骚扰电话。

是不是觉得有些恐怖?

别怕,看完这片你会更说不出话——

《隐私大盗》

2018年,美国,Facebook陷入重大危机

爆料者是英国《卫报》:“脸书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万”

不是栽赃,也没有夸大其词,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这是何等的惊天丑闻,因为脸书不仅涉及到泄露隐私,更可怕的是,和两年前的特朗普选举挂上了钩。

他们摊上大事了。

各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把脸书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国国会接受质问。

就在今年,最后的结果下来了,Facebook被罚5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344亿元),创下民事罚单记录。

我们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案件称为“Facebook顶级数据泄露案”

不过,要想知道脸书是成为“大盗”的,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看到没,一个词,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来总票数都低于克林顿的情况下,突然逆袭,翻身做主人。

但,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很显然,不是。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是谁权力大到能左右民众的选举?

是他们——剑桥分析公司

美国最大的数据营销公司。

在投票前,剑桥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签过一份合同。

你办事,我给你钱。

事儿办成后,这位特朗普的军师还洗脑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诀。

其实要想让特朗普击败克林顿很简单,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对家黑料。

第二点很好理解,和现在的粉丝经济一联系就知道了。

怎么搞垮和自己爱豆相克的艺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众的舆论。

这里,一样。

怎么制造舆论?放不利于对手克林顿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办法。

什么邮件门、骗子门、心理变态门,五花八门。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击垮他。

那么再解释第一点,找人。

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精确的受众

什么人看完会给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坚定的改变投票。

摇摆派,成千上万美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万名左右的人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些属于墙头草类型的民众。

最后,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了,如何分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剑桥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软件"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并上传到脸书。

和我们平时做小测试时需要选择用微信登录还是QQ登录一样,这款小测试需要用脸书账号登录。

可能还会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协议和条款”,而此时大家应该看都不看就会打勾。

这一小小的举动,你的隐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员看到。

随着登录账号的民众陆陆续续的做完每一项选择,研究人员了解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还有间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析一个人,连带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这样密密麻麻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

接着,剑桥分析公司用100万美金就轻轻松松的买下了这张织好的网。

所有数据通通被他们握在手里。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分析,最终挑选出那7万名摇摆民众,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可能心里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时能出头...)

也难怪,事儿成之后剑桥公司的投资人会如此自豪地说着“我们站在世界之巅”

不只这一个案例。

中美洲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国内大选时,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为了赢得选举,又聘请了剑桥分析公司。

这次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更加具有煽动性的“DO SO!”运动。

不投票即正义。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赢了,18岁到35岁群体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场真人秀。

民众一次次地被玩弄却并不自知。

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部都是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

这些碎片再次排列组合后,是一个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明天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这个关键词;

随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宝上全是类似的衣服。

还有网友说过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面对面随便的跟室友说起想买什么东西,竟然明天微信广告就给推荐这个东西。

是不是细思极恐?

手机,网络,怎么在如今全变成了盗窃犯?

但,仔细想想,是他们在盗,还是你心甘情愿在卖?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还是会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时想一下,我的手机号什么时候被这些打小广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几秒,随即又抛在脑后。

你一样,我也一样。

那么,最将变成一个被操纵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们愿意吗?

 短评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5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7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12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17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22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27分钟前
  • zy_
  • 推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32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37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42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46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49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54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56分钟前
  • Karo
  • 推荐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60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1小时前
  • 樱子🪵
  • 力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1小时前
  • 捉҉依҉茵
  • 还行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1小时前
  • Jaf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